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慧瞥她一眼:“早看出来了,你这性子,说得好听,是端庄娴静,安份守拙,谁见了都要夸一声贤良;说得难听,就是个呆子!木头!”

文怡沉住气,皮笑肉不笑地应道:“叫姐姐笑话了......”却暗暗咬牙。

文慧嗤笑一声,挑了挑眉,指一指桌上的茶杯:“既要我教你,那就正经倒杯茶来,行拜师礼。我虽是糊涂了十几年,但这点小事,大约还教得起你。”

文怡都快开始磨牙了,只是想到那一晚柳东行的隐瞒,便忍住了气,真个起身倒了杯茶,双手捧到文慧面前,闷声道:“请姐姐教我。”

文慧抬了抬下巴:“什么姐姐?要叫先生,你这也叫拜师?”

文怡只觉得脑子一热,便将茶碗往桌上一放,双眼一瞪:“你爱教不教!”

文慧哈哈大笑起来,文怡瞪得眼睛都快脱窗了,她方才把眼泪一抹,笑道:“我耍你呢,你居然还照做了?”文怡扭头就走,她连忙追上去拉了回来:“好妹妹,是姐姐错了,姐姐给你赔不是,你别恼嘛一一”

文怡撇开头:“不敢当,姐姐自个儿抄经去吧,妹娃还有事要忙呢!”

“好妹妹,好妹妹!”文慧抱住她的手臂,可怜兮兮地道:“我知道我过分了,你就看在咱们姐妹一场的份上,饶了我吧?你想知道什么,尽管问,但凡是我知道的,一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她自嘲地笑笑,“横竖那些东西,对于我一个注定要出家的人来说,已经没用了。”

文怡冷笑:“你这样也叫出家?别算掉人家的大牙了,你知道出家人过的是什么日子?!就算回了老家,你住在清送庵也是吃穿不愁的,真正的苦头你只怕一辈子都尝不到!”

文慧怔怔地看着她,小心地问:“妹妹......为何会出此言?我虽不知道外头的出家人过的什么日子,但妹妹’....也一样不知道啊?”

文怡默了一默,扭头看她:“你是不是真的教我?那就说吧,咱别浪费时间了!”

文慧微笑着放开手,歪头道:“九妹妹,老实说..你这样说话,我反而更自在呢!”

这一章真不知该怎么说了,文慧这姑娘就是个贱脾气......

第三百一十五章 太子的要求

柳东行低头盯着东宫偏殿的地面,听着太子朱景坤和气的话语,隐隐有一种不真实的感觉。

在来东宫之前,他还以为,这位才登位不足一年的太子爷即便对他不是太冷淡,至少也不会有什么好脸色的,没想到,对方不但态度温和亲切,还表现得就如同寻常好友见面说话一样,一点架子都没有。

加上太子今日只是穿着很普通的蓝色素面丝袍,瞧着就象是个寻常官家子弟似的,初进殿时,若不是引路的内侍朝他行礼,口称殿下,柳东行还以为对方只是东宫伴读之类的人物呢。

太子不但待柳东行很和气,还表现得如同通家之好般,把太子妃与文怡的交情摆了出来。他声称太子妃怀孕期间,常常想起从前的闺中好友,只是除了阮家姐妹外,其他好友多数分散各地,仅有文怡一人还在京城,却也马上要离开了,还不知道能不能在她临行前见上一面。

太子把话说到这个份上,柳东行也不好装傻,只能回应说会让妻子在临行前进宫辞别太子妃。其实他倒不担心,文怡对太子妃杜氏,那是真有恩情,而自己又不是什么大人物,太子若真要对付自己,根本用不着在家眷身上做文章。只是他对于太子意外的亲热态度始终抱有几分疑虑,即便对方言笑晏晏,亲切平和得一如朋友之间的对话,也丝毫不敢有半分松懈。

太子朱景坤其实对此也心知肚明,脸上却半点异样都不露,反而笑吟吟地端详着柳东行一本正经的模样,闲话几句,便忽然转了口风:“柳将军似乎对我十分提防?我在这里说了半天话,你脸上连半点笑容都不见。”

柳东行心下一惊,忙低头恭谨地道:“末将不敢,末将只是慑于太子殿下威仪,不敢轻忽冒犯。”

太子轻笑:“我又不是凶恶之人,能把人慑住?你是觉得我原本不认得你,却平白无故把你召了来,因此觉得不安吧?”

柳东行并不是这么想的,不过也顺着口风应了下来:“还请殿下为末将解惑,京中稗将无数,当中不乏出色出挑的年轻俊杰,末将不过区区一介武夫,何德何能受殿下垂青?且末将即将远行赴任外地守将,殿下将末将召来,莫不是有什么吩咐?”

太子又笑了:“你虽年轻,但第一回上战场,就敢单挑敌将,又能独自领兵粉碎敌军的埋伏,有魄力,有才能,初出茅庐便广受军中大将好评,声名大噪,未满弱冠之龄,已经官至从四品宣武将军,任职康南驻军所驻将,镇守一方。你这样的人,还自称武夫、稗将,叫那些不如你的人怎么活?”

柳东行低下头:“殿下谬赞了,末将不过是侥幸罢了。”心中却在猜想,太子以储君之尊,如此夸奖自己,莫不是有意拉拢?想来太子亲舅郑太尉手中虽有兵权,在军中无论资历威望都始终无法与沪国公府相比,难道太子是想拉拢现成的军中新人,好增添自己的份量?可是......太子已然迎娶沪国公姻亲东阳侯之女为正妃,便意味着得到了沪国公一系的助力,如今意欲另起炉灶,可不是什么好兆头。

柳东行在那里暗自思索,太子朱景坤脑中也迅速地转过了几个念头,面上却仍旧带着微笑:“你这可就太谦了。老实说,我虽是在父皇召见班师将士时,才头一回见你,但对你却并不陌生。早在你参加武会试时,在文试那一关,就因对北方地理战局以及蛮族风土习俗了若指掌而在众举子中脱颖而出,深受考官青睐,若不是你在箭术上略逊其他人,怕是早就点了武状元了,你不知道吧?”

柳东行一怔,干巴巴地道:“这......末将一向对北疆战局颇为留意,因此知道得多些,但不过是纸上谈兵,不值一提...”

太子笑了:“虽说是纸上谈兵,但也要有本事去谈呀!你们这一科的武进士们,知道北疆蛮族的人不少,可真正了解地却没几人,甚至有不少只是仗着拳脚功夫或是骑射功夫比别人强些,凭着一股力气便来考了,连我朝与蛮族几次大战的细节都不清楚,还有人把蛮族与古时的匈奴混为一谈呢。相比之下,你这样的人才,这样的年轻,又非将门出身,能有这样的才学,着实难得。更难得的是,你本为世家之子,文武双全,却没有沾染眼下一般世家子弟的浮夸之风,性情沉稳,做事也认真,几位将军都在我面前夸奖你呢,说你不矜不躁,是可塑之材。”

看来太子今日是真的想要好好夸夸他了。柳东行没有办法,只能摆出受宠若惊的表情,谦虚了好几句。

太子道:“你年纪轻轻就有今日的造化,却还这般谦逊,可见日后前途不可限量,倒也不枉我当日的一片苦心,把你安排到京南大营去了。”见柳东行面上露出惊讶之色,他便笑道:“没想到吧?兴许你心里还曾经埋怨过我呢。我不过是因为身边有人提了一个建议,便把你送到边疆去了,害得你才新婚便要夫妻分离,在战场上出生入死,好不容易立了功回来,我却在你面前自夸这是我的功劳,脸皮很厚吧?”

柳东行哑然,过了一会儿才道:“末将不就...”

太子呵呵笑道:“我知道你心里在骂我呢,不过不要紧,你爱骂就尽管骂,反正我心里清楚自己理亏。”笑完了,他忽然正了神色,诚挚地看着柳东行:“不过,有句话,我只跟你说一次,那就是当初我下令时,完全没想过你会死在边疆,因为我相信你,相信你的本事,也相信你不会被一场战争挡住脚步,你果然没让我失望!”

柳东行的心情有些复杂,他有一点感动,好象自己受到了赏识,受到了肯定,这种感觉让他打从心底里高兴,然而,理智却又告诉他,太子的这番话,很有可能只是为了拉拢他才故意说的。一时之间,他竟不知该如何反应才好了。

太子见状,笑了一笑:“好了,如今你确实立功回来了,我也为你高兴。日后你还要继续用心兵事,可别松懈啊!”

柳东行醒过神来,恭敬地行了一礼:“末将谨遵太子之命,到康南任上后,必尽心职守,镇抚地方,不叫屑小之辈有机可趁。”

太子点了点头:“这样很好。康南那地方,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个太平之地,实际上,底下也有不少暗涌呢。”他看向柳东行:“南下赴任要做些什么准备,你都清楚吧?康城一带的风土人情,不用我说,你想必也是知道的。你的履历上写,你本是康城书院出身,在那里待过两年,然后才弃文从武的。我问你,你既在康城住过,那康王府......你可知道?”

柳东行顿了一顿:“末将虽在康城读过两年书,但日常居住都是在书院之中,偶尔往市井一游,对康王府所知不多,不过是道听途说罢了,不过据昔日旧友所提,言道自打康王爷去世后,康王世子进京,康城的王府便日渐败落,如今已经是明日黄花了。”他犹豫了一下,抬眼看向太子,小心探问:“末将曾听闻,康南驻军所,本是为了辖制康王藩地而设,不知太子可是......有所吩咐?”

太子叹了口气,有意识地压低了声音:“不瞒你说,康王叔去世后,父皇便将世子召进宫中抚养,直到前不久,世子年满十四周岁,方才出宫建府。但他年纪小,又少不经事,素来都是胡闹惯了的,父皇担心他回康城去,不但无法治理好藩地,反而会惹事生非。你也知道,康城北边的平阳、平阴,去岁才出过匪乱,眼下正是安抚民心的时候,可不能再出什么妖蛾子了。故而父皇与我问过康王世子的意思后,便给他封了个闲爵,让他继续住在京里,有我们皇家照应,随他玩乐就是了,等他日后懂事了,看他的志向再作安排。至于康王府,便收归朝廷管辖。”

这话虽然说得冠冕堂皇,但柳东行却心知肚明,康王府的藩地算是被削了。天下藩王众多,独康王一系无人可支撑大局,势单力薄,自然是头一个被削的,不过康王世子也算是有个好结果了,至少是无惊无险地得了爵位,将来也依旧安享富贵太平。

但这话柳东行不能明说,只能应道:“这是世子的福份,能得圣上与殿下照应。”

太子苦笑一声:“景深是在宫里长大的,就跟我弟弟一样,我怎能看着他为难呢?只是......他虽是个胸无大志又天真直率的孩子,却止不住从前的康王再一系,有人不甘心就此沉寂。你在康城住了这么久,不会不知道康王府在当地的势力有多大吧?”他看向柳东行,眼中有着试探。

气氛在不知不觉中,已经从朋友之间亲切友好的谈话,向君臣应对转变了。柳东行看到太子的眼神,心中暗寒,不敢大意,只得坦白相告:“末将曾听同窗们提过,康城虽比不上归海城,却也是天下少有的大港了,城内客商云集,兴旺发达,而全城的商铺中,就有近一半是康王府的产业,又再有两成,其东家与康王府关系密切,余下的三成里,又有超过一半的商铺,其东家都是看着康王府名下的铺子吃饭的,除此之外的一小半才是其他世家所拥有的产业,但也无法在城中做大。康城天下名港,可说是康王府的囊中之物。”

“你说得不错。”太子眼中闪过一丝满意之色,“柳卿确是胸中有丘壑之人,不过是浮光掠影,就发现了其中的关键。”他正色道:“实不相瞒,早在深弟扶康王灵框进京次年,父皇便已经派人前往康城收拢王府产业,毕竟深弟年纪尚小,又养在宫中,无法亲自打理家业,但又不能就这么将它抛下不管,或是交给家奴一一深弟少年丧父,哪里是那些刁奴的对手,虽然王府产业归了皇家,但至少不用担心会被那些忘主的刁奴谋了去。只是......”

他顿了一顿,意味深长地看向柳东行:“当时能收拢到的,只有王府明面上的产业,而当时随着那些产业被遣散的王府侍从,也只有花名册上记有姓名的人而已。当时父皇并未多加留意,直到最近,父皇身体不适,命我接手政务,才发现...康王府的旧人里头,恐怕有不少人心怀异志,意欲在康城掀起波澜呢。他们不肯听从深弟号令,意图自立山头,这倒也罢了,但康城乃是南北交通重地,若是落到有心人手里,对南方的安定可没什么好处。”

柳东行脑中迅速闪过一个念头:青州乃是郑王府藩地,与康城相距不远,若郑王在青州控制住相距甚近的归海城,而康王府旧人又控制住康城,那就等于将本朝南北疆土横刀截断了,若是再加上东面的东平王府,三方夹击,便能直接威胁到京城,若是事情不成,三家王府退守南方,也无不可。南方土地肥沃,地广人稀,却有丰富的矿产,又通海航,相比之下,无论是青州还是东平,都不过是弹丸之地罢了。

他飞快地瞥了太子一眼,不知道对方是否有发现到这一点。若太子发现了,仍旧把自己调往康南,那就不是存心要将自己投置闲散,反而是极大的重视与抬举了。

太子仔细留意着柳东行的神色,没有错过对方眼中那一抹恍然。

他满意地笑了,能打仗的年轻武将有许多,但真正有眼光、有头脑的却不多,这柳东行果然是个可塑之材,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

柳东行离开东宫时,已经快要日落西山了。他看着远方的晚霞,不知为何,有一种恍惚的感觉,就好象方才所经历的事,都只是一场梦而已。

东宫的内侍轻声细语地在前招呼他,他忙醒过神来,随着那内侍往外走,忽然想起,自己一进宫便是大半日,妻子在家想必已经担心至极了,又不由得生出几分愧意。

正走着,忽然,引路的内侍向前方行了个礼:“深世子,您来了。”柳东行不由得脚下一顿,抬眼望去,正好与一名年约十五六岁的华服少年相对而立。

第三百一十六章 王者心术

柳东行觉得有此奇怪,他好象跟这位“深世子”并无来往,只是凭着曾经远远见过两三面的印象,再加上内侍的称呼,勉强能认出对方的身份而已,可这位前任康王世子为何一见自己,那眼神中就透出怨忿来呢?不,不仅是怨忿而已,似乎还有几分嫉妒?

朱景深看着柳东行,心情有些复杂,如果不是对方的存在,他恐怕早就娶得心上人了。柳东行出征北疆一事,不过是他一时气愤,打算给对方找点麻烦罢了,只要柳东行真有本事,也不会轻易死在战场上,若是没本事,死了也免得连累了顾文怡。然而,柳东行不但平安归来,还立下大功,眼看着前程大好,节节高升,看着对方得势,朱景深心里又不是滋味了。

若不是他当初在太子面前发了话,柳东行哪里有今日的风光?不过是在小武官位置上苦熬罢了。可如今他所得到的,却是倾心之人的怨恨。柳东行算什么东西?为何上天如此眷顾他?!

想到这里,朱景深便盯紧了柳东行,冷笑一声:“这是谁呀?见了人连个招呼都没有!”

柳东行顿了一顿,有些为难。他知道这位深世子就是前任康王世子,本来早就已经不是世子了,但方才那内侍如此称呼对方,他又不好改口,只得抱拳一礼:“末将见过深世子。”

不料朱景深脸色一沉:“谁不知道我早就已经不是世子了?!你这么叫我,是在寒碜我呢?!”

柳东行微微皱了眉头,只得改口:“是末将记错了,请朱将军见谅。”朱景深受封为镇国将军,唤他一声将军倒也使得。

但朱景深的脸色更难看了:“跟你这个将军一比,我算哪耳子的将军?你这是在嘲笑我呢?!”

这下柳东行就算原本不知道,也明白对方是在故意找碴了,虽说心中讷闷,但心里也不是不生气的。他自打经过战场洗礼后,性子已经改了不少,但本性难移,当即便低了头,看上去似乎十足恭顺,其实正在心里暗暗思索着,要想办法暗地里给这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屁孩一点教训,嗯......刚才太子说的话里,提到什么来着?

眼见着场面有些僵,那内侍连忙赔笑着打圆场了:“深世子,这都是奴婢的不是,若不是奴婢这么称呼您,柳将军也不会说错话了。您大人有大量,饶了奴婢吧一一您是来见太子殿下的吧?殿下这会儿正有空呢,但马上就到晚膳时间了,您若是有要事......”

朱景深忍住瞪那内侍的冲动,勉强挤出一个和气的笑:“是么?多谢公公提醒了,我这就过去。”说罢再盯一眼柳东行,摔袖子走人了。

柳东行状似恭敬地维持着鞠躬礼送的姿势,却在朱景深走过自己身边后,盯住对方的背影,眯了眯眼,嘴角微微露出一丝嘲讽的笑容。

那内侍和气地笑着在一旁道:“柳将军别见怪,这是深世子,从前康王府的世子爷,从小儿在宫里长大,常常到东宫来,向来是随意惯了的。奴婢们习惯了叫他世子爷,即便如今他已经不是了,奴婢们也没改口,想必深世子是生奴婢们的气,却又碍着旧日情份不好直说,才会冒犯您的,但他并没什么坏心,请您别放在心上。”

柳东行回头笑笑:“公公多虑了,臣下怎敢与贵人计较?”

那内侍掩口笑道:“不瞒您说,深世子小时候更胡闹呢,无奈皇后娘娘十分宠爱他,有时候太子殿下要教训,有皇后娘娘护着,也拿深世子没办法,只得随他胡闹去。所幸深世子虽爱胡闹,却不是不分轻重的,真要做错了什么事,皇后娘娘也不会容他,因此太子殿下只得随他去了,只嘱咐身边侍候的人用心。今日深世子独自前来,想必是甩开了侍候的人呢。”

柳东行眼中精光一闪,露出了淡淡的微笑:“时候不早了,宫门什么时候下钥?”

“哎哟,瞧奴婢这记性!”那内侍一脸惶恐地鞠了一躬,“奴婢怠慢了,柳将军请这边走。”

朱景深几乎是冲进东宫偏殿的,只不过临进门前刹住了脚,深呼吸一口气,方抬脚进门。

太子朱景坤已经离开了书案,正坐在正位上气定神闲地喝茶。他早就听到近侍的通报了,倒也不慌不忙:“来了?正好,快到晚膳了,今儿就在我这里吃吧。我听说你府里的总管打算为你修宅子,却被你驳回了?这是什么缘故?那宅子虽然不错,却也有些年头了,你刚搬进去,趁着如今还未到冬天,赶紧把该修的修了,正好过年。”顿了顿,“是因为银子不够么?还差多少?出宫时不是才拨了三万两银子给你?都用到哪儿去了?”语气就象是一个哥哥在问幼弟:“你又没钱了?前儿不是才给了你三十文钱,都用到哪里去了?”既家常又平常。

朱景深却丝毫没有感觉到兄弟情深的温馨,反而心下暗惊,把进门前的那股怒气完全抛开了,迫不及待地解释:“那宅子挺好的,还能住人呢,好好的修什么?这会儿都九月底了,万寿节都过了,再叫人修宅子,能在年前修好么?若是过年都不能好好过,我可就要抠死了。

太子殿下别听那些人胡说,他们知道什么?不过是想借着修宅子的机会吞我的银子罢了,我把银子留在手里,想做什么不成?”

“那你想做什么?”太子笑得亲切,“你的总管不是从前康王府用过的旧人么?侍候了这么多年,哪怕王府没了,也忠心不改,按说该是再可靠不过的了,没想到也是这样的蛀虫,趁着还未酿成大祸,都打发了吧。你要是不忍心,多给他们几两银子也成。若是缺人使唤,尽管跟我说,我替你挑好的。”

朱景深心里发凉,面上却还要继续维持微笑:“那就多谢殿下了,我那儿要是真的缺了人,一定求您帮忙!”

太子微笑着点头,接下来,又漫不经心地问起了他的功课,还都教了些什么,去了谁家玩,认识了什么新朋友,可有进宫向太后娘娘与皇后娘娘请安,等等等等。

朱景深小心翼翼地回答着,同时暗暗打量他的神色,不知不觉间,时间就过去了。东宫内侍前来叩问可要摆膳,太子一挥手,朱景深就只得留下来陪他用膳。好不容易吃完了,朱景深见太子心情不错,瞅了个空子,装作无意中想起:“方才进东宫时瞧见那个柳东行了,殿下叫他来做什么?他这人很讨厌吧?一脸自命不凡的模样,叫人看了就生气!”

太子笑道:“你少胡说,那可是朝中新出头的青年才俊,我很看好呢。我知道你对他有点小心结,但那本来就是你理亏,如今人家夫妻恩爱,和和美美的,你也到说亲的年纪了,赶紧把以前胡闹的事都忘了吧。”然后状若无意地添了一句:“我打算派他去康南驻军所,旨意下了好些天了,你不会没听说吧?算算日子,他也差不多是时候动身上。

朱景深手下一紧,干笑道:“我......我还真没听说呢,这些日子光顾着玩了一一怎么会派他去的?他才多大年纪?给人当当副手跑跑腿就算了,独当一面,恐怕不能吧?若是不堪大用,岂不是辜负了殿下的信任?康南原任的驻将就是个老资历,做事最稳重不过了,我只当殿下会另派一名稳重的老将去呢。”

太子笑说:“一听就知道你还记恨他,你是个最会胡闹的,却说别人不稳重,没得叫人笑话。我看柳将军很好,文武双全,兵法骑射都是极好,又新近立了大功。年轻点有什么关系?我也不老,正是该提拔新血的时候,日后正好大用。况且,他以前曾在康城书院读过书,对那里的情形是极熟的,一上任就能办事,省了多少功夫?好了,这事儿不与你相干,你再任性,我可就生气了。”

朱景深暗暗咬了咬牙,面上笑着应了,心中却大恨。

他是康王府嫡子,康城就是他家的地盘,如今舍了王爵,是他的选择,但太子也太过分了些,什么叫他与康城不相干?!

辞别太子,出得宫门,朱景深看着天边的暗云,眯了眯眼。随行进宫的侍从低头走过来,压低声音问:“世子爷,太子那里怎么说?那封信的事......”

朱景深眼中闪过一丝厉色:“替我约见送信人!”

此时此刻,东宫偏殿的书房里,太子朱景坤正传召那名送柳东行出宫门的内侍,细细询问:“你确定当时没看错?柳将军果然不认得深世子?”

那内侍答道:“奴婢确实没看错,柳将军应是不熟悉世子的,顶多是从前打过照面,知道世子的身份,却没有来往过,倒是深世子,一见柳将军,脸色便难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