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即传下命令,要朔方军节度使张希崇、定难军节度使李彝殷,于天策六年三月十五,各统精兵两万人,一起到芦关会师商议大事。

芦关位于陕北,乃是长城旧关,这里是后唐防范党项人的地方,张迈竟然挑在这个敏感地点会师,显然是有意挑动各方神经!

消息传到东方,张希崇第一个领命,李彝殷犹豫了一下,也答应了,最为奇怪的是芦关的守军,在听到这个消息之后竟在彰武节度使的命令下悄悄撤走了,鲁嘉陵的探子到达时整个边关都空了。

情报传回姑臧草原,张迈笑道:“看来关中诸藩镇,也无心抵触我了。”

鲁嘉陵笑道:“去年冬季,已经有不少人期盼着元帅能够趁胜直入长安呢!”

张迈道:“入长安不必太急,再说去年冬天咱们手头的力量有限,而且主力又是一支虚兵,虚兵宜静不宜动,动得太多容易露出破绽,反而让人有机可乘。不像如今,每过得几天,姑臧草原便有多一批精锐恢复战力。待到夏季,那时候西方还会有兵马源源不断地到来。那时候我军军威大盛,从陕北也好,从陇右也行,或者两路并进,以千钧压卵之势,叫人不敢生抵抗之心,不敢生侥幸之心,那时候可以兵不血刃而收关中!”

曹元忠道:“元帅圣明!如今关中一带,暗投书信意图投靠的带兵之将不下五十人,甚至就是汉中、巴蜀,也有不少人与我们暗通款曲了呢。如今只等元帅大旗一竖,关中定可不战而下!就算还有几个看不明大势想要抗拒的,也断断不是我们的对手!”

张迈道:“听说关中自唐末以来几经战火,如今已经破败得不成样子了。都是汉家子孙、大唐后裔,能不打仗还是别打仗的好。自家人打自家人,不算英雄!如果有可能,我们要尽量为关中保留元气。”

诸将听了全部挺立应道:“是!”

一万大军就此行动,这一万人,除了一个数量不多的随行文官团队之外,全部都是马上战将,就是那个文官团队,也全部都要求能够骑马随行,张迈在逐步确立文官集团在政权内地位的同时,也将一股尚武的风气带了进来。

这时候魏仁浦已经养好了病,但张迈仍然带着范质,而让魏仁浦进凉州成为郑渭的副手,主管西征善后事务、六十万遗民的迁徙安置,以及与接下来“西守东攻”战略所要进行的军事行动相配套的民政事务——这一切都将发生在河中、宁远、龟兹、轮台与凉州之间,乃是一个难度极大的综合政务事件,如果魏仁浦能够处理好这个事件,那么往后再复杂的政务只怕就都难不倒他了。

将西北的政务都付托给郑渭、魏仁浦与张毅之后,张迈却统领万人大军向东进发。

这一万骑兵,每一个将士都带两匹以上战马,副马上呆了一顶轻便的小帐篷,马臀上又带着一包特制干粮——那是战时食物,有压制干肉脯和压制面食组成,挺小的一包,却足够让一个将士饱食十日,也就是说,这支万人骑兵在十天之内可以完全不考虑补给问题——只要有水就行。

如此没有辎重的骑兵组合,行动起来自然十分迅捷,日行百里轻轻松松,且无论侦查、埋伏、奇袭还是攻坚破锐都完全能够胜任,以此精兵,境内行军等若春游,便出得境外,除了特定的险要地形和名城要塞之外,简直可以做到兵不留行!

去年张迈让郭威统领“六万大军”,一路上还走得兢兢业业,郭威东遮西挡,一路上用尽了心思,这时张迈出行,却走得肆无忌惮!他不走乌兰堡,却走凉州,一路耀武扬威,竟从渭州、庆州北部掠过,虽然未接近城池,但每每行走于边境地带,既未犯境,却又让诸州守将心怀惴惴。然而却又没有一个守将派兵迎拒。过原州北境时,守将甚至跑到张迈帐中来请安,张迈只是微笑,好生安抚,那守将受宠若惊,直送出五十里外。

经过这一轮试探,张迈便知道曹元忠所言非虚,关中至少西部的兵将对自己似乎敌意甚弱了,也有些地方显得十分紧张,张迈便派出文官集团中的人作为使者前去安抚,告诉其州城百姓自己并无入城之意,又让百姓们照旧过日子。

“如今西方已定,不久后天方、印度的商人就会源源而至,你们可要准备好钱财货物好做生意啊,别担心东面的战乱,我会尽量平定的。”

这些年丝绸之路的重开,连朔方都融进了河西的经济体中来,关中虽然名曰破落,根基毕竟不是朔方、甘肃、凉兰可以比拟的,中原、江南的货物都要通过渭河流域转运,这个地区的商业早就被激活,守将和官员固然与河西暗通款曲,民间与河西自是结合得更加紧密。

天策六年三月,在西域被尊为天可汗的大唐天策上将张迈终于抵达了芦关,李彝殷早已经统领二万党项迎于关外——张迈说让他带两万人来,他就带两万人来,不多也不少。又准备了不少牛羊粮草,他自己跪在大路上,匍匐在地,口呼我主。

张迈也不与他太客气,命马小春代自己扶起他,笑道:“定难军所在并非膏腴之地,我怎么好让你给我破费?”

李彝殷道:“芦关靠近定难军,虽说普天之下,莫非主公之土,但这一片地面既是臣下该领,臣下自然不能饿坏了主公随行的兵将。”

张迈随行诸将听了都感舒服,张迈道:“难得你如此有心。我会记在心里,往后自有报答定难父老之时。”

党项诸族长闻言无不喜形诸色。

三万大军便进驻芦关,一切行动都由郭威主持,自是井井有条,张迈带来的人虽然少,但装备、士气、精神面貌与训练程度都是当世一流!党项族人望见了自然而然生出敬畏之心,均想:“怪不得连契丹都打不过他们,果然是无敌雄师!”

张希崇迟迟不至,倒是秦西、秦北的一些小藩镇,以及一些游牧于胡汉边界的部族都闻风赶来拜见,共有二万余众,张迈来者不拒,都安置在芦关内外,命曹元忠加以统领。其中更有李从珂的旧部,护着一个小童,说是李从珂的幼子,来投伯父。张迈面东哭道:“我西征在外,以至于中原板荡,兄长身丧!父老兄弟受此大苦,今天在这里发誓,定要内除国贼,外逐胡虏,逐暴君,驱外寇!将石敬瑭、耶律德光的头颅拿来祭奠中原惨遭杀害的百姓,方消我族心头之恨!”

众来归诸藩诸族都磕头山呼万岁,那小童也叫道:“请叔父为我等做主,为天下百姓作者。”他说话声音颤抖,这两句话显然是带他来的人教的。

张迈将那小童交给范质,让他验明真伪,到了三月十三日,张希崇才迟迟赶到,却只带了五千人,曹元忠不悦形诸于色。

张迈道:“张令公为何来得如此之迟?”

张希崇道:“十五会师,如今才十三,并未迟到。”

张迈又指着他城外的兵马道:“为何只有五千人?去年大捷之后,我将来归诸族兵马、解救的汉家兵马都归了张令公,令公的兵力应该大增了才对,怎么这次却只来了这点人?”

张希崇道:“定难军居河套腹心,自然可以倾巢而来,我却守着河套东、北、西三边,守黄河,要兵马,守府州麟州,也要兵马,灵州方面,也要留兵马,与元帅会师固然重要,为国家守土,岂非更加重要?希崇抽出这五千人,已经十分勉强了。”

好些小藩就要作色斥责,却见张迈已笑道:“张令公说的是,倒是我考虑不周了。”

张希崇道:“元帅此番号召我等会师,却不知所为何事?”

张迈尚未回答,有人来报:“洛阳石敬瑭,派了使者来了。”

张迈怒道:“石敬瑭?他引胡入塞,乱我国家,杀我兄长,还有脸派什么使者来见我!给我轰走!”

范质在旁劝道:“两军交战,不杀来使,石逆虽有大罪,但他的使者却不妨见一见,看他有何话说。”

第175章 污水

石敬瑭打下了洛阳之后,就在群臣的拥戴之下即皇帝位。不过他这个皇帝做的并不稳当——比张迈记忆中那段历史上的石敬瑭更不稳当。

对他有利的是自己占据了洛阳——这是天下首都,并且迅即在名义上接管了后唐的所有领土。但是不利的一点是,他的实际控制领地却并不牢靠。现在来说,他所能掌控的地方包括河南的大部分、山东的一部分、河北的大部分与河东的大部分,至于关中,则意存犹疑,以长安为界,西部藩镇倾向于保留意见,东部藩镇则总算投靠了石敬瑭。

在去年秋冬之际,石敬瑭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对他的实际控制范围加强了掌控,五代时期君主更迭频繁,其实也没多少人为李从珂守节,所以石敬瑭在这一方面受到的压力并不是很大。

可是“引胡入塞”的骂名却席卷整个中原,让石敬瑭变得极其被动。

当初在漠南流浪之际,整个人惶惶如丧家之犬,除了投靠契丹之外他别无他法,并秘密作出割让燕云十六州的卖国密约。

对此刘知远曾表示反对,认为贿赂契丹,事后多花一点财帛就可,不必割土,可石敬瑭认为当时的形势契丹既可以选择他石敬瑭,也就可以选择赵德钧,自己可以许诺献财帛,赵德钧同样可以如此,因此决定下重本,割土以贿胡。结果这一选择,为他带来了全国性的骂名。

早在张迈还没回来时,曹元忠就已经指引一大批投靠他的文士口诛笔伐,鲁嘉陵也示意蔓延入中原的僧侣,发动所有有正义感的人群起非难,就是中原士子当中,以范质为首的一批名士也联名笔讨,大骂石敬瑭卖国自肥!许多人甚至公开表示应该邀请天策东进中原,平定乱局了。

这一切,都让石敬瑭在皇帝的宝座上坐得不甚安稳。

然而,以行伍出身的他虽然对舆论有所顾忌,但舆论并无法将石敬瑭拉下马来,他真正害怕的还是力量——尤其是契丹与天策。

石敬瑭是背靠着契丹发达起来的,耶律德光对石敬瑭的态度是:认为自己既然可以立他,也就可以废了他。但石敬瑭并不真的愿意一辈子做契丹人的傀儡,可是目前来说除了契丹举世并无一个可靠的盟友。

至于天策张迈,石敬瑭更是将之视为心腹大敌——耶律德光不是没有入主中原的野心,但他的军队应邀入塞击败张敬达的军队后旋即北退,为的就是在中原缺乏统治根基,所以对南下十分谨慎,暂时还是倾向于选择一个傀儡皇帝。

而张迈则不同了,虽然中原士人有不少仍然顽固地认为天策军乃是西凉杂种而篡尊号,其实与契丹没什么差别,却也有越来越多的开明者在慢慢地接受天策军乃是同文同胞的事实。若让张迈进入洛阳,那么他来统治中原的阻力会比契丹小得多。

针对这个形势,石敬瑭是软硬两把抓,软的方面是不断宣传东汉末年董卓进京、祸乱天下以至于灭亡汉室的那一段历史,引起世人尤其是读书人的惨痛回忆,这一招效果倒也甚佳,除了那些曾经去过凉州并折服于其清明政治环境的人外,大多数人开始在这宣传攻势下犹豫起来,并对由西凉武力入主中原产生排斥心理。而这部分民意的存在,也成了石敬瑭的支撑性力量。

硬的一招当然是加强兵备,同时向契丹、蜀国派出使者,极力宣传天策军意图统一天下的野心——对这一点契丹方面早有认同感,而蜀国也震慑于天策政权连番大胜之威,虽然不敢真的与天策军决裂——在民间仍然任由西域奇货流入以及增加蜀绣出口,在政治上却也在暗地里与石敬瑭眉来眼去,减缓了对关中东部的压力,好让石敬瑭能集中力量去对付天策军的东进。

在蜀国的立场上,最好的局面莫过于维持现状,而决不是让张迈统一中原。因为谁都知道,以天策军如今的威势,以张迈的野心,以中国“大一统”的政治传统,一旦让张迈统一中原,那么接下来要收拾的肯定就是吴蜀荆楚,这一点不必石敬瑭去宣传南方诸国就已经达成了共识。

所以整个中国大地目前就形成了一个相当微妙的局面:

在民间,大部分有良心的人都在或明或暗地指责石敬瑭卖国,就连吴、蜀的当政者也不例外;但在肉食者层面,赵晋鲁豫以及关中的许多藩镇却倾向于维持现状,而不想出现一个强势的中央政权,吴蜀荆楚也都减轻了对石敬瑭的压力好让他有力气去抵抗张迈。民间与官方、舆论与行动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在政治上,各国都谨守边界,以防其它势力的军事行动,尤其是石敬瑭已经在长安、洛阳之间大肆调兵;但在经济上,各国却都抵御不了来自丝绸之路巨大财富的诱惑,在政治紧张之中仍然有一条默认的通道通向各国各地,过去几年丝绸之路的重开,不但让商人得到了巨大的好处,也让各藩镇得到了不可估量的收益,洛阳换谁做皇帝对许多人来说没什么要紧,但谁要是敢阻断自己的财路,那就等同杀父之仇!

天策五年冬天,在无人知道的情况下,长安的周围早在去年冬天就已经埋下了一个可怕的陷阱,同时天策与蜀国的边境上,也有超过五万人的蜀国军队偃旗息鼓。蜀国并未告知天策政权为什么要派出这样一支部队埋伏起来,如果关中平静,这支部队也许就不会有什么作用;但如果关中发生重大变故,那么这支部队会怎么样行动就很难预测了——就连蜀国的君相在事前也拿捏不准到时候自己会下达什么样的命令。

这支部队一直到开春也没什么动静,丝绸之路的交易旺盛了起来后,边境贸易的繁华掩盖了许多暗藏的东西,只是这一切都瞒不过薛复那双冷冷的眼睛。

天策六年三月,在万众瞩目之下,张迈率领万骑兵临秦北,在他兵马出动之前,早有消息飞报洛阳!

石敬瑭脸部抽搐,怒道:“张迈!他终究不肯与我共存!”从去年到现在,他已经接连派出了六拨使节,张迈却连见都不见就逐出凉州!

刘知远道:“张迈与李从珂有兄弟之名,虽然我们都知道他和李从珂之间猜忌大而情谊无,甚至他根本就没将李从珂放在眼里,但这次对他来说却是一个极好的机会。臣认为他肯定不会放过。何况我们在割让燕云的事情上落人话柄…”

石敬瑭脸部又抽搐了起来——割让燕云十六州一事他自己也觉得是耻辱而非荣耀,往常身边的人谁也不敢轻易提起此事,若换了别个人在他面前说一句“我们在割让燕云的事情上落人话柄”,马上就会被人拖出去斩首喂狗了,也就是刘知远,才敢在他面前说这话。

刘知远继续道:“张迈如今来势汹汹,必不肯与我们善罢甘休!”

旁边桑维翰道:“我主其实也不必忧心,张迈在凉州行政极为霸道,他的治下虽然政治清明,但得益的是小民,而凉兰地面上原本的族长酋长、城主番长,都受了打击,没几个有好下场的。因此中原藩镇,除了像张希崇这般的人物,其实都不怎么希望张迈东进。”

他的这一句话,点出了当前石敬瑭赖以抵抗张迈的背后力量——那就是各地大小藩镇并不希望结束这个乱世,特别是那些拥有兵力的人,除了一小部分有大义理念者如张希崇、折从远等,其他的都不希望有谁来终止他们的特权。

桑维翰继续道:“秦西诸将,心如狐狼,虽然我们也都知道他们与凉州多有勾结,但与凉州暗中来往愈密者,其人必然贪酷,其贪酷之性与天策军之政治格格不入,他们若引天策军进入关中,最初也许能够加官进爵,但随后而来的却必是眼下各种特权的丧失,想张迈若吞并了关中,以他的风格手段岂能还让贪酷之民继续盘剥百姓、鱼肉商旅?”

石敬瑭听到这里以后,脸色又变得有些难看,他也知道桑维翰分析的正是自己的有利之处,但按照这几句话的分析,却将天策政权描绘成清明世界,而将自己治下反衬得犹如污浊之世了,忍不住怒道:“朕之治下,也容不得官吏盘剥百姓、鱼肉商旅!”

“是,是。”桑维翰急忙应道,跟着说:“这样的人是谁也容不得的,所以张迈若得天下,一定马上就要拿这些人开刀,秦西诸将久在边疆,此等微妙干系他们比谁都明白!因此别看曹元忠在这一带卖力接纳诸藩,但张迈真的东进时,这些人拿出来的未必是迎军酒食,而是明枪暗箭!”

石敬瑭哼了一声,道:“但也说不定有浆糊迷了心窍的人,会一见西凉兵马就吓得弃城逃走了!这些人多是李从珂旧部,当初我为国家大事计才没撤换了他们,但要叫我信任他们会为国家捍边,我却还没糊涂到那个地步!”

桑维翰道:“陛下说的是。要秦西诸藩为国捍边那是很难了,但要他们为自己捍边,却还有一些作用。如今关中形势复杂,已成前线,党项人一投靠了张迈,天策对关中更如高屋建瓴,这一带已不得不作为一个战场。只是我们当下要对付天策军,尚有内外两大忧患。外忧自然就是契丹,但对付天策之时,契丹既是忧患也可以变成助力。至于内忧…”

说到这里,他就不敢说下去了,刘知远鄙夷地看了他一眼,道:“内忧便是民情不顺!”

这四个字说的十分隐晦,其实还是暗指石敬瑭割土卖国,举国百姓都心怀不满。

石敬瑭哼了一声,道:“我也知道此事有后患,但现在还提它来做什么!难道要我毁约与契丹为敌么?虽然我也不怕耶律德光,但现在若去要回燕云十六州,与契丹自相攻伐,那势必是自取灭亡!以张迈的狼子野心,他肯定不会因我北攻契丹就放弃东侵中原!”

桑维翰道:“是,是,这内忧与外患,其实是二而一,一而二,但我们若巧为设法,却也不用去攻打契丹,便仍然有机会一并解决,只是看我主舍得不舍得。”

石敬瑭道:“桑学士有何妙策?”

桑维翰道:“使西凉祸水北引,让天策军与契丹自相攻伐,那我们自然就可以坐山观虎斗了。”

刘知远嗤的一笑,道:“这等空话,我也会说。只可惜张迈与耶律德光都不是傻瓜,未必会先自己杀个两败俱伤然后等着我们去捡便宜。他们若要开战之时,必然会逼我们摆明立场!”

连石敬瑭都不得不倚靠握有兵权的刘知远,桑维翰自然不敢开罪,道:“刘令公所言甚是,但如今契丹、天策与我三足鼎立,其中两方联手,第三方必败无疑!契丹与我,本有盟约,天策与我,也无旧仇,相反,天策与契丹之间却有深仇大恨,彼此不死不休!所以在这三足关系上,其实我大晋比起契丹、天策来,反而大有进退余地!”

刘知远听了这话,倒也点头称是,道:“这话就有几分道理。”

“是啊。”桑维翰道:“所以只要我们与契丹盟约既在,张迈便退守有余,进攻不足。眼下曹元忠之流虽然声言要讨伐我们,但也不过是借题发挥,要讨便宜罢了。张迈虽得秦北,但他骑兵若真敢入侵长安,则我们的重兵守长安坚城于内,洛阳方面兵入潼关,与之呼应,同时约齐契丹,使之进攻套南、朔方,威胁凉州,那时候张迈被我们拖在关中,契丹为其大患,秦西诸将为其背芒,蜀国为其隐忧,关中虽是平川,只怕却会成为他的覆灭之地!”

刘知远道:“不错,天策虽强,不过要想同时向契丹与我开战得胜,那是不大可能的。但西凉有山川之固,又有强兵悍将,我们与契丹就算要联手灭亡天策,却也不易。真要开战,最后多半就是个拉锯之局面。”

石敬瑭道:“我登基未久,民心未附,所以才忌惮张迈,若能保住关东,稳住数年,那时何惧张迈!不过桑学士刚才论的都只是解决外患的大势,解决内忧的妙策却还未见。”

“这个嘛…”桑维翰道:“污水澄清不容易,清水弄成浑浊却不难。张迈向来自居道义,既然如此我们便拖他们下水,只要他们也污了身子,以后就没法再以清者自居,而天下百姓也就都会明白,天下乌鸦一般黑…咳,咳,臣的意思是,让天下百姓明白:陛下之所以忍辱负重,实在是有不得已的苦衷。”

天策六年三月中旬,张迈抵达了芦关,与此同时石敬瑭的使者也到了这里,他带来了一份关系重大的议和书。

“石敬瑭?”张迈怒道:“他引胡入塞,乱我国家,杀我兄长,还有脸派什么使者来见我!给我轰走!”

但范质、曹元忠等却都认为就算两军交战,接见使者也是应该,张迈道:“我不见他!我和他之间没有什么好说的!”

曹元忠道:“既然如此,不如由臣先行见他,看他有什么话说,若言语还算合耳,元帅一见无妨,若言语污秽,再将他逐走不迟。”

张迈沉吟片刻,才道:“好吧。”

第176章 韩家父子

曹元忠出去以后,一个人被提到了张迈帐内,旁边除马小春之外更无第四个人。被提进来的这个人年轻英俊,只是容颜憔悴,竟然是韩延徽的儿子韩德枢。

他在夏州一战中被俘,李彝殷抓住他后将他献给了张迈,这时是他第一次见到张迈,但却一下子就认出了眼前之人是谁。

张迈看着他,也不说话,亦没有让马小春为他解除沉重镣铐的意思,韩德枢拖着镣铐,有些吃力地爬起来,跪下叩首道:“契丹韩德枢,叩见天策张元帅。”

马小春怒道:“元帅,你看看这个人,明明是个汉人,却自称什么契丹!这人不可救药了,拖出去宰了吧!”马小春是很聪明的,在大臣聚议的时候他一般都不开口说话,这时候帐内只有三个人,他就帮忙开腔,要做个引子,他也不怕说错话,说愚话——说错了话张迈不理会,话就算说得愚蠢,回头张迈一驳却又显得张迈更加英明了。

韩德枢微微一笑说:“元帅不也是汉儿?为何却称天策?”

马小春怒道:“那又怎么一样!”

“没什么不一样!”韩德枢道:“大唐兼有胡汉!中原属大唐,契丹亦属大唐。大唐既没,天下分崩离析,元帅也出自岭西,当知汉人未得势之前,生于胡地之汉人其实没得选择。臣为燕人,生于胡地,故入胡政为官,自称契丹韩德枢,有何不妥?”

马小春叫道:“那…那…那契丹乃是胡虏!你给胡虏做鹰犬,那就是为虎作伥!”他经过这么些年,已经认识了不少字,学到了一些成语。

韩德枢道:“这位是马都尉吧?”

马小春一奇:“你居然认得我?”

韩德枢一笑,道:“契丹派入西凉之细作队伍,多是家父所主持,家父日理万机,许多事宜便交给在下处置。在下因此知道马都尉的一些事情。此刻帐中再无第四人,能与张元帅如此亲近的,除了马都尉更有何人?”

马小春被他一捧,微有得意,韩德枢语锋一转,又道:“不过听说马都尉的姐夫李膑在天策军中身居高位,可原来也是岭西回纥的官员,却不知道李参军是否也算为虎作伥?”

马小春道:“我姐夫早就改邪归正了。”

“原来如此,”韩德枢笑道:“契丹是胡虏,沙陀人便不是胡虏?李从珂一族是沙陀人,他们统治了中原,那现在中原的所有官儿不都是为虎作伥?张元帅与他结为兄弟,那张元帅又是什么?”

“这…这…”马小春学识不如他,一时竟然被他驳倒。

张迈微微一笑,一摆手让马小春退下,道:“我听人说,你在去年猛虎坡一战之前曾推定我之兵马为虚兵,要耶律李胡西进与耶律朔古联军,以千钧压卵之势直逼凉州,可有此事?”

“不止如此。”韩德枢道:“臣还建议以河西全境贿赂党项,许事成之后他拥有西北,促他为契丹前驱。”张迈听了这话微为动容,韩德枢叹道:“可惜啊,耶律李胡太过刚愎,否则我与元帅相见,必然不似今日场景。”

张迈笑道:“就算耶律李胡与耶律朔古联军,也未必胜得过我,形势所限,李彝殷也不见得就会相信契丹能以西北相赠。你的图谋终究只是纸上谈兵,道理上说的过去,实际上却难实行。”

韩德枢道:“事情已经过去,元帅已是胜者为王,在下则是败者为寇,原来亦不打算再作狂词,只是元帅问起,在下便顺便提及。”

他似乎很不愿意触犯张迈,张迈与他说话倒也觉得舒服,这才道:“你刚才说你生于胡地,故不得已做了胡臣,那如果生于中原呢?”

韩德枢傲然道:“那在下一定高中进士,贵为中原天子门生!”

张迈笑道:“你倒是挺有自信。但你的父亲却是生于汉地,为什么却又跑去契丹?”

韩德枢正色道:“家父骨头不够硬,固然无可辩驳,但元帅耳目遍及天下,则当明白当年家父是作为汉家使者出使契丹,为耶律阿保机所强留,不得已暂作汉臣,但思乡之情从未稍减。因此一找到机会便逃亡南下,复归中原,谁知唐主并不重用,又为仇敌所迫,不得已这才遁入契丹。古人云:君不正臣投外国官不廉民投外国。此事固有不忠之讥,却也是圣人所允。”

张迈道:“你说当初唐主无道,那今天契丹是有道,还是无道?”

韩德枢道:“耶律德光与李从珂相比,那是有道明君,若与元帅相比,那又是无道暴君了。”

张迈哈哈大笑,道:“你这样说,是准备投我了么?”

韩德枢俯首道:“固所愿也。”

张迈道:“范质魏仁浦他们,明明心里想投我,却还是转了好几个弯子。范质要等到李从珂死了才跑来见我,以避讥讽。你不像中原读书人那般强梁,可也少了几分假惺惺。却不知道你父亲又是如何?”

韩德枢道:“家父逃回中原,耶律阿保机竟然不怒,反而在家父再次逃回契丹时加以重用,因此对家父来说,阿保机于他实有知遇之恩。然契丹一族,终视我等为外人。我父子在述律平、耶律德光面前常得恩遇,在契丹全族面前则不过是高等奴仆,家父处于知遇与屈辱之间,若元帅天兵降临潢水,灭契丹而并有天下,则家父万不会为契丹守节,但若局势未明就要家父就此背叛为元帅内通,则恐家父顾念阿保机知遇之恩,不忍为也。”

张迈冷笑道:“中原才俊如韩延徽者车载斗量,若我已经灭了契丹,还要你们父子做什么?”

韩德枢道:“元帅此言差矣!”

张迈一奇:“差在哪里?”

韩德枢道:“父是父,子是子,家父顾念契丹厚恩,臣却有心归顺天策。父子虽是骨肉,立场究竟不同。”

张迈愕了一愕,随即笑了起来,道:“你倒是直接得很,只是直接得有些无耻了。若是范质、魏仁浦,断断不至于像你这样见风就倒。你这样的墙头草,叫我如何信任于你?”

韩德枢道:“见风就倒,也要看是什么风。耶律德光乃是霸者,臣为霸者之臣,若是在李从珂、石敬瑭这等奴虏面前,臣势不屈膝!但一见王者,那自然是望风拜服。”

马小春忍不住呸了一声,对张迈道:“元帅,这人奴媚得很,就是会说话!你可别被他文绉绉的马屁给绕了进去。”

韩德枢道:“臣之所言,皆为圣人之言也。当此乱世,武夫当权,文士并无选择,在契丹者如家父,在中原者如冯道,谁敢自道一个忠字?家父与冯道,皆不得行忠之道,唯求仁之道,仁之道者,上顺暴君,以尽自己一份绵薄之力,以惠百姓!自身虽污,百姓却因此得利。中原得长乐老(冯道)一言而活者不下百万,至于潢水、东北,则处处都有汉家人烟——此则家父之力!臣闻元帅为定西域,费力甚巨,然将来若定东北,则无需如此,但化胡而留汉,则大唐安东都护府可传檄而定!”

与安西都护府相对于,唐朝在东北地区也设立了安东都护府,地理范围囊括整个东北地区。

张迈道:“我如今尚未得中原,东北之事,说的早了些吧。”

韩德枢笑道:“元帅何必诓我?如今天策、石晋、契丹三足鼎立,天策与契丹势不两立,石敬瑭之割燕云十六州固非本心,但若在契丹与天策之间选择,则他必选契丹!因契丹若胜,他还有机会在中原做儿皇帝,但元帅若胜,则石敬瑭便无立足之地!固契丹、石晋,必然联手以抗元帅。这一仗不打便罢,一旦开打势必震动乾坤!中原也罢,东北也罢,只要元帅得胜,势必一战而平!”

张迈至此眼中才露出欣赏的神色来,道:“这是你的看法,还是你父亲的看法?”

韩德枢道:“都有。”

张迈又道:“那么在此形势之下,你认为我同时与契丹、石敬瑭开战,胜负之数如何?”

韩德枢道:“恐怕元帅将败多胜少。”

马小春一听这话,脸色大变。

张迈却是默然,忽然外头有人来报:张希崇旧疾忽然发作!眼下已经人事不省了!张迈大吃一惊,跳了起来,道:“走!我去看看!”

几乎在同时,韩延徽正走入耶律德光的大帐。

去年耶律德光取得大胜之后,原来有心一口气吞并中原,韩延徽认为中原地大人多,各藩实力难测,若太过急进,只怕到头会落得个竹篮打水一场空,因此建议耶律德光逐次进取。耶律德光采纳了他的主张,乃先吞燕云。

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给了契丹,此事在中原别的地方已经掀起轩然大波,连江南、巴蜀的士子都要发出斥责,燕云本地更是极力反对,有人谋反,有人独立,大部分人都未摆明了抗争,但几乎所有人都在暗中拆墙,契丹虽有数万精锐大军进驻燕云,附属军队十余万,但十几万人集中在一起可以打一场大胜仗,若分配到十六州去就不过万人,若分到各县各城,每县每城那更是没多少人了——且耶律德光也不可能蠢到将大军分散。至于县以下各乡里何止数千?那更是无法直接介入的层面,因此并无法进行全面镇压,还是要在军事威势的背景下,用政治手段来解决。

耶律德光从石敬瑭手里割取十六州不难,但要将之消化那就不是容易的事情了,燕代之人初归,人心思变,别说汉人,就连汉化的胡人也都不服契丹统治,如吐谷浑等便都十分不满。韩延徽花了好大的功夫,这才算勉强安抚住了局面,但也只是暂时让军民不要作乱,还算不上完全解决问题。

自古汉人最易统治,因为这个民族不是纯阳刚的民族,暴力政权一确立统治权,不到万不得已大部分汉人都会选择合作;但自古汉人又最难统治,因为他们总是于貌似恭顺间保藏“祸心”,上层执政者一不小心实质层面的治权就会被掏空。

韩延徽在潢水流域混的如鱼得水,因那里的人不够他狡猾,等入了燕云却大感头疼,石敬瑭将燕云割给了契丹,至今为止还只是一纸空文,代地土豪倚堡自立,既不反抗,也不投降,燕地士绅更是油滑,全部派出人来表示顺从,但来的人却没有族长、嫡长子,表示顺从了又不打算纳税。

这时他要去给耶律德光汇报问题,一路上想念着儿子韩德枢,猛地摇了摇脑袋,将这个念头散去。

耶律德光的眼神中正蕴藏着怒色,道:“石敬瑭的财帛都送过来了,你到现在还没收到赋税么?你号称北国名相,怎么比石敬瑭还要糟糕?”

韩延徽顿首道:“石敬瑭在中原登基,接掌了中原原有的官僚系统,运作起来自然容易。我们新入燕云,官民尚未顺从,运作起来自然不易。”

耶律德光道:“他们若再推托,朕就让士兵们去收!”他自封皇帝,但这个朕字还是说的有些不自然。

韩延徽道:“士兵一旦下乡,那便不是收税,而是劫掠了,劫掠一起,燕云十六州处处是贼,就在也没有陛下之百姓了。”

耶律德光冷笑道:“他们若要做贼,那朕便杀无赦!”

韩延徽道:“以杀伐是治理不了汉地的。终究还是要以汉治汉。眼下归降的汉臣其实不少,发派下去于各州,陛下给他们一点时间,再给他们一点压力,他们会为陛下收取税收的。只要走上了正轨,往后燕云就会成为契丹最大而且源源不绝的财库。”

耶律德光哼了一声,闭上了眼睛,韩延徽道:“陛下素来有耐性,今天忽然动怒,是出了什么事情么?”

耶律德光眼睛也不睁开,就道:“山东来了消息,赵德钧死了。”

韩延徽啊了一声,道:“那他的部属…”

“有一部分归了石敬瑭,有一部分割地自立,然而这些人又不能团结,自相攻伐,眼下已被石敬瑭切割包围,看来不用多久,山东亦要归石敬瑭了。”

耶律德光道:“当初听了你的建言,为了镇压燕云,为了监视中原局势,朕才没有亲自领兵西进,我契丹岂有套南之败?今日套南已败,中原局势又脱我控制,赵德钧死了,我要石敬瑭将传国玉玺交我,他又推说玉玺已在混乱中失踪,迟迟不肯献来,可见此獠绝无忠心!而燕云却至今迟迟未定!鲁国公啊!你这个宰相可做的真好啊!”

韩延徽听得额头冷汗直下,匍匐在地,一时说不出话来。

第177章 亢龙有悔

一个伟岸的身影从帐外走进来,竟是耶律朔古,他虽然两次兵败,但韩延徽留神耶律德光看耶律朔古时的眼光,似乎竟还未完全对耶律朔古失去信任。

如今耶律朔古已经不再直接在外统领大军,但留在耶律德光身边,却还起着参谋之责任。对耶律德光来说,这时要对付张迈,身边也确实少不了一个对天策军了解较为深入的人。耶律朔古虽是两次兵败,但也因此对张迈的了解比别人来得更深。

耶律朔古进来之后坐下,并不言语,韩延徽这才抬起头来,道:“陛下,套南之败,虽非佳事,但也未必全无好处。”

“哦?”耶律德光冷笑道:“战争失败了还能有好处,这却是从来没听过的!”

韩延徽道:“屡败固然不是好事,但长胜却也会出岔子。天下之事,物极必反!张迈号称无敌,这些年来威风拿到尽足,多套南一胜不为多,然而却使他在中原的声望更上层楼,使天下诸国闻其声名无不敬畏。”

耶律德光冷笑道:“这对我们是好事?”

韩延徽道:“是,对我们来说这就是好事!”

耶律朔古在旁接口道:“你的意思是,让天策军在其士气之外,又多了一层傲气?”

“不错!”韩延徽道:“百战成功,最后却功亏一篑——此事自古到今多有发生,曹操赤壁之战如此,苻坚淝水之战也如此!张迈的威势,在轮台一战之后连漠北也为之震动,在他成功征服河中之后更是到顶了!但他人在巅峰,还要更进一步,万里东归之后竟然还能以疲惫之师打败我军,虽然我们都知道其中必然有诈,但对天策军普通将士来说,却会带来一种盲目的信心!这种盲目的信心在正面战场上固然可以起到鼓舞士气、一往无前的作用,但若战争形势变得复杂,这样的盲目却也容易让将士产生轻敌心理,军队一旦轻敌,离败亡就不远了!”

耶律德光沉吟着,道:“张迈之狂,我素来听说,至于他手下的兵将也多骄横,哼!但至今为止,尚未见他误事!”

韩延徽道:“快了,快了,曹操赤壁之战前,何其英明?简直有如神助,几次冒险都得全身而胜,但赤壁一战如何?苻坚横扫六合,几无败绩,最后集结百万大军时,天下也都咸称东晋必亡!桓氏在湖广也认为晋军败多胜少,随时准备东下驰援了,但结局如何?咱们接下来要看的,就是张迈是否继续狂傲。如果他知道收敛,晓得月盈则亏的道理,那么天策军便还难以战胜,但如果他还继续狂傲,甚至变本加厉,那么最后的败亡就指日可待了!”

耶律德光道:“你这话听起来有道理,但是太虚了。”

韩延徽道:“也有实的,臣已打听到,吴楚诸国已经戒边境之兵不许北犯,蜀国甚至陈兵于天策边境——吴楚素来恐中原南下,南北间势同水火,洛阳成都更有积仇,但如今石敬瑭初得中原,根基未稳,吴楚诸国非但不侵不扰,反而为石敬瑭安定后方,蜀国甚至安排兵力威胁天策后方,使汗血骑兵团不敢妄动——这是为何?是天下皆震于张迈之雄横,唯恐石敬瑭抵挡不住,唇亡齿寒也。由此可见,胡汉诸国均已畏惧天策,既畏惧天策,便有群起抗击之意。天策虽强,但以西北而欲与整个中原相抗衡则必败无疑!张迈如今已是亢龙之势,再进一步,必然招祸!陛下且稍安心,不出多久,或就在今年,必能亲见张迈大败!”

耶律德光沉吟道:“若依你,我们该如何出兵。”

“不必着急。”韩延徽道:“臣以为,会有人比我们更加着急。”

耶律德光道:“石敬瑭?”

“我主英明!”

成都,天策政权的使者骑马进了城门。

这些年丝绸之路的开通,就民间所获利益来说,以蜀国最为明显。

天策政权虽然占据了丝绸之路的大多数路段,但所创造的经济收益大多补贴了战争,不但政府的收入源源不绝地成了军费,就是民间的许多收入也都被郑渭以各种名目借了去,借期从一年到十年不等,虽然商人借出了大笔财富之后,保守的可以获得利息,有一部分甚至还获得了某些山林矿产的特权,但是缺少了资金进行经营,在短期之内毕竟会让西北的繁荣进步有限。

而蜀国则不然。

蜀国是丝绸之路的终端之一——西域的各种奇货源源不绝地流到这里,交换蜀国所产的丝绸。蜀绣至迟在三国诸葛亮时代就已经名扬天下,到如今更是发展得更加精致,在中原江南也不愁销路,运到西方那更是第一等的上品之一,价格可以比拟黄金,丝路通往中原的各段有时候因为战争的缘故时会暂时中断,蜀国与天策政权的邦交却十分稳固,所以商人如果图谋稳定都会走这一条路。

此外,蜀国又还是一个中转站,来自楚地的商人,有一些会选择从蜀国进口西来之货,本来蜀道难走,这种情况是绝少出现的,但因为中原道路有时候会断绝,也迫使部分追求稳妥的商人选择这一条迂回的道路。

这两方面的原因加在一起,让蜀国的商业在这几年几乎是爆发性的发展,使蜀国的经济收益几不在天策之下,且蜀国又无战争,民间财富不断积累却无大项的出处,便推高了各种生活奢侈品,推高了成都的房价,使得成都寸土寸金,商人竞相建造各种华丽屋舍,官员也不落人后,至于皇帝孟昶更是大兴土木,建造了种种园林宫苑。

年少的曹延恭走进成都的时候,举目看不尽的楼台轩榭,满耳听不完的丝乐竹音,不由得啧啧称奇,他是曹议金的孙子,曹家的第三代了,在沙州时,但觉敦煌之繁华天下少有,待得凉州复兴,又觉得凉州的气象非敦煌可比,但今天到了成都,忽然发现凉州根本就还是一个乡下地方——这也难怪,以当下而论,全世界说到城市之繁华,只怕成都已经数一数二,洛阳气象或许更大,但近十年屡经兵火,已被成都赶过去了。

“啧啧,”曹延恭低声道:“如此好地方,若是能打下来,让我在这里做三年郡守,人生之没事,莫过于此了。”

“嘘——”旁边以为曹家的老家将赶紧说:“公子这等化万万不可出口,这话要是传了出去,咱们这次的出使肯定就要砸了!”

曹延恭笑道:“我晓得的,所以刚才我才说的那样小声啊。放心吧,放心吧,出发之前,叔叔和归盈爷爷早就叮嘱过了。”

曹家的老家将道:“总而言之,这次公子的任务并不重,只是献上礼物为蜀国太后贺寿,此外就是在筵席之上,透露两句口风,让孟昶知道他在边境增兵的事情我们其实心中明了便可以了。除此之外,愿公子切莫多生枝节。”

曹延恭嗯了一声,在曹家第三代之中,他也算温驯稳重,所以曹元忠才建议了由他来接这项外交任务,此事说来不大,而且不难,且曹家乃是天策贵戚之一,派遣使者来给蜀国的太后贺寿,派重臣不合适,派小臣也不合适,却以派贵戚最妥当。

曹元忠是出使过蜀国的,与蜀国的臣属多有交往,一切关系早就打点妥当,料来侄子不会出什么岔子,这次他推荐了曹延恭,就是要给这个侄子多增加一点政治资本,也是为曹家加厚一些政治实力。

但是曹延恭进入成都之后所受到的招待,却还出乎意料地严密,曹延恭所预期的宽松并未出现,相反,附近总有一双双警惕的眼睛在盯着,那分明是将曹延恭当做一个潜在的敌人来防备,当初曹元忠出使蜀国时天策正处于困难时期,也未受到这样的对待,现在天策政权如日方中,蜀国对曹延恭这样一个小小使者却也不敢掉以轻心。

蜀国的皇宫之内,孟昶一手一把来自天方的大马士革弯刀,眼睛并不去看身后的两大重臣赵季良与王处回,说道:“你们说这次张迈派曹家这个小子来,是要来试探朕?”

他年纪越长就越发显得英俊,这时比起初登基时已经多了几分皇帝的威严,赵季良回道:“是。自去年秋冬之际,陛下派遣大军,屯于成州、凤州之间,虽然是秘密进行,但军马多达四万余人,行踪无法尽掩,以薛复之耳目,势必已经侦知。”

孟昶冷笑道:“那又如何?成、凤如今都属我国境内,我在境内调兵,张迈管得着我?”这个时候的孟昶,还有着一腔的热血,还有着建功立业的雄心,尤其是安西唐军东征变文传到成都之后,这位西南少主也成了这变文的忠实听众之一,对于西北所发生的热血战场常常神往,偶尔思及,常觉得自己若有机会,也当逐鹿天下,那才不枉了此生,不枉了上天将一个富庶大国交给自己!

赵季良忙道:“陛下,我们虽然是境内调兵,但毕竟凉蜀交好已久,双方虽然没有明言,但彼此却有默契,我国忽然在陇西增布重兵,天策自然要怀疑我们交好下去的诚意!”

孟昶道:“当初增兵边境,可是相国的意思。”

“此事是赵相公与臣商议之策,然后得陛下准许而行。”王处回道:“赵相的意思,并不是说我们不应该增兵,而是说天策来问我们当好好应对才是。增兵之事,不必更改,但筵席应对之时,却需圆软才是。”

孟昶是少年即位,赵季良和王处回,一半是大臣,另一半还是老师,不过这位少年皇帝这两年成长得很快,赵季良王处回越来越不敢像以前一样当他是学生来教了,这次商议了后进皇宫来,本意是怕孟昶少年气盛,在款待天策使者的时候造成两国紧张,所以进宫来要教孟昶怎么做,但又不敢说的太明显,要尽量说得委婉一些,免得孟昶对他们两个产生反感。

孟昶却十分聪明,一听就明白了,哈哈冷笑道:“相国,太傅,你们进宫来,是担心我年少口无遮拦乱说话对吧?哼!兵事直、外事圆的道理,其实也不用你们来教,我晓得怎么做!”

赵、王两人忙道:“陛下英明!”

孟昶忽然又道:“赵相,按你说,如果张迈击败了石敬瑭,进兵中原,接下来他会做什么?”

赵季良道:“若教他进兵中原,再接下来,他必要进兵东北,讨伐契丹。”

孟昶道:“若到那时,契丹与天策之间,谁胜谁负?”

赵季良沉吟道:“以天策之强,若再得中原之力,要败契丹不难,至少肯定能将之赶出长城!”

孟昶道:“若让张迈吞并了中原,驱逐了契丹,那时候他与我蜀之间,还能维系多久的邦交?”

赵季良叹了一声,王处回朗声接口道:“若叫张迈得了中原,逐了契丹,他再接下来要对付的,就是侵蜀灭吴定荆楚,囊括闽粤!”

孟昶道:“张迈与我,可有兄弟之份啊。”

“别说兄弟!”王处回道:“就算是父子,到了那个时节也不能并存!自秦以来,天下一统已是人心所向,华夏分崩离析之时,吾蜀方能独存,若使中原一统,便再无蜀国偏安之理!”

孟昶道:“怎么说来,若张迈退缩于甘陇,则我们两家可以百年和好,若是张迈一入关中…”

王处回道:“国家之间无私好,也无私仇,一切只是看形势。若天策仍在甘陇,则不管我们与他有仇无仇,都可以继续交往。但张迈若吞了关中,那么下一步就肯定是进逼中原,那么凉蜀之间,便是不死不休的局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