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怎么成!宫中女子,年轻之时倚仗的不就是容貌和身体吗?现在他们诊不出什么病来,却又要说她不好,这是要逼死她吗?如果皇帝信了他们的话,她还能有再承宠的一天吗?如果没有,年华老去之后她要如何自处?一个空有位份而没有儿女的妃嫔,最后也不过是在一座空荡荡的宫殿里过着冰冷的日子罢了。

“娘娘,此病真的十分危险——”桃华按捺着性子劝说。

赵充仪将头一低,两滴晶莹的水滴落在她手背上:“蒋姑娘,我并非有病,只是被下了药…”说到后来,声音里也带了一丝哽咽,“若不是皇上,如今我还要被人诬为不吉之人,怕是要死在春华殿里了…”

这都什么跟什么?桃华简直听得一头雾水。她不就是来给赵充仪看病的吗?怎么这位不配合诊治,还哭起来了?

“让蒋氏给你瞧一瞧。”皇帝终于发话了。

赵充仪抬起脸来,虽然已经瘦得形销骨立,但一双水汪汪的眼睛还是十分灵活:“皇上也觉得妾不吉吗?已经有宫人在说,吴氏并未向妾下药,都是妾无福承育龙胎,才有今日之病…”

桃华觉得自己尴尬症要犯了。现在她总算明白了,赵充仪这是借病邀宠呢。天哪,刚刚生了一个畸形胎儿没多久,自己的病还没好呢,就考虑邀宠的事了,这,这也真够敬业的,敬业到自己的命都不在乎了?

当然,也可能她根本不了解妊高症的危险,说起来如果之前的症状真的是妊高症,那么她被下药导致提前生产,说不定还真是救了她的命,不然拖到足月,万一发生抽搐,母子皆亡就是很有可能的了。

不过,即使要邀宠,也不要在医生面前开演好吗?桃华觉得自己眼角都要抽搐,很想马上避出去,等赵充仪把这含悲忍辱又深情款款的一段演完再回来。赵充仪自己不别扭,她都别扭得不行。

皇帝轻轻叹了口气:“不要胡说。朕今日带了蒋氏过来,就是为了给你治病。蒋氏医术出众,她问什么,你只管实说就好。”说罢转身吩咐赵充仪的贴身宫人,“若有听见什么人在胡说八道,你主子不好处置,只管去告诉朕!”

赵充仪一脸感激地拜下去:“妾谢皇上恩典。”

桃华勉强忍耐着,等皇帝把赵充仪亲手扶起来,这才道:“娘娘近来觉得有什么不适?”

赵充仪觉得手臂又在痒了。她垂头,借着衣袖的遮掩小幅度地挠了两下:“就只是头晕眼花,再也没什么了。”至于身上的隐秘之处有些红点,她不想告诉蒋氏。头晕眼花或许不影响侍寝,可身上生了东西,那就是万万不能的了。但是这些红点也并不显眼,只要不是光天化日之下,皇帝不会注意到的…

桃华总觉得她说的不是真话,可是再问也就是这两句,从脉象上也确实诊不出别的什么来,最后也只能得出一个结论:“充仪娘娘身子伤损得厉害,还是要好好调养。”每到这时候她就有点羡慕西医了,如果能验个血什么的该多好?

算了,她要是学西医的话,恐怕到了这个时代更是抓瞎。桃华抛开这个不切实际的念头,收拾起了药箱。

皇帝也就从椅子上起身:“你好生调养,朕得闲再来看你。”

赵充仪一阵失望。这些日子几乎都是这样,皇帝过来,听说她的病还没好,转身离开,几乎已经成了固定的程序。

“妾究竟是什么病呢?”赵充仪软软地问了一句,声音里含着委屈,“其实有皇上福德庇佑,妾已经觉得好了许多…”能不能别再说她是病了!至少也要告诉她究竟是什么病啊?

桃华难以回答。说妊高症吧,赵充仪也听不懂,而且她现在情况已经缓解,又没有特别明显的症状,讲都讲不清楚。说是下药吧,究竟下了什么药也不知道,没头没脑的她真说不出什么来。

赵充仪用眼角余光盯了桃华一眼。宫里传说这蒋氏本是皇帝想要收的人,原本她是不大相信的,但现在皇帝竟然会让蒋氏来给她诊脉,这就不由得她不信了。蒋氏可是马上要嫁进安郡王府的人,而安郡王跟皇帝之间的关系人人皆知。如此情形之下,皇帝还用蒋氏,这得有多么信任此人?

那么蒋氏呢?赵充仪忍不住又看了一眼。论容貌,蒋氏的确比这后宫大部分女子都更明艳照人,且她的容貌是皇帝偏好的那种:端庄的鹅蛋脸,两道眉毛如同墨画——不像南边一般的女子喜欢把眉修得既弯且细,蒋氏的眉毛几乎没怎么修过,任由它在额头上画出两条有几分英气的线,愈发衬得她眼眸黑白分明,看人的时候几乎有种逼人的灿烂。

这样的女子,若是入了宫,单凭皇帝的宠爱也能位至九嫔吧?否则,皇帝又为何会加封她的父亲为药师?那不过是个会编几本药书的人,多少能写圣贤书的都还在集贤馆趴着呢,一个行医的就能见四品官员而无须行礼,这是什么道理?

“蒋姑娘,我究竟是什么病呢?这调养又要调养到几时?”

皇帝轻咳一声,打断了赵充仪的追问:“你歇着吧,蒋氏自然会留下调养方子的。”

赵充仪温顺地低下头:“那妾恭送皇上。”

等皇帝的身影消失在殿外,赵充仪立刻伸手在自己臂弯里抓了几下,又弯身在膝弯处抓起来:“将那薄荷冰片膏拿来!”

贴身宫人一边拿药一边低声道:“娘娘何不告诉蒋氏这些疹子?奴婢听说蒋氏的医术着实不错…”

赵充仪有些烦躁地道:“医术不错也要她愿意尽心为我诊治。你难道没有看见?刚才她给我诊了脉,只说我病着不好,却说不出是什么病来,跟前头那些太医有什么两样?”

这话宫人还真是无法反驳。本来看见皇帝带了蒋家姑娘来,她还真抱了希望的,结果——“娘娘是觉得她不曾尽心?”

“你说她就要做安郡王妃了,为何会跟着皇上来这里?”

这宫人是她的陪嫁丫鬟,自是心腹中的心腹,又机灵能干,闻声知意,脸色不禁稍稍变了变:“娘娘,这话都是皇后那边传出来的,奴婢觉得——也做不得真的。”在皇后眼里,大概随便哪个女人都是她的敌人,这等疯话顶多只能信一半。

“我原也不信的。”赵充仪将药膏抹在痒处,清凉的感觉让她舒服了许多,“可安郡王与皇上那可是——蒋氏若是心向着安郡王,自然不会尽心为我医治,可若是向着皇上…”那就更不会救治一个争夺帝宠的对手了。

宫人觉得这话说得也有道理,宫里过日子,纵然再谨慎也是不嫌多的。就譬如这一次,她们小心而又小心,可最后还不是着了别人的道儿?

“也不知皇上有没有查出来,那吴氏到底给娘娘下了什么药!”皇帝这里才查出一点端倪,吴氏就一下子自尽了,然后线索就断了。

赵充仪没回答。其实她心里隐隐的有一点害怕——她有孕的时候,侍奉春华殿的太医就说她多思会伤及胎儿,但是她没有放在心上。现在回想起来,她总是忍不住地要去怀疑,是不是生下畸胎就是因为她日夜恐慌,多忧多思之故?

当然这话她是绝对不会说出来的,赵家也在外头拼命宣扬下毒致畸的说法,可是在赵充仪自己心里,却觉得心虚——吴才人不过是个来逢迎的,并没有机会接触到她的饮食,若说她有心想要下毒或许不错,可若说真有机会下毒,赵充仪并不相信。她总疑心这是皇帝找出来的替罪羊,目的就是将那个畸胎的事儿抹平——皇室血脉竟生下畸胎,她这个生母固然是不吉之人,对皇帝而言也不是什么有脸面的事。

正因为怀着这样隐秘的恐惧,所以赵充仪恨不得太医立刻就宣布她身子康健,只有这样才能让她从那种不可告人的痛苦中解脱出来。也正因如此,她隐隐地对来给她诊脉的太医都抱着敌意,一些小毛病根本就不想说出来。

桃华并不知道赵充仪隐瞒了身上起红疹的情况,因此她直到出了春华殿,还在皱眉苦思,良久之后才发现皇帝已经将她带上了一条寂静的小路,两边是丛生的竹子,铺路的石子缝里都生着青苔,可见少有人行。

皇帝闲闲地走在前头,问道:“可诊出了什么?”

桃华想了想,只能实话实说,稍稍解释了一下妊高症的症状与危害:“我本疑心充仪娘娘是此病症,但现在脉象上却并不相符。但现在充仪分娩已有数月,此症自愈也不无可能。若说是下药所致——以目前所知的情况来说,无法确认。”

皇帝似乎对这个结论并不意外,微微叹了口气:“前阵子太后盯得紧,朕也实在没办法带你进来。”

“皇上到现在都没找到那药吗?”

皇帝点了点头:“朕只是疑心,并无实证。”他费了一番心思设下了局,可最后也只逼出一个“畏罪自尽”的吴才人来。

在吴才人的住处发现了一张包药的纸,纸上的粉末经太医确认乃是砒霜,可皇帝心里明白,吴才人根本没有下手的机会,这张纸也仅仅是栽赃罢了。不过这件事却足以证明,下药的人是存在的,而且他可能已经离真相很近了,否则那幕后之人不会把吴才人推出来混淆视听。

不过这里头的细节,皇帝并没有跟桃华讲。这女子已经将要成为安郡王妃,有些事情,已经不是她能听的了。他只是将毒药的事情说了说:“若真是用毒药,为何赵充仪无事?”

砒霜中毒的症状,太医们就没有不知道的,脉象上也能诊得出来,所以皇帝很肯定,赵充仪所中的并非砒霜之毒。

桃华却微微皱起了眉。太医所熟知的应该是砒霜急性中毒,如果是少量的慢性中毒,症状却是不一样的。当然从赵充仪所表现出来的情况看来,她也不是砒霜慢性中毒,但这却给了桃华一个启发:赵充仪,会不会是重金属中毒?长期的、少量的重金属下在饮食里,导致了她的胎儿畸形,而且引起了她的妊高症——又或者那根本不是妊高症,因为头晕、眼花,也都可能是重金属中毒导致的。

桃华真希望现在眼前有台仪器,可以让她马上给赵充仪做个血检,立刻就能知道她的判断究竟对不对。可惜并没有这种东西。

“皇上可查出这毒药下在何处?”

“还是饮食之中。”皇帝微微皱了皱眉。按说他不讲的东西,一般人也就会识相地不再追问了,桃华现在这样问,已经是有些逾矩,“只是赵充仪身边有能辨识药草的宫人,此药究竟是如何瞒得过那宫人的,朕还有些不解。这世上,当真有无色无味的毒药不成?”

无色无味的毒药肯定是有的,但不是现在这个时代能轻易提取的,但假如每次只放一点点,即使本身是有味道的,那也很难发觉。

皇帝停下脚步,转身看着桃华:“你说,慢性中毒?”原本依他的想法,春华殿防备如此严格,投药之人应该是终于寻得一次机会投毒成功,可依桃华这样说,岂不是要多次下毒?若是如此,那他查找的范围就又可以缩小一些了。

桃华点点头:“若是少量下毒,难以察觉,但积累起来,却是极易影响到腹中胎儿的。”正因为赵充仪生下了一个畸胎,所以让她对重金属中毒考虑得更多了,“只是充仪娘娘今日说自己已经无事,我总觉得——娘娘似乎隐瞒了什么。”然而为什么要隐瞒,她又找不到理由,“…或许是我多疑了…”

皇帝漫不经心地转过身去:“这就够了。她若愿隐瞒,由她去便是。”

由她去?桃华一时没明白过来:“但倘若充仪娘娘体内所中之毒仍在,那日后——”就算再怀孕,也有可能还会发生现在这种事啊,而且对赵充仪自己的身体也会有伤害。

皇帝轻嗤了一声,没回答桃华的话,只是往前走了。桃华莫名其妙地跟在后头,走了几步才突然想明白了皇帝的意思,顿时觉得一丝凉意爬上了后背——皇帝这分明,是要让赵充仪自生自灭啊。既然她不肯坦白,那么就,后果自负了。

虽说是正午时分,但大约是这条路上竹林密布,竹叶将阳光几乎全部遮住的缘故,桃华只觉得吹过来的风凉得直沁肌骨。这看起来华丽的宫殿,在安静下来的时候竟是如此的让人觉得可怕。

皇帝并没注意到桃华的心情变化,他只是稍稍加快了脚步。桃华木然地跟上去,只觉眼前一亮,竹林已经到了尽头,前方是一处宫殿。桃华跟着皇帝从宫墙上的小门走进去,远远看见一个在院子里笑嘻嘻指挥着宫人摘芭蕉树上结的果子的杏红色身影,才恍然发现此处原来是听雨居,只不过这次他们是从角门进来的,所以她一时没有看出来。

皇帝在角门边上站住了脚,并没有急着往里走,只是看着院子里陆盈跟宫人们指手画脚,一阵阵的笑声在有些空旷的院子里回荡。

桃华默默地在一边看着,感觉落在身上的阳光渐渐有了热度,驱散了方才那一身寒意——毕竟这位皇帝,身上仍旧还保留着一些温暖柔软的东西…

☆、第144章 中秋

从那长长的宫墙之内走出来,桃华登上自家的马车,方才长长的吐了口气,仿佛要把刚才在宫里的那股憋闷之气都吐出来。

“姑娘怎么了?”薄荷是不能进去的,在外头等得已经有些心焦,等桃华一出来就直往她脸上身上看,“可是那赵充仪给姑娘脸色看了?”

桃华摇摇头:“与她无关。”也不能说完全无关,但是——哎,还是别提的好。

“那——”薄荷上下打量,发现桃华的衣裳头发都完好如初,不像是吃了什么亏的样子,这才稍稍放心,连忙捧上衣裳来,“姑娘先把这身宫人的衣裳换了。”

“我在宫里见了陆宝林。”桃华换上自己的衣裳,将那身宫人的深绿色衣装扔到一边,就似乎卸下了一层什么负担似的,轻松了许多。

“陆姑娘怎样?”薄荷也惦记着陆盈,“前几回姑娘进宫,都没见着呢。”

其实也不是没见着,比如圣寿节那日,陆盈当然也在寿仙宫,可离得太远,根本就没机会说话,不像今日皇帝亲自带她过去见一面,虽然也不可能在听雨居停留太久,可两人能面对面说几句话,能看见陆盈在院子里笑得那么开怀,她就放心了。

“这么说,陆姑娘过得还是挺好的。”薄荷十分欣慰,“不过,总是住在那么偏僻的地方,皇上究竟——”

桃华微微一笑:“不管住在什么地方,日子过得自在就好。”

“姑娘说得是。”薄荷立刻同意,“将来姑娘嫁给王爷也能时常进宫,想必见陆姑娘的机会就更多了些。”说起来,离着姑娘成亲的日子只差不到两个月了呢,薄荷越想就越高兴。

桃华看着这丫头眉开眼笑的模样,不想扫她的兴,也就没说她根本不想经常进什么宫。不过说到婚期,她也不禁露出了一丝笑意,是啊,几个月之后,她和沈数就是夫妻了。

一阵鸣锣之声从街道上传来,薄荷吓了一跳,连忙将车帘掀起一角往外看:“什么事乱糟糟的?”

“今日秋闱发榜呢。”三七一拍腿,“这些日子咱们府里都忙成一团,竟把这事都忘记了呢。”

“榆哥儿不是今秋下场?”桃华也忽然记起这事来,“派人去瞧瞧,榆哥儿中了没有。”

蒋榆华参加今年的秋闱,是蒋家一件大事,只是这阵子实在太忙,蒋锡一家子都把秋闱的事儿忘记得干干净净。且蒋老太爷已经搬回去住,没有长房的人在眼前提醒着,也就想不起来了。这会儿经桃华提醒,蒋锡才一拍脑门,急忙叫人去长房打听一下消息。

去长房的人就三七,回来时表情颇有几分尴尬,桃华一看这模样就猜到了:“没中?”

三七把头一低:“三少爷没中。不过,二少爷通过了院试。”

桃华想了一想才弄明白,通过院试就是中了秀才:“二哥哥中秀才了?怎么也没来报个喜呢?”院试是六七月份举行,现在已经八月,成绩早就出来了,就算他们不知道,长房也该遣个人来报喜才是。

三七头垂得更低:“二少爷是从书院参加的,考完之后又回了书院,喜报到家的时候大老爷才知道,再要安排参加秋闱已经来不及了。听说,大老爷为此发了好大的脾气。”

桃华觉得可笑:“才考中了秀才,就指望立刻下秋闱中举人?”蒋钧这急功近利的也未免太过分了,也不想想蒋松华单是考秀才就考了多少年,现在好不容易中了秀才,难道立刻还要指望他连中三元吗?

三七把头直往下垂:“小的跟老太爷身边的甘松说了几句话,听说二少爷自去了书院之后就再没回过家,院试的事儿也只有老太爷知道。大老爷似乎觉得二少爷从前没考中都是因为不用心,若不然这回老太爷才把他安排出去,就,就考中了…”哪里是说蒋松华考试不用心,分明是在暗指前头蒋松华考不中都是蒋老太爷的授意。

“简直是荒唐!”蒋锡怫然不悦,“大哥怎么能糊涂到这种地步!伯父难道不盼着松哥儿考中?又不是真想让他去行医!”

桃华不由得摇了摇头。蒋老太爷与蒋钧父子之间的矛盾和误会越结越深,已经到了解不开的地步。但凡有什么不合蒋钧心意的事,他总能想到蒋老太爷,就为了蒋老太爷从前教过蒋松华一点医术,他就总觉得蒋老太爷是要把长房长孙培养成个郎中?

三七是个机灵鬼,对长房的事本来就知道得多一点儿,这次去了又特意跟甘松多说了几句话,就为多打听点情况。甘松服侍蒋老太爷多年,肚里藏了不少事,他本不是个特别精明的人,只是天生闷葫芦,什么事都不往外说,倒是十分稳当。但他也知道蒋老太爷极爱重蒋锡这一房,既是三七过来,也就吞吞吐吐地说了几句。

“小的听甘松的意思,大老爷总疑心老太爷偏心二老爷,毕竟大少爷才是长孙,听说从前二老爷一家在外头,老太爷还写信去叮嘱过,说大少爷也该好生读书…”

“这都是什么乱七八糟的!”蒋锡简直听不下去,“二哥是庶出,楠哥儿就算是长孙,也比不得松哥儿贵重,这道理难道伯父不知道?再者让楠哥儿读书又有什么错,毕竟那也是伯父的亲孙儿,写封信叮嘱叮嘱又有什么?”

蒋松华打小就爱读书,可蒋楠华就不喜欢,一个省心的孙子跟一个不省心的孙子,长辈会多叮嘱哪一个不是很明白的吗?蒋松华是嫡子长孙,这若是在勋贵人家,将来爵位和大部分家产都是他的,蒋楠华怎么可能比得上。

“大哥简直是疯魔了!”蒋锡气恼地道,“他不会又跟伯父争吵了吧?”

三七缩了缩脖子,小声道:“小的听甘松说,是吵过,不过,老太爷没理大老爷。”

“简直不成体统!”蒋锡一巴掌拍在桌子上,“不成,我得去找大哥说说!”

“爹——”桃华无奈地拉住他,“大伯父不会听您的。而且这事,您也说不清楚。”首先,蒋钧与蒋铸虽同父却异母,简直天生的就有利益冲突,虽然从外头来说一笔写不出两个蒋字,但家庭内部矛盾哪里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说法就能平息的?这种事真正追溯起来,其源头出在于氏与朱姨娘的矛盾上,说白了,都是当初蒋老太爷纳妾惹的祸,蒋锡能管得着么?

“那怎么办,就看着你大伯父这么闹?”

“大伯父也就是吵一吵罢了。”桃华不很在意地摆摆手,“爹你就放心吧,大伯父没胆子跟伯祖父闹翻,要不然前些日子伯祖父在咱们家住着,大伯父时常的派人过来,不就是要请伯祖父回去吗?”

头顶上一个孝字儿压着,蒋钧是要在仕途上再进一步的人,岂会让人拿住他不孝的把柄?也就是蒋老太爷太容让着他,他才敢时常跟父亲吵一吵。若是换了那等严厉的,他早连个屁都不敢放了。这次嘛…

“顶多就是榆哥儿挨几顿骂罢了。”桃华漫不经心地道,“谁叫他没考中呢。”

“榆哥儿还小呢。”蒋锡被桃华说得泄了气,悻悻地道,“你大伯父也太急了。要我说,那孩子聪明是有的,可毕竟根基不扎实。再说他才多大,想出个十五岁的举人,也未免太…”

十五岁的举人不是没有,前朝还有过十八岁的进士呢,但那都是真正的人中之龙,依桃华看,蒋榆华别说是什么龙了,就是他的聪明,也未必是什么真智慧,说不定就是小聪明而已。

“总之那都是大伯父家里的事,爹啊,咱们管不着。”

蒋锡不大同意:“都是一家子…”

桃华有点无奈:“大伯父怎么对咱们,咱们就怎么对他们,这就够了。爹你若是心疼伯祖父,时常接他过来住些日子就是了。”还能顺便震慑一下蒋钧。

这么一说,蒋锡想起小于氏几次利用桃华的事,顿时就把那点热心给打消了:“你说的也是。罢了罢了,等过了中秋,把你伯祖父接过来住几日,就说爹新借了大内的孤本来。”

桃华眯着眼睛一笑:“这就是了嘛。爹,柏哥儿在那边读书呢,爹你过去瞧瞧他写的字,是不是又进益了。”

蒋锡很轻易地就被女儿给哄走了,是啊,他自己还有儿子呢。有这时间管别人的儿子,不如操心一下自己的。

桃华把父亲哄走了才问三七:“老太爷真没动气?”蒋老太爷年纪也大了,别这么被蒋钧一闹再气出什么毛病来。

三七摇头道:“老太爷就回百草斋写书去了,根本没理大老爷。听说大老爷把三少爷拎去书房打了一顿手板。”

“这算什么…”桃华哭笑不得。蒋榆华不管怎么说也才十五岁,考不中简直是应该的,蒋钧没事拿孩子撒气,这是个什么事儿!

然而不幸这个时代就是这么教子的,各家的儿子都没少挨过爹的板子,有事没事三巴掌,美其名曰玉不琢不成器,所以蒋榆华秋闱失利,挨几下手板也是顺理成章的。反正只要蒋老太爷没被气出病来,桃华才不会管。

何况她也没精力去管了。十月里就要成婚,这个中秋节,是她在蒋家过的最后一个团圆节日了。

“姑娘,厨房说发出来的瓷器不成套,缺了几件。”蒋柏华在屋里读书写字的时候,桔梗儿就来回地跑着传递消息,“而且外送的月饼也不大够,方才老爷叫人往外头送了几盒,咱们自己府里就缺了。”

桃华摇了摇头。等她出嫁之后,家里的中馈就要由曹氏担起来,所以自行了及笄礼之后,她就慢慢地把家里的事一点点转给了曹氏。如今算算也有快半年了,曹氏却还没什么长进。要知道外送礼品缺少的问题在端午节就出现过,如今到了中秋节,蒋家需要送礼的人家并没有增加多少,不过是把粽子换成月饼罢了,竟然还会如出一辙地错,这只能说曹氏要么是没用心,要么就是真不长这根弦。

无论哪一种,都不是桃华想看见的。一直以来蒋家的中馈都掌握在她手中,最初的时候是因为曹氏初来乍到,蒋锡怕女儿受委屈,才继续让女儿管着家事。后来则是因为玉雕水仙事件,曹氏更不可能再掌中馈了。

桃华不得不承认,在这件事上她处理得不怎么样。总觉得自己还能在家里呆很久,结果现在马上就要出嫁了,才发现走了之后这一摊子事儿没人接手,只得再赶着曹氏这只鸭子上架,就难免多有不如意之处了。

“跟白果说,把这回中秋节再出的岔子也都记下来,回头过了节,拿给太太看。比着端午节记下的那些,好生给太太讲讲。”幸而白果是个能干的,不然恐怕出的纰漏更多。

桔梗儿答应着出去了,薄荷小心地道:“白果姐姐已经十九了…”蒋家的丫鬟,到二十岁差不多就都要放出去嫁人,白果也到了年纪了。

桃华头痛地道:“嫁了人将来就让她进来当管事娘子。”虽然不如贴身丫鬟能时刻提醒着,但也能帮上不少忙。

薄荷低声道:“等姑娘嫁出去了,太太可未必肯听白果姐姐的…”说到底白果不过是个丫鬟罢了。

桃华捏着额头,不得不承认这是个问题:“这些日子二姑娘有没有帮着太太管事?”

“没有。”薄荷摇头,“二姑娘一直忙着那个铺子的事儿。奴婢听说置办得差不多了。不过,银子花得也不少。”

“那就难怪太太要出纰漏了。”桃华叹口气。本来置办嫁妆的钱,又花在布置铺子上,剩下的自然就少了,曹氏不为钱发愁才怪呢。

薄荷撇了撇嘴唇,到底还是没忍住:“太太总惦记着想跟姑娘比,那怎么能不出纰漏呢…”倒不是说曹氏想要给蒋燕华一份跟桃华差不多价值的嫁妆,而是她总想着让女儿跟桃华似的什么都有点,有了铺子还想要家具首饰衣料之类,听说是古玩都要找两件,这样才算是四角俱全。

也不想想古玩那东西是易得的么?就是桃华这里,若不是沈数送过来的东西,也是不会陪嫁什么古玩字画的,蒋家玩不起那东西。

桃华皱皱眉,没有回答。这事儿她自然是知道的,曹氏在外头找不到什么合适的古玩,少不了又在蒋锡面前嘀咕几句,似乎巴望着桃华能从手指缝里漏点东西出来。

桃华不是个吝啬的人,但那些东西是沈数给的,她是一件都不可能分给别人的。幸好曹氏得了玉雕水仙的教训,除了在蒋锡面前含含糊糊地说几句话之外,并不敢有什么小动作。

“随她去吧。”桃华又用力按了按眉心,“也幸好爹爹脾气好,不嫌烦。”反正要是换了她,听人这么粘粘糊糊拐弯抹角地揪着一件事不放却又不敢明白地说,可能要烦得吐血的。

“这么着也不是个事呀…”薄荷小声嘀咕,“这可苦了老爷。”

是啊,这么一来蒋锡真是倒楣了。桃华把额头抵在桌上:“刘家还没来请期?”估计等蒋燕华嫁出去,曹氏才会断了这件事,也就不会再去烦蒋锡了。

“还没呢。上回来过一次,说是姐妹有序,要等姑娘出嫁了才能轮到二姑娘。按说这如今姑娘的日子都定了,六礼都过得差不多了,那边也该有消息了。”薄荷觉得有点奇怪,“之前不是他家急着要求二姑娘吗?怎么现在倒又没动静了。”

桃华也觉得有点奇怪,难道是觉得亲事已经定了,不怕蒋燕华跑了,所以就不积极了?但按旧礼,即使婚期都定了,只要新郎未曾亲迎,这亲事就还可以变动,并没有那么板上钉钉的不可改变。刘家那么稳当,究竟是打什么主意呢?

主仆两个正琢磨着,就听外头有人报过来了:“刘家的媒人来请期了。”

媒人当然还是原来那位,带来的的礼物跟纳采问名时的差不多,但开口却是:“一则中秋将至,二则前来贵家请期…”

时下风俗,若两家定了亲事,三节五时,男家都要往女家送礼,礼物越重,越说明男家对女家看重。可是这媒人捡这时候登门,却只带了一份礼,分明是想省下一笔礼钱啊。

“这也太不成样子了。”薄荷听了小丫鬟的形容,把人打发出去,转身就忍不住跟桃华说了一句,“刘家难道就穷成这样子?”

媒人其实也很尴尬。昨日刘太太请她登门请期,拎出来的礼就是这样,她也觉得简薄,可也没有自己掏钱补上的道理,略提一提,刘太太就拉了一张长脸说什么礼轻情意重,教她能说什么呢?

到了这种时候,曹氏待要发火也发不出来了。这些日子她手里渐渐掌了中馈,初时心里还暗暗喜欢,一则终于能够当家作主,二则也能借机再贴补蒋燕华一些。可没过几天她就发现,管家不是件容易的事。且如今在京城,也不是从前在陈家那样一日只管三餐的事儿,单是不多的几家人家来往,就弄得她有些乱了。揩油水的机会还没找到,倒是出了不少岔子,又还要准备蒋燕华的嫁妆,自觉已经累得连喘气的功夫都没有,看见刘家这份“薄礼”,实在是生气的力气也没有了。

“刘家挑了什么日子?”本来是叫翰林府上的,这会儿心里一烦躁,曹氏的口气也没那么好了。

媒人很能理解女家的恼火,一句话没敢多说,捧上挑好的两个吉日:一个是今年腊月里,一个明年二月中。曹氏看了看,心里盘算了一下,道:“这日子都有些急,依我说,还是二月吧。”年下无锡那边必要送银子过来的,将婚期定到明年二月,她也有机会贴补蒋燕华一二。

媒人自然毫无意见,又扯了几句闲话,便起身告辞,回刘家去复命。

刘太太在堂屋里打发了媒人,拿了择定的婚期便转去了里屋。刘之敬正在床上歪着发愣,刘太太将日子给他看了,道:“你瞧怎样?”

刘之敬只扫了一眼就心不在焉地道:“娘做主吧。”

刘太太将帖子收起来,看儿子没精打采的模样,忍不住道:“这是怎么了?可是这些日子累着了?”

刘之敬摇了摇头,不想说话。过年时他自请去蓝田洛南两县调查春耕备耕之事,忙得脚打后脑勺,脚上都走出了一层水泡。原想着皇帝最重春耕,等到过了年必要问起来。蒋钧就在户部,到时候替他这个未来的堂侄女婿提一句,只要让皇帝知道他的名字,机会岂不就来了?

谁知人算不如天算。还没出正月呢,山东就闹起红莲教来,后头此事反反复复,人人的眼睛都盯着于家去了,春耕之事除了山东那边格外得了皇帝重视之外,其余的地方都是按旧例就完了,连曾遭过疫灾的两个县也没得皇帝亲自过问,不过照着往年又加了两成,直接由户部过手即可。

如此一来,刘之敬那一个月的奔忙就全部打了水漂。这些日子明里暗里的,翰林院也颇有几个同僚对他颇为讥讽。就连翰林院的掌院学士也暗示过他好生做学问,不要想些投机取巧的法子。

这位掌院学士在士林之中名声颇显,他对刘之敬做出这样的评价,刘之敬的日子自然就更难过了。如今庶吉士们三年的学习之期马上就要到了,而他别说出头,甚至连自己的前程在何处都仍旧不知,怎能不教他心烦意乱?

相比之下,一个错定了亲事的女子,如今又帮不上他什么,究竟几时嫁进来,就真不算什么要紧的事了。

刘太太看儿子这副样子,不由得心疼起来,叹道:“都怪娘不识字,不然当初也不会错定了亲事…”

现在说这些也无用了,何况此事也真怪不得刘太太,分明是刘之敬自己先错认了人。刘之敬只得打起精神道:“这如何怪得娘——罢了,我出去走走。蒋家哥儿这一次秋闱落第,我也去看看他。”目前他没有别的办法,还是只有去走走蒋家的门路了。

☆、第145章 婚前

时间这种东西,无事的时候走得慢,有事的时候就走得特别快,似乎就是那么一眨眼的时间,已经从八月跳到十月,安郡王的大婚就在眼前了。

大婚,即是六礼中的最后一礼,亲迎。整个郡王府都披红挂彩,忙得要翻天。

“送妆的来了!”大门前的人远远就看见了一支队伍过来,顿时一个传一个地往内院递消息,同时打开了门。

这支送妆队伍如长龙一般,一路上引来了无数围观群众,有好事者一一数过,咂舌惊叹:“一百零八抬!好家伙,蒋家可真能给姑娘陪送!”

立刻便有人反驳道:“人家是郡王妃,嫁妆都是内务府给准备的。”

另一个人嗤笑道:“你不懂。内务府那种地方,准备出来的东西都是外面好看里面光,真指着那个有什么面子?没听说吗,郡王爷把先帝留给他的好些东西都添进聘礼里了,还不是为着内务府准备的聘礼不好。”

“那,这里头不会有虚抬吧?”

虚抬,指的是外头看起来好像是一抬,其实里头的东西很少或者价值不大,说白了,就是绣花枕头式的嫁妆。有些人家嫁女儿没东西陪送又死要面子,是会干这样事的。

刚才那个看起来颇熟悉内务府情况的人又嗤笑了一下:“你不会看看那份量?瞧抬箱子的人脚步沉重,里头怎么可能是虚抬。”

前头说话的人不大相信:“蒋药师家可不是什么大富大贵的人家。”京城里的消息传得快,蒋锡一家子是个什么情况,现在差不多人人都有个数,除非蒋家把全部身家都陪给女儿,可他家还有个儿子呢,断然没有倾家陪送的道理。

这话把那位万事通驳倒了,吱唔了一会儿才道:“反正郡王妃出嫁,断然不可能放虚抬的。”

这话没凭没证的,自然不能服众。可是抬箱子的杠夫脚步沉重又做不得假,更不可能是箱子里放了石头砖头来压份量。因此众人一时议论纷纷,有的说是蒋家为了女儿的脸面举倾家之力,有的说郡王府送的东西多,还有的说嫁妆里说不定都是大件因此才显得多,至于价值贵重而体积小的珠玉之类大概没有,总之众说纷纭,没个头绪。

事实上,他们所看见的这条送妆队伍,已经是精减了的数目。

桃华现在的嫁妆数量实在不少。这其中有一半是内务府按制准备的,另外的一半里大部分是沈数加进来的东西,包括聘礼以及他私下里送的,其余则是蒋锡给女儿准备的。

时下风俗,厚聘丰嫁,嫁妆摆箱也惯于摆得风光好看,抬数越多越有面子。内务府当然不能免俗,如果按他们的摆箱之法,桃华的嫁妆足足的能摆出一百二十八抬去。

郑姑姑看了却是直摇头:“减一减,最多不要超过一百零八抬。”一百二十八抬那简直是天子娶妇的规模了,这样的嫁妆抬出去简直明晃晃地招恨。并且有些沈数送来的东西太过珍贵,还是不要拿出来露眼的好。但减得太少,又未免拂了沈数的好意,所以一百零八是个不错的数字,既不会逾越,桃华脸面上也有光彩。

郑姑姑九月里已经悄悄向桃华透露了想跟她去郡王府的意思,桃华托沈数问过皇帝之后,答应了她。如今她也算是桃华的心腹之一,管的事情比从前多了些,说话也更主动了。蒋家上下也信服她,经她这样一说,便将嫁妆重新摆过,果然挤了一百零八抬送过去。

这个数目很快就传了开去,蝶衣在新收拾好的正院里看着一抬抬的箱子送进来,乐得眉开眼笑。蝉衣在旁边拿着单子勾画数目,淡淡道:“笑什么,这里头多少东西都是王爷的,不过是转个手又送回来罢了。”

蝶衣噘了噘嘴,拉了她手撒娇道:“好姐姐,这几天是王爷好日子,你别骂我了,我就是瞧着高兴罢了。”

蝉衣将手抽出来:“你这样拉着我,都没法对单子了,还不快去干活呢。”

蝶衣看她有些冷淡,不敢再说,老老实实去对嫁妆单子了。

蝉衣一边在单子上勾画,一边往屋里打量。里头正在铺房,为示郑重,今日蒋家来的是小于氏与景氏妯娌二人,请的铺房人则是一位翰林的妻子,虽然只是个六品安人,但性情温和,家中公婆父母俱在,儿女双全,是公认的全福人,时常被请去做铺房梳头的事儿,做起来也是熟极而流,并无失当之处。

景氏是个精明人,素来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一边看着全福人铺床,一边还能分心注意着院子里的嫁妆箱子,这么一看,便发现有个衣着颇为讲究的丫鬟一边清点嫁妆,一边还不时地往屋里看。

景氏不动声色,低声向自己的丫鬟露水道:“去打听打听,那是哪一个。”

露水是景氏得用的人,年纪虽小却是提头知尾,当下笑嘻嘻地走了出去。

嫁妆送过来,由郡王府的人按单子清点一下抬数之后,还是要由蒋家来送妆的人收拾入房的,今日是白果领着几个仆妇过来,都忙得不亦乐乎。露水笑嘻嘻混进里头,一会儿就凑到了蝶衣身边,姐姐长姐姐短地叫了起来。

她天生一张小圆脸,瞧着比实际的年纪还要小几岁,嘴又甜,不一会儿就跟蝶衣混熟了,先打听了几句王府里头的规矩,便悄悄指了蝉衣道:“那位姐姐瞧着好生威严,若是府里有人违了规矩,姐姐会不会打手板?”

蝶衣笑道:“那是蝉衣姐姐,你别瞧她板着脸,其实性子极好的。只要你好生干活儿,咱们府里轻易没有打人的规矩。不过,若是瞧着王爷宽和,有心偷奸耍滑的,这种人府里可容不得,也不必打,只要发卖出去就是了。”

露水故做害怕地吐了吐舌头,拉着蝶衣的衣角笑道:“我们家里也不许有偷懒的人,只是郡王府规矩大,还要求姐姐多指点呢。”

蝶衣只当这是将来要跟着郡王妃陪嫁过来的丫鬟,当真向她讲了讲郡王府的规矩。露水一只耳朵听着,眼睛还瞧着蝉衣,只见她看着那些嫁妆,有时看到某些箱子,神色便微微有些不屑。

所谓有心窥了无心。蝉衣那不屑的神色并不明显,但露水一心盯着她,便看出些端倪来。直待东西都收了入库,蒋家人打道回府,露水才在马车上将蝉衣的举动说了。

“奴婢虽仔细瞧了,但…或许是奴婢看走了眼?”露水有些想不通,“那位蝉衣姑娘,也不是对三姑娘的嫁妆都是那副样子,只是奴婢瞧着,有几个装了古玩字画的箱子,她瞧着时神色格外的明显些。”行商人家的丫鬟,特别会揣摩别人的神色心思。

“古玩…”景氏略一沉吟,已经明白了,“听说郡王府添了许多东西在聘礼里,那些东西定是郡王府的!”蒋锡家里该是不会陪送这些的。

“那她的意思莫非是——”露水颇有些惊讶,“是瞧不上…”瞧不上蒋家拿安郡王送的东西当嫁妆吗?

景氏冷笑了一声:“桃姐儿这桩亲事——”好处自然是大大的有,可弊端也是一样的多,就连王府里的一个侍女,也敢瞧不上蒋家的嫁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