兴许是因为唐婶儿接话太快,李二桃几次要开口说,都没寻着机会,原本有些发黄的小脸涨得通红。等唐婶儿说够了,瞧了眼家里的座钟,一拍巴掌:“哎哟,都这个点儿了?二桃你家里还等着你做饭是吧?赶紧去忙吧,晚了你妈又要说你了,我们家也要准备午饭了。”

晕晕乎乎的,李二桃就被唐婶儿热情的送出门去,还依依不舍的叮嘱着她下次得空了再来玩:“我家红玫刚嫁过来不久,也没啥说得上话的人,你俩年岁差不多,回头多聊聊啊,我瞧着你俩挺投缘的!”

唐红玫:………………

她从头到尾只随口附和了一两句,婆婆是怎么看出她俩投缘的?

还有,家里中午不都是习惯了一点开饭吗?这个点也太早了吧?

目瞪口呆的看着唐婶儿表演了一整出,唐红玫大致上猜到了李二桃来自家是有目的的,可她不觉得李家舍得出卤方配料的钱,所以直到现在,她还有点儿懵。

“一个两个的就想占便宜,真以为我是面团捏的?”唐婶儿关上门就变了脸,气呼呼的对儿媳说,“她肯定是想拿肉叫咱们帮着卤,敢情她家舍不得大料,我家的大料就是大风刮来的?咋不干脆叫咱们连肉都出了呢?惯会占便宜的东西!”

以唐婶儿对隔壁家的了解来看,他们要么就是来求帮忙卤肉的,要么就是想借已经熬好的卤水自个儿回去做的。可以肯定的是,绝对是来占便宜的。

“红玫呀,咱们家的肉不是还有好些?今个儿接着卤,多弄点儿,横竖过年就咱们仨,早吃晚吃不都是吃吗?听妈的,就这么办!”

唐红玫默默的放下了针线箩筐,答应了一声起身往厨房里去。

卤肉不比炒个小菜,哪怕卤水是现成的,卤好也需要一段时间。虽说是麻烦了些,可唐红玫还是很乐意的,毕竟卤肉是真的好吃,还能明显得感觉到随着次数的增多,越来越入味儿了。

走进厨房准备忙活的唐红玫,脑海里隐隐闪过一个念头,似乎是跟方才婆婆说的那番话有关,可这一时半会儿的,她也不得要领,只能暂且按下不表,先忙活手头上的事儿。

……

这天,许学军又是被香味诱惑醒的,睁开眼睛后先下意识的捂住了肚子,愣了一会儿后,才起身穿衣穿鞋往外屋去。

同样的情况也在不少人家出现,毕竟上完了整个通宵的晚班,回家补眠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只是,相较于许学军,其他人就悲哀多了,在闻到了那股子熟悉的馋人味道后,第一个想法已经不是“好香啊”,而是……

自家小崽子又要闹了,凉了凉了。

作者有话要说:

元宵快乐!

你们蠢作者感冒了半个月都没好,今天又被戳了屁股针……汤圆节的愿望就是赶紧病好,V后还想日万呢_(┐「ε:)_

第007章

第007章

料想到隔壁邻居今个儿又是一场闹腾,唐婶儿吃得那叫一个喷喷香,还可劲儿的招呼儿子儿媳,赶紧吃,吃完还有活儿呢!

哪怕嫁过来已经有月余日子了,唐红玫其实还是没搞清楚城里人的路数。

要说乡下地头,自打入冬分完最后一次粮,就该歇着了。也就是说,公家的活儿是全消停了,最多最多也就是年前杀猪分肉,可这原也称不上活儿。除此之外,所有社员都是闲着的,要么趁着天气还没大冷,赶紧多囤积些柴禾、稻草、笋壳子等等,要么就瞅瞅家里有哪里要修补的,再将冬被、厚衣裳拿出来晾晒,余下的时间也就是准备些过年的吃食了。

可县城里的情况跟乡下地头是截然不同的,这么说吧,就像唐红玫是入冬后才嫁过来的,其实县里哪个季节结婚的都有,横竖有工作的都得跟单位请假,啥时候都一样。又因为完全没有农忙农闲的概念,城里人看似不像农村人那般忙活,实则也不闲。

每个月月初,必然是全家上阵抢购各种物资,那几天辛苦归辛苦,一日三餐倒是丰盛了不少。到了月中,终于该意识到要节省了,就开始扣扣索索的减少菜色饭食。就算这样,很多人家也是撑不到下个月月初的,因此很多地方都有“借粮”的习惯,没到二十五日这天,就可以提前去粮店支取下个月的粮食,当然只能是粮店,其他地方那是不让的。

尤其到了年终,就唐红玫看来,房子是不用修的,柴禾也不需要捡,因为入冬后无论是蜂窝煤还是其他煤炭都会增加供应,不用担心冻着。至于棉被褥子厚衣裳等等,甭管新旧,家家户户都是有的。可就算这样,城里人似乎也依旧忙得很。

唐红玫回想起以前在乡下时,时常能看到不少闲汉蹲在田埂上瞎吹牛,而到了城里,感觉所有人都不得闲,包括好些没工作的妇女同志,也是终日里忙得连轴转。

“妈,待会儿还要忙些啥?”快吃完饭时,唐红玫忍不住问道。

“你不用忙活,待家里就成。”唐婶儿可没忘记楼上那家把孩子摔没了的倒霉儿媳妇儿,虽说现在没个响动,可她还是不敢放松,只道,“外头有我跟学军呢。”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唐红玫也就懒得追问了,她回忆了一下往年她娘家妈和奶在年关做的那些吃食,拿其中几样问了问婆婆,唐婶儿都说同意。不过也是,这年头的吃食本身就没几种,公社那头离县里也不是太远,还没到不同俗的地步。

之后两天,唐红玫都待在厨房里忙活。如她猜测的那般,县里过年的吃食跟乡下地头也差不多,真要说的话,那就是品种更丰富了些。

像饺子,就是过年必吃的,唐婶儿和许学军都爱吃,自然唐红玫也不例外。她极会包饺子,包出来的饺子,各个小巧玲珑,在盖帘上排成排,瞧着就像是一个个小元宝,讨喜得很。不同的是,以往她包的饺子,多半都是素的,像猪肉白菜馅儿的饺子少得可怜,每个人能吃到一两个就算不错了。可如今,得了唐婶儿的吩咐,她倒是包了不少荤饺子,想来过年可以一饱口福了。

除了饺子,还有年糕,取自年年高升的意思,猪心猪手也有,原是打算炖着吃的,可唐婶儿被唐红玫拿卤味手艺捕获了去,索性全做了卤味,倒是惹得整栋楼哀嚎不已。

至于花生、瓜子、糖块就更不用说了,也不知道唐婶儿从哪儿弄来了一小袋巧克力金币,先不管味儿如何,瞧着那是喜庆极了。

当然,祭灶神的吃食也少不了,也就是这一两年了,搁在前些年风声紧的时候,像这种封建迷信活动,是绝不允许的。

忙忙碌碌中,时间总是过得飞快,尤其是在祭完灶神后,仿佛一转眼就到了年里。

要唐红玫说的话,县里过年兴许没乡下地头那么热闹,可好吃的实在是太多了。她虽然听了婆婆的话,不常出门,却是常在楼里窜门子的。因为家家户户厨房都小,像一些年里必准备的馒头糕点一类的,就会互相帮个忙,省得每样只做一点点,费时费劲儿不说,关键是太费蜂窝煤了。

于是乎,整栋楼乃至整片家属区里,到处都洋溢着食物特有的香味。

天冷加上味儿好,平日里那些个皮得跟猴儿似的小孩崽子们都不爱往外头跑了,一个两个的,要么蹲在自家厨房门口,要么干脆结伙堵楼道里,抽着鼻子分辨谁家做了什么好吃的。

唯一叫唐红玫不大适应的,就是自家人太少了。

一家三口过大年,这在乡下地头是绝不可能发生的,就算近亲也没那么少,更别提很多人家都是好几房凑在一起,热热闹闹的过大年。

过年这天,唐婶儿倒是说起来正月里拜年的事儿。

“初一咱们哪儿也不去,就搁家里待着。初二那天,叫学军陪你回趟娘家,我呢,自个儿先去学军他姥家,等初三你俩再一道儿去寻我。”顿了顿,唐婶儿不禁有些庆幸,“还好这两天没咋下雪,你们去公社那头时,也悠着点儿,宁可慢着来也不要急吼吼的,万一摔了可不是小事儿。”

唐红玫忙一口答应下来,倒是许学军只点了点头,没有吭声。

瞧着儿子儿媳,唐婶儿不禁有些沉默,尤其是唐红玫,她老觉得自家不是娶了个儿媳进门,而是添了个闺女。

——儿媳比儿子更听话更衬她的心意,咋办?

唐婶儿忍不住瞅了眼只顾着埋头苦吃的蠢儿子,嫌弃的撇了撇嘴,起身进屋拿了东西出来,径直交给了儿媳妇儿。

“呶,这是给亲家备的礼。像鸡蛋米面啥的,这些各家各户都有的东西我就没买,就装了半斤硬水果糖,还有一块布。对了,你那俩姐姐往年回娘家都带些啥?横竖还有两天,要是不妥还能再改改。”

“也没啥,多半都是拎半篮子鸡蛋,不然就是两斤挂面,油枣子啥的。”唐红玫认真想了想,大姐出嫁好几年了,又因为离娘家相对比较远,她那头日子也难过,带回来的全是自家产的。二姐家的日子倒还挺好,就是家里头的婆婆不好相与,总得来说,初二回娘家带的东西都还算凑合,勉强合乎礼数吧。

“那这样就成了,盖过你俩姐姐太多也不好。”唐婶儿倒没舍不得的,再添两样她也出得起,毕竟最近这一两年里,各项供应都在增多,连许学军的工资都涨了些。可她自个儿也有娘家姐妹,很清楚有些事情是真的不能拔头筹,尤其是当妹子的。

顿了顿,唐婶儿又额外添了一句:“你回去倒是可以跟你爹妈提一句,好像是年后政策会松下来,自家养鸡鸭不限个数了。说是连任务家禽都得取消了。”

“真的?”唐红玫刚接过东西,听了这话瞪大了眼睛。要知道,前些年割资本主义的尾巴,家家户户是干点儿啥都要限量,更别提每年都要上交一定数量的任务家禽了。

“说是这么说的,具体看年后吧,你同他们说声就成,好歹也多留点儿种蛋,别到时候可以养了没种蛋,可不是又得抓瞎?”

暗暗把这事儿记在心里,唐红玫倒是对娘家那头放心多了。

乡下懒蛋少,也就是前些年干啥都一起,有些人觉得出力和不出力得的结果一个样儿,这才有了不少偷懒耍滑的。可别看他们在公家干活时惜力得很,家里的自留地收拾得可好了,一旦放开家禽养殖,想也知道日子会好过很多。

政策年年在变,想来日子也会一天天好过起来的。

抱着这般好心情,等过了年,到了初二这一天,唐红玫就同许学军一道儿去了乡下。

原本,像他们去那么远的地儿,是可以跟厂子里的人借自行车的,可唐婶儿不让,只叫他们慢着来,宁可时间不够歇一宿,也不可贪这点儿时间。毕竟,就算不下雪,乡下地头那个路哟,骑自行车简直就跟弹跳运动一样,好人都能被颠出毛病来。

唐红玫啥都听婆婆的,许学军自然也不敢有意见,俩人头天睡得早,第二天索性起了个大早,顶着蒙蒙亮的天色就出了门。

许学军是做好了准备,再一次被老丈人家里亲戚们围着看。没想到的是,这回还真没猜着。

同在一个公社的唐红玫二姐早就到了,然后被娘家人围着祝福,饶是大过年的,唐妈还是忍不住红了眼圈。

饶是乡下地头普遍重男轻女,闺女还是当妈的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哪里有不心疼的道理?唐妈前头一口气生了仨闺女,对于大闺女,她倒是不咋担心,大闺女脾气硬立得住,过门一年就生了儿子,虽说那头条件不如娘家,可总得来说,日子还算是可以的。再看嫁到城里的三闺女,那孩子性子是憨了点儿,也不知是不是傻人有傻福,反正眼下瞧着跟婆家人关系挺好的,尤其婆家那头是独子,都说人多是非多,这人口简单了,矛盾也能少不少。

唯独中不溜丢的二闺女,叫她是操碎了心。

唐红玫过去时,看到的就是这一幕,没等她问出口,就听到了一个好消息,她那嫁出去快三年的二姐,肚子终于有好消息了。下意识的扫视了一圈,她很快就搜寻到了她那往年从不现身的二姐夫。

所以,二姐怀孕了,二姐夫特地陪着她回了娘家?

不知道为啥,唐红玫心里酸酸的,哪怕也为二姐感到高兴,可总觉得有些不得劲儿。

很快,她调整了心情,先恭喜了二姐,又拿了年礼给她妈,之后就被难得回来一次的大姐拉过去说话了。

巧合的是,她大姐说的也是年前传出来的新政策,大致上的说法跟唐婶儿提过的差不多,特地拉她说话,就是想叫她打听打听,这事儿是不是真的。

唐红玫也不敢确定,只复述了她婆婆的话,又说:“我觉得我婆婆说的也不错,先多留些种蛋,免得到时候实在消息下来了,没种蛋可不得抓瞎?”

“也是。”她大姐觉得这个说法靠谱,大不了弄到最后白忙活一场,也亏不了什么,就暂时把这事儿按下不表,暗暗指了指正被家里人围住关心的唐红慧,悄声问,“你咋样?嫁过去也有俩月了。”

“才俩月,就算有了能知道?”唐红玫好笑的看了眼她大姐,隐晦的说道,“大姐你放心,我心里有数的。”

家里婆婆小心成那样,她又不傻,哪里会不清楚?再一个,她出嫁时虽然没什么嫁妆,一应的贴身东西却是带全乎了的,偏偏一直都没用上。

她大姐瞧了瞧她脸色,大略的明白了些,放松的笑道:“妈就担心二妹,我反而担心你,你这人脾气太软和,跟面团子一个样儿,嫁的又是城里人,不比二妹更难过?行吧,你心里有数,我就放心了。”

作者有话要说:

解释一下,七零年代不是指1970年,就是七十年代的意思,我的设定里,女主出嫁是1977年12月,现在是1978年2月。

更新√

第008章

第008章

唐红慧只觉得自己终于熬出头了。

娘家姐妹仨,她一贯都觉得自己主意最正,能耐也比姐妹大,瞅瞅两眼一蒙胡乱嫁人的大姐,再瞧瞧好命嫁到城里却跟个面团子似的三妹,她觉得自个儿咋样都得把日子过得火火红红才对。哪怕不说别的,她娘家弟弟还小,到时候自家日子过得好了,也能拉拔弟弟们一把。

偏生,她自打过门以后,肚子是一点儿动静都没有,眼瞅着后进门的弟媳妇儿都生了儿子,她别说儿子了,连个闺女都没有,急得她天天上火。

好在总算这回有了好消息,刚开始她还不敢相信,等笃定没问题了,这才告诉婆家人。正好不久之后就是过年,她抚着尚未显怀的肚子,头一次拎了像模像样的年礼,回了娘家。当然,这一次她男人也跟着来了。

安慰了眼圈泛红的娘家妈,唐红慧又同姐妹聊了起来。这大姐嘛,其实日子确实不差,毕竟个性立得住,又有儿子傍身,除却家里穷得叮当响这一点外,旁的确实没啥不如意的。因此,唐红慧只管拉着三妹叮嘱了又叮嘱。

唐红玫也是好脾气,确切的说,在大部分情况下,她是对人不对事儿的。横竖她二姐也是关心她,甭管说得有理没理,听着也就是了。这以前她还没出嫁前,因为两家隔得近,隔三差五的还能碰着面,可就眼下这个情况来看,只怕一年到头也就见那么一两回面了。

“……我知道你脾气软,以前在娘家里,前头有姐姐后头有弟弟的,叫你硬气也不可能。可嫁出去了就不一样了,你呀,还是得抓紧时间赶紧怀个孩子,有了儿子这腰杆子才能硬,千万别学你二姐我,也别听妈的。”

有些话,早先唐红慧也不好说,毕竟她这个当姐姐的都没孩子,哪有底气说妹妹?就她娘家妈那样儿的,翻来覆去就那些话,让她们脾气软和点儿,别跟婆婆斗气,要孝顺,要勤快,要打落牙齿和血吞。

甭管二姐说了啥,唐红玫只一味儿的笑着,既然应承也不反驳,就跟尚未出嫁前一模一样。

她二姐瞧着她那软和样儿,又来了气:“你说你……老话说,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这当婆婆的,哪会真的对儿媳妇儿好?她现在哄着你疼着你,那是指望你给她生个大胖孙子。你看我婆婆,她得了仨儿子,也抱上了大孙子,不照样对我这个没开怀的儿媳妇儿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的?你婆婆统共就一个儿子,你住得离娘家又远,要不抓紧点儿,回头保不准她怎么蹉跎你呢!”

唐红玫心知她二姐还真是在婆家吃了不少苦头,毕竟要是没亲身经历过,也不能说出这些话来。只是,她虽然瞧着脾气软和,这心里还是有数的,因此只说:“二姐,你的意思我明白,我记着呢。”

“记着就好!”

眼瞅着二姐还要继续说,唐红玫忙拉过大姐:“我婆婆跟大姐说的一样,都说年后政策要变。这要是真的放开了家禽养殖,日子倒是能好过多了。”

很显然,这个消息唐红慧还不知道,虽说对于现在的她来说,天大地大都没有肚子里的孩子大,可她还是耐不住细问了起来,唐红玫赶紧趁机闪人。

二姐太能说了,她还是进灶间帮娘家妈干活去吧。

彼时,唐妈已经在灶间里忙活起来,虽说家里的仨闺女都嫁出去了,可唐家的人口原就不少,加上唐家爷奶都是住在这边的,每到逢年过节时,几个叔叔家里都会来人,看看长辈,帮着做些活儿,凑一起热闹不说,也能省下不少花销,毕竟听说过自带口粮的,没见过连油盐酱醋都一并带了的。

唐红玫过来时,灶间的活儿已经好了大半,唐妈本来不想让闺女干活,可架不住唐红玫手脚利索,还没等唐妈制止,她已经卷起袖子,熟门熟路的摸着活儿,亦如未出嫁前一般。

“你二姐同你说了啥?我说她也是的,孩子还没生下来呢,平成还在呢,她也不避着点儿。”

平成就是她二姐夫,全名叫江平成,虽说两家挨得挺近儿的,可唐红玫就没瞧见过他几回,反正每次都能叫他寻着由头不陪媳妇儿回娘家。这真正的由头大家伙儿心里都清楚,就是看破不说破罢了。

见三闺女只埋头干活不吭声,唐妈又道:“你呀,在娘家倒是用不着这么勤快,难得来一次,去屋里歇着不好吗?只记得,可别听你二姐乱说,哪有儿媳妇儿跟婆婆对着干的道理?她那是被欺负狠了,我瞧着你婆婆人和气得很,不难相处。”

二姐让别听妈的,妈又让别听二姐的,偏两边还都是为了她好,弄得她哭笑不得又旁的法子,只能继续笑着蒙混过关。

幸好,她妈没二姐那么精明,见她点了头,就没再揪着这事儿不放。

唐红玫总算松了一口气。

其实,各人有各人的缘法,很多事儿本就不能一概而论,拿别人的经验套在自个儿身上,天知道能把日子过成啥样儿。

在娘家用了一顿午饭,又被家里其他人拉着说了好些话,想着冬日里太阳下山早,唐红玫和许学军不敢多耽搁,赶紧话别离开。

跟他们一道儿离开的,还有大姐和大姐夫。不过,因为两家并不顺路,等出了生产队,他们就分头走了。

走出一段路后,唐红玫还下意识的回望了一眼,心下略微有些惆怅。

上次回门的感触还不深,毕竟那会儿她才刚出嫁不久,别说对县里的生活还不习惯,就连许学军,于她而言也是个陌生人。可这一次,她就清晰得感觉到了,自己已经从自家人变成了客人,甚至连隔房小堂妹在她娘家都比自己更像个主人。

就这样吧……

因为天冷路滑,小夫妻俩走得并不是很快,等回到县城里时,已经是夕阳西下了。

正月里的街面完全没了往日里的热闹,更别提这会儿时间已经不早了,一路走回家,端的是安静异常。而累了一天,唐红玫也没心思弄吃的,简单的下了半锅面条,又烧了热水,好一番洗漱了一番后,早早的上床歇着了。

……

又一天后,俩人一道儿往唐婶儿娘家赶。

算起来,这还是唐红玫头一回去许学军他姥家,临出门前问明白了,才知道他姥家其实离得并不远,同一个县城的,就算一个在城南一个在城北,也就这么点儿路。

唐红玫奇道:“既然离得不远,早先妈怎么没带我去瞧瞧姥他们?”

按着道理,新媳妇儿进了门,定是要叫两边长辈都瞧瞧的,尤其是许家这边的。偏早些时候,唐婶儿绝口不提,唐红玫到底年轻没经历过事儿,又忙着适应县里的生活,一时半会儿的真没往那方面去想,甚至还下意识的认为,可能两边长辈都离得远。

许学军迟疑了一下,仔细琢磨了措辞,这才边走边简单的把事儿说了一遍。

总结一下就是,两边的关系都不好。更确切的说,许学军他奶家已经彻底撕破了脸,老死不相往来的那种,而他姥家则维持了点儿面子情,反正平时能不碰面就不碰面,要不是年前他姥病了一场,只怕唐婶儿正月里都不带去拜年的。

至于原因,归根结底就是许学军他爸的工作。

许爸是在上班期间出了意外,厂子里当时发了一笔不算少的抚恤金,另外也保留了车间工人的位置,并且原先的房子也仍叫他们母子俩接着住。可以说,厂子里已经仁至义尽了,毕竟那场意外许爸本人也有责任。

可许家爷奶却不这么想,儿子没了,总该赔偿吧?钱要,工作也想要,毕竟他们又不是只有这一个儿子。于是,矛盾就这样出来了,不过最终还是唐婶儿获得了胜利,赌咒发誓这辈子不嫁了,只守着儿子过日子。就这样,两边闹翻了。

至于唐婶儿娘家那头,只能说早先两边就互看不顺眼,那头的意思是,你男人都没了,赶紧把儿子丢给婆家,趁年轻赶紧再嫁一回。至于许学军,终究是老许家的孙子,还能苛待了不成?

闹来闹去,许家这边是彻底不来往了,唐家那头一开始也别扭,可最后到底是心软了,尤其自打十年前许学军顶了他爸的位置,在厂子里上班后,家里的日子一下子好过了很多,两边又恢复了正常的来往。

从城南一路走到城北,唐红玫就听许学军磕磕绊绊的讲了个大概,其实多半还都是她脑补出来的,毕竟就许学军那个表达能力,能说个大概已经算是很不错了。

听完全场,唐红玫就一个想法,她还是继续当她的乖乖儿媳妇儿吧。

殊不知,唐婶儿娘家姐妹早就在翘首以盼了。对于同胞姐妹这些年来的遭遇,她们曾羡慕过也曾同情过。如今,她们都娶了儿媳妇儿,且全都当上了奶奶,就等着看唐婶儿这个新鲜出炉的儿媳妇儿了,并“殷切”的祝福她早日抱上孙子。

然后,她们就看到了一个低眉顺眼的“婆宝”儿媳妇儿。

——在家里婆婆最大。

——听婆婆的话一准儿没错。

——工资婆婆拿着,票证婆婆收着。

唐婶儿是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儿,她的娘家姐妹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均在对方眼里看到了满满的不敢置信。

这女娃儿真的是唐婶儿的儿媳妇儿?不是她失散多年的亲闺女?

作者有话要说:

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