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了会儿话,大老爷累了要去休息,容华、研华带着丫鬟退了出去,大老爷和大太太进去主屋。

大太太让冬蕊打了洗脚的水,然后将丫鬟都遣了出去,自己蹲下身来给大老爷洗脚。

“这一趟挺累吧?脚上都起了泡,一会儿我给你挑了。”

大老爷闭着眼睛点点头。

大太太忙活了一阵子,将大老爷伺候上了床,这才说起这几日府里的事。

听到淑华小产,大老爷睁开眼睛,“淑华一向身体不错,怎么会小产了,你也别光顾得善后,要自己想一想,是不是侯府那边?”

大太太坐下来,轻轻地给大老爷捏着膝盖,“我也想过,可是看蔡夫人的样子不像是…再说这可是长房的第一个孩子,虎毒不食子,我们淑华也没做什么错事,没有理由。”

大老爷不可置否。

大太太又道:“王家托了左春坊薛中允的夫人来家里提亲。提的是王尚书的三弟弟,是正妻。”

大老爷目光一闪,皱起眉头,“王尚书那个傻弟弟?这怎么行?”

大太太叹口气道:“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侯府那边早就订好了,要是平时我们还能说一说,现在淑华正好小产,”顿了顿,“我已经和蔡夫人说好,再从我们家选个女儿嫁到侯府做妾。”姐妹共侍一夫,算是比较常用的方法。

大老爷终于满意地点点头,“义承侯府那边,是怎么也不能丢掉的。这些年我们没少在上面费心思,要是中途出什么问题,之前的努力也算是白费了。”

“只是。”大太太面色一黯,吞吞吐吐起来。

大老爷道:“有什么事就说。”

大太太眼睛一红,眼泪掉下来,“淑华小产,蔡夫人的意思倒是怪罪淑华不小心,我在侯府一边要安慰淑华,一边要看蔡夫人的脸色,生怕有什么错处。”

大老爷想起大太太第一次小产,两个人在老太太压迫下的日子,不禁触景伤情心酸地叹口气,“我不在家,这些事就落在你头上,辛苦你了。”

大太太经大老爷这样一说,泪水更是止不住,大老爷也伸出手来帮大太太擦眼泪,这些年,夫妻之间亲昵的举动已经越来越少。

大老爷安慰大太太,“以前你也是不容易,上面有老太太压着,下面还有家里这些琐事,好不容易老太太这些年不管府里的事了,孩子们又大了,你免不了操心。等过几年弘哥娶了媳妇,也就有人能帮帮你。”

大太太带着浓浓的鼻音委屈地道:“可还有一件事,我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办。”

大太太向来是个好强的人,很少向大老爷开口示弱,除非是真的遇到了难事。

“怎么了?说来听听。”大老爷的声音柔和起来。

大太太为难地开口,“前两天义承侯府请我们去看堂会,还请了王尚书的陈姨妈,我知道王家是要相看,就带了容华过去。”大太太特意停顿了一下去看大老爷的脸色。

大老爷面容舒缓,大太太知道剩下的几个女儿里面,大老爷最不在意的就是刚进府的容华。将容华嫁去王家是合大老爷心意的。

“我看王家对容华也很满意,只是我们回府之前,蔡夫人突然在陈姨妈面前提起研华,夸赞研华的好,还准备了礼物给研华。”

“我只当是蔡夫人心底里喜欢研华,谁知道…”

大太太面目一紧绷,“谁知道,王家来提亲,指名提的是我们六姐研华。”

大老爷微微一怔,从床上坐起来,“什么?”

大太太也焦急起来,“这可怎么好,我是怎么也不想把研华嫁给王家的,”说着又垂泪,“研华在我身边这么多年,除了淑华和瑶华,我最喜欢她,她的吃穿用度也和她的两个姐姐没什么两样,我一直想要给她寻一门好亲事,没想到…我真是舍不得啊。”

“我本来是想让淑华去跟蔡夫人说说,让容华嫁去王家,淑华却出了这样的事。”

大老爷道:“如果王家相中了容华,就不会提研华了。我看王家一定是打听到容华是外府生养的,所以才会要研华。”

大太太道:“那倒是不一定。我听淑华说,义承侯府里的人都觉得容华长得像贵妃娘娘的双生妹妹弘化公主。”

大老爷惊奇道:“弘化公主?”

大太太垂下眼睑,“可不就是弘化公主,蔡夫人应该是因为这个,才不让容华嫁入王家。”大太太十分为难,“我们府里现在又没有了其他适龄的小姐,要不从族里选一个出来替研华嫁过去?”

“我本来是想跟老爷商量个结果之后,再告诉四姨娘,可是不知道四姨娘哪里听来了消息,定然让我马上退了这门亲事,不然就要带着研华去找老爷…”大太太委屈的眼泪又流下来,“她以为我愿意答应吗?人心都是肉长的,这些年我对研华如何,她又不是不知道。”

“四姨娘也不知道哪里冒出来那么多的疯话,硬说我心狠手辣,别说卖女,就算杀女也能做得出来。”

大老爷像是被戳中了心口,恼怒地皱起眉头,“越说越不像话了。她是什么身份,敢跑到你身前说三道四,陶府的小姐本来就应该为陶府做些事,别说是她,就说你刚才说起的弘化公主,还不是漂洋过海嫁到一个小国去。”

大老爷思忖了片刻,“既然王家指名来求,也就答应吧!”

大太太惊讶地抬起头,“老爷…”刚要劝阻。

大老爷摇摇手,“毕竟都是在京城,将来还可以照顾一些,不像三姐、四姐,嫁去那么远的地方。”

大太太只得勉为其难地同意了。

“可是四姨娘那边,我说她病了,也是怕她会对研华说些什么。研华接受了不了出了事那可就…”万一出什么岔子,那可是脸面上的事,“我又不能一直关着四姨娘。”

大老爷厌弃地道:“先关着她,等到研华顺利嫁去王家之后再放她出来,省得她节外生枝。”

大太太只得顺着大老爷的意思将事情交代下去,出了暖阁,陈妈妈早就等在外面,大太太和陈妈妈稍一对视,顿时露出满意的笑容。

晚上,木槿伺候容华上床休息,容华拿起身边的一本诗集看,正看到她最喜欢的那几首诗,弘哥从外面进来。

木槿和锦秀自然而然地退了出去。

容华抬起头来要和弘哥说话,猛然发现弘哥脸颊上似是有一道擦伤,容华皱起眉头,问弘哥,“脸上怎么了?不小心摔了?”

弘哥笑着坐过来,“是跟人打架不小心蹭到了。”

容华放下手里的书,扬起眉毛,“打架?在左宗学里面?”

弘哥笑嘻嘻地道:“本来是别人打架,我过去凑个趣儿,被扔过来的东西碰到了脸。”

容华去看弘哥脸上的伤,还好伤口只是看着唬人,并不深。

“姐,你猜打架的是谁?就是和大姐夫交好的常宁伯家的公子,这位公子平日里最爱细论功勋贵族那些光彩的事,今天正好说到现在的勋贵子弟最有前途的几位,其中可不就是有大姐夫。”

“后来说到了武穆侯,常宁伯的公子觉得不值一提,这可惹恼了两个和武穆侯交好的贵勋子弟,几个人争着争着就扭打到了一起。”

“那两个与武穆侯交好的贵勋子弟,平日里最是难缠,博士来劝也是没用,”弘哥顿了顿,露出调皮的笑容来,“还是有人找了武穆侯,才将那两位公子说了一通分开。”

容华目光一闪,“武穆侯?”

弘哥道:“是啊,武穆侯,”顿了顿又道:“虽然武穆侯看起来是凶巴巴的吓人,可是我觉得这样反而好,清高傲物…”

容华不禁“哧”地一声笑了,“你知道什么是清高傲物。”

弘哥一本正经道,“大姐夫是温文儒雅。可武穆侯那样也不一定是为人冷漠,说不定就是清高傲物。”顿了顿又道:“姐姐不是说过,低眉菩萨和怒目金刚吗,看人不能看表象。”

容华摸摸弟弟的头,“也不像你想的那么简单。”

弘哥挺挺胸脯,“我就喜欢那样的。”

低眉菩萨还是怒目金刚?她以前曾以为赵宣桓是一个外温内厉的人,却没想到他最终还是顺从了。本来她想,就算赵宣桓三妻四妾,只要他没有娶陶家大姐,她都可以原谅。

如今的情形,她宁愿嫁去王家,也不愿意有淑华这样一个发妻在她前面,时时刻刻都在提醒她,淑华的地位永远不可逾越。更何况,她之前死于非命,之后委屈在淑华之下,像是她已经认命,屈服了她的命运。

弘哥又说了会儿话才走,容华躺在床上仔细思量。

府里都说瑶华人好,瑶华若是能顺利嫁去侯府,将来诰封为诰命夫人,那就是善有善报?

第三十五章 试探(上)

第二天,二老爷遣人到府里报信,说是回京的行程耽搁了,要迟个两三日才能到,崔执事家的忙进内府通禀。

研华、容华正巧都在大太太屋里问安,大太太也不避她们,直接问崔执事家的,“来的人有没有说是因为什么事?”

崔执事家的道:“说是正好遇到了三老爷的娘家人安国公夫人,说是要与安国公夫人一起进京。”

容华悄悄看了一眼大太太,大太太果然难掩笑容。

恐怕这事不是凑巧,而是有意为之,不然怎么说二房、三房今年来得比每年都要早一些,借着三太太这层关系,这事办起来才能水到渠成。

安国公府那可是比义承侯府还要大的靠山,更何况武穆侯那是已经继承爵位的。

将来陶家有两个公侯的女婿,那一定会慕煞旁人。

大太太温和地道:“这不还有几日才冬至呢,也不着急,我们这边准备着,只要能赶在祭祖之前回来就行,”顿了顿又对陈妈妈道:“你回了老太太,就说二房三房过几日才能到,别让老太太等得急了。”

崔执事家的领命出去,到了垂花门外将大太太原话告诉了崔执事,崔执事忙着去安排二房那边送信的小厮。崔执事家的不敢耽搁,径直往老太太那里去。

老太太正坐在软榻上,大丫鬟芮青在一旁给老太太揉捏肩膀。

陈妈妈将大太太交待的话说了一遍。

陶母点点头,“知道了,眼前我正有一件事要跟大太太说,”说着让芮青去内室拿了一封信出来,“这封信你拿去给她,让她看着办吧!”

芮青将信交给陈妈妈,又复回来伺候老太太。

陶母眼皮也不抬,“人老了,容易倦,我也不留你了。”

陈妈妈知道老太太对她素来不喜欢,就算她说几句哄老太太的吉祥话,老太太也会说什么,“耳朵不好用了,你说什么?我也听不真切了。”让她哑口无言。

陈妈妈如此思量了一下,也就不讨什么没趣,拿着信讪讪地退了下去。

陶母叹了口气,“不知道她又在使什么坏心,这府里的人都快让她折腾干净了。现在借着给我办寿辰,却不知又要笼络什么人过来好给她做主意。”顿了顿又道:“我这是老了,不想再操心。”

芮青道:“老太太说的是。”

陶母让芮青端了茶给她喝,润了润嗓子,忽然一笑,“我也不能让她太得意。”

陈妈妈将信拿去给大太太看。

大太太接到手里,那封信明明白白是写给陶母的,哪敢随便拆开。忙去陶母处去问陶母意思,陶母先是说乏了睡觉,大太太去了第二趟,陶母才将信打开来看,然后说:“你三妹妹这几日要回来,你看看方不方便,不方便就写信与她,让她不要来了。”

大太太听了这话,忙道:“看母亲说的,她不来我还要写信问她,眼见就是您的寿辰,家里多些人手帮忙我是求之不得的。”说完忙去看陶母的脸色。

陶母不疼不痒地“嗯”了一声,这事就算是定下来了。

大太太又和陶母一起说了话,还吩咐陶母的丫鬟多多照顾老太太,这才从陶母屋里出来,走到僻静之处,大太太道:“仔细点老太太那边,别关键时刻这边又出乱子。”老太太这些年手里也有几条人脉,虽然这些年府里的事都是她做主,表面上却也不敢得罪老太太。

容华从大太太处回到屋子里继续做针线,听到屋外帧儿、玥儿两个丫鬟闲聊。

帧儿说:“将来咱们大小姐就是伯爵夫人,谁能比得了啊。”

玥儿笑着说:“那也不一定,府里还有好几个小姐没嫁呢。”

虽然是两个丫头的玩笑话,眼见却要成真了。

大女婿还没继承爵位,武穆侯就快成了二女婿。

帧儿又说:“等到大姑爷继承了爵位,我们要怎么称呼呢?是继续叫大姑爷还是要叫爵爷?”

玥儿也笑了,“这个,还应该叫大姑爷吧!”

两个丫头正说着,帧儿忽然大声喊,“瞧,那是什么?一大群的鸟。”

玥儿道:“什么鸟啊,那是长尾巴的喜鹊,怎么会有这么一群的喜鹊。”玥儿边说,边大声叫,“快来看看啊,院子里飞来一群的喜鹊。”

屋子里的丫鬟都跑出来看喜鹊。

丫鬟们叽叽喳喳地说话,“真是少见。”

“平日里见到两三只已经是不错了。”

木槿也出去看热闹。

人多一闹,院子里的喜鹊顿时惊了,全都“扑棱棱”地拍着翅膀飞走了。

木槿笑着回来告诉容华,“刚才一群的喜鹊飞进我们院子里,都说喜鹊是报喜的,这一群喜鹊岂不是小姐要有天大的喜事。”

容华看了木槿一眼,笑着道:“不过是一群鸟儿飞过,你就生出这么多话来。”

这话刚说完,陈妈妈就进了院子,看到丫鬟们在一旁说笑,就随口问了一句,“都在说什么呢?”

丫鬟们向陈妈妈行了礼,还是玥儿回的话,“刚才飞来一群喜鹊。”

陈妈妈奇道:“一群喜鹊?可惜了,竟没有看到。”说着还往天上看了看。

陈妈妈进了屋,容华起身相迎,一眼就望见陈妈妈手里的几枝海棠花。

陈妈妈笑容连连,“这是义承侯府让人送给小姐插瓶的花贵妃。”说着将手里的花递给了容华。

木槿急忙拿来花斛,将海棠插在其中,摆在桌子上。

陈妈妈坐下来吃茶,说了会儿话才走。

送走陈妈妈,容华进屋看着桌子上的海棠。

不多一会儿,锦秀回来道:“侯府派人来告诉太太大小姐这几日的情况,给府里的小姐们都带了礼物。别的小姐都是些随身带的玩物,只有小姐是几枝海棠。”

蔡夫人这样做到底是什么意思?

又过了两天,二小姐瑶华吃过义承侯府拿来的药之后,果然大好了,虽然尚不能随便去探望,府里的小姐们也都准备礼物让丫鬟送去以表心意。

锦秀进屋问容华,“小姐,我们给二小姐送什么礼物去?二小姐素来喜欢诗集字画的,我们柜子里还有几幅字画,要不然捡一幅送过去。”

容华笑道,“你提醒的正是,我可不是还有一幅好字画。是那幅立轴绢表的《春曲》,你拿出来给二小姐送去。”

锦秀将画打开一看,“这幅画真好看。”不禁有些不舍得,“小姐屋里的好东西本来就不多,没必要送这么好的画吧!”

容华将画接过来,仔细看了看,“也不是什么名家手笔,我不过是图它好看就留下了。”春初先生的画她和瑶华都很喜欢,说不定这份礼物她算送对了。

锦秀将一幅画、两只香囊一起送了过去,初晓接过东西直客气,“多谢八小姐,大太太交待让二小姐静养,我就不请姑娘进去了。”

锦秀笑着客气了一番这才离开。

初晓将东西拿进屋子去,瑶华坐在椅子上看书,脸上已经有了勃勃生机,瑶华似是不经意地看了初晓一眼,“又是谁送来的东西?”

初晓将画卷放进柜子里,“八小姐送来的,是一幅画,两只香囊。”

瑶华微微扬起眉毛,“八妹妹?”

初晓像是想起了什么,“八小姐才来府里多久啊,就知道小姐喜欢书画和香料。”说到这里,初晓想起大太太不准她在二小姐面前多嘴的话来,不再继续说下去。

“这几日母亲让我养病,府里什么事都不让我知道,你说话也只说半句,”瑶华顿了顿,“既然已经说到八小姐,就把八小姐送来的东西给我看看。”

初晓这才将那幅画和两只香囊拿了过来。

是两只用五色丝线缠成的花草香囊,虽然做的精细,里面的香料却是府里普通的。

初晓也拿起一只来闻闻,“锦秀说,八小姐那里没有好香料,和小姐这里的不能比,还让小姐不要嫌弃才好。”

府里人都知道她喜欢弄些花花草草的做香料,送两个香囊也是正常,只是木槿的那番话,是随意说起,还是意有所指,特别是在这个时候…

瑶华边想边打开旁边的画卷。

看到这幅春意盎然的水墨画,瑶华的脸色不禁变了。

第三十六章 试探(中)

春初先生的《春曲》图,她和五妹妹容华都喜欢的画,外人鲜有知晓。

瑶华的目光顿时变得尖锐起来,就算知道她的喜好,也未必能摸得这么透彻,其他小姐无非是送些书籍、棋子等物,怎么这个八妹妹就这样凑巧,送了春初先生的画来,“府里还有没有关于八小姐容华的事,都说给我听。”

初晓看到这幅画心里一惊,便知道二小姐又要在这上面费心思,急忙劝,“小姐,这些事你先不要想,养病是最要紧的。”

瑶华皱起眉头,初晓不敢再违逆瑶华的意思只能开口,将府里这些天的事说了一遍。

瑶华越听心越往下沉,母亲竟然没有将八妹妹许配给王家。

“八小姐和大太太去了趟侯府,回来就有了她肖似华贵妃妹妹的传言。”

“我还听府里其他人说,六小姐要嫁去王尚书家,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四姨娘突然病了,尤其是这两日病得不轻,听说已经米不沾牙了,太太说四姨娘这病怕是会过人,不准任何人去探看。”

瑶华眼睛渐渐眯起来,没想到她不过几日不问府里的事,竟然就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她素来了解母亲的手段,四姨娘定是被母亲软禁起来了,这么说,研华嫁进尚书府这事是作准了的。

刚进府的八小姐研华,在这件事上有惊无险。虽然她听说这八小姐为人恭顺谦抑,要说在这府里,只靠恭顺就能如此,那就未免将这一切看得太简单了些。

“让人仔细注意着八小姐那边,一有什么动静就来告诉我。王家那门亲事也要去问清楚。”

初晓连忙应承。

瑶华嘱咐,“我跟你说的话,不要让母亲知道,以免她担忧,”顿了顿又道:“你跟锦秀平日里该是有过交往的。”

初晓道:“在院子里碰到也常说几句话的。”

瑶华想了想,站起身从桌边的红木棋笥中捏出一颗棋子,“听说锦秀家里过的并不算好。”

初晓道:“锦秀哥哥常年在外面,一年到头也赚不来几个钱,她嫂子虽然也干些零活,可是老子、娘都要治病,家里嘴又多,日子也是穷于应付。”

研华点点头,“你去跟崔执事家的说说,给锦秀嫂子找些差事做,锦秀嫂子不是别人,用着也妥当。”

初晓做这些事早已经轻车熟路,“是,我一会儿就出去找崔执事家的。”

“顺便给崔执事家的拿三、四百个钱去。”

“是。”

崔执事家的很快就将事办妥了,便叫了锦秀嫂子来说起这事。锦秀嫂子自然是千恩万谢,想要酬谢崔执事家的,摸遍了全身只有两个铜板,于是红着脸尴尬地笑,“妈妈的恩情我记在心里,日后必有重谢。”

崔执事家的已经收了二小姐的几百个钱,自然不会再为难锦秀嫂子,便笑眯眯地道:“你不用谢我,这是我家二小姐让我安排的,二小姐素来有慈悲的心肠,也不图你什么,你将来只要好好办差就是了。”顿了顿又道:“你回去收拾收拾换件衣服,下午我得空领你进府里安排。”

锦秀嫂子自回家准备,翻箱倒柜找出一套还算整洁的衣裳,坐在土炕上回想起这件从天而降的好事,独自高兴了一会儿,才想起托人去叫了她男人回来,将事情前前后后说了一遍,锦秀哥哥亦是惊喜万分,两口子盘算一下,给陶府做活,一个月至少要多一倍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