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少她一双筷子了?”老于不以为然,伸出蒲扇般的大手摸了摸于元正的后脑勺,“慈幼局张老师过来买肉的时候问我的,又不是什么大事,我能不答应吗?”

韩氏不说话了,于元正心里也清楚:他被领养的事,张老师前后出了不少力。

“再说,”老于看了妻子一眼,“年纪这么小,又在慈幼局那样的地方,还知道自己上进,我看这姑娘以后很有出息的!刚才出来和我问好,多礼貌!大户人家的小姐也不过如此了吧!别这么小气,以后多留人家吃一口饭,耽误不了你存钱给儿子娶媳妇的!”

韩氏看来似乎有不同意见,但没等她开口,于元正便插话问,“慈幼局的生活很不好吗?”

和一般四肢健全智力没有太大问题的男孩一样,他还没怎么记事就被领养了,所以对慈幼局的回忆也很朦胧。虽说就生活在一条巷子里,但于元正也没有怎么关心过那个大院子里的生活。

夫妻两个都不说话了,交换了几个眼色,又看了看一脸好奇的儿子,还是韩氏叹了口气。

“没爹没娘,日子能好过到哪去?”她又给儿子夹了一块排骨,“能吃饱穿暖就是福分了……你问这么多干嘛,快吃饭吧,吃完饭出去玩去!”

于元正也就不再问了——他也记得前些年他还小的时候,朝廷在日本和欧洲、美洲人打仗,虽然战争没发生在秦国本土,但是物资供应也非常巨大,战时什么东西都要配给,物价飞涨,能吃得起肉的人家都不多。这几年,菜、肉的价格慢慢回落了,可一样也不是普通人能想吃什么就吃什么的。

他运气好,生在屠夫家里,父亲又杀猪又卖肉,也爱吃肉,家里三餐都没断过荤腥。小时候吃猪尾巴、猪下水,现在就吃猪牛羊肉,蔬菜也是四季都有。想来,慈幼局的食堂,未必就是这样的待遇了。

李含光走的时候,家里已经把饭做好了,她出去要穿过饭堂,看见这些菜色,心里一定很想吃吧……

吃过饭,于元正没有看电视,也未曾出去寻小伙伴玩耍,他留在家里翻了些从前的家庭作业,给李含光出了一个习题集。

李含光的野望

李含光其实要比于元正想得聪明很多,这个清秀又有几分古怪的孤女,脑子让人吃惊的好用。并不是那种需要去私塾额外补习的慢脑子,在她列出来需要补习的课程里,有一部分知识点,于元正只讲一遍她就明白了——就像是从前学过,但是后来又忘了,或者是没和课本联系起来一样。

另一部分,于元正也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李含光不是不懂知识点本身,她是看不懂课本比较含糊的解释,几道例题一做,她马上就明白了公式、定理的含义。

他原本预期要讲七八个早上的,可只用了五个早上,就把这三本书里的知识点给李含光补完了。还拿出今年他在杨善榆提高班里做的一份卷子给李含光试做。

满分一百的卷子,李含光居然做了八十多分。——这可是杨善榆提高班的卷子。

于元正已经放弃去想李含光到底为什么需要补习了。他把李含光不会做的几道题给她讲了一下,既然是提高班的卷子嘛,总有一些知识点是课本里没教的。李含光学过以后再做了另一份卷子,一眨眼就是九十多分。

连她自己都很吃惊,“怎么这么简单。”

她一边说,一边冲着卷子眨眼,吃惊之色是货真价实。

“你原来觉得算学很难吗?”于元正沉着脸,一边收拾课桌一边问,他觉得自己提高班才子的权威受到了挑战。

两个人经过几天的补习,已经迅速熟悉了起来,李含光不是个阴沉的人,相反性子还挺活泼健谈的,听了于元正的问话,她摇了摇头,瞪着卷子说。“算学难不难,我不知道,我就是不知道……原来我也还算得上聪明的。”

如果她还不聪明,那于元正简直就要笨死了。李含光做的几份卷子,他自己也就只是九十分的水平。

于元正的脸色更差了,他硬梆梆地说,“你这么聪明,怎么还需要补习?”

李含光回过神来,冲着于元正笑,“就是因为聪明才需要补习呀,有人可以帮我,当然比我自己看书省力得多了。”

这根本就不合逻辑,她都这么聪明了,为什么以前学习成绩就是不好?于元正已经放弃去追究这点了,他和李含光斗嘴道,“我帮你补习又没什么好处,你这样说话好……”

“好什么?”李含光笑了起来。

“好……”于元正被她看得有点发慌,嘴里的话说不下去。还是李含光帮他说,“好无耻,好厚脸皮?”

“这是你说的,不是我说的。”于元正松了一口气,又怕李含光生气,快快地加了一句,“其实也没有啦!”

“确实是受了你的帮助。”李含光却爽快地承认道,“我也想着该怎么回报你呢。”

于元正是个联想能力比较丰富的孩子,他脑海里迅速地冒出了很多生动的画面:李含光省吃俭用,在慈幼局里寻找机会做牛做马,存下微薄的积蓄,给他买礼物……

“不用不用!”他慌忙摇手说,“我不要你的回报!”

孩子毕竟还小,一着急就涨红了脸,“你以后有问题就只管来问我——”

倒是把李含光给闹得有点吃惊,她看了他几眼,“我记得你说你国文不是很好吧?你卷子拿出来我看看?”

于元正这才放松下来,他晕晕地把语文卷子找出来给递了过去,打定主意:不论李含光的辅导有都不靠谱,他都要表现得对自己很有帮助。

不过,李含光的表现要比他想得靠谱得多了。

“作文上扣的分数太多了。”她扫了卷子一眼就下了结论,“我看看……你的作文有点前言不搭后语啊。”

说着就给于元正指导起作文来。“议论文破题是第一要紧的,一般都让写六百字。你自己记一下,破题一百,这是起,接下来承、转、合,各一百多字,字数便满了……”

于元正最头疼就是写议论文,很多事他根本没有看法,憋个两百多字里,起码一百多字还是废话。可李含光说起来却是头头是道,和做数学题一样,写作文在她口中就和切大白菜一样简单。

她还现场破了两个作文题给他看,《善意的谎言》和《为有德之人》,一个白话一个文言。一千多字的作文,李含光不到一小时就写好了。于元正不懂得鉴赏,只觉得她字体秀逸,文章读起来也是朗朗上口,根本就不像是小学生写的,反而很像是书店里卖的范文。

“你瞧,”她说,“先破题,善意谎言,虽然是善意,但依然是谎言。它不好,为什么不好?因为它阻碍人们面对现实,这是承,虽然不好,但也要面对这一现象的滥觞,这是转。最后合:别人口中善意的谎言要尊重,可自己要尽量做个不撒谎的人。起承转合脉络清晰,立意又新巧,符合这几个特点,哪怕你说臭豆腐是香的呢,一样也能拿分。”

于元正张大了嘴,听得晕晕乎乎的,憋了半天憋出来一句,“你怎么这么厉害。”

确实,连他的国文老师都没能把作文给解构得这么清楚,在李含光的规划下,起承转合,各有一句中心思想,然后再废话几句,六百字就齐了,简直就和填空题一样规范好写,于元正再傻也知道按这个格式写的作文再怎么样也能拿个中等分数。

李含光抿嘴笑了一下,先没有说话,过了一会才小声说,“这都是从前玩剩下的了……”

但是于元正没听清,他又抒发了一句自己的感慨,“你要是早两年就参加文华荟英大赛,说不定都能上桂树中学!”

李含光的脸色一下就变了,她急急地追问,“啊?怎么难道上桂树中学不是靠考的吗?”

于元正比她更吃惊,“啊?难道你想上桂树中学?”

两个人面面相觑,场面一时有点滑稽,不过很不巧,吃中饭的时间到了。

韩氏开门进来招呼于元正,“小正,吃饭了。”

她对李含光的态度已经热情了很多,“小李,留下来一起吃吧!真的不缺你这双筷子。”

也许是因为老于的交代,也许是因为李含光自己的气质,也许是因为于元正几次提到了李含光对自己的帮助——有些是吹的,有些不是,给李含光讲课,真的也是于元正的一次复习——韩氏留李含光吃饭的语气越来越真诚了,今天她甚至说,“不要紧的,中午点名怕什么,阿姨帮你和她们说,以后中午都在我这里吃了。”

不过李含光的态度却是从未变过的干脆,书一收人就站起来了,“谢谢阿姨,但是局里也有规矩不能乱。”

于元正忙着说了一句,“哎呀,就留下来吃一顿呗!”

也不知怎么搞的,留李含光吃饭呢,好像和求她一样的,就这样李含光都没答应,还是于屠夫回来了,隔着窗子听见,笑着说了一句,“含光啊,留下来吧,今天我遇见你们张老师,还和她打了个招呼,就说你今天中午在我们家吃饭呢。”

这一招釜底抽薪用得好,李含光只好留下来和于家人一起吃饭了。

却也没有任何失礼的地方,端端正正地端着饭碗,压根没有盯着肉菜夹,却也不会特别回避,反正就是很正常地在吃饭,没有丝毫穷酸失礼的地方——这一点,于元正也习惯了,他都不带吃惊的。

倒是老于给韩氏使了几个眼色,韩氏把牛肉多给两个孩子都夹了一些——还是偏心了点,最好的给了于元正,次好的才给李含光。李含光就和没看出来似的,谢过韩氏也就那样吃了。

于元正觉得李含光真的不像是慈幼局出来的,她这个做派简直比有钱人家的小姐都有谱。他在她跟前——在这么个需要他补习的,一无所有的小孤女跟前,居然有一种自惭形秽的感觉。

席间大家也说到了桂树中学的事,李含光向于元正打听考桂树中学的程序,结果却搔到了韩氏的痒处。

“……就靠国文算学这两门,每年西安全府都有四百多个小学生能考上双百,全都去桂树中学怎么能行呢?”韩氏仔细地给李含光介绍,“额外开科加考又不行,朝廷明文规定不许再加设关卡的。只好搞加分制,从小学一年开始,你在什么竞赛里每拿一个名次都有加分。小正的杨善榆提高班每年在市里搞竞赛,拿头名加十分,第二名五分,第三名三分,第四名一分,第五名零点五分……就这么加。先把加分制的录完了,最后余下的名额按远近来录。挑剩下不要的就去宝信中学。”

李含光的眉毛又高高地挑了起来。“宝信中学——”

“对啊。”韩氏对宝信中学是最热心也最熟悉的,给李含光介绍。“和桂树一样,都是家塾改制的——”

于屠夫插了一句嘴,“那桂树还是要好得多了,桂家现在还是咱们西安府的老大,谁敢和他们家顶牛。”

“去去去,”韩氏没好气,“不过我们宝信也不差,承平杨阁老,历史书上都有的人物亲自创办的,两百多年呢!以前还出过状元的!”

“但杨家……”李含光有些着急地加问了一句,“杨家现在——”

于元正一家人都不知道承平杨阁老的家族现在如何了,他们这样的屁民怎么会关心这种事。桌上一时有些冷场,李含光眉毛一蹙就换了话题,“桂树一年招多少学生呢?按说这个加分法,要进去也不难吧……”

“哎,你这个就不知道了。”韩氏又来劲了。“一年就招一百多人!每年加分的竞赛也就那么几项,那些才艺竞赛加分虽然也不少,可有什么用,都是给官家孩子们准备的,练书法和乐器太贵了,赛不出来的!私塾老师上半天要多少钱你知道不知道?”

李含光当然不知道了,韩氏伸手比给她看,“五百!要出成绩,一个月起码上四个半天,我们家老于一个月有没有挣得到两千块噢!”

“那肯定有了。”李含光笑了,“我都听说了,于叔叔人很能干的,特别会赚钱。”

没有谁不喜欢被夸奖,尤其是被李含光这样干净清秀的女孩很认真地夸奖,于屠夫笑得合不拢嘴,承认了下来,“有,有,比两千块多很多。”

韩氏剜了丈夫一眼,“瞎说!”

转头叮嘱李含光,“回去不要乱说啊,于叔叔没那么赚钱的……不管怎么讲,我们一般人家,这个课哪里上得起,乐器又贵,笔又贵、纸又贵,这不是我们这种人去比的。我们也就比比杨善榆算学了,全市小孩都要比这个,你说说吧,要考第一名多难。”

“于同学……”李含光看了于元正一眼。

韩氏很骄傲,“小正去年考了第四名!”

能加一分……于元正在李含光的目光沐浴下,忽然觉得自己去年引以为豪的这个成绩非常拿不上台面。

李含光没有再问下去,而是顺水推舟地问了一点宝信中学的事。韩氏平时也是很难和别人念叨这个——孩子要读书,男人嫌她啰嗦,出去讲又有点曲高和寡的嫌疑,这条巷子里除了于元正以外别人家孩子都是要上慈恩中学的——所以一顿饭吃下来,对李含光是真的很亲切了,主动端了一盘新下的橘子进来给两个孩子吃。

李含光吃完饭也没有就走的意思,还在翻阅杨善榆提高班的教材。于元正坐在床边看着她,越看越觉得自己好渺小。

“你……想考桂树啊?”他到底还是忍不住问了一句。

“桂树去年录取的第一名,一共多少加分啊?”李含光没有回答,而是反问了一句。

“加了四十分。”于元正说。

“那最后一名呢?”李含光又问。

于元正既然不想上慈恩中学,或者说既然韩氏不想他上,这些信息肯定都是去研究过的,他索性和李含光交底。“一般来讲,拿两个竞赛第二名,有十个加分就稳上了。分数线最低的时候,录进去的也有100.5分这样的,就多加了零点五分。”

那也是在某次竞赛中拿到前五名了,全西安府一年就有七八次竞赛,而且是不分年级一体参加的,小学生人数多少于元正不知道,起码上万吧。能拿到第五名其实也已经挺优秀的——而且,要说加分的事,还得先考到双百。桂树中学去年的第一名在他六年的小学生涯里,六十四次竞赛中起码是拿过四次第一,就小学生来说是非常非常优秀的了,这往往意味着他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能够蝉联。

于元正好像是为了打击李含光一样,又补充了一句,“不过这几年一般最低的加分也有五分的,零点五那是很少见的情况。”

李含光哦了一声,又和于元正了解,“那到底都有些什么竞赛呢。”

于元正都有点生气了——李含光怎么还不肯认清现实呢?他硬梆梆地说,“杨善榆算学、文华荟英——比作文的、精诚金石,比书法的,丹青秀色,比国画的,大雅赛,比音乐的,还有每年府运会里小学生参赛的两样长跑和游泳,如果得头名也有加分,别的舞蹈、手工虽然有赛,但是在桂树那里不加分。”

李含光是个很喜欢寻根究底的人,她马上问,“为什么?”

“哎,还不懂吗。”于元正烦躁道,“桂树就是想多筛点官宦人家子弟进去,你听说过官家孩子学跳舞做手工的吗?当然不加啦。”

“噢……”李含光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你知道我见识少,多问了几句,不好意思啊。”

她这么一说,于元正立刻觉得自己的脾气发得好没有道理,他的闷气一下消光了,赶快红着脸道歉,“没有没有!是我自己莫名其妙生气了!”

气氛这么一闹,反而活跃起来了,于元正好奇地问李含光,“你还打算考桂树吗?”

李含光沉吟了一下,“试试看又不会少块肉。”

“可——”于元正又有点说不出话了,说白了,一个慈幼局的孩子,没上私塾怎么去和那么多人竞争?于元正夸她可以去参加文华荟英,并不是说她去了就能得名次。

“试试看又不会少块肉啊。”李含光又重复了一遍,“这不是还有一年半吗,文华荟英、精诚金石和丹青秀色我都可以试试看嘛。”

“啊,你不参加杨善榆算学啊?”于元正已经完全被李含光给绕进去了。

“杨善榆算学的第一名……”李含光一本正经地说,“当然要留给你咯。”

望着于元正目瞪口呆的傻样,她忍不住噗嗤一声,笑了出来。“好啦,我要回去了。明天再来一起找你做题吧。”

于元正目送她出了门都没回过神来,等他清醒过来,李含光人都走得没影儿了,倒把他急得坐立不安的,恨不得跑到慈幼局去问问李含光,她到底是认真的,还是只在开玩笑。

可再回心一想——对啊,为什么他不能试试看呢?

本来是国文成绩太差了,算学再好也有点瘸腿,可被李含光这几句指点,现在于元正看作文题感觉都不像以前那么抓瞎了。如果他也能保证考到双百,那……他为什么不能试试看考桂树呢?

于元正在床上躺了半下午都没起来,却也没睡,只是望着屋梁发呆。

“小正,去踢球啊!”太阳快落山时候,外头有人来喊了。换做往常,于元正早跳下地,一溜烟跑出去玩耍了。

可今日他却仿佛被点醒了一般,身子一弹跳了起来。

“不去——”他冲窗外喊,“我读书呢——”

暑假快结束了,秋季学期要开始了,明年就是六年级,明年冬天,他们就要考初等试了。当一个人开始认真地对待学习的时候,他总会发现时间是如此的不够。

*按,本文设定一年一学期,上学期是三月份开始,下学期是九月份开始。

 

蓝颜祸水

李含光这几天的心情也的确不错。

或许是为了弥补她前世的凄凉命运,此次重生,虽然一无所有,但路却走得比较顺。比起顺利和于元正结下了友谊,她更高兴的还是发觉自己在算学上也不能说没有天赋——这对她来说,的确是很新鲜的讯息。

前世她父亲乃是江南总督,不但能于庶务,而且在学术上也有过不小的建树,诸子百家都有涉猎,算学虽为小道,但却通了国计民生,家里先生也有精通此道的。她居于其间耳濡目染,想要学,资源何止比此时多出百倍?却是从来也未想过自己有这样的天赋,去攻克如此艰深偏僻的算学之道。

说实话,李含光从前虽然不承认,但在心底,她以为自己是很笨的。琴棋书画,比不过她的姐姐妹妹,处事理家之道,更是懵懵懂懂,不但自己不懂,也找不到人来教她。她虽有嫡女傲气,面上不肯让人,但心里却十分清楚:除了出身,自己说不上有什么长处。

可现在,一切却都不一样了,虽说这是很初级的课程,日后越学越艰深,也许她的天赋就有些赶不上了,并且现在,她等于是在和小了自己七岁的小朋友们竞争,就算居前也没有什么好骄傲的,但是……

这种可以求学的感觉很好,这种有一条明确道路的求学生涯很好,甚至于这种求学本身的过程也很好。算学看似枯燥,其实一旦钻研进去,那种巧妙的解题思路,就像是一个个小小的诡计,透过一道道题目和出题人周旋的感觉,令李含光感到了一种几乎是从未有过的欣快与喜悦。

惨淡的物质条件,与之相比似乎已经很无关紧要了。

一边走一边想,不知不觉间已经回了慈幼局,李含光轻快的脚步一顿,她回想着前世时常看到的那种漠然的面具,也是越来越熟练地给自己挂上了一副喜怒不形于色的表情。

这种表情,从前她七妹刚到正院她母亲身边养活时,也是经常摆经常见的,对于大部分人都有很好的吓阻效果。虽说有些拒人于千里之外,但李含光也没打算在慈幼局交什么朋友。

并不是她势利眼,只是她实在没有太多的时间拿来社交。

午饭刚过,许多孩童在院子里玩耍,娱乐室里的电视声也传了出来,“据我们统计,皇后陛下今年出席公开活动所穿的襦裙礼服一共四十二套,其中由纤绣坊出品的十三套,夺天工缝制的十一套,尚大家请问你怎么看这两者之间微妙的数字比例。”

“我们都知道这两间绣房在高级定制界也是一贯明争暗斗,甚至说竞争的火花都已经烧到海外去了,纤绣坊在海外关系上是得天独厚,一向很受到鲁国名媛青睐的。夺天工在这一步上就慢了一些了,现在夺天工的主要策略应该是力保国内市场不失,但很可惜从我们上半年的盘点来看,在国内市场夺天工也露出了颓势……”

李含光虽然不怎么热衷于看电视,但也知道这不是慈幼局惯看的频道。现在一套丝绸襦裙,入门级别的都要□千起,劳动阶级的大家又更倾向于方便做事的裤装,对慈幼局的女童来说,这种节目和她们的关系约等于零。

果然,娱乐室里空无一人,几个女童在门口窃窃私语,看到李含光过来,都把眼神移开。这景象,不必看都知道有事发生。

一顿饭没回来吃,难道是这么大的事?慈幼局就餐前虽然要点名,但那也只是虚应故事而已,局里三十多个孤儿,每天总有些人因为各式各样的理由没来吃饭的。含光之前不在于家吃饭,何尝是不能留,不过是不想留而已。

她有点纳闷,却没打听什么。——打从张嬷嬷许她出去找于元正补习开始,含光在慈幼局里就越发没人搭理了。在这种封闭而沉闷的环境里,连一点外出的特权都能惹来一致的排挤和仇视。现在除了李莲湖以外,没人会和她说话。就连李莲湖也都是小心翼翼的,不敢和她在公共场合有什么过多的接触。现在去问人,无异于拿热脸去贴冷屁股。

抱着书直接回了屋子,李含光一进去就觉得有点不对劲。

李莲湖的的床铺和书桌有点太凌乱了。

慈幼局的卫生工作还是搞得很好的,每天嬷嬷们都会过来检查打分,分数过低要惹来训斥,李含光不知道处处和嬷嬷们做对会有什么结果,但她完全无意挑战这个未知的禁忌,就她所知,所有别的女童也都一样,李莲湖自然也不可能例外,她年纪虽小,但个人卫生都不用李含光怎么帮忙的,自己就收拾得很妥当了。

但这会儿,她的床上,被垛也歪了,枕巾也乱了,桌上书本也被扫得乱七八糟的。

——看起来,就像是她在桌前坐着的时候,被人强行带走了……

含光立刻想到了刚才接收到的那些眼神,她还有什么好不明白的?李莲湖明显是被人带走了!

说不定,还是受了她的连累……

她什么也没有想,站起身就出了门。慈幼局不大,能藏人的地方不多,她不信还有人敢把李莲湖带出慈幼局去!一个个找,总是能找到的。

的确,慈幼局并不大,三排小楼,第一排是办公楼,肯定不会有人白目地去那里闹事,第二排是女童宿舍,目前也是静悄悄的没人说话,含光想了一下,下楼直接就从穿堂出去,走到了她基本很少到的第二个小院子。

这里也就是这具身体之前溺水的地方了,含光扫视了一圈并不大的院子,心里也有些淡淡的不是滋味:慈幼局应该是从前的四合院改建的,后院里的这一亩水塘,说是水塘,应该就是以前这户人家的蓄水池。——西安府僻处西北,难免天旱,住户难免都有储水的习惯。

因为最后一排底屋比较低矮,采光也不好,一楼是不住人的,只有二楼住了一些等待领养的男童——慈幼局的男童,只要不是有残障的,基本都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被领养走。这会儿局里就根本没有健康男童存在,所以这排小楼是空置的,现在也是安安静静,没有什么人声。

含光一时难免有几分失措,她甚至壮着胆子走到水池边上看了一眼——深怕看到李莲湖就浮在里面。只是这一眼看去,却是不免又怔了一下。

水池里的水并不是很脏,看来平时也是有做蓄水池使用的,清澈可以见底。

而由肉眼判断,池水的深浅应该是连李莲湖都淹不死的,更别说含光了。

重生以来,她一直有意识地回避着此处,就是偶然经过,也不会在池边多加逗留。含光现在才明白李局管为什么一再询问她真凶是谁——这个水池,就是真的失足跌落,只要能站直就绝对淹不死人的。

她脑海里顿时飘过了一副令人毛骨悚然的画面:一个面目模糊的凶手,正按着这具肉身的头,把小女孩的肩颈死死地按在水里,直到她的挣扎渐渐地减弱了,才就势将人掀入了水池中……

王副局管和张嬷嬷也太大胆了!这哪里是失足落水,最少都是个失手杀人!这样的事,难道她们就想靠着哄她几句,就这样把事情给压下来了?

含光从小也生活在一个人命不大值钱的环境里,她所生活的园林中,也不知埋葬了几个花样少女,但,在她从前的世界中,不值钱的那是别人的命,她自己的命,却从来都是很值钱的……

也不知出了多久的神,含光忽然听到了轻轻的脚步声——在这绝对静谧的环境里,一点动静,都能令神经十足紧张的她跳将起来。她扭过头去,惊惶地做出了防御的姿态,倒退了两步,却又差点被水池的边缘绊倒,无需任何人的推动,都要跌进去了。

好在踱过来的那位似乎并没有和李含光为难的意思,她反而被李含光的慌张给逗笑了——李慈恩抱着手靠在一棵树下,阴沉的脸上难得露出了一点笑意,虽然带了浓浓的嘲讽意味,但已是足够稀奇了。

“推你进去的人又不是我。”她用下巴努了努水池。“你怕什么?”

含光脑子里顿时闪过了好几个念头,但她没有多加考虑,就说了实话。

“我不是很记得了。”她含含糊糊地说着,冲水池的方向挥了挥手。“再说,我不是被人推进去的……应该是被按进去的。”

她疑惑地扫了李慈恩一眼。

李慈恩耸了耸肩,“你觉得我有这个力气吗。”

这倒是实话,李慈恩看起来的确不像有这个力气的样子,她们俩的年龄差距并不大,而李慈恩也并没有特别高壮。

而且从她的表情来看,架走李莲湖的人应该也不是她。这个慈幼局里虽然有拉帮结派的现象,但却并没有形成很严密的组织。李慈恩或者可能呼朋引伴地把李莲湖欺负一顿,事后也绝不会有人出去告密,但要说她能指使人看着李莲湖出来和含光谈条件,那也是有点太离奇了。

“你知道莲湖在哪吗?”含光现在已经没心思去考虑她的姐姐妹妹会怎么办了,她直接问,“你知道是谁推我下去的?”

“谁害你我不知道,”李慈恩面上颇有些深沉之色,“至于谁带走莲湖……局里除了我,还有谁敢这么嚣张?”

不消一秒答案就出来了:李永宁。除了她,还有谁?

李慈恩为什么会出来提示她自然也很明白了,这两人一直都是龙争虎斗的,含光在张嬷嬷跟前又还颇有些体面,李慈恩自然乐见双方爆发冲突,李永宁遭受打击。

她很热情地提示含光,“你最近和于元正走得太近了。”

别看李永宁人高马大的,她今年也才六年级而已,不过比含光和于元正大了一岁。十二岁的姑娘,早熟一点的,已经是到了春心萌动的年纪了。于元正生得挺秀气的,在西安府这样的地方,算是难得的白面小生,虽然还是个孩子样,但因为成绩不错、形象不错,惹来别人的喜欢也不奇怪。

含光不禁一阵无语,她有种自己在看电视剧的感觉,更讨厌的是她还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角色——最讨厌的是,这种层次的勾心斗角,以前她连吃茶都不愿意拿来配,现在身处其中了,反而还觉得挺吃力的。

罢了,以后的事以后再想,含光直接问,“她们现在哪里?”

李慈恩比了比二楼的一个空房间——“老育婴室里。”

她看起来是不想和含光一起去营救李莲湖,含光也没有邀请她参与的意思,她旋风一般地卷上了二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