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烦马参军和花将军带个话…”

北海王顺势倚靠在马文才身上,在他耳畔悄悄附言。

马文才抬起头,殿外光线明亮,由暗处而出的元冠受因此眯着眼睛,看不清眼中的情绪。

“请对她说…”

但那语气,怎么听都算不得“悲伤”。

“‘大丈夫一言许人,千金不易’。”

马文才是带着满肚子的不爽回家的。

要不是记着殿里殿外无数人的眼睛盯着,他当时便收回了胳膊,让这位“形销骨立”的北海王摔个大马趴。

若他没有在药室里听到那日两人的对话,还以为这是北海王许诺了花夭什么,现在要完成诺言了。

他却知道这不是北海王要完成诺言,而是北海王在拿话挤兑花夭这个“大丈夫”,让她带着黑山军这个“嫁妆”,暗地里投奔他呢!

还千金不易,就那穷货,连百金都是他帮着赚的,哪里有千金不易!

“公子回府了!太好了,主母那边…”

一直在府里守着的惊雷见到马文才回府,喜不自禁的迎上前去。

他正准备汇报要事,却见马文才臭着一张脸打断了他的话。

“我现在顾不上见阿娘派来的人,花夭在哪里?”

过年期间,太医局也没有那么多人手,花夭这段时间休养的不错,已经可以下床稍微走动了,所以马文才把她接到了在京中的宅中国内,也顺便把太医局那一堆东西都照样搬了回来,反正过两天她要和他们一起北上,也是要铺在马车里的。

惊雷听主子问花夭,愣了下,神情茫然地回答:“花将军?花将军正在后园和…”

马文才得到消息就拂袖而去,完全没听到他后面说什么。

“…和主母一起吃点心果子…”

惊雷看着自家公子的背影挠挠头,剩下半句在风中飘散。

第442章 男大当婚

马文才今年已经二十三岁了, 在这个平均十四五岁就已经生下孩子的时代,马文才晚婚的简直有些异类。

以他现在的官职和地位,哪怕是不少世族出生的高门也愿意将家中嫡女下嫁,即使不在京中,也多的是需要官场力量护庇的豪族对他有兴趣。

上一世时, 马文才婚宦失类,马父丢弃了官职后下场凄凉, 过往同僚好友均对他避之不及,全靠祝英楼不明原因的暗中资助才没有落得无处栖身的结局。

这一世,马文才声望如日中天,之前还代替皇帝去东吴三郡为临川王褫夺了士籍的人恢复身份, 三郡皆有受他恩惠抬入士籍的人家, 简直是荣归故里,所以待他回京之后,原本应该因为马父辞官而门可罗雀的马府,反倒每日里登门者不绝。

等到马文才身兼皇帝本部兵马的参军之后, 手握军权又年轻有为的他,简直成了无数人眼中的东床快婿人选。

京中的诸位大人都是人精,马文才前后几次说媒还没过媒女方就出了事, 能做出这种事的只有皇帝萧衍,他们于是明白了马文才的婚事不受父母支配, 而是由皇帝说了算, 自然就歇了说媒提亲的心思。

但马家父母那头却不一样, 哪怕马文才有克妻之名, 哪怕会稽地方忌惮着祝家庄的名望,还是有不少家族对马文才正妻的位置垂涎欲滴。

尤其随着马文才年纪越来越大,有意无意提起的人更多。

其中,原本应当对马文才父亲落井下石争夺权柄的吴兴沈氏最为热情,沈氏和马文才的母亲有姻亲,便接着这个关系经常下帖子来往交际,这几年下来,吴兴沈氏几个嫡女她都见过了,其中最美貌的那个女郎今年十九岁了还未婚配,为的是什么,明眼人一望便知。

除此之外,马文才的母族魏氏也对此有极大的野心,常常将家中的女儿送来“姑母”这里探望,亦有魏氏的姑表亲戚经常借故往来。

于是本该随着马父辞官冷落下来的门厅,竟从未消失在众人的眼中,反倒越发水涨船高。

起初,马家父母是高兴的,谁家孩子受到婚恋市场追捧都高兴,可这高兴高兴了好几年,从儿子十八、二十,到现在二十三岁了还未婚配,这就高兴不起来了。

虽有马文才的家信解释了现在为什么不能成亲,但马家父母还是很痛苦。

若是马文才以前没有武职还好,现在有了武职,随时可能出战,他却连个后人都没有,不成婚也可以,魏家那边甚至愿意将女儿送他做个外室,等有了孩子日后在抬娶都可以,可是都被马文才否了。

起初马家父母以为马文才是等着祝英台回复女儿身,家里对祝家庄那边客客气气,年节都有节礼往来,只是祝英台也都十**岁的大姑娘了还没动静,原本的客气也变成了怨怼。

再后来,魏氏听说马文才在京中为祝英台的“外室”买了一处宅子,又安置了祝英台和她的外室,还以为祝英台这姑娘识得大体,知道自己不好恢复女儿身,所以安排了个美妾伺候,至少留后有望。

结果魏氏打探的消息,马文才极少去那处外宅,大部分住在台城或牛首山大营,再不济就是京中买的宅邸,什么“造孙运动”更是想都不敢想,马文才身边连个女仆都没有,用的全是男性小厮,来往的都是男性官员和武将,其中有个叫裴山的还是有断袖之名的。

当时马家父母就差点惊厥过去,还以为自己的儿子是个断袖!

于是魏氏千里迢迢把自己的陪嫁管事王娘子送来,又千万叮嘱她留意着马文才的房6内6事,好在马文才确实没有断袖之癖,他不和女人乱来,他也不和男人乱来,他自己都不乱来!

要不是王娘子负责打点马文才的贴身起居,从整理被子的频率上得知马文才是个再正常不过的年轻人,魏氏都要担心儿子是不是身体有什么隐疾了。

好不容易等了这么多年,家里为祝家八娘九娘十娘随便什么娘的彩礼都准备了许多年,结果听说那个断袖的御史在祝英台隔壁住下了,出双入对还一起有了断袖之名,魏氏一颗心简直都操碎了。

如珠似宝留在身边养大了的白菜,给不知哪里来的猪拱了!

还是在种菜的人眼皮子底下拱了的,好气哟!

自家娘知道自家儿子的脾气,若儿子真是个对祝英台有意的,那裴山再怎么厉害,恐怕也要被宰了丢到河里去,儿子不禁他们来往,必定是看重那裴山,将祝英台拱手相让了。

一时间,魏氏又觉得儿子可怜,又觉得儿子冷酷无情是个渣男,还觉得自家对不起祝英台,他那野心勃勃的儿子为了攀附权贵利用人家,把好生生的青梅竹马都给卖了。

这不,听说祝英台受了情商,都跑到茅山出家当女冠去了!

祝家庄得到消息后还算知礼,一边让儿子祝英楼来赔礼道歉,一边赶往茅山想去制止女儿当什么女道士。

魏氏哪里敢受了祝英楼的道歉,儿子那冷心冷情的破脾气,祝英台那样的姑娘都受不了了,以后岂不是个天煞孤星的命?

所以当魏氏从王娘子那知道马文才救回来个女人,还亲自衣不解带的照顾了几天,像是伺候天上神仙娘娘一样的伺候着,哪里还坐得住?

本来每到年节应付一堆打着拜望实为说媒的亲戚朋友就烦,又有儿子似乎开了窍的消息,再加上马文才还要北上不知哪年才回,魏氏连年都不过了,收到消息就包袱款款决定进京。

为了不让儿子把人家姑娘藏起来,她连谁都没说,只送信说是送老仆和家里的侍卫上京收拾行李,就把自己和老仆一起送上了船。

等到了儿子在京中的住处吧,结果儿子已经忙了半个月没回家了,魏氏实在是好奇那个让儿子开窍的女人,却又进不去太医局,便接着王娘子的口把花夭接回住处过年,用着“魏娘子”的名义和人家相处。

她想的也简单,若是儿子和这花夭姑娘不成,自己是个管事娘子身份相交,两个年轻人日后也不会尴尬。

而且用管事娘子的身份相处,能看到更多东西,也不会刻意。

她却不知道天不怕地不怕的花夭,最怕的却是天天给她抹发油涂面脂擦身子的管事娘子们。一个王娘子已经让她畏惧如虎了,又来个魏娘子,难道是要教她怎么穿衣打扮的?

在这种情况下,魏夫人和花夭的后园“聊天”就显得十分怪异。

“花将军家里有几口人啊?”

“阿爷,阿娘,两个没成年的弟弟。”

花夭莫名其妙地说。

家里有两个儿子啊,那应该是能远嫁的吧?

魏氏喜滋滋地又问:“花将军觉得我们家公子怎么样?”

“果然!她们每天这么折腾她果然是为了让我知难而退!”花夭心想,“左右还有两天就要走了,现在随便应付过去,等大军开拔,谁知道我对马文才怎样?”

于是,她连忙露出自惭形秽的表情:“马郎君天资聪颖、英俊潇洒,在下在他面前提鞋都不配!”

这姑娘怎么说话硬邦邦的?

魏氏一愣,干笑着说:“其实也还好,他一身都是缺点,而且脾气还坏,难得有愿意和他…”

“哪里,在下脾气比马郎君还坏!”

花夭连忙抓着桌上的木杯想要一手捏碎,结果杯子纹丝不动,倒像是她在掩饰内心的紧张,神色更显慌乱地说:“我自知高攀不上马郎君,魏娘子就不必在试探我了。”

什么高攀不高攀哟,现在是总得有人要吧!

魏夫人恨不得拍大腿哭天喊地,好不容易有个姑娘,看起来一身是伤病歪歪的,结果也嫌弃他的儿子?

他的儿子到底做错了什么,这么不着女人待见?!

“我家公子只是看起来高傲,其实心肠可软了,我和你说,他小时候养过一只兔子…”魏氏巴拉巴拉把马文才小时候的事情说了个遍,最后鼓励地一拍花夭的肩膀。

“花将军,你随便攀,说不定攀一攀就攀上了呢?!”

听说北方女子热情似火,即使最后两人没成,至少得让儿子开个窍吧?总不能以后真断袖啊?

马文才一进后园,就见自己的母亲将花夭的肩膀使劲拍动,当即脸色一变,三两步上了前,抓住了魏氏的手,将花夭坐在石凳上的身子往怀里一揽。

他也顾不上什么男女之别,伸出手握住她圆润的肩头,近似于暧昧的一点点摩挲着,生怕哪里凸出来一点。

花夭的肩膀曾被暴力脱卸过关节,这一个多月他都好好将她养着,哪里能眼看着马上要出发了肩膀又被脱了?

“可有哪里不舒服?”

马文才抬起头,冲着母亲埋怨着:“阿娘,她身子不好,你知道我花了多少功夫才把她养的结实一点?有你那么打人的吗?!”

“阿娘?”

花夭傻了眼,从马文才怀里探出半个身子看向魏氏。

“我这么就打人了?我就拍了两下…”

魏氏傻眼。

这么在意,还叫不敢高攀?

这特么都吊在树上荡了吧!

第443章 所托非人

魏氏上京, 除了是为了看看多年没开窍的儿子终于开窍的那个女子是什么样, 更多的是为了他即将护送北海王的事情。

梁国和魏国多年没有大的战事,最近的一次却因为浮山堰浮尸千里, 很多梁国人都不希望和魏国再打起来,即使知道魏国现在乱了, 更多的也只是抱着观望的态度,完全不想参与。

如果说建康附近的百姓还因为朝廷的政治风向对北伐有一些关心的话, 远在吴兴、吴郡和会稽三郡的士人和百姓就是对即将可能发生的战争十分反感了,对萧衍将梁国唯一可以拿出来看看的骑兵派出去护送一个什么魏国王爷也有很大的意见。

马文华的父亲马骅已经辞官,但因为从未离开政治圈的缘故,对于各方的消息十分敏感, 在三郡的时事和情报几乎都是通过马骅传递到儿子手上的,但他自己因为被沈家盯得太紧, 从未来过建康。

魏氏来京中,也传达了马父的忧虑。

“吴地三郡, 私下底都反对陛下掺和魏国的事情。”因为儿子没刻意让花夭避开, 魏氏也就没有怎么回避这个话题, “大梁有一半的粮草来自于三吴, 如果吴地不支持北伐,你们北上就很难得到后续的补给。”

事关儿子, 她忧心忡忡:“你父亲知道陛下是为了迎回二皇子, 可先别说二皇子还有没有活着, 就算二皇子还活着, 你们怎么把他带回来还成问题, 要是魏国突然釜底抽薪,你们不能不吃不喝的回来吧?就算你们不吃不喝,你们的坐骑也还要用料啊!”

因为一直担心这个问题,儿子却没有正面回答过其父,马父根本不愿想象自己的独生子被皇帝派去魏国后的下场。

他很想制止儿子这一次无谓的出征,毕竟以七千对魏国几十万大军简直就是送死,但是他对儿子又十分信任,觉得他不是那种会行此鲁莽之事的作风,担心自己置喙会打乱了儿子的计划,所以只能自己憋着。

魏氏在家中看着丈夫彻夜难眠,又对儿子的婚事十分揪心,这才悄悄上京,希望儿子能给家里透露个底,好让他们不必如此担心。

生儿子就犹如还债,古人诚不欺我。

马文才知道母亲会上京,家中父母一定是已经担忧到了难以自抑的地步,心中也有些歉疚。

他现在所图不小,可谓是在刀尖上行走,正是害怕家中父母担心,才不敢说的太多。

却不想,即使这样,还是让他们更加忧惧了。

为了让母亲放心,又不至于完全泄露自己的安排,他看了眼身侧的花夭,指了指对方,故意表情自在地笑道:“母亲,儿子敢去北方,正是因为有这位好友。”

魏氏不由自主地看向儿子身旁安静坐着的花夭。

花夭几乎是立刻明白了马文才是要说什么,也面露微笑,向着马文才的方向偎了偎。

“花夭是武将世家,家中曾祖就是那位赫赫有名的女将花木兰,在军中有极大的威望。她曾是任城王的家将,和如今盘踞魏国北方的几位大首领都是至交,在魏国也掌着一支军队,负责保护来往通路、护送商队,和魏国的商户巨贾都有打交道。”

马文才和母亲说话时,语气变得极有耐心,也并无敷衍之色,“我们只是护送北海王入洛阳,之后是要回返建康的,和北海王并无利益冲突,他用梁人的军队回京争位,本就站不住跟脚,送我们走都来不及,又怎么会釜底抽薪?”

“就算他对我们有恶意,他手中并无兵权,我们也不是没有一争之力。白袍军是骑兵,打不过,走还是走得掉的。”

马文才握着母亲的手,对着花夭笑着说:“要是白袍军真被逼到那一刻,你的黑山军不会对我们撒手不管,对吧?”

靠你养着呢,我们囤的粮还是按你的意思囤的,怎么敢不管?

“你放心,饿着我们黑山军,也不会让你们断了粮草。”花夭语气十分真诚,“自知道你们可能要护送北海王入洛阳,我就已经去信给了几位领军,让他们这段时间多囤积粮草医药,加上之前一直准备的那些,足够让你们那七千人的人马支持一年。”

一年的辎重,骑兵早就能从洛阳到建康跑个来回了。

“就算这批粮草有问题,以黑山军的信誉,向我们魏国的粮商借上几个月的粮食,也不是难事。”

花夭很肯定地又说:“两国互市,商人都从其中尝到了甜头,绝不会让两国在这个时候出现大的冲突。何况马兄又是梁国最极力支持互市的官员,连互市司的大部分官吏都是马兄从五馆中选拔的,只要他们脑子不傻,就知道什么人才是‘奇货可居’。”

这些话都不是假话,只是掩盖了一部分真实的企图。正因为不是假话,两人安慰起魏氏既有默契又有条理,即使魏氏满心忐忑,在这样胸有成竹的谋算中心情也安稳了不少。

可对儿子安全的疑虑打消了,对儿子的感情却更加焦心了。

她就说儿子刚刚和祝英台“分手”,怎么就又看上了魏国的女将军,这时间地点都不对啊,还一副情根深种的样子,搞半天是因为人家女将军对他有用,所以才对人家又骗财又骗色!

说起来,儿子在这一点上真是渣到不知道像谁,以前想要祝家的铁,眼睛不眨就娶了人家的女儿,娶就好好娶吧,结果把人家半副家财都收了当彩礼,下一刻祝英台莫名其妙就成了“亡妻”,他们父子两个都一副好像自家损失很大的样子,她却知道,那些劫掠祝家船只的水贼盗寇和自家有些说不明白的关系。

结果人家祝家女没名没分的在他身边这么多年,自家这儿子不但没有再给她个名分,还让她抛头露面又是炼丹又是做生意,祝家女郎熬了这么多年,终于“情伤太重”,出家当女冠去了。

这下好,儿子要去魏国,便又仗着自己在建康还有些本事,又对人家女将军骗财骗色,哄着人家把自己的家当都要奉出来资助他的人马。

魏氏的眼睛从花夭脸上转到她的身上,越看越是心酸。

她不是瞎子,看得出这位女将军年纪已经不小了,恐怕和儿子也差不多年纪,这么一把年纪,听王娘子说,身上又全是伤痕,想来一个女子像男人一样征战,吃过的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花夭出生入死攒下的一点家财,却很有可能给儿子这混账骗走,而一个魏国将军资助梁国的将领,要是被人发现了会有什么下场,不必说也可以想象。

如果儿子到时候还不愿娶她,对她来说就是雪上加霜、落井下石,魏氏越想越是后背冒汗,只觉得家里这儿子已经丧尽天良到她牙痒痒的地步。

再看花夭看着儿子的眼神“含情脉脉”,魏氏对这儿子就越发不满意。

想他父亲和自己相敬如宾这么多年,虽然只有一子,但家里也并无什么姬妾作妖,而且她从小教养儿子就十分上心,什么婢女女管家都是不往儿子身边放的,还特意寻了风雨雷电四个可靠的随扈处理他的私事,按理说也不至于在男女之情上渣成这样啊?!

还是说自家老爷从小对他灌输的家门荣光云云太过犹不及了,让他心里一心只想着功名利禄,连自己的婚事和感情也成了可以利用的部分,所以才利用其身边的女子毫不留情?

要是马文才知道自己母亲这么看他,一定肺都气炸了。

跟女儿一样手把手拉扯起来的祝英台不说,他对花夭也许一开始是存着那么点利用之心,但自从她冒着身败名裂的危险把自己从绝龙谷救出来后,这两年他对花夭甚至已经到了予取予求的地步,黑山军能这么快发展壮大,他才是最大的支持者。

那些粮草和物资,是他知道白袍军迟早要出征后,利用黑山军雇佣兵的便利,一点点在魏国囤积下来,以备不时不需的,本就是他的东西!

然而魏氏却不知。

所以当马文才安慰完母亲,送她回房时,魏氏拉着马文才的手,言语切切。

“儿子啊,这么多年了,阿娘也看开了,也不指望你突然对什么贵女上心了,就希望你身边有个知冷知热的人,哪怕不成亲、不能那么顺利的在一起,至少也有这么一个人,能让你完全的放松下来,能够不把自己逼的那么紧。什么身份地位,什么相貌家世,都是虚的,只要有那么个人就行了。”

魏氏说到心头最大的担忧时,喉头甚至有些梗塞,“祝英台那边,你已经负了她,不能再这么对花将军了…”

马文才:…????

“你看看人家花将军,才从自己国家的动乱里死里逃生,还以为终于遇到了可以倚靠之人,结果你又是那么个…”

马文才:???我哪里不可靠了?

“不管你怎么想的,不能做那种恩将仇报的事情,要是花将军这一次帮了你,无论如何你也得娶了她。要是魏国容不下她,你就把她带回梁国来,我会把她当成女儿看待的…”

马文才:???谁恩将仇报了?我敢把她带回来,魏国人能放?你要把人家当女儿问过人家阿娘的意见了没有?

看着儿子一脸“不服气”的表情,魏氏气得心中直咬牙切齿,恨不得冲到人家女郎面前,指着儿子的鼻子对她说清楚这就是天字第一号大渣男,别被骗了。

可是儿子还需要黑山军,还需要花将军,即使她再怎么痛苦儿子变成了这样,作为母亲的却希望儿子能够活着回来。

魏氏又痛苦又挣扎,觉得自己也是个虚伪的坏人,看着儿子恨铁不成钢,只能连叹三声,丢下句:“你对人家花将军好一点!”,气得心痛的回了房。

马文才一脸莫名的站在母亲门口,觉得全天下的女人都不可理喻。

他对花夭哪里不好了?

北海王世子看到太医局那间屋子都有了危机感…

等等,他回来找花夭是干什么来着?

马文才突然想起在光宅寺里遇见新任北海王的事情,这才想起自己来的目的,急匆匆赶到后园,花夭果然还在那里。

她是武人,不能荒废太久武艺,现在虽然不能进行高强度的训练,但是练练手上的灵活度还是可以的。

只见她手里把玩着一把切梨的小刀,那小刀像是游鱼一般在她手中不停隐现,偶尔又从腕中被抽出,她原本力大无比,这种机巧的本领就用的极少,但并不代表她不会。

没了那先天的神力,就凭着这种可怕的控制力,她依然能做世间第一流的刺客。

马文才看着花夭手上出神入化的功夫,喉间隐隐已经感到了一阵冰凉。

他娘还觉得自己会“欺负”到花夭,上一个对她不客气的现在已经被溺死在了水里,下一个…

下一个,也注定不会有什么下场。

花夭只觉得面前一暗,才发现是马文才在自己面前坐下了。

她刚刚太专心于恢复手指的技巧和力量,对马文才的到来一无所知,这也是因为她气脉紊乱失去了武人的机敏,若是往日,哪怕她再怎么专心,也不会让人到了面前也一无所知。

花夭想起自己失去的武力,眼神不由得黯了黯,手中的刀尖却捏得稳稳,好似平常。

直到马文才紧绷着脸抛下一句:

“北海王死了,应该是北海王世子弑的父。他还想着你带着嫁妆给他当王妃呢。”

呲拉。

出师后就没失过手的花夭,首次在自己食指豁开了一个口子。

第444章 歃血为盟

花夭说出那句话时,存的就是挑拨的意思,但她没有想到,这位一直逆来顺受的王府世子居然会这么心狠手辣,不过才半个多月,他就已经完成了从世子到王爷的“过程”。

虽然马文才说话时语气淡淡,但是花夭还是从他的语句中察觉到了他的不悦,就在察觉到的下一刻,花夭把自己的手指头割伤了。

马文才毕竟不是什么深情款款的男人,看到花夭手指划伤了也只是眉头皱了一瞬,递出一条干净的帕子。

“这么激动做什么,他这王爷我们的陛下封了不算,得回到魏国得到承认才行。”马文才嗤之以鼻,“恭喜你,又有拖延的借口了。”

如果祝英台在的话,她会很小心地提醒花夭,当马文才用这种别扭又阴阳怪气的语气说话时,就代表他其实心里特别生气。

可惜此处没有祝英台,所以花夭只能听出马文才对这位觊觎“黑山军”的世子非常的有意见。

武人在生死之间锻炼出的直觉让花夭下意识地选择了转移话题。

“那个,你娘拉着你说了什么?你没跟家里人说过你要做的事吗?”

花夭从不和家人隐瞒自己的行踪和计划,但在马文才这里,似乎是完全不一样的。

马文才想起刚刚他娘反复叮嘱的东西,忍住了翻白眼的冲动,语气硬邦邦地回答:

“你我情况不一样。你是军户,而我们家世代为官,荣华富贵皆系于庙堂和皇权之上,我阿爷可能知道我所图不小,却不希望我走上其他路子,知道多了反倒更让他们不安。”

他看了眼花夭。

“何况我说的也不是假话,我的白袍军在魏国不会有危险。”

这是他第一次用“我的白袍军”这样的句子,语气笃定而自信,让花夭擦拭手指的动作突然一顿。

“对这个天下而言,几千骑兵的力量太小了!”

花夭知道这番话说出来实在让人丧气,然而出于“盟友”的义务,她却不得不泼这道冷水。

即使加上黑山军,两方的人数也不过万余。

万余骑兵,在梁国可能算是数量庞大,可莫说在魏**中,便是北方起义的军队,轻而易举便能聚集起十几万的骑兵。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马文才微微一笑,“我之所长,从来不在带兵打仗,而是借势而为。”

花夭渐渐坐正了起来,脑中灵光一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