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家人能把关芸娘关起来,派专人看守,丧礼上也不让她出来露面,显然是下定了决心了。

虎嬷嬷心里暗暗点头,便到前院去跟丈夫会合,说了几句话,又去向关舅母辞行,准备要带胡大转道西街,去王家借宅子了。

这时候,前院里的仆人又高声报了新来吊唁的客人姓名,却是本县的主簿,往日里与关家也算是有点交情。但这位主簿不是一个人来的,还带上了妻子儿女。他的女儿比关芸娘小两岁,竟与她十分交好,听说关芸娘病了,立刻表示要去看她。

关舅母再次祭出“过病气”这一招,谁知主簿千金竟表示,她可以改让身边的丫环去看望关芸娘。不看上一眼,她就不能放心。

关舅母顿时为难了,忍不住看向虎嬷嬷。虎嬷嬷低头不语,内心中不靠谱的本县闺秀名单上,又添了一个名字。

采桑子 第十九章 流言

关舅母进退两难,答应了,怕小姑子会露馅,关家把小女儿关起来不让见人的闲话还不算什么,万一关芸娘没轻没重地再提吴少英与关蓉娘的所谓“奸情”,事情就难收拾了!

可要是不答应,主簿家的千金怪罪下来,关家要如何应对?别看那不过是个主簿家的闺女,一样得罪不得。关家只有去世的关老爷子有秀才功名,关大舅还是个白身,虽说学堂教过不少读书人,但真正有出息的孩子,都是送到秦老先生那里后才调|教出来的。关家靠着秦家这门姻亲,在县衙众位大人面前,还有几分薄面。但关家从来不敢拿大,不会因为别人给关家面子,就真以为自己能跟人平起平坐了。

虎嬷嬷保持着沉默。其实她觉得,只要关舅母寻个借口,比如叫醒关芸娘,让她梳头换衣服,不至于在客人面前失礼等等,提前跟关芸娘说明厉害,关芸娘再蠢,也不敢在外人面前乱说话才是。混过这一关,主簿家的千金总是要随父母家人离开的,还怕她纠缠不清么?关舅母竟连这种事都想不到,她也不好开口。她毕竟只是关家姻亲的仆妇,不是关家人,怎么好插手关家的事?

主簿千金在家里十分受宠,主簿娘子见关舅母迟疑,已经有些不悦了,只是面上还要顾及礼数:“怎么?关大奶奶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么?”

到了这份上,关舅母还能说什么?主簿家的太太和小姐以势相逼,小小的关家又怎敢回绝?她只能答应下来了。

关舅母一答应,主簿千金就立刻命身边的丫头去见关芸娘,还特地递了个眼色过去。那丫头会意地点点头。

邻路的事不必关舅母去做,吴少英找来的仆妇伶俐有眼色,立刻招呼起了丫头,两人一前一后去了西厢房。同时有另一名仆妇抢先一步去南屋报信,顺便把门上挂的那把锁给去了,省得叫主簿家的人看见,心中生疑。

关老太太还在北屋跟亲友家的女眷们哭着说起关老爷子的病情,咋一看有人去南屋,吓了一跳:“那是谁?怎么要进南屋?”

吴少英的仆妇正好领着那丫头过来禀报:“主簿家的小姐打发丫头来看二姑娘,担心二姑娘的病情,说若不能见上一面,无论如何都不能放下心。”

关老太太暗暗咬牙,有气无力地说:“小姐好心,我替芸娘谢过太太、小姐的好意。只是请来的姑娘当心些,芸娘正病着,可别离得太近,过了病气。”接着她又提高了声量,“唉,我们家到底是怎么了,难不成真是流年不利?先是大女婿好好的没了,大女儿又殉了夫,我们老头子悲痛之下,一病不起,如今小女儿又是这样。她还这么年轻,还没嫁人呢。若有个好歹,以后可怎么办哪——”

声音传到南屋,刚得了信的关芸娘在炕上坐起来,动了动耳朵,委屈地扁了嘴。

仆妇领着主簿千金的丫头进屋,那丫头见关芸娘坐着,忙上前行礼,又悄悄打量她的神色。

关芸娘有气无力地说些“病着,实在下不了床,有失礼处还望包涵”的套话,慑于母亲与哥哥嫂子之前的威胁,她是半个字都不敢多说,但神态间还是露出了不满的。

枣儿与那两名仆妇由始至终都在南屋里盯着,丫头没得到跟关芸娘单独谈话的机会,有些不甘心,便试探性地问:“关二姑娘,你到底得的是什么病呀?要不要请大夫来瞧?”

关芸娘眼圈一红,哽咽着道:“我没什么大病,过几日就好了,谢谢你们姑娘惦记着。过几天她有空,再来看我呀。我从前还嫌她冷淡,可日久见人心,如今满县城里也就只有她真心待我了。”

丫头顿了一顿:“我们姑娘已经定了亲事,这些日子一直在家做针线,不大方便出门。但我们姑娘心里一直惦记着姑娘,否则也不会打发我来探病了。”

关芸娘吸吸鼻子:“哦,我差点儿忘了,你们姑娘刚定了亲事吧?真好,听说是临县的大户,她将来就是享福的命了。”想想自己要守孝三年,不能议亲,表兄吴少英却未必能再等她三年,她心里就说不出的难受。

丫头干笑着答应下来,又说了几句话,也就告退了。回到主簿娘子那儿,她自然也说不出什么事来。

关舅母得了信,暗暗松了口气,看来小姑子还不至于理智尽丧,不管不顾就跟外人乱说话。她连忙好言好语地送走了主簿一家。回过头,一直留意事态发展的虎嬷嬷也正式告辞了,她才要放心,忽又听闻秦老先生还在家里,立时又继续发起愁来。

她不知道,主簿一家出了关家,回到县衙后衙家中,主簿娘子立刻就叫了女儿与她的丫头到自己房中细问,听丫头说完见关芸娘的详细经过后,她便陷入了沉思。

主簿千金把丫头打发走,小声问:“娘,怎么办?芸姐姐那里什么都问不出来,我们怎么知道那流言是真是假呢?”

主簿娘子轻哼一声:“若果真无事,关家何必叫她装病?还把她关起来?关老夫子新丧,亲生的女儿竟然不在他灵前披麻戴孝,以关家人往日对关芸娘的宠爱,会如此作为,说没有猫腻,谁信?”

主簿千金道:“即使真有什么内情,也未必就象流言中说的那样。娘,咱们还是当作不知道的好。”

主簿娘子闭口不语,半晌才说:“我素来最看不惯这些见不得人的事。往日不知道便罢了,如今既知道了,自然要弄个清楚。若秦关两家果然有不可告人之事,咱们家就再不能与他们来往了。无论你爹怎么说秦老先生德高望重的话,我都不能答应。你弟弟也不能送去秦家求学!”

主簿千金忙劝她娘:“娘别这么说,就算流言为真,那也是关家的长女与那吴监生之间不干不净,秦家一定是被蒙在鼓里了。只要秦老先生学问好,弟弟拜师也没什么的。不然,在米脂县里,哪里还能寻更好的老师去?弟弟正是读书的年纪,若是耽误了学业,将来一定要后悔的!”

主簿娘子皱起眉头,犹豫不决。

这时候,主簿过来了,听到女儿的话尾,有些诧异地进屋问:“谁耽误学业了?什么要后悔?你们母女俩在说什么呢?”

他妻子女儿对望一眼,决定要向他坦白,让他来拿这个主意。

原来主簿娘子平日在后衙生活,无聊的时候,偶尔会叫个卖花的婆子来解闷,不但能买些脂粉荷包,针头线脑,也可打听街头巷尾的八卦。若遇上不平之事,还会告诉丈夫,叫他带了公差去惩戒坏人,救助贫弱鳏寡。

这本是一个无伤大雅的小爱好,卖花的婆子进了县衙,也会谨慎言行,不该说的绝不会多嘴。偏偏最近,附近街道上来了个新的卖花婆子,生了一张伶俐的巧嘴,能说会道非常讨人喜欢。主簿娘子听别人提起,便把她叫了来解闷,却意外地从她那里知道了一个骇人听闻的大丑闻!

关家那个嫁进秦家做长媳、最近新寡又殉了夫的大女儿,据说跟她两姨表弟吴少英有奸情,两人偷情时被娘家人发现了,关老夫子怒斥女儿一顿,气得病倒。关氏羞愧难当,才上了吊,绝不是为了殉夫才自尽的。她那奸夫吴少英还厚着脸皮,装没事人一样在关家出入,快把关老夫子给气死了。

这个丑闻流传到现在,已经变成了关老爷子完全被气死了。主簿娘子不知真假,只能趁着吊唁的机会,让女儿去打探一番。

原因无他,早在关氏自尽之前,关老夫子还健在,当时因他们女儿与关芸娘交好,曾请关芸娘到家中作客,当时就听到关芸娘抱怨,说表哥吴少英迟迟不肯答应婚事,不知是不是另有心上人,怀疑的对象有很多,邻居家的小姐妹,亲戚家的年轻女眷们,吴少英在绥德州遇过的女子,还有家中的丫头枣儿,甚至提到了自家大姐秦大奶奶。

当时主簿娘子和女儿只觉得关芸娘教养有问题,没说什么,过后就疏远了。如今想起,却发觉两边的说辞对上了,说不定那卖花婆子说的是真的!

主簿娘子就对丈夫道:“俗话说得好,捉奸捉双,捉贼拿赃。如今秦大奶奶人已经死了,死无对证,无论这流言是真是假,只要吴监生不肯承认,我们都不好再说什么。只是关家门风不正,我就不能让家里的孩子再上关家的门。秦家媳妇不守规矩,也不知门禁是否森严。老爷总说,要让儿子拜秦老先生为师,我却觉得这未必是好主意。”

主簿沉吟片刻,便道:“这事儿不妥,流言起得没头没尾的,到底是怎么传出来的?吴监生离开米脂已有八年,八年前关家长女出嫁,与秦家大郎听闻也是夫妻和睦,从未有什么不好的传闻。秦家大郎阵亡后,吴监生才回来,就算见过表姐,也是在众目睽睽之下,能有什么奸情?若真有奸情,怎么秦家人还不知道,外头卖花的婆子倒先知晓了?只怕是有心人编排的。”

他娘子忙道:“若是有心人编排,又是图什么?况且,那婆子不可靠,关氏的亲妹子总不会撒谎吧?无缘无故,她为什么要疑心自家亲姐与表哥有染?”

主簿冷笑:“我虽是外人,不知关家内里的事,却也听人议论过,关家小女儿一心想嫁吴监生,吴监生不乐意,她就逼家人答应,为此与父母兄嫂吵闹不休,左邻右舍都在暗地里笑话。吴监生不肯娶她,只怕是嫌她性子不好,未必是别有内情。可她懵然不知,非要怪罪到旁人头上,才会到处宣扬所谓的私情。你们也别听风就是雨,既然关家小女儿教养不好,她嘴里说出来的话,又如何能信呢?”

主簿娘子不由得动摇了,犹豫了一会儿才说:“老爷说得也有道理,那……明年我们还叫儿子去秦家拜师么?”

主簿顿了一顿,眼中精光一闪,微微笑道:“当然要让他去了。我们不但不能疏远秦家,还要卖秦家与吴监生一个大大的人情!”

采桑子 第二十章 进城

秦老先生天黑前回到了家中。虎嬷嬷比他稍早半个时辰到家。

去王家借宅子的事很顺利。如今王家族中主事的,正是王复中的叔叔,有个儿子叫王复林,如今还住在秦家求学。王复林两年前就中了秀才,如今正在努力攻读,准备乡试,据说文章学得很不错,王家上下都对他有很高的期望。秦家这点小事,他们自然不会拒绝。横竖王复中的宅子,平时也是空在那里没人住的。

王复林的母亲还主动说,要带着家中仆妇过去,把屋子重新打扫、整理一番。如今已经是深秋,天气寒冷,秦家孙女又有病在身,索性把炕也提前烧起来,预备秦家人过去了,用起来方便。

牛氏听完虎嬷嬷的回禀,心里很满意,还命虎嬷嬷去嘱咐家中下人,对住在大宅里的几位书生,衣食住行都不要怠慢了。天气日渐寒冷,棉衣、火炕、炭盆、暖炉和热茶水都要准备起来。

秦老先生回来后,牛氏便把借住王家宅子的事跟他说了。秦老先生有些意外,但并没有反对,只是说:“太麻烦人家了吧?关家也有空屋子,真要借住,住在亲家家里不是更好?”

牛氏白了他一眼:“关家如今在办丧事,吴家后生感念亲家抚养之恩,花大钱从灵应寺请了高僧过去日夜念经超度。住在他家哪能睡得好?我们大人熬一熬还行,桑姐儿小小的人儿,伤又没好,如何经得住?”

秦老先生有些讪讪地:“是我疏忽了,就依你,依你。”

牛氏瞥了他一眼,抬高下巴轻哼了一声,才说起别的:“我听说县里很多人都去给亲家上香了?主簿一家子也去了,就是他家女孩儿有些没规矩,是不是?”

秦老先生怔了怔:“有这事儿么?我并不知晓。不过我见过齐主簿,他是个正派人,也很聪明,想来教出的儿女也不会有什么差迟。”

牛氏哼了一声:“只要书读得不错,表面上礼数周全的人,你都说是好的,私底下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你就不理会了。如果这个齐主簿真是正派人,怎么他家娘子和女儿在关家一点礼数都不讲了呢?关家把他们二丫头关在屋里不叫出来,推说是得了病,别的亲友心里再疑惑,都不会在这种日子里寻根究底。只有齐家母女,才会一再坚持要见到人。这也就是欺负关家没有根基罢了,换了是大户人家,你看她们会不会这样失礼?”

秦老先生意外地说:“不会吧?兴许有什么内情?我听说齐主簿家的娘子是书香人家出身,性情率直,好打抱不平,为人最是公道不过了,从来没听说她有什么失礼之举。”

“真的假的?”牛氏对此半信半疑,“那她怎么就由得女儿在关家欺负人呢?”

“不管是什么原因,一定不会是存心要为难人,回头找人打听一下原委就是了。”秦老先生道,“齐主簿虽说到米脂上任只有半年,但你从前也曾跟县衙的众位太太们有过往来,难道就没听说过齐娘子的为人?”

说起这个,牛氏就有些不好意思:“我是跟县令太太她们时常往来,但齐主簿的娘子,我是从没见过的。近来就不说了,她刚来米脂的时候,我听县令太太讲过,齐主簿是西安人士,齐娘子的娘家却在临县,离这里极近的。我想起老二媳妇先前嫁的那一家,就是在临县,听说还是县中大户。我就怕遇上齐娘子,两边叙起家世来历,提到老二媳妇改嫁的事,彼此尴尬,就索性寻了借口不去见她。”

原来如此。

秦老先生叹了口气:“这都是多少年前的事了?老二媳妇都已经嫁过来这么多年,还生了梓哥,你也不要总念叨这个。让老二知道了,他心里也不好受。”

牛氏冷哼道:“他不好受,也要叫他受去!就为着他拼死拼活非要娶这个媳妇回来,我们家遭了多大的难?!如今他哥哥没了,嫂子也没了,留下个闺女,还叫他媳妇带来的拖油瓶害得没了半条性命。他媳妇在我们跟前,也是一点儿做媳妇的样子都没有。这样的女人,他还当成是宝一样捧着,一点儿都不顾及他的爹娘兄嫂。难不成我还要为了他不好受,就叫自己不好受么?!”

秦老先生见她又一次为了二媳妇生起气来,只得安抚她:“好啦,张医官说了你不能生气的,你怎么又忍不住了呢?老二那边,我们已经打发虎勇送信过去了。若他还认我们做父母,就不能继续装作不知道他媳妇做的事。若他宁可违逆我们的意思,也要保住他媳妇,那我们也没必要为他生气,只当没这个儿子就是。”

牛氏又白了丈夫一眼:“你说得轻巧。那是我十月怀胎生下来的亲骨肉。我已经没了老大,怎能连老二也不要了?原本就是姓何的迷惑了咱们儿子,只要没有她,儿子肯定会清醒过来的!”

秦老先生与牛氏夫妻俩的对话,秦含真一无所知。她认认真真地吃饭、睡觉,每天除了这两件事以外,几乎什么都不做,只是在张妈空闲的时候,继续跟她打听秦关两家的琐事,免得下次出门的时候,两眼一摸黑,什么都不知道。

不过在去关家祭拜外祖父之前,她先经历了母亲的“头七”。

关氏因是横死,没有在家中停灵,灵柩被移到了村子附近的寺庙里。那里还摆着秦平的灵柩,夫妻俩正好做个伴。

秦家虽然移居米脂多年,但并不是本地人,就连秦老太太牛氏,也只是早年间随亡父到此定居。如今的秦家大宅,其实从前是牛家大宅。牛氏是独女,继承了亡父所有家产,出嫁后随夫姓,这座大宅也改姓了秦。牛老太爷的灵柩早就送回老家去了。秦家在米脂并没有坟地。秦老先生与牛氏商量过,打算让长子长媳暂时在寺庙里安放几年,等时机合适的时候,还是要将他们送回老家去,也是落叶归根的意思。

因为关家在办丧事的关系,关氏在秦家的这场“头七”仪式办得相当低调,不过该有的仪式都有了。关家几口人抽不出身,吴少英作为关氏的娘家人代表,前来参加了祭礼。

秦含真再次见到吴少英的时候,看到他的神色又憔悴了几分,显然这几天累得不轻。她本来还想问问那天事情的后续,待在秦家,祖父母和虎嬷嬷都不跟她说起关家的事,她对丧礼的情况真是一无所知,只能指望吴少英能给她透点口风了。但看到他这样,又有些犹豫。

不过心里再犹豫,秦含真也知道有些事不能拖,就寻到个机会开口问了。因祖父母都在场,她问得比较隐晦:“表舅身体还好吗?事情办得可顺利?姥姥和大舅、舅母、小姨他们好吗?”

吴少英低头摸了摸她的头发,淡淡一笑:“大家都好,只是有些累,撑过这一阵就好了。桑姐儿不必担心,一切有表舅呢。”

这是事情无碍的意思了?关家办丧事,小姨关芸娘不可能不露脸的,秦含真本来还担心她继续胡说,但听吴少英的话音,想必无事。

这样也对,亲爹死了,关芸娘再怎么任性,也不可能在丧礼上公开说姐姐跟表哥的闲话吧?更何况,那天关大舅已经威胁过她了。只要关芸娘不是真想跟家人闹翻,她应该还是知道要怎么做的。

关氏的“头七”过去,没几天就到了关老爷子出殡的日子。

秦含真经过数日休养,精神头已经好了许多,脸上的血色也多了些。这一次因为是提前一天进城,所以还有时间让她休养,到了关家,也不至于病恹恹的,什么事都做不成。

虎伯与虎嬷嬷夫妻俩早早备好了马车,在车厢中铺了三四层厚褥子,又带上了所有能用得上的药和用具,预备秦含真路上再次晕车。不过,也许是她的身体状况有所好转,马车又走得比较慢的关系,她这回没有上次难受了,路上只吐了两回。到地方的时候,她还有力气牵着虎嬷嬷,自己踩着踏凳走下车去。

不过进了房间,上了炕后,她还是一副有气无力的样子就是了。反正她还是小孩子,也没什么事要她做,无论她休息多长时间,都没有关系。

这次他们祖孙借住的是一位王翰林家的宅子。王翰林是县中世族子弟,秦老先生的学生,如今在京城做官。他的宅子分前后两进,足有二十多间屋子,十分宽敞。秦老先生带着孙女、仆人们住在前院,后院是主人家的内宅,即使眼下主人都不在,他们也不打算惊动。

秦老先生守礼,带着孙女住进了王翰林的书房。这里地方大,用隔扇分成了三间,正中是厅,左次间是书房,右次间盘了大炕。秦老先生打算自己睡左次间,特地问王家借了张小榻,叫虎嬷嬷带了孙女住在右次间的大炕上,虎伯就在中间的小厅里打地铺。胡大、胡二兄弟借住王家门房,如此倒也不算挤。

跟随秦家人一道进城的学生王复林见老师一家安顿妥当,就告辞而去了。他这次跟着进城,是打算回家里看看父母的。等秦老先生一行回家,他才会再次跟着离开。

秦含真本以为这一晚就这么平静度过,所以吃过晚饭,就早早洗漱了,准备早点睡觉,只是怕消化不好,才在炕上打量人家的书本,犹豫着是不是要拿一本看看。没想到,这时候居然有人来拜访秦老先生了。就连秦老先生自己,都觉得非常意外。

客人有两位,一位是吴少英,另一位,却是县衙的主簿齐大人。他们悄然来到王翰林的宅子,十分低调,似乎并不想惊动太多人。

采桑子 第二十一章 相告

秦老先生很意外。齐主簿跟秦家向来没什么往来,吴少英明天就能见到了,他们为什么要连夜前来拜访?

虽然心中疑惑,他还是将两位客人迎进了书房。正中的小厅正好可以做个迎客的地方。

秦含真在里间听闻,隔着隔扇偷看了两眼,心里有些好奇。她回头看看虎嬷嬷,虎嬷嬷正无声而迅速地给她穿上外衣,免得让客人见了失礼。她心里也很好奇,悄悄摸了摸自己的袖袋,那用帕子包裹的金簪还在那里。

上回去关家吊唁时,人来人往的,她没能找机会跟吴少英说话。

大奶奶关氏“头七”时,同样有许多人在场,吴少英逗留的时间不长,她还是没找到机会。

不知道今晚上,能不能……

客人落座后,虎伯送上了茶水就退了下去。吴少英先开了口:“老师,今夜学生与齐主簿结伴前来,是有一件要事要禀报老师,因涉及内眷,有些不好开口。学生也被卷入当中,因此要避个嫌,就让齐主簿向您解说明白。您听了之后,还请不要生气,此事或许有些内情。”

他选择了开门见山的开场白。

秦老先生面露疑惑,转头看向齐主簿:“是什么事?”

齐主簿深吸一口气,微笑道:“老先生,这事儿要从拙荆与小女偶然遇上的一个人说起……”

齐主簿是个非常细致的人,平时他在县衙里,就是负责辅佐县令处理些琐碎的事务,因此说话时习惯了面面俱到,用俗话说,就是有些啰嗦。不过,也拜他啰嗦所致,秦老先生,以及隔扇里头的秦含真与虎嬷嬷,都弄清楚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齐主簿娘子初来米脂县半年,跟其他官眷都不是很熟,性格方面可能也不大合得来,平日里的消遣,除了做做针线,教导儿女读书,也就是叫外头的卖花婆子到家里聊天,顺便买些针头线脑。前些日子,县中来了一个新的卖花婆子,据说十分能说会道,还能讲外头繁华大城的见闻,很受县衙后衙的女眷们欢迎。齐主簿娘子听说,就把她叫到了家里。

这卖花婆子果然见多识广,知道许多大城镇里的事物,而且绝不是道听途说,明显是亲身见识过的。齐主簿娘子听她讲了一回,就觉得有意思,隔天又叫了她去。这一回,那婆子就开始讲些街头巷尾的小道消息,东家长,西家短的,也有些不大见得人的勾当。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她提到,秦老先生的长媳关氏,跟其娘家表弟吴少英,素有私情,早在八年前关氏未嫁进秦家时,就已经不清不楚了。只是关氏嫁进了秦家,吴少英去了西安府学读书,两人才断了来往。不料今年秦家老大阵亡,吴少英做了监生后回乡,两人重遇,又恋奸情热起来……

秦老先生听到这里,脸色都已经变了。他迅速看向吴少英,吴少英却一脸平静:“老师先别生气,齐主簿只是转述那卖花婆子的话,并未更改一字。您听下去,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秦老先生深吸一口气,镇定下来。他不清楚吴少英与齐主簿今夜上门说起这种事,到底有什么原因,但他信得过自家长媳的为人,也认为他所看重的学生绝不会是个品行不端的登徒子。他确实应该耐心些,听完整个故事再说也不迟。

秦含真在里间已经听得呆住了,但很快就反应过来——吴表舅会拉上外人齐主簿来讲这种事,八成是查到了什么,所以来找祖父摊牌了。只要证据确凿,倒是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只要他与关氏是清清白白的,摊开来讲反而比遮遮掩掩的强。那背后陷害的人想要再下黑手,也不能奏效了。

而虎嬷嬷,这时候已经拽紧了袖子,也完全呆住了。

齐主簿见秦老先生平静下来,暗暗松了口气。其实他并不想要这么直白地说出整件事的,但吴少英却让他一定要这么做。他虽然不大明白,但想来吴少英不可能往自己身上泼脏水,他只能咬着牙关继续下去了。

齐主簿娘子听了那婆子的话,立刻脸色大变,把人赶出去了。因为齐主簿提过,要把六岁的儿子送去秦老先生那里求学,她急切地想知道这件事是不是真的。如果秦家媳妇当真与人私通,让人知道的话,秦家就颜面扫地了。她绝不会让儿子沾上这样的先生。

她想起女儿与关氏的妹妹关芸娘交好,就叫了女儿去问。齐姑娘对此并不清楚,却曾听关芸娘提过,后者想嫁给表哥吴少英,吴少英却坚决不同意,关芸娘疑心他是另有心上人,怀疑过很多对象,与她年纪相仿又曾来过关家的女孩儿都被她怀疑过,后来发现吴少英对这些女孩儿也只是平平,就转而怀疑起了亲姐姐关氏。因为吴少英对这个表姐,明显要比对她热络许多……

齐主簿娘子不知这种话信不信得过,就趁着关家办丧事的机会,让女儿去问关芸娘,可惜没能问出个答案来。回到家,她跟齐主簿一说,齐主簿立刻就觉得那卖花婆子可疑。因为关氏与吴少英平日见面机会不多,县中从来没有过他们之间的流言,怎么一个外地来的卖花婆子倒知道了?

秦老先生是县中大儒,关老夫子也是有名的教书先生,两家在米脂县里都是有头有脸的人家,教过的学生不知凡几,连县衙中都有子弟曾向秦老先生求教过。那卖花婆子在官眷面前说人家的丑闻,就不怕惹祸上身?而她又是外地来的,既然见识过繁华,为什么要到米脂县来谋生?绥德城难道不比米脂更繁华?说不定……她是有意为之!

齐主簿立刻命衙役搜寻那卖花婆子的行踪,发现她是十来天前出现的,住在客栈里,每日就提了货篮出入县中士绅人家,也不知道都说了些什么。万一她对每户人家都说了关氏与吴少英的谣言,那可就影响大了!

齐主簿将卖花婆子捉回县衙,又通知了当事人吴少英,两人合力审讯。经过连夜审问,已经探明了,这婆子是被人收买了来的,她行李里有二十两雪花纹银,都是一锭一锭的官银,绝不是她这样的人随便能得来的。她的任务就是要在县中士绅人家传播关氏与吴少英有染的谣言。不过她也知道,要是一见面就跟人提,肯定会惹人怀疑,所以,只有第二次叫她上门的人家,她才会把这件事说出来。

至今为止,连齐主簿娘子在内,她只在四户人家里提过绯闻。不过,似乎这四户人家,都不曾向外透露只字片语,听过就算了。有两家的主母还一听她的话,就把她赶出门去。另外两家虽然不说什么,照样给了赏钱,却没有再叫她上门。

秦老先生听到这里,就问齐主簿:“可知道是哪些人家?”

齐主簿微笑道:“先生也别问了,都是县中有头有脸的士绅之家,几乎都有子弟曾向您求学。他们敬重您的为人,怎会把您家里的谣言向外传播?只是这种事到底不好向您提起,府上大奶奶又已经过世。不管怎样,都不该玷污了逝者的清誉。”

吴少英对秦老先生道:“弄清楚事情起因后,学生会与齐主簿一同,逐一上门拜访这些人家,向他们说明原委,绝不会让他们误会表姐的贞节。”

秦老先生严肃地问他:“到底是谁指使这婆子胡言乱语?!”

吴少英叹了口气:“这里头或许也有学生的一点责任。关家表妹向父母提过,欲嫁学生为妻,学生的姨父姨母也有意亲上加亲,只是学生素来将表妹视作亲妹一般,从小看着她长大,如何能娶她为妻?便婉拒了。表妹误会学生另有心仪之人,就胡乱猜测,其实只是胡思乱想罢了。学生小时候刚到姨母家来时,因表妹刚出生不久,表兄又要读书,姨母不得清闲,是表姐照顾学生的衣食起居。学生对表姐素来敬重,素来视作亲姐一般,断没有私情可言。表姐也将学生当成是幼弟,从无逾距之处。那编造谣言之人,也不知为何如此卑劣,竟拿学生与表姐之间的情份做文章。学生绝不会饶了那人!”

秦老先生看着他,沉默片刻,又转向齐主簿:“那婆子可曾招认是谁指使的她?”他留意到了,吴少英并没有回答他的问题,却转而提起了关芸娘。难道是关芸娘收买的卖花婆子?不可能,关家没有这个财力,还禁止女儿与外人接触很久了。

齐主簿也叹了口气,有些为难地道:“这个……她也不清楚对方姓名,只知道是个大户人家里做事的仆妇,穿戴得很好,见多识广,那些繁华大城里的见闻,都是那仆妇教给她的,好让她能迅速讨得县里那些太太奶奶们的欢心。再有就是,那仆妇说话用的是临县那边的口音,拙荆就是临县人士,家中仆妇也持临县口音。那婆子说,听着就跟我家仆妇的口音差不离。”

秦老先生道:“自然不会是府上的仆妇,否则主簿大人也不必将事情告知少英了。而米脂县里,与临县相关的大户人家,家中仆妇曾去过繁华的大城,还要与我那薄命的长媳或者少英有恩怨……”他脑中已经有了一个答案。

齐主簿向秦老先生作了个揖:“先生,此事关系到您府上女眷的清誉,我觉得还是不要让太多人知道的好。那卖花婆子,如今就在县衙女牢中,单独看管。先生若想询问,我就命人将她送到府上去。不知您意下如何?”

秦老先生也知道,齐主簿已经猜到真正在幕后指使的是谁了。秦家的媳妇陷害秦家的媳妇,这简直就是个笑话!而且这笑话,已经闹到县中不少人家那里去了。若是他不严加处置,将事情弄得清楚明白,那些学生会怎么看待他?他又有什么脸面继续教书育人?!

秦老先生咬着牙,起身大礼谢过齐主簿。如果这回不是齐主簿夫妻警醒,说不定等住在城外的秦家听到流言时,事情已经合县皆知了。谁又能担保,县中人家个个都如那四家人一般厚道呢?

采桑子 第二十二章 证人

齐主簿把该说的话都说完,就先一步起身告辞了。他这回卖了两个大大的人情,成功结交了县中德高望重的大儒秦老先生,以及与绥德知州相交莫逆的吴少英,心满意足。

交好了秦老先生,这米脂县内就不会有人寻他麻烦,还与秦家门生都拉上了关系,今后儿子求学交友都方便多了。

交好了吴少英,米脂县在绥德州辖下,绥德知州正是他的顶头上司,更别说吴少英在国子监多年,想必也结识了不少出身国子监的官员。有他牵线,今后还用得着担心官场人脉么?

果然做好人,是有好报的。

齐主簿面带微笑,捻着胡子,施施然离开了王家宅子。

吴少英没有跟他一同离开,因为接下来就要谈到家务事了。他还有别的事需要跟秦老先生说清楚。

他劝秦老先生:“老师与学生想必都想到了同一个人,只是若没有证据,倒不好给她定罪。”

秦老先生沉着脸道:“把那卖花婆子押回家里,叫她一个个认人,总有认出来的时候!”对了,二儿媳的娘家兄长在县城里还租了个小院暂住,虽然他此刻送梓哥儿姐弟俩回大同去了,但必然也留了人手看房子。那些仆人也不能漏过去。因为相比住在秦家大宅里的二房仆人,这些人出入办事更方便。

吴少英淡淡一笑:“光靠一个人证,只怕还有不足。不瞒老师,学生其实还找到了另一名证人,只是方才齐主簿在,不好让他知晓。”

秦老先生怔了怔,有些意外:“是什么人?”

吴少英道:“老师一看便知。”他起身走到门边,扬声说:“带人进来。”只见一名四十岁上下身着粗蓝布衣的高壮汉子扯着一个女子进了前院,一路带到了书房门外。

那女子身上还披着黑色的斗篷,天黑灯暗,秦老先生乍一看,没认出是谁,正在疑惑,便看到那女子跌跌撞撞地扑进屋内,哭着跪伏在地:“老爷!老爷救我!”

居然是翠儿!

秦含真在里间大吃一惊,虎嬷嬷也是意外万分。翠儿被撵出秦家后,听说他们一家三口的日子都过得不太好,村里的人议论纷纷,都在说他们家的坏话。翠儿父母商量过后,就带着女儿去邻县投亲了,走得很匆忙,家里的房屋也没变卖,只带走了衣服细软。村里的人都说翠儿定是从秦家偷了很多值钱的东西,早早变卖成了银子藏起来,生怕秦家发现后要回去,才带着父母逃走的,连家当都不要了。关氏“头七”那日,他们就走了,没人再听过他们的消息,怎的吴少英会把翠儿给找回来呢?

翠儿的黑斗篷在她哭泣伏倒的时候,已经脱落了大半,露出底下褴褛的破布衣裳来。她形容十分狼狈,脸上、手上都有许多伤痕,从她刚才扑进屋里的动作看,似乎腿上也有些行动不便,很有可能受了伤。

秦老先生震惊不已:“你怎会变得这般模样?!”

翠儿大哭着说:“我是被二奶奶骗了!她叫泰生嫂来找我,叫我带着爹娘先到外地住一阵子,等二奶奶回大同的时候,就会把我们一家捎上,这样二奶奶不必回禀太太,就能将我带走。我们一家也能跟她到大同享福。我真的没想到,二奶奶派来领路的人刚把我们带到偏僻的山路上,就亮出刀子要砍人了!我爹我娘带着我一路逃亡,还好遇上表舅爷的家人,才保住了性命。我爹摔断了腿,我娘背上挨了两刀,还不知能不能活呢!”

秦含真在里间已经目瞪口呆了。

秦老先生又惊又怒:“这话当真?!老二媳妇为什么要这样做?!”

“是真的是真的!二奶奶她……”翠儿犹豫了一下,看向吴少英。

吴少英淡淡地说:“你只管将你知道的事说出来,老师自会为你做主。”

翠儿呜咽一声,颤抖着声音道:“二奶奶……二奶奶怨恨大奶奶总是揪着章姐儿推桑姐儿下坡的事不放。太太还提过,二奶奶偏心女儿,为人又刻薄,怕她把梓哥儿给教坏了。如今大爷没了,只留下一个闺女,断了香火,不如把梓哥儿过继给大奶奶,算是大爷的儿子。二爷横竖还年轻,总会再生儿子的。就当作是二房害了长房的女儿,赔一个儿子回去。二奶奶说,她绝不会把儿子给了大奶奶,又怕大奶奶不依不饶,真个害了章姐儿,所以……要坏了大奶奶的名声。二奶奶说,只要大奶奶被赶出秦家,长房没了人,也就没人能逼她过继儿子,舍弃女儿了。”

秦老先生冷笑:“就为了这个,她派人在县城四处传播谣言?!”

翠儿眼神飘了一下:“不……不是,谣言的事,是在大奶奶死了之后,二奶奶才吩咐下去的。先前……二奶奶安排的是别的……”

秦老先生厉声喝道:“那还不快从实招来?!”

翠儿抖了一下,害怕地伏下身去,支支唔唔地不敢多说。

秦含真在里间听得糊涂,都把话说到这份上了,翠儿怎么又不讲了呢?难道有什么更为难的地方?

这时候,吴少英主动开了口:“老师莫急,这事儿学生也知道一些。这丫头是因为贪图小利,被府上二奶奶收买背主,因此不敢老实招认罢了。待学生为您一一道来。您还记得……在师兄百日祭前两日,学生曾奉姨母之命,前往老师府上询问祭礼安排么?”

秦老先生记得有这么回事,里间的虎嬷嬷也记得。秦平的百日祭,关家身为岳家,依礼也该出席,所以要提前两天问明白具体的安排,好确定出发的时间。这种事儿本来应该是关大舅来办的,不知为何,关家人竟没来,反而是表亲吴少英孤身骑马来了。他还给表外甥女秦含真带来了一些药材,希望能给她带来一些帮助。

吴少英道:“那日学生看完了桑姐儿,就去与王复林、于承枝两位师弟说了一会儿话,不料天忽然下起大雨来。进县城的大路都是土路,淋了雨更加泥泞难行,老师就留学生在府上借宿一晚。”

秦老先生素来有收留清贫学子在家中住下的习惯,后来因秦家大宅在城外,来往不遍,就连家境还过得去的学生,也有住在秦家的例子了。秦家下院的学堂后头,有个跨院,里头四间窑洞,地方都还算宽敞,盘了大炕,一间也能住个三四人。

秦家这几个月办丧事,秦老先生无心教学,大部分学生都散去了,只留下二三人,有的是因为家远又清贫,有的却是想要为师长尽一份孝心。这点人住四间窑洞,自然是有富余的,吴少英借宿当晚,便独占一间。

那天夜里,天黑不久,翠儿就前去寻吴少英,言明大奶奶关氏有请。吴少英虽然不解,但因为那时候还不算太晚,关氏又是他嫡亲的表姐,素来亲厚,便跟着翠儿去了中院。

中院地方不大,有外书房、客房还有茶房等在,其实就是平日有人来的时候,秦老先生待客的地方。不过当时秦家几乎处于闭门谢客的状态,很少有人去中院。关氏让翠儿请吴少英去见面的地方,正是中院的书房。

关氏没多久就到了,先是跟吴少英说了些家常,讲讲两人小时候的情份,接着就跟吴少英说,她与妯娌不睦,二房何氏刻薄,女儿又伤重,身上没有子嗣,怕今后日子难过。她听说表弟快要补官了,如果能有个一官半职,也算是娘家的助力,对上有二叔秦安撑腰的何氏,也能有点底气。她将亲生女儿与娘家父母一道托付给了表弟,求他将来多多照应他们……

秦老先生听到这里,打断了吴少英的话:“这是何故?大儿媳跟你说这些,莫非……”

吴少英眼中闪过一丝伤痛,含泪点了点头:“可恨学生当时懵然不知,还以为表姐真是被何氏逼迫,希望能从娘家弟弟那里得些助力。学生当时答应了表姐,一定会护着桑姐儿,护着关家姨父、姨母,哪里想到……表姐其实当时就有了轻生之念,私下将学生请去说话,就是为了托孤啊!”

秦老先生闭了闭眼,心中一阵难过。他真的不知道……真的没看出来。直到大儿媳自尽的前一日,她看上去还是行止如常,半点没露出异样。哪里想到,她其实早有死志呢?如果他能早一点察觉……

吴少英低头拭了拭泪,又继续哽咽着说:“学生与表姐说完话,也就离开了,并不知道后头如何。直到……昨日见了翠儿这丫头,才知道还有后续!何氏那贱人,竟然……竟然以此为把柄,在表姐面前诬陷她夜间私会外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