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走漏消息,或是让陈庆之察觉,此事得暗中进行,偶尔也让他的家人出门走走,莫让外人知道了其中的秘密。”

这便是要也以陈庆之的家人为质,以防其对萧综不利了。

“是,陛下。”

梁山伯领了命。

也就是陈庆之出身贫寒,门第浅薄,若今日在外拥兵自重的是任何一位高门大族,哪怕是祝、沈这样的豪族,皇帝想要控制起一府家眷都是难事。

可怜陈庆之在外不过七千兵马,为国征战时倒是威风凛凛,家中怕是连七个护院都没有吧!

想到萧衍身为一国之君却对有功之臣的家属如此提防,饶是身为御史,梁山伯心中也不免唏嘘。

“还有白袍军几位副将的家人,一并监管了。”

萧衍又嘱咐着。

梁山伯应诺。

这些说起来都是天家手段,梁山伯也不能表现出什么,当即领命要走。

只是刚转身走到一半,他便被皇帝叫住了。

萧衍犹豫再三,还是开了口。

梁山伯迟疑着回过身,恭候皇帝的吩咐。

“马文才的父母还在吴兴家中吧?”

萧衍试探着问。

梁山伯心里咯噔一下。

“朕听闻马骅辞职后,并未随儿子迁入京中,而是继续留在了吴兴?”

“是,因为马家在族中已经没有特别亲密的亲戚了,但是马夫人魏氏在吴兴却亲戚众多,所以依旧留在了吴兴,也不愿意到京中来,似乎是嫌京中没有熟人,太过冷清。”

梁山伯对朝中官员的履历、出身了若指掌,立刻很详尽的回答。

“他们家现在还住在郡守府附近的马府宅邸中,听说新任的吴兴太守对马使君也很尊重,经常上门询问治理地方的经验。”

马文才家几代单传,人丁实在不兴旺,只是二流士族。

其曾祖、祖、父做到最高的官也就是太守,没有担任过京官,更没人曾任过三品以上,所以门第一直升不上去。

他们在京中确实没有什么亲戚故交,来了全要靠儿子,这么一位曾任治理一方、还是吴兴这样大郡的太守,肯定是不愿意到京中仰人鼻息的。

和陈庆之一样,马家虽然也算是高门人家,却既不是一方豪强,也不是庄园之主,没有太多的私人武装力量。

至少明面上是这样。

所以萧衍只是考虑一会儿,便还是做出了决定。

“调派一支内卫过去…”

他压低了声音,重重开口。

“将马家人也看管起来,莫要被发现。”

梁山伯愣了下,才回应。

梁山伯若不停顿这下,萧衍反倒要考虑换个人执行这个差事,见这梁山伯城府还不算太深,萧衍也有耐心对他解释。

“朕知道你和马文才私交不错,但私交归私交,国事归国事。马文才与陈庆之如今都领军在外,虽然他是监军,但朕也不能只听一面之词,以免寒了功臣之心。”

他语气平淡,“如果他日陈庆之回国,知道朕监视了他的家人,却没有监视马文才的,则要对朕、对大梁生出怨怼。只有一视同仁,方才是为君之道。”

萧衍意味深长地看向梁山伯。

“朕吩咐你去看管马文才的家人不是因为信不过他,而是不愿他日后和陈庆之生出嫌隙,你明白吗?”

梁山伯哪里敢说不明白,当即一脸恍然大悟的表情。

等梁山伯出了门,萧衍可惜地叹了一声。

说起来,这裴山作为御史实在好用,是他目前用的最趁手的一把武器。

他是家中弃子,没有家族支持,没有什么朋友,在京中既不结党营私也不经营私财,之前还有断袖的名声连使美人计抓他把柄的都没有,可谓是再孤直不过的一位孤臣。

用他,既不要担心牵扯到什么门第关系,也不用担心朝中派系,而他能力也确实出众,又善于抽丝剥茧心思细腻,很多事情不必自己吩咐,他便能举一反三,做的很好。

但也因为他太过孤直,反倒不似马文才和陈庆之那般有很多地方可以拿捏,又因为没有牵挂,行事如何不好推测。

是个只能拿来“用”,却不能“重用”的人,最适合的就是一直在御史台干到老死,再往上都要斟酌。

而他一直干的都是这样得罪人的事情,若没皇权庇护自己就要先粉身碎骨,也不必担心他投靠哪边。

萧衍自觉自己已经处理好了有关白袍军的“后顾之忧”,心中放下一桩大事,便将心思又转到萧综上面来。

不管陈庆之为何要藏起二郎,现在他既然挟持了二郎,便不能听从朝中大臣的怂恿,临阵换将、召他回国,以免他铤而走险,索性留在魏国掌兵,反倒养虎为患。

说到底,还是得让马文才对他安抚拉拢,除此之外,就是要让他知道“二郎”在他这里的价值不仅仅是一个被放弃的皇子,只有让他回国,才能给陈庆之带来最大的价值…

萧衍坐在太子萧统最爱坐的位置上,思考着该如何保全自己另一个儿子,渐渐地便出了神。

他向妻子所发的毒誓,仿佛一道阴影,笼罩在这皇宫之上,时不时便从阴暗处冒出,侵袭上他的心头,让他思维混乱。

良久之后,萧衍叹了一口气,做出了决定。

第二日。

如今梁国可以说内部暗潮汹涌,外部一片大好,立储的事情实在太敏感,大部分的人都不约而同的避而不提这个话题,在早朝上就“是不是该召回陈庆之”和“依照盟约讨要领土”争做了一团。

然而他们越闭口不提这个话题,萧衍就越反其道而行,在朝中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哗然的决定。

他决定解散东宫。

南朝的更迭太过频繁,有时候甚至一朝换了好几个太子,能坐稳皇位的皇帝都少,更别说储君。

所以从刘宋以来,嫌少有东宫官员能够长久的,一旦改朝换代,东宫的属官下场也好不到哪里去。

太子即位后,太子官往往以东宫恩而成为重臣,宫廷发生派系纠纷时,东宫官亦常被卷入,甚至成为牺牲品。像是梁朝这样一朝天子坐稳了几十年,而太子所在的东宫也稳固了几十年的,几乎可以说绝无仅有。

东宫的任务是教育、辅导、保卫太子,以保证皇权长久承袭,对于萧衍来说,三师三公等东宫的官衔常常成为加官、赠官的荣誉职称或尚书省迁转的准备。

授予东宫官衔,可起奖励、明升暗降、调剂平衡等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缓和内部权势斗争的一些矛盾,几乎朝中所有的流内官员都兼任过东宫中的某些职务,直到他的实职能够胜任后,东宫的官位才会卸任。

譬如曾当过太子舍人的中书令谢举,担任过太子家令的秘书丞朱异,担任着东宫官记的左仆射徐勉等等,皆是如此。

但无论东宫官员如何位高权重、如何地位显赫,这些属官都是围绕着太子为核心存在的,一旦没有太子了,东宫就要裁撤。

在此之前,没有人觉得东宫会被裁撤掉。

这是一个相当稳定的“小政权”,从最低级的左右卫到最高阶的三师三少,所有的属官职属皆全,萧衍为了培养太子,属官均精选四方名儒、经世名臣、勋旧大臣担任,并选才俊之士作伴读。

哪怕萧衍哪天驾崩了,这套完整的“小朝廷”体系可以立刻投入到治理国家的工作中去。

这不但是皇帝几十年来的心血,也是薨了的太子几十年的心血,亦是朝中上百官员几十年来博弈平衡后取得的成果。

一旦被打破,整个政治局面都要出现颠覆。

那些储备中的实权官员固然要不知何去何从,那些没有实职只享受恩荣的虚职官员也会因为失去了清贵的头衔而对朝廷产生不满。

不少人偷偷看向三皇子萧纲,在心中猜度着这位殿下到底哪里惹怒了天子,竟在朝会中一点面子都不给他。

萧纲脸色难看的可怕,他毕竟年轻,没有太子沉得住气,一听见父皇要裁撤东宫,脸上又红又白。

红的是羞,白的是惧。

萧衍想要裁撤东宫的提议一出,立刻有不少官员出列反对。

“陛下,储君之位何等重要,怎能空悬太久?”

东宫的太子詹事、亦是太府卿的王筠满脸不悦。

“东宫的存在对于国家来说关系着王朝的盛衰和民心的稳定,一旦裁撤了东宫,下一任的储君该如何理事、如何服众?”

“陛下,若是想让下任储君便于管理东宫,大可暂且搁置这些属官的职能,直到新的储君选出后再起复,不必裁撤!”

秘书监刘孝绰则想要找个折中保留东宫的办法。

“陛下,太子殿下尸骨未寒,您就要舍弃了与他息息相关的东宫吗?您这是让太子的在天之灵不得安宁啊!殿下,您睁开眼看看我们这些东宫旧人吧!”

太子舍人张缵出身萧衍母族,亦是太子的表弟,还娶了富阳公主,这话也就他敢在堂上高喊,甚至在出列后五体投地大哭。

“您怎么不把我们也带走呢!呜呜呜!”

一时间,朝堂上乱的像是油锅里下了沸水,此起彼伏的哭声、反对声络绎不绝,仿佛萧衍就快要死了,而朝中到现在还没储君似的。

萧统的死原本就对萧衍是个沉重的打击,裁撤东宫也不是临时起意,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结果。

太子储位稳固期间占据了大半个朝廷的东宫属官,已经隐隐有了和他分庭抗礼之势,如果不及时裁撤东宫,他的三郎很有可能沦为傀儡或是对抗他的工具,将最后一点父子情分都消磨掉。

现在这么多官员痛哭流涕,看似在哀悼他的太子,谁知是不是舍不得自己的权势地位?

眼见着已经有人要去太子坟前哭灵了,萧衍头痛欲裂,整个人烦躁无比,怒吼而出:

“既然如此,还愿意担任东宫属官的,就去地下陪伴太子吧!”

皇帝的怒吼声一出,整个殿中都突地静了一静。

梁帝萧衍是个算得上宽厚的君主,他对待宗室和高族都十分礼遇,即使临川王那样昏聩的宗室,最后也还得了个善终。

在他在位期间,甚少有肆意打骂朝臣的举动,更不似前几朝的昏君那样动辄因疑责罚、处置朝廷重臣,即便要处罚什么臣子,也会经过有司讨论,在商议过后再定下罪责。

再加上太子沉稳可靠,有时候君臣若有矛盾要激化的,太子往往会出面协调斡旋,作为君臣之间的桥梁,维护双方的颜面和利益,最终取得双赢的结果。

也是因为这样的朝廷环境太舒适了,这些流内流外的官员早就已经习惯了据理力争或是仗义执言,当堂上谏或是堂上辩论的事情也经常发生,根本不惧皇帝会拿人问罪。

可他们忘了,现在已经没有太子了。

往常这种时候,就该太子出来打圆场了,可皇帝怒吼之后,殿中依旧是死一样的寂静。

不少东宫属官期盼地看着宗室之首位置站着的三皇子萧纲,却见他双手交握,将头低垂着,眼睛只看着自己的脚尖,根本没有出列维护的意思,反倒好像要将一切和自己撇个干净。

“你们是昭明太子的属官,太子都没了,要东宫做什么!”

萧衍气得直抖。

“你们既然对大郎如此忠心耿耿,大郎陵寝之侧还有空位,不如现在就去辅佐,也许在地下还能当个宰相!”

说起儿子,萧衍又是气恼,又是悲愤,眼眶通红,死死地盯着跪在殿下哭诉的那些人。

“下任储君的属官,就该下任的储君自己挑选,朕尚且不知道下任储君在哪里,你们就好似已经有了要辅佐的人选似的?!”

他目光扫向群臣。

“既然如此,你们干脆提出人选来,就在此讨论吧!”

这一下,跪在殿中的不少人心中蠢蠢欲动起来,有些更是明目张胆地看向萧纲的方向,想要出来提议这位年少便富有才名的皇子。

“陛下,立储之事事关国本,怎能这么轻易决定?也不该在气头上随意由人举荐。”

谢举见情况不对,连忙出来打断。

“既然陛下觉得东宫有必要裁撤,此事还是该从长计议,该如何裁,裁哪些人,裁撤后怎么安排这些官员,都得有个方案,而不是一句话就裁撤了…”

说话间,谢举感到有一道感激的目光向自己射来,抬眼一看,却见是三皇子萧纲,连忙将目光移开,又说道:

“臣觉得,诸位使君未必是想要反对陛下的决议,而是陛下提出的太过突然,又没有个可行的建议,就这么突然提出,自然会有不同的意见…”

“那你们就慢慢讨论,究竟该怎么裁,裁哪些人,哪些人要留下、哪些人要外放、哪些该去什么地方,等有了方案和建议,再上条陈给朕!”

萧衍以不容拒绝的态度站起身,目光如电,从殿下群臣身上扫过。

“东宫裁撤之事,不容置疑,亦不容反对!”

他连谁再反对谁就去陪昭明太子的话都说出来了,自然已经做好了一意孤行后最差的结果,或许要杀几个人,或许要抄几个官员的府邸,但无论如何,一个没有主人的东宫,决不能再留在梁国的朝廷上。

说罢,萧衍收回目光,冷声下令:

“退朝!”

今日这朝会开的人人是懵头懵脑,一些头脑灵活些的,敏锐的感觉到朝中的气氛不对,皇帝以往执政的风格也有了变化,而更多的是那些无法从这些变化中察觉到危险的,反倒三五成群聚集在一起,极力挽救东宫要裁撤之事。

在他们看来,东宫要裁撤的原因都是因为现在没有太子,如果在短期内再找到一位“太子”,东宫的裁撤就没有必要了。

东宫中还有雄心的官员们迅速分裂成两派,一派认为应当拥立年纪最合适的三皇子萧纲,此举对朝堂的稳定最有利;

而另一派则对早朝上萧纲的表现十分失望,还觉得天子似乎也不怎么满意萧纲,建议拥立皇长孙、昭明太子的长子萧欢。

太子枉死的遗憾,也许会让皇帝转而愿意培养孙子。

而对于更多不想牵扯到储位之中的臣子来说,比较头疼的是该怎么面临裁撤东宫这个放在眼前的难题。

皇帝要他们拿出方案,这种得罪人的事情却谁也不想做。

东宫属官上下足有上百名,有些是只拿俸禄不干事的“名士”,有些是为了编修《文选》特意征召的学士,还有作为各部候补培养的秘书郎、舍人等等,相比那些兼任东宫官员的重臣,这些人才是东宫的中坚力量,也是最难以安置的尴尬角色。

现在根本就没有那么多职位安插他们,而且太子任用属官喜欢用高门士族和有名望的贤人,这些人根本就不屑于担任浊官,但流内官员一个萝卜一个坑,谁愿意腾给他们?

还有负责东宫卫戍的卫将军、卫队等等…

砸人饭碗就等于结下深仇,东宫哪个属官背后不是错综复杂,谁也不想莫名其妙就丢了官。

就在东宫属官们就拥立“三皇子”还是拥立“皇长孙”争得差点内讧时,萧衍又降下了一道旨意,让不少大臣们掺和立储的心思立刻淡了下去。

晋安王府里,萧纲不敢置信地看着自己的长史,怀疑自己的耳朵出了问题。

他几乎是颤抖着问,“你说父皇封了萧欢什么?豫章王?”

梁国的太子,只有两种,立嫡或立长。

他的父皇后宫没有皇后,所以老大萧统就是名正言顺的太子。

萧统死后,如果立嫡,则是由太子的嫡长子萧欢继承储君之位;而如果立长,就废嫡立庶,立他为太子。

他在同泰寺被亲生父亲骂成了狗头,兄长死后,皇帝更是从未召他再入过宫,甚至还派人收去了他这里有关东宫的一切印信、函件和文书,明摆着要让他看清自己的身份和位置。

也因为如此,早朝时他连吱声都不敢,就怕父皇连着他一起骂,连最后一点脸面都不留给他。

在心里,他其实隐隐已经怀疑这储君之位会落在他的侄儿头上,毕竟兄长的死说起来,还是跟父皇闹出家有关,父皇会内疚而想补偿兄长的儿子也是合情合理。

可是父皇才刚刚讨论着裁撤东宫,立刻就将萧欢的华容公爵位晋升为了豫章郡王。

既然已经封了郡王,便不可能被封为太子了。

他们几个皇子尚且还是郡王,皇长孙能和他们平起平坐,便已经是对太子府上最大的补偿。

难道说,父皇其实还是属意自己的?

他捂着自己怦怦乱跳的心口,除了不敢置信,更多的是也许能得到父亲肯定的狂喜和感恩。

然而他还没欣喜多久,突然又惊醒过来。

不对,萧欢被封的是什么?

豫章王?

那是萧综流落魏国之前的郡王之位,作为豫章王,是要镇守南徐州的…

以父皇对萧综的念想,如今陈庆之又拿下了洛阳,等萧综回到梁国,理当回复原本的王爵和府邸,才算是对他做出了补偿。

现在豫章王给了侄子萧欢,老二回来,会得封什么?

刚刚还狂喜的萧纲,就像是被人猛然甩了一记耳光,明明是温暖的春季,却如在冰窟之中般刺骨生寒。

想到兄长和父亲生出嫌隙的原因,萧纲忍不住咬牙切齿。

要不是那个不知哪里来的孽种妄想和兄长争宠,又怎会有后来那么多事端?

那个位置不是他也可以,哪怕给了大哥的儿子,或是给了弟弟们他都会认了命…

但绝不能是老二萧综!

第498章 齐头并进

一直到陈庆之出发前往中郎城, 马文才的斥候和游侠们也没有找到萧综的下落。

或许他混入了白袍军的队伍里, 或许他还藏匿在城中,无论马文才再怎么手眼通天, 现在也是在异国的国都,就靠那么点人手, 没办法将已经混乱的洛阳翻个底朝天,找出人来。

白袍军大军出动,随陈庆之一起渡河前往中郎城, 抵御尔朱荣的联军。

他们之中很多人以为攻下洛阳后就会回返梁国,却没想到主将居然还要再继续在魏国作战,不少人产生了抵触的情绪, 还有些自请分兵跟随马文才,但马文才出于战略和大局的考虑,驳回了他们的请求。

无论陈庆之到底要做什么, 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他的军事才能足以烁古震今,跟随陈庆之,白袍军也许还能够得以保全, 而跟随马文才,马文才并没有自信能发挥白袍军全部的战斗力。

何况他根本就没想过和萧宝夤的大军硬拼,黑山军都是多年征战的老油子们, 见势不对他就会率领他们一起撤退,而立下过赫赫战功的白袍军不需要这样的“经历”, 他们只要跟随陈庆之一直胜利就行了。

不过马文才也不是什么思维僵化之人, 他在领了那五千魏兵之后, 便下令所有他率领的人马全部披上白袍,包括花夭麾下的黑山军和那五千魏兵,亦组成了一支新的“白袍军”。

陈庆之毫无败绩的战果震惊了中原,在攻克洛阳之前,魏国上下已经有了“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军万马避白袍”的童谣,有些城池看到身披白袍的队伍连打都不打,直接开门献城。

有一个人开了这个口子,之后诸城也纷纷献城,所以从荥阳到洛阳的路上才会如此顺利。

现在,马文才就想借着白袍军的声威继续震慑萧宝夤的人马,这也不算是欺诈,先前所有的战斗黑山军都有协同白袍军一起作战,而自己又是白袍军的另一位主将,他率领的军队自然也是“白袍军”。

元冠受倒没有敷衍马文才,毕竟陈庆之的担忧不无道理,谁也不愿后方着火,魏国给马文才的五千骑兵都是元鉴麾下的精锐,这些人之前曾被白袍军打败过,对披上白袍替马文才作战没有什么抵触心理,反倒觉得这是一道“护身符”,只要披上白袍,也能沾上白袍军战无不胜的运气似的。

至于黑山军,本就是雇军,雇主让他们穿什么就穿什么,让他们什么都不穿都行,自然也没有任何反对。

萧宝夤灭门惨案发生后,魏国上下厉兵秣马,就等着萧宝夤的大军向潼关进发,这也给了马文才机会,趁此紧张的氛围,效法陈庆之向魏国要木材物资,亦向魏国要了许多粮草和布帛(制作白衣),做好了战斗准备。

然而也不知什么原因,一直到马文才率领着大军不急不慢的赶到了潼关,萧宝夤的大军仍然按兵不动,并未向前进军一步。

“不知萧宝夤那边究竟发生了什么。”

马文才看着手中有关中郎城的战报,忧心忡忡。

“莫不是陈将军猜测的不准,那萧宝夤根本没有趁机入主中原之心,只是想拥兵自重?”

“不会如此。”

在马文才身边担任军师的崔廉持不同意见。

“我在郦兄身边这么多年,对萧宝夤的性格也算了解。此人深识机运,其部众既劲健,而其用兵亦颇有天才,关中多年的叛乱,都给他镇定了。胡太后作乱时他没反,尔朱荣屠杀宗室时他也没有反,并不是个会因激愤动作的人…”

“但正因为如此,一旦他反了,便不会反复。萧宝夤和杜、葛之流不同,他是前朝皇族出身,又是一方诸侯将领,并不是无路可退的流民,也不是为了生存揭竿而乱。现在天时地利人和都有了,洛阳里那位也不算什么名正言顺的魏主,元冠受正在对抗尔朱荣的大军,此时不趁乱进攻,又要等到何时?”

他眉头紧蹙,显然也不明白萧宝夤为何按兵不动。

“何况现在萧宝夤一门族灭,与元冠受有不共戴天之仇,只要还有些血性,绝不会现在这个时候忍气吞声。”

萧宝夤领军在外这么多年,历经几朝,从来就没有哪一位掌权之人敢动他的家人,南阳公主是孝文帝之女,在宗室之中也颇有威望,哪怕他真在长安称了“大齐皇帝”,尔朱荣也只是命人将她家人看管起来,以免被萧宝夤的人暗中救走而已。

可元冠受一得长安,他全家就死了,说和他没关系,谁能信?

就算没起兵报仇雪恨,总要下篇檄文冒个泡吧?

就在两人百思不得其解之时,突然有人在廊下通报,说是梁国有使者求见马文才。

这里是潼关,不是洛阳,梁国使者来到此处,恐怕半个月前就已经出发了,可谓是“千里迢迢”而来。

算下时间,那是元冠受刚刚拿下洛阳不久。

而且使者直接来了潼关而不是中郎城,说明这位使者要找的是马文才不是陈庆之,如此一想,马文才推测是梁帝有什么吩咐,也不敢让人久候,让崔廉稍微回避下,立刻动身前往迎接。

这群梁国使者明显一路快马加鞭,为首那人为了阻挡路上的风沙裹着一身披风,头上风帽斗篷俱全,将整个人遮得密不透风,也看不清身形相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