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好蒋燕华还有点理智,知道自己如今这门亲事已经是很不错了,她没桃华那手医术,也根本不可能被太后和皇帝看在眼里,自然就没这份福气。然而知道归知道,心里仍旧免不了酸溜溜的,这会儿听见桃华对刘家语带讥讽,忍不住就溜出一句不该说的话来。

她说了这句话之后就后悔了,正想说几句软和的话,就听桃华毫不留情地说她不知好歹,脸顿时更红了,到了嘴边的道歉话硬是又咽了回去:“姐姐从开始就对刘家横看不顺眼竖看不顺眼,自然什么都能挑出错来。如今姐姐好歹给我句明白话,若是姐姐不想我嫁刘家,只管说了,让爹爹去退亲就是!”

这下桃华的脸色也难看了。对刘之敬,她确实没有什么实证,只是因为蒋杏华当初的一句话。后来托沈数的人去查了一下,也只知道刘之敬在京城里风评还不错,都说的确是清贫自守,只是人略古板了些。至于说他曾经休妻这件事,他自己也不曾十分隐讳,倒显得坦荡了。

打听消息的是春华轩掌柜,他送消息来的时候也直白地说过,休妻的原因打听了半天也只是个无子,说起来虽然有点绝情,但也在七出之内,看起来颇为符合刘之敬古板的脾气,看不出有什么大问题来。至于说他在进京之前的那些事——春华轩不是特务机构,刘之敬也不是什么引人瞩目的大人物,要查可以,得花时间。

但是还没等沈数派人去刘之敬故乡打听,曹氏已经把蒋燕华的八字都送出去了,桃华一怒之下,就跟沈数说不用打听了。于是这会儿,蒋燕华真问起来,她还真不知说什么好。

“既然你是这样想的,那我也说句明白话吧。”桃华恼火起来,决定干脆一次性解决这件事,“我拦这门亲事,原是因为在外头听说刘家有些不好,怕他们为人苛刻,你过去只会受罪。今天过来,也不过觉得这聘礼下得太轻飘,对你不够尊重罢了。这桩亲事,从头到尾都是你和太太热心,既然这样,我也再不说什么了,你的亲事,你自己做主,将来若有什么不好,家里也未必能帮你,你好自为之吧。”说完,转头就走。

蒋燕华听前几句话倒觉得有些惭愧,可听到桃华说她和曹氏热心这门亲事,顿时觉得心里好似被针扎了似的。她为什么这样热心,还不是因为她不可能得到一门更好的亲事了?桃华如今自己能做郡王妃,自然乐得说风凉话了,若是她现在亲事还没着落,看她还是不是这个样子。

曹氏早被蒋燕华和桃华这一番话惊着了,直到桃华走了才回过神来:“这,这是怎么——桃姐儿今儿怎么这么大脾气,你也是,怎么能说退亲的话?这么硬梆梆的,她如今可是郡王妃了!”

蒋燕华本来心里就觉得委屈,被曹氏这么一说顿时红了眼圈,发狠道:“郡王妃又怎么样,我不指望着沾光!”

在曹氏心里,郡王妃那是高高在上的人,自打桃华被指婚,她心里就连酸都不敢酸了。这会儿听蒋燕华这样说,不禁发急:“这说的什么话!将来她嫁给王爷,若是提携提携你,自然就什么都有了。”

蒋燕华瞪大了眼睛:“我不用她提携!将来,我定能把日子过得好好的,叫谁都不能笑话!娘把这单子收了吧,跟刘家说,我不计较聘礼,只要将来好生过日子。他能挣出个前程来,强似给我一万银子!”

桃华从曹氏屋里出来,也是一肚子的气。要不是因为蒋锡今天恰好不在,她才不来出这个头呢。结果好心成了驴肝肺,算她多管闲事好了。

白果在外头站着,颇有几分惶然。桃华看见她这样子,叹口气拍拍她的手:“尽心就行了,别的事也管不了。”

等回到屋里,桃华这口气还没散。薄荷看她面色不愉,连忙拿别的事来打岔:“姑娘,这三月就办您的及笄礼了,王爷叫人送了衣料样子还有冠钗的图样来,您得赶紧制衣裳选簪子了呢。”

桃华也是穿越过来之后才知道,古代女孩儿十五岁居然是个大日子,尤其是有头有脸的官宦人家,还要宴请亲友为女儿办及笄礼。到时候各种礼节不必说,单是衣裳和首饰就要换上三套。尤其她现在是未来的郡王妃了,这及笄礼更不能简慢。

别说,衣裳和首饰对女人来说永远有特殊的魅力,桃华挑选了一会儿,那口闷气就渐渐散了。薄荷看她神色好转,才道:“依奴婢说,这事儿姑娘管到现在,也是仁至义尽了,再管下去——毕竟太太才是二姑娘的亲娘,姑娘插手太多了不合适,传到外头去没人信姑娘的苦心,反倒影响姑娘的名声。”

桃华叹了口气。蒋杏华说的那些话,她跟薄荷都没法说,可不就显得她无凭无证的在多管闲事了吗?

“罢了,你说的也对。不说这些了,明儿是不是二姐姐说去庙里上香的日子?”

薄荷巴不得桃华赶紧把刘家的事扔开。要她说,太太那边心热得很,自家姑娘何必去干那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就算那边相信了刘家不好不做这门亲事,日后除非自家姑娘能给二姑娘找个比翰林更好的夫婿,否则也肯定是落一身埋怨。

“正是呢。衣裳手炉奴婢都收拾好了,单等明日二姑娘来接就行。”

蒋莲华所说的上香,其实就是出门看景。自打进了京城,她也不能像以前一样经常出门,真是憋得不轻。现在搬了出来,行动自由了许多,于是等不到天气完全转暖,就下帖子叫桃华出门了。

这次她们去的是大兴善寺。毕竟是两个女孩儿出门,太远的地方景氏也不能放心,遂选了这个地方。

大兴善寺有唐代不空禅师的舍利塔,据说塔前的松枝折下来还可以祈雨。不过那都是早年间的事了,如今寺里最有名气的倒是本朝初年有人捐的一尊香木雕的千手千眼观音像。据说开国皇祖也是重修大兴善寺,将这观音像供奉之后天下才彻底平定的,是以名气极大,传到如今,已经说是有病痛的来拜一拜都能消厄解灾了。

桃华和蒋莲华一进大兴善寺,就见里头来来往往的多是妇人,有求子的,有祛病的,观音殿里香火尤其颇为旺盛,倒是舍利塔前面几乎没几个人了。

“钱都送在了香火里,倒不如请个好郎中仔细瞧瞧。”蒋莲华看着在观音殿前烧香的人,忍不住低声说了一句。她今日过来,就是听说那观音像雕得极有神韵,所以特意来看看的。

桃华不由得笑了一下。蒋铸一家子其实挺有意思的。朱姨娘长年的吃斋念佛,景氏平日里也常做这事,养出蒋莲华来却是不信这些的。人家来庙里烧香,她来庙里看雕塑,也是这个时代少见的异类了。

“大约总是些疑难杂症,久治不愈,才寄希望于菩萨了。”桃华一眼看过去,就看见好几个脸色腊黄的妇人,不由得皱了皱眉头。这里头颇有些得妇科病的,大约是根本不好意思向郎中讲述病情,才致久病难痊,不得不来找菩萨了。

蒋莲华同意地点点头,一眼看见大殿内立的菩萨像,一颗心顿时飞了过去:“果然是雕得好!”

桃华也抬眼去看。那尊檀香菩萨有近五尺高,立于莲花座上,身后伸出十数条手臂,掌心中又雕刻着一只眼睛,是谓千手千眼。菩萨的体态修长,胸挂璎珞,背有宝光,低眉垂目,看着倒是一派慈祥模样,即使多了许多手臂,也并不显得可怕。

蒋莲华此刻眼里已经只有这菩萨了,也顾不得殿内人多就挤了进去,站在门边只对着菩萨像看。她的几个丫鬟只得紧紧跟着,留下最得力的一个叫碧螺的对桃华歉意地赔着笑脸:“三姑娘,我家姑娘就是这样,有些痴心…三姑娘别见怪。”

桃华不禁好笑。蒋莲华这样,就跟蒋锡见了大内的孤本医书一个样。

“这有什么好怪的,你快进去跟着二姐姐,我就在庙里走一圈。”这菩萨像在她是没啥好看的,论起艺术细胞来她是真没有多少,倒不如去溜达溜达呢。

结果这还没溜达多远,蒋莲华的另一个丫鬟叫银针的就跑来了:“三姑娘,三姑娘快去看看吧,我们姑娘——我们姑娘跟人撞一起了。”

桃华听得稀里糊涂,一边跟着她疾走一边问:“怎么回事,你说详细些。”

事情其实不复杂,就是蒋莲华看菩萨像出了神,往前走的时候没注意,跟一个老妇人撞到一起去了。其实大殿之中谁也不会走得太快,就算撞上了也没多大劲儿,可那老妇人扑通一下就倒了,直挺挺醒不过来,这事可就大了。

桃华一口气跑到观音殿,只见前来上香的人围成一团,中间一个衣着华丽的老妇人倒在地上,好几个丫鬟围着哭叫,还有一个少妇扯着蒋莲华不放手,跟碧螺扭成一团。

桃华用力从人群里挤进去,顾不上跟蒋莲华说话,先俯下身去检查那老妇人。旁边一个丫鬟立刻哭着伸手来拦,被薄荷挡开了:“我家姑娘是在给你们老太太诊治!”

那丫鬟一怔的工夫,桃华已经拔下头上的簪子飞快地扎了几下,就见老妇人微微动弹了一下,喉咙里哼哼一声,眼皮也动了起来。

蒋莲华也没想到这一下子就把人撞成这样,这时才松了口气:“三妹妹,这,这要紧吗?”

“应该不要紧。”桃华伸手摸摸老妇人的后脑,确定没有摔到头部,见老妇人睁开了眼睛便问道,“老太太,能看得清我吗?手脚可能动一动?”看着没有嘴歪眼斜的样子,如果没摔到骨头,那就没什么大事了。

☆、第129章 许诺

桃华这“不要紧”三个字说出来,简直就跟捅了马蜂窝似的。那个扯住蒋莲华的少妇放开蒋莲华,转头就来揪桃华:“不要紧?原来你们是一家子!把我祖母撞成这样,说一句不要紧就行了?”

薄荷哪能让她拉扯桃华,扑上去隔开,蒋莲华的丫鬟也上来阻拦,跟老妇人的丫鬟们扭成了一锅粥,引得一众香客纷纷走避,连寺里的和尚也惊动了,口念阿弥陀佛上前劝解。

桃华这时候也顾不上别的,先给老妇人小心地摸了一遍身上,确定也没有什么骨折之类,再看她眼神也清明,这才放下心来喊了一声:“不要闹了!快过来扶老夫人起来!”

丫鬟们这才纷纷收了手跑过来要扶,那少妇却先一步冲过来尖声道:“且慢!先找了郎中来看了才行。看住了这几人,别让她们跑了!老夫人若有什么三长两短的,只拿她们抵命。”

说着就扑到老妇人身边哭道:“祖母,祖母你觉得怎么样?”

老妇人神智倒是清醒的,这时候哼哼着道:“腿疼…”

桃华蹲身去摸了摸老妇人的腿,顺手又给她把了把脉,皱眉道:“老夫人的腿并没摔到,先扶起来吧,这样的天气躺在地上,对身子不好。”

丫鬟们连忙上前来扶,老夫人却是一时站不起来,只管叫疼。此刻外头乱哄哄的,几个仆役凶神恶煞地冲进来,见了那少妇便大声道:“姑奶奶,是要拿谁?”

少妇转手冲蒋莲华一指:“把她拿下!将我祖母撞成这个样子,拿她去见官!”

蒋莲华这穿着打扮一看便是未出阁的姑娘家,若是送去衙门见官,不管有事没事,反正这脸面是丢尽了。前朝有些大户人家,若有家中妇人沾了案子要过堂见官的,宁可先逼令自尽,也不肯放她去衙门里抛头露面。本朝虽然风气对妇人较前朝宽松些,可经官动府的事仍旧是认为极其丢脸的。这少妇张口竟然就要把蒋莲华送官,可算是够狠毒了。

碧螺气得满脸通红,挡在蒋莲华面前大声道:“我家老爷也是朝廷官员,谁敢动我家姑娘!”

进庙上香本来不宜打扮得富贵逼人,且蒋莲华是来观摩那菩萨像的,想着或许还要挥毫,特地穿了窄袖短裾的衣裙,看着就不怎么显眼。桃华也是图走路省事,同样穿得简单,故而那少妇还真没看出来这两个居然是官家女儿,也怔了一下。

旁边一个丫鬟机灵,忙问道:“你们家老爷是什么官职?”

碧螺就犹豫了一下。蒋铸是盐课提举司同提举,从六品而已,在京城里实在不算什么。

她这一犹豫,那少妇就看明白了,冷笑起来:“官家女又怎样?官家女就能随意撞伤人了?鲁四,给我拿人!再去告诉爹,祖母被个官家女撞伤了腿,让爹去问问,究竟是谁家教出这样的女儿来!”

碧螺的脸红得似乎能滴出血来了。这少妇显然是因为知道她家老爷官职不高,所以才又这样嚣张起来。以此看来,恐怕这家人官阶至少在四品以上,且颇有势力,才能把一般的官员都不放在眼里。

她向桃华看了一眼,正在犹豫要不要说破桃华未来郡王妃的身份,就见桃华抬手点了点刚才那个仆役道:“你们是鲁家人?”

那仆役就是被那少妇叫做鲁四的,闻言下意识地把胸一挺:“自然!”

桃华紧跟着又问了一句:“是吏部右侍郎鲁家?”

那仆役胸挺得更高:“我家老爷正是吏部右侍郎!你们是老实跟我们去衙门,还是让我们动手!”

桃华嗤地一声笑了:“要是我没记错的话,吏部右侍郎家的老夫人腿脚本来就不好吧?还曾往蒋郎中家去求过医。怎么,现在腿没治好,还打算嫁祸于人了?”

那少妇正是鲁显的女儿鲁璇,老妇人当然就是鲁老夫人了。

鲁老夫人自去年秋天开始腿疼,虽说上门去请桃华碰了个钉子,但以鲁显的身份,去太医院请个普通太医还是请得动的。

太医来了之后,只说鲁老夫人年老,筋骨自然脆弱,故而天一冷便疼痛,并不算什么大病。开了些汤药,又开了几贴膏药,叮嘱着冬日里保暖,切勿受寒便走了。

鲁老夫人又吃又敷,初时倒还有些效果,可一入冬便连路都不能走了。再请人来诊治,什么内服外敷,针砭艾灸齐上阵,却都跟水泼在石头上似的,半点用都没有了。整整一个冬天,鲁家不知换了几茬太医,鲁老夫人仍旧只能在床上卧着,双腿上包了厚厚的皮毛,时时用汤婆子温着,勉强把这一冬熬了过去。

过了年之后,鲁老夫人实在是熬不住了,眼瞧着太医也不管用,就起了来庙里烧香拜佛的念头。好在出了正月天气微暖,这腿似乎也疼得轻些,便坐了马车挨个寺庙跑。

鲁璇因上回父亲不曾给小姑的公公斡旋,那洛南县令被砍了头,一家子都流放千里,连小姑也哭哭啼啼跟着去了,在婆家就落了一身不是。虽然碍于鲁显仕途正好,并不敢对她使什么脸色,却以无子为由,先送了个丫鬟到她丈夫房里。

鲁璇气得要死,可她自己生不出来,婆婆只赏一个丫鬟,又不是去外头聘什么良妾,这事儿说到哪里都挑不出大错来,故而有气也只能往肚里吞。现下丈夫跟这丫鬟打得火热,她在家里看着憋气,索性回了娘家来住。

鲁夫人倒是想把女儿赶回家去。一个丫鬟罢了,就是生下儿子,抱到自己屋里养着,那丫鬟若老实就给个姨娘名份,若不老实,生产之时做个手脚也是极容易的。倒是像这样跑回家来,明摆着给人送个善妒的把柄,乃是最最愚蠢不过。

奈何鲁璇打小被鲁老夫人抱在身边养,从来是不听鲁夫人话的。且鲁老夫人要到庙里上香,她也想顺便求求子,是以就跟着挨个寺庙走。

然而人虽出来,心却还在家里,时时的想着丈夫此时不知与那丫鬟怎么亲近呢,这无名邪火就直往上蹿,哪怕在菩萨面前也压不下去。正好蒋莲华撞倒了鲁老夫人,可不就成了现成的出气筒,哪肯轻轻放过,非要将她送官不可。

至于桃华,因身上衣料比蒋莲华还普通些,就更没放在鲁璇眼里。且她对鲁老夫人也还是有几分真情的,眼看鲁老夫人被蒋莲华撞得晕了过去,桃华却说没事,只当她包庇姐妹,这火气就更大了。正预备着将这姐儿俩一起送去衙门了事,却听桃华说出鲁老夫人腿脚不好,先是一惊,随即又大怒起来:“胡说八道!撞倒了人,还想逃罪不成?”

桃华指了指鲁老夫人:“老夫人明显是双腿疼痛难以站立,丫鬟又不曾扶稳。我姐姐是慢步过来,就是碰一下又能有多大力道,何至于将人撞倒?”

蒋莲华原是有口难辩,这时候才得了机会道:“三妹妹,我其实并未撞到这位老夫人。”

刚才殿内香客多,她抬头看着那菩萨像,脚下就走得极慢,还是听见鲁家的丫鬟叫了一声,低头就见一个老妇人在自己眼前倒了下去,立刻便有人上来拉扯,说她撞到了人。但现在回想起来,她确实站得离那蒲团极近,以至于老妇人一转身就跟她几乎是脸挨了脸,但实际上她根本没有感觉到冲撞之力,也就是说,老妇人一转身就跌倒了,两人其实并未撞在一起。

然而刚才她被扯住的时候才分辩了这一句,就被鲁璇冲上来撕扯,说她胡说八道,就连旁边的香客都是一脸不相信的模样,真教她有冤无处诉。

蒋莲华自小文静,哪比得上鲁璇由鲁老夫人养着,颇学了些农家妇的习性,上手就是扯头发挠脸。若不是她时常游山踏水,有些体力的灵活,只怕就要很吃些亏了。即使如此,这会儿头发也被扯乱了,幸而有丫鬟们死死护着,脸上没落下伤。

“三妹妹,我虽走到这位老夫人身后,可是实在没碰到她,还是听了她的丫鬟们惊呼,才低头看见人的。”蒋莲华目光在鲁家丫鬟里转了一下,指了一个,“就是她叫喊起来的。”

桃华跟着看过去,只见那丫鬟下意识地低了一下头,又连忙梗起脖子:“胡说八道!若不是你撞了我们老夫人,我们搀得紧紧的,老夫人如何会倒!”

她声音极大,眼睛却有些不敢看人。实际上这殿中只有她一个人心里明白,鲁老夫人的腿一直疼,无论是走是站都要两个丫鬟牢牢搀扶。偏刚才鲁老夫人磕过了头从蒲团上起来转身的时候,她一步没有跟上,便不曾搀牢。

恰好蒋莲华走到鲁老夫人身后,鲁老夫人转身见有人,便想往后退。然而她腿脚本来不好,这一退就绊到了蒲团边缘,顿时往后倒下。另一个丫鬟倒是紧紧搀住了,然而两边用力不均,她反而被鲁老夫人带倒,滚作了一团。不过也幸得如此,鲁老夫人没有直直摔下,虽然不知在那丫鬟身上硌到了哪里闭过气去,却并没有伤及筋骨。

但这话她是死都不肯说出来的,不然这责任就全都要归在她身上了,到时候她哪里承担得起?既有蒋莲华顶缸,不赖着她又赖着谁呢?

桃华看那丫鬟的模样就知道这里头有问题。既然鲁老夫人没事,蒋莲华还说自己没撞到她,那应该是真的了,所以说,鲁老夫人应该是转身太急没站稳,这才自己摔倒。蒋莲华顶多有个惊到了人的过错,但说把人撞倒那是没有的。

鲁璇却恼了:“事实俱在你还要狡辩!鲁四,我方才说什么的,还不赶紧把人给我拿了,送到衙门里去!”

鲁四吆喝一声,撸袖子就要动手。桃华把脸一沉:“以下犯上,你们这几个奴才是想死吗?”

鲁璇冷笑道:“以下犯上?哪个是上,让我瞧瞧?”虽说鲁四是贱籍,可现在论的是鲁家的官职,眼前这两个丫头显然就是六七品小官家的女儿,谁上谁下,一目了然。

桃华看鲁璇是打算来真的,知道不摆明身份是不行了,转头对薄荷使了个眼色。薄荷会意,立刻提高了声音道:“我们姑娘是皇上圣旨赐婚的安郡王妃,你们几个谁敢动一下,包叫你们人头落地!”

这话说出来,看热闹的香客们顿时溜了一多半,还有胆大不怕事的,躲得远远的悄悄指点。

鲁四愣在当地,还真不敢上前去动手动脚了。鲁显是正三品的侍郎,他自然敢欺压六七品的小官家人,可是这位是未来的郡王妃,正一品的诰命,又是圣旨赐婚,他这样的奴才,动一动那真是要掉脑袋的。

鲁璇也怔住了。刚才碧螺没说出家里的官职,她就猜着这职位不高,可没料到会突然跳出个郡王妃来。不过这事儿京城里几乎人尽皆知,她只怔了一下就脱口而出:“你们是蒋家人!”

“没错。”桃华站直身子比鲁璇还要高一些,颇有几分居高临下的意思,“贵府去年秋就曾经登门为老夫人求过医,原来到如今还没治好?”

鲁璇顿时愤怒起来:“你还有脸说自己行医!你们行医的不都说是什么父母心吗?怎么我祖母病了,你却不肯来治?是不是根本没什么本事,怕治不好我祖母,在皇上和太后面前损了名声?”

桃华轻轻一哂:“我还真不敢说自己行医呢。令尊当着皇上的面指责我违抗先帝命令,私自给靖海侯府太夫人治病,若不是太夫人是我的姑外祖母,恐怕我真得被令尊扣一个抗旨的罪名了。既然这样,我怎么敢为令祖母再诊治呢,难道治完了,好让令尊去皇上面前举报吗?”

鲁璇被噎得几乎厥过去,瞪着桃华不知说什么才好。倒是鲁老夫人又在一边哼了起来。鲁璇又是窝火又是心疼祖母,狠狠地道:“只怕就是你想治也根本治不好,不过是为自己找借口罢了!”

桃华笑吟吟地道:“我若是能治好呢?”

鲁璇一愣,鲁老夫人却听见了这句话,忙不迭地道:“你真能治好?”这一秋一冬的,她可遭了大罪了,此刻听见有人说能治好她,简直是什么都顾不得了,“你若能治好我,要多少银子都行!”

桃华轻嗤:“这我倒不稀罕。”

鲁老夫人这才想起人家马上就是郡王妃了,哪还缺银子呢。但她治病心切,立刻道:“那你要什么?只要能弄来的,我都答应!”

桃华慢吞吞地道:“这个嘛,我得先问一句老夫人,方才我姐姐究竟有没有撞到你呢?”

鲁璇气得直要跳起来:“你什么意思!”

桃华指了指鲁老夫人身边的丫鬟:“鲁姑娘不妨去问问她。”

那丫鬟顿时急了:“不关奴婢事!”

鲁老夫人自然是知道自己并没有被撞的,但鲁璇已经扯着蒋莲华不放手了,难道她能拆自己孙女的台不成?因此方才只是哼哼也不说话。然而现在桃华摆明了是不说清楚就不治病,她权衡一下利害,也只好含糊道:“其实就是蹭了一下——”转头指着那丫鬟道,“都是这丫头没有扶住,不然我也不会跌了!还不把这懈怠的奴婢拉下去!”

鲁璇眼看着两个婆子上来把那丫鬟扯了开去,有个机灵的二等丫鬟趁势上前扶住鲁老夫人一只手,填补了那个空缺,简直不知说什么好了。

鲁老夫人却是不管。她已经被这病折腾得受不了,忙忙地问:“你还要什么?”

桃华笑笑:“既然老夫人并非我姐姐撞倒的,那就不关我姐姐的事了。老夫人这病还是回了贵府再细说,至于要什么——我先记下老夫人的承诺,等我治好了老夫人的腿,那时再说。”

鲁老夫人巴不得这一句话,连忙叫人去备车。蒋莲华连头发都来不及挽,一把拉住桃华:“三妹妹,你真能治吗?”都是她看菩萨像出了神,倒叫三妹妹惹上这么档子事儿。

桃华笑着拍拍她的手:“二姐姐放心。你先回去吧,我诊完了脉就叫人去给你送信儿。”

鲁家离兴善寺不算太远。就这么一段路,马车也是遮得严严实实,里头还摆了两个脚炉。鲁老夫人膝上盖了羊毛毯子,脚下塞着暖炉,仍旧皱着眉毛直哼哼。

桃华才进马车一会儿就觉得要出汗,只得把靠近自己的车窗帘子稍稍掀起一小角,顿时招来了鲁璇的指责:“我祖母怕见风!”

桃华没看她:“老夫人的病不在吹风。”

鲁老夫人忙问道:“那我这腿是怎么回事?”

桃华笑笑:“最好还是等到了府上,也请鲁侍郎回来,把话讲明白了我再给老夫人诊治。免得后头又生出什么事来。”

鲁璇当然听得明白桃华指的是什么事,气得脸都有点歪了:“你是怕我祖母说话不算吗?”在家里可一直是祖母说什么,父亲就听什么的。

桃华冲她一笑,虽然什么都没说,那意思却是明摆着的。鲁璇气得眼前发黑,但看鲁老夫人一个劲的使眼色,叫她不要再得罪桃华,也只能把这口气先咽了下去。

鲁四腿脚既快,人又带眼色,早就先跑回鲁家报信。鲁夫人知道的事情多,一听说是那位未来的郡王妃,就想起当初为何会碰了钉子的事儿,故而心思一转,就着人去了衙门报知鲁显。于是桃华才到鲁府不久,鲁显就回来了。

有了当初在皇帝面前的过节,又在上门求诊的时候碰过钉子,鲁显见了桃华脸色也不是十分好。更尴尬的是现在桃华的身份,虽然赐婚圣旨已下,可到底还没过门,并没有郡王妃的封诰,所以鲁显既不好现在就行礼,又不能就把她当个普通的医女看待。而且细说起来男女有别,未来的郡王妃压根就不应该跟他这么面对面的在同一个屋子里呆着啊。

桃华可是心情不错,主要是想起那天在宫里鲁显说的话,再看他今天那别扭劲儿实在是让人痛快。她不先行礼,鲁显就只能侧着个身子不伦不类地举手做揖:“蒋姑娘,不知家母的病疾是否可以医治,若是能医,我鲁家上下均感姑娘恩德。”

桃华就笑了笑:“恩德倒是不必说,老夫人方才已经许过我了,只要鲁侍郎别去皇上面前说我私下行医就是。”

饶是鲁显多少年在朝廷上练出来的脸皮,到了这时候也有点发红了,强撑着只当没听见最后一句话,道:“只要蒋姑娘治好家母,鲁家愿倾家相酬。”老娘张口就往外乱许愿,他也只能硬着头皮往回收收,有时候钱给得,人情可不能乱给。

桃华根本没打算要他的钱:“鲁侍郎是要付诊金吗?”治病收钱,那可就真是行医的规矩了,传出去怎么也说不通。

鲁显又噎住了。看看鲁老夫人憔悴的脸和充满希望的眼神,他只能咬了咬牙:“只要姑娘说的事我能办到!”

桃华笑了笑:“自然不会让鲁侍郎为难,更不会违了天理国法。”今天撞上鲁老夫人本来就是个意外,原本就是为了给蒋莲华澄清才会接下这个病人,既然鲁老夫人自己把话先说出来了,那不妨就用一下。至于说要让鲁显做什么,她现在还没想到,但留一条路总是好的,说不定将来会用上呢。

鲁显觉得今天是掉到套儿里去了,但受罪的是自己亲娘,现在桃华又有了这个保证,他也只能答道:“那就麻烦蒋姑娘了。”

鲁夫人心里暗暗叹气,但丈夫话都说了,她还能说什么呢,难道说不让婆母治病不成?只得开口道:“那烦请姑娘诊脉吧。”

“脉已经诊过了。”桃华转头看着鲁老夫人身边的丫鬟,“谁是贴身侍候老夫人饮食的?我有几句话要问。老夫人是几时开始说腿痛的?”

立刻就有个丫鬟出来回答,说就是立秋之后。开始是觉得膝盖似有些发僵,行动渐渐不便,后来就疼痛了起来。她一边说着一边小心地看了鲁璇一眼,没敢说就是从那日鲁璇为了小姑的事回来闹腾,鲁老夫人急站起身的时候扭了一下,之后就疼起来了。

鲁璇不由得心虚了一下,但念及祖母,还是板着脸补充道:“有一日扭了一下,这才疼起来的。”

桃华笑了笑:“这与扭到不相干。老夫人夏日里饮食都用些什么?”

这说起来就更繁琐了,也亏这丫鬟记性好,扳着手指头居然能把大半都数出来。桃华听她说到一半,心里就已经笃定了,打断她问道:“也就是说,老夫人夏日里最爱食寒瓜甜瓜等物,每日都要吃不少?”

丫鬟点头。原本她们怕鲁老夫人年纪大了肠胃禁不住这些凉性的东西,但鲁老夫人硬说自己打小就爱吃瓜,夏日里吃些这个,房里连冰都不必用太多。鲁夫人拗不过她,且见她吃了之后也确实没有肠胃不适的现象,也就由她去了。这会儿听见桃华提起食瓜的话来,赶紧问道:“难道这瓜有什么不对?老夫人吃了也从未有腹泻之类病症啊。”

桃华肯定地点点头:“老夫人这腿疾,就从食瓜过多而起。”

☆、第130章 腿疾

桃华一句话说出来,鲁璇头一个就叫了出来:“吃瓜与腿疼何干!”

鲁显和鲁夫人脸上也都露出怀疑的神色来。自来只听说吃瓜多了会腹泻,可没听说还会吃出腿疼来。

桃华微微一笑,不紧不慢地道:“寒瓜、甜瓜,皆属生冷食物,虽然可以清热止渴,但多食就会伤脾助湿,甚至损及腰腿。老夫人是北方人,身体尤健,因此食瓜并无腹泻之症。但也正因如此,不免食用过多,多年下来,便致伤身。可见前朝末年李鹏飞所著《三元参赞延寿书》,就有为避暑食瓜过多,秋后便觉腰腿痛,活动受限之病例。”

鲁家人面面相觑。这说法真是闻所未闻,可人家连病例载于何书都说得清清楚楚,真是不信都不行了。鲁显只得拱手道:“那请蒋姑娘开方。”

旁边早有丫鬟捧上纸笔来,鲁显就见这位蒋姑娘提起笔来一挥而就,总共就一行字:瓜皮煎汤,日服二次。

鲁显觉得自己眼珠子都要瞪掉出来:“这是什么方子?”拿着鲁家玩笑吗?就用瓜皮煎汤,就能治好几个太医都治不好的腰腿疼?

桃华笑了笑:“这只是第一步。之前的人治不好,是因为没有找到症结所在。这瓜皮煎汤服十日,老夫人的情况就会大为好转,之后再用药慢慢调养——这是因为老夫人多年来饮食上都少些节制,乃是积症了。算一算,总要至少吃三个月的药才能调养回来,且日后亦不可再恣意饮食了。”

鲁显还在半信半疑,鲁老夫人却忍不住,一迭连声地叫人快去煎药,她实在是被折腾得不行了。虽说农家出身,但自小身强体健,饮食香甜,行动自如,就是下地干活也没觉得怎样。谁知到了老,正是跟着儿子享福的时候倒生起病来,才知道这疾病缠身之苦,实在更甚于田间劳作。

下人乱纷纷找瓜皮去了。这玩艺儿夏天成堆成垛的,刚开春的时候可不好找。桃华也就笑着起身:“先吃十天,之后我再过来,那时候诊了脉才能再开方子。”

虽然心里对瓜皮的效果抱着极大的怀疑,鲁夫人还是亲自把人直送到门口,看着上了马车才转回来。这可不是对郎中,而是对未来的郡王妃的礼节,而且这位郡王妃人是走了,还用一味瓜皮把鲁家上下搅了个乱糟糟,鲁夫人都有点怀疑,郡王妃是不是专门来报复的。

瓜皮的事的确把鲁家上下难为了个够。最后还是一个外门上跑腿的小厮说乡下人家夏日里就弄些瓜菜葫豆之类的晒干,能吃一冬一春,或许就有人晒了瓜皮也说不定。

这一句话提醒了鲁家的管事,立刻亲自骑马飞奔去郊外的田庄上到处问,自家庄子上没有就腆着脸去附近庄子上找,竟真被他找到了一筐晒干的寒瓜皮。原是这几家人都是种寒瓜的,好的自然都卖出去了,偶尔有些长得不好的才拿来给孩子解解馋。瓜瓤吃完,瓜皮也舍不得丢,晒干了收起来,据说还能当菜炒了吃。

管事把几家人晒的瓜皮都收了来,立刻就飞马再送回来,已经是第二天午后了。鲁老夫人早等得不耐烦,立刻就叫丫鬟去熬了汤来咕噜噜灌下去,这才罢休。

鲁璇一直陪在家里,一会儿疑心桃华是骗人,一会儿又想起婆家新添的那个通房丫鬟再骂上几句,鲁夫人劝她回去,她又不听。惹得鲁夫人也是一肚子的气,看着婆母喝了那瓜皮汤,索性也不管女儿,甩手回自己房里了。

她在房里坐了没片刻,就见鲁显沉着脸回来了,跟在后头的丫鬟一个劲地冲她使眼色,以口形说了一句话。

鲁夫人看得明白,这丫鬟是说鲁显回来没去鲁老夫人处。鲁显孝顺,每日从衙门回来无论多累,第一件事必是去鲁老夫人处问安,之后才会回来换衣裳。今日居然连鲁老夫人处都没去,可见是有什么大事了。

丫鬟捧上茶来,便蹑手蹑脚地退了下去,鲁夫人亲自过去给鲁显脱下外头官服,一面问道:“老爷这是怎么了?”

鲁显脸色沉得好像能刮下层霜来,一屁股坐在椅子上半天不吭声,过了许久见房中并无外人,这才拉了鲁夫人的手低声道:“我也不知道,如今阁老这是要做什么了。”

他一张嘴就提起于阁老,倒把鲁夫人吓了一跳,忙到门口叫心腹丫鬟守住了门,这才进来问道:“阁老做了什么?”

鲁显满肚子的心事,在外头不敢跟同僚们说,也就只有鲁夫人这个枕边人能说说话了,犹豫片刻还是道:“我得了个消息,山东那边被杀的两个县令,不但是瞒着灾情不上报,还要按丰年收税,收不上来的就抓到牢里去,所以才逼得百姓反了。这里头其实——半点都没有什么红莲教的事儿。红莲教在当地是有,可据说只是教人念什么经求福寿的,并没造反的话。”

饶是鲁夫人也懂点朝政上的事,听见这话一时也没反应过来,略有些茫然地啊了一声才问道:“那——”那又怎么样呢?

鲁显看她没明白,拉着她的手紧了紧:“红莲教的话,是阁老让人放出去的!那消息其实早在年前就递上来了,阁老直压到年后才让人报到皇上面前的。”

鲁夫人大吃一惊:“这,这是欺——”这是欺君哪!

不过她说了一个字,又觉得没什么意思了。皇上能被立为太子,能登基为帝,都是倚了太后和于家的势,所以这半个朝堂都是于家的势力,皇帝反而要退一射之地了。十年来都是如此,要说欺君——嗯,至少于阁老一直都有意无意地压着皇帝,且官员们对皇帝哪可能真的一字谎言都没有呢?对于阁老说什么欺君,真是没什么意思。

鲁显脸上有些茫然:“这,这不仅仅是欺君啊…”要说瞒着皇帝什么事,或者有时候逆着皇帝的意思来,这种事他也不是没做过。皇帝年轻,又不知道下头的疾苦,多少事不得指望着阁老以大局为重,判断处置呢?

就譬如说上回皇帝要封的那个药师,明明是先帝都厌弃的人,皇帝再封起来,可算什么呢?不就是为了宫里蒋婕妤落胎,皇后有些嫌疑,皇帝就格外的提拔蒋家,给蒋婕妤撑腰么。可是若长子非嫡,将来多少麻烦,皇帝就没想到了。

总之,自鲁显入了于党之后,他一直觉得自己没跟错人。虽然也总听到有人说于家嚣张,以臣欺君,但在他看来,于阁老处置政事极有能为,比年轻的皇帝强多了。为天下计,是把朝政交给有经验有能力的老臣好呢,还是让皇帝毫无经验地乱冲乱撞好呢?这结果是显而易见的。

然而这次这件事,可真叫鲁显有些看不明白了。

“阁老把于锐派出去,是去平红莲教的反叛的。这,这可是大开杀戒的事啊!”若是官吏瞒报灾情的消息年前就报上来,皇帝立刻派人去处置,或许不会酿成后来那么大的事儿。然而现在,一个官逼民反已经变成红莲教别有用心借机造反,那这掉的人头可就少不了。

鲁夫人半天才明白过来:“老爷是说,于阁老这是——是有意的?”

鲁显直直地看着她,嘴唇动了动,不知说什么好。

开始得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他压根不愿意相信,可是想到于锐带兵出去,他就不能不动摇了。别人可能不知道,但他知道,于阁老曾经在陆大将军离京之前请他喝过酒,听说是想把一个孙女嫁给陆大将军的小儿子,但是被陆大将军以孩子太小不知贤愚,恐怕贸然订下会耽误了于家姑娘为由,婉言谢绝了。

这事儿鲁显多少猜到了,于阁老要跟陆大将军联姻是假的,想让他提拔于锐才是真的。毕竟陆大将军这人的脾气人人皆知,明摆着是除了抗倭保民之外什么都不问的,所以皇帝用他才用得放心。

但是之后于锐一直没动静,也就是说陆大将军不但婉拒了亲事,连于锐也不肯带到自己军中了。

若说别的卫所,于阁老也不是不能把人塞进去,但现在除了东南西北二地之外,并没什么战事,各卫所都有点无所事事,于锐去了也没什么功劳可立,反而就此远离了京城,再想回来就难了。

结果就在这个时候,来了红莲教煽动灾民造反的事儿,于锐逮住这个机会,就披挂出征了。如此,等他平叛回来,一个功劳是跑不了的。到时候能去哪里,就看于阁老使劲了。

当时鲁显觉得这法子不错,煽动灾民造反,这必须杀!尤其是还敢传什么皇上继位不正的话,不杀难道留着过年吗?

然而当时的念头,放到今天来就只觉得后背上冒冷气。放出假消息,把官逼民反说成蓄意造反,于阁老——这是打算用百姓的颈血来给于锐染一个军功吗?于阁老,怎么会做出这种事呢?

这件事简直就像一根棍子,结结实实打在鲁显头上,把他打得有点懵了。

鲁夫人看丈夫脸色都发白,吓得赶紧给他拍背抚胸,又端起已经不太烫的茶来:“老爷快喝一口定定神。”

鲁显茫然地接过去喝了一口,是凉是热也没怎么品得出来:“你说,阁老怎么能——这么忍心呢?”他是农户出身,虽然家里还算是过得去,但很知道那些连田地都没有的佃农过得有多辛苦,一个天灾可能就要家破人亡。现在已经是天灾了,不但不抚恤,还要给他们扣上造反的罪名吗?这个,这个不可能是于阁老做的事吧?

鲁夫人试探着道:“或许阁老也是被下头人蒙蔽了?”

鲁显看着妻子不说话,鲁夫人就只能苦笑。也是,消息都是于阁老从年前压到年后的,说他被蒙蔽了,鬼才信呢。

夫妻两个面对面坐了一会儿,鲁显才无精打采地道:“我去给母亲请安。”

鲁夫人瞧着他出去,摇了摇头,叹了口气。她还是了解丈夫的,鲁显热衷宦途,平日里也和光同尘做些不很地道的事儿,但为恶的胆子却是没有,公事上也勤谨能干,尤其是他对于阁老在前朝大胆扶持先帝,并在之后协助先帝治理天下的事儿十分推崇,不然于党里想做这个右侍郎的人多的是,于阁老怎么就提拔了鲁显呢?

然而当初越是推崇,现在大概就越是震惊?鲁夫人再摇摇头,她是知道鲁显没有为恶的胆量,但还真不知道他心里还藏着这么一小块脆弱的地方,竟然对那些农人还有如此的感情。

鲁夫人坐了半天,也不知道这事儿自己能做点什么。她是官宦出身,对朝廷上的事是知道些的,于阁老干的这事儿,既不是前无古人,也不是后无来者,可是于阁老本人之前又确实是没做过类似的事儿。现在突然这样,究竟是于阁老伪装多年终于露出了本性,还是他年纪渐长,性情有所变化了呢?

如果是前者,那大概是于阁老觉得推于锐上去是件要紧的事,值得一做。但如果是后者——年老之后性情大变,鲁夫人觉得,这不是吉兆…

鲁显去给鲁老太太请过安之后,回来就再也没谈这件事。只是过了几天,山东那边就传回来消息了,说于锐过去之后初战就告捷,剿灭了山中两个匪寨,如今正在四下里搜查红莲教徒,务求斩草除根,不令死灰复燃。

消息传回来,朝中都夸赞于锐能干,鲁夫人就发现鲁显更沉默了。以前衙门的事办完,还要找机会去于阁老面前说几句话,这些日子是下了衙门就回家,打着给母亲侍疾的幌子,哪里都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