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是秦平被这群身份不明的所谓“马贼”杀死,表姐关氏也不会因为孤苦无依,而被回家奔丧的何氏欺辱,以至于轻生自尽。吴少英一直恨毒了何氏,如今听说还有仇人,心里只想冷笑。

天意叫他知道了表姐夫之死的真相,就是让他为表姐夫妻报仇的!他怎能错过老天爷给他的大好机会?!

吴少英抬头看向李大人,面带微笑,目中却露着寒光:“学生已经明白了,果然是要紧大案。不知大人有什么地方需要用到学生?学生听候大人差遣!”

李大人心想我还没把事情说完呢,你怎么就答应了?记起方才吴少英似乎对那被焚的哨所十分关注,莫非那哨所中的士兵有他的亲眷?

李大人想了想,就对吴少英道:“不瞒你说,我们自京城来后,榆林卫上下就没有人不认得我们的,行动极为受限。这回有假文书提前带走人犯,但假文书上印的却是真公章,对方还只比我们快上大半天。本官疑心榆林卫中有人涉案,就连晋王辖下也未必清白。只是我等行动太过显眼,容易打草惊蛇。你既是本地人士,又是个明白人,不如就替本官做个耳目,到榆林城与临县两地打探一番?你放心,本官会派人随行,保护你安危。日后你上京会试,不管结果如何,都会多多关照一番。”

吴少英笑笑:“日后之事且不必提。学生本来就有意出门游学,昨日方才辞了恩师,索性今日就出发好了,还望大人替我跟家人说一声,叫他们不必牵挂。”

采桑子 第四十三章 差别

秦含真裹紧了身上的衣服,两手扒在窗台上,伸出一根手指,往窗页下方用力戳了一下,窗子就开了,一股寒风卷进屋里,冷得她直打哆嗦。

但与此同时,她也看见了院子里的情形。厨房的胡嫂,胡嫂的父亲刘账房,还有她的奶娘张妈,都站在外头。虎嬷嬷轮着叫他们的名字,叫到了谁,谁就一个个进屋里去回话。

张妈进去得快,也出来得早,一眼就瞧见秦含真打开了窗户偷看,连忙跑进了东厢房:“姐儿又淘气了!外头这样冷,你也不怕吹了风。好不容易才养好了些,要是再病倒了,可不得让老爷太太担心死?!”

秦含真笑嘻嘻地说:“我已经好多了,这几天我自个儿出院子,能不用人扶,走上整整两圈呢!吹吹冷风怕什么?我已经穿好衣服了。妈妈看,是你新做的棉袄。”她平伸双臂,在张妈面前转了一圈。

张妈看着她身上新做的素白厚棉袄,又摸摸她的手,见她确实很暖和,才放下了心,但还是忍不住说:“姐儿总说如今比以前懂事多了,就别再做让人担心的事了。”

秦含真有些讪讪地,乖乖转身爬回炕上:“我这不是无聊吗?整天不是吃就是睡,以前还能去祖母那儿,今天祖母有事要忙,妈妈也不在,我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闲得发慌了。听到你们在外头说话,我就好奇,想知道你们在干什么。”

张妈笑道:“能干什么呀?这不是太太身子好多了,有精神打理家务了,叫我们来问问明日祭礼的事。”

明日是关氏“三七”祭礼。秦老先生与牛氏大概是觉得关氏死得冤,又因为从轻发落了何氏这个罪魁祸首,让她有机会逃脱,二老心里过意不去,就打算为关氏好好办“三七”祭。本来牛氏身子不好,诸事都是由虎嬷嬷代理的。如今她病情有了起色,就要亲自接手了。

秦含真弄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也就不追问了,低着头随手揪着炕上的引枕不说话。

关氏是她这个身体的生身母亲,死得也轰轰烈烈的,给秦含真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但她终究不是真正的桑姐儿,跟这个母亲在感情上隔了一层,一时伤心是正常,过后却无法始终保持悲伤的心情。为了避免露馅,叫人看出不对劲的地方,秦含真总是下意识地躲避与关氏有关的话题。秦老先生和牛氏其实也有所察觉,不过他们并没有起疑,反而认为这是孙女儿不肯面对丧母的现实,对她更加怜惜。

秦含真这时候就很想转移话题:“祖母差你去做什么呢?你明日是不是会很忙?”

张妈笑道:“姐儿放心,明儿事情不多。白日里姐儿就在太太跟前陪着,要做什么,太太自会吩咐,姐儿听着就是了。我要帮着厨房做些事,还要跟其他人一道,将祭品送到庙里大奶奶的灵前烧了。完事之后,我自然就回来了。”

秦含真叹了口气:“哦。”“三七”的祭礼,家人本该是要到死者坟前或灵前焚烧祭品哭悼的,但她和祖母牛氏都是病人,虽然身体已经好了很多,却依然不适合出门,所以秦老先生要求她们待在家里,由其他人代行祭礼。上一回“二七”时,就是这么做的。“三七”想必也是一样。

她已经习惯了到祖母屋里陪伴,并不觉得有什么。只是从上回“二七”的经验来看,遇到这种日子,牛氏的心情总是会差一些,还喜欢回忆儿子媳妇在世时的旧事,说着说着就要哭起来。秦含真只能陪着一起哭。她为了让自己流泪,大腿上都掐青了几块,还要逼着自己回忆穿越前跟家人在一起的情形,好感同身受地难过一把。这样的滋味真不好受,秦含真想想都觉得打不起精神来。

张妈不知道秦含真是为什么而无精打采的样子,还以为她真是太闲了闷的,就建议她:“姐儿要是实在闲着没事,不如把先前学的针线活给拣一拣?从前姐儿总是没耐性,大奶奶教你针线活,你次次都不肯好好做的。如今你比从前懂事多了,太太前儿还夸你稳重呢,不如再试试做针线?这里炕上暖和,姐儿拿块布慢慢缝着,一天半天很容易就过去了。”

秦含真眨眨眼,很想说她对针线活也没兴趣,但转念一想,在古代哪有女孩子不学针线的呢?不管她有没有这方面的天赋,总要做个样子出来,不叫祖父母挑剔才对,就答应了。

张妈立刻搬出了针线箩,里头针头线脑的一大堆,乱成一团。秦含真看着眼花,只见张妈拿出了一块布头,挑了根特粗特大的针,穿了根粗棉线,就连布头一起交到她手里:“姐儿试试吧?”

秦含真发呆:“试什么?我都不记得学过什么了。”

张妈嗔怪地道:“只是缝一道线,也不记得了?”

这个还是会的。秦含真想了想,就拿着针线,在布头上缝了一道线。她是成年人的灵魂,不是真的孩子,这么简单的针线当然会做,还缝得很直,针线也密。

张妈看了欢喜:“我早就说过,姐儿最聪明了,从前就是不肯好好学罢了。瞧这行线缝得多好呀!拿给太太瞧,太太一定也欢喜。”说着就起身要把那块布条送到正屋去。

秦含真不由得又是一呆。这种程度的针线活,七岁的孩子做起来有什么难度?以前的桑姐儿居然还做不到吗?她还特地做得好一点呢,就怕古代小女孩的女红比她本尊强,做得不好会露了馅,结果……

不好!牛氏该不会觉得孙女儿的针线活超出以前的正常水平,从而起疑心吧?

秦含真坐不住了,立刻翻身下炕,掀起门帘就往正屋跑。

万幸的是,她担心的事并没有发生。张妈欢欢喜喜地拿着布头进屋去报喜,牛氏看了布头,也高兴得很,顺手就赏了张妈一百钱。张妈欢天喜地谢了赏,这事儿就完了。秦含真看着,倒是有些明白张妈的举动——大概是冲着赏钱去的吧?冬天了,前儿她才听张妈提过,说张浑哥的旧棉袄小了穿不了,需要做新的……

牛氏见孙女来了,直叫她上炕,一手搂着她,一手拿着那块布头翻来覆去地看,笑道:“这回比上次缝得要好些,就该这样才对。可见你不是不会缝,只是不耐烦听你娘教的话,如今肯耐下心做了,就跟你娘缝得一样好。赶明儿你再到祖母这里来,祖母教你绣掐掐花儿。”

秦含真干笑着应下了,又见虎嬷嬷坐在炕尾处,手边拿着个小算盘在算盘,其他人都已经离开了,便问:“祖母这是在做什么呢?”

牛氏笑道:“在管家呀。你虎嬷嬷帮祖母算账呢。”

算账是个精细活。牛氏今日的家务不仅仅是要为明日的“三七”做准备,还要兼顾全家人日常花销。每日采买要花的银钱,几两几钱几分,都十分零碎。虎嬷嬷在算账上头似乎不大精通,还要拿纸笔记下来,打上几遍算盘才把账算清楚了,当中甚至犯了个小错。

秦含真口算的速度比她快多了,立刻就点出了那个错来。虎嬷嬷有些不好意思地笑道:“我昏了头了,竟连这样简单的账都没算清楚。”

牛氏道:“这只是小账罢了,差上几文钱,又算得了什么?大账有刘账房在呢,出不了错。”她摸了摸孙女的小脑袋,“你这丫头倒是伶俐,从前怎么不见你算得这样精?你娘教你算数,你还错了好几回。可见从前只是静不下心来,整天只想着出去玩。如今肯安下心来算数了,也就不会出错了。做针线活也是同样的道理。”

秦含真干笑,默认了祖母的这个说法。虽然她跟原身桑姐儿的性格有不少相似之处,但细节上还是有很多差别的。以后她还是小心点为好,别再犯今天这样的错误了。

有秦含真这位小帮手在,虎嬷嬷今天的账算得比平日要轻松许多,很快就办完事了。她指了张妈去厨房传话,叫把午饭摆到正屋里来,连着秦含真那份一起。

这时候,秦老先生回来了,虎嬷嬷连忙迎上去,接过他的斗篷。

秦老先生笑吟吟地进了暖阁,在炕边坐下:“今儿你们祖孙俩可好些了?药吃了么?我交代的茯芩霜也吃了?”

秦含真乖乖地说:“都吃了,今日我很好,祖母的精神也很好,刚刚还问了家务呢。”

秦老先生皱皱眉,不赞同地对牛氏道:“你又忙活这些了,正经把身体养好了再说吧,病人费什么神?”

牛氏道:“哪里就病到这个地步了?我如今已经能起身,还能在屋里走几步呢,比先前强得多。听底下人报个账,有什么难的?你少操心吧。今儿可把那几家都拜访过了?他们有没有说什么?”

秦老先生今日去了曾经听何氏收买的卖花婆子传过关氏与吴少英坏话的几家人处,说明真相原委。那几家人也都是知礼的人家,见秦老先生亲自来说明真相,还有齐主簿做保,自然就信了他们,绝不会在人前人后乱嚼舌头。这件事就算是解决了。

只是牛氏还有些不满:“当初说好了,让少英陪你一道去的,如今他倒跑了,叫你一个老头子和齐主簿四处奔波。”

秦老先生道:“是我叫他出门游学,不要再耽搁的,你埋怨他做什么?若不是为了帮咱们家跑腿办事,他早就该离开米脂了。耽搁了那几日,已经是我们拖累了他。”

牛氏不以为然:“早几天晚几天又能如何?反正只是要回家去罢了。说好的事情却不去做,好象你辛苦这一趟,不是为了他的名声似的。”

秦老先生摇头:“你不要再怪他了。他其实也是一片苦心。你不知道,今儿我在县城里遇见了他的小厮,是他打发回来为着明日平哥媳妇的‘三七’,还有几日后亲家公的‘三七’送祭品的。我问了那小厮几句,才知道少英竟然没有回家,他是跑临县去了!”

“临县?”牛氏一个激灵,“他是帮我们找安哥媳妇去了?!”

秦含真连忙转头去看祖父。

采桑子 第四十四章 狗粮

秦老先生叹了口气:“少英那孩子糊涂,他本就不该去的。何氏兄妹没什么要紧,可他们正跟那群官军在一起。榆林卫如今已经下了通缉令,那些人走投无路之下,天知道会做出什么事来?少英一个文弱书生,即便手下有几个身手不错的镖师,也是双拳难敌四手。若有个好歹,那可怎么办呢?”

秦含真忙道:“榆林卫公开通缉那群人了吗?为什么?他们不是在休假吗?等假期结束了,他们就回去了,那时候要抓人也方便呀!”真要抓人也该悄悄寻访了他们的下落,再带兵去抓。这公开下达通缉令,不是明摆着要逼人上绝路吗?

秦老先生叹道:“连你一个孩子都能明白的道理,榆林卫的人又怎会不明白?他们如此行事,只怕也有糊弄京城来人的意思。罢了,他们这些官面上的人彼此斗法,我们小老百姓又哪里插得进手去?不过我想那京城来人,应该没那么容易被人糊弄才对。”

秦含真又有些好奇了:“京城来的人到底是查什么案子?跟那群官军有什么关系呢?”

秦老先生正想说话,就被牛氏打断了:“什么案子都跟咱们家没关系,老头子你就别啰里八嗦的了,快告诉我,少英是不是找到何氏的下落了?!”

秦老先生只得回答她:“少英的小厮说,他们到达临县的时候,确实发现了何氏与她哥哥的踪迹。何氏主仆曾经在当地一家大医馆里求医,声称是赶路时遇到了盗贼,才会受伤,买了药,请医馆主人的妻子帮忙包扎伤口后,就离开了。但那已是数日前的事,应该就是在何氏受伤的第二日。他们随身还有车马,但并没有随从,就只有何氏兄妹与秦泰生家的三个人。少英带人沿着他们离开的方向追过去,却没追到,只猜测他们应该是返回大同去了。”

牛氏大力拍了一下自己的大腿:“我就猜到他们是回大同了!哼,他们以为大同离得远,咱们就管不了何氏了么?安哥那混账,只会纵着他媳妇胡闹。既然咱们让人送了信去,他不肯理会,那咱们就亲自跑一趟,无论如何也要把何氏那贱人赶出秦家家门!再把梓哥儿抱回来。我就不信,我们做父母的到了跟前,安哥还敢忤逆我们!上一回他为娶何氏,跪了一天一夜,我心疼儿子才松了口。这一回,我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再心软了!”

秦含真见她大怒,想起之前她几回生气都咳得岔了气,连忙立起上半身,轻拍牛氏的胸背替她顺气:“祖母别生气。”

牛氏摸了摸她的头。她今天没咳,只是觉得有些急喘。她如今身体已有好转,当然不会象先前那样,动不动就咳嗽。

秦老先生亲手给老妻倒了杯温热的红枣茶来,劝她道:“你呀,还是这个脾气,有什么好恼的?气坏了身体,还不是我跟桑姐儿着急?何氏说不定还高兴呢,你生病就管不着她了。“牛氏翻了个白眼:“她做梦!我是她婆婆一日,就能管得了她一日。她不听话,我还有儿子呢!”

秦老先生笑笑,又道:“你想去看安哥也行,只是如今天气渐冷,眼看就要下雪了。大冷的天出门,别说你身体受不了,我跟桑姐儿也受不了呢。真要去,也要等春暖花开了再说。”

牛氏不解:“我自个儿带人去就是了,你和桑姐儿凑什么热闹?你还有学生呢,桑姐儿的身子还没好。”

秦老先生笑了:“难不成你以为我会让你一个人出远门不成?休想。咱们夫妻近三十年,可从来没有分开过。你要去大同,就必须把我带上,就当我是一件行李好了。至于桑姐儿,咱们都要离家了,总不能留她一个在这里。”

牛氏脸微微一红,有些扭捏地说:“罢了,既然你说要一起去,那就等明年春天再说。”

秦老先生微笑着点头。

秦含真看看祖父,又看看祖母,心中无语,默默吃下了这把狗粮。

不过这把狗糖,秦含真也没吃多久。秦老先生跟牛氏虽然夫妻恩爱,但也是老夫老妻了,甜蜜恩爱一把,就开始说起正事来。

秦老先生对牛氏道:“少英查得何家兄妹回了大同,却好象还有些不死心,不肯回家去,依旧滞留临县。我觉得这样不是办法,就打算叫墨虎跟着吴家的小厮跑一趟临县,无论如何也要把少英拉回家去。且不说别的,何家兄妹未与那群官军同行,那些人极有可能还躲在临县,少英与他们有隙,万一叫他们发现了,就危险了。眼看着就快到下雪的时候了,少英应该早早回吴堡去的。他今年刚夺回家业,正该回老家祭祖,告慰祖宗,可不能在这时候出事。”

牛氏忙道:“这话是正理,你就打发墨虎去吧,再多叫几个壮实的后生给他打下手。就跟他说,若是少英不肯回来,就把他绑回来。他不肯回家,就把他绑到咱们家。他是好心替咱们找何氏去的,可不能叫他出事。”

秦老先生笑道:“知道了。你瞧瞧你,方才还埋怨少英呢,如今就把他当成了宝。”

牛氏嗔道:“那不是先前我不知道他为什么跑了么?都是你的错,谁叫你不告诉我?”

秦老先生不由得叫冤了:“我也不知道啊,刚知道就回来告诉你了。”

牛氏白他一眼:“我不管,反正是你的错。”

秦老先生叹了口气:“好好好,是我的不是,你就别恼了。晚上我让厨房给你做羊肉汤如何?才进家门时,我瞧见张老汉父子俩给咱们送了半扇羊来,说是今天刚杀的,最新鲜不过,正好熬了汤给你补身子。”

牛氏不以为然地道:“天天羊肉汤,我都喝得腻了。这东西偶尔喝两回还好,老是吃,你不烦么?什么时候给我做点烤羊肉来?多多地放上花椒粉,最好还有小茴香,那才有味儿呢。每年冬天我都要吃这个,今年偏偏只能吃稀饭小菜羊肉汤。”

秦老先生无奈地哄她:“那些辛辣的菜色,你如今的身子哪里经得住?等养好了,你爱吃什么,我都由得你。”

“先听着吧。”牛氏撇撇嘴,“你可别说了不算数,到时候你别想进我屋子。”

秦含真冷不及防又被塞了一把狗粮,都快被祖父祖母闪瞎了。她决定要自救。

秦含真清了清嗓子,一脸天真地对秦老先生说:“祖父,我如今身体也好多了,昨儿中午出太阳的时候,还绕着院子走了两圈呢。祖母也说,我现在比之前有力气,您能不能给我找点事做?我天天吃了睡,睡了吃的,闷也闷死了。”

秦老先生笑道:“你这猴儿,病了也不改本性。这是闷坏了,想出去玩耍了吧?不行!”他斩钉截铁地说,“你这回元气大伤,就算身体稍有起色,也没法跟以前比。外头风冷,不小心就要着了凉,你还是别出门的好。若实在觉得闷,就背书练字吧。从前你也背过练过,只是坐不住。明明记性好,‘三百千’你都读上几遍就能背出来了,却长到七岁,还没法把字写得规整,将来叫人知道你是我秦家的女孩儿,也是丢脸。等你什么时候把功课学好了,我再放你出去也不迟。”

秦含真干笑。好吧,虽然祖父的话说得不好听,但他说的却是好事。她总要让人知道她认字才好,趁此机会练练书法,多读些书,对自己将来也有好处呢。

谁知牛氏见丈夫给孙女布置了功课,也拿出了那块布头:“桑姐儿是女孩子,既然要学功课,就不能光顾着读书写字,还要学做针线。你如今都七岁了,先前因为受伤,又忘了不少事,这时候再学,已经有些晚。趁着冬日清闲,赶紧把先前忘掉的都拣起来才是。”

秦老先生抚须点头,十分赞同:“好。既如此,桑姐儿每日早起,先把‘三百千’背上几遍,然后开始抄写,先每日抄上三百个大字,等练熟了,再改为五百个大字。半日的功夫,应该会很轻松才对。等吃过午饭,小歇片刻,午后就学针线吧。等你什么时候学会简单的针线活了,在同龄的女孩儿面前不露怯时,我再教你些琴棋书画。咱们书香人家的女儿,光学针线可不行哪。”

秦老先生与牛氏对望着点头,秦含真坐在一旁,脸上的表情已经僵掉了。

喂喂喂,她只是想找些事学一学,打发一下时间,不要那么无聊而已,可没打算把自己坑了呀!

不管秦含真心中如何悲苦,秦家夫妻都已经做出了决定。从此以后,秦含真就过上了水深火热的日子。正如秦老先生说的那样,她每日早起,就开始背书、练字,午睡起来后,又开始学做针线,一整天都有事可做了,再也不必喊无聊。

还好,秦老先生律己很严,对体弱的孙女倒还算体恤,每天都容许她睡到辰初(早上七点),不会强求她天未亮就起身,再加上每天午饭后固定半小时的午休,秦含真得以保证了充足的睡眠。再加上每日三餐都是营养丰富却清淡的饮食,她的身体状况渐渐改善,腿脚也变得有力许多,可惜,还是免不了每日早晚各一碗的药汤。

那是县城里那位有名的张医官特地为她开的养身方,补血补元气的,为了她的健康着想,再苦也要硬着头皮灌下去。

虎伯在临县滞留了十天后,还是失望地回了秦家。他被派去劝说吴少英返乡,但吴少英也不知道忙些什么,一再婉拒。虎伯本想硬将他捆走的,谁知消息走漏,吴少英竟然带着所有的仆从提前离开了临县,也不知道往哪里去了。虎伯无奈之下,只得回来向秦老先生复命。

秦老先生无可奈何,只能托人给曾经在门下求学的学生捎信,让他们多多留意吴少英的下落,遇事多关照一些。

时间就这么慢慢地进入了腊月。腊月初一这一天,被派往大同送信的虎伯之子虎勇,忽然回来了。

采桑子 第四十五章 虎勇

秦含真并没有见过虎勇,但她对虎伯虎嬷嬷夫妻俩的印象很好,连带的对虎勇也挺有好感。听说他送信去大同,一去三个月没有回音,如今终于回来了,她连忙把手头上那篇《三字经》抄完,就洗了手,换上厚棉袄,走出房门往正屋里去。

她如今可以自己行走了,不必样样都依靠张妈服侍,倒得了不少自由。如今秦家大房仆妇少,翠儿走了以后,只剩一个张妈,事事都要她来打点,挺累人的。秦含真不必她再跟在身边,两人彼此都能松口气。张妈终于有时间可以时不时去瞧瞧在下院当差的儿子浑哥,而秦含真的活动空间也不再局限于自己的屋子和祖母的暖阁了。只要是在上院里,随便她爱去哪儿去哪儿,但暂时还不能出院门。

秦含真掀起正屋的棉毡帘子一角,钻了进去,就听到虎嬷嬷在暖阁里向牛氏回话:“那孩子都快瘦脱了相,这一路上定没少吃苦。虽说这回不是二爷的错,二爷原也不知实情,但家里派去的人被折腾成这样,二爷身边的人都不管一管,可见二爷在家也是纵着二奶奶胡闹了。我们夫妻都是下人,不敢说二爷的坏话,可也不能眼睁睁看着二爷叫人糊弄了。请老爷、太太做主!”

牛氏气愤地说:“你放心,这事儿我一定会给你们一家一个交代!等明春天气暖和些,我们就到大同去一趟。那姓何的小贱人不就仗着咱们夫妻离得远,才不把公婆放在眼里么?那我们就到她跟前去,看她还怎么嚣张!”

虎嬷嬷有些哽咽地道:“谢太太为阿勇做主!”

秦含真听着暗暗吃惊,连忙跑进暖阁去:“怎么了怎么了?勇叔怎么了?”

牛氏见她进来,便告诉她:“你勇叔去大同给你二叔送信。谁知大同府的官军要练兵,你二叔早几日去了营里,几月都不能回家。你勇叔只好待在你二叔家里等他回来。何子煜送梓哥儿和他姐姐回去,见到他就一直看他不顺眼,总是叫底下人给他使绊子,又不叫家里下人告诉你二叔他去了大同。直到何子煜离开了,才稍微好些。谁知日前何子煜带着何氏回去,就再容不下你勇叔了,居然还勾结了官府的胥吏,要寻个罪名把你勇叔拘进牢里,生怕他与你二叔见面,漏了何氏的底。你勇叔是好不容易才逃出来的,连行李路费都丢在大同了,身上只带着几百钱,又没有棉袄。幸好他遇到了一个商队,要从大同往汾州府去,他跟着这商队打杂,一路磕磕碰碰的,又攒了些路费,才平安回来了。”

秦含真更吃惊了:“何家兄妹做到这个份上,也太大胆了吧?他们难道以为这种事真能瞒二叔一辈子?!”

牛氏冷笑:“谁知道呢?虽说你二叔这回没看到你祖父写的信,不知道家里的事,但他对何氏素来纵容,说不定他就算知道了,也不会对何氏怎么样呢?若不是有这个把握,何家兄妹就敢用这样的法子害你勇叔了?你勇叔怎么也是跟你爹和你二叔从小一块儿长大的,与你二叔也是兄弟。”

秦含真默了一默,道:“如果二叔连亲哥哥亲嫂子的情面都不念,又怎会念从小儿一块长大的兄弟的面子?”

牛氏闻言,也沉默了。这个小儿子就是她的心病!她也许是太宠他了,结果长大了,他就是最让人操心的那一个。

牛氏对虎嬷嬷说:“这事儿我跟老头子会跟老二说清楚的,无论如何也要老二给阿勇一个交代。若是他真的连兄弟、嫂子,甚至是父母的话都不听了,非要护着那贱人,那我要这个儿子也没用!就算他不肯过继梓哥儿,也没关系。我们老秦家又不是绝了嗣,大不了回老家去找个聪明懂事的侄孙,过继到平哥夫妻名下。我们老两口一样有孙子可以继承香火,桑姐儿一样有兄弟可以撑腰!”

虎嬷嬷有些难过地安慰她:“太太,事情未必就到这个地步了。我方才只是一时心疼儿子,说的话也忘了分寸,太太千万别放在心上。我瞧二爷还是个孝顺孩子,只是被何氏迷住了,犯些小糊涂而已。若他真的是个为了女人就不顾父母兄嫂的,何氏兄妹又何必陷害我们阿勇,生怕他跟二爷见面呢?”

“到底如何,明年就知道了。”牛氏摆摆手,不想再说下去,“你叫阿勇好好休养些时日,不必担心家里的差事。今年我们家先后办了两场丧事,我跟老头子都没有过年的心思了,亲友们也不会上门拜年的,家里要准备的事情也少,用不着阿勇。你去账房支十两银子,多给他弄些好吃的补一补,再照上回的方子到县城医馆里抓几副补药。虽说阿勇是壮小伙子,可毕竟受了苦,万一损了元气,没补回来,年纪大了就麻烦了,正该趁如今好生调养。”

虎嬷嬷笑着谢了赏,就退下去了。她心里还牵挂着儿子。刚刚虎勇回来,身上的衣服也不知是从哪里的估衣铺里弄来的,又破又旧,还不暖和,冻得他脸色发青,可心疼死她了。她叫了儿子去洗热水澡,换上自家干净的衣裳。老爷一会儿下了课,兴许还要叫他来问话呢,趁着眼下有空,她赶紧去厨房瞧瞧有什么热汤点心,可以给儿子送去。

虎嬷嬷走后,牛氏的心情有些低落,她叹了口气,挨到引枕上,默然无语。

秦含真也明白,无论牛氏嘴里说得多么利索,秦安毕竟是她亲生的儿子,如果秦安真的为了何氏违逆父母的意愿,她做亲娘的心里又怎么会好受?

想到这里,秦含真就爬上了炕,窝到牛氏怀里,抱着她道:“祖母别难过,您还有桑姐儿呢,我会孝顺您和祖父的。”

牛氏扑哧一声笑了,揪着她的两个丫髻:“你这丫头,还是这么嘴甜!倒也不枉我跟你祖父这么疼你了。”

秦含真冲着她傻笑。

且不说秦含真这边在跟祖母乐享天伦,那边秦老先生结束了授课,就让人传了虎勇,到中院书房去问话。

虎勇将自己的经历细细说了,秦老先生听完,心里既想生气,又有些庆幸。

还好,二儿子秦安这回只是因为要练兵,不在家中,没有看到信,所以不知道何氏在家里做了些什么。若是他知道了,还要护着何氏,那这个儿子就真不能要了。既然他不知情,那还有回转的余地。

秦老先生又问虎勇:“那边宅子里的下人,都只听何氏兄妹吩咐么?你去了这么久,我就不信,老二家里就没人到军营里给他送东西。这些人就一句话都没跟老二说过?连秦泰生也是如此?”

秦泰生就是秦泰生家的丈夫,他是秦安从米脂带到大同去的心腹,自小就在秦家做事,本是秦安的小厮,因买来时就不知姓名,还跟了主家的姓。他与自小陪伴秦平长大的虎勇身份相似,照理说,是不该帮着何氏欺瞒主人的,更别说将老家派去的人晾在一边。

虎勇听了秦老先生的话,就有些难过:“老爷,泰生倒还好,他跟着二爷进了军营,并不在家中。”

秦老先生怔了怔:“怎会如此?他在老二那里不是做管家么?”

虎勇叹了口气:“他是顶了个管家的名头没错,但二爷家里的事,都是叫二管事打理的。泰生就只是跟在二爷身边做个长随。二奶奶不许二爷带丫头服侍,用小厮也只肯用长相丑陋的歪瓜劣枣。二爷也是要脸的,带那样的小厮进军营,叫其他人见了也要笑话。泰生稳重又懂规矩,就成了最好的人选。他自进了军营,好几个月都不曾回过家,连儿女都是交给旁人照管。”

秦老先生皱起眉头:“这倒罢了。军营里管得总是严些。但泰生既是老二亲随,难道整个家里,就没一个人给他暗地里送口信?他也由得那所谓的二管事掌握大权,让他自个儿在老二身边做个聋子、瞎子?”

不可能!他教导两个儿子身边的小厮,都是照着从前教虎伯的法子,虎伯也没少提点两个年轻人,秦泰生不可能这么蠢!

虎勇道:“泰生兴许有过想法,在家里也不是真的一个人手都没有。只是二奶奶一手遮天,家里下人都不敢忤逆,但凡是不肯听她号令的人,都叫她撵走了。倒是有一个小厮,受过泰生恩惠,还能偏帮他些。但这小厮胆小得很,一句话都不敢私下往军营里递。我原还不知道他与泰生交好呢,若不是何家舅爷陷害我时,这个小厮事先递了话过来,叫我逃过一劫,我也不会知道他原是泰生的人。我脱险后,这小厮跟我说了二爷家里的情形,道是有二奶奶在,断不会叫我有机会见到二爷的,与其白白叫她兄妹二人害了,不如先离开,等到二爷回家再说。若是泰生回来了,他也会把事情告诉泰生一声。”

秦老先生冷笑:“听起来,那何氏还真的把家里把持得滴水不漏了?老二到底在做什么?被自个儿媳妇糊弄到这个地步,还懵然不觉,他这二十几年都活到狗肚子里去了!”

虎勇低头束手,不敢说一句话。

秦老先生暗暗生了一回闷气,才平静下来,对虎勇道:“你且去吧,好生休养身体。等明年开春后,我与你们太太打算亲自跑一趟大同。到时候自会叫老二给你一个交代。”

虎勇揖手一礼,退了下去。

虎伯正好这时走了进来,与儿子对望了一眼。

秦老先生抬头看见,不由得疑惑:“有什么事?”

虎伯便上前道:“老爷,是县城里珍宝阁的小李掌柜来了,说有要事要请您帮忙。”

“小李掌柜?”秦老先生皱了皱眉头。

上院里的牛氏听说了这个名字,同样也皱了皱眉头。秦含真好奇,便问:“祖母,这人是谁呀?”

牛氏淡淡地道:“珍宝阁老掌柜的儿子。你祖父年轻的时候,曾在他们那儿做过两年伙计。老掌柜倒罢了,只是他这儿子不是什么好东西!”

秦含真怔了怔。啥?她祖父那是什么人呀,县中的名师、大儒!居然在这个珍宝阁里做过伙计?

采桑子 第四十六章 往事

秦含真真的非常好奇,秦老先生怎么可能到哪家店铺去做伙计呢?他明明是个读书人哪!

况且,她虽然不清楚祖父的身世来历,可看他平日言行举止,就不象是寒门出生的士人,说是世家名门的子弟,也是说得通的。一般人家的儿子,哪儿能教养到这个地步?

祖父学问渊博,自然是不用说的,他教出来的那一串串儿秀才、举人和进士就能证明得了。除了经史子集,他也熟悉史书上的各种典故,言谈间信手沾来,还对琴棋书画都很精通。若不是大户出生,一般人家哪儿会让儿子学这些?有时间都叫他多读书,好考科举了。

祖父同时还精通骑术。他有时候早上会挥着把老木剑,练习一种剑术套路,看起来象是太极剑法,但又有些区别。不过可以看得出,这是一种健身的方式。祖父舞起剑来,身手矫健,下盘稳当。就算秦含真没看过祖父与人打架,光看这手剑法,就不能说他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弱书生了。祖父的小书房里,还收集了些兵书、阵图之类的。秦含真曾听虎嬷嬷跟牛氏闲聊时提过,亡父秦平与二叔秦安,少年时都跟祖父学过兵法,后来从军能年纪轻轻就升了武官,跟祖父的教导不无关系。

祖父不但文武双全,还懂得许多他如今的身家不该知道的东西,比如古玩、文玩之类的,他就非常精通。别的不说,吴少英送给秦含真的那两方印章,祖父随口就说出了它们的种类,也知道保养的法子,而且不怎么放在心上,仿佛觉得这价值几百两的印章,就该是小女孩的玩物,没什么大不了的。回到家后,他帮秦含真收起印章,也就是随手放到了小书房的置物架上,每个月拿出来保养一下而已。可问题是,秦家在米脂县虽说是大户,却也算不上富豪。几百两银子对秦家来说,绝不是小钱!

秦含真旁听祖母管家,虎嬷嬷报上来的账目显示,秦家上下一个月的日常支出,还不到二十两银子。《红楼梦》里的刘姥姥说过,二十多两银子就够他们庄家人过一年的了。而这个数目在秦家也不过是一个月的花销,可见秦家绝对不穷酸。两块印章,至少抵秦家两年的生活费,这是能随便找个地方存放的东西吗?可祖父就是没当一回事。秦含真只能认为,他是见惯好东西了,所以这两方印章对他而言,真的只是小玩意儿而已。

秦含真偶尔从祖母牛氏的言谈里,也能听她泄露过一句半句口风,似乎秦家曾经很了不起。虎伯甚至曾经脱口而出说过“老侯爷”的话,可见秦家过去至少是侯府。

只是,秦家也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似乎家道中落了。秦含真听张妈偶尔露的口风得知,这座秦家大宅其实原本是牛氏娘家的,她是家中独女,家族又不在米脂,她就继承了亡父留下来的所有家产。就连牛老太爷生前用过的伙计、仆从,如今也依然留在秦家做事。倒是没听说秦老先生有什么产业,这跟倒插门也没啥区别了,只不过他并不是赘婿的身份,儿子们也都随父姓秦而已。

秦家若曾经是侯府,秦老先生又为什么会去一家店铺做伙计呢?况且,秦含真总觉得什么公府侯府的,应该多数在京城这种地方才对,至不济也该是座大城市,秦老先生又怎会到米脂县来?这种种疑团,秦含真百思不得其解,想要问祖父祖母吧,又担心会犯了忌讳。

如今来了一位小李掌柜,说秦老先生曾经在他家店里工作过。秦含真就想,也许可以趁机打探一下内情呢?就问了祖母牛氏:“这人是谁?为什么祖母说他不是好人呢?”

这时候虎嬷嬷并不在跟前,牛氏对着孙女,也没觉得这是什么大不了的秘密,就照直说了。

“你祖父年轻的时候,也曾落魄过。那时我们还没成亲呢,你曾祖父没了,伯祖父又翻脸不认人,丢下你祖父一个,回京城享福去了。你祖父帮我办了你曾外祖的丧事,还帮我把家里那些想造反的伙计给镇压下去了,家里家外也都安置好,让我一个弱女子也能安心守住家业。我跟他说,反正都是未婚夫妻了,他索性就住在我们家得了。这宅子那么大,还怕没地方给他住?他想读书也行,想帮我打理家业也行。我们家有田有铺子,我一个人也照管不过来,他正好可以帮我一把。等我出了孝,就跟他成亲,谁还会说他是吃软饭的?谁知他竟然拒了,还跑去县城里找了份差事,给人家当伙计,真真气死我了!”

秦含真还真没想到,原来祖父当年还经历过这些。丧父之后又与兄长反目?那兄长是嫡出吗?家是在京城?他为什么会跟祖父翻脸?还有,如果秦家真是侯门,牛家很显然只是一个土财主,祖父怎么就跟祖母订亲了呢?

秦含真想问的事有很多,不过她知道不能太着急,就先问:“祖父当时去的,就是这位小李掌柜家的珍宝阁吗?他们家是做什么生意的?”

牛氏撇嘴道:“他家是买卖古董的,才取了这么个名字,其实是自抬身价罢了。当初你祖父去的也不是他家,而是他家隔壁的书画铺子,最开始是给人做装裱。也不知道你祖父是打哪儿学来的这门手艺,他自个儿说,是小时候喜欢看些杂书,向别人学了些皮毛。不过这是他谦虚的说法,别看他刚进店时做的是小伙计,不出三个月,他就已经被那家书画铺子供起来了,说是全米脂也找不到第二个比他手艺更好的裱匠。他学的是正宗的‘苏裱’。也就只有西安城里,还能遇上一两个学过‘苏裱’的,还未必有你祖父做得好呢。你祖父的名声传了出去,那铺子的掌柜生怕有别家撬他墙角,特地请了你祖父做供奉,一年有四十两银子呢!”

秦含真讶然:“祖父会给人装裱呀?我听说这是门极难学的手艺。”若祖父是侯门公子,又是怎么学会这种技术的呢?

牛氏喜滋滋地道:“你祖父素来聪明,不论什么,他一瞧就会的,再没人能比得了他。”

秦含真干咳了一声。得,祖母其实是祖父的脑残粉,想从她这里问到祖父为什么会装裱技术,估计是不可能的。她只能转变方向:“那祖父又是怎么到珍宝阁去的呢?”

牛氏便说:“这事儿说来也巧,那时你祖父在书画铺子里做了不过半年,有一日来了个熟客,拿了幅古画过来,说是他家祖上传下来的,是他不知多少辈儿以前的老祖宗的画,十分珍贵。可惜家里人没保存好,清扫房舍的时候才翻出来,那画儿已经不能看了,又脏又破。那熟客不知打哪儿听说,有那极能为的糊裱匠,能把破了的画儿修好,便拿到书画铺子里试试。那铺子里的人哪里做过这等活计?还是找了你祖父去,你祖父才说,不是不能救,只是麻烦些,他从前见人做过,但自个儿却从未动过手,就怕做不来。那熟客说,再难找一个更好的裱匠了,若再不救那画儿,只怕就救不回来了,不管能不能,请你祖父试上一试。你祖父就真的做成了,前前后后花了小一月的功夫呢!那时整条街的人都听说了,珍宝阁的老掌柜也过来瞧了热闹。看到那幅画崭新崭新地回到主人手中,老掌柜就开口请你祖父去他家店里做个供奉。”

秦含真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古董里也有字画呢,老掌柜是想借祖父的手艺,把那些破了的字画修复好吧?”

牛氏哂道:“他打的自然是这个主意。除此以外,他还听说你祖父除了字画,对别的古董也很精通,比他店里请的掌眼师傅要强,就一心要笼络你祖父去他店里做事。本来你祖父在书画铺那边过得挺好,一年有四十两银子的俸银,还有间屋子住。只是珍宝阁出的价钱更高,一年八十两,还给他置办一处小院子,另买个小厮侍候他。你祖父倒不是为了银子,只是想着,再过两年,他跟我就要成亲了,总要体体面面地娶我过门才是。珍宝阁给钱给房子,替他解决了大难题,他就跟老掌柜说,以后身兼两店之职,他在珍宝阁做供奉,但书画铺里若有为难的字画要他出手,珍宝阁不能拦着。老掌柜也答应了,毕竟珍宝阁里也不是常常会遇到古画,他又与书画铺子的掌柜是几十年的老交情,这点面子还是要给的。”

秦含真问:“那后来呢?为什么说那个小李掌柜不是好人?”

牛氏撇嘴道:“他自然不是好人了。珍宝阁的老掌柜倒是个和气的,也讲仁义。你祖父在他店里做了一年零八个月,宾主融洽,银子从来不少给的。眼看着还有两月,我跟你祖父就要办喜事了,谁知老掌柜这时候病倒了,他儿子出来接掌铺子,居然就翻了脸。他不但不肯照约定好的,给你祖父第二年那八十两银子的俸银,还推说你祖父跟书画铺子继续来往,对珍宝阁不忠心,把他从供奉贬成了伙计。你祖父初时看在老掌柜面上,勉强忍了他,后来他越发过分,连给你祖父的宅子也硬是收了回去。你祖父实在忍不了,索性辞了。后来我们成了亲,你祖父也不去书画铺子做事了,就在家里开了个私塾,收些蒙童教导。”

秦含真张大了口:“那个小李掌柜这么蠢?”祖父这样的重要技术型人才,他居然就为了点小钱,把人逼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