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东行轻笑:“你也知道我从没做过坏事,却只觉得我藏奸,看来我说了也是白说。你尽管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好了。这会儿是什么时候?逆党就在前方,距你不过百尺之遥,可你却还惦记着那点小心思,跟我争吵不休,总觉得我是要推你下火坑,可见你为人心性!你这人只可为辅,却不能担当重任,朝廷不用你,果然是有道理的。你既有所顾虑,不敢前行,那就交出兵权,我让别人替你去!康南三千精锐,总有人是有胆子的,免得你思前想后,殆误战机,到头来却埋怨我。”

程锦夏剑眉一竖,重重地哼了一声:“不劳将军费心了!这点小事,我还做得来!”

柳东行眉梢一挑:“那若是你出了纰漏呢?”

程锦夏答得斩钉截铁:“将军尽可军法处置!”

“好!”柳东行嘴角一翘,眼中闪过一道精光——年纪老大了,气性还这么足,中了激将之法也怪不得别人了。

此时此刻,百尺外的河谷边上,郑王一行人在连夜疾行后已经疲惫不堪了,终于忍不住停下来略作休整。侍从用袖子清理了一块略为平整的石头,请郑王就座,后者一屁股坐上去,便开始长吁短叹。侍从将干粮和水囊递过去,却被他一脚踢开。

申屠刚在旁静静喝了几口水,便上前道:“王爷不必太过担心了,有几位将军坐镇,青州至少可保在三日内不会陷落,有三日时间,足够王爷抵达安全之所。”

郑王眼圈微微一红:“将军们还在青州抵御敌军,我却丢下他们跑了,是我对不住他们,辜负了他们的期望啊!”接着神情变得狰狞:“这都是程国公府的逆贼所害!我一向奉他们为长辈,几时亏待了他们?他们居然背叛我,还向朝廷告密?!还有王妃和世子!我一向待他们不薄,而他们居然帮着程国公府瞒我!”

申屠刚低声劝他:“程国公一家固然可恶,但程娘娘对此事应该毫不知情,她已有月余不曾回过娘家了,世子更是年幼。程国公不顾骨肉亲情,抛孙弃女,是他们的不是,但王爷可别因此就疏远了妻儿家人啊!”

郑王冷笑一声:“你这话说得可笑!我命人诛杀程家人时,那**可是带着儿子对我哭哭啼啼的,还骂我冷酷无情,连那臭小子也给我脸色瞧,哪有半点将我这个父亲放在眼里?!早在他们为了程家而责怪我的那一刻开始,他们就不是我的妻儿了!只要**后东山再起,还怕没有名门淑女为妻,还怕生不出儿子么?!你不必再为他们求情!”

申屠刚效忠的是郑王,既然郑王都这么说了,他自然不会再说什么,只是转了话题:“现下已是半夜,月色不明,此地地势又不平整,深夜赶路,只怕会有意外。王爷看…是不是在此歇息一晚,天亮后再走?”

郑王有些犹豫:“追兵…会不会赶上来?”

申屠刚颇有信心:“附近的山民已经叫属下料理干净了,王府里到过这里的人也都跟着同行,整个青州城再无第二个人知情,就连几位将军,都以为王爷是借道荣安南下去了。即使郑太尉事后攻下青州,发现王爷已经离开,也无从追起。王爷尽可放心!”

郑王神色一松:“那就休息一晚上吧。休息好了,明儿也有力气赶路。”

侍从领命,开始搭起帐篷。这里是河谷,挨着冰冷的河水,几乎找不到一块六尺见方以上的平地,满地都是石头,附近的树林子里又杂草丛生,蛇虫当道。在这样的环境下,就算勉强搭起了帐篷,也不可能住得舒服的。夜里山林起雾,寒风里都带着湿气,想要生火,干草枯枝只冒烟,半日才生出点小火星来,烧水都不够,更别说煮热食了。

郑王一边拿眼瞪侍从,一边恶狠狠地啃着干粮,咒骂不止:“只要让我顺利逃出生天,将来东山再起,必要将朱景坤千刀万剐,叫他也尝尝我吃过的苦头!”

他话音刚落,便听得“扑通”一声,在最外围负责警备的士兵忽然倒了一个,申屠刚立刻转身喝问:“怎么回事?!”

河谷里的雾气很浓,隔了几十尺远,谁也看不清是怎么回事,便有士兵跑过去查看:“大人,他好象睡着了。”赶了一天路,这时候又是半夜了,大家都很累,站着睡着也不奇怪。

申屠刚眉头一皱:“叫醒他!谁敢在当值时疏忽职守的,爷爷的刀可是不认人的!”

士兵连忙去推那倒下的同伴,但无论怎么推,人都不醒,去推人的反而也跟着倒下了。申屠刚开始觉得不对,大声喝令众人立刻起身警戒。士兵们迷迷糊糊的,有人猛地站起来,却又踉踉跄跄地跌倒回原地;有的人索性就没醒,只是翻了个身,又继续睡起来;有的人虽然勉强拿着兵器起身张望四周了,却还在不停地甩头,显然神智不清。

申屠刚心知有异,顾不得许多,转身将郑王拦腰挟起,便往林子的方向跑了。他前脚刚走,便有无数火光涌了过来,将那一小片河谷围得水泄不通。

火光驱走了迷雾,原本神智不清的叛军士兵刚刚醒过神来,便已经落入康南驻军手中,全被捆了个结结实实。最后一清点,才发现跑了最重要的两个人。

程锦夏心中暗骂,一边命人去追,一边憋着气去向柳东行复命。柳东行面无表情地看着他,半晌没说话。程锦夏心知自己理亏,也只能板着脸不吭声,准备迎接他的嘲讽斥责了。

柳东行没空去骂他,接连派人到四周搜索郑王与申屠刚的踪迹,可惜搜索了整整两日,都没能发现他们的踪影。他心里十分不满,更让他恼怒的是,胡金全从康城传来了郑太尉下达的军令。

青州守将早在郑王离开的第二天便向郑太尉投降了,得知郑王逃走的郑太尉从两名王府侍妾处知道了郑王逃亡的路线,又收到消息,知道康南驻军设伏拿住了郑王的大队亲兵,便急忙下令,命康南驻军不得擅自行动,静待他前来主持大局。

第三百八十九章 抢来的功劳

柳东行板着一张脸,默然不语。旁边是刚刚听说了郑太尉军令的一干武官,个个义愤填膺。

虽然没有什么人员伤亡,好象非常轻松容易就拿下了数百名郑王叛军,但他们在大正月里躲在这山沟沟中守了这么多天,也是十分辛苦的。眼看着就差郑王跟申屠刚两人没搜到了,却忽然有人来抢功劳,谁会高兴啊?眼见着主将都拉下了脸,索性大声咒骂起来。

在这一片咒骂声中,除了柳东行便只有程锦夏一人是沉默着的。这两天他已经看够了同伴们异样的眼神。明明都设好圈套了,本该万无一失的,他却粗心大意地将主犯给放走了,现在还面临被抢功的危险,这都是他的缘故。多年来他早已习惯了属下用尊敬爱戴的目光看着他,此时感受到众人态度的改变,他心里着实不是滋味,但他自知理亏,唯有默默承受了。

听着众人的咒骂,柳东行总算抬起手来,懒洋洋地做了个制止的动作:“好了,不用再说了。军令如山,郑太尉既然有令,那我们留几队人在出口守着,以防万一,其他人就收兵回营吧!”

听到他这么说,众人都吃了一惊,有名百户便道:“将军大人,虽说军令如山,但不是还有‘将在外,军命有所不受’的说法么?咱们都搜了两天了,又堵住了出口,郑王等人一定是藏在了什么隐蔽的地方,用不了多久就能搜出来。若我们在这时候收兵,会不会反而给了他走脱的机会?擒拿郑王要紧,只要咱们拿住了人,就算郑太尉心里不高兴,也拿我们没办法吧?”

另一名百户也跟着附和:“是啊,咱们又不是他手下的兵,原也没打算跟他争功去,不过是在自家辖地上巡视警戒罢了,无意中撞上了逃亡的郑王,也没什么奇怪的,总不能放着人不抓,非要等到他来吧?若郑太尉怪我们违逆他的军令,我们大可以告御状去!这回咱们可不是单打独斗的,京中来的密使不是跟咱们合作得很好么?”

他所说的京中来的密使,其实指的就是通政司胡金全那帮人。柳东行虽没有明说,但来往得多了,驻军所的人都心里有数,还有一群身份不明的人士在康城负责平息藩王叛乱,而且这群人极有可能是奉了京里的密令来的。他们久在偏远之地,头一回跟这种来历神秘又手段通天的人打交道,都有些小兴奋,觉得只要自己没犯什么大错,就不会有人昧下了自己的功劳。而这名后发言的百户,甚至已经提出一个可以拿去搪塞郑太尉的理由了。

然而,柳东行却心知事情没那么简单。通政司固然可以直达天听,但他们终究只是一个办事的衙门,无力干涉皇帝与太子对政事的处置手法,更不凑巧的是,眼下皇帝病了,大部分的政事都是由太子做主的,而郑太尉恰恰是一个有能力干涉到太子决定的人。柳东行拿不准,在这种关系到功劳归属的事务上,太子殿下是会偏向他们这些在底层办事的小武官,还是偏向他的亲舅舅。

柳东行抬眼看向一众下属,语气已经恢复了平静:“青州距离康城不过两天的路程,若是日夜赶路,只怕用不着一天半就能到了。郑太尉的军令从下达到转至我手中,已经过去了两日,你们以为现在郑太尉会在哪里?”

众人的脸色都有些灰败。他们熟知本地道路,明白柳东行的意思。若郑太尉在下达命令不久之后便起程前来,只怕再过不到半天时间就能到达了。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做手脚,能顺利瞒过去的可能恐怕不大。只是众人明白归明白,心里却仍旧有不甘。

柳东行叹了口气:“大家也不必太沮丧了。我们已经搜了两天,每个角落都搜了三四次,仍然一无所获,就算再让我们多搜一两天,也未必有结果,反而平白得罪了郑太尉。虽说我们并非他手下的兵,但如今他奉命平定藩王叛乱,便是主将,我们都只能从旁辅助,若惹恼了他,他只需一句军令如山,便能处置我们,那即便事后朝廷责备了他,我们也吃过大亏了,岂不冤枉?放心吧,我们捉拿了郑王的大批亲兵,这份功劳已经跑不掉了,送往京城的奏报前日就已经出发,为防路上遇险,信使没走青州,是走平西北上的。就算将拿住郑王的首功让给郑太尉又能如何?”

众人听了这话,脸色才略好看了些,心里暗道那京城来的密使果然有眼色,早早就将大家的功劳报上去,也不怕中途会被郑太尉截住做手脚了。

柳东行再次下令众人收兵,只留了两名小军官各带一个小队,一队守住入江口,一队前往苏东县内的出口监视,以防万一,其他人都整队回营了。

众人四散忙碌起来,程锦夏却默默地走到柳东行身后,低声道:“这一次是末将疏忽了,末将愿受将军责罚!”顿了顿,“只是本该属于康南驻军所的功劳,岂能白白便宜了别人?!拿住了普通的护卫,跟拿住了叛乱的藩王,份量如何能比?若将军是顾虑到郑太尉位高权重,不敢轻违其令,末将愿出这个头!”

柳东行头都没回:“别犯傻了,你以为你是谁?不过平白送了性命,一点用处都没有!你与我不同,我好歹还是在御前留名的人物,你却是一点根基也无。得罪了当朝太尉,还想要在军中出头?当心他故意将你贬到更不堪的地方去!你一人倒霉事小,别连累了其他兄弟们!大家熬了这么多年,好不容易有了个机会,难道就生生叫你毁了?!”

程锦夏胸口一堵,不服气地道:“那难道我们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他抢了大功去?!那这些天兄弟们的辛苦又算什么?!”

柳东行回过头,淡淡地瞥他一眼:“说白了,你就是不甘心叫上锋占了功劳吧?所以我说你这个人气量小,做不了大事。不管是做官还是在军中为将,都是一个道理,光有本事是不够的,还要认清楚自己的身份。朝廷此番平叛,郑太尉是主将,我们都是辅佐,只能听令行事,若为了自己的功劳大小,便耍性子跟主将对着干,不遵军令,那还不乱了套?不要为了私利便忘却大局!你以为我说的私利,仅仅是指个人荣辱么?郑太尉的做法是对是错,朝廷自有分寸,我们只需要遵令行事就行了!”

柳东行这番话噎得程锦夏半晌不能言,待静下心来想想,心中便忍不住惶然。他忽然发现,原来自己确实是因为自己与属下的荣辱而置大局于不顾的自私之徒,相比之下,柳东行这位主将,却能为了遵守上命,而对唾手可得的功劳说弃就弃。谁才是诚心为公之人,谁才是为了私利不顾属下前程之人,一目了然。他猛地出了一身冷汗,有些不敢面对这个结论。若一直以来他都误会了这位年轻的上司,那他以往所做的一切又意味着什么?

程锦夏惴惴不安,但柳东行状若平静的外表下,实际上是满腔怒火。他远没有面上表现的那么平静。从收服康王府到围剿郑王,都是他与胡金全一力策划,当中还有他爱妻文怡出的力,好不容易将近全功了,郑太尉却生生插了一脚进来。若不是胡金全前日为了跟郑太尉赌气,故意早早将喜报送往京城,好寒渗一下放走了郑王还懵然不知的后者,只怕今日郑太尉一到,便真的将他们的功劳抢了去!就算官司打到御前,难道太子还能为了他们便让亲舅舅受委屈?事后顶多是赏他们些东西做为补偿就算了。

郑太尉此举实在是太过分了!他就算揽下全部功劳,也要朝廷肯信才行啊!他是三头六臂?一边打青州,一边在康城抓郑王,他还会分身术不成?!就算朝廷昧着良心接受了他的说法,他也这把年纪了,功劳再高,还能升到哪里去?也不怕有朝一日功高震主,葬送了自己全家的性命!

柳东行一边在心中大骂,一边憋着气领兵回来了康城。他前脚刚进城门,便有胡金全手下的人来向他报告,郑太尉已经带着亲兵到了,不过他们没有入城就直接奔山坳口去了,队伍后面还跟着特制的豪华马车,是用来押送郑王的。

柳东行心中冷笑,命士兵们返回多日来的驻地,略作休整,预备明日回驻军所,便往家的方向去了,一进门,便忍不住拉了笑着迎面而来的文怡,直往跨院那边的书房走:“什么话也别说,我今儿真真气死了!这口气若是不发泄出来,我实在憋得慌!”

文怡闭了嘴,由得他拉住自己进了书房,便原地转悠着说起郑太尉的命令,她没插一句嘴,只是静静听着,心里忍不住觉得:天意果然不可违,该郑家的荣耀,谁也抢不走。

柳东行发泄了一通,心里舒服多了,才冷笑道:“他要抢这个功,就让他抢去!郑王这样的人,说是叛首,却偏偏是金枝玉叶,轻不得,重不得,万一有个损伤,到了御前也不好交待!我倒要瞧瞧,郑太尉这样的人,会怎么对待阶下之囚。不过在那之前,他得先把人找到!若是他找不到人,哼…那就别怪我把他强令康南驻军收兵的事报上去!他是太子亲舅又如何?太子殿下又不是没有收拾过他!”

文怡拉住他的手,柔声安慰:“别恼了,他做得这么过分,得罪的可不仅仅是你一个康南驻军所而已,朝廷迟早会知道的,就算他是太子亲舅,也无法只手遮天。你虽没能擒拿叛首郑王,却将他的亲兵息数活捉,这份功劳也不轻了,太子殿下心里有数的。”

柳东行叹了口气:“话虽如此,但这两份功劳的份量可不能比。我只可惜,你为这件事费尽心力,到头来却…”

文怡捂住他的嘴,嗔道:“我能费多少心力?不过是说了几句话而已,真正出力的是你和胡先生,是康南驻军所的将士。罢了,事已至此,多说无益,咱们还是多想想以后吧。虽然你将郑王让给了郑太尉,但该你们得的功劳,可不能叫别人昧了去,送进京的奏章该如何写,你还要细细斟酌才是。”

柳东行顿了顿,默默地点了点头,接着又微微一笑:“我不会明着告状的,但让太子殿下知道他舅舅干了些什么,还是不成问题的。太子殿下想必也能明白我的苦心…”

且不说柳东行如何构思奏折,郑太尉那边跟康南驻军留守的人马进行了简单的交接后,便急急把人打发走了,然后将大队士兵组成三个包围圈,层层收窄,在河谷范围内足足搜了一天一夜,却仍旧一无所获。

这时,从苏东县传来消息,县令顾文良领着衙役,意外地截住了逃亡到那里的郑王妃与世子。消息传回来后,郑太尉得到了启示,排查所有通往苏东县的小路,终于在一个山洞里找到了郑王。

郑王此时狼狈不堪,脚上还受了伤,身边却一个人都没有。申屠刚下落不明。郑太尉也没多想,只是派人到附近搜寻,自己却跑到郑王面前,冷嘲热讽了一番。

郑王起事时,将郑贵妃与郑家人骂作奸妃佞臣,极尽辱骂之能事,郑太尉早就怀恨在心了,此时仇人落到他手里,他哪里肯轻易放过?嘲讽一番过后,又笑话对方贪生怕死,抛弃了手下的将领私逃在外,却没想到他前脚刚走,后脚手下就自动献城了;对方一直以来宠爱非常的两名侍妾还争先恐后地向自己告密,将他逃走的路线坦然相告;最后还笑话对方如今落得个孤家寡人的下场,连最后一个护卫都弃他而去了。

嘲讽完全,郑太尉又绘声绘色地说起皇帝对儿子起兵叛乱的愤怒情形,并对郑王日后的下场推测了半日,看着郑王的脸色白了又青,青了又黑,心里便畅快不已。

只可惜,郑太尉的好心情没能延续太久。从山洞里出来的郑王,被拖着走了几步,便忽然撞开押住他的士兵,猛然一头撞向了山壁,头破血流,当场断气了。

郑太尉的脸色顿时黑了下来,第一时间转头看向身后。不远处正辛苦往山上攀爬,又被郑王惨死的景象骇住的,正是宫中派来的监军内侍,皇帝亲信。

第三百九十章 不速之客

郑王的死讯传到康城时,柳东行与文怡都大吃一惊。

前者惊的是郑太尉居然如此大意,让郑王有机会自裁,同时又有几分庆幸,当日自己忍了一时之气,把捉拿郑王的首功让给了郑太尉,否则此时此刻,倒霉的就是自己了。郑王再不好,也是皇帝亲子,如今落得个横死荒山的下场,皇帝心里怎会好受?郑太尉是皇亲国戚,太子亲舅,皇帝顾念着太子的脸面,多半不会对他如何,顶多就是投置闲散,若换了自己,天知道会冠上什么罪名?

后者惊的却是这件事与前世差异甚大。难道因为来的是郑太尉而非郑太尉之子,郑王的命运便有了截然不同的结局么?牵涉到皇家子弟的性命,她不由得生出几分不安,只觉得自己重生后带来的变数似乎越来越大了,不会有碍天道,以至祸延己身吧?

不过她很快又转念一想:郑王前世虽在叛乱后保住了性命,但没多久就在幽禁之所病死了,多活的那段日子也没做什么事,死得早些还是晚些,应该没有大碍。而且他为了一己之私,掀起战火,也不知害了多少人的性命,即便身份高贵,天道也绝不会容他的。至于郑太尉,他行事乖张霸道,心术不正,若能因这一疏失在君王面前失了宠信,投置闲散,倒是其他人的造化了。这一世他女儿没能成为太子妃,日后自然不可能母仪天下,虽然有位太子外甥,却是位贤明的储君。郑家有这一门贵亲,从此能高高在上地做着皇亲国戚,便已经足够了,实在用不着再添什么荣耀。

想到这里,她心中稍稍一定,便略带忧虑地转向柳东行:“相公,郑王自裁时,身边看押的人虽是郑太尉,但你先前也曾带兵参与了对郑王的围剿,这件事不会对你有什么影响吧?”

柳东行刚刚才庆幸完呢,闻言忙道:“应该不会,不过为防有人栽赃,我还是要去找老胡商量一下应对之法,看呈上去的奏折该怎么写才是。”说罢顺手拿起书案上已经写好的奏折:“这个我拿去,看要怎么修改。唉,郑太尉这是在做什么?他能有多大的气?偏偏在这时候发,结果把人骂死了,他要如何向圣上交待?”

文怡听着他煞有介事地唉声叹气,抿嘴忍住了笑意:“相公,在我面前何必做戏?你心里真的在为郑太尉担忧么?”

柳东行脸上忧色忽然消失了,揽住文怡,嘴角翘起,露出一个幸灾乐祸的笑容:“当然不是了。俗话说得好啊,恶有恶报。郑太尉一心要抢功,结果却抢了祸去,真真是报应!”

有这个想法的不仅仅是柳东行一人,上至通政司的胡金全,下至康南驻军所的一干将士,都觉得大为解气,同时也在暗暗庆幸自己及早脱了身。他们忽然间变得前所未有地配合,不但完全退出了针对郑王府余孽的围剿,还十分谦逊地表示郑王落网伏诛,完全是郑太尉的功劳,他们搜了几天,都没能搜到一点痕迹,可郑太尉一来就抓到人了,他们果然跟郑太尉手下的能人没法比。

当然了,擒拿那数百名郑王亲兵的功劳他们是不会让人的,有一名小军官说得好:“咱们兄弟没本事,只能抓抓跟班,正主儿的衣角都没摸到,哪里还有脸面去跟郑太尉抢功劳?而且咱们抓到人,还要好吃好喝地养着,等候朝廷发落,别提有多苦了,哪象郑太尉,多么干净利落啊,果然手段了得!”

康南驻军所的士兵们一片暗喜,连程锦夏的神情也轻松多了,柳东行由得他们说笑片刻,便令众人安静:“今儿就罢了,出了这个门,这些话就都别说了,省得叫人听见了生事。咱们且回营里去,开春后就要准备练兵了,大家趁有时间,多陪陪家里人,略松乏几日,过年没喝成的酒,没吃成的肉,就尽情吃喝去。等练兵开始了,可不许一人脱滑!”

众将士笑着应了,便有军官各自带领自己属下的士兵先后出发离城。程锦夏骑马过来,对着柳东行欲言又止,柳东行伸手阻止他:“什么话都别说了,请功的奏折已经呈了上去,以后你们前程如何,就要看各人的造化。我只嘱咐你一句,不要忘了这次的教训,以后跟其他上锋相处时,也要拿捏好分寸。”

程锦夏低头应是,只是忍不住多问一句:“将军,属下有一事不明。您既是一片公心,为何当日初来康南时,还要使手段呢?只要您办的是正事,属下无论如何也不会违令的。”他就是因为看出了柳东行的手段,才觉得后者心术不正。

柳东行微微一笑:“我是新官上任,你们对我几乎一无所知,便是我处事公正,你们心里难道就没有疑虑?况且,你又拿什么来判定我办的是正事还是私事呢?比如这一回,我命人去搜寻申屠刚的踪迹,又叫人在正月里守山沟守了好几天,若没有先前收拢人心之举,你们会乖乖听从么?我忽然间对你们说要去捉拿叛逆,只怕你们会以为我在说笑吧?”

程锦夏一时语塞。

柳东行叹道:“我此番上任,奉命要做的头一件事,就是平定康王府之叛,郑王府的事不过是顺带的。这件事一直以来都是在暗中进行,但军中人多嘴杂,局势一日未明朗,我就无法将实情坦然告知营中的兄弟们,但事情又不能不做。为了大局,我也只能这般行事了,不过我也不后悔。我来这里,做的是主将,辖制不住手底下的人怎么行?手段倒在其次,我又不曾为非作歹,害人性命,即便算计了谁,那也说不上不正派。”

他语重心长地对程锦夏说:“我听说你读过几年书,又在康城这种地方久了,沾染的书生习气重些,又没见过几个有名的武将,才会有这样的想法。等你到京城或北疆走一圈,跟咱们军中的英雄人物来往得多了,就不会再有这般糊涂的念头了。什么正人君子,什么大公无私,都是假的。咱们军中的人,不讲那些虚的,能管住手下的兵,才是好将军。”他重重地拍了拍对方的肩膀,便转身走了,留给后者一个高大伟岸的身影。

程锦夏只觉得心情澎湃,虽然柳东行的年纪比他小很多,但他却有一种面对着良师益友的感觉,心中牢牢地记住了对方的教导。

刚刚做完良师益友的柳东行转身便去了胡金全那里,嘴角挂着的坏笑跟方才表现出的正人君子模样天差地别。胡金全见了,便忍不住打趣:“你也听说了吧?心里是不是高兴得快要飞起来了?郑太尉的霸道连老天爷都看不过眼了,叫他吃了个大亏。幸好我早早将奏折送上京城去了,不然还真担心他一时急切会把我们也拉下水呢。”

柳东行眉眼一挑:“我的奏折也刚刚送上去了,说的就是郑太尉下令让我们收队,他独自带着亲兵去捉拿郑王的事,顺便还提了一提苏东县截住郑王妃和世子的消息。不过眼下既然郑王死了,我还得再补一折,借你的笔墨用用。”

胡金全不解:“你是昨晚连夜写好的吧?今早开城门后,郑王的死讯便传来了,你难道在那之前就把奏折送出去了?”

“没有。”柳东行漫不经心地道,“我刚刚才发出去的,现在再写一封新的,也没什么要紧。两封奏折奏报的是完全不同的结果,想必圣上看了,会觉得很有意思吧?这也是让圣上分清楚孰功孰过,免得张冠李戴,寒了立下大功的近臣之心。”

胡金全瞟他一眼,眼中犹带笑意:“说得也是。那我也将这两件事分开奏报好了。我们通政司肩负为君王耳目之责,知道了这样的大事,自然是第一时间报上去的。”

两人对视一眼,微微一笑,彼此心照不宣。

胡金全道:“苏东那边刚刚来了消息,你那大舅子将郑王妃与世子关押在县衙里,命人好生服侍,又严加看管,再加上你连夜派去支援的士兵,倒也不虞有失。只是郑太尉那边派了人过来,表示要接手郑王妃与世子,将人送回青州郑王府,等候朝廷发落,让康城这边的人不要插手。看来是想要弥补在郑王自裁一事上的疏失了,也是为了避免再出两条人命,让事情变得更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