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华冷眼旁观,景氏对于氏的想法显然一清二楚,立规矩时从没有半分不情愿的模样,且笑容满面,任谁也挑不出半分不是。连《论语》里子夏问孝,圣人都回答说“色难”,意即“对父母和颜悦色是最难的”,于是景氏如此,算得上无可挑剔。然而她言笑之中,时不时的就要刺小于氏几下,于是不单小于氏恼火,连于氏也跟着不悦,这规矩立起来,也不知道究竟是给谁找不痛快呢。

桃华觉得这事真是十分无聊。既然相看两厌,何如不见?有这时间做点啥不行,看看书,绣绣花,再不然去园子里逛逛都好,却偏偏要浪费时间在这里打嘴头官司。如果这是演戏,这情节已经无聊到她连看都不想看了,更何况时不时的,还要把他们二房也扯进来,譬如说谈到靖海侯府的时候。

“大伯母说得是,既来了京城,总该去向长辈问安,只因靖海侯府也要参选,这时候登门不免添乱。既然选秀事毕,过些日子就去递了帖子,无论太夫人是否有暇,礼数上总该周到了才是。”

曹氏又惊又喜地看了桃华一眼,有桃华这句话,倒省得她还要想办法偷偷去送帖子了。

蒋莲华眉头微皱,看了景氏一眼,心下略有些埋怨母亲不该提到靖海侯府。她知道母亲的意思是在讥讽大姐姐在宫中的处境,若是靖海侯的大姑娘入宫,少说也是九嫔,到时压在大姐姐头上的人就又多了一个。但千不该万不该,不该拿曹家来说事,虽说曹氏只是桃华的继母,可总归是一家子,踩了曹氏的脸面,难道桃华就很有脸么?

景氏接到女儿的目光,心下也有点后悔。她提起靖海侯府原不过是为了刺刺婆母和嫂子,只是因为于氏和小于氏都未接话,才随口向曹氏说了一句,倒没想到被小于氏借机刺了曹氏。她是个精明人,这几日已然看得明白,桃华与曹氏这个继母关系并不和睦,然而在外面却又向来维护曹氏,这不是为了曹氏,而是为了蒋锡的脸面。难得女儿跟桃华说得来,她方才说话时实在该再多想一想的,果然是这些日子得意便有些忘形了么?

小于氏乃是这几日因景氏憋着一口气,却又无处可出,便发泄到了曹氏身上,原想讥刺曹氏攀高,但桃华如此明白地说出来见或不见都是尽礼数,她倒无话可说了。

一时间屋里静默了片刻,桃华便起身道:“屋里还有些事情,伯祖母与两位伯母安坐,我们就先回去了。”

于氏原本半闭着眼睛坐着养神,此刻睁开眼睛看了桃华一眼,点了点头。景氏见状,笑吟吟也带着蒋莲华告退了。待众人都出了屋子,于氏才看了小于氏一眼:“你平白的又去惹二房的做甚?”

小于氏不服气地道:“是二弟妹先把话说到曹家去的…”

“她说她的,你何必接口。”于氏皱起眉头,“你便有气,也不该往二房那里撒。你看桃华那个丫头可是个软和的?你是长辈,若是被她顶上一句,脸面上好不好看?”

小于氏一怔:“她敢!”顶撞长辈,这要是传出去,对女儿家的名声可是大大有损,桃华也到了议亲的年纪,自当特别爱惜羽毛才是。

“她怎么不敢?”于氏轻轻哼了一声,“你别小看了那丫头,那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横竖过些日子她就回无锡了,就算顶撞了你又怎么样?”

小于氏忿然道:“她还敢顶撞我!这些日子老爷在衙门里受的气,还不是因为当年二房——”

“住口!”于氏倏地低喝了一声,脸色也难看起来,“你说什么呢!”

小于氏一时激动,话脱口而出,现在被于氏喝止,才突然想起来,当年二房获罪的事,在蒋家乃是碰不得的禁地,蒋老太爷曾明令过家里人不许再提此事,就连小于氏心里也知道,当初贤妃身亡,这究竟是不是蒋方回的错处,还很难说呢。

“儿媳失言了…”小于氏低了低头,但心里憋的那口气还是出不来,“可老爷才是最冤枉的,这些日子就因为二弟谋官的事,在衙门里被多少人指指点点…”

“你也说了,这是因为老二,怎么转头却去找你三弟妹的麻烦?”于氏皱着眉头,不悦地摆了摆手,“罢了罢了,你也回去歇着吧。过些日子老二会自己买处宅子搬出去,到时候你眼前也就清净了。至于说老大——衙门里头说什么的没有,就不为这事,也会为别的事,让他沉住气才好。”

小于氏见她脸色实在难看,不敢再说什么,轻轻应了一声就带着丫鬟退了出去。她一走,于氏闭着眼睛坐了片刻,也对身边的丫鬟摆了摆手:“你们也都下去吧。”

伺候她的两个丫鬟银柳和雪柳都是十七八岁的年纪,到于氏身边已经五年,知道她的性情,也不敢多言,扶着她进了里间便都退了出去。

于氏在屋里站了一会儿。蒋家尚俭,这屋子陈设自然并不华丽,却是处处见精心。一张红木百子千孙床靠墙摆着,床架上雕刻着一个个嬉戏的小孩子,象征着人丁繁盛,多子多孙。

这张床自然是于氏的嫁妆,进门已经四十年了。虽然当时做得精细,漆也上了一层又一层,但毕竟年代已久,当初那种光润的红已经转变为褐色,就仿佛在流水似的时光中渐渐衰老了一般。

这床上始终摆着两只枕头和两副被褥,然而有一副已经长久不打开了。于氏站在床前怔怔地看了一会儿,却拖着脚步走到了床尾。那里的墙壁微微向里凹进,设了一个佛龛,里头供着一尊观世音菩萨像,前头铺着个蒲团。

佛龛不大,但里头供的白瓷菩萨也只有一尺高,因此看起来还是有点空荡荡的,因此佛龛里头摆了一只桃木小柜,菩萨就供在这柜子上头,而柜子门紧紧关着,上头还挂了一把白铜小锁,看不见里头放了什么。

这佛龛于氏是不许丫鬟们动的,平日里也总是她自己来擦拭清扫,柜门上的小锁当然也只有她有钥匙。这会儿她取了三炷香点燃供在佛前的香炉中,自己就在蒲团上跪了下去,喃喃地诵起经来。

倘若此刻有人听见她在念诵的经文,恐怕免不了会有点疑惑,因为于氏念的并不是一般妇人在观音像前常念的《心经》或《妙法莲华经》之类,而是用来超度亡灵消解业障的《地藏菩萨本愿经》。

虽说菩萨自体性来说平等无二,只要信心虔诚,念什么经都行,无须着相。但京城中妇女多供奉观音,在观音前多念《心经》或《妙法莲华经》或《大悲咒》也是约定俗成之事,似于氏这般供了观音却只念《地藏经》的,实在少见。

于氏对《地藏经》已经熟极而流,张口即来。她一边念经,一边抬起头来看了看烛光中一脸慈悲的菩萨,目光触及到菩萨像的脸庞,却又仿佛不敢直视似的垂下眼睛,盯住了锁着的柜门。她盯得那么专注,仿佛她的经文不是念给菩萨听的,而是念给那柜子听似的…

于氏在房里念经的时候,曹氏等人已经回到了东偏院。曹氏一路上都在小心翼翼观察着桃华的脸色,等进了院子,终于忍不住道:“桃姐儿,你方才说去靖海侯府的事…”

“明日让人送帖子去就是。”

曹氏先是一喜,随即又担忧起来:“可送帖子——会不会太怠慢了,我听说靖海侯府上客人很多,这帖子能不能送到太夫人面前…”

“太太——”桃华站住脚,转身看着曹氏,“送帖子是尽晚辈的礼数,至于太夫人见与不见,不是我们能左右的。据我所知,曹家外祖父与老侯爷也是多年未有来往了,太太来京城也只是为伯祖父祝寿,并非定居,送帖子上门问安,礼数也就够了,未必非要见面不可。太夫人年纪长了,若为了见客劳动,做晚辈的也不好意思不是?”

曹氏张着嘴不知说什么,眼看桃华已经带着蒋柏华回自己屋里了,也只得带了蒋燕华往另一边屋中走。一进屋子,曹氏就打发了丫鬟们出去,叹了口气:“原想着你姐姐说了这话,就用不着咱们再费心思了,想不到…”看桃华的意思,根本就没有想着要见靖海侯太夫人。

蒋燕华皱着眉道:“我早说咱们自己去送帖子,娘拖拖拉拉的不肯,这下可怎么办?”

曹氏辩解道:“我不是不肯,只是找不到人。你说,是让白果去,还是让萱草去?这家里的人,咱们娘儿俩能支使得动哪个?”

蒋燕华也有些哑然,半晌忽然道:“不是还有个茯苓吗?”

“茯苓?”曹氏大摇其头,“那丫头可是桃华的人,再说了,她是蒋家的家生子儿,我可用不动她。”

蒋燕华却越想越觉得自己是对的:“娘,茯苓现在可不是姐姐的人了。”桃华为什么把她送到曹氏这里来,不就是为了惩戒她私开库房的举动吗?

“可她爹娘都对老爷忠心耿耿…”若不是这样,茯苓恐怕也留不下,不是卖出去,就是打发到庄子上去了,哪还容她做着一等大丫鬟。

“对爹忠心又怎么样,难道娘你现在不是蒋家太太?还是说对爹忠心,就要防着你不成?世上万没有这个道理。”蒋燕华冷笑,“再说了,姐姐将来总也要嫁出去的,若不是为了这个,茯苓又怎么会开了库房的门?”

“这——这倒也是…”曹氏想到蒋柏华,心又热了起来,“你是说,这个茯苓能用?”

“我看能用。”蒋燕华想了想,“再说她现在伺候娘,那叫她替娘去送帖子岂不是正合适?只要我们预先写一封帖子,半路上换一换就是了。对了,不如叫她把我绣的屏风也带了去!横竖东西也不大。”

曹氏皱眉道:“那个不是预备我们去见太夫人的时候,由你亲手送上去的么?”亲手送,当然能在太夫人面前留下印象,若是跟着帖子一起送,效果便差了许多。

“这时候哪里还管得了那些!”蒋燕华烦躁起来,“若是娘听我的,早几日这帖子就送过去了,能见着太夫人,那屏风自然是当面送上的好。可如今——就算能见着太夫人,娘你难道不带着姐姐去?到时候那屏风,是算我的孝心呢,还是算姐姐的?”

曹氏还真没想到这一点,被问得哑口无言,半晌才道:“那就这么着吧…叫茯苓送去的时候说是你绣的就好。”

蒋燕华没好气道:“这成什么样子,自然要说是娘你的心意。”她的针线也是跟曹氏学的,手艺极其相似,一般人分不清楚,说是曹氏的,桃华也分辨不来。至于说以后见到了靖海侯太夫人,曹氏自然可以再微露一点屏风出自她手的意思,也就两全其美了。

曹氏还不明白:“这是为何?”

蒋燕华只觉得一时与母亲分说不明白。曹氏嫁入蒋家之后,虽也出门交际过,但最初因是继室,又是新来乍到,不免有些底气不足。到了后来虽生了儿子,可桃华却愈加强势,以至于曹氏这脚虽站稳了,底气却不见长。且蒋家也不是什么高门大户,曹氏并没有多少出门的经验,反倒是蒋燕华跟着桃华出门多些,对来往的礼数也更明白些。

“娘不必问了,听我的就是。”

曹氏半懂不懂地点了点头:“那娘这就叫茯苓过来?”

蒋燕华沉吟了一下:“先把人都支开。”尤其是白果。

曹氏身边的事本就多是白果在做,要随便找几件事将她支开也不难,蒋燕华也将萱草打发回自己屋里,母女两个就将茯苓叫了进来。

茯苓这些日子瘦了一圈。自从哀求桃华想回去伺候,被桃华拒绝了之后,她就彻底没了希望,干脆破罐子破摔起来,想着在曹氏院子里混到十八岁,让爹娘讨个恩典放出去嫁人就算了。

只是蒋家下人少,曹氏这一个院子,也就两个大丫鬟伺候,再有什么搬搬抬抬的粗重活计,可以叫看门婆子甚至小厮来帮把手,但日常那些端茶倒水,抹桌扫地的事儿,可都是两个大丫鬟的。茯苓进不去曹氏的屋子,可不就只能在外头干这些洒扫庭院,修剪花枝的活计了么。

以前在桃华院子里,茯苓只管着库房,擦拭灰尘倒是常做,可在太阳地里干活却是从来没有过,更不必说剪枝捉虫这样的事了。半年多下来,硬生生黑了一层,瘦了一圈,还不敢跟父母抱怨,只觉得十八岁遥遥无期,简直度日如年。

算算到了曹氏身边半年多,被叫进屋子里去的时候屈指可数,初时她还想着是个机会,可每次都是因白果不在,又有什么倒水泼残茶的活计交待下来。失望的次数多了,茯苓也就没了精神,听曹氏叫她,便垂了头进去:“太太有什么吩咐?”

“茯苓,你到太太身边也有半年了吧?”开口的是蒋燕华,“原以为姐姐只是叫你过来先顶了青果的位置,过些日子就让你回去了,没想到这一晃就半年了,也没见什么动静。看来,姐姐是真不打算再用你了?”

这几句真是戳到了茯苓的痛处。她不过是私开了一下库房的门而已,哪里想得到青果那个死丫头就敢偷换了那玉雕水仙呢?要说有错,那也是太太的主意,她是毫不知情的呀,姑娘怎么就那么狠心,跟了她五六年,说打发就打发了…

蒋燕华见茯苓低头不语,心里也没把握起来,硬着头皮道:“你自己呢,有没有去求求姐姐再回去?总这么悬着,太太都不知道该不该用你了。”说到底她也不过是个小姑娘,要怎么笼络下人,她也拿不准呢。

不过最后这句话说得已经够直白,茯苓心思一动,抬起头来:“奴婢如今是太太的人,自然是对太太忠心,哪里还有再回去的道理。”不管怎么说,曹氏也是蒋家主母,又生了儿子,将来桃华出嫁,蒋家不就是曹氏的天下了吗?当初她不就为着这个才给曹氏开了库房门,如今桃华既然不要她了,她就该紧抓住曹氏才对啊。从前她以为曹氏不给她机会,如今看来,原来曹氏只是没拿定主意。

“你果然不想再回去了?”蒋燕华又问了一句,“若是你想回去,我去跟姐姐说情。毕竟你爹娘都是家里的老人儿了,姐姐想来也会给他们这个脸面的。”

这欲擒故纵的手法说起来颇为拙劣,茯苓就是个傻子也能听得明白,扑通一声就跪了下来:“奴婢既然伺候了太太,哪有三心二意的道理?何况我老子娘都是忠心老爷的,既然忠心老爷,当然就是忠心太太,奴婢能在太太身边伺候,我老子娘心里都是千肯万肯的。”

最后这一句倒不是假话。茯苓的父母都是老实人,不然也不能去管着蒋家的庄子,在他们看来,伺候大姑娘和伺候太太是一样的,主子安排了什么活计,做就是了,只要做好了本份,蒋家也不是亏待下人的人家。

蒋燕华偷偷松了口气,想着桃华平日里的样子,轻摇着手里的团扇,做出一副从容的模样:“既然这样,眼下还真有一件事要你去做,只不知你能不能做得好呢。”

茯苓连忙道:“二姑娘只管吩咐,奴婢一定尽心竭力。”

待到茯苓出去,曹氏才有些惴惴地道:“燕姐儿,这可能成?这丫头不会告诉桃姐儿去吧?”

“应该不会。这都半年多了,我看姐姐是不肯让她回去的,连桔梗都提上等来,那院子里早没她的位子了,她若是个聪明的,就该知道怎么做。”蒋燕华虽然觉得有九成的把握,但终究还不是百分百的肯定,“不过,这也不算什么大事,就算姐姐知道了也没什么的。”

曹氏还是有些忧心忡忡:“那谁说得准。那么一块玉雕水仙就让老爷气成那样,这次——”

蒋燕华忍不住打断她道:“那次本来就是娘糊涂!舅母说什么,你就听什么,结果呢?连宋妈妈和青果都被卖了,舅母可心疼过你没有?就连去靖海侯府的事也推三阻四!娘,这回你该看清楚了吧?”

“看清楚了,看清楚了。”曹氏一迭连声,“娘下回再也不糊涂了。以后娘再有什么东西,都留给你和柏哥儿,你舅母再也别想从娘手里拿走一样东西了!”

蒋燕华叹了口气,揉揉眉心。虽说是自己的亲娘,可——也怪不得总听说人家挑媳妇不肯挑庶出的姑娘,果然有些事没受过教导是不行的,就连她自己,也是看了桃华的言行才琢磨出些道理,若是指望着曹氏来教,那可真是…可话又说回来了,她这位继姐六岁上就没了娘,这些道理又是谁教她的呢?

☆、第54章 郡王

桃华此刻正在房里一边给蒋柏华做识字卡片,一边跟蒋锡说话:“…爹,过了伯祖父的生辰,我们还是早点回家吧。”

“怎么,又不想留下来给你伯祖父整理手稿了?”蒋锡一边翻着做好的卡片,一边随口答着女儿的话。

“两位伯母天天勾心斗角的,我不想再留下来听这些了。”桃华直言不讳。蒋老太爷的手稿她也都翻阅过了,里头确实有些有趣的东西,但对她来说,还是赶紧回无锡过安静省心的生活更要紧。

蒋锡也不禁叹了口气。他虽然不知道两位嫂子平日是怎么唇枪舌剑的,但蒋钧与蒋铸的关系,他还是清楚的:“都是一家人,本该守望相助,何苦来——”

“爹你这就错了。”桃华今天被烦得不轻,一时不慎就说出了真心话,“根本不是同母所出,说什么守望相助,岂不太可笑了吗?伯祖母与朱姨娘能守望相助吗?从前大伯父在官场,二伯父在商场,大家两不相干也就罢了,如今都入了仕途,岂有不冲突的?”

“这,这是什么话…”蒋锡被女儿说得有些不知如何回答了,“你伯祖母和朱姨娘怎么了?”

桃华发觉自己有点失言,但既然话已经出了口,索性也不遮掩了:“二者相争,爹你说会怎么样?”

“什么二者相争。”蒋锡皱起眉头,“妻就是妻,妾就是妾,哪有相争之理?”

桃华嗤之以鼻:“爹你未免想得太美了。妾难道不是人?是人就是有私心,纵然不为她自己争,也要为了儿女争。若说两位伯父都是蒋家人,那为何只因生母不同,地位便不相同呢?若说嫡庶有别,那既已有别,又怎能指望他们彼此毫无芥蒂,守望相助?所以才说妾是乱家之源,左拥右抱,人人为己,自然就难免家反宅乱。”

蒋锡被女儿这一席话惊住了,半晌才能说出话来:“这,这是什么话!你怎能如此妄议长辈呢?你伯祖父——”他待要说蒋老太爷治家有方,蒋家素来妻妾和睦,可想到蒋铸回来后这些风波暗涌,这话到了嘴边又说不出来了。

“我不是妄议伯祖父,而是天下皆是这个道理。”桃华冷笑了一声,“就说大伯父处吧,四妹妹和五妹妹又哪里和睦呢?若依爹的说法,她们都是亲姐妹,正该同气连枝,守望相助才是,为何又有四妹妹落水险些身亡的事发生呢?”

“那是,那是丹姐儿不懂事…”蒋锡艰难地解释。

“五妹妹为何不懂事呢?难道伯祖母和大伯母没有教导她这个道理?”

蒋锡没话说了。他的确是觉得蒋丹华不懂事,但如果按他这个逻辑说下去,首先就是于氏和小于氏不懂事,这才没有教导好蒋丹华。

“算了,爹爹,我们不说这个了。”桃华说痛快了,又觉得有点扯太远,“刚才说的不是回家的事么…”怎么扯到纳妾上来了。

“哦——”蒋锡也被女儿绕得昏头昏脑,想了想才绕回来,“你伯祖父的意思是,让我们在京里多住些日子。”

桃华顿时垮了脸:“为什么啊?”手稿她都看完了,这个家里真的再没什么能吸引她留下来的东西了。

蒋锡叹了口气:“你都十四了,也是爹爹粗心大意的,一时都没想到——你伯祖父的意思是,让你大伯母多带你出门走动走动,在京城寻一门亲事,比在无锡的好。”

桃华吓了一跳:“爹,我还小呢!”

“哪里还小。”蒋锡严肃起来,“爹就是整天听你说小小小的,才疏忽了这事儿。京城里的女孩儿,十四五岁就该寻摸亲事了,到时候定亲,过六礼,准备嫁妆,等嫁出去的时候也要十七八岁了。你今年十四,若是不抓紧时间,好亲事都被别人定去了,可怎么办?”

这事儿,他这个做爹的确实是疏忽了。本来此事该由女眷们拿主意相看,可曹氏是个糊涂人,也从未提过,若不是前几日蒋老太爷跟他谈起桃华的亲事,他恐怕还想不到这上头去。

蒋锡念及此处,就觉得自己很对不起亡妻。这些年他没怎么照顾女儿,倒是女儿管起了整个家,如今连女儿的亲事都这么疏忽,亡妻地下有知,定要埋怨他了。

“听你伯祖父的。毕竟你大伯父是官身,在京城里能挑门更好的亲事。”蒋锡难得地拿定了主意。

桃华扁了扁嘴:“什么好亲事,难道嫁进官宦人家就是好亲事了?”

蒋锡叹了口气:“人往高处走。爹毕竟只是个秀才,来往的也是一般人家,总是比不上你大伯父。”谁不希望女儿嫁的人家门楣尽量高些,他也未能免俗。

桃华摇摇头:“爹,门当户对不是说着玩的,高门大户未必就是好亲事,女儿读书纵然不多,也知道齐大非偶。何况——”何况小于氏又不是她亲娘,真会为她精心选一门真正适合的亲事吗?

“并不是让你大伯母就拿主意了。”蒋锡连忙道,“你伯祖父的意思,只是让你多露露面,到时候你伯祖父和爹爹自然要仔细斟酌的。”

桃华对这个保证不是很感兴趣:“爹,难道让我嫁出去与人共夫不成?”

“哎——”蒋锡终于发觉自己跟女儿的对话似乎不合规矩了,“这,这说的是什么话…什么共…桃华,你这,这都是跟谁学的…”有未出阁的姑娘说这个的吗?不过,似乎也没有哪个做爹的会跟未出阁的女儿谈论她自己的亲事…

桃华低头吐了吐舌头:“爹,我只是觉得,官宦人家少不了有妻妾之争,看看伯祖父一家,爹你真觉得这就是好亲事吗?”

“哎,这,这怎么能…”蒋锡又一次无话可说,他既不能说蒋家长房不好,又不能昧着良心说好得很,也就只有张口结舌了。

桃华笑起来,搂住蒋锡的胳膊:“所以说啊,爹,咱们还是早点回家吧。再说了,早点回家,我看对太太和燕华也好。”

“她们怎么了?”蒋锡眉头一皱,“这些日子不是都没有出门吗?”

“今儿大伯母提到靖海侯府,我看,太太和燕华都很是热衷。”桃华叹了口气,“爹,燕华的性子,瞧着是越来越心大了。只是她并没什么手段,若是回了无锡,遇不到什么机会,也就平平顺顺地过了。可是在京城…”京城别的不多,就是达官显贵太多,诱惑也就太多了。

蒋锡轻咳了一声:“原来是为这个——你伯祖父的意思,让我带着太太和燕华还有柏哥儿先回去…”蒋老太爷肯替桃华谋划婚姻,一则是喜爱桃华,二则也是为当年蒋丹华推倒桃华的事做些赔偿,毕竟李氏病亡于无锡,不能不说与桃华当年的痴傻有几分关系。而蒋燕华纵然再改了姓氏,也只是个外人,蒋老太爷可以在面上将她与蒋家女孩儿们一视同仁,却绝不可能为她去格外费什么心思。

“爹要让我一个人留在京城吗?”桃华叫了起来,“我不要!”

蒋锡当然也舍不得:“你伯祖父这也是为你好。”

“爹啊——”桃华苦着脸,抱着蒋锡的手臂一个劲地摇,“瞧瞧咱们来了京城这一个月,总共只出过一次门,爹你是想把你女儿憋死在京城吗?”

“胡说!什么死不死的,多不吉利…”蒋锡左右为难。把桃华留下,自然比回无锡更有机会找门好亲事,可是桃华在无锡时自由自在,若是留在京城势必要受到诸多限制,蒋锡又舍不得,想了半天才勉强道:“不管怎样,先过了你伯祖父的生辰再说。”

这就是软化的征兆了。桃华心里明白,脸上却依旧做出委屈憋闷的神色,低着头不说话。蒋锡瞧她这样子,声音不由得又软了几分:“其实京城也不是不许出门,只是这些日子你大伯母关切你大姐姐,也没什么心绪带你们出门,等你大姐姐好了,自然你们就能出门了,或许还能进宫去瞧瞧你大姐姐呢。”京城不比无锡,没有长辈带着,连他也不敢让桃华自己出门的。

桃华皱了皱鼻子,她可不希罕进什么宫:“爹,大姐姐小产这都快半年了吧,身子还未调理好?”

蒋锡不由得又叹了口气:“你伯祖父托从前太医院里的旧识去打听过,如今给你大姐姐诊脉的是个新进的太医,从前与你伯祖父并不相识,究竟什么情况,也打听不着,只知道还是不大好——宫里贵人们的脉案本是不准外传的。”

“是有人故意给大姐姐安排了这个太医吧?”桃华低声说,“真想不通,大伯父到底为什么会让大姐姐进宫。后宫如战场,大姐姐要过的是什么日子,大伯父难道没想过?”后宫佳丽三千,皇帝却只有一个,又怎可能不争不斗。若真是一团和气,皇帝这么多年没有一个儿子,又是怎么回事呢?

蒋锡也很不赞同蒋梅华入宫,可这是隔房堂兄的家事,他也不好批评,只得叹了口气:“若是你伯祖父能去给你大姐姐诊一诊脉就好了…”可是外男不许入后宫,蒋梅华只能见到家中的女眷,却是万万见不到祖父的。

“大伯母能入宫,可以将大姐姐的情形细细地问过,回来禀报伯祖父啊。”虽然不如亲自诊脉来得确切,但做好了“望”“问”二诊,病情也能清楚不少的。

蒋锡摇了摇头:“你大伯母不懂这些,之前也曾问过,但七零八落说不清楚…”说起来也的确如此,你让一个外行去观察病人的脸色,回来还要细致入微地说清一切,也确实太强人所难了。

“哎——”蒋锡突然想了起来,“桃华,不如下次你大伯母入宫的时候,你一起去吧?去给你大姐姐诊诊脉,回来好告诉你伯祖父。”

桃华犹豫了一下:“大伯母不是一直没能进宫么…”其实她不是很想去,但蒋梅华总是堂姐,这年头家族就是一个整体,讲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不管你在家里闹成什么样子,对外总要相互帮扶的。

蒋锡觉得自己这个主意很不错,倘若桃华能给蒋梅华诊脉,再由蒋老太爷开方替蒋梅华调理好了身体,小于氏至少也要承桃华的情,会更用心地帮桃华挑门好亲事吧。

“说是这阵子选秀宫里太忙碌,所以不让妃嫔们见家人,现下选秀也选过了,过些日子总该允准了。”若是一般的低位妃嫔大概是不行,但蒋梅华毕竟怀过龙种,小产的原因又是那么——与其他妃嫔总是不同的。

“看伯祖父的意思吧。”桃华并不想进宫,“爹你也别去跟伯祖父提这事,毕竟是大伯父的女儿,我们不好随便插手的。若是伯祖父那边提出来,我当然要听从,若是伯祖父不提,那就算了。”其实她能想到,蒋梅华所谓的不曾调理好,多半是因为陡然小产心气难平,一口气郁结在那里,才一直不好。若是这口气解不开,什么灵丹妙药也不顶用的。

蒋锡觉得女儿说的也很有道理:“好,爹都听你的。”

“都听我的?那我说不要留在京城,爹听不听?”桃华马上摇晃起蒋锡的手臂来。

蒋锡无可奈何:“这个…哎,这个再说,再说吧…”

基本上蒋锡说“再说”,那下次再说起来的时候多半就是桃华说了算了。于是桃华心满意足,拉着父亲的手臂笑道:“爹,自打来了京城你都能出去玩,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回来也不讲给我听听…”当然有些事她也能从小于氏或者景氏嘴里听到,但这两人十句话里总有七句是在打机锋,实在没趣。

蒋锡不觉地就有点愧疚。他是常出惯了门的,且一个男人做事也方便,即使来了京城也并没觉得跟在无锡有太大不同,倒是忽略了女儿不能再随意出门的事。

“这个嘛——西市那边很是繁华,不然明日爹带你们去逛逛吧?”

长安自唐时起就有东市西市,东市多为手工作坊,西市则是交易之地。本朝既定都于长安,这东西市自然也照样重建了起来,据说其繁华并不逊于前朝。桃华早就想去见识一下了,只是那地方鱼龙混杂,小于氏是万万不会带她们去的,现在蒋锡开口,桃华当然高兴:“好啊好啊!”

蒋锡看女儿眉飞色舞,整个人似乎都会发光似的,不由得又是好笑又是歉疚:“是爹这些日子忽略了,长安城里有趣的地方,爹都带你们去看看。”

“爹最好了…”桃华眉开眼笑地灌迷汤,“还有什么有趣的事,爹听了回来也要讲给我们听。”蒋锡虽然夸下了海口,但有些地方毕竟不适合女眷去,有些地方则是身份不够不能进入,所以桃华也没指望着真能走遍长安,有什么趣闻杂谈能听蒋锡说说也就够了。

“唔——”蒋锡把这些日子的见闻回想了一下,觉得有些实在太过市井粗陋,不宜对女儿讲述,一时间想不到别的趣闻,只得随口道,“桃儿还记得上巳那日遇到的四皇子吗?皇上已经封了他为安郡王。”他说到这里才忽然想起来,“哦,那日你在马车里哄柏哥儿午睡,并未见着。”

其实见着了的。桃华心里暗暗嘀咕,嘴上却道:“从马车里看了几眼,不就是要跟崔大姑娘成亲的那位四皇子吗,怎么只封了郡王呢?”亲王之子可封郡王,四皇子是先帝亲子,理当封亲王才是。

“是太后的意思,说勋爵乃国之重器,四皇子年纪尚轻,身居高位也未为幸事,日后若再有功勋,才好封亲王。”

蒋锡一边说,一边露出不屑之色。勋爵的确是国之重器不可轻封,但是亲王是靠血脉,又不是异姓王要靠功劳,硬把个亲王封成郡王,虽然前朝也不是没有这种惯例,但那多半是本人犯过什么错处被贬,否则就是极不受皇上喜欢。太后再搬出一百条理由,也遮掩不了这个事实。

当然,太后大概也并没想着遮掩。如今朝堂上一半都是于家门生故旧,太后又何须遮掩她对已故先贤妃的不满呢。说什么年纪尚轻,身居高位未为幸事,换句民间更直白的话就是:年纪不大,封赏太厚也不怕折了福气。这其中的恶意,简直呼之欲出。

“皇上想来也不待见这位弟弟吧。”桃华耸耸肩。要知道当年可是有人提出过要立贤妃之子为太子的,哪个皇帝会喜欢一个对自己有威胁的兄弟呢?单看那位二皇子,如今的正亲王,他倒是有亲王之衔呢,可在京城里还不是混吃等死?说起来也幸亏他自幼多病,成年之后仍旧体弱,既不能习文也不能练武,所以虽然生母位份也不低,却从没人提议过立他为太子。这在当时看来或许是不幸,但现在看来却是大大的幸事了。

蒋锡并不觉得女儿哪里说得不对:“四皇子——哦,安郡王的外家就是定北侯殷家,如今在西北领兵的,自然是要多些忌惮了。”

于家半朝堂,可是西北军却一直牢牢在定北侯手里握着,盖因这支军队就是第一代定北侯组建起来的,且每一代定北侯都镇守西北,这支西北军,就说是定北侯的殷家军也无甚不可。

这样的人,本来应该是各代帝王最忌惮的,但是殷家世代从不插手废立争储之事,他们只认皇帝的圣旨,只效忠于坐在九龙宝座上的那位,所以才能牢牢在西北屹立至今。就算是多年以前,贤妃难产身亡,定北侯府也没有半点动静,更没有要求皇帝详查贤妃的死因,这种姿态,任是什么人也找不出把柄来。

所以当先帝驾崩之前,把四皇子送去西北由外祖家抚养,也是向全天下昭示四皇子不可能为储的时候,太后——也就是当时的皇后——也没有提出什么异议。

桃华回想了一下这位四皇子的模样。说实在的,稍微有点模糊,只记得是个身材挺拔的年轻人——当时她只顾着看那名侍卫的腿,多余的精力都拿去跟那两个丫鬟置气去了,反而忽略了正主。之后在上巳节又是远远看了几眼,与其说是认出了四皇子,不如说是认出了那两个丫鬟。

“这位安郡王,不会找咱们家的麻烦吧?”这是桃华最关心的事。

蒋锡回忆了一下上巳节那日四皇子一行人的神色,半晌才叹了口气:“其实当年贤妃娘娘的死…安郡王也应该明白。何况你祖父祖母都因此身亡,就算是偿命,咱们家也不欠什么了。”

“话虽然是这么说…”桃华也回忆了一下当日在药堂里,那个叫蝶衣的丫鬟的态度,觉得安郡王好像也不是多么明白的人,或者说,就算你明白,但是至亲之人的离去,仍然是需要一个发泄的目标的。安郡王恐怕还报复不到太后或者皇帝,但蒋家岂不是个很合适的靶子?

蒋锡默然。蒋钧有女在宫中,蒋铸则有捐药救城的美名,安郡王一个徒有空名又被今上忌惮的皇子,大概轻易也动不了这两个人。但是蒋家二房毕竟身份上差着许多,很难说安郡王是不是会考虑到他们都姓蒋,因而不会轻举妄动。

“算了爹爹,现在想这个也没用。”桃华晃了晃蒋锡,“说不定安郡王成了亲就会回西北去。”到时候千里万里的,应该就找不到他们的麻烦了。

“这个未必…”蒋锡想起从蒋铸处听到的消息,眉头又皱紧了一点,“皇上和太后未必会再放他回西北了。”以前把他放到西北是因为他年纪还小,事实上前几年太后就想把他调回京城来,以免在西北呆得久了,在西北军中建立起什么势力来。只是定北侯府口称奉先帝遗诏,只有完婚的时候才能让四皇子返京。现在人好不容易回来了,又怎么会轻易再让他回去呢?

“听说这封号下来之后,京里已经在选址兴建郡王府了。”

☆、第55章 骗局

郡王府最后定址在离皇宫不远处的永昌坊中,原是前朝一部尚书的宅子,后来因犯了法满门抄斩,宅子也被收归国库。这宅子占地广阔修缮精巧,只要将大门等地方按制一改,房子翻修一下,就能做一处合格的郡王府。

“这宅子其实挺不错的。”初一看着被挖得坑坑洼洼的花园。毕竟宅子有些年没住人了,园中许多花木都要重新种植,路面也要重新铺过。

蝶衣噘着嘴:“郡王府该另选址重新兴建才是,用个犯官的旧宅子,晦气!”

“别胡说。”旁边的蝉衣轻轻责备了她一句,“这是王爷要成亲的宅子,什么晦气不晦气的。”

一说到成亲,蝶衣就更沮丧了:“钦天监的吉日都选了好几个了,什么时候婚期才能定下来啊?”

这次连初一都叹起气来。崔大姑娘自从进了京城,就一直水土不服,请去看病的太医换了好几个,药也不知吃了多少,却是毫无用处。钦天监已经算了两次吉日了,可是到现在太医也不敢说崔大姑娘的病究竟什么时候能好,婚期当然也就不敢定下来,否则若是到了时候崔大姑娘病得无法成亲,岂不成了京城里的笑话了吗?

“这些太医也是无用。”蝶衣奉沈数的命已经去过崔家三次了,每次都见崔大姑娘似乎比上一次又瘦了一点,脸色又憔悴了一点似的,“宫里就不能给派个管用的来!”

蝉衣轻轻地哼了一声:“太后怕是巴不得王爷拖着不成亲呢。”不成亲,就不能回西北,就得在皇帝和太后眼皮子底下过日子,什么事都束手束脚。

初一忍不住又叹了口气:“算了,别说了。横竖郡王府盖起来也还要些日子,说不定崔姑娘那时候病就好了。一年里头吉日还不有的是,什么时候都能挑出来。”

“我看这些人还不如当日无锡那个什么苏老郎中呢。”蝶衣知道在这里不好议论太后和今上,谁知道这些监工里哪个就是眼线呢,只好拿太医们出气,“若不然,我们在京城里访一访,民间的郎中未必就不如太医。”

初一嘴角一弯,连忙转过头去,却被眼尖的蝶衣发现了:“怎么,初一你莫非有什么事瞒着我们不成?”

初一咳嗽一声,眼看蝶衣揪住他衣角不依不饶,忍着笑道:“其实,今日公子——咳,王爷带着十五出去,就是听说西市附近有个郎中…”

蝶衣睁大眼睛:“怎么——王爷都没告诉我和蝉衣姐姐呢,你怎么知道的?”

蝉衣眼中闪过一丝阴郁,随即便恢复了平静,轻轻拍了一下蝶衣的手:“这说的是什么话,王爷要做什么,难道还要先向咱们说了才行吗?”

蝶衣嘟起嘴:“我不是这个意思…”

初一笑道:“这也是王爷昨日在茶馆偶然听见人说起的,说这位郎中治胃肠之症极有手段,说起的那位病人跟崔姑娘有些相似,也是时时呕吐不止,数年都不见好,被这位郎中几帖药下去就治愈了,所以王爷才起了意今日要去瞧瞧。但这边也不能不来看着,说起弄园子什么的,不还要靠你和蝉衣嘛,所以王爷只带了十五过去。哎,说起来王爷身边的人也实在太少,往西北送的信也该到了,等侯夫人派的人过来,你们就轻松了。”

蝶衣不在意地一摆手:“这算什么,又不累。我只盼着崔姑娘快些好起来,王爷快些成亲。”她说着,脸上就忍不住浮起笑容来,“崔姑娘生得好,风度也好,礼数也好,最要紧的是啊,我看王爷也瞧着她好——先帝真没挑错人。”

蝉衣轻咳了一声,打断她的话:“崔姑娘也是咱们能议论得的?好了好了,今日来是为了做什么,你忘记了?郡王府若未修建完成,纵然崔姑娘病愈了也没法大婚。”

“哎,知道了。”蝶衣脸上笑容未褪,连忙跟着她往前走,还忍不住嘻嘻地笑,“也不知道王爷请到那郎中了没有?”

沈数此刻还没有见到那个郎中。他找到了郎中的家,但郎中被人请去诊脉了,病家在城外,怕是要天晚方能回来。

“找个茶楼坐坐罢。”沈数也不想再跑一趟,此刻已经是午后,再等一两个时辰就是了。

十五往后看了一眼:“那边就是西市,王爷不如去走走?”

沈数略一沉吟:“也好。看这样子,今年外祖母寿辰怕是未必赶得回去,去西市看看有没有什么新鲜东西,到时候给她老人家送回去。”

西市是长安京城里最热闹的地方,论繁华还胜过达官显贵聚居之地,不过它周围居住的皆是平民,三教九流都有,就不免有些混杂之感。不过对沈数和十五来说,西北之地要比这里更加平民化,因此在西市之中,恐怕要比他们在朱雀街上都自在些。

西市于唐西市旧址上建造,基本依旧制,外沿多是日常所需的食物用具,内区则是丝绸珠宝之类贵重物品。这里街道宽阔,可容两辆马车并行,方便商户运送货物。

沈数与十五骑在马上,尚未进入内区,就见前头乱哄哄的,一辆骡车停在道路中间,车夫抓住一个年轻人,正在又哭又嚷,引得行人纷纷围观,几乎将道路都堵住了。

“这是怎么回事?”十五连忙拉了一个刚从人群中退出来的老叟问道,“怎的在路中间就闹起来?”西市上自然也有巡逻之人,五城兵马司每日都会派人过来,还有管辖此地的小吏,若有人闹事,自然有他们维持秩序。

老叟摇头叹道:“唉,并非闹事。这车主是贩药之人,与人约好向京城之中送药,谁知药送来了,那定约之人却急病身亡,全家都返回原籍去了。那小厮原是定约之人的仆僮,车主识得他,故而拉着不放。”

沈数皱眉道:“人既已不在京城,拉着这小厮却有什么用?”

老叟叹道:“可不是么。只是这车主拿了定银,原当是一笔大买卖,听说把家里几亩田地都抵与旁人,凑了银子运了这一大车药来。本想着送到了地方就能赚许多银钱,谁知竟落了空。方才听他说,三日之内不能拿着银钱回转,家里田地就归了旁人。仿佛是借的银子还有高利,拖得晚了利钱又要翻上许多,一车药材不但赚不到银钱,怕是还要赔上。”

“印子钱?”沈数双眉微轩。印子钱便是高利贷,朝廷虽有禁止,但其实私贷不绝,时常有因此被逼得家破人亡之事。

“是啊——”说起印子钱,老叟颇有些感慨,“老朽一邻居,就曾因借印子钱倾家荡产——哎!这车主也明知此事与那小厮无干,只是心急,扯着哭诉,也是无可奈何之事,听起来令人心酸呐…”老人家心软,不忍再听,摇着头出了人群走了。

沈数与十五高踞马上,对人群里的情形看得清清楚楚,只见那车主扯着小厮一路说一路哭,小厮也哭丧着脸,只道:“主家走了,我自家尚且没个着落,如何管得了你。好在西市多有药铺,你将这车药贱些卖了,得些银子回家去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