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老太太先问颜九爷:“你南京的大舅子在魏国公麾下当差,听说刚升了卫所指挥使?”

“正是。”

颜老太太说道:“你大舅子的嫡长子马上就要成亲,借着这个由头,你叫沈氏带着琪莲和康哥儿去投娘家哥哥吧,等京城风波平息再回来。”

颜九爷的岳丈岳母这两年相继去世,他素来和大舅子关系亲密,南京远离京城风波,而且大舅子有魏国公庇护,应该不成问题。

颜九爷顿首道:“孩儿听从母亲安排,这就要沈氏收拾箱笼。”

“别大张旗鼓的,就当平时走亲戚的样子就成,没得打草惊蛇。”颜老太太又转首问颜五爷,

“听莫氏说,亲家福州那边来信,说宁祥的岳母身子不好,也就是今年的事了?”

颜五爷道:“您的意思,是叫宁祥从翰林院告了假,和韦氏一起远去福州避一避?”

“不仅仅是宁祥,连宁瑞也跟着他哥嫂一起去。”颜老太太冷冷一笑,道:“一旦京城有变,安宁公主和淮南伯恐怕只能庇护出嫁的品莲了,一个出嫁女碍不了什么事,可宁瑞是男丁。”

颜五爷觉得老太太思虑周全,便忙不迭的应下了。

颜老太太又对颜五爷说:“大房的玫儿不能再留在燕京,乘着沈氏带着一双儿女去南京,顺道把玫儿也稍带去扬州找你大哥,他在扬州为官多年,又是东平郡王的女婿,你写一封密信,让玫儿交给她父亲,看他能不能想什么办法让颜家渡过这一劫。”

颜五爷应下,颜老太太道:“好了,你们赶紧去办,越快越好。”

两兄弟退下,临出门时,颜老太太突然叫住了颜五爷。

颜五爷顿住,回到佛堂。

“把门关上。”颜老太太道。

颜五爷关门,垂首道:“母亲还有何吩咐?”

颜老太太讽刺一笑,像是在自嘲,又像是在嘲笑颜五爷,说道:“如今到了这个地步,你还要瞒着我吗?老爷子当初碍于两位皇子,没能将杨阁老赶尽杀绝,想来早就料到可能会有今日之患,他必定想过避祸之法,呵呵,老爷子一生都不相信我,真正关系紧要的,他从来不和我说。”

“老爷子临终之前,他和你长谈过一个时辰,是不是已经将此事告知于你?”

颜五爷脸色巨变,讷讷不得语。

颜老太太冷笑道:“大房、九房两个庶支、还有你兼祧的莫氏一房已经有了去处,只剩下两个嫡脉,你刚才提都不提,恐怕早有打算吧?”

作者有话要说:嫡支、旁支、庶支,天壤之别。避难形式都不同。

图为颜九爷穿着双袖襕蟒道袍、头戴将巾的造型,可以遥想当年颜九爷卫阶之貌时的风采。

156

156、居安思危祖父定策,旧情难忘世子放行 ...

颜五爷一震,身体僵在原地,末了,低声道:“什么都瞒不过母亲,其实孩儿是打算将一切安排妥当后告知母亲,父亲临终前百般叮嘱过,不到万不得已时,不得用此策保全颜家嫡脉,而且这事越多人知道,就越危险,万一藏不住——。”

颜老太太不耐烦的打断道:“你只需要告诉我,宁佑这一支在不在此列就行,我一个老婆子早就活够了,什么样的荣华都享过了,就是此刻闭眼也无所谓,可是宁佑他——。”

颜五爷扑通跪地,连连说道:“母亲放心,父亲临终前嘱咐孩儿,要好好照顾七弟,孩儿即使不念及兄弟之情,也要听从父亲嘱托,否则百年之后,如何有脸去见颜家列祖列宗?”

颜五爷深知,和颜老太太讲感情是不行的,索性摊出了底牌。

颜老太太果然听进去了,她想了想,说道:“你和你九弟都是官身,肯定是走不脱的,一旦你们就要逃的迹象,打草惊蛇,恐怕两个嫡脉都逃不出去了,所以你们绝对不能走。”

“我呢,不能走,也不想走,素儿毕竟还在京城,好歹我也有一品诰命身份在此,你父亲生前那么多学生要叫我一声师母,除非杨阁老和肃王丧心病狂,打算和小半个官场撕破脸,打算等皇上亲征回来彻底厌恶他们祖孙,他们才敢动我,我在颜府一刻,也能护一护家里。”

“你不要对你大哥抱有多大的希望,哼,我是看着他长大的,心思阴毒的很,关键时刻,他会选择自保,而不是顾全颜府大局。以前他还有过把嫡长女宁壁送给肃王做侧妃的念头,天知道他这几年有没有继续和肃王勾勾搭搭?”

颜五爷忍不住说道:“大哥虽然自私,但也不会做出出卖本族的事情来。”

颜老太太摇头道:“即便是他不出卖我们,但颜府遭难之时,他袖手旁观自保却大有可能!”

末了,颜老太太苦笑道:“也罢也罢,袖手旁观就袖手旁观吧,如果东平郡王府能护得了他,依他的聪明钻营,还有宁瑾这个有出息的儿子,宁壁嫁的王家又是大族,颜家总算有一支能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你父亲看的真是长远啊!他估计也是看出你大哥性情,所以将庶支排除在外——至于你九弟,估摸着早在他选择从武这条路时,就放弃了他吧。”

颜五爷低头沉默,想起父亲临终时曾经说过,“他日若真到了大厦将倾之时,我能保全的,也只有两枚完卵而已。切莫把所有的完卵放在一处,被人一锅端了,就真的无力回天。”

颜老太太看着颜五爷默认的表情,内心有是一阵嘲笑,老爷子啊老爷子!你生前总是说四个儿子,要一碗水端平,可如今,呵呵,你自己都做不到,凭什么也要我做到?

蓦地,颜老太太想到一个问题,道:“你打算怎么处理杨氏?”

这意思,是根本就觉得杨氏不在颜五爷的保护计划之列了。

颜五爷沉思片刻,说道:“杨氏除了会管家理财之外,一无是处,心思不正,歹毒之极,不能做宗妇,这次绝对不能让她搅合到父亲的计划之中。”

“否则依她的禀性,行事习惯,恐怕到了最后,睡莲、怡莲、宁勘,甚至柳氏和宁佑母子都要被她排挤、甚至害死——之前两个老姨娘,颜氏和温氏,一个只有个庶出的女儿青莲,另一个干脆连子嗣都没保住,就这样她都不肯放过她们,必要致死而后快,孩儿实在不敢冒险让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坏了父亲的保全计划。”

“杨氏就是个搅家精,孩儿必须把她留在自己眼皮子底下看着,若——若到了孩儿和母亲看不住的时候,她必须走在孩儿前面。”

说到这里,颜五爷的眼神冷到冰点,对于这个继室杨氏,他比对原配魏氏还要绝情。

室内一阵沉默,只闻得窗外秋风萧萧,落叶枯寂。

颜老太太打破了沉默,说道:“这个不难,她喝了好几年的‘补药’,身子早就破败不堪,再加几剂猛药,就能神不知鬼不觉的除去,慧莲和宁嗣也觉察不到分毫。”

以前和颜五爷密谋的,是等孩子们成家的成家,出嫁的出嫁再处置杨氏,而如今风云突变,不能再等了。

颜老太太问道:“你表亲穆家三人怎么办?他们大老远投亲而来,过了不到一年安生日子,他们将何去何从?”

颜五爷说道:“如今杨阁老卷土重来,颜府自身难保,孩儿是打算给他们足够安身立命的钱财,他们愿意回重庆也罢,愿意去咱们南京乡下的田庄里避一避也罢,尽力便是。”

颜老太太点点头,沉默了片刻,叹道:“难道我们颜家真的要抗不住这次风波吗?!”

颜五爷面有愧色,说道:“父亲临终前曾经嘱咐孩儿,说孩儿学问有余,但是城府不足,只能守成。若在朝中卷入政治,恐怕会引来祸患,不若干脆在翰林院潜心修撰《承平大典》,搜罗几个有潜力的学生,将来大典修成,是能千古流芳的伟业,福泽颜家子弟,倘若孙子辈中有出色的,再极力栽培,将来或许有能够入阁的也未可知。”

“孩儿听从父亲遗嘱,不问政事,一心修书育人,延续父亲当初担任国子监祭酒时的清流名声,可是如今书未修成,几个得意的学生羽翼未丰,不堪得用,所以——。”

“唉,还是孩儿没用,没能居安思危,一旦京城风云突变,孩儿除了保全几个孩子以外,竟没有其他应对之法。”

素儿已经嫁人,宁佑确定在保护计划之列,颜老太太难得没有说风凉话讽刺颜五爷,安慰道:“这不能怪你,天要变了,哪怕穿着狐裘也是会冷的,如今咱们做最坏的打算,先把孩子们送走,横竖他们留在这里也没用,能够抵挡这次风暴的,也只有你,我,你九弟了,至于你大哥,唉,先不指望他。”

过了两日,沈氏带着琪莲和宁康,并大房的玫儿,兴高采烈的回南京观礼大哥长子的婚礼去了,颜九爷贪婪的看着妻儿三个兴奋的表情,暗叹果然是无知者无畏,不知下次和妻儿团聚是什么时候——或者,有没有机会团聚。

沈氏一行主仆十几天走的是京杭大运河这条水路。

次日,宁祥带着妻子韦氏,还有弟弟宁瑞一起出发,去千里以外的福州岳家探望病危的岳母,他们从天津海港出发,走的是海运大船。

当天,穆家母子三人也悄然离开,谁也不知道他们去了那里。

到了第五日,最新战报传来,依旧是捷报,不过其内容很引人深思——圣上偶感风寒,在原地修养,魏王临危受命,带着圣上的佩剑破奴,连续收回两座城池。

燕京城风传,说圣上有意立魏王为太子,但是魏王出身低微——浣衣女所生,所以故借着亲征的机会,捧出魏王,为将来名言正顺立魏王为储奠定基础。

可想而知,在燕京监国的皇长子有多么不安。

魏王府大门紧闭,魏王妃颜如玉抚摸着四个月大的肚子,心事重重。

次日,西城颜府一个体面的管事嬷嬷来什刹海颜府送礼,说这是魏王妃刚刚送给父母和祖母的,老族长夫人觉得很好,就转赠了几个颜老太太。

说完,管事嬷嬷得了打赏就走,彩屏打开匣子,但见里头放着九个大蟠桃,颜老太太细看盛放蟠桃的匣子,是桃木做的。

桃者,逃也。

颜老太太心急如焚,却不敢贸然派人请颜五爷、颜九爷下了衙门回来商议对策,等到掌灯时,两位爷相继回来,就被彩屏请到了松鹤堂。

颜老太太将老族长夫人示警的蟠桃和桃木匣子搬出来,颜九爷顿时脸色大变。

颜五爷似乎早有所料,他缓缓说道:“今天陈灏突然央求我给他写一副春联,说是预备今年过年用。”

一听这话,颜九爷挺直的脊梁一凛,颜老太太手间的佛珠也是一滞。

春联最初的雏形是桃符,每逢春节,在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驱邪避鬼,太祖爷赶走蒙古人后,定都南京,为贺开国立业,太祖爷在除夕夜传旨,上至公卿下至平民,都要再门上贴春联一副,以示庆贺,所以从大燕国开始,春节“题桃符”变成了张贴春联的习俗(以上采用明朝朱元璋蓝本,具体请见作者有话说)。

所以陈灏明面上是要春联,暗地里却是在给颜五爷示警,桃符,逃也。

颜老太太急问道:“你到底准备停当没有?如今得赶紧送孩子们先离开。”

颜九爷疑问的看着五哥,他对五哥的安排毫不知情。

颜五爷有些歉意的看了看颜九爷,说道:“九弟,事关父亲生前遗嘱,我不能和你说,连母亲也不知的,如今我只能说个大概…。”

原来颜老爷子生前虽然将杨阁老连根拔起,但是因两位皇子的原因,未能将其斩草除根,那时老爷子就担心有后患,就想出来个保全之策。

颜老爷子暗中托人在西南某地造了户籍,买田置屋、户籍里的人口和颜府嫡支差不多,对外宣称家中主人在外地做生意去了,守在此地的仆从也都是以前伺候颜老爷子最亲信的追随者,他们在那里繁衍生息,等待老爷子嫡支后人在此地避难。

听到此处,颜老太太冷笑道:“哼,我那时还纳闷,你父亲走后居然连一点私财都没留下,原来早就流出去了,我还以为是那几个人得了你父亲的赏,各自回老家荣养去了。”

颜九爷则失望的喃喃道:“父亲,父亲…。”

颜五爷置若罔闻,继续说道:“至于那个地方在何处、户籍姓甚名谁,我也是不知的,父亲交给我一个锦囊,里头写着地点,还有信物,只有我认定的家主才能得知。”

颜五爷自嘲一笑,说道:“父亲是担心,一旦颜府在劫难逃,怕我熬不过酷刑折磨,失言说出了地点和名姓,连孩子们都保不住。此事越没有人知道,孩子们就越安全。”

颜老太太和颜九爷沉默良久,颜老太太问道:“你选了谁做家主?”

半个时辰后,彩屏将九小姐颜睡莲、八少爷宁佑请到了松鹤堂。

宁佑和睡莲站在佛堂中间,听颜五爷缓缓将家中的困境、朝廷局势、还有颜老爷子的嘱托一一道明。

两人初时都很震惊,但是慢慢平静下来,尤其是睡莲,居然比二十岁的宁佑镇定许多,颜九爷面露欣慰之色,睡莲果然有大姐的气质风度!

最后,颜五爷取出一个锦囊,先是将一个小纸团给睡莲,说道:“打开,牢记。”

颜老太太皱了皱眉头,果然还是偏心自己那一房,防着宁佑呢。

睡莲记牢了,颜五爷又说:“吞下去。”

睡莲毫不犹豫的放在嘴里,颜九爷将自己丝毫未动的茶杯递过去,睡莲接过,借着已然凉透的茶水将纸团咽了下去。

颜五爷又从锦囊里拿出两把钥匙,一把给了睡莲,另一把给了宁佑,说道:“这就是家主信物,合在一起才能得到承认。”

次日清晨,燕京城门刚刚打开,两辆马车悄然出了城门,马车在离通州港码头不远处的义庄停下,里头的男男女女到了义庄换上白麻布孝服。

出殡的队伍拥着棺材前行,纸钱儿在空中飞舞,一行人登上河港码头等候在此的灵船,灵船上哭声震天。

他们不知道,此刻正有一个人正在河港灯塔上,用西洋望远镜看着这一幕。

东平郡王世子缓缓放下望远镜,对下首军官说道:“那个灵船没有问题,放行。”

军官迟疑道:“可是我们家王爷吩咐说,对来往船只都要严加抽查——。”

东平郡王世子立刻面色一沉,打断道:“昨天谣言刚起,今天就要一个个查检船只,未免打草惊蛇。此次我们东平郡王府冒着偌大的风险全力拥护肃王,难道肃王不相信我这个世子的判断?”

军官忙道:“都是下官失言,请世子爷恕罪。”

东平郡王冷哼一声,他站在灯塔上,直到挂满白色幔帐的灵船渐渐远去,刚才那个穿着白色缁麻孝衣的少女又浮现在眼前,和梦中的那人真是

156、居安思危祖父定策,旧情难忘世子放行 ...

相像啊!

以前我没能救得了她,今日救了她的家人,不知道来生,我和她是否能够相逢呢…?

作者有话要说:我早就说过,东平郡王世子对颜大小姐痴狂到极致的爱恋,并不是闲笔。

图1为桃符,在春联没有出现之前,中国人过年是将此物悬挂在门上驱邪避鬼,求的来年安泰。

春联,起源于桃符。“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到了五代,桃符上开始出现联语,代替了神荼和郁垒的名字,人们一般都在上面写上一些吉利的词句。

宋太祖乾德二年后蜀君主孟昶于除夕令学士幸寅逊题桃符志喜,蜀主对学士所题词语不满意,即挥毫书写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孟昶的题词改变了传说中桃符的内容与性质,使桃符由原来驱鬼的桃木牌变为表达某种思想的特殊文体——联语。有些专家认为孟昶的题词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2]。

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为庆贺开国立业,在除夕时传旨,公卿士庶门上须贴春联一幅。这种把“题桃符”变成张贴春联的习俗,一夜之间,由官廷豪门推广到了百姓门户。第二天清早(大年初一),朱元璋微服出行,漫步大街小巷,鉴赏春联。当他发现有一屠户人家因没钱买纸所以没贴春联时,他便命人取来纸墨,当下挥毫,为屠户题下一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斩断是非根。

157

157、月落乌啼风霜满天,灵船灯火喜忧参半 ...

五日后,松鹤堂。

当家主母杨氏伺候颜老太太用早饭,乌木包银的公筷夹了一只萝卜羊肉水晶饺,沾了沾姜丝醋碟,然后才放在颜老太太跟前的青花缠枝莲纹小碟上。

颜老太太缓缓摇头道:“彩屏、添一副碗筷来。”

又对杨氏说:“你坐下来陪我一起吃,孩子们都不在,怪冷静的,我一个人吃着没意思。”

杨氏乖顺的坐下,喝了几口粳米粥,欲言又止的看着颜老太太。

颜老太太对彩屏使了个眼色,彩屏会意退下,杨氏这才压低声音迫不及待的问道:“也不知他们路上顺不顺,万一——。”

“你别胡思乱想了。”颜老太太打断道:“不就是去徐州世交那里避一避么?等到燕京局势平稳了就回来,一个当家主母先慌起来,如何震慑住下人?若出了纰漏,你的慧莲和宁嗣境况就危险了。”

杨氏连忙说道:“母亲放心,我早就按照您吩咐的,对下人们说因您梦见老爷子在地下说想念几个孙子辈,醒来后一早便命他们去城外的寺庙里吃斋念经,为祖父祈福做法事一个月。”

“为显诚心,他们这一去都没有带下人过去服侍,横竖寺里也有知客僧安排起居。因担心孩子们不懂事,就要柳氏跟过去照看着,顺便也替我这个媳妇上几柱香,尽尽孝心。”

“那就好。”颜老太太突然想起了什么似的,问道:“补药还在喝么?也该再给宁嗣添个弟弟了,听说老爷这几日都在你房里歇着?”

杨氏脸一红,说道:“一直在喝来着,就是不见效,媳妇心里也不做什么指望了,横竖已经三十多岁的人了,唉,我们五房若要再添丁加口的,估摸还是要指望那两个通房争气了。”

颜老太太说道:“五房不缺庶子,就还缺个嫡子,三十多岁又怎么了,姚府二夫人快四十岁还生下一个大胖闺女呢,你瞧瞧,如今知菲这小丫头长的多好看,你好好调养身子,机会还是有的…。”

八日后,半夜的京杭大运河上,睡莲在船舱的大通铺里睡的正熟。这已经是她第三次乘船南下了。

第一次是为了母亲的丧事,睡莲不到两岁时,和亲娘魏氏的棺椁一起被打包,母女两个虽然阴阳相隔,但都被甩包袱似的打发去成都老家。那个时候睡莲身体还不好,一路上几乎都是昏睡,细细小小的两岁小女童、奶娘周妈妈又是个粗心的,睡莲差点没能挺过漫长的路途。

第二次倒是个喜事,三年前大房大小姐宁壁出嫁,颜老太太带着她们烟花三月下扬州,路上还算顺当,只是到了扬州港时被许三叔在港口码头狠狠为难了一把、后来还差点被徐汐算计。

这第三次,便是现在了,只是这一次是逃亡。

灵船挂满了白麻幔帐,又是在夜航,大船除了燃烧沾满火油的火把以外,还亮着许多白灯笼,隐隐约约传出女子呜咽哭泣之声,远远瞧去,真是鬼气深深,每遇到过往相逢的船只,那些船只都会主动避让开,怕沾了灵船的晦气。

已经是半夜了,七夫人柳氏翻来覆去无法入睡,看见身边同在大通铺上熟睡的睡莲,不禁暗叹这个女孩果然不愧为是五哥选定的家主,大难当头了,都能那么镇定,自己儿子儿媳惶恐未定、心神不宁、怡莲和宁康在上了船之后就静静抱坐在一起不说话。

慧莲更是哇哇大哭,吵着要回去找母亲杨氏,被睡莲一个严厉的眼神吓的止了泪,宁嗣正待开口问几句,被睡莲抢了先说道:“祖母、父亲、还有九叔以身饲虎,换来我们逃亡的机会,你们想要他们的付出功亏一篑?再说这也只是暂时避一避,等圣上班师回京,燕京风波平息了,我们就回去。”

后来睡莲照常吃吃睡睡,不仅不见憔悴,反而精神奕奕的翻看舆图,若有所思,一副心有成竹的样子,连带着另一位家主宁佑也慢慢镇定起来,安慰几个小的,大家情绪方定。

柳氏给睡莲掖了掖被角,悄悄起了床,打算去船尾灵位处烧纸钱,一来是做给外人看,掩饰逃亡的身份,二来可以慢慢整理自己的思绪。

重孝期间不能穿狐裘等御寒的衣物,柳氏只得在中衣外面穿上臃肿的粗布大棉袄、棉裙、然后在外头披上缁麻大袖孝衫、长裙、和盖头,简单绾起一个发髻,插上竹钗,下着麻鞋,衣裙边缘都散着线头,没有缉边。

这是五服中最重的斩缞服饰,按照睡莲统一口径的说法,如今他们姓叶(即颜字一半“页”的同音字),是在外地贩茶的游商家族,因当家的去世了,寡妇沐氏(即柳字一半“沐”的同音字)带着长子、长媳,还有三女两男回老家去,安葬亡夫。所以此行所有人都穿着最重的斩缞缁麻孝衣。

这是一艘普通的商船改成的灵船,和以前乘坐的宽大官船没法比,只有两层,上面低矮的小层只有两个小船舱,按照男女分开打了两个大通铺,吃睡都在这里。

下面是简易的小厨房,一对聋哑夫妇负责做饭;还住着护送的五个镖师,十个水手,船舱的最底部还有个棺椁——里面真的有具尸体!是横尸街头的流浪汉,颜五爷命人细细做了防腐处理好生装裹了,运到城外的义庄去,作为此次逃亡最重要的道具。

灵船简陋,好在是船体轻,速度快,远离燕京那个是非圈的速度也快,每一秒,几乎是在和死神赛跑。

此时已经是十月初了,霜满长河,寒气逼人,日夜兼程航行了五天四夜,灵船已经过了淮安府,后日应该能到扬州。

至于目的地到底是哪里,只有睡莲一人知道,她不说,谁也不敢问,负责护送她们一行的路镖头也只是得到睡莲“向南,先到扬州”这句话而已。

柳氏出宫后在内宅过的太久太久了,已经没有当初在皇宫时对政治、对宫廷争斗敏锐的判断力,可她毕竟做过高等女官,宝刀生锈了,再磨砺磨砺,还是一把好刀。

所以在船上思前想后几日,柳氏心里慢慢有了自己的判断:这一次颜府看似凶险,但安然度过难关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只要肃王还不是太子,或者有野心、有本事杀父登基,一个监国的皇子怎么可能冒天下之大不韪诛杀朝臣。

皇上对贤妃娘娘所出两个皇子肃王和楚王的态度一直很模糊,在贤妃娘娘在宫廷最得势的时候,在杨阁老权倾朝野,几乎一手遮天时,皇上对这两个皇子谈不上多宠爱;在杨阁老倒台,贤妃娘娘疯癫之后,两位皇子战战兢兢时,皇上对这两个皇子也并不冷漠疏离。

在皇上对杨阁老一党动手时,柳氏那时还在宫中,当时她还以为皇上对皇长子肃王是看中的,可是肃王外戚势力太大,将来江山不稳,外戚弄权,大燕国千秋伟业毁于一旦,所以皇上要铲除杨阁老。

可是当杨阁老倒台,势力瓦解,没有任何外戚可以威胁到皇权时,皇上也迟迟不提立储之事,那个时候,柳氏就判断——皇上没有打算立贤妃所生的两个皇子肃王和楚王为太子的打算。

剩下的三个皇子,就是浣衣女出身的陆才人所生的三皇子魏王、康妃所生的五皇子赵王、曹妃所生的六皇子齐王——齐王才是个五岁的小娃娃,已经可以排除开了。

所以皇上心中的太子人选,应该是赵王或者魏王。

可是为何皇上御驾亲征,把魏王带走,留下赵王,却让肃王监国呢?难道仅仅是因为肃王是皇长子,监国能名言正顺一些吗…?

不会那么简单啊!柳氏缓缓摇头,蹙眉思索着,突然,脑子里出现一个大胆的判断:皇上可能是以肃王和亲征为试金石,一个考验在燕京这种复杂环境下的赵王,解决内忧;另一个是在战场上考验魏王,因为鞑靼始终都是大燕国的外患。

赵王是守成,魏王是进取,而肃王,不过是皇上用来打磨这两个太子候选人的磨刀石!

想到这里,柳氏觉得脑子清明起来,慢慢的,一股久违的力量开始在身体里打转,宫廷女官敏锐的直觉和思考开始慢慢苏醒。

“婆婆?”半夜起来的宋氏愣愣的看着柳氏眼睛里异样的华彩,好像婆婆变成了另一个人似的。

“睡不着,想你爹娘了吧?”柳氏问道,顷刻间,眼神恢复了古井般的沉寂。

宋氏和柳氏一样的打扮,跪坐在柳氏旁边的蒲团上,摇摇头道:“不是,我爹在鸿胪寺,他的职位牵扯不到立储风波,媳妇是放心的,只是——。”

宋氏讷讷道:“只是媳妇——媳妇小日子已经两个多月没来了,媳妇担心——。”

柳氏猛地一怔,似乎是狂喜、又像是忧虑,她紧紧握着宋氏的手,语无伦次道:“你这孩子,怎么不早说,船上风大,露水重,你还穿这么少——宁佑知道吗。”

宋氏低头道:“因日子还短,媳妇不敢说,怕相公空欢喜,而且媳妇也没有什么呕吐等特别的反应,所以就瞒着没说,如今第二月已经过去十天,还是没有来的迹象,媳妇就怀疑是不是——是不是喜讯。”

“可如今这个局面,媳妇更不好说了,怕影响大局。可媳妇又担心若真是喜讯,这几天担惊受怕,哭丧举哀,还一直吃着素,会不会伤了胎儿。媳妇纠结于此,入夜难眠,今夜实在是忍不住了,就找机会和您说一说。”

柳氏听了,沉吟道:“不管怎样,还是要请个大夫看看,如果胎儿不稳,就要吃药安胎。”

宋氏眼圈一红,道:“这孩子——这孩子来的真不是时候,咱们日夜兼程赶路,就是怕误了时辰,如今还要靠港寻大夫抓药,若是——若是因为媳妇拖了后腿,误了行程,媳妇就是万死不得其咎啊。”

“傻丫头,有孩子是喜事,那里有不是时候的?”柳氏轻轻抚摸着宋氏的小腹,说道:“咱们不一定要进港口,等天亮行到一座小镇,我和宁佑带着你去寻大夫抓药,顶多半个时辰就能买药回来,再买些滋补身子的肉食禽蛋,说不定你这孩子就是个小福星呢…。”

次日一早,灵船在一小镇停下,半个时辰不到,柳氏一行就大包小包的回到了灵船,速速起航。

柳氏带来两个消息,一个是好消息,一个坏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