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下去手要断了,有时候一份要抄上十几张传送各人。上次我让你帮忙刻的雕版怎么样了?”

“刻是刻好了,可是英台…”

梁山伯声音低沉,“我试着按你的说法用墨刷了再覆盖上去,字迹一下子就泛开成一团,根本没办法看清。倒是刻大幅的画还能看明白。”

梁山伯木工活儿做的不错,字也不错,祝英台便求他在闲暇无事时刻一块板子,试验她想做的雕版印刷。

听到梁山伯这么说,祝英台立刻陷入了“发明家模式”,开始自言自语。

“为什么会泛开?是纸张的原因吗?宣纸容易泛?还是墨的问题?现在的墨是水墨所以容易泛,难道要用油墨?我的天不会为了做雕版还要再去造油墨吧…”

她搓着下巴。

每次都是如此,她想要造出什么东西就要解决更复杂的问题,这样折腾一通后做出来的东西还不一定是她要的东西。

就在裴家客店的地下室里,已经摆放了不少废弃的玩意儿,包括她做失败了只能亮一天的“人工夜明珠”、达不到温度烧不出来的瓷器、各种有漂亮颜色淡含毒的颜料等等。

每到这个时候,她都暗恨没有把家里的《中国古代日用化学工程技术史》和《中国古代科学史纲》带来。

为了雕版还要创造出油墨,有这时间和钱,不如雇穷书生抄书…

祝英台摇摇头把偷懒的法子甩在了脑后,注意力回到北魏来使上。

“听说送嫁了一位公主?嫁给谁啊?陛下都禁女色多少年了,太子有太子妃了,几位皇子都有了王妃,难不成嫁给宗室?”

祝英台猜测着。

“人家千里迢迢送来不会就嫁给宗室的吧?”

“和亲只是个愿意交好的信号,那位公主也不是什么公主,不过是元魏的宗室女子。”

梁山伯解释着:“陛下是不可能娶这位公主的,那样他就和魏国的元帝同辈了,太子和几位皇子停妻再娶的可能也不大。如果公主年纪不大的话,大概会是几位年纪小点的皇子里选择,要是公主年纪大了…”

“算了吧,人家是奔着谢家和王家来的。”

马文才一语道破天机。

“那些胡人做梦都想和王谢之家结亲,谢使君既然能弄个公主回国,必定是谢家哪位子弟要娶。”

“哇,这样很打脸啊。”

祝英台咋舌。

“魏国人一到京中,少不了又是比武、斗诗、看谁风雅。”

马文才摆弄着手中的折扇。

“送嫁的魏国将军一定是武艺超群,而且深受皇室信任。这一路他要保护公主,还不能影响到公主的名声,八成是同辈同族的宗室。”

他猜测着。

“斗诗嘛,我们这边是不怕的。谢使君是我们的主使,我猜那边的主使应当是姓崔。崔家总不会连几个能写诗的人都没有吧?”

待说到风雅时,马文才将扇子一展,动作潇洒漂亮。

“但要在短时间里风雅起来,说不得要落在你这折扇上。”

第306章 有凤来仪

折扇这东西, 其实之前就有人用过, 叫做“叠扇”。

魏晋时人人爱谈玄,为了表现出超脱潇洒之意,往往会拿个羽扇或团扇挡住自己的脸再冥思苦想,称之为“障扇”,但这两种扇子都不方便携带,于是曾有人做出过羽毛叠扇来代替团扇。

但这种叠扇的开合并不是很流畅, 经常打开不成一身碎毛, 看起来颇为狼狈,加上玉骨后沉重掂手, 和“从容”的风度不符,于是并没有流行开。

但祝英台做的不是羽毛叠扇,而是后世常见的书画折扇。这种扇子用了竹子为骨, 一面作了画, 一面题了诗,开合之间潇洒至极, 让马文才一看就喜爱上了。

这段日子以来, 萧衍都在烦恼着该怎么让北人一来就觉得南方果然是衣冠正朔。别人口口声声说什么“胡虏”、“塞种”, 但他自己知道, 自北方文帝改革以来,北魏已经早不是几百年前那个部落城邦了,南人该有的东西,他们都有。

如果不能让北人由衷的仰慕南朝的文化并产生距离感,在两国谈判之中, 优势会荡然无存。

别人可能不知道,但马文才知道,一旦皇帝有了什么无法解决的事情,就会躲入同泰寺里“斋戒”。

浮山堰一事最大的打击不是消耗了梁国这么多年的国力,而是把这个国家的自信和骄傲打掉了。

一直以来,这位陛下也曾经历过各种失败,但这些失败都是可以接受的。浮山堰的垮掉让他的自信也跟着垮掉了,自那以后,他做出任何重要的决定时都会犹豫不决,甚至不敢再轻易下决定。

只有在同泰寺里,在小小的斗室之中,他才感觉到过去的那种果决回来了,因为在那里,他是有漫天神佛庇护着的。

越接近真相,马文才就对现在的梁国越失望。梁国其实已经到了颓败的边缘了,可似乎没有多少人能看得见,各个都在醉生梦死,试图用这种方式就能掩盖内心的惶恐。

但北方也是一样的烂摊子,比南方好不了多少,已经改制的北魏迟早会变得和南方一样,他连另投别处的选择都没有。

有那么一个瞬间,他甚至能和远在北魏的萧宝夤产生共鸣。

萧宝夤生于南方,居于北方,恐怕比他的体会更甚,那他会不会和自己一样,产生无处容身之感?

但这些念头最后也只是一瞬,对于现在的他来说,在未来几年内尽力把握住这种难得的安宁,并发展自己的实力才是重点。

在马文才的建议下,听话的祝英台便去做了。

她委托了那些竹工连夜给她赶制了几十把扇子,扇面是用上好的银光纸制成,纸质光润洁白且有一定厚度,扇骨用的都是无子的残简,这些竹子经过这么多年的时光,早已经浸润出了玉一样的光泽,哪怕什么都不写,这样的扇子拿在手里都是一种凝聚了时光和文化的艺术品。

担心别人会觉得竹子轻贱,她还让竹工们在扇骨最外侧刻上“玄圃园”的名号,既然是东宫所出,再轻那也不贱。

随后的几天内,太子为了选拔人才一直都在开着诗会,题目越来越刁钻、要求的也越来越多,能留到后面几天的都是在作诗能力上万里挑一的人物,比如之前那位老者吴均,比如鲍照的那位后人鲍涯。

正因为人开始少了,祝英台之后几天终于开始有空折腾马文才交代她的事情了。

除了按照太子的要求将诗文录下来以外,她还会将每个人当天做出的优秀诗作誊抄在扇面上,以太子的名义赠给他们带回去做纪念。

只是些竹子和纸张做出来的东西,所有人都没有多想,人人当场就收了。而祝英台确实也很崇拜这些真正有诗才的人,每首诗认真去誊抄了,不是每个人都有她这样一笔好字,这扇面不看诗文,仅仅看字也是一种享受。

现在本来就是六月,今年又格外的热,身上插把扇子实用性很强,用来扇风确实很凉爽,不时就要拿来使用,加上有些人为了学习祝英台的字,更是时不时展开观看,这一看就不免引起别人的注意,再看到玄圃园的标记,折扇这种东西一下子就火了。

四处都在恭维这种扇子,甚至称呼它为“玄圃扇”,人人都以腰间能插一把玄圃扇为荣,俨然成了新的风尚。

但实际上,太子知道这折扇比别人还晚些,当他知道这东西出自自己的玄圃园后,整个人都是懵的。

玄圃扇?折扇?

能写诗作画的扇子?

他怎么不知道有这么个玩意儿?!

当命祝英台呈上自己的折扇后,萧统敏锐的发现了其中可用之处,让玄圃园里的工匠放下手中其他的事情,全力赶制这种扇子,并请当世书品最高的几位大家为扇面题诗,赐给这次负责接待北魏来使的大臣和郎官。

扇面上的诗,用的是祝英台复原的、在此之前从未面过世的《古诗十九首》。

能被挑选出来接待北魏来使的臣子和郎官,无一不是出身、容姿和学识在梁国一等一的人物,其中甚至还有一位女子,乃是东宫十学士之首刘孝绰的三妹刘令娴,人称“刘三娘”。

这位刘三娘诗才惊人,七岁时便能咏诗作对,风格大胆热情,其兄在东宫时常常自叹自己的才学不如其妹,引发了太子强烈的好奇。

太子命人召来对答,刘令娴果然名不虚传,遂叹服并点为女官,辅助太子妃接待魏国公主。

萧衍后宫没有皇后,太子的生母丁氏已逝,这时候只有让太子妃蔡氏来负责这些事情了。

这位刘三娘今年年方十六,在京中追求者入云,赐给她的扇子上书写的正是那首《迢迢牵牛星》。她对此扇爱不释手,无论什么场合都拿着它,那些追求者为了讨好她,也将扇子夸得天上有地上无。

这玄圃扇火了,自然有人仿制。但是众人一开始众人还顾及到太子,只是在自己家里命匠人仿制,没有古简作为扇骨就用象牙和其他珍贵的材质,扇面上书写的是自己最引以为傲的诗句,不敢拿出去炫耀,就在家中把玩。

但总有胆大的自以为“放浪”而拿出去,有一个人就有第二个、第三个,法尚不责众更别说这些高门士子,最后对折扇的追捧席卷整个建康,成了一种风尚。

人人都在攀比扇子的材质、扇面的纸张、扇子上的诗文绘画后,反倒是最初赠送扇子给人的祝英台,就这么被人遗忘了。

对此,祝英台表示喜闻乐见。

被追着写扇面什么的不要太糟心好嘛!

她又不准备卖扇子,干嘛还要附赠手绘和诗文这么苦啊!

不过这件事也有好处,之前玄圃园里那些动不动挨打、一天到晚担心没用了以后要被送去修皇陵的那些工匠们,如今都成了做扇子的一把好手,再也不用担心自己没用后要被弃如敝履。

银光纸本就是宫中工坊所出,外间不得寻,寻常纸张作为扇面写字易破易裂开,唯有这种纸能经受的住不停的开合,为了修复竹简“修旧如旧”,竹园里又有现成的大把上号古竹片,取材自是第一流。

现在只有玄圃园的折扇才被认为是正宗的“文士扇”,为首的郑头更是公认为做扇子第一,就连太子都对他颇为客气,赐了不少财帛给他,现在玄圃园的竹扇已经成了太子赐人的东西,人人都以有一把刻印为“玄圃园”的竹扇为荣。

就在这种诡异的扇子风刮遍建康,已经开始有人缩小了扇子往头上插的时候,北魏的使臣终于到达了建康。

马文才其他事情都猜对了,这次北魏派来的主使果然是姓崔,连带着清河崔氏的子弟也来了好几位。

除此之外,大概是胡人比较有冒险精神,这次来的使臣里也有几位鲜卑使臣,但仅从外表和打扮来看,和汉人并没有什么区别,并不如他们所想的或是黄须或是索头,只有一位眼睛微蓝,原本是姓尉迟,如今改姓了“尉”,身材魁梧皮肤极白,引起不少人围观。

为了迎接北魏来使入城,也为了迎接出使回国的梁国使臣,北魏人入城时可以说是万人空巷,连集市都没人摆摊了,只要还在建康的人都去了城门入宫中的宫道两旁看热闹。

没办法,两国断交了几十年,很多人都觉得北朝人是传说中的人,还有人宣扬鲜卑人都是黄发绿眼的怪人,各种猎奇加凑热闹的心理下,自然是没有人希望错过这样的盛事。

皇帝宗室和文武百官是率先出城迎接的。

马文才作为皇帝的秘书郎自然也去了,而且位置很靠前。

太子知道祝英台才是制出折扇这种东西的功臣,为了奖赏她也将她以东宫属官的名义带在了身边,算是凑上了vip席位。

梁山伯身为御史台一员,负责协助建康令纠察接待中的秩序,尤其是百官的仪容仪态,倒也混在了前列。

至于傅歧,身为金部郎,全权负责这一次接待中需要的物资,忙的是团团转,根本没心思去看热闹。

就在众人翘首盼望之中,南梁和北魏组成的使臣队伍缓缓而来。

大概是出于对梁国的礼貌,队伍最前方的是梁国归国的主使谢举。

谢举和一年前看起来并没有太大区别,只是看起来瘦了许多,想来来回这一年多的时间舟车劳累又周旋于洛阳权贵之中颇为劳心劳力。

但相对的,他这样的清瘦让他显得越发精神矍铄。

萧衍更是奔出几十步,双眼含泪地喊着“谢使君”去迎接他。

这边谢举翻身下马报谢皇恩,两方君臣相得惺惺相惜之时,其他人关心的却是北魏来使,一个个打量着使臣和使臣们带来的东西,纷纷上前将他们团团围住寒暄,表达梁国的热情。

但首先撞入他们眼中的不是北魏人,而是那三百匹膘肥体壮的骏马。

为了彰显国威,这三百匹骏马没有一匹是杂色的,上下浑然一色皮毛光滑,又有众多马奴随行照顾,临入城的前一夜还都洗刷过,远远看去,甚至觉得这些如龙驹般的骏马身上在发光。

几位琅琊王氏的子弟也任秘书郎,这些从来不干活光拿俸禄的“高等人”为了看热闹也来了。

只是他们从来没见过这样的战马,有几匹被灰尘刺激打了个喷嚏摇头摆尾,其中一人听到声音甚至吓得跌坐在地上,连声低呼:

“这哪里是马!这哪里是马,明明是老虎!”

一旁的马文才看跌在地上的那人实在丢人现眼,一把将他拉起来推到后面,口中掩饰般说着:

“肯定是早上起的太早,郎君饿花了眼,快去歇歇吧。”

他做的隐秘又迅速,本不会引起别人的注意,但偏偏就有一匹马越众而出径直奔到他的身前,马上的骑士连忙扯缰,连拦都拦不住。

众人被这样的骚乱惊到,还以为是魏国哪位的马惊了,一个个大惊失色地散开,生怕被疯马冲撞。

马文才也想跑,可是那马明显是冲他来的,根本来不及躲避,等那马基本到他面前突然人立而起,叫出欢喜的声音,马文才突然就不跑了,镇定地与它对视。

眼见着马文才就要被马蹄踩中,那马也似乎是被他冷静的目光所震慑,竟轻轻放下了前蹄,转而亲昵地去亲吻他的额头和面颊。

马文才面无表情地将马头推开。

就在人人都在赞叹马文才有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镇定,为梁国涨了脸时,马上那控缰的骑士露出内疚的表情,连忙翻身下马道歉:

“抱歉,大黑早上黑豆吃多了,太兴奋了。”

作者有话要说:有情人见面,当然要先送一脸口水啦!

马文才:(被糊口水的)我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第307章 送嫁将军

看到那位骑士滚鞍下马, 梁山伯的脚步往后退了退, 将自己的身影藏在了人群之中。

虽然他今日也照旧涂脂抹粉, 但天气太热人群又拥挤,他作为没什么地位的御史在队伍里被呼来喝去, 脸上的粉已经掉了很多,如果是关系非常熟悉的人,还是能看出端倪。

没错, 来的是熟人, 那位曾在会稽学馆教过骑射的“姚华”先生。

“花将军, 岂可失仪!”

一声轻喝之后, 魏国的队伍中走出一名身穿白色官服的中年官员,皱着眉不悦道:“回返队中, 你的任务是保护公主的安全!”

他名义上是训斥, 实际上是在保护, 担心她受到责难。南朝的秘书郎通常是高门贵胄担任, 他担心花夭会得罪人。

鲜卑人尚白, 王亲宗室的袍服大多爱用白色, 来迎接使者之前他们已经通过鸿胪寺学了不少北魏那边的常识,眼见着这人出来训斥, 梁帝立刻和蔼可亲地说:

“我们这么多人,吓到了马也正常,不必太过苛责。”

已经恢复本名的送嫁将军向梁帝躬身致谢:

“花夭谢过梁国陛下。”

萧衍宽厚地点点头, 又对马文才招了招手, 示意他到身边来, 显然是对他刚才“临危不乱”的举动很是满意。

两人错身而过时,花夭悄悄对马文才眨了眨眼,露出了一个友好的笑容。

花夭是“偷渡”来的梁国,两人在明面上绝对不能表现出认识的样子,马文才足够冷静给花夭省了不少麻烦,而两国既然是为了和平而来,当然也不会因为这么点小事就在门口僵起来。

因为马匹造成的骚乱过去后,连绵不绝的使臣队伍开始入城,梁帝领着文武百官接到了谢举等人后并没有选择倚仗开道,而是直接混入了使臣的队伍,和一路来的使臣们边聊天边前往台城。

他当了几十年的皇帝,又博学多闻,此时一点都没有刻意在北魏使臣面前摆架子,越发风度翩翩,于是这些来自魏国的使臣们纷纷夸赞起梁国的风土人情,盛赞大国的风范。

入城就要下马,就连送嫁的卫队都在地上走着,手中牵着马,只有魏国公主在乘在马车里,此时正打开了车窗,好奇地往外眺望。

“你刚刚倒是胆大。”

回到皇帝身边的马文才一怔,扭头见是二皇子萧综,微笑道:“殿下过誉了,只不过在下家中也养过类似的马,所以并不觉得惊奇。”

“哦,佛念难道心向行伍?否则养什么战马?”

萧综可不是那些见到马就畏如老虎的没用纨绔,此时抓住了他的话头,眯着眼追问。

“惭愧,曾有一个行伍出身的朋友欠了钱,没钱还债,将马抵押到我家的,后来他手头宽裕,那马就赎回去了,不过也因为此事,倒让我学会了骑马。”

马文才将来龙去脉避重就轻地带过。

“好马如同忠犬,并不会随意伤人。”

“就怕是不忠的狗,反咬了主人。”

萧综话中有话。

马文才含笑不语,装作听不懂。

太子看了萧综一眼,给了个警告的眼神,这才让他没有再为难马文才。

入了城的使臣受到了梁国百姓的热情欢迎,两旁的道路拥挤到走不动,时不时还有人拿着鲜花瓜果往队伍里投掷。

被投掷的最厉害的是队伍中间的褚向。

谢举等人虽然也丰神俊秀,但他们一看就是位高权重之人,百姓也不敢随意冒犯他们,但褚向就不同了。

他原本的长相过于阴柔,又因为懦弱的气质而有些畏缩,即使长相过人也总是躲躲闪闪不怎么起眼。

可经过一年多出使经历的磨砺,褚向的气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但更有自信了,原本年少时过于柔和的五官开始向着成年的方向变化,线条精致而成熟,即使只穿着难看的低级官服,依旧让人无法移开眼。

他就像是终于被打磨出的宝石,无法再掩盖住闪烁的光芒。

若是以前,遇见这么多人对他投掷瓜果鲜花,他一定会不自在的躲到徐之敬身后去,可列在使者队伍里的他并没有躲闪,反而从身上捻起一朵鲜花,嗅了嗅香气后顺手插在了自己的官帽上,对众人微笑颔首感谢。

人群中的尖叫声更大了。

“发生了什么事,褚向居然变化如此之大…”

马文才皱着眉,有些担心地想,“难不成他在北朝有什么奇遇?感觉像是卸下了心中的包袱,完全不再拘束自己了。”

他身份尴尬,突然自信起来,必定是有了某种倚仗。

同样皱眉的还有二皇子萧综。

“这一年多他居然没有向褚宅送信,明明使臣有信件往来。褚夫人还向我信誓旦旦他必不会背叛褚家,可哪有忠心家族的人会是这样?”

他想起自己送褚向去会稽的事情,心里有些后悔。

“莫非他在会稽搭上了萧宝夤的人,有了奔逃之心?”

不,若有奔逃之心,本不用回国。

他心中矛盾重重,看向褚向的表情也就越发凝重。

队伍里的褚向似乎对这边的视线有所察觉,抬头看了一眼,见是二皇子萧综,拢袖向他微微拜了拜。

萧综的眉头这才舒展一点。

南梁出使魏国,带了国书和国礼,去年带的糖、甘蔗、孔雀、柑橘和蜜酒,这次北方出使南面,不但带了名马,还带了骆驼和各种皮草、人参等珍贵药材,尤其是那一对白骆驼,很多南人根本不知道那是什么,之前被马惊吓过一次,再见到骆驼,一个个犹如见到了神物,还有屈身跪拜的。

北魏使者对于这种场面不免有些自得,但南梁官员的表情就不太好看了。

马文才看了眼人群畏马如虎的态势,也担忧地叹了口气。

魏国的北方虽然有了动乱,可依旧保有能征善战的骑兵和水军,对内经常以平叛的方式练兵,在对外战争中也几乎没有败仗,军民自信且不畏强敌。

而梁国遭遇几次大败,早已经没有了以往的士气,建康的百姓更是连看到战马都惊慌失措,真要两国交战,南方如何与北方的久战之兵作战?

再想到这几年来皇帝几乎住在同泰寺里的举动,马文才越想越觉得没有胜算,也理解了谢举如此推动罢战议和的意义。

只是这样虚假的和平,估计也维持不了几年。

等百官和使臣入了台城,接下来的事情便是由鸿胪寺和专门接待使臣的主客令负责。

南梁对这次出使很重视,主客令由太子亲自担任,自然是大开方便之门,东宫之中的贤良尽出,将一切安排的妥妥当当。

到了台城的城门口,公主步出马车改为步行,虽然一路风尘仆仆,下车时她依旧稳稳当当地踩在地上。

送嫁将军花夭到了这里却不能带甲护送了,必须要卸甲卸武器改换官袍跟随使臣一起入宫,按照流程,花夭将她交给了宫中选拔出专门负责保护公主安全的羽林郎。

这些羽林郎与其说是来保护公主安全的,不如说是来彰显梁国人容姿的,一个个都身高八尺,相貌堂堂,可是花夭一看他们步伐散乱就皱了皱眉头。

魏国护送来的宗女兰陵公主见花夭皱眉,原本走向羽林郎们的脚步顿了顿,担忧地看向花夭,似是在征求他的意见。

这一眼信任无比,看在这些羽林郎眼中,却有了不一样的感觉。

“公主,可是对我等有所不满?”

羽林郎之首王泽挺起胸膛,昂着头瞟了身材高瘦的花夭一眼。

仅从身材上来说,这些羽林郎都是身材魁梧之辈,比花夭健壮许多。

见花夭微微点了点头,兰陵公主才收回目光,扭过头干脆地说:“没有,我心中有些舍不得花将军而已,接下来有劳诸位将军了。”

她是宗室女,鲜卑女人地位高,能很坦然地当众说自己舍不得自己的送嫁将军,几位羽林郎顿时哗然,心中直呼这女子太过孟浪,脸上不免也显现出几分。

那兰陵公主却不管这些,向队伍后方的魏国同胞一礼后,大大方方地走入羽林郎的“保护”之中。

到了这里,花夭终于卸下了重任,对天叹息一声,伸了个懒腰,转身准备在典客官们的指引下去卸甲换袍。

这一转身,却发现身后多了道熟悉的身影。

花夭先是一愣,而后露出喜悦的表情。

“好久不见,郎君别来无恙?”

马文才虽是秘书郎,但身份还不足以接待魏国使臣,只是萧衍的侍从,现在宫中要大宴两国的使臣,多他一个不多少他一个不少,他便抽空在台城前等了一会儿,想要寻找几位熟悉的朋友。

没想到没等到徐之敬和褚向,却等到了提前送公主入城休息的花夭。

一看到花夭,他就想起当日被他夜袭不能动弹的狼狈,脸上表情也没那么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