况且,水浒里的英雄好汉们,难道得了好下场不成?世人多读一读,或许到能受些教化。

第七百四十七章 水浒

李家寨

李招远刚刚送走高老先生,一转身进了书房,从架子里面取出一本书,拿在手里来回踱步。

这几日雨下得大,李家也受了些波及,辖下四个村子遭了灾。

因为李家祖坟都有被淹没的危险,李招远没少为此费心神,可救灾要花不少银子,他花得也是相当肉疼,更惨烈的是,银子花出去,还是损失惨重,至少比起那位女帝那边的境况要差上不少。

“当年女娲娘娘造人时,是不是专门给某些人多加了点什么。”

否则为何方若华一介女子,做什么都顺利,都成功,他们这些男儿汉,反而处处矮人家一头。

李招远能看得出,只看实力,大周或许比不上华夏,毕竟,华夏乃初升之朝阳,大周已有日落西山之兆,若说续命,枯木逢春,到也并非不可能,终究还是有些困难。

但是,华夏那边的方若华,毕竟是个女人。

古往今来,就没见过有女人能高坐龙庭的,李招远也是个传统男人,怎能不心生顾忌?

不只是他,估计很多徘徊旁观,不知如何是好的读书人,所顾忌的,也多是这一点。

方若华是个女人。

“她怎么就是个女人呢!”

李招远自来倾慕英雄,方若华站出来,直接就是他从小到大脑海中幻想出来的英雄模样。

当然,她是个女人,也不阻碍她同时也是英雄,可是,女人做帝王,总归不靠谱。

便是他李招远能接受,手底下的兄弟可能接受?他招来的那些文人才子,可接受得了?

因为自幼有那么一股子侠义心肠,李招远在御下方面,也是颇讲义气,固然有威严,但绝不是不容属下有小心思的那等雄主。

脑子里一边想,李招远一边就沉浸在水浒的情节中,时而握拳,时而愤慨,越读越是颇多感想。

方若华改写后的水浒,很多内容参考了此时的背景,官逼民反的内容,也贴合现实,任谁读了,说不定都能从中找出一点自己经历过的事情。

会起义造反的人,哪个没点伤心事?

李招远的家境并不坏,但是家中并无读书人,他本人也不爱读书,只是小时候读过两年,不至于做一个睁眼瞎便罢了。

书房里堆了书本,也不过用来附庸风雅,经史子集都很少去碰。

此时废寝忘食地读书,到还真生平仅见。

读得他都将将要忘了,自己一早想召集手下人,顺便请王宏丰过来,商量商量将来的做法,还有方若华给他的那封信,也该好生分析一二。

读了整整八日,李招远终于读完了一部水浒,胸中激愤沸腾,大口大口地喘了两口气,李招远在屋子里来回踱步好几圈。

他的伴当小秦听到声音,忙过来道:“大将军可是得了闲?高老先生传话过来,说是新得了一壶好酒,想邀大将军共饮。”

李招远砰地一声,砸了桌子:“饮你奶奶个球!他妈的毒酒吧!”

一句话说完,陡然回神。

“咳咳。”

李招远平静下来,板着脸道,“就说我没空…客气一些。”

外头自以为很了解大将军的伴当愣了半晌,满头雾水地去做事。

以前因为高老先生言行举止,着实让人如沐春风,大将军还是很喜欢陪他老人家喝酒聊天,哪怕知道对方动机不纯。

怎么今日就…

大约上位者都是这般阴晴不定的。

要是他能弄明白里面的道道,或许自己就是大将军了。

李招远回过神,却是苦笑:“好厉害的…华夏女帝王。”他刚才是自动自发地带入到书里去,恨朝廷恨得牙齿发痒,就算明知这是方若华的策略,却还是不自觉地多想。

尤其是想起方若华送来的那一封信。

在信中,那位女中豪杰并未晓以大义,也没有许诺什么高官厚禄,世代富贵,只是很平铺直叙地诉说了一遍,与他差不多情况的西北翟将军,中原腹地的杨家军,并入船岛之后的待遇结果。

待遇当然很好,方若华一向用人不疑,愿意放权,在她手底下做事,最容易感受到的就是自在,还有荣耀。

这些世人都看得清清楚楚。

除了好的方面,方若华也没有避讳那些犯了船岛的规矩,被公审公决,判处死刑的各方首领。

可是便是这些人,李招远见了竟也没有起一星半点同病相怜的念头。

死者都有取死之道,死得至少明明白白,况且九族还未受牵连。

只要本身无罪,在方若华的地盘上,便不必担忧受到某些亲戚的连累。

罪犯的子孙后代虽然不可能一点影响都没有,但却远好过被抄家灭族,斩草除根。

与之相对应的,大周朝又是如何的做法?

李招远以前从没有想过,但是读过方若华送来的书和信,他却控制不住自己去想。

似乎被大周朝招安的那些人,大部分都没有落个好下场。

像以前的北疆义军薛成渝,也是被朝廷招安,第一年还好,第二年整个义军就被分化瓦解,薛成渝也被借故调去他处,郁郁不得志。

不过,好在还是留下了身家性命。

可是,被朝廷招安的人里,到有七八成的人最后落个含恨而终的下场。

不至于死的,也再无往日的风光。

他倒抽了口冷气,忙派人去调查。

这认真一查,李家寨的人才发现事情比想象中更糟。

大周朝对降将同样不好,许多势力都是没被招安,没投降之前,风光无限,大周一看不容易打,便使怀柔手段,待那些势力的首领也是万分客气,但一被招安成功,立时就面临被瓜分瓦解的下场。

失去底牌之后…那便是随人家揉圆捏扁,任凭处置,是生是死,全看皇帝的心思。

李招远额头上的冷汗哗啦啦流了一脸。

不光是他,李家寨那些倾向于被朝廷招安的弟兄们,更是个个饱受惊吓,心脏砰砰乱跳,幸好在接受招安之前回过神,要不然,自家将来,岂不是生死全在人家一念之间?

第七百四十八章 恰到好处

“大将军,卑职,卑职糊涂啊!”

几个明里暗里鼓动李招远接受朝廷招安的那些人,简直恨不得跪在地上痛哭流涕。

李招远抹了把汗,扶他们起来,苦笑:“不怪你们,所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我都飘飘然了,何况是弟兄们。”

只能说那位高老先生确实是人才,说出来的每一句话,都让人信服。

甚至他这个人站在那里,了解他的,或者不了解他的,都不自禁能感受到他的真诚。

这是个天生的说客。

短短时日,李家寨上下就被其忽悠的,个个都把他因为知己。

若不是时间还短,华夏这边又的确是实力强横,李招远觉得他根本撑不了多久。

如果不是方若华突如其来的这一手,正经的是釜底抽薪,李招远觉得,他有百分之七十的可能,会被高老先生说动,想必王宏丰也一样。

李招远心里后怕的厉害。

李家寨一行人面面相觑良久,李招远身边最亲近的弟兄,他的副将,忍不住道:“其实想一想,方若华给咱们的条件,也很好,并不差,虽说兄弟们可能也要分开,但至少人家说得光明正大。”

李招远点头。

一开始的时候,兄弟们都觉得方若华派来的人太过冷淡,不把自家当回事,给出的优待条件,也很冰冷,中规中矩。

给的好处不算特别多,要求到是很多。

这一点弄得大家伙心里不痛快。

但是,此时此刻,他们却觉得方若华这种公事公办,先把丑话说到前面的做法,简直再好不过。

和大周朝廷那种暧昧的做法一比,显得十分高大上,这才是正经的朝廷该有的做法。

李招远私心里,差不多已经确定,李家寨还是要归顺方若华的华夏。

都到了这个地步,女子主政便女子主政,以方若华的人品能力,臣服于她,并不丢脸。

当然,在正式下定决心之前,还是要好好考察一番才好,虽说他是没什么选择,但也还不必太着急。

而且,最好能有个投名状什么的。

李招远连夜写信给王宏丰,两个人都是明白人,同气连枝,这等大事上,必然要互通消息。

信鸽从李家寨飞到南安,方若华看过就笑道:“今天我请客,请弟兄们听戏,就在独秀山庄,务必都到场,缺一不可。”

夜姑眨了眨眼,低声应了。

灾情已经缓解,与大周朝正面决战之日不远,趁此机会,方若华召集亲信手下看戏,船岛众人肯定只有诚惶诚恐地接受,没有多想的道理。

有几个背地里絮叨,满怀忧虑地担心方若华一介女子,恐不会有入主天下的那一天,这会儿也似乎抓到了什么把柄。

“到底是女儿家,这等紧要关头,还如此懈怠,哎。”

“她毕竟是一女子,天下贤士,难道真能那么容易顺服?怕是纷争不断了。”

虽说如此,他们面上也不敢泄露分毫不满。

一整夜,独秀山庄灯火通明。

戏台上的戏文一出连着一出,不光是水浒中许多经典片段被搬上戏台大演特演,还有不少女中豪杰的戏文,戏中的女人不乏登基称帝,考中状元,从军征战的。

因着情节跌宕起伏,小戏子们又是全情投入,所有的戏文都让人看得欲罢不能。

水浒中,方若华特意亲自编写了些片段,着意刻画了额头后面长反骨的那些家伙,暗自与朝廷勾连之后的下场。

因着情节依据真人真事改编,看起来就分外真实,演到最后,好些人吓得面色如土,几欲昏厥。

夜姑坐在高台上,看着底下一干人等的面色,低声咳嗽了声,忍俊不禁道:“陛下当真高明。”

方若华摇摇头:“你是想说我促狭?促狭就促狭了,只准他们整日同我捣乱,难道就不许我吓唬吓唬他们?”

金二压低声音:“我早就说过,陛下过于宽宏大量,这等人,直接弄死便是。”

方若华叹了口气,正色道:“我早就说过,我们当论迹不论心,论心千古无完人,只要他们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出差错,心里想些什么,到无需特别在意。”

金二沉默半晌,终究没多言语。

方若华又道:“只是,思想考察也极重要,像这等人,真正要紧,需要保密的工作自然便不能交与他们,毕竟我们绝不该去冒不必要的风险。”

“当政者,知人善任,也是重要品质。”方若华轻声道,“好了,这些人你们做到心里有数,把名字记录在册,注意些便是。”

独秀山庄的戏文演完,当夜演过的戏,在船岛,在南安城,也开始上演。

老百姓们争相去看,若是没看过,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南安人。

说起到了多大的作用,其实也没有。

方若华觉得,最主要还是丰富治下百姓的业余生活。

唯独有一点,至少船岛上的自己人脑子灵活,再也不说什么应该同大周朝达成合议,最好是有一个合则两利的结果什么的了。

各人心中都难免有一点小心思,但是,见风使舵也是人的天性。

如今事已至此,难道他们还要以卵击石,继续去触怒陛下?

陛下再是好心性,那也将是天子。

别看这些人此时敢上蹿下跳的,但是一想到方若华即将做天子,他们整个人就软了,心中也不是不惧怕。

别管心中如何想,目前的形势,明眼人都看得出来。

大周走到了尽头。

方若华的海龙军,却是气势如虹,民心可用。

船岛日日觉得缺少人才,最近五湖四海的名人,不说蜂拥而至,却是个个都表现出对华夏的亲近与好奇心,他们在用人上,也有了很好的挑选余地。

便是那位两代帝师的高老先生,人尽皆知的大周重臣,私下里都跟他的徒子徒孙们说:“我为大周尽最后一份心,你们却要学着,在一位女帝王的手下展示你们的才学了,不过,那位陛下应是位好侍奉的君主,你们将来,也许比我要好。”

第七百四十九章 信

时间一日日过去。

雨虽说还是下,有些地方甚至是暴雨雷霆,可到底大部分州县,已经雨过天晴,太阳高照,眼看着是不必担忧灾情扩散。

海龙军重新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全面作战上来。与北疆诸义军南北夹击,一寸一寸地逼近大周京城。

一时之间,大周朝上下都陷入焦虑绝望,不少官员开始寻思自己的后路。

夜姑盘点过暗中通过各种门路,跟他们递话,通消息的官员和世家大族,看着也是啧啧称奇。

方若华把门窗都打开,顺手抓了个瓷枕靠在身后,又抱了个竹夫人在怀里,凉意袭来,便关了厂子里新出产,送来试用的空调。

空调笨重,声音也大,吵得她脑袋嗡嗡响,难受的厉害。

夜姑却是有点遗憾,眼巴巴地盯着大空调半天,暗地里腹诽——她们家陛下这性子也是古怪,真不懂什么叫享受。

方若华却叹息:“不实用,耗电也太厉害,凭我们现在发电的能力,怕是远不到能普及的时候。”

这到也是事实。

夜姑嘀咕了几句,便把手里的档案递给陛下看:“金二刚送来的,大周的那些官员怕是坐不住了,连路家也通过路二公子和我们的人频频接触。”

方若华点头:“这到是好事。”

让春雨叫参谋部的参谋们都过来,方若华把所有意图与自己接触的家族,势力都仔细研究一遍。

“这里面有一部分家族和人,可以接触,但是像这一部分。”

方若华拿红色的笔,在其中一部分名单上,一一画下一个小小的差号。

“通敌叛国,鱼肉乡里,样样都是大罪,十恶不赦,他们以为自己祸害了大周,转头投了新王朝,就能继续享受荣华富贵?纯属做梦。”

夜姑郑重应下:“陛下放心,我们明白。”

虽说不接受这些人的投诚,但目前也只是按下不表,此时此刻,总不能宣告天下,真那么做,会让许多摇摆不定,可以接纳的官员和家族也却步。

方若华还想大开方便之门,招贤纳士呢。

看了看可用的名单,她不禁一笑:“连禁军的乔将军也有意与我们接触?那可要好好甄别,如果是真心投靠,我们当然热烈欢迎。”

乔将军年纪不算大,但是在大周,也是赫赫有名的将领,曾率兵三日平定南诏国,因为用兵飘忽不定,让人难以预测,还被南诏国国主称为鬼将军。

除了乔将军以外,还有一些官员也值得争取。

就是那位李丞相,李瑾的那些义子们,其实也有不少虽争权夺利,但能力不差,身上有那么一腔正气的人在。

李瑾权倾朝野,能让他看重,认为义子,除了会溜须拍马的家伙,那就是真正有本事,有能力,会办事的人了。

方若华不嫌弃,也不在乎对方的出身,别说李瑾的义子,就是大周宗室子弟,她也一样招纳,调整了下姿势:“如果能找机会兵不血刃,拿下大周京师,那就更好了。”

夜姑耸耸肩:“我看悬得很,咱们虽然进展顺利,可敬德帝手里还捏着五万禁军,各地前来勤王救驾的军队,加起来怎么也有二十万,正向京师集结。”

这二十万可不是虚数,是实实在在二十万兵士,大周打出来的旗号,那就是八十万大军。

“我们海龙军连年扩招,如今也才八万多一点,还有两万属于新兵,战斗力并不算高,另外,真正的精锐也才不到三万,只看人数,远比不过人家。”

夜姑也就是说一说,一开始还有担忧,可打过这么好几场,和朝廷禁军精锐也交过手,她就变得信心十足。

别看自家人数上不占优势,但即便把预备役拉到战场上去,不给分发热武器,和大周较量,也不一定会落到下风,最多取胜相对较难。

至于配备了各类热武器的精锐部队,和大周朝的精锐比,别说以一当十,夸张一些,号称以一当百都不算特别的不可思议。

“唯一可虑的,听说齐王组建了一支火枪营,也配备了火器。”

夜姑抽出一份情报,递了上去。

方若华看了看,沉吟道:“送到前线,让人严密注意这支火枪营的行踪。”

随即笑道,“也不必担心,大周的火器和我们的没办法比,缺点太多。”

就那些火器,在方若华看来,拿到战场上根本就是对自己的战士不负责任,直接砸烂了扔废铁回收站都被人嫌。

“他们的士兵也没有相应的训练,冒然使用火器,其实对大周朝自身来说,也并非好事。”

可惜,就是这些话传扬出去,大周朝廷,也不可能听方若华这个敌人的。

身在南安,方若华已经分了多半的精力在治理国家上,恢复国家经济,进行灾区重建工作,培养底层官员,整合各地原本的官府。

最后一件,最为重要的事,专款专项投入农业研究,第一步准备先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

事务繁杂,终日忙得快要连前线的战报都没时间看了。

就在第一批基层官员受训结束,走向各个县城,奔向各个村落的同时,大周节节败退,只余下寥寥几座孤城还负隅顽抗。

大部分城池甚至都没有交锋,华夏海龙军未至,守城将领或者被手下绑了投诚,或者落荒而逃,要不然就是大开城门,直接投降。

到了如今的地步,朝野都清楚,天下易主,已成定局。

方若华反而没有继续猛攻,趁热打铁,在最短的时间攻下京城,反而给大周敬德帝王写了一封信,应该叫国书了。

信中字里行间透露出方若华身为一个女子,特有的细腻与温情,丝毫不强势,近乎歌颂地诉说了大周历代皇帝的功德,他们曾经对百姓做出的贡献。

每一个帝王曾经做过的,对百姓有益的事,都写得非常细腻详尽。

就是敬德帝,方若华也不吝惜溢美之词。

夜姑看过信,先是赞了句:“陛下文辞优美亲切,很是难得。”

又道:“我要是敬德帝,一定把陛下引为知己。”

第七百五十章 大周

京城

皇宫还是老样子。

只是所有的宫人都噤若寒蝉,带着一种王朝末路时的颓废。

敬德帝赵书昊跪坐在母后的寝宫内,忽然想起母后最后那段日子,她老人家抱病在床,已经不能理事,时常会和他说一些话。

那些话到底都是什么,似乎早就在敬德帝的脑子里变得模糊不清。

但此时看了那个女人送来的信,他不知怎么的,竟觉得若是母后在世,或许会觉得那人能懂母后的心思,两个人说不得也能心灵相通。

赵书昊此时已经从绝望的情绪中平缓下来。

毕竟他受困京城已经有一段日子,朝中大臣们终日的争论,他也听了一段日子。

此时纵然想要迁都,可他又还能迁往哪里?真到了这等地步,他反而能平静些许。

方若华这封信,他从撕成两半,到捡起来读,再到读得心情好转许多,也不过就过了两日而已。

不得不说,敬德帝身为大周的皇上,大臣中不乏会拍马屁的人。

就是再清高的朝臣,赞美自己的君王,那也是必修课。

赵书昊看过的拍马文章那是数不胜数,有的隐晦些,有的让人深觉肉麻。

到如今,赵书昊觉得,他面对那些赞颂的话,早就可以云淡风轻,只当全然听不见。

但是时至今日,祖宗家业被他彻底败掉,看到仇敌送来的这封信,明明里面的内容只能算是中肯,别说谄媚,甚至只是连这些赞扬,都仿佛是站在更高一点的地处来点评一朝得失。

他却偏偏觉得,心里安稳熨帖了好些。

那个女人说,千百年来,王朝更替,宛如潮涨潮落,都是再正常不过的。

她说,在眼下的社会制度之下,一个王朝不可能长盛不衰。

大周朝的没落,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不能全怪陛下一人。

这些话,离经叛道至极,以前绝对没有人敢在他面前说起,但是,却该死的有道理,有道理极了。

就连那个女人寥寥数语,夸赞他的话,也因为那个女人的身份,而更让人激动。

敌人的一句赞誉,比起臣下的千百句,都要更宝贵些。

尤其是像方若华这样,眼看就君临天下的帝王,对她的敌人的夸赞,只言片语也足以记入史书,千古流传。

赵书昊老了,对身后名,也不是不在意。

他当然不希望做一个亡国之君,只觉得九泉之下也无颜面对历代列祖列宗,可是事已至此,他又能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