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光仅仅是九鼎,还有安放在青铜宫中的棺椁。”宫爵说。

“多铎奉诏返盛京,清史上必定有记载。”我连忙看向图尔占。“在盛京故宫之中,可有关于多铎那一次返回盛京的记录。”

“没有。”图尔占想都没想便回答。

“多铎当时已经是豫亲王,按照大清祖制,亲王回京必须报批行程以及携带之物,怎么可能没有记载呢?”叶知秋追问。

“您说的是没错,亲王回京规矩很繁琐,可问题是”图尔占两手一拍。“豫亲王回盛京的时候,这里已经不是大清的京城了啊。”

“啊?”田鸡一愣。“怎么会不是大清京城呢?”

图尔占不慌不忙解释,清军占领北平之后,摄政王多尔衮与诸王贝勒大臣商议决定,统一中原雄霸九州,也是基于退可出关外的战略考虑。

多尔衮决定以图进取迁都北平,只有占据这个关口才能进而统一全国,以建万年不拔之业。

“豫亲王回盛京的时候,这里已经成为陪都,所以只能算是亲王东巡,所以没有详实的记载。”图尔占回答。

“多铎是奉诏返京,可多铎回的却是盛京,这道诏书又是谁下的呢?”薛心柔一脸矛盾。

叶九卿眼睛抽动一下,似笑非笑摸摸下巴,意味深长说:“有点意思。”

看到叶九卿狡黠的笑容,我知道他一定是发现什么不对劲的地方:“你想到什么?”

“知秋,你文史读的多,清初的时候,可有关于多铎返回盛京的记载?”叶九卿一脸认真问。

叶知秋低头沉思良久,表情越来越诧异:“爸,您这么一说还真是蹊跷,多铎从顺治元年入关征战到顺治六年三月,因病亡故,期间多铎从来没有返回过盛京。”

“那就奇怪了,如果是这样的话,为什么多铎会出现在盛京呢,当时他是一军之帅,除非有皇命诏返,否则绝对不可能擅离职守,既然清史中没有关于都铎回盛京的记载,那又是谁向多铎下达的诏命?”薛心柔一脸诧异。

叶九卿双手背负在身后,来回走了几圈,抬头看向十王亭正中的大政殿,意味深长的淡淡一笑。

“看起来在大清皇室之中,有人是知晓大清龙脉宝藏的”

第716章 瞒天过海

“爸,您到底发现了什么?”叶知秋一脸茫然问。

“你们还没看出来吗,给多铎下诏的是另有其人。”叶九卿指着镶白旗亭中的石碑说。“多铎这一次返回盛京,恐怕知道的人寥寥无几。”

“叶叔,这怎么可能,多铎奉命出征,除非是皇命否则他不可能擅离职守。”薛心柔说。

“当然是皇命,但是下达诏书的并非就是皇帝了。”叶九卿淡淡一笑回答。

“叶叔,这皇命不是皇帝下达,谁还有这么大的权力啊?”田鸡疑惑不解。

“难不成”图尔占在旁边一怔,目光下意识看向大政殿。“难不成让豫亲王返回盛京的是他?!”

“对啊,顺治当时还是一个孩子,虽然名义上他是皇帝,可军机大权并没在顺治手中,顺治不可能向多铎下诏回京。”白近眉头缓缓舒展开。“能下达诏书的只可能是摄政王。”

“多尔衮!”叶知秋瞪大眼睛。

图尔占点点头,抬手指着大政殿对我们说,顺治元年,顺治帝在大政殿拜多尔衮为大将军,亲赐大将军敕印,令他统大军南下,入关与李自成和南明王朝开始了争夺天下,多尔衮幸不辱命,一路势如破竹所向披靡,

“顺治帝从盛京到达北平,封多尔衮为叔父摄政王,赐穿貂蟒朝衣,命礼部为多尔衮建碑纪绩,从此,在待遇上,多尔衮开始凌驾于诸王之上。”图尔占说。

“顺治二年,多尔衮以为皇帝信符收贮于皇宫之中,每次调兵遣将都要奏请铃印,十分不便,于是,即遣人将皇帝玺印都搬到自己的府中收藏备用。”叶知秋接过图尔占的话往下说。“也就是说,给谁下诏,诏书的内容是什么,完全都由多尔衮说了算。”

“让多铎回盛京是多尔衮下的诏书,那就奇怪了,多尔衮为什么要这么做?”我还是有些疑惑。

“这事细细推敲的话,的确有很多解释不通的地方,清军入主中原的统领者是多尔衮,占领北平之后,多严禁抢掠停止剃发,为明崇祯帝朱由检发丧,以此来稳定汉人民心,在很大程度上平复了汉民的恐慌,也正是此举为大清问鼎中原打下坚实的基础。”叶知秋来回走了几步若有所思说。“多铎就是有天大的胆子,也不敢擅作主张搞出扬州十日啊。”

“除非”叶九卿抹了一把嘴。“为什么扬州城破三日之后才开始屠城,除非这三天时间多铎也不知道如何抉择,他在等命令。”

“下达屠城的人是多尔衮!”田鸡这才反应过来。

“可这和多尔衮稳定汉人民心的主张完全背道而驰啊。”叶知秋说。

“这不是关键。”叶九卿摇摇头说。“大清龙脉宝藏的传闻由来已久,可你们若不是阴差阳错认识白叔,也不会知道有辽东王,更不会知道,关于白家先祖被大清皇族供奉为神的事。”

叶九卿说到这里,走到站在一旁的图尔占面前,然后指着白近问:“你可知道,白家为何能世袭罔替成为辽东王?”

“从清太祖开始,八旗敬白家为王,皇室皆同不可造次,若有僭越以欺君罔上论处。”图尔占脱口而出。

“我是问你,不管是大清皇室还是八旗,为什么要敬白家为王?”叶九卿若有所思问。

“”图尔占一愣,好像他从来没有思索过这个问题。“这,这是祖制啊,太祖爷定下的规矩,八旗子弟必须遵守啊。”

叶九卿似乎早知道图尔占会这样回答,淡淡一笑走回到我们身边说:“看见了吗,白家先祖的事其实就连八旗子弟也不知道。”

“先祖被供奉为神的原因,只有大清皇室知晓,白家向来谨慎,也没有向外透露过先祖的真相。”白近在旁边解释。

“我看未必,大清皇族知道白家先祖,仅仅是知道白家先祖和大清龙脉宝藏的下落有关。”叶九卿看着白近一本正经说。“你就没发现,其实皇室里的人并不知道,大清之所以能问鼎中原,全是因为白家先祖的原因吗?”

“这个”白近低头想了片刻。“这个还真没有听皇族中人提及过,不过也能理解,大清问鼎中原,如果把功绩算在白家先祖身上,未免有些匪夷所思,因此才秘而不宣。”

“如果是你所说的这样,那为什么提到大清龙脉宝藏,所有人想到的都是里面的金银珠宝,包括大清皇族在内,从来没有谁提及过白家先祖呢?”叶九卿没有等白近回答,用手指了指头。“问题出在这里,没有人记得大清龙脉宝藏的真相。”

“爸,这不足为奇啊,大清龙脉宝藏其实是用来停泊月宫九龙舫的船坞,一旦修建完成后,所有参与者的记忆都会被清除,当然没有谁记得里面的真相。”

“是吗?”叶九卿嘴角又露出狡黠的笑意。“如果是这样的话,在扬州发现的青铜宫顶多就是一处遗迹,最大的发现莫过于里面的九鼎,那为什么后来会屠城呢?”

我顿时大吃一惊,从来没有思索过这个问题,清太祖先是发动辽东之屠,然后把京城从赫图阿拉迁到盛京,并且下令封禁东北,此举显而易见是为了在辽东修建大清龙脉宝藏。

清太祖不希望这个秘密被泄露出去,当时知晓大清龙脉宝藏的应该寥寥无几,清太祖是其中之一,剩下的应该就是直接参与修建宝藏的人。

很可能就连当时的八旗旗主都不知晓大清龙脉宝藏的真相,按理说这个秘密只会在大清历代君王之间传承,但很明显,大清皇族根本不知晓龙脉宝藏的所在。

而且白家先祖是利用清太祖为其修建最后一处船坞,完工之后所有人关于大清龙脉宝藏的记忆都会被清除,包括清太祖在内,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龙气之地的安全。

清太祖在盛京驾崩,就是说在那个时候,关于大清龙脉宝藏的事就应该彻底的中断。

“多铎在扬州发现青铜宫,即便看见里面的九鼎和棺椁,还有那些纹饰,多铎应该根本不知道是什么才对。”薛心柔听我说完也反应过来。

“从扬州城破到屠城,中间有三天时间,想必是多铎把青铜宫的发现禀告给多尔衮,而接到的回令便是屠城!”宫爵嘴慢慢张开,大吃一惊说。“多,多尔衮认出了青铜宫中纹饰的含义,知道事关重大,所以才会不惜一切灭口。”

“大清龙脉宝藏的线索随着清太祖驾崩就中断,为什么多尔衮会知道呢?”白近一筹莫展。

“还记得上次我金盆洗手,你回来的时候,我把暗室下面的钥匙交给你吗?”叶九卿淡淡一笑问我。

“记得,怎么了?”我问。

“什么东西都讲究传承,你说我当时是在交代后事,对,你说的没错,我的的确确是想交代清楚,总不至于摸爬滚打一辈子,攒下了的基业不知道交给谁吧,我一个凡夫俗子都这样,何况是坐天下的皇帝。”

“爸,什么暗室的钥匙啊?”叶知秋很好奇。

“他说的不是钥匙”我听明白叶九卿的弦外之音,清太祖得到白家先祖指点,快速的崛起并且有了问鼎中原的实力,供奉白家先祖为神。

神提出来的要求,清太祖当然不会违背,何况这也关系着大清江山的稳固,因此不遗余力按照神的吩咐秘密修建龙脉宝藏。

大批的金银珠宝被运往龙脉宝藏之中,而知道这个秘密的却只有清太祖和白家先祖,可清太祖病入膏肓时,这么大一份基业总要传承下去,可我猜白家先祖应该叮嘱过,关于大清龙脉宝藏的秘密,不能泄露给任何人,包括子嗣后代。

神能帮大清夺天下,同样也能毁掉大清江山,清太祖肯定不敢质疑神的决定,可人终究是自私的,在临死之前清太祖把这个秘密告诉了其中一位后人。

“既然清太祖希望这个秘密传承下去,那他告之的人应该就是后来继位的君王。”田鸡说。

“不,这关系大清命脉,清太祖只会把如此重要的秘密告诉一个他最为信任的人。”我摇摇头说。“而且还是能远离权力争夺,能全心全意保护大清命脉的人。”

“多尔衮!”叶知秋震惊无比对我们说。“清太祖晚年时,明确指示,他所亲统两黄旗,赐一旗给多尔衮,史学家认为这是清太祖明确立多尔衮作继承人的公开宣示,可最后继位的却不是多尔衮。”

“他不是明确立多尔衮为继承人,而是立多尔衮成为守护大清命脉秘密的人。”我转身看着白近笑了笑。“看起来,清太祖这招瞒天过海挺管用的,白家先祖并没有觉察到,大清龙脉宝藏的秘密其实还有人知晓。”

“可知道这些对我们也没什么用啊。”田鸡叹息一声说。

“怎么没有用。”叶九卿站在镶白旗亭环顾四周。“多尔衮既然知晓大清龙脉宝藏,在扬州发现青铜宫,不但命多铎屠城灭口,还让其带着所有在青铜宫中找到的东西返回盛京,这其中一定有原因”

第717章 龙蟠虎踞

“这都是几百年前的事,即便有原因,我们也不得而知啊。”田鸡说。

“什么原因并不重要。”外面的风雪渐渐停了下来,我走出镶白旗亭,站在原地环顾四周。“多尔衮是唯一知道大清龙脉宝藏秘密的人,多铎发现青铜宫后,多尔衮就下诏命他带着在青铜宫中发现的东西返回盛京,为什么,为什么一定要多铎不远千里返回这里呢?”

“肯定不是为了见先祖。”白近在旁边深思熟虑说。“如果推断是正确的,那么清太祖在这件事上刻意隐瞒了白家先祖,他把秘密告之给多尔衮的时候,一定也会叮嘱不能在白家先祖面前泄露。”

“多铎在青铜宫发现了九鼎以及棺椁,多尔衮从青铜宫的纹饰中应该能推测出,发现的这一切都和神有关。”叶知秋想了想说。“你们说,会不会多尔衮知道事关重大,所以命多铎将发现的一切秘密运回关外盛京藏匿。”

“那就更说不通了,当时天下大势已定,大清问鼎中原,如果多尔衮想要藏匿这些东西的话,中原疆域辽阔,随便找处地方也能隐藏,何必要千里迢迢运回盛京呢,何况当时白家先祖还在关外,多尔衮就不怕被白家先祖发现?”叶九卿摇摇头说。

“知秋说的其实有道理,多尔衮应该是想藏匿这些东西,至于为什么不远千里运回盛京,只说明一件事。”我停顿一下声音沉稳说。“在多尔衮心中,没有比盛京最安全的地方,而且所发现的九鼎和棺椁,都与关系大清命脉的神有关,多尔衮不敢将这些藏匿于中原。”

“也没瞧出盛京有什么安全的,八旗军都从龙入关,盛京在当时只作为陪都存在,主力都在中原了,这盛京守备空虚。”田鸡挠挠头疑惑不解说。“若是我怎么也不把东西藏在这儿啊。”

“时间也不对啊,清太祖驾崩的时候,多尔衮才九岁,他即便知道这个关系大清江山社稷的秘密,就算有心藏匿,也应该选择一处不为人知的地方,可为什么多尔衮会让多铎返回盛京皇宫呢?”薛心柔说。

“清太祖能把大清龙脉宝藏的秘密偷偷传承下去,想必在他告诉多尔衮之间,就已经开始未雨绸缪留下线索或者其他东西。”叶九卿摸摸下巴神情冷静说。“封禁东北迁都盛京,所有人没皇命不得擅自进入赫图阿拉,清太祖若是要留下线索,必定不能也没有时间留在赫图阿拉。”

“盛京,迁都后的盛京是最好留下线索的地方!”我领悟出叶九卿话语中的深意。

“白家先祖让清太祖封禁东北,目的是为了修建大清龙脉宝藏的秘密不被外泄,至于清太祖要迁都何处,白家先祖根本不在意,因此盛京是清太祖所选。”叶九卿点点头继续说。“如果清太祖想要把龙脉宝藏的秘密传承下去,应该很早之前就开始计划和准备,都城的选择或许也在其中,清太祖为什么要把都城选在盛京呢?”

“关于清太祖迁都的事,坊间倒是有不少传闻。”白近在旁边说。

“说来听听,指不定里面能有用得着的东西。”叶九卿说。

白近看了看图尔占,作为在盛京留守了三百多年的守陵人,没有比他们更了解盛京的历史,图尔占告诉我们,清太祖率领八旗大军以锐不可挡之势挺进辽东,并将都城从赫图阿拉迁至辽东重镇辽阳,大兴土木,修筑宫室。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四年之后清太祖突然召集众臣和贝勒议事,提出要迁都盛京,诸亲王、臣子当即强烈反对,但清太祖坚持自己的主张。

“从辽阳迁都到盛京,中间只有短短四年时间,清太祖为什么如此仓促迁都?”薛心柔问。

“如果按照我们之前的猜测,清太祖想要把龙脉宝藏的秘密传承下去,迁都就变的好理解了,辽阳距离赫图阿拉很近,清太祖是担心自己的打算被白家先祖觉察,所以选择远离赫图阿拉的盛京。”白近说。

“如果真是这样,可见清太祖对白家先祖极其敬畏,他好像在担心或者已经觉察到,大清龙脉宝藏的秘密,白家先祖没打算让皇族传承下去。”宫爵说。

“太祖爷为什么迁都,一直没给出确切的说法,不过坊间倒是流传,迁都盛京是因为太祖深信风水堪舆之术。”图尔占说。

“风水堪舆?”我们茫然的相互对视。

图尔占点点头继续对我们说,在辽阳的时候,清太祖请风水大师指点,他在当时的东京城西南角修建娘娘庙,在东门里修建弥陀寺,在风岭山下修建千佛寺,想用三座庙把神龙压住,以保龙脉王气。

但是,三座庙宇只压住了龙头、龙爪和龙尾,城里的龙脊梁并没被压住,于是龙一拱腰,就要飞腾而去,一直向北飞到浑河北岸,太祖以为龙是奉天旨意,命他在龙潜之地再修造城池,于是一座新城便拔地而起,并将此命名为奉天。

又因为浑河古称沈水,而河的北岸为阳,所以又称沈阳。

“还有这个说法?”田鸡愁眉不展说。“当时清太祖一心琢磨如何把大清龙脉宝藏传承下去,哪儿有心思管什么风水堪舆啊。”

“这话还真不能这样说。”白近摇摇头。“你们也知道,我曾经请凌霄辽东探察过龙脉,他老人家到过盛京,对这里的风水赞不绝口。”

“凌霄说过什么?”我漫不经心问。

“不知山穷落平处,穴在坪中贵无敌。”白近不假思索回答。“他老人家说,盛京就是这种风水格局的真实写照,盛京被称为关外第一城,是东北众城之首,是北龙长白山千里来龙余脉,属于平原结穴,为虎眼穴。”

叶九卿一听来了兴致,他对风水堪舆也有了解:“这里居然是虎眼穴,没想到清太祖还真会挑地方。”

“爸,什么是虎眼穴?”叶知秋好奇问。

“所谓虎眼穴,就是虎目圆瞪,虎视眈眈,其特点为霸气冲天,多杀伐之气,此地自古以来,但凡虎眼穴附近的人大多勇猛刚烈,强悍好战,豪爽义气。”

叶九卿提及风水口若悬河,说这种风水迹象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初露端倪,盛京当时为燕国的辽东郡,此地多出侠义豪杰之士,奋不顾身,舍生忘死,古云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

“对,凌霄是这样对我说的。”

白近在旁边不住点头,一边回想一边告诉我们,凌霄时对他说,盛京风水这一霸道特征经千百年孕育繁衍,在满清时期表现得淋漓尽致,且达到顶峰。

盛京之地,龙蟠虎踞,形势雄伟,南控江淮,北连朔漠,若欲经营天下,驻跸之所,非此地不可。

而盛京皇宫的位置,山停水聚,半阴半阳,方成太极,为群龙汇首之聚阳风水宝地。

“盛京风水好不好另当别论,不过我认为田鸡说的没错,清太祖当时恐怕只想着如何传承宝藏秘密,至于风水未必会去考虑。”我看看四周红墙黄瓦的宫殿。“如果说清太祖选择盛京是想远离白家先祖所在的赫图阿拉,这倒是个不错的选择,至少能营建一处安全的地方。”

“安全的地方?”宫爵先是一愣,但很快就反应过来。“你是说,清太祖借着修建盛京皇宫的时候,秘密修建了一处不为人知地方,用于藏匿大清龙脉宝藏的秘密,这就是为什么多尔衮会让都铎不远千里,把青铜宫发现的东西运回盛京的原因。”

“迁都之后,势必要大兴土木修建宫殿,根本没有人会质疑修建了什么。”我慢慢转动一圈看着眼前的盛京皇宫,淡淡一笑。“清太祖一定在这座皇宫中留下了什么,而这个秘密也只有多尔衮才知晓。”

“虽说盛京皇宫比不上北平故宫,可面积和规模也不小,这么大一座皇家宫殿群,谁知道清太祖会在什么地方藏匿秘密。”薛心柔说。

“你们是想找太祖爷修建过的地方?”图尔占在旁边突然问。

“对啊,您对这里最熟悉,盛京皇宫之中可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而且和清太祖有关的?”宫爵问。

“不难找,太祖爷虽说是修了盛京皇宫,不过他亲自修建的地方只有两处,其他的都是后世帝王陆陆续续营造。”图尔占回答。

“只有两处?”叶九卿面露喜色。“在什么地方?”

“各位不是已经看见了吗?”图尔占抬手指着我们身边的宫殿回答。“就是各位如今看见的大政殿和十王亭。”

第718章 大隐隐于市

图尔占给我们介绍,盛京皇宫按照建筑布局和建造先后,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东路为清太祖亲自营建的大政殿与十王亭,中路是清太祖驾崩之后,继位的皇太极继续修建,最后是西路,修建的时间最晚,都是大清历代东巡祭祖的君王营造,主要是读书看戏和存放四库全书的场所。

“这么大的皇宫,只有大政殿和十王亭是清太祖所建?”我一脸认真问。

“太祖爷迁都盛京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营建皇宫,在驾崩前一年,大政殿和十王亭刚好修建完成。”图尔占很肯定回答。

“其他地方呢,盛京地方这么大,除了盛京皇宫之外,清太祖可有在其他地方修建过什么?”叶九卿问。

图尔占想都没想便摇头,巨细无遗告之我们,天命十年三月,清太祖迁都盛京,立即开始修建盛京皇宫,直到大政殿和十王亭初具规模,清太祖才于天命十一年一月,发起宁远之战。

到天命十一年的七月中旬,清太祖身患毒疽病势转危,遂决定乘船顺太子河返回盛京,从清太祖开始修建盛京皇宫到最后驾崩,中间不到一年的时间。

“所以,除了盛京皇宫之外,太祖爷没在盛京修建过其他地方。”

“天命十年,正是明清大战至关紧要的关头,清太祖居然把一年时间全耗费在盛京皇宫上,可见这地方在清太祖心目中,甚至比能决定天下归宿的战事还重要。”薛心柔若有所思说。

“清太祖有神人相助,问鼎中原是迟早的事,比起一城一池的得失,大清龙脉宝藏才是清太祖更为看重的事。”叶九卿摸了摸下巴,环顾我们两边的大政殿和十王亭,嘴角又浮现出狡黠的笑意。“清太祖留在盛京一年,就是为了看着这两处建筑的完成,看起来这里面还有点其他东西”

“清太祖要留下龙脉宝藏的线索,唯一可能的地方应该就和这两处建筑有关。”我也淡淡一笑。

“这两处建筑下面该不会有密室吧,所以多尔衮才会让多铎把青铜宫发现的东西运送回来。”田鸡眼睛一亮说。

“应该没有这个可能。”白近在旁边摇头。“盛京故宫前前后后修葺过很多次,特别是大政殿和十王亭,你们如今看见的都是经过翻新重建的,如果有什么线索的话早已经不复存在了。”

“地底下面没有什么密室。”图尔占也很确定说。“盛京皇宫因为积水问题,曾经大规模修复过一次,地下都被挖过什么都没有。”

“那就奇怪了,清太祖既然想留下龙脉宝藏的秘密和线索,这是唯一可以利用的地方,如果这里没有密室的话,多尔衮为什么要让多铎回到这里来呢?”宫爵一脸疑惑。

“我们应该忽略了什么,清太祖把都城选在盛京一定还有其他原因”叶九卿忽然看向图尔占。“盛京皇宫的位置也是清太祖选的?”

“是的,清太祖登山远眺盛京全景之后,就决定在这里修建皇宫。”图尔占抬手指着我们身后远处的高山说。“大政殿和十王亭应该不会有什么玄机,若非要说有的话,我倒是记起一件事。”

“什么事?”我追问。

“太祖爷选定皇宫位置之后,大政殿和十王亭都是他亲手设计和规划,完工之日太祖下达汗谕,要求后世君王对盛京皇宫必须三不。”

“三不?”叶知秋一脸好奇。“哪三不。”

“不树。”图尔占指着我们四周。“你们没发现在这里看不见一棵树吗,甚至连花草都没有,这是太祖爷定下的规矩,在大政殿和十王亭这块区域内,不允许栽种一草一木。”

“不能栽种草木这是为什么?”我愁眉不展看看周围,果然这里没有草木。“既然地下没有暗室,栽种草木也没有任何影响啊。”

“还有什么?”薛心柔问。

“不改。”图尔占不慌不忙继续对我们说。“大政殿和十王亭这片区域,所有的建筑布局以及陈设,包括道路的规划都是由太祖爷亲手设计,要求后世君王不能对其有丝毫改动。”

“这个我也有听闻,即便后来对盛京皇宫屡次返修,但这条祖制都一直被遵守,虽然如今看见的这些建筑并非是原物,但这里所有一切还保持着修建当初的原貌。”白近说。

“就连这地上的砖石,都是根据原物大小,分毫不差烧制而成。”图尔占声音中透着一丝骄傲。“三百多年过去了,但这里还和太祖爷修建时一模一样。”

“最后一个不是什么?”田鸡问。

“让我猜猜。”叶九卿摸着嘴边的胡渣,意味深长笑了笑。“不修。”

“您,您怎么知道?”图尔占大吃一惊,但同时也点头说,清太祖要求后世君王不得在这里修建任何建筑,因此盛京皇宫的格局完全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是清太祖修建的大政殿和十王亭,而其他建筑都是清太祖驾崩后陆陆续续修建,但这些建筑都没有影响到这块区域。

“一直以来,很多人都在揣测太祖爷这三不的原因,但众说纷纭也没说出一个所以然,估计只有太祖爷自己才清楚。”图尔占说。

“你怎么知道是最后是不修?”我问叶九卿。

“前面是不树和不改,目的显而易见,清太祖是想保持这里的原貌,而且极力要求甚至下达汗谕,可见在清太祖心里,这里的格局有多重要,既然这里的一切都不能有丝毫改变,最后当然是不允许在这个区域内修建其他建筑,以免破坏了大政殿和十王亭的格局。”叶九卿淡淡一笑回答。

“爸,您既然能想到是不修,那以您的经验,清太祖为什么要定下这三不的规定呢?”

“原来清太祖把秘密藏在这儿”我听完叶九卿的解释,忽然恍然大悟。

“你也想到了。”叶九卿笑着看向我。

我来回重新注视这片区域,清太祖定都盛京之后,第一件事就是亲手营建皇宫,而且还设计了大政殿和十王亭,并且为了监督工程,甚至在盛京逗留一年。

清太祖如此急于修建皇宫,我猜应该是知道自己大限将至,想尽快把龙脉宝藏的秘密和线索传承下去,但又担心被白家先祖发现,所以只有借助修建皇宫来掩人耳目。

但清太祖应该很明白,这些线索早晚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消失,他不会把线索留在建筑之中,不管怎么改变,皇宫的格局不会变。

“清太祖的确在这里留下了线索和秘密,但并非和这些建筑有关,地下也不会有暗室。”我淡淡一笑对其他人说。“大隐隐于市,是布局!是盛京皇宫的布局,清太祖把线索隐藏在了皇宫的布局之中。”

“所以清太祖才定下不树、不改、不修的汗谕,就是为了确保盛京皇宫中,他亲自营建这片区域的格局。”叶九卿点点头说。

“线索藏在布局里?”田鸡挠挠头大为疑惑说。“建筑格局里怎么能藏线索啊?”

“这哪儿能看见盛京皇宫的建筑设计图?”我连忙转身问图尔占。

“在西路有皇宫缩略图展示厅。”图尔占一边回答一边把我们带到展示厅。

在那里我们可以一目了然看清盛京皇宫的全貌,图尔占告诉我们,这里的缩略图是按照比例精细缩建,和皇宫一模一样。

我目光落在清太祖修建的那块区域,正如同图尔占所说,整个盛京皇宫完全分为两个部分,清太祖修建的大政殿和十王亭呈长方形区域,布局并不繁琐,大政殿在正中,两边是并排分布的十王亭,左右各有五亭。

看了半天也没瞧出什么头绪,旁边的图尔占欲言又止。

“您是不是有什么话想说?”宫爵察言观色问。

“说起来也真奇怪,各位今儿不提皇宫布局的事,我还忘了这事,我先辈一直留守盛京,据说太祖爷在修建盛京皇宫的时候,的确很在意皇宫的格局,修建期间多次登山远眺皇宫全景,回来之后屡次改动,都说太祖是看重风水,不过听你们之前一说,我估计太祖爷的确是想通过皇宫格局传递什么消息。”

“可是从微缩图上也看不出来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啊?”薛心柔凝眉苦思。

“清太祖修建这里的时候年事已高,既然这块区域是他亲手设计,为什么不在设计图纸上改动,非要不辞辛劳登山远眺呢?”宫爵自言自语。

“因为只有居高临下俯视,才能看见图纸上无法看见的东西。”我连忙转身对图尔占说。“麻烦带我们去清太祖俯看皇宫的地方。”

第719章 阴阳五行

图尔占带我们登上后山,站在山顶俯视,整个盛京皇宫尽收眼底,最醒目的就是大政殿和十王亭这块区域,因为没有树木的遮挡,里面的建筑一目了然,即便是纵横的道路也清晰可见。

积雪覆盖着皇宫,到处一片银装素裹,我能清晰的看见正在皇宫中清理被积雪覆盖道路的人。

只不过站在这里和看微缩景观图并没有太大的区别,皇宫的全貌虽然更加直观,但是我们始终瞧不出有什么不寻常的地方。

“翻来覆去看都是一个样的啊,在布局里能留下什么线索?”田鸡焦头烂额说。

“你能看出什么吗?”叶九卿转头问我。

我无力叹息一声摇头,盛京皇宫的格局我已经了然于心,整个皇宫以崇政殿为中心,从大清门到清宁宫为一条中轴线,将黄宫分为东、中、西三路。

中路为故宫主体,崇政殿为主体的核心,是皇太极处理朝政之所,配以飞龙翔凤师善斋、协中斋、日华楼。

后面有凤凰楼、清宁宫,还有皇帝妃嫔寝居的东西配宫,以及颐和殿、介祉宫等,东路就是如今我们正在看的区域,以大政殿为中心,辅以左右十王亭。

布局左右对称厚重庄严,从整体上看中规中矩,但吸收了中原建筑的特点,除了一些细节上处理不够完善外,实在没有什么可以挑剔的地方,比如清太祖在东路修建的建筑,明显和皇宫中其他建筑格局截然不同。

想必清太祖在规划和设计盛京皇宫的时候,只关注到了东路的区域,至于其他地方根本没有在他的构想范围之内,再加之清太祖的汗谕,不树、不改和不修导致东路建筑虽然在皇宫的范围之内,但是看上去却好像是单独存在,特别是如今我们站在山顶俯视,看的格外明显。

“我还真没看出什么来,如果非要说的话,盛京皇宫的规划有些杂乱,我估计清太祖的初衷仅仅是为了修东路,至于周围的建筑完全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我回答。

“不是问你皇宫的格局,我是问你这里的风水。”叶九卿一脸沉稳。

“风水”

我对风水堪舆涉猎并不多,小时候接触过入地眼全书,后来封承也逼我学过一些地相,叶九卿教我最多,因为真正的探墓高手必须对风水堪舆有了解。

“凌老爷子都说这里是虎眼穴,想必这地方的风水不会差到什么地方去吧。”白近在旁边说。

叶九卿这样问我,必定有原因,我把思绪从皇宫中收回来,极目远眺四周山水,之前没有留意,如今仔细一看心里不由大吃一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