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含真有些啼笑皆非,实话实说:“在咱们家还行,可是何氏回来奔丧,米脂县里已经有很多人知道梓哥儿是她儿子了,更别说大同城里。这样的事,如何能混过去呢?”

牛氏一挥手:“万事以族谱为准。你祖父说过的,不告而娶的媳妇,那就不能算是真正的媳妇。你二叔当年娶何氏的时候,没跟家里说过,就急急要娶她进门了。我跟你祖父赶过去阻拦,他还不听。虽说何氏还是进了门,但在你祖父和我心里,她就不能算是咱们秦家的媳妇。他们在大同如何,我们离得远,管不了,但在咱们家里,是不认何氏的。你二叔如今虽说是个六品的百户,但一直没有拿到敕封。等你二叔能拿到的时候,朝廷自会打发人来问,到时候何氏就混不过去了。”

秦含真听明白了,但又有了新的疑问:“敕封是什么?为什么二叔没有拿到?”

虎嬷嬷解释说:“朝廷官员有品级的,他的妻子和母亲都会有封诰。五品以上的授诰命,六品以下的就是敕命了。二爷是六品的武官,按律,咱们太太和二爷的妻子,都能得授敕命的。只是不知为何,二爷做了几年的百户,都没能给太太请封,就更别说何氏了。老爷说,这是因为二爷官职卑小的缘故。边城的百户、总旗多了去了,朝廷哪里封得过来?只有立下大功,或者家世好、得上司赏识的武官,才能顺利请封呢。大爷生前是个总旗,也有七品了,一样没有敕封。”

秦含真恍然大悟,心想二叔秦安没能及时为母亲妻子请封敕命,倒是件好事。如果何氏有了敕命在身,恐怕秦家对这个媳妇就没那么容易说不认就不认吧?

说话间,秦老先生回到了上院,掀了帘子进屋,问牛氏:“你都听说了吧?何氏那里,还是要想法子查清楚她的下落。不管是死是伤,总要接回来才是。”

牛氏不以为然地道:“理她做什么?她如今跟她哥哥在一起,死活自有她哥哥料理。咱们也不是不管她,可她自个儿要私逃,有什么好歹也跟我们不相干。”她还宁可何氏中箭死了呢,那样也省了她的功夫。

秦老先生坐在炕边的椅子上,对妻子欲言又止。

虎嬷嬷瞧见他面露为难的表情,便悄悄给牛氏使了个眼色。牛氏有些悻悻地:“好吧,反正出事的林子离咱们家也不远,趁着如今天色还早,打发几个人过去找找。若能发现些蛛丝蚂迹,把何氏找回来,将来对着安哥和梓哥儿,也有个交代了。”

虎嬷嬷笑着应声:“是。”示意张妈去传话。张妈连忙领命去了。

秦老先生又对牛氏道:“我方才细细问过墨虎,遇袭时候的详情。他说马车行至树林附近时,秦泰生家的说何氏晕车,叫赶车的后生把车赶得慢些。如今想来,只怕这只是借口,是何氏要与何子煜里应外合,才叫秦泰生家的撒谎。何子煜也不知道是几时回到米脂的,若不是事先知道何氏去寺庙的时间,断不能来得这样巧。他们兄妹二人定是私下有约定,那逃走后又被抓回来的丫环,就是他们的信使了。”

牛氏忙道:“我也是这么想的。金环那死丫头,今儿早上还想跟着何氏一道出门呢,叫墨虎家的给拦了,就哭哭啼啼。她一定是知道何氏要趁机逃走,见自己没能跟着去,才会伤心。等我叫人提她过来,一问便知。这丫头胆大包天,断不能饶,先打她二十板子,叫她知道背主的下场!”

秦老先生说:“先不忙着打她,你先派人去找她问话,看她是否知道何子煜带的人都是什么人。虽说何子煜平日里常与流氓地痞为伍,但也就是带几个人出门而已。墨虎说了,这一趟他带来的人马足有十几二十人,个个都是身强体健之辈。若不是有吴家护院在,又有惊马撞翻了来人,墨虎他们没那么容易全身而退。我不认为这些人是马贼,可何子煜为人,我又信不过,总要问清楚才好。此事关系到安哥与梓哥儿父子的名声,万不可轻忽了事!”

牛氏顿时严肃起来:“既然是这样,那可得叫那死丫头交代清楚才行。”便派了虎嬷嬷去西厢房审问金环。

金环自从早上被虎嬷嬷拦下,没能跟着何氏一道出门,就一直沮丧着脸,窝在西厢房内发呆,连午饭都没吃。出门的车队归来,秦家大宅里喧嚣一片,她心知定是何氏主仆成功逃脱了,接下来,等秦家人醒过神,就该来质问她这个通风报信的丫头了。她心中满是惶恐,不知该怎么办才好。

等虎嬷嬷来了,她才知道,原来何氏主仆连带何舅爷何子煜都受了伤,下落不明。而与何子煜同来的那些青壮,则有四五个人叫秦家与吴家的人给捆了,送到了米脂县衙,都说是马贼呢。榆林卫如今正重金悬赏马贼的人头,这几个人可以说是正好撞上了。而何子煜竟然胆敢与马贼勾结,将来被人抓到,也是砍头抄家的下场。

金环听了,吓得魂飞魄散:“怎么会是马贼呢?舅爷是重金请动了在榆林卫当差的朋友,叫他们帮忙拦车,好借着官军的名头把二奶奶救回去的呀!他们是官军,不是马贼!”

虎嬷嬷顿时愣住了。

采桑子 第三十五章 官军

“什么?竟然是官军?!”

秦老先生听了虎嬷嬷的回话,也十分愕然。

既然是官军,还是重金悬赏马贼的榆林卫的人,又怎么可能会去扮成马贼呢?

秦老先生直觉这里头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立刻让虎嬷嬷押了金环过来细细审问。

金环这时候为了能求主人惩罚得轻些,什么话都不敢隐瞒了:“当真是官军,还是榆林卫的人,平日里就驻守在榆林城北的金鸡滩。一共是二十人,分属两位小旗名下。那两位小旗,都是去年从大同那边换防过来的。何舅爷跟其中一位交情很深,从大同快马赶回来的时候,路过临县,无意中遇上了,就请他们一块儿到米脂来玩耍。奴婢听何舅爷说,他是要借这几位军爷的势,压一压秦家,让老爷太太不敢为难二奶奶。”

“换防?”秦老先生怔了怔,有些意外。

大同与榆林都是边城,分属两位王爷的藩地。不知从哪一年开始,就有了两地边军三年换防一次的规矩,也不知是不是朝廷为了防止藩王掌控边军兵权,才想出来的主意。那年秦平的上司被换防到大同,秦平才得了升迁的机会,只是把机会让给了弟弟。秦安本来只是在大同待三年,就要回榆林的,不过他运气好,得了大同那边的上司赏识,换防结束后,便留在了大同,还升了职。

若说榆林卫的边军,有从大同那边换防过来的,那是一点都不奇怪。这些人在榆林卫待上三年,不定就要被调到哪里,就算能回到大同,估计也不会在原来的位置上了。何子煜若是在大同就跟其中一位军官熟识,想要借对方之力,也是人之常情。

秦老先生不明白的,只有一件事:“既然是驻守金鸡滩的边军,又怎会跑到临县去?还随意到米脂县来办私事?难不成卫所不会管?”他清楚金鸡滩在哪里,那地方比榆林城还要再往北些,几乎已经到了北戎的地界了,倒是离长子秦平生前驻守的哨所不算远,也就隔着二三十里路。

那个地方并不是什么舒服的所在,如果往前三十年,朝廷还跟北戎时有战事的时节,驻守那一带的都是悍将强兵。但如今太平年月,几十年没有过大战了,偶尔有些零星小冲突,死伤也不大。金鸡滩的哨所,既不是互市所在,人口也少,住不好吃不好的,总被边军视为苦地方,大部分人都不乐意去。会被安排过去的将士,不是没根没基,就是受人排挤,往往一去就没法调走了。叫大同换防过来的边军去,倒是省了大家的力气。横竖他们只能待三年而已。

秦老先生奇怪的就是这一点。边境再如何太平,驻守金鸡滩的官军也不是能随便离开的,更何况还是整整二十人,两个小旗的兵马。临县离榆林有二三百里路,米脂离榆林也不近。这二十人只因为何子煜说一声,花点银子,就能收买来?榆林卫的人,什么时候这么好说话了?

金环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说:“奴婢不知道,何舅爷确实是在临县遇到两位小旗大人的,说是他们正有假,就带了手下的兄弟去临县享几天福。何舅爷许了他们一人二十两银子,才请动他们到米脂县来。与何舅爷不太熟的那位小旗,本来是不乐意的,怕叫人知道了,要追究他们的过错。与何舅爷熟识的那位好说歹说,何舅爷又加了银子,这才请动了人。”

秦老先生皱起眉头,越想越觉得不对了。中秋、重阳已过,腊月未至,这时候年不年,节不节的,卫所放什么假?还是一放就放了二十人。更何况,榆林卫的人放假之后跑去临县,也太古怪了。要知道,榆林卫名义上还在秦王辖下呢,临县却是晋王的地盘。就算这批官军是从大同换防去的榆林,三年之期未满,也不好擅自又跑回晋王地盘上吧?

秦老先生想来想去,也想不出个所以然,只得再问金环,何子煜跟那些官军到底是如何安排的。金环也只知道个大概,据说何子煜是打算带人骑马拦下秦家的马车,威逼震慑一番,把何氏连人带马车接走了事。在这其中,绝对没有什么放箭的说法,更没打算扮成马贼。

秦老先生问完,就让虎嬷嬷把金环带了下去,又把虎伯叫来,细细再问一遍遇袭时的情形。虎伯意外地细心,记性也好,把当时的情况一五一十说了,虽然没什么文采,但许多细节都讲得明白,也有条理,让人听了,如同身临其境。

秦老先生听完后,就一直沉吟不语。里间的牛氏不明白他在苦恼什么:“老爷,可是有什么不对?”秦含真则不吭声。

秦老先生来到里间,对妻子道:“照金环的说法,何子煜等人没打算扮成马贼,没有放箭,那箭又是如何来的呢?据墨虎所言,当时林中放出的箭虽多,却没有一支射到咱们的人身上。要知道,当时大家都已经乱成一团,还有马受惊四窜,这样还没有人受箭伤,那放箭的人也相当高明。”

牛氏哂道:“也不是没人受伤,何氏跟秦泰生家的不就伤着了么?只不过咱们没看见而已。”

“这就更奇怪了。”秦老先生道,“站在外头的人没受伤,何氏主仆坐在车里反而受伤了。而且,当时那些箭几乎都是冲着她们的马车去的,也可以说,是冲着她们去的。既是何子煜带了人来救他妹妹,他的人又为什么要朝他妹妹射箭呢?”

牛氏这下也发现不对劲了:“是啊,为什么呢?”

秦含真其实也察觉到了不对劲的地方。何子煜那帮人,既然没打算扮成马贼,那这“马贼”的说法,又是怎么来的呢?听虎伯一说,她就知道,是吴家的护院喊出来的,那从林中射出的箭支,则是进一步证实了这一说法。问题是,何子煜等人还没喊话呢,吴家的护院又凭什么判断他们是马贼?如果再加上射箭的人很明显并无伤人之心,对方的身份就更可疑了。

所谓马贼都是假的。这伙人的目标,很明显就是何氏。他们从一开始就与何子煜等人不是一路人。既然是这样,他们又怎会那么巧,刚好埋伏在何氏一行回秦家的路上呢?

秦含真心中对这些人的来历已经有了个猜测,小心看了看祖父秦老先生的表情,他似乎也想到了什么,脸色不是很好看。

秦老先生呆坐片刻,便站起了身:“金环的供词很重要。如果何子煜带来的人真的是官军,我们就得去县衙把话说清楚,省得县令大人真把官军当成是马贼砍了,日后榆林卫追查下来,我们也不好交代。我带人将金环押去县衙,把话说清楚。”

牛氏看了看外面的天色,忙劝他:“明儿再去吧?这会子太阳都快下山了。”

秦老先生却道:“事不宜迟,我快马赶路,应该能在天黑前入城。晚上我就不回来了,你好生安歇,不必等我。”

秦老先生很快就带着虎伯、金环等人走了。牛氏有些担心丈夫,心神不宁的,就让张妈把秦含真送回东厢房,晚饭也不用到正房吃了。

这时候,门房的人来报,说表舅爷吴少英来了。

牛氏有些意外,吴少英怎么会这时候来?她忙叫人相请。等吴少英来了,她才笑着说:“你来得不巧,你老师有急事刚进城去了。你是什么时候过来的?路上没遇到他么?”

吴少英怔了一怔,就笑道:“并不曾遇见。学生是坐车过来的,兴许是路上错过了。”

“这就对了。老头子说要快马进城,定是他光顾着赶路,没看见你。”牛氏叹了口气,“这可怎么好?你有急事找他么?就算这时候回城,城门也要关了。你不如就在咱们家住一宿,有什么话等他明儿回来了再说?”

吴少英答应着,又问:“老师是为什么进城进得这样急?”

牛氏叹道:“不就是为着早上何子煜拦路那件事么。侍候何氏的一个丫头,就是那个逃走了又被你们家的人送回来的那一个,说何子煜请来的不是马贼,而是官军,也没打算扮成马贼,当时只是误会了。你老师担心县衙真把官军当成是马贼砍了,将来榆林卫问起,不好交代,才急急带着金环进城去说明。”说到这里,她又问吴少英,“你们家的人把那些假马贼送去了县衙,他们有没有说自己是官军呀?”

吴少英微笑道:“说是说了,只是问他们是哪里的官军,他们又支支唔唔地。县令大人以为他们在说谎,就叫人关了起来,等明日给榆林卫去了公文,问清楚他们来历后再审。原来他们真是官军么?那为什么又不肯把话说明白呢?”

“可不是么?真叫人讷闷。”牛氏撇嘴,“既然是官军,又为什么要扮成马贼?还要朝良民射箭呢?金环还说他们并没打算射箭。哼,难道那些箭都是假的不成?”

吴少英微笑着,陪牛氏说了几句话,虎嬷嬷便来报,说晚饭得了,请吴少英去用饭。

吴少英连忙婉拒了,起身说:“今日原有事要跟老师商量,没想到老师出门去了。学生还是赶回县城去吧,若真的进不了城,就在城外找人家借宿一晚,明儿早早进城,也好见老师。若是在府上住一夜,明儿再去城里找老师,就有些晚了。”

牛氏闻言,也就不再拦他了。虎嬷嬷要送他出去,吴少英笑道:“嬷嬷还是侍候师母用饭吧。我对这宅子是极熟的,难道还怕我会迷了路不成?”牛氏笑了,虎嬷嬷也不再坚持。

吴少英辞别师母,退出正屋,脸上的笑容就消失了,表情有些严肃。

这时候,他听到有人在小声唤他,扭头看去,却是秦含真,掀起了东厢房的门帘,探头探脑地,在朝他招手。

采桑子 第三十六章 报信

吴少英掀了帘子走进东厢秦含真的房间,见里头只有她,张妈却不见人影,便问:“怎么只有你一个?”

秦含真爬回炕上,拉过被子盖住了自己的腿。如今天气越发冷了,傍晚之后更冷。她刚从正屋回来不久,这屋里的炕是刚刚才重新烧起来的,还没暖和呢,就下炕这么一会儿的功夫,她身上已经冷得发抖了。真不知道是天气实在太冷,还是她这身体太弱。

等坐暖和了,秦含真才有空去回答吴少英的问题:“张妈去厨房帮我拿晚饭去了。”她盯了吴少英几眼,才微笑道,“表舅去向我祖母请安,一定会问祖父去了哪里,祖母也必定会告诉表舅,祖父是为金环所讲的官军之事,进城去了。表舅知道了这个消息,想必不会在正屋里待太久。所以你进正屋不久,我就让张妈去了厨房,还让她多给我做个蛋羹。没一两刻钟的时间,她是回不来的,咱们正好能安静说话。”

吴少英惊讶地看着她,随即笑了,在炕边一坐,便捏了她的小鼻子一把:“小鬼灵精!姨父往日还说你不爱读书,只会淘气,将来也是个平庸孩子。如今看来,姨父算是看走眼了。你这还叫平庸?分明就是精明过头了!”

秦含真笑笑,就正色对吴少英说:“表舅,咱们时间不多,我也不跟你啰嗦了。我只问你,今日之事,你是不是早就知道何子煜会带人拦车了?林中射箭的人跟你有没有关系?”

吴少英目光一闪,淡淡地笑道:“这话又从何说起?何子煜几时返回米脂的,我怎会知晓?林中射箭的人,难道不是马贼?那些被押送县衙的官军都说,箭不是他们的人射的,而是真正的马贼所为,他们只是运气不好遇上了而已。这话虽不知真假,但无论如何,也跟我扯不上关系吧?要知道,是我手下的人把那些人赶跑的。”

秦含真撇撇嘴:“表舅也不必在我面前说这些话,我知道了又能怎样?难道还会害你?我父母双亡,祖父母年纪大了,又不是只有我一个儿孙,叔婶显然是靠不住的,堂弟又还小。外祖家里,姥爷已经去世了,姥姥和大舅尚要靠别人庇护呢。只有你这个表舅,有勇有谋,有钱有人,还有身份地位,对我也是真心关怀。我是傻了,才会放着你这么一个靠山不要,非得跟你过不去。我问你这些话,没有别的意思,只是担心你会留下蛛丝蚂迹被人发现了。我祖父怕是已经猜到了几分。他虽不会对你如何,但祖父与我能发现的事,别人一样可以。表舅可千万别粗心大意,叫人拿住了把柄。”

吴少英听了她这番话,不由得沉默了,过了一会儿才道:“难为你这孩子,小小年纪就想得周到。我也不跟你多说,总之,你放心就是。”

他既然这么说,想必就是善后工作已做好。秦含真姑且信他一次,又道:“何子煜带去的是官军,只要把身份确认清楚了,这马贼的罪名也就不成立了。何子煜更不会因此倒霉。我怕他在军中认识的人多,过后会设法报复你。不过他请来的这些官军,可能也有些问题。表舅不如查上一查,要是能反过来握住他们的把柄,他们就奈何不了你了。”

吴少英挑了挑眉:“你知道他们有问题?”他不由得大为惊讶。他是跟在齐主簿身边,亲身见识了县令审那几个官军的经过,才知道他们有问题,否则又为何支支唔唔不肯说出自己的来历?可桑姐儿一个小姑娘,住在秦家的深宅大院里,所听所闻不过是从虎伯等人处来,又怎会知道那些官军有问题?

秦含真嘴角一翘,道:“我听金环讲的时候,就已经觉得不对劲了。表舅你仔细听,看有没有什么启发。金环说,何子煜带来的官军一共是二十人,分属两个小旗。他们原本是大同的官军,去年换防到了榆林卫,被派去了金鸡滩驻守。近来他们得了假期,所有人一起去了临县,说是享几天福去的。何子煜跟其中一个小旗在大同时就是熟人,返回米脂的途中,路过临县,跟对方遇上了,就请他们一起过来。何子煜的本意,是想借他们的官军身份,逼我祖父母不敢再为难他妹妹。拦路劫车什么的,估计是金环回去报信之后,他才做出的决定。”

吴少英的眉毛挑得老高:“从大同换防到榆林卫,却又在近期有假,并且两个小旗带着手下二十人一起去了临县?”这行动怎么那么诡异呢?

秦含真继续道:“金环还说,本来另一个小旗跟何子煜并不相熟,是不想来的,说是怕人知道了,会追究他们的过错。是另一位小旗一再劝说,何子煜又许了每人二十两银子,他才松了口。表舅,你想想,他们虽然是在放假期间,但他们驻守的金鸡滩离这儿远着呢,能随便跑过来吗?既然他们自己都说,让人知道了会追究他们的过错,可见他们的行动本来就见不得光。”

吴少英摸了摸自己的小胡子,道:“确实,县令大人审问他们的时候,他们都声称自己是官军,却不肯说自己是哪一处卫所的人。县令大人还以为他们是在撒谎呢,已命人将他们收押,另起草了公文往榆林卫询问核实去了。若果真如那叫金环的丫头所言,他们是驻守金鸡滩的,即使是休假,也顶多是回榆林城里消遣,万万没有跑到临县去的道理。这事儿叫人捅到卫所上面去,他们也得不了好。这件事,他们心里估计也明白,因此不肯在县令大人面前明言。”

秦含真忙道:“还有临县呀,临县也很可疑的。我听祖父跟祖母说,那里是晋王的藩地。虽然这二十个官兵本来就是从晋王的地盘上调过来的,可现在他们已经是榆林卫的人了呀。榆林卫可是秦王辖下的。”

吴少英笑道:“你又知道这里头的勾当了?”

秦含真撇撇嘴。没吃过猪肉,她还没见过猪跑吗?虽然不知道现在是哪朝哪代,但哪朝哪代的皇帝不忌讳藩王的兵权呢?这几个小兵在两个藩王的地盘上来回跪,应该是挺忌讳的事吧?

吴少英见她不吭声,又笑道:“还有一件事,你说错了。何子煜带去拦车的官军,连上那两个小旗,总共才十六个人,并不是二十个。被抓的几个官军虽没有细说,但听他们的口风,是二十人全都得了相同的银子,却只有十六个人出现在道上。剩下的几个,还不知道在哪儿呢。他们没做事,却有银子拿,其他人竟也没有怨言,还不肯供出同伴的下落。这不是更奇怪了么?”

那还真的有些奇怪。秦含真问:“要是能问出他们同伴的下落,是不是就能找到何子煜和何氏逃去了哪里?”

吴少英微笑:“这是县衙的事,与我并不相干。”

好吧,你既然嘴硬,我也装糊涂好了。秦含真不再多问,只眼巴巴地看着吴少英:“这些消息能帮上你的忙吗?”

吴少英笑了,揉揉她的小脑袋:“当然能帮上。表舅要谢谢桑姐儿呢。”

秦含真松了口气,笑着说:“表舅,我知道这回祖父祖母选择饶何氏一马,您心里不痛快,我心里也不痛快。但不管怎么说,你保全了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千万别为了报复就把自己给连累了。你活得好好的,护着我也活得好好的,我爹娘在天之灵才欢喜呢。至于那些坏人,他们是不会有好下场的。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他们总不能一辈子走运。您不必着急。”

吴少英哈哈大笑起来,使劲儿再揉了一把秦含真的小脑袋:“才说你聪明,你又说起傻话来。好啦,这些是大人想的事,你个小丫头就别操心了。”他站起身,“表舅回城去了,你好生养着,想要什么就打发人来跟表舅说。”说完他又顿了一顿,但什么都没讲,就转身离开了。

秦含真不知道他欲言又止,想说的是什么话,但既然他现在得到了更多的情报,也做好了善后工作,想必不会被人抓住把柄吧?说起来,他的计划也算是精妙了,可惜漏洞太多,但愿不会有人怀疑到他身上才好。

吴少英匆匆出了秦家大院的门,就命人将马车暂时存放在秦家,几名护卫先随自己骑快马回城。

随他同来的老镖师不解:“太阳都要下山了,大爷这时候回城,还不知道能不能在城门关闭前赶上呢,万一被挡在城门外怎么办?为何不明儿一早再出发?”

“我有事,必须赶回县城布置。”吴少英不欲多说,只问老镖师,“您走南闯北,见多识广,可知道临县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么?与军伍有关的。”

老镖师想了想:“临县么?并没什么特别之处,那里连驻军都少,也没什么豪强大户,连有名的商号都没几个。不过我对那里的事也不大清楚。往年镖局从西安城押货到边城去,极少有在临县歇脚的时候。即使是要去兴县,也会绕路。”

“哦?”吴少英不由得追问,“这是为何?”从西安去兴县,临县应该是必经之地呀?为什么要绕路?

老镖师笑道:“无他,临县虽没有豪强大户,却有个极大的田庄,是晋王妃的私产。那里的庄头厉害,人也霸道,还养了许多厉害的护卫,不许外人进庄。等闲人都不敢从他家庄子旁路过,就怕一不小心得罪了那些护卫,连性命都丢了。那可是王府哪!绕路反而更省事些。”

吴少英挑起了一边眉毛:“哦?竟有这么一回事?”

采桑子 第三十七章 起风

秦含真给表舅吴少英通风报信了一回,就不知道后续如何了。她一个七岁小女娃,身体又弱,目前还是要老老实实在自个儿屋里吃饭、养病。

祖父秦老先生这一晚上果然没回家。等到第二天晌午,天空阴沉沉的,外面越发冷了,冷风刮得一阵一阵,还下了一小会儿雨丝。虎嬷嬷瞧着天色不好,忙叫人在各处屋内烧炕、点炭盆,就连西厢房那边被关起来的二房丫头婆子们,也分得了一个炭盆和一壶热水,免得叫她们冻坏了。牛氏又命家中媳妇婆子们将冬天的厚被褥拿出来。前些时候天气好,这些被褥已是晒过了,如今正好用上。

昨日秦老先生进城时,只穿了寻常的薄棉夹袍,外加一件厚绒斗篷。牛氏担心他受凉,就催着家里下人到村口去等候。等过了晌午,还不见他回来,就打发人一路寻过去,顺便包上一包大衣裳,还有手炉、火炭等物件。若是秦老先生暂时回不了家,这些东西也好给他取暖。

虎嬷嬷领了命,忙忙吩咐下去,顺道给自家男人也捎上了一份。

秦含真体弱畏寒,从早上开始,就没出过房门,连早午饭都是在自个儿屋里、自个儿炕上吃的。等吃饱喝足,又睡了个午觉,她听张妈说,秦老先生还未回家,牛氏在正屋里十分担忧,便主动穿上了厚衣裳,爬下炕,自个儿走去正屋,安慰祖母。

张妈怕她摔着,一再表示要抱她去,她都不肯依。昨天她在房门口站了起码五分钟,终于等到了吴表舅,这证明她的体力已经恢复了不少,没道理连东厢房到正房这几步路都必须要人抱着走。

牛氏见她来了,还是自个儿走着来的,脸上顿时露出了笑容:“当心摔着了!小心点儿,怎么走来了?张妈呢?”

秦含真笑着说:“我已经好很多了,虽然身上还没什么力气,但几步路我可以自己走的,所以特地走来给祖母看一下,请祖母不用再担心我了。祖母也要好好养病,早点儿好起来。”

牛氏慈爱地抱她上炕,直接将她塞进了暖和的被窝里:“好孩子,看到你这样,祖母什么病都没有了。”

祖孙俩亲亲热热地说了一会儿话,牛氏又让张妈去拿零嘴儿给秦含真吃,还道:“这是枣泥山药做的糕饼,可以养人的,不太甜,你闲时饿了就吃两块,比吃果子强多了。”

秦含真答应着,又道:“既然是对身体有好处的糕饼,祖母也多吃一些吧,再留一些给祖父吃。”

牛氏心里甜丝丝的,答应了一声,又道:“你祖父去了这大半日,也不知什么时候回来。把金环带去县衙,将话说清楚,能费什么事?至于这时候还不回来么?也不打发个人来家报个信,叫人心里担忧得很。”

秦含真便道:“兴许是那几个被抓的官军有问题呢?咱们家毕竟是苦主,祖父留在县衙等消息,也在情理之中。祖母不用担心的,咱们家又没做错事。”

牛氏听了,也露出了微笑:“好孩子,你说得是。咱们家又没做错什么,错的是何家兄妹,还有那些跟何子煜同伙的官军,你祖父能有什么事呢?”她心下一宽,人也精神多了,等虎嬷嬷办完了差事回来,她还叫虎嬷嬷给秦含真煮些羊奶来,往里面渗些茯苓霜,对病人也有好处。

秦含真喝着热乎乎、香喷喷的羊奶,只觉得有些发腥。以前看过的小说,里头说羊奶怎么去腥来着?她一边回忆,一边看牛氏跟虎嬷嬷商量家事。天冷了,做的冬衣完工了没有,如何分派,各屋里的炭火是否足够,村里佃户们的租子是否已经收齐,谁家房屋需要修葺,家里的月钱到日子发放了,还有每日饭食材料的采买……林林总总,琐琐碎碎,但秦含真听着,倒觉得有些意思。

在太阳下山之前,身在县城的秦老先生总算有了消息。虎伯骑马赶回来报平安信,然后在家里歇一晚,明儿还要再带上些换洗衣裳,往县城里去呢。

牛氏忙把人叫来正房询问:“到底是怎么了?老爷在城里待了一天还不够,居然还要再住一天?”

虎伯道:“太太,老爷怕是不止要在城里住上两日,耽搁上三五天也有可能。这事儿说来话长,一句半句的也说不明白。老爷说了,等他来家,再跟您解释清楚。旁的您就别问了。”

牛氏不高兴地道:“问问也不行?什么大不了的事?我男人要在外头住几日,没来由的,我还不能问了?”不过她也就是抱怨两句,心里清楚丈夫的为人,若不是当真要紧,也不会迟迟滞留不归。

她比较关心秦老先生的起居:“老爷如今住在哪儿呢?身边可有人侍候?这两日天气转冷,老爷的衣裳够不够?手炉可用上了?炭要是不足,就在城里现买,你们带去的银子够用么?”

虎伯一一回答:“老爷借住在关家的客房里,一切安好。关舅爷借了几件旧年的冬衣给老爷,吴少爷也送了干净的被褥、银丝炭和吃食过去。我这里银子管够,只是老爷更习惯穿自家的衣裳,还有洗漱梳头的家什伙儿,才打发我回来取。”

牛氏觉得奇怪了:“关家居丧,老爷怎么住那儿去了?不是说少英在县城里买了小宅子么?就是在县衙后头吧?住他那儿更方便。再不济,王家的屋子还空着呢,前不久他爷儿俩才去住过。”

虎伯面露难色:“这……吴少爷昨儿其实也请过老爷到他那儿去住。只是不知为何……老爷好象恼了吴少爷似的,没有答应,直接在关家住下了。”

牛氏更不明白了:“老爷是为什么恼了少英?”

“不知道。”虎伯双手一摊,“昨儿晌午吴少爷去关家拜见,老爷还推说累了,不肯见他。不过今儿早上去了一趟衙门,回来后两人似乎就和好了。午饭还是吴少爷做的东,老爷与他边吃边聊,心情倒还好。只是我们已经在关家住下,不好中途搬走,因此老爷婉拒了吴少爷,没答应搬到他那儿去。”

牛氏听得更糊涂了,不过想来这师生二人也没什么大矛盾,大约是有什么误会,如今已经说清楚了吧?牛氏不再纠结于此事,只命虎嬷嬷收拾了秦老先生日常惯用的梳洗用具,再包了一包厚衣裳,叫虎伯带回自个儿屋里。等明日清早,他不必来上院回话,就可以直接出发进城。

秦含真在牛氏身边,听了虎伯的话,也觉得糊里糊涂的。不过想到昨儿跟吴表舅的对话,她倒是猜到了一点。

也许,吴少英是真的派人在官军拦路的时候做了手脚,比如那所谓的“马贼”射箭。如今证实了“马贼”其实是官军,吴家护院的说法未免成疑。外人还好,秦老先生清楚吴少英与何氏有仇,怎会不怀疑到他身上?秦老先生为人端方,有些心软,还有些书生气,可能看不惯吴少英的做法,一时恼了,也是正常的。只是不知道吴少英又是怎么说服他消气的。

还有秦老先生为了这么一件简单的官军拦路之事,在县城滞留数日,可见事情不小。秦含真也拿不准,这是否跟她昨日给吴少英通风报信有关……

秦含真犹自纠结着,牛氏也在纠结丈夫到底为什么留在了县城,虎伯漏了一句口风就什么都不肯讲了,反而吊人胃口。

幸好,虎嬷嬷这位心腹十分给力。虎伯在家里歇了一晚上,没少被老婆缠着追问。还不到熄灯睡觉的时候呢,虎嬷嬷已经能到上院来给牛氏告密了。

被吴家护院与秦家仆从、佃户们抓起来的那几个官军,果然有问题。他们虽不肯交代自个儿是驻守哪里的卫士,但金环一到,他们的底细就被揭了。金鸡滩,那里离米脂足有二百多里地呢,士兵擅离驻地这么远,即使是在假期,也是违例的。

县令直接行文榆林卫,告了他们一状,又命人将他们几人另行关押,不与其他犯人混在一处。因确认了身份,还不知道卫所那边如何表态,县令怕得罪人,就让狱卒提高了他们的待遇,吃食被褥都不缺,因为天冷,还烧了炭盆,晚上又安排了狱卒值夜,预防他们夜里受凉生病。

结果这一值夜,就闹出了事。

那几个被抓起来的官军,起初还好,时间长了,又看出县衙不打算为难他们,心中一定,便开始闹夭蛾子。先是分开了两伙人,各自占了牢房两端,两厢不搭理。据金环的说法,这两伙人应该分属两个小旗,本来就不算十分和睦。如今因为其中一队首领的私谊,跑来做了拦路的事,闹得大家都遭了牢狱之灾,另一队的人心里就不高兴了。一不高兴,怨言也就冒了出来。

其中一人发牢骚说:“咱们兄弟真是倒了大霉,本来就见不得光,在临县躲得好好的,非要到米脂来,干这着三不着两的买卖,如今闹到大牢来了。等事情闹到榆林,叫京里派来的人知道,能有咱们的好果子吃?先前何家许的那二十两银子,也不知道还能不能落到咱们手里。倒是有些人,什么都不干,白领了二十两银子,又不必受牢狱之苦,如今还不知在哪里快活呢。”

对面另一人堵了他回去:“啰嗦什么?那几位兄弟既然领了银子,自有他们的道理,怎会是白领钱?咱跟他们一队的都没说话,你多什么嘴?要是坏了上头的事,大家送了性命,难不成你就能逃过?”

先前那人闭嘴了。但此时狱卒并未睡着,已经听见了所有的话,第二日一大早,就报了上去。

采桑子 第三十八章 来人

秦含真白日里讨了祖母牛氏的喜欢,晚上祖父秦老先生不在家,牛氏嫌一个人冷清,又怕孙女儿在暖和的屋里出去吹了冷风,就索性让她在正屋里过夜,和自己一块儿睡。因此秦含真也听到了虎嬷嬷的报告。

得知那几个被关押在县衙大牢里的官军说了这样的话,秦含真与牛氏都是面面相觑,摸不着头脑。

牛氏问虎嬷嬷:“这几个官军说自个儿见不得光,躲在临县,是什么意思?京城来的人又是谁?”

虎嬷嬷把双手一摊:“这我哪儿知道呀?我们家老头子也就是听县衙的人说的,老爷不许他多问,他也不知道其中原委。”

秦含真转头对牛氏道:“祖母,这些官军一定是做了什么坏事,怕被人发现会受罚,才躲起来的。”

牛氏缓缓点头,一脸的茫然:“可他们做了啥坏事呀?都被抓进大牢里了,还不肯讲出来?”

“那肯定是十分要紧的事!”秦含真斩钉截铁地道,“后面那人不是还说,要是坏了上头的事,他们还会送了性命吗?所以他们宁可被县衙的人当成马贼抓进大牢,也不肯坦白说出自己干了什么,因为跑到离驻地很远的地方拦个路,劫个车,不会让他们丢了性命。”

牛氏深以为然:“没错!他们既然跟何子煜交好,肯定也不是什么好人,也不知道是闯了什么大祸。不过如今他们已经被抓起来了,肯定不会有好下场。”

秦含真怔了怔,又觉得不对了:“可是……他们好象在大牢里过得挺安心的样子?难道被抓起来也不怕会出事吗?”

牛氏糊涂了:“桑姐儿,你在说啥哟?”

秦含真眨眨眼,摇了摇头,又问虎嬷嬷:“嬷嬷,虎伯有没有说,县令大人听到狱卒的回报后,有什么想法呀?”

虎嬷嬷忙道:“说是说了,但县令大人也是糊里糊涂的,只听他们说起京城来的人,听着象是大案子,又打发人往绥德州送信去了。”

米脂县在绥德州治下,县令大人这是向上司打招呼呢,如果真有事,好歹还有人替他顶一顶压力。

牛氏哂道:“听着怪唬人的,可跟咱们家又有啥关系?老爷也用不着在外头滞留几天几夜呀?”

虎嬷嬷说:“我们家老头子说,金环讲明了何子煜请来的官军是二十人,但实际上来拦道的只有十六个,其中有四五个被抓了,其他人随何家兄妹逃走,但有四人是由始自终都没露过面,却白领了二十两银子的。与他们同在一个小旗的人说,这银子不是白领的。齐主簿就有些疑心,埋伏在林子里朝咱们家的马车射箭的,兴许就是这四个人。因见势不妙,他们就暗自逃走了,没有露行迹。”

秦含真惊讶地看了虎嬷嬷一眼,心想那些放箭的人分明跟表舅吴少英脱不了干系,也不知道是怎么栽赃到那伙官军头上的。如果逃走的人不能现身说明情况,这个黑锅怕是要扣到他们头上了。齐主簿……看来是吴表舅做了手脚。

虎嬷嬷又道:“听说那两个小旗素来不睦,只是面上亲热罢了。这回肯到米脂来,也是看在银子份上。但银子已经拿了,私下给对方使个绊子,吓唬一下女眷,也是有可能的。不过当时人多马乱,有人受伤,就有些出人意料了,万一叫何家兄妹与另一队的人知道,怕是不好交代,因此他们拼死不肯承认,更不敢说出那几个放箭之人的下落。县令大人说,他们既然不是马贼而是官军,这拦路之事,最后怕是要不了了之。但他们私自携带弓箭出外,攻击官眷与平民,说来是有违军法的,地方上更是不能容忍。咱们家既是苦主,县令大人就请老爷留在城中等消息,说无论如何也要给咱们家一个交代。”

牛氏听了便道:“原来是这样。何子煜不是好人,他交好的果然也都不是好货色。为了银子结伴来害人,还要坑同伴一把,有今天的下场也是活该!”

秦含真则追问:“那何家兄妹和其他没被抓住的官军呢?官府有没有人追查他们的下落?”

虎嬷嬷道:“吴家的护院把人送到县衙后不久,县令大人就派出差役到何子煜在城里赁的宅子搜查了,但什么都没搜到。他似乎带着人回来后,只在宅子里住了一晚,第二日一大早就出了门,之后再也没回来过。而原本留在宅子里的四名官军,也随后跟着出了门,由南门出了城。守城门的士兵亲眼看见了。因此齐主簿才会说,他们兴许就是躲在林中射箭的人。那宅子里如今只有一房家人看屋子,一问三不知的。县令大人留下差役守着那宅子,就没再理会了。吴少爷倒是派人去打探过何家兄妹的去向,但他们逃跑后,就不见了踪影,也不知躲在了哪里。”

秦含真道:“何氏跟秦泰生家的受了伤,他们不可能逃太远的,总要找地方请大夫包扎伤口。”

虎嬷嬷笑道:“姐儿放心,这些事,老爷和吴少爷他们自然也想到了。”她又转头对牛氏说,“老爷的意思,既然何子煜不曾与马贼勾结,那守在他赁的宅子门口的差役,恐怕也很快就会被调走。还是咱们自家打发个人,在那宅子门外盯睄,一旦何家兄妹回来,又或者那宅子里的仆人有动静,就立刻回来报信,咱们家也好查到何氏的下落。虽然她有诸般不是,但咱们不能将她扔在外头不管了。哪怕是看在梓哥儿面上,也要确定她平安才行。”

牛氏冷哼道:“这些事我不管,你们照他的吩咐去做就是了。若是依我,这种毒妇就不该理会她!横竖是她自个儿要跟她哥哥跑的,是死是活又与我们什么相干?梓哥儿日后也怪不到我们头上!”

虎嬷嬷笑着退了下去,自回了住处。牛氏说的其实就是气话,她心里有数。秦老先生的吩咐,她还是会照做的。明日虎伯一大早进城,同行会带上胡二,做那个盯睄的人选。

秦含真跟祖母牛氏一起睡了一夜,比在自个儿屋里要暖和多了。只是牛氏似乎睡得不好,总是翻来覆去的,影响得她也没睡好。

其实她也能明白牛氏的心事,官军拦路的案子似乎越来越复杂了,也越来越诡异,也不知道那些官军背后到底隐藏了什么秘密,叫人如此纠结。

本来秦含真还以为,这件事会再纠结几天的,想不到次日傍晚,祖父秦老先生就带着虎伯回到了秦家大宅。

牛氏看到丈夫,既欢喜又惊讶:“怎么回来得这样早?我还以为你要在城里多住两天呢。”

“我也以为要再耽搁几日的。”秦老先生温和地笑着,在炕边坐下,摸了摸秦含真的头,“榆林卫昨儿来人,连夜把那几个官军提走了,案子也算是了结。我料理完琐事,无事可做,只好回来了,留下胡二盯着何子煜在县城里的居所,以防那几个家人逃走。”

牛氏一怔:“啊?这么快?卫所的人是怎么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