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间,眼前凌乱的景象顿住了,仿佛时间冻结停止。有的人悄悄抹去了念头,画面倏然消失;有的则像中了定身术,刀枪剑戟都举在半空。

我顺着他们的视线转头望去,虞重锐从门外走了进来。

他的伤势还没全好,右手托着自己左边手肘,走路的姿势也略显迟缓僵直。他走进来时,仿佛身周有一层无形的护盾,从刀山血海中分出一条路来。

他的心里什么也没有。别处皆是炼狱,只有他所在的地方是清净人间。

我忽然领悟到,为什么长御一死,姑姑就不想再活了。如果哪天这世间没有了虞重锐,那我对它也不会再有任何眷恋。

画面只停顿了片刻,下一瞬,那些静止定格的刀剑忽然转换了方向,一齐向他所在的地方袭去。

虞重锐说,在沅州时就有很多人想杀他,现在只会更多。

但是我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从门口进来到席首,短短几十步的距离,他已经死过千百次。

比之方才乱斗更汹涌的恶意如潮水袭来,“墨金”闻风而动,在我心口疯狂腾跃翻搅。我一时没能忍住,呛咳出声,幸而及时抬手捂住了嘴。

似乎有什么咳出来溅在掌心里,周围太暗了,我看不清。

很轻很闷的一声,离了几丈远,虞重锐却好像听见了,抬头向右前侧我的方向看过来。

不知他是不是注意到了暗处的这道可疑竹帘,一直盯着这边不放。

别看我这儿啊!会被陛下发现的!

直到陛下入席,百官跪拜,起身后他又继续转过头看着我的方向,久久也不动一下。

喉头腥甜,血气一阵一阵地向上翻腾,我实在压不下去了,一记闷咳呛进嗓子里,更加憋不住,捂着心口接连咳了起来。

我尝到了嘴里的血腥味。

殿中众人纷纷向我这边望来,眼看我藏身的地方便要暴露。陛下沉声问道:“何人御前失仪?”

我从帘后闪身到灯下稍明亮处,伏地拜道:“奴婢罪该万死!陛下恕罪!”

陛下不悦道:“有疾怎可侍宴?还不速速退下!李明海,你怎么办的事?”

李明海叩头谢罪。我低头弯腰,沿墙角从外围向门口退去。

我的声音也是哑的,虞重锐认出来了吗?他的视线一直跟着我,我退到殿门口,他居然还回过头来张望。我不敢抬头看他,退出殿外便匆忙转身离去。

手心里又粘又腥,灯下一看确乎是血。邓子射说我体内也易出血,方才一下子咳得狠,大约又像上回流鼻血一样,把气管或者肺的哪里给伤着了。

我回到燕宁宫,又咳出几口血来。宫人都吓坏了,将小厨房灶下煎着的汤药连忙端了一碗来给我服下,拍抚顺气仰躺歇了一会儿,才终于好了一点。

嗓子里全是血味药味,内里的伤处恐怕不易好,但是我现在也没功夫管这些,对宫人说:“今日中元,香烛烧化都准备好了吗?我要去佛堂拜祭姑姑。”

宫婢道:“准备是准备了,但是现在太妃请来的大师正在做法呢,而且县主这病况……”

“无妨,你把东西给我,我去去就来。”

法师在佛堂内和门口各设一祭坛,信王趺坐于蒲团上,位于众僧之末,随他们一同诵经。我绕过他们进了佛堂,正中已换上先皇后的灵位,姑姑的牌位挪到了侧面。

我到她灵前点燃香烛,行拜礼再三,求姑姑保佑我接下来行事顺利,有生之年还可以踏出这座皇城,去看一看全天下的名山大川、洛阳之外的广阔天地;保佑我找到宁宁和长御的遗骸,让宁宁与蓁娘冤情昭雪,把长御的骨灰送还金陵故里,落叶归根,与他亲人葬在一起。

拜祭完走出佛堂,信王已经在院中等我了。听我开口声音沙哑,信王问:“瑶妹妹病了?要不改日……”

“时间紧迫。”我摆摆手,把他请到偏殿,取来灯烛纸笔。

这回负责甘露殿人手布置的是李明海,所以信王在宴前就已经拿到了朝臣座次,画成图表。我只认识其中与祖父有往来的一小部分,信王倒是全都认得,每个人叫什么、长什么模样、担任什么职位,他都了如指掌,看来背地里没少下功夫。

我先问他:“这里面哪些是你的人?”

信王坐在书案对面,没有立即回答。

“殿下不信我?”

“并非我不信瑶妹妹,我都已经对你坦诚相告了,就是把自己的身家性命交到瑶妹妹手里。”信王道,“只是这些人冒着掉脑袋的风险追随效忠我,我发誓任何时候都不会将他们供出来,即使在瑶妹妹面前也该信守承诺。”

“殿下一诺千金,辅佐襄助殿下的人也会全力效忠的。”我拿起笔,在图上画了几个圈,“是不是这几位?”

信王抬起头,目光微讶:“你怎么知道?”心中则惊疑:「难道有人泄密了?」

“殿下不用管我怎么知道的,这几个人对奉天皇帝、对殿下忠心不二,殿下也不必怀疑他们叛变泄密。”我举着笔停顿了一下,“就这么点人,只有兵部的裴尚书一位是三品官,殿下有点势单力薄啊。”

信王把我手里的笔拿过去,又圈了五个人:“还有这些也是。”

我把他圈的三个改成三角,两个打上叉。

“兵部郎中崔峤,”我向信王确认人和座次名字对上号,“留着两撇山羊胡?”

信王点头。

“崔峤一直是裴尚书的直系下属,唯上峰马首是瞻。裴尚书受过奉天皇帝恩泽,从边关升调回京,惠及崔峤,裴尚书理所当然地认为崔峤也对奉天皇帝感恩戴德。此人已有犹豫摇摆之意,虽不至于变节出卖裴尚书,但紧要关头,殿下不可把重任交付于他,决策要议最好也不要让他知晓。

“给事中岑辅元,粗眉鹰钩鼻的是吧?此人好烟花声色,收了褚昭仪堂弟送的美妾,已被收买投靠褚氏。不过褚家人并不知道他先前为殿下做事,最近褚氏接连遭变,他那头也落空了,殿下想想怎么善后吧。”

我再指向那三个三角:“这三人野心消退,萌生退缩之意,不想冒险,对殿下只是敷衍了事,凑数壮壮声势尚可,殿下莫寄予厚望。”

信王望着图上沉默不语。

我换了一支笔,蘸取朱砂,在图上接连打了二十几个红叉。“这些是一心一意支持三皇子的。”

接着又画了十几个红圈。“这些是完全忠于陛下的,陛下立谁,他们就支持谁。”

还有零星几个,画上数字“六”和“七”。“也有妄想扶持六皇子七皇子的,不过都是外戚亲属,不成气候。”

图上红了一大片,信王的几枚黑圈夹在其中,十分可怜。

“殿下也不用灰心,敌人的敌人,就是你的朋友。”我换回黑笔,继续在图上打勾,“还是褚昭仪的堂弟,善于在烟花之地交际招揽人的那位,跟房太尉的外孙争夺花魁,被他打伤了。因太尉外孙先起的事,太尉为表清正,把外孙送进县衙受审,结果在牢里感染流疾,没能治好丢了性命。褚家人散播流言说太尉外孙是染上花柳病死的,太尉面上无光,只能生咽了这口气。其实太尉十分溺爱这个外孙,为他把头发都气白了,视褚家为眼中钉,他不会希望三皇子继位的。对了,六皇子的外祖家正在试图拉拢他,殿下得抓紧了。

“中书舍人韦玠,面白无须相貌英俊。他对褚氏亦恨之入骨,褚太守被贬路上还派人去刺杀未果,原因尚不知晓,但必是深仇大恨。韦玠权位虽不高,但他父亲是先帝朝的宰相,声望隆盛,韦玠本人也交游广阔,殿下若能得他相助,他能为殿下拉拢来不少人。

“还有,虽然三皇子支持者甚众,但他们并不是牢牢结成一党,而是各自林立,互相之间也有矛盾。若巧加利用,可叫他们分崩离析、互相攻讦,坐收渔翁之利……”

我在图上一边画一边说,整张图都叫我画满了。我讲得口干舌燥,嗓子又疼起来,好不容易把记得的都说完了,一抬头却见信王不在看图,反而盯着我。

我皱起眉:“殿下有没有在听?可都记住了?”

“我现在终于明白了,”信王展颜一笑,看我的眼神与方才已全然不同,“为什么太妃命我一定要娶贺家的女儿。”

第71章

“我现在终于明白了, 为什么太妃命我一定要娶贺家的女儿。”

我握笔看着信王,没有说话。

“不过我想,太妃可能是误会了。”信王轻笑道,“她不知从哪里打听或者猜测得来,说你家受高人大师指点, 风水利女而不利男, 于是清洗女婴以维持家运。到了贵妃这代, 不知为什么没有洗成, 这个女儿便集全家数代祥瑞福运于一身,极为帮夫旺夫。陛下得她相助,不但逃过劫难,还从幺儿摇身一变成了真龙天子。这些年她注意到陛下每逢要事难事,就跟贵妃密室独处, 一番捣鼓,最后难题总能迎刃而解、化险为夷, 定是贵妃帮扶之效。”

陛下说得没错, 德太妃果然跟祖父一样,信的都是同一套东西, 对姑姑辅佐陛下的看法猜测也差不多。

“现在想来,陛下与贵妃独处商量的, 大约就是你我现在说的这些吧。”

我继续保持沉默。

“我忽然想起一件旧事, ”信王仰起头, 语调闲适, “九岁那年, 陛下携我执太子礼祭拜天地,又提起要传位于我之事,被百官劝阻了。回到后宫,贵妃单独对我说,以后在陛下面前绝不可以再起那种念头,她只宽宥我这一次,下不为例。倘若再有,陛下就会知晓。当时我想,我明明掩藏得很好,谁都没有怀疑过,难道贵妃有洞悉人心的本事吗?”

他拿起那支朱砂笔在手里把玩:“儿时懂得太少,天真异想的猜测,竟然是真的;而大人们猜来猜去,想得太多,反而猜不中了。”

我想凭此助他上位,本就很难隐瞒。“所以从那以后,殿下在陛下面前,就真的再也不想了?”

“如果你知道想了就会丢掉性命,你也会克制住不想的。”

我思索了一下,觉得大概不行。我明知不应该再想虞重锐,更不能让陛下知道我喜欢他,但是越不能想,我却越是想他想得无法自已。尤其是见到他真人,别说心里想,我连行为举止都按捺不住,当着陛下的面都险些失态。

真的有人能对自己心里的想法操控自如,说不想就不想吗?

即使是陛下,他明知我能看见别人心思,最多也只能无中生有,故意设想出恶念来诓骗我;自己真正的反应和想法,他也控制不了,并不能化有为无。

阿婆说过,如果一个人并不是心无杂念的圣人,却可以控制自己不去想,这种人的心志就太可怕了。

信王就是这样的人。

那虞重锐呢?他也是吗?

信王转回来问:“所以,这是你们贺家传女不传男的异能吗?因为害怕,就将女孩儿都杀了?”

说到这事我便觉得心头沉甸甸的:“与贺家的血脉无关。”

“那岚月呢?”

“她没有,”我沉声说,“以后我们家的女孩儿也都不会有。”

信王“噢”了一声,转开视线。

我看着他说:“殿下很失望吗?都跟岚月定亲了,总不会失信悔婚吧?”

信王笑了笑,低头看桌案上画满了符号的图,忽然用笔杆指了指韦玠的名字:“瑶妹妹觉得韦玠相貌英俊吗?”

我就是为了人和名字对上随口那么一说而已。“还好吧。”

“韦玠年轻时确实是洛阳知名的美男子,据说他父母给他取这个名字,就是因为他自小容貌昳丽,堪比卫玠。”信王悠悠道,“原来瑶妹妹喜欢这种面如冠玉、书卷气的男子。”

我皱起眉来:“我不喜欢他。”

“那瑶妹妹觉得,今日席上谁相貌最好?”

“能做到五品以上、被陛下邀请列席的官员,至少都三四十岁了,相貌好不好跟我有什么关系?”

“也不尽然,不是还有二十多岁的宰相?”

我还是做不到听别人提起虞重锐内心毫无波动,垂下眼道:“殿下打算接下来就跟我聊朝臣的相貌年龄?”

信王收起闲适,问:“三位宰相没有表态吗?”

“宋相一直是清流之首,忠于社稷而非忠君,不屑参与立储之争;我祖父两个孙女分别嫁殿下和三皇子,他打算袖手旁观,并非站在殿下这边。”

“你还是不了解自己的祖父。”信王道,“他把孙女嫁给我,假如我被陛下砍了头,他能毫发无损全身而退吗?陛下恐怕没有这个雅量;但如果我成功了,不但不会计较他曾是陛下的岳丈,还会尊他为大功臣。你觉得他会怎么选?”

我被他说得语塞:“祖父行事稳妥,深谙审时度势趋利避害。他已经是国公了,还能高到哪儿去?他不会为了这个铤而走险的。”

“国公算什么?今日宴上,你算算你祖父能排第几,前头还有多少人?权力是没有尽头的。”信王叹道,“换成从前,你祖父是宰相,贵妃宠冠后宫,他当然看不上我,太妃出面为我求娶你也被拒绝了。但是现在不一样了,不然你才离家几天,他为什么要急着再认一个孙女嫁给我?他做宰相时确实奉行稳妥,但是当年,他可是顶着永王属臣的名义,冒险救了陛下才换得后来之地位。每个人的决策选择,都是根据当下之处境、内外之条件,权衡利弊、计算得失之后做出的决定,不是一成不变的。现在你回来了,陛下许诺将来让你做三弟的皇后,他的心思和与我结亲时定然又不一样了。”

太复杂了,仅仅知道朝臣两两之间的敌我利益关系还不够,还得时时跟进,依据条件变化,揣度预测他们下一步会做出什么决策。光是记住理顺关系就已经叫我心力交瘁,这些我实在胜任不了。

即使能识人心,我依然还是个普通人,做不了的事情依旧做不了。

信王话锋一转,说:“不过这些事自有我来审度判断,你不用操心。”

我对他说:“今晚我提前离席,明日陛下恐怕就要召见询问,烦请殿下挑灯夜作,明晨之前一定要给我一个结果,告诉我如何应对陛下。”

“瑶妹妹放心,天亮前一定奉上。”信王应下,“方才的话还没说完,还有一位呢?”

我一时未反应过来,抬起头看他。

“前任现任三位宰相,才说了两位。”信王问,“虞相是何态度?”

眼皮跳了一下,我低头转开视线。虞重锐,他会怎么想?是支持三皇子,还是信王,抑或是陛下?

“未曾留意到特别的,”我尽量用轻描淡写的语气回答,“大约跟宋相公差不多吧,殿下还是不要指望他了。”

第72章

邓子射告诫过我内出血不容易好要当心, 我没想到会这么难好, 过了十多日也未见好转。或许是因为伤处一直流血, 咳嗽也时断时续, 咳得严重了便喷出一口血来。

“听说你得了肺痨,天天咳血。”三皇子还上门来找我的晦气, 「他们都说你快死了!」

幸好他还知道后面这句话憋在心里想想就算了, 不要说出来, 不然我大概会后悔为什么要手贱救他,让他在池塘里淹死算了。

我没好气地回他:“死了不是正好, 给你娘报仇了,你都不用自己动手。”

他犹豫了一下,小声问:“到底是不是你在父皇面前妖言诬告,害死了我母亲?”

“别人说是就是吧。”我没心情搭理他, 走到书架旁翻找邓子射开给我的药方。我记得夹在《本草经》里头的。

“他们说……你想接替你姑姑继续嫁给父皇做贵妃, 所以进谗言害死我母亲, 妄图独霸后宫。可是你也没嫁给父皇啊,反倒嫁给了我, 那为什么要害我娘?她可是你婆婆。”

我终于找到了架子上那本《本草经》, 回头对他说:“首先, 我还没嫁给你呢,你才十一岁,起码再过七八年才能娶老婆, 有功夫多读读书, 别老想些有的没的;其次, 人生三大乐事,升官发财死婆婆,你没听过吗?”

“还要七八年,那你不都二十好几了,太老了吧?”他跟着我喋喋不休,“‘升官发财死婆婆’又是什么谚语?能升官的都是前朝的男人,哪来婆婆?”

我不想理他,他就一直跟在我后头:“病得要死的人不是应该躺在床上不能动吗?还能竖着在屋里走来走去,恐怕没那么容易死吧?”

我对他说:“三皇子殿下放心,如果我真死了,会有人去给你报信的。殿下在自己宫里呆着就行,不用专门跑我这儿来看着等我死。”

小屁孩又梗着脖子气哼哼地走了。

肺疾咳到天天吐血,在旁人看来确实是了不得的重症。永嘉公主也来看过我好几次,急得流眼泪。我又不好告诉她真相,只能安慰她说并非肺痨,人还能竖着走来走去,大约一时半会儿是死不了的;若是哪天横下来,公主再哭我不迟。

公主被我气笑了:“竖的横的,哪有人这么说自己。”

她在心里思忖:「都这样了,是不是应该告诉人家一声?哼,没事就再也不出现了,难道要我主动送上门去?就递个囫囵消息,看他担不担心!」

她说什么?

但是公主又不想了。公主心地柔善,极偶尔才冒出一两句这种勉强称得上不太好的念头,前后都连不上,我反而看不出来她在想什么。

太医以为我是风寒诱发肺疾,治来治去都不见效。我拿邓子射的止血药方吃了两剂,咳血是变少了,但胸闷头晕却明显加重,大概还是不对症。他叮嘱过我信期以外不可多吃,否则会加剧血脉阻塞,我只好又停了。

久治不愈,陛下接连重罚了好几位太医。但是罚也没有用啊,又不能告诉人家真正的病因;就算说了,这些洛阳杏林世家的太医博士,也未必知道南疆稀有蛊虫之毒该如何解决。

陛下问我:“前几日不是好些了吗,怎么又严重起来?”

他很怕我就这样吐血咳死了,我还没为他办过几件事呢。

我回答:“前几日吃的是另一个止血方子,但不太对症,服完心悸眩晕得厉害,就不敢再吃了。”

陛下说:“谁开的方子?快把那人叫来,再给你对症下药重开一副呀!”

“不是宫里的太医,是我入宫前在南市偶遇的一位游方郎中,医术剑走偏锋,用药猛烈,效力强但负面作用也大。”

“朕不该一上来就让你如此耗损心力。你姑姑刚进宫那两年,也是怪症频发、屡屡遇险,都是她自己用南疆苗人巫医的法子治好的,也不便透露给太医。这民间的游医……”陛下略一思索,“朕准你回家省亲两日,把那郎中延请到国公府,治完了再回宫。”

我支吾道:“先前我是……乔装改扮隐藏身份去的。把人请到国公府,那……不仅此人察悉我的身份,家里人也会知道我突然得了和姑姑一样的怪病。他们原以为姑姑的病症是娘胎里带出来的,而我幼时并无遗传,难免引人疑心,国公府又人多口杂……”

陛下想了想说:“那你依旧乔装去南市就医,速去速回。”

我主动请求道:“臣女身边的宫人都年纪尚小,未出过宫,请陛下派个得力的人……派梁公公陪我前去吧。”

“朕自然会派人护送你来回周全。”陛下道,“梁禄掌管宫门钥匙,责任重大,不能轻易出宫,还是让李明海陪你去吧。他出去得多,外头熟络。”

李明海带了两个徒弟,其中一个竟是那害怕长御回魂、拔掉燕宁宫荷花的李四宝,看见我依然心中鬼祟忐忑;另一个叫章三全,模样机灵,没有见过。

我们四人换上便装,扮作寻常路人模样,午间从宫城运送食水的侧门随车队一起出来,坐一辆小车去往南市。

到了南市,出乎我意料,邓子射的余巧堂竟门庭若市,排满了前来求医的民众,其中不乏衣锦着秀的富贵人。

“哎哟!”李明海拉着我背过身去,“这儿居然还能碰到熟人!”

我戴着幂离不怕被认出来,转头看向人群问:“谁?”

李明海朝队伍中间指指:“赭衣扶着一名妇人的那位,是太仆寺丞,我们经常碰面。快走快走,别叫他认出我来。”

他把我拉到旁边岔路上,打发李四宝去打听。李四宝回来说这位余巧堂的邓大夫刚开业不久,意外救了难产的林太师爱妾一命,母子俱平安无事。林太师老来得子,亲手书写匾额相赠,邓大夫一举成名,现在炙手可热,尤以妇人求诊居多。但邓大夫对病人一视同仁,达官贵人来就医都照样要排队。

林太师是三皇子支持者中最有名望的一位,亲舅舅被贬后,三皇子也要倚仗仰赖他。太师亦是书法名家,一字难求,他送的匾额自然分量非凡。

李明海赔笑道:“恐怕要小姐自己在医馆等候了,老奴去那边的铺子吃两枚油锤,等着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