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既没有天才的才能, 也没有过人的天赋,有的甚至连较高的起点都没有, 在很多时候, 处心积虑的谋划和步步为营的谨慎方能让他们赢得该有的一切。

正因为如此,马文才习惯站在幕后操纵一切, 而不是成为舞台中央那个光芒四射的人, 甚至在内心深处, 他还隐隐羡慕这些“天才”, 并愿意和他们相处、汲取学习他们的长处。

他会资助花夭, 也会为祝英台超越时代的炼丹术嗟叹,哪怕是一文不名的梁山伯,他也欣赏他把握人心的敏锐。

对于陈庆之, 他更是出于对英雄的尊重,在很多时候更愿意以合作者而非野心家的身份对待对方。

这样的时间太久了, 久到他自己都忘了, 在很多人眼中,他其实也是那个值得仰望的人。

崔廉的到来, 不但给他指出了一条新的道路,也渐渐点醒了他。

陈庆之善于征战不假, 可他也根本没想过要打下魏国, 现在既然已经入了洛阳, 又何必死死盯着陈庆之不放?

只是话虽如此, 元冠受对陈庆之还算敬重, 对马文才却因花夭而有龃龉,要想向他求兵,并没有那么容易。

就在马文才还在考虑该怎么才能让魏主不会拒绝时,软禁萧宝夤家人的王府出了事。

前几日陈庆之要求弑杀萧宝夤的家人逼反长安兵马,虽然被朝上文武大臣反驳了回去,可消息还是传出去了。

萧宝夤并不好女色,他当年逃到魏国,魏帝非常欣赏这个皇子,萧宝夤甚至得到了孝文帝之女南阳公主的青睐,委身下嫁,多年来为他在洛阳经营人脉,并育有三子。

萧宝夤在洛阳如同浮萍,而南阳公主性格温顺并无鲜卑女子的烈性,所以萧宝夤和南阳公主夫妻感情深厚,没有纳妾。

萧宝夤膝下三个儿子皆是南阳公主所出,他常年镇守边关,和妻子聚少离多,家人也留在洛阳作为人质,整个齐王府内外都由南阳公主管理。

南阳公主育有三子,却只有两个儿子活到成年。

除了世子萧烈外,还有次子萧权,嫡子萧凯。次子萧权长相肖似其父,萧宝夤对他十分喜爱,萧权和萧凯只差一岁,两人从小便一起读书、一起习武,然而在某一次的骑射课上,哥哥萧权被弟弟萧凯失手射死了。

脱手而出的箭矢直接插入了萧权的咽喉,医者还未赶到他就咽了气。

自那以后,南阳公主就对幼子萧凯极为不喜,态度冷淡,而对世子萧烈加倍关爱,唯恐夭折。

萧凯长大后,娶了鲜卑大族长孙氏的贵女为妻,他的妻子未出嫁时就性格张狂,嫁人后更是言行不检,南阳公主对其十分反感,动辄责骂,加上她的长子娶的是自己的侄女建德公主,对长子媳更加偏爱,于是南阳公主和儿媳长孙氏的矛盾就越结越深,几乎与仇人无异。

萧宝夤造反时,少帝元子攸下令将萧宝夤的亲眷都软禁了起来,其中就包括别府而居的萧凯夫妻。

长孙氏与南阳公主原本并不居于一府,如今却不得不被困在了一处,平时相处的有多不愉快可想而知。

陈庆之有意要杀死萧宝夤的家眷的消息传到齐王府时,萧凯与妻子长孙氏以为死路一条,顿时惶惶不可天日。

在身边侍女的建议下,长孙氏向南阳公主自请下堂,希望能被休离回到娘家借以活命,却被南阳公主破口大骂,并严厉地拒绝。

长孙氏见离府无望,便给丈夫出了馊主意:

朝廷是想早日逼反萧宝夤,并不需要族诛,只要南阳公主死了就能达到目的,而南阳公主应当为保全王府而做出牺牲。

结果萧凯在妻子长孙氏的唆使下,竟以请安为名,用一根绳子绞死了亲生母亲,又在和兄长争执中与下人一起杀死了自己的兄弟萧烈。

萧宝夤府中的惨案传入朝中,满朝皆惊。

自古至今,儿弑亲母的事情几乎是闻所未闻,弑亲是十恶不赦的“恶行”,更别说这件事还发生在拓跋宗室之中,简直是悖逆人伦。

谁也没想到朝中明明驳回了陈庆之的建议,可结果却如此出人意料,甚至依照现在的情形,萧宝夤唯一的儿子萧凯也必须杀了。

不杀,不足以平息朝中上下、宗室内外的愤恨。

萧凯在冷静下来后也意识过来自己是被妻子坑了,而长孙氏也没想到萧凯会在争执中又一次弑杀了自己的亲生兄弟,可惜大错已经铸成,朝中也根本就不希望萧宝夤家人出事。

南阳公主是元冠受的长辈,他自然对这对夫妻憎恨厌恶无比,在群情激奋下,他下令将杀母弑兄的萧凯车裂,将其妻长孙氏斩首。

由于他们的罪行太过令人发指,两人都未等到秋后问斩,甚至没有经过关押,直接被内尉从王府拉到菜市口处刑,以儆效尤。

自此,一直因为出身宗室而被保全的萧宝夤一家,竟被族灭。

事情发展到这种地步,根本就没有了再招揽萧宝夤的可能,

于是正准备派出去安抚招揽萧宝夤的使者也不必去了,招安的诏书变成了“案情通报”,象征意义上的写了些诸如“你妻子儿子不是我们杀的,我们还帮你杀了大逆不道的孽子”云云基本没用的安慰,便令人将文书送往长安。

而之前被陈庆之搁置的“发兵防御萧宝夤”之事,又重新被在殿上提及。

尔朱荣的军队是骑兵,南下的很快,陈庆之之前便已经以此为由向魏国要了不少兵马,现在魏国可以动用的诸州兵马一共才八万,半数都交由了陈庆之指挥,陈庆之还要求增兵对抗长安的萧宝夤,元冠受和魏国朝臣便心生忌惮。

元冠受以自己还要领兵防御黄河南岸为由拒绝了陈庆之的要求,而陈庆之的大军开拔在即,也不宜在这个时候和元冠受产生争执,所以陈庆之并没有坚持再继续要兵。

反正萧宝夤要真打过来,魏国上下还是要求他的,真抵御不住再提增兵不迟,说不得还要向梁国求援。

但是马文才让陈庆之的盘算了空。

马文才原本就在思量该如何让魏国答应分兵给他,此事一出,简直是天赐的良机。

他在殿上主动要求领兵防御西线,向魏主求取五千骑兵,再由洛阳雇佣城外驻扎的黑山军,将两军汇成一军,驻守洛阳西边防御萧宝夤的大军。

马文才的请求一被提出时,陈庆之几乎是当场变了脸色。

两人之前虽有矛盾,但在刻意的回避之下,从未撕破过脸,白袍军上下甚至不知道主将和监军意见起了分歧。

“陛下,马将军领军经验不足,如今对上萧宝夤这样能征善战之辈,恐怕只能徒然折损人马,此事万万不可!”

陈庆之这时候也顾不得旁人怎么看了,立刻大声反对这样的请求。

坐在主位上的元冠受和殿下的诸臣交换了个眼色,彼此眼中都有着兴味之意,很乐意白袍军上下不是铁板一块。

“尤其是马文才,真要被萧宝夤大军砍了才是朕的乐事!”

元冠受心中如此想着,竟也起了兴致。

“不过是五千人马,陈将军过虑了!”

元冠受不以为然地说,“朝中正缺将士,粮草布帛却是不缺的,黑山军素来作战英勇经验丰富,正好弥补马刺史的经验不足…”

他见陈庆之欲要再言,连忙又说:“现在的燃眉之急是尔朱荣的大军,北线急需将军主持大局。至于萧宝夤的人马,现在既然按兵不动,我们也只要被动防御即可,既然马刺史主动要求防御西线,此时正是用人之际,自然要鼓励。”

不等陈庆之开口,朝中不少官员也意会过来马文才求兵的含义,纷纷出声应和,希望皇帝能允许马文才领军抵御萧宝夤。

他们根本不担心马文才得了五千人马后能翻出什么浪花来,而黑山军本来就不受朝廷节制,出一点粮草财帛就能让黑山军为其卖命,实在是划得来的买卖,他们驻扎在城外本来就吃的是朝廷粮草。

在众口一致下,陈庆之也无力翻盘,马文才极少在殿上主动发言,但第一次发言就取得了让人惊讶的结果。

此次朝会之后,魏国朝中上下都要知道这群梁国人自己内讧了,各方暗地里的打算、观望自然不必多提,也不乏想要趁机拉拢之辈。

陈庆之在下朝后直接拦住了马文才的去路,责问道:

“马参军,你这是何意?难道你改变了主意,现在不愿回国了不成?”

“我只是和以前一般,想要尽力完善将军的战略啊…”

马文才面露无辜道,“既然萧宝夤现在必然要反,将军的猜测成了真、却又分身乏术,作为将军的副手,我自然要为将军分忧。”

他说的每一句都合情合理,然而双方都明白这每一个字都是废话。

“再说,萧宝夤想要攻破潼关进军洛阳可不容易,我又不是将军,并没有击溃萧宝夤的野心,只是据守潼关抵御萧宝夤的大军还是可以的。”

“有潼关之险,至少能保将军后方无虞,不至于腹背受敌。”

马文才明明是笑着说话,每个字都体贴无比,却让陈庆之差点动了真怒。

考虑到这里是洛阳宫,此时绝不能让魏国人看笑话,陈庆之好不容易才控制住了情绪,丢下一句“你好自为之”,便抽身离开。

等陈庆之的背影远远不见了,马文才脸上的从容才陡然一收,面露疑惑。

“到底西边有什么紧要的?”

他自言自语,满腹疑问。

想不通这个关节,即便领军防御西线,也无法料敌先机。

他虽想不通其中的奥秘,但从陈庆之刚刚失态的情绪上,可以看得出他的“神来一笔”打断了他的某种盘算。

而这盘算不但不能诉诸于魏人,亦不能诉诸于他这个梁人。否则为了国家的利益,陈庆之应该选择下朝后对自己和盘托出赢取合作,而不是在朝堂上与自己争锋相对。

此事过厚,陈庆之还曾多次劝阻元冠受将潼关交给马文才,结果他的劝阻似乎适得其反,让魏国看出两人有分裂之兆,反倒推动着分化两人,不但那五千骑兵立刻划给了马文才,甚至还给马文才封了一个“平西将军”的官职,正式拥有了魏国的兵符,拥有在战时审核通关文书的权利。

到了这个时候,马文才和陈庆之一样,已经以梁人的身份身兼两国数职,他们一个是梁国的关中侯,一个是梁国的县侯,陈庆之能调度魏国在黄河沿岸的兵马,而马文才即是白袍军的监军,又负责白袍军内勤和军务的参军,还是梁国安排在在魏国情报人员的头领。

除此之外,他还领着魏国“徐州刺史”的正式官职,那平西将军不值一哂,只领着五千人,是为了随时驻守潼关而给的名分,但算上名义上受朝廷雇佣的黑山军,所能调度的人马就很惊人了。

然而他的这点人马,和现在因为魏国需要而手握军权的陈庆之比起来,只能算是小巫见大巫。

在马文才正式领军之后,两人的冲突也暂时停止了,非但如此,因为大军开拔在即,他们还不得不围绕着白袍军的出发继续合作。

好在无论马文才还是陈庆之都是十分会克制情绪、也能顾全大局的人,现在大家还在一条船上,也不会故意给对方使绊子,反而要为了主力的存续互相帮助,将白袍军一直武装到牙齿,以防给人做了炮灰。

于是一时间,两人好似又和之前一般合作无间起来,让原本想要挑拨、分化两人的魏国朝臣摸不清头脑,没敢继续动作。

领教过马文才狡猾的魏主元冠受甚至觉得自己可能是被马文才耍了,开始考虑起这两人是不是故意装作内讧,又向他要兵,又向他要官,甚至借由这种局面为黑山军要走了大量的粮草和兵饷。

这倒是元冠受想太多,他吃亏太多以至于成了惊弓之鸟,马文才也许存着在魏国坑钱的心思,却没坑人,可惜两人都想要让魏国人看不出深浅,并没有继续敌对下去。

到此时,局面在明面上已经非常明朗,魏国各路大军开始向黄河两岸汇聚,西边是马文才的黑山军与五千骑兵随时准备向潼关进发,东边有葛荣部下的贺六浑镇守荥阳,虽说不上固若金汤,也算得上是井然有序。

陈庆之以要建筑城寨为由,向魏国要走了大量的木材和火油、箭矢等物,做出了要誓死抵抗的架势。

魏人虽然不满梁国人对他们的内政指手画脚,可是陈庆之实在太会打仗,现在又扛起最危险的前线,私底下也有不少人对他敬佩有加,甚至有不少朝中官员向元冠受劝谏,要他以官职和厚禄为诚意,留下陈庆之在北魏出仕。

眼见着陈庆之马上就要出征了,被藏匿起的萧综要么随之出征,要么继续藏在洛阳,马文才也焦急起来,每日无数细作和游侠儿在洛阳内外打探一切可以用的消息,想要早点找到萧综的影踪。

就在陈庆之命令拔营的前一天,一直在洛阳城打探有关“僧人”消息的游侠儿,给马文才带回了一个奇怪的情报。

第493章 弱者强者

马文才出征前, 裴公不放心自己的入室弟子, 将能用的人手联系之法都交给了马文才, 甚至还送了一对讯鹰给他以作信物。

这些人便是应召而来的洛阳游侠儿,马文才出手阔绰, 找他们打探的又不是什么要命的消息, 他们自然也就做的得心应手, 甚至因为钱多, 还打探到许多其他的消息。

“我在洛阳打探消息时, 发现不少有名的豪侠和‘手艺人’都不见踪影, 仔细查探后,才发现他们大多在半年前被招揽了,如今都不在洛阳,下落不明。”

这游侠儿是裴公的弟子, 早些年游历魏国,后来就在魏国安了家。

“奇怪的是, 听闻招揽他们的人是某个出身不凡的僧人,很多人私下都传闻那僧人其实是落难的皇族之后…”

尔朱荣入主洛阳后,在洛阳大肆抢掠了好几天, 之后更是大肆屠杀官员和宗室,引得整个洛阳大乱, 无数豪门顷刻之间从云层跌落谷底, 为了斩草除根, 尔朱荣还暗地里追杀很多宗室, 譬如仓惶逃出洛阳的任城王。

那些逃不出去的, 要么托庇与佛寺,要么改名换姓隐匿在民间,等待着时局安稳才敢出来。

找游侠儿做事的,大多不能透露自己的身份,但游侠儿们又不是傻子,不弄清楚对方身份,帮人干完脏活儿被杀人灭口了怎么办?

所以游侠儿们大多有一套辨别身份的办法。

聚集在洛阳的奇人异事大多并不是为了钱财,而是为了高攀上“贵人”,从此从草莽之辈跻身与豪门,亦或者从军从政,改换门庭。

于是很多平时不大出手的奇人异士,出于‘奇货可居’的心理,纷纷都借由各种办法接触过这位僧人。

这方法也很简单,便是假扮成需要救济的流民,混入寺中。

永宁寺是大寺,平日里有逢初一、十五施粥赠药的传统,佛寺里也有专门的客居,为暂时没有落脚之处的男香客歇脚。

只是这种客居大多是大通铺,住的并不算太好,但凡有个去处的,都不愿意和很多不知身份的人挤在寺庙大通铺里。

永宁寺是胡太后所建,历史并不长,和同泰寺一样,都是为方便掌权者礼佛需要而建设的寺庙。

因为是胡太后敕建的,永宁寺的位置离宫城很近,周围太尉府、国子学、御史台和护军府林立,在整个洛阳的地理位置都很特殊。

也因为胡太后一旦出事,永宁寺必然会迎来衰败,再加上人总有灯下黑的情况,所以才有花夭和马文才早就计划一旦出事,就藏匿在永宁寺的打算。

萧正德几年前“北投”,会挂单在永宁寺,也是看中永宁寺的位置。

永宁寺是胡太后建的,当时为了拍胡太后马屁而进献永宁寺的达官官人不知凡几,而永宁寺里供奉着先帝的牌位,于是宗室也经常为永宁寺进添香油、粉饰金身,很是富庶。

寺是新建的,僧人比起洛阳其他大寺也就越发龙蛇混杂,除了南朝来取经的和尚,也有达摩这样的胡僧,还有一些政治斗争失败后心灰意冷褚出家的官员。

在寺庙扩张过程中,寺中又招揽了一些例如方脸那样有管理或经营能力的僧人,也给马文才安插细作提供了许多方便。

但安排的细作们都有一个缺点,那就是他们并不是真正的僧人,在佛法经理上并不精通,而永宁寺里重用胡僧,很多时候为了保密,甚至都是用梵语交流,有些核心的事情根本参与不进去。

萧衍尊崇佛门,几个儿子从小便和高僧大德往来,而他的儿子们搁在后世一个个都是智商过人的学霸,即便是对佛门不怎么感兴趣的萧综,出于攀比心理也能读写范文,所以到了永宁寺后,即使他深居简出,也受到了寺里的重视,否则也无法拜达摩为师。

游侠儿带回来的消息其实并不算什么“秘密”,但同样由于灯下黑的原因,寺里的细作很难察觉。

虽然打探来的消息,并没有明确指出那个招揽奇人异士的僧人就是萧综,但联系到他们都去永宁寺“考验”过雇主,再结合萧综前后的一些变化,马文才还是怀疑他们说的那个“落难皇子”,并不是拓跋鲜卑的皇族,而很可能在外人眼中的“南齐遗族”,或是“南梁皇子”的萧综。

“也就是说,萧综虽然隐居在寺院里,但其实因为每逢初一、十五的赈济,其实并没有完全与世隔绝,甚至因为这些人的关系,他的消息可能十分灵通,也有其他可以动用的手段?”

马文才倒吸一口凉气,为萧综的大胆,也为自己的疏漏。

所以他们还未进入洛阳时,萧综就知道白袍骑已经要来接他了,也知道中原局势会因此大变?

那他明明有办法和手段自己离开永宁寺,又为何假装受到限制留在寺中,硬生生等到他们来“接”,还编造出那么一个“无心世事”、“避世谢罪”的故事来麻痹他们?

那游侠儿打探到这样的事情,也是啧啧称奇,以后估计能吹嘘大半辈子。

“公子有所不知,魏国的情况和梁国不同,梁人多瞧不起屠狗之辈,但魏人最重英雄,早些年,豪族阀门和豪侠剑客甚至贼偷儿的关系都很密切,很多阀门的幕僚或家将甚至就是这些人出身,在征战中屡屡建功,成就一番事业。诸如裴公、李公这样的大豪侠因为随军作战夺得战功跻身上流的也屡见不鲜。”

只是,那已经是“早些年”的事情了。

游侠儿叹气道;“文帝迁都洛阳后,这些豪族或将门也因为门第原因,被冷落在外,门第渐渐衰落,甚至军中都很少再征召豪族作战而用徭役驱使平民,如此一来,很多豪族也遣散了家中的豪侠剑客甚至是死士,因为实在是养不起了。也有自行求去的‘高人’,毕竟他们的本意也不是为财,而是希望为子孙后代搏个出身。”

这些人或这些人的后代拥有一身的本事,又曾经在豪门中享受过富贵,早已经不是当初那些能够卖草鞋杀杀狗就能过日子的游侠儿,他们之中一些名声大的还可以投效诸如任城王这样的门第,转变身份为亲兵或看家护院的护卫,还有些会投身入起兵作乱的洪流之中,企图得遇明主…

但更多的,则是流落到乡野,替人做一些杀人或栽赃嫁祸之类的“脏活儿”。

而能在洛阳站住脚的,都是既有能力又有野心,还不乏毒辣眼光的家伙。

这些人听闻永宁寺里有“奇货可居”,就如跗骨之蛆,纷纷黏了上去,又因为怕败露“雇主”的消息而失去以后的倚仗,自然是加倍小心,使出了所有的本领,既要表现出自己的厉害,又不给“雇主”找惹麻烦。

“你说永宁寺每逢初一、十五必会施粥赈济,从未缺过?”

马文才心头一动,终于抓住了某个线索。

“是的,从未缺过。”

马文才终于知道那违和在哪里了!

永宁寺是胡太后敕建的寺庙,以前有胡太后的私库出钱修缮和供养,而胡太后肆意妄为,国库便犹如私库,永宁寺自然油水不少。

可经过这么多年,胡太后也是起起落落,中间还被元叉软禁在宫中,永宁寺自然是要自给自足,否则也不会在外招揽方脸这样善于经营的外人。

尔朱荣入主洛阳,直接杀了胡太后和那么多宗室,早就断绝了永宁寺供奉之路,而永宁寺那样的“肥羊”,明哲保身退避三舍都来不及,怎么可能在那个时候出去劝捐或求布施?

要不是尔朱荣麾下很多胡将都信佛,恐怕连永宁寺都保不住了,那么多金银铜像、佛家重宝,随便抢一抢都是军费。

在这种情况下,永宁寺能维持这么长时间的“惯例”,必然是有人在后面资助,而且这种资助还要隐秘,否则很容易被人抄了老底,连锅端了。

想通了其中的关节,马文才毫不犹豫,立刻起身赶往永宁寺。

到了永宁寺,马文才并没有让人通传,带着亲卫直接找到了主持,开门见山地问:

“一直在资助贵寺、为寺中施粥赠药的,是不是了凡禅师?”

眼见着这梁人又凶神恶煞的赶来,还带着这么多披甲执锐的兵卒,主持方丈也是吓得半死,结结巴巴地说:

“是,是,难道你们不是因为这个把他抓走的吗?”

其实他们收留了凡的时候,就猜测过这人身份可能不凡。在洛阳大乱的那个关节入了永宁寺,头上的痕迹一看就是才剃度的,又有出身高贵之人才有的仪态和作风,诸多线索结合在一起,即使永宁寺的大和尚们担心他为寺中惹祸,还是把他隐匿了起来。

一方面他们都曾是魏国宗室和皇族供奉的,饮水不忘挖井人,一方面他们也在担心以后的路何去何从,总要留个政治投资。

至于了凡身家巨富,为寺中解决了很大一部分经济上的困难,倒是意外之喜了。

也因为了凡拥有可怕到好似用之不竭的财富,这些僧人在无法猜度他的身份的同时,也心照不宣地保护起他的存在,这么一个摇钱树要是给人“抢”走了,全寺僧人怕是连稀粥都喝不上了!

所以萧综的“深居简出”并不是他刻意为之,而是全寺上下对他的保护,也因为如此,在外人看来他十分安分,而他私底下通过自己的“梵语”才能,也不知和寺中高层进行过了多少的交流。

也因为这些粥米根本就是萧综提供的财帛购买的,每次施粥赠药萧综都会注意下寺中赈济的情况也是合情合理,寺中方丈和管事们都以为他是想监督财帛的使用情况,有时候还给他提供不少方便。

至于修缮寺庙、收容香客,也是因为如此,没人有什么怀疑。

后来达摩来了,这些僧人还很担心“了凡”跟着这位禅宗高僧去了嵩山少林寺,好在“了凡”不知为何没有离开,只是拜他为师,安心学习禅理和大乘佛法的真义,让永宁寺的高层都松了一口气。

于是当陈庆之带兵来抓走“了凡”时,这些僧人根本不敢阻拦,他们以为是现在的魏主得知了“了凡”的真实身份,东窗事发了,要将了凡带走斩草除根。

为了避免惹事上身,知道内情的人都对此闭口不言,俨然什么事情都不了解一般,寺中的细作自然也打探不出什么消息。

只是后来洛阳没有传出找到什么宗室或余孽被杀了的消息,反倒是“了凡”师父藏匿财物的各处被人搬走一空,主持才恍然大悟,觉得陈庆之也许是在哪里得知了某些消息,为了求财才带走了“了凡”。

今天白袍军的另一位主事又来逼问,可怜的主持脑子都混乱了,一下子觉得他们是分赃不均内讧了,一下子又觉得他们是以为永宁寺还有油水,前来敲诈,吓得连连求饶。

“这位施主,我们寺里真的没有多少米粮了。之前了凡禅师借由寺中施米赠药囤积了不少粮食不假,可是为了防止我们公器私用,都是每到初一十五才到存放粮草的地窖里取用的,那些粮食在陈将军带走之后都没了,我们自己都快没有存粮了…”

他生怕马文才不相信,还示意马文才去寺中内库自行查看。

“若您不嫌弃,鄙寺还有不少佛宝,您要是…”

马文才硬邦邦地拒绝了永宁寺主持的“建议”。

闻言不是为财,那主持松了一口气。

“我来找你打听这些的事情,不要传扬出去,否则就不是带走佛宝僧人的事情了…”

他抬眼打量整座木质结构的大殿,冷声道:

“我会一把火烧了你们的寺庙。”

那主持一见他冰冷的眼神心中便大骇,连称不敢。

马文才领人出了寺,再去寺中挂单僧人和落脚香客所在的厢房,却见上次到来人数众多的院落如今人迹寥落,显然很冷清的样子。

这其中固然有永宁寺没了“摇钱树”不得不请退闲人的缘故,但走投无路的人又岂是那么容易请走的?

显然很多人是主动离开了。

难怪萧综完全不担心他会私底下将他劫走,恐怕暗地里保护他的人手比自己的细作还要多些!

“呵,萧综…”

马文才吐出一口郁气,反倒笑了。

无论是从智谋、手段还是格局,这位身份错综复杂的二皇子殿下,都是马文才平生仅见的敌手。

而彼时他在明己在暗,如今整个情况却翻转了过来,他也从一个能任人鱼肉的“猎物”摇身一变成了凶猛的“捕食者”。

纵使这萧综现在敌我不辩,可他能在那样的劣势下翻盘,马文才也不得不佩服他的心计手段,甚至为之赞叹。

诸如计谋、战略、布局,说到底都是弱者的手段,强者会做的是打磨利齿,弱者才历练智慧。

以前的萧综出生就在旁人难以企及的顶点,第一次出兵便有梁帝派出的十万大军保护,和太子萧统一样,他从不需要卑微的结交这种“弱者”来赢得胜利,他只需要挥舞手中的武器便能有千军万马听从驱使。

哪怕是太子瞧不上而投奔萧综的“蝇营狗苟”之徒,提出任意一个人来,也都是寻常人难以撼动的庞然大物。

也正因为如此,习惯于用一个“弱者”的思维来考虑自身的马文才,在依赖计谋和布局的同事,也遗漏了萧综现在已经不是个“强者”的事实。

强者模仿弱者去挥舞武器,是发挥不出作用的,而弱者强扮强者挥舞武器,只会弄伤自己,长期与强者周旋的经历,让马文才也渐渐丧失了一些“警觉”。

当曾经的强者因为弱小而锻炼眼睛、耳朵以及思考,将生存这件事“学会”后,马文才一直以来擅长的“武器”也陡然被萧综抢走了,自然会无所适从。

“说起来,我还要感谢萧综…”

他捂着眼,呵呵地笑了起来,嘴角扬出一个迷人的弧度。

从会稽学馆出山开始,他面对的便一直是“临川王”、“萧宝夤”、“萧综”甚至是太子、梁帝这样几乎无法撼动的存在,这让他渐渐也遗忘了,他其实也正在一步步走向高处。

他像个弱者一样活着,像个弱者一样战斗,而且像个弱者一样消灭强者,以至于已经忘了挥舞武器的感觉。

既然昔日的“强者”萧综都要避开他的锋芒,只能倚靠陈庆之才敢彻底脱身而出,正是证明他也已经有了让人“仰望”的力量。

人生能得一这样的“对手”,又何尝不是他的大幸?

接下来,这场攸关天下的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