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官只于妇人科上略有心得,治痈疽之症实非所长…”

院使冷笑了两声,笑得众人噤若寒蝉:“如此说来,此次西北治疫,又要让皇上封安郡王妃为院判了?”

一群太医,平日里说起来都是一副高高在上看不起同行的模样,上回皇帝就给郡王妃临时封了个院判,就惹得一群人上蹿下跳,直到疫情平息皇帝又将这个院判的头衔撤了回去,才算消停。这会儿来了事,又打算当缩头乌龟了?

老实说,院使自己都觉得丢人。要不是年纪实在大了,他真想去西北,至少不能叫外头人说,太医院里都是一伙这样的东西,那他这个院使的颜面又何在呢?

屋中众人都被院使一句话讥讽得脸上发热。当初皇帝封了蒋氏为院判,那时候蒋氏还是个医家女,说起来临危受命,倒也还说得过去。如今蒋氏已经是郡王妃了,让王妃挂了院判的头衔去治疫,这事可就会闹得天下皆知了,岂不更凸显了太医院的无能?然而想归想,还是没人肯站出来说自己愿去西北。

院使等了半天,见众人都跟霜打的花似的低着头,有两个平日里不受重用,并没有巴上哪位妃嫔的太医,几乎恨不得把头低到裤裆里去,一脸唯恐他欺软怕硬将他们两个支使去西北的模样,顿时觉得一阵心塞,重重哼了一声,拂袖而去。

他这一走,屋子里便活了起来,攀着于昭容的那个做了个鬼脸,小声道:“谁去西北谁是傻子。那边可是定北侯的地盘,到时候你就算豁出命去,他说你治疫不力,你也没办法不是?”

这话简直是瞬间就引起了共鸣,众人纷纷道:“就是!安郡王妃当然不怕了,那可是定北侯的外甥媳妇呢!”

还有人冲着侍奉于昭容的那人道:“老兄你伺候于昭容,说不定到时候定北侯看你不顺眼,说你延误治疫,咔嚓一刀砍了也不无可能呢。”

这一个其实也是想攀上宫里的于氏女,无奈在小儿科上比不得那一个,抱不了大公主的腿。他擅长的是老人科,医术倒也着实不错,然而上头又有个院使压着,太后眼里也看不见他,是以总是不出头,对那个专业占优的同行不无嫉妒之心,这会儿说起风凉话来自是顺口。

那一个虽然明知道他是嘲讽,但想想万一去了西北还真有那个可能,顿时觉得脖子上凉了一下,呵呵两声,提起药箱溜了。

院使大步出了屋子,将要走出太医院时,忽然有人从旁边过来:“大人,下官愿去西北。”

院使略有些诧异地看了他一眼。此人姓顾名丛,以前在太医院并不起眼,不过是个八品官儿,也并不固定侍奉哪位妃嫔,只是给那些宝林御女之类的低位妃嫔们诊一诊病。只是前些日子,赵充仪有孕之后,此人就被皇帝提拔起来,时常出入春华殿了。

赵充仪早产生下畸胎后,这顾丛就又被打回原形了,依旧每天沉默地当值。可是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顾丛自己还是原来那副样子,可别人却不是如此了。当时有好几个想去春华殿侍奉而未成的太医,时不时的就对他冷嘲热讽,院使虽然制止了几次,但他总不能老在太医院盯着,所以私下里顾丛仍旧受了不少气。

不过院使眼光老辣,却从中看出了点东西——赵充仪当初有孕是件大事,甚至足以影响宫中局势,多少人都想趁机巴上赵家,最后却是这顾丛去了春华殿。虽然当时侍奉春华殿的不止他一人,但这仍能证明,顾丛是皇帝所信任的人。直到赵充仪出事,顾丛虽然又像从前一样开始坐冷板凳,但皇帝也未曾治他的罪。

院使在太医院已经呆了将近四十年,往往会比别人想得更多些,这些事联系在一起,他对顾丛就有些另眼看待,认定他日后还会有机会的。这种情形之下,顾丛若不开口,这去西北的差事未必轮得到他。这会儿他自己跳出来,倒真让院使有些意外。

“你想去西北?你专精的乃是妇人科吧?”

“下官于妇人科略有所得,不过祖上所传乃是治痈疽之症,或可于西北疫事略尽绵力。且郡王妃医术精绝,下官也想跟随左右,企得一二指点。”

说到郡王妃的医术,院使也是佩服的。不过顾丛是个男子,说这话未免就有些不大合适:“你若愿去自是最好,只是郡王妃毕竟不是医女,你还是要检点谨慎些。”别到时候郡王爷看你不顺眼了,在西北给你个暗亏吃吃,你就得吃不了兜着走。

西北疫情的事儿自然很快就传到了寿仙宫,太后靠坐在那里让青玉揉按着额头,缓缓地道:“你说,西北的事儿是真是假?”

青玉不解她的意思,道:“这般大事,想来做不得假?”

太后嗤笑了一声:“天高皇帝远,如何做不得假呢?什么痈入五脏,我虽不懂医术,却也知道肺痈肠痈各不相同,更不必说什么痈入颅中,如何会是同一种病症?蒋氏自以为有些医术,说的话就会天下皆信么?”

青玉仍旧有些不解:“娘娘的意思,是说西北疫情是假的?可——定北侯造此假说,又是为了什么?”

“谁知道呢。”太后慢悠悠地道,“或许是又要催着户部拨饷,造出这疫症的事来,好让皇帝觉得边关吃紧,不敢拖欠了粮饷。又或者——根本是要借此机会让老四回西北呢。”

青玉不敢吭声了。太后一直想借着成亲的机会把沈数就留在京城,将他与定北侯分割开来,所以在头一个崔氏水土不服的时候只是听之任之,将沈数的婚期一拖再拖。后来崔氏死了,又欣然同意沈数为未婚妻守一年。然而这会儿西北弄出个疫情来,蒋氏要去治疫,安郡王身为丈夫,又是西北出来的,自然也要回去,这是谁都挑不出毛病来的。

如果这么一想,好像太后说的也有道理,虽然——这猜测实在是冷血了一些。

“那娘娘的意思,难道不让郡王妃去?”

太后皱皱眉头:“照说她已经是郡王妃了,这样抛头露面,也未免太不成体统。”然而这话也不大站得住脚,那可是疫情,若说从前做医家女还能治疫,得两县之人立生祠,如今嫁入帝王家就不管百姓死活,这说出去能听吗?

青玉小心地道:“郡王妃这也是为了西北的百姓…”

太后略有点烦躁:“我自然知道!”可是沈数回了西北,就如龙归大海,再想把他重新拖回京城困住,怕就没有这么好的理由了。

青玉见太后眉头又紧紧皱起来,连忙加重了手上的力道:“娘娘不要再为这些事费心了。西北边境乃是重地,若是出了乱子非同小可。如今郡王妃既然愿意去,那必能保西北无虞的。若是万一…”

若是太后拦阻,西北出了问题太后可逃不开责任,现在什么都依着安郡王,西北再出问题,那就都是定北侯一家子亲戚的事了。太后缓缓放松了眉头:“你说的也是,那就且由他们去。只是须要派人过去好好察探,莫要被殷家哄了。”

青玉笑道:“那可就是欺君了。”

太后半闭着眼睛冷笑了一下。前一阵子山东风波闹得沸沸扬扬,若是这次能抓住定北侯府的把柄,休想她会轻轻放过。

“去吧去吧,都去吧。若是这疫治不好…呵——”

疫情急如星火,桃华只能在府里众人打包收拾东西的时候,跟沈数回了一趟蒋家。

成亲第三日才是回门的时候,新娘第二天就回家的情况,一般都是因为出了什么问题被男方退货,所以门上的人看见郡王府的马车到了,全都吓了一跳,连忙往里头送信。

蒋锡正在教蒋柏华写字,闻言也吃了一惊,只有蒋柏华听见姐姐回来了,高兴得把笔一扔就从椅子上跳下去往外跑。昨天晚上他才知道姐姐以后就不回来了,扯着嗓子哭了半夜。

蒋锡跟着儿子跑出去,就见两个人在簇拥之下走进来,蒋柏华嗷地就冲了上去:“姐姐!”

桃华弯腰把扯住她裙子的小胖子抱起来,一看居然眼睛都红了:“柏哥儿这是怎么了?”

“姐姐不走!”蒋柏华嘴巴一扁,“不成亲!”之前都说姐姐成亲是喜事,那天他只看见姐姐打扮得那么好看,哪知道成了亲就再看不见了呢?

桃华哭笑不得,沈数笑着伸手要把小胖子接过去,却挨了蒋柏华狠狠的一个白眼,还试图用小短腿去踢他一下。

“柏哥儿!”桃华无奈地将小胖子放下,这样伸腿蹬脚的,她实在抱不住了,“不可无礼。”小孩子可不能养成乱打人的习惯。

蒋柏华扯着她的裙子不放,被沈数一把抱起来往空中连举了几下:“柏哥儿舍不得姐姐?”

小胖子的心在失去姐姐的委屈愤怒和被举高高的兴奋之中摇摆不定,最终觉得还是姐姐更重要:“不要你举!姐姐也不跟你走。你是坏人!”

沈数哈哈大笑,把小胖子又往空中抛了几次。曹氏刚刚接到消息从后面出来,先是听见儿子说郡王爷是个坏人,随即就见郡王爷将儿子抛到了半空中,简直吓了个心胆俱裂,想上前把儿子夺下来却又不敢,急得直跺脚。

蒋柏华被连抛几次,终于忘记了抛着他的是个坏人,咯咯笑了起来。桃华看着他,自己也忍不住一笑,这才转头对蒋锡道:“爹,西北出了疫情,我和王爷明日就要动身前往西北。原要叫人来给您送个信,王爷说还是要亲自过来,就当是提前回门了。”

☆、第150章 沾光

蒋锡一直仔细打量着女儿,见桃华身穿大红缂丝袄,映衬得一张脸真如桃花般娇艳,虽然眼睛下头略有点儿青色,但眉间舒展,眼角含笑,站在挺拔的沈数身边确是珠联璧合,这才放下心来。

才一放心,就听见西北疫情几个字,蒋锡这心忽地一下又吊了起来,顾不得把人往屋里让,急忙问道:“什么疫情?你这就要去?是皇上派的差事吗?”

曹氏眼巴巴地盯着儿子,终于等到沈数把蒋柏华放了下来,忙上前道:“老爷,大冷的天儿怎么站在外头说话,先让王爷和桃姐儿进屋才是正理。”

蒋锡这才反应过来,一拍自己额头道:“可不是,看我真是糊涂,王爷里头请。”

沈数上前一步笑道:“岳父大人先请。”

桃华有点哭笑不得地捅了脱线的老爹一下:“爹,你怎么还叫他王爷呢?”现在是你女婿了呀。

蒋锡干咳了一声,有点尴尬。不叫王爷叫什么呢?虽然是女婿了,可是之前叫惯了王爷,这会儿对方倒是流利地改叫岳父了,他可该怎么称呼呢?

沈数也轻咳了一声:“岳父,我表字征明。”这是他及冠之年,舅父定北侯给他取的字,只是除了自家人,极少有人知道。

“哦哦——”蒋锡从善如流,“征明,屋里坐。”

回门按习俗是要带回门礼的,这个沈数早就准备好了,所以虽然突然间出了西北疫情的事,以至于不得不在今天就回蒋家,礼物仍旧是一样不少,流水似地抬了进来。

蒋锡倒不是看重什么礼物,然而女婿如此郑重,正说明女儿在夫家被重视,他自是高兴得合不拢嘴:“来来来,坐。”

沈数却轻轻拦了一下,反手将蒋锡搀着在上头坐下:“还未给岳父岳母磕头。”

虽则今天不是回门的日子,但沈数仍是将它当作回门来看待的。桃华早在进门的时候就示意了薄荷,这会儿薄荷捧出李氏的牌位,恭恭敬敬摆在另一边座位上,小丫鬟递上拜垫,夫妻两个一起跪下去,认真磕了三个头。

蒋锡眼圈不由自主地有些发红,张着手哎了两声,竟不知该说什么才好,半晌才道:“快起来,快起来!”转头看了一眼李氏的牌位,声音微微发颤,“如今桃姐儿得了这样佳婿,你地下有知,也该欢喜了。”

曹氏尴尬地站在门边上,不知是进来还是退出去。刚才她听沈数说要给岳父岳母磕头,还当说的是自己,正要走上来时便见薄荷抱了李氏的牌位出来,顿时就不知如何是好了。

自她嫁到蒋家,也就是进门那天拜过李氏的牌位。桃华并不热心于用一个死人的牌位来压制曹氏,而蒋锡更愿意把亡妻深藏在自己心里,所以父女两个都很少在曹氏面前提到李氏,更不像有些人家一样,逢年过节的就让继室去拜原配的牌位。以至于曹氏虽然有个继女在眼前,却时常会忘记前头还有一位原配夫人。

这会儿看着一对新人对着椅子上的牌位磕头行礼,曹氏才记起来,原来还有一位李氏的,而安郡王的敬重都是对着李氏去的,她不过是个继室罢了。

桃华被蒋锡说得也有些心酸。其实对她而言,李氏不过是名义上的母亲,根本毫无印象。然而蒋锡偶尔说起来,讲的都是李氏生前对她如何疼爱,在她痴傻的那三年里如何小心翼翼地照看,如何烧香拜佛愿意折自己的寿数换她平安。从这一点上来说,李氏甚至比她前世的亲生母亲更有存在感。

现在看蒋锡这样动情,桃华也觉得眼前有些模糊,想说话却像喉咙里哽了什么似的,一时难以出声。还是蒋燕华走上来,柔声细气地道:“爹爹,今日是姐姐回门的大喜日子,李氏母亲地下有知,自然也是高兴的,爹爹也该笑才是。”

蒋锡这才发觉自己有些失态,连忙举袖擦了擦眼角的泪水,自嘲地道:“你说得不错,是爹失态了,都该高兴,都该高兴!”

桃华笑了笑,拉了沈数转向曹氏,福身也行了一礼:“我要跟王爷去西北,家里的事就辛苦太太了。父亲要编书,还要教导柏哥儿,日常免不了疏忽自己,都要靠太太悉心照顾了。”

曹氏没想到桃华还会特意转过来给她行礼,虽然不是跪拜的大礼,也已经受宠若惊,连声道:“桃姐儿你只管放心,都有我呢。”

蒋燕华默然无语。曹氏根本没听出来,桃华说蒋锡要教导蒋柏华,意思就是让曹氏不要插手蒋柏华的事,只要照顾父子俩的日常生活就够了。也就是曹氏这样的,根本听不明白意思,就乐颠颠地先答应下来了。

然而这又有什么办法呢?蒋燕华扫了一眼刚搬进屋里的回门礼,心中酸苦——单是这回门礼,就快比得上刘家的聘礼了。原以为自己定了刘家的亲事,将来会比桃华身份更贵重,曹氏在蒋家也就更能挺直了腰杆,谁知道桃华竟一跃飞上枝头变了凤凰,倒将她比得更低了。

女子在家靠父兄,出嫁靠夫婿,桃华嫁了这样一个高贵的夫婿,挟郡王府之威回头来管蒋家的事,谁又敢说什么呢?曹氏就算是给蒋家生了儿子,也是比不得的。

蒋燕华心中哀叹,看桃华已经开始分发带回来的礼物,而曹氏兴兴头头地收礼,顿时觉得自己的一片苦心都白废了,曹氏就这么过日子吧,也指望不了什么了。

这回门礼都是沈数叫人精心准备的,送给曹氏和蒋燕华的就是新式的衣料首饰,给蒋锡的是邬正不知打哪儿弄到的一本专门记载西北土产草药的册子,其作者出身西北,记录得颇为翔实。虽然只是手抄本,装订笨拙,看起来还有点破烂,蒋锡却是如获至宝,拿在手里连声夸赞——他于南边一带走得多,西北却是从未涉足,正需要这么一本资料。

至于送给蒋柏华的,却是木头雕的几把刀剑,长度比着正经的刀剑只有一半,但对蒋柏华这个小胖子来说已经是极长的了,拎在手里也颇有份量。

蒋家是没有此类玩具的,就是桃华都没想到过给弟弟弄小刀小剑这种东西。盖因她上辈子说到底自己并没有养过孩子,就是家里头的堂兄弟们,小时候也被爷爷拎着耳朵学医,从来没有拿着塑料刀枪追打玩耍的时光,所以桃华竟然没有想过男孩子会喜欢这些个东西。至于曹氏,更不会给儿子玩这种“危险”的东西。所以蒋柏华长这么大,还是头一回看见这样的玩具,顿时抱着就不撒手了。

这会儿他已经彻底忘记了沈数是拐走他姐姐的坏蛋,也忘记了今天他还是要把姐姐拐走的,立刻提着木剑就跑出去了,慌得他的小厮连忙在后头紧跟着,唯恐小祖宗摔了磕了。

曹氏见了刀剑,心更是提到了喉咙口,虽然发现那是木头的,仍旧提心吊胆,跟着脚追到门口,急着叫丫鬟:“都跟上去,仔细别叫哥儿拿那剑戳了脸!”王爷送什么不好,怎送这些东西来,若是伤着了可怎么办?

沈数笑着起身:“我去陪他玩。”

蒋锡不以为意地道:“男孩子磕磕绊绊算不得什么,倒是叫他不许拿这东西对着人就是了。”

桃华笑道:“爹放心,那剑刃刀刃都是磨圆了的,王爷极细心的。”老实说这一点她都没想到,那刀剑的刃摸上去都是圆滑的,只要不对着要害之处戳过去,都是无事的。再说蒋柏华身边又不是没有人,哪里那么容易就让他伤着了自己。

蒋锡发了话,曹氏再着急也没用,眼看沈数起身出去,拿了木刀跟蒋柏华对打起来,简直急得自己都想跑出去了,嘴里忍不住道:“这,这也太吓人了些…”

桃华摇了摇头:“王爷弓马娴熟,不会让柏哥儿伤着的。”果然不能让曹氏插手蒋柏华的教育,似她这般模样,好好一个男孩子也要被她孵成抱窝鸡了。

蒋锡也道:“征明自有分寸,你休要如此。吩咐厨下备饭才是正经,天黑之前他们就要回去的。”按回门的规矩,小夫妻双双而来,称为双回门,必要在天黑之前回转夫家才好。虽然现在郡王府里并无长辈,但规矩还是要守的,桃华已经太过引人注目,无谓在这种地方再授人以柄。

曹氏无奈,只得带了蒋燕华往厨下去。蒋家没料到今日姑奶奶和姑爷就上门,要想及时整顿出一席像样的饭菜来,还真得抓紧时间。

“你爹爹也太放心了。”曹氏一边走一边还惦记着儿子,忍不住抱怨,“柏哥儿才几岁,就给他玩那些刀枪剑戟的,若伤了脸如何是好!再说,柏哥儿将来是要读书应举的,舞刀弄剑的做什么?”说到这里就忘记了沈数送的衣料首饰是多么合她心意了,抱怨道,“王爷真不会送东西。”

蒋燕华心里正烦着,被她念叨得不耐,脱口道:“若不喜欢,娘就把王爷送的东西都还回去就是。”只会在她面前念叨,其实什么都不敢做。

曹氏被她噎得说不出话来,半晌才嘟哝道:“这未免有些失礼…等他们走了,我就把那些东西都收起来,不让柏哥儿拿着。”

蒋燕华在心里冷笑了一声——曹氏也就说说罢了,蒋柏华的事儿,她早就插不上手了。不过她也不愿把这话说破,就让曹氏自我安慰去吧,她现在比较关心的是西北疫情。

上次桃华治平了蓝田和洛南两县的疫情,当时跟着她出力的人可都得了好处,就连在宫里什么都没干的蒋梅华也沾了光。这次西北发疫她又要去,那这次跟着她出力的,又能得到什么好处呢?

蒋燕华这些日子并没有闲着。刘家在订婚前后的态度相差得实在有点远,她现在手下也有了能在外头跑的人,便叫人去外头仔细打听了一番,别的没打听出来,倒是知道了刘之敬现在翰林院处境不佳,年前那一趟差事也是白跑了。

依蒋燕华想来,刘家之所以如今这样不积极,大约就是因为刘之敬正在困境之中,自然没有心思来考虑成亲的事了。她不大清楚翰林院的庶吉士要做什么才有前途,但既然刘之敬年前能去洛南蓝田两县备耕,那跟着去西北治疫应该也行的吧?倘若这次桃华再治平了疫情,那刘之敬岂不也能落个功劳?

这么一想,蒋燕华顿时觉得在厨房里都有些站不住脚了:“娘,我有点事回房一趟。饭菜定要弄得好些,毕竟有王爷在呢。”

“哎——”曹氏叫了一声,见她脚不沾地般地走了,只得叹了口气,自己去指点厨下备饭。

刘之敬从翰林院出来,顶着冷风往家里走去。这个时候翰林院其实还没到走人的时候,但他已经真的不想再呆下去了。与他同一年进翰林院的庶吉士当中,略有些办法的都找好了出路,剩下的那几个当年在进士榜上名次远不如他,如今跟他们一起剩在翰林院,他实在是不服气。

“敬儿——”刘太太一见儿子一脸疲惫的样子,顿时心疼起来,“快来先喝碗热茶。”

“娘今日可好?”刘之敬灌了一杯茶,只觉得嘴里苦得发涩——本来就是些茶叶梗子,刘太太又不懂什么水老水嫩的,烧开了热水一泡就是半日,茶香早散了,却把那股子苦味全泡了出来。

“娘好着呢。”刘太太忽然想起一件事,连忙从屋里拿出一封信来,“今日蒋家来了个丫头,说是替她家姑娘送信,让你一回来就要看。”说起来她接了这封信的时候心里是有些不快的,未婚夫妻也该忌讳着些,哪有私相传递的道理?也幸而这封信是送到家里来的,若是送到翰林院去,可就更不像样了。

刘之敬也皱了皱眉。蒋家教导女儿看来委实是差了些,前头一个蒋桃华去承恩府给人治那种病,后头这一个又私下里送了信来,真是不成体统。

“等她进了门,娘好好教导她就是了。到底年纪小,又是医家出身,这些规矩不知道也是有的——”刘之敬一边说,一边将信拆开,一眼扫了几行,就忽然没了声音。

刘太太吓了一跳:“怎么,可是出什么事了?”

刘之敬握着信,喃喃地道:“西北发疫了。”

“哟——”刘太太感叹,“这两年是怎么了?京城发疫,山东造反,这会儿西北又发疫,这是天下又要不太平了?”

刘之敬没心思回答,只含糊地敷衍了两句,看着手中信出神。蒋燕华这信写得很短,虽然已经尽力委婉,但刘之敬在翰林院里见多了那些拐弯抹角指桑骂槐的文章,蒋燕华这点儿功夫在他眼里根本就是毫无遮掩,几乎是一眼就看出了其中的意思。

“娘,我得去西北。”蒋燕华这信虽写得拙劣,内容却是要紧的,这次西北大疫,可能就是他的机会。

“什么?”刘太太骇了一跳,“这,这可不成!”

“娘,这是个机会。”刘之敬耐心地道,“虽说是苦些,但等疫情平了,这份功劳不小。”

“这可是疫病!”刘太太大急,“这样的功劳,咱们不要!”想年前刘之敬去蓝田和洛南的时候,她还不知道那里就是曾经发过疫病的地方,后来知道了,还后怕不止。现在刘之敬要去正在发疫的西北,这是要叫她担心死么?

“娘,郡王妃要去治疫。”刘之敬只能把信里的内容说了出来,“之前她治好了两县的疟疫,这次去西北,怕是又要立功了。”

刘太太瞪着眼道:“她立功,与我们何干?”现在人都出嫁了,就算有什么功劳也封赏不到蒋家头上,更对刘家没好处了。

“我若跟着去,平疫的功劳就有我一份。”刘之敬说了实话,“以她的医术,这次平疫想也不成问题。”蒋燕华信里就是这个意思,虽然他看的时候觉得有些刺心,仿佛他必得要靠一个女子才能立功,然而这唾手可得的功劳就摆在眼前,他又舍不得不取。

刘太太倒没想那么多:“她能治了西北的疫病?”

“蓝田和洛南两县的疫情都是她平定的,如今那两县都给她建了生祠。”刘之敬沉吟着,“西北是远了些,但冬日寒冷,疫情不易爆发,其实比夏日里要安全得多…”

刘太太眼巴巴看着儿子:“可你是翰林院的人,这治病什么的…”

刘之敬将信折起来在手里转了几圈,迅速下定了决心:“翰林院里已经没有我的前程了,倒不如拼这一把。我与郡王爷是连襟之谊,便是去了西北也总能得些照顾。”到时候功劳也绝对不会再被人抢了去。

“那,现在怎么办?”刘太太素来以儿子马首是瞻,心里虽是十二分地舍不得,也不再阻拦。

“我立刻去打听一下,自请去西北。”刘之敬说着就要起身。

刘太太心疼地道:“总要吃了饭再出去,这天儿眼瞧着就冷了,空肚子灌了冷风,回来又要闹病了。”

“这种事迟不得,未必没有别人看上这次机会。何况娘刚才也说了,我是翰林,平疫这事儿本来就与我无干,也不是说去就能去的。”刘之敬越说,越觉得这次机会一定要抓住,本来看了蒋燕华的信还觉得有些刺心,现在却是有些急不可待了。

刘太太迟疑道:“既如此,何不直接去与安郡王说?你和他是连襟,求他说句话也不打紧。”

刘之敬站在那里,踌躇起来。若是换了从前,他是不肯做得如此明显的,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若是沈数替他说了话,将来难免被人知道,必要说一声他是沾了妻家的光,这就是日后的污点。

然而如今他已经没那么从容了,屡次的失误——自然也包括提亲都提错了人,让他对自己的处境渐渐有些焦躁起来,如今一个大好的机会摆在面前,实在不容他不动心。

“母亲说得对。既然安郡王携王妃今日回门,明日就要前往西北,或许明年我成亲之时他们也未必会回来,我也该去见一面才是。只是这程仪是要备一份的。虽说不必太多,到底是个心意。”

为了儿子,刘太太倒是舍得花钱,当即回屋捧了二十两银子出来。刘之敬略做沉吟,道:“母亲再多拿些,就说——是为西北疫区百姓捐赠一二。”

二十两银子够刘家母子过好几个月了,刘太太也不由得肉疼起来,狠狠心又去取了三十两来:“家里就这些了。”若不是当初休弃前头的谭氏时还留下了些东西,只靠刘之敬的俸禄,在京城真要饿死了。如今为了与蒋家的亲事已经花了不少,眼下这五十两银子再拿出去,刘家也算是把底子都翻出来了。

蒋家那里,桃华已经将自己分析的西北疫情与蒋锡讲了讲:“这次去,怕是救不了多少人。”炭疽是很麻烦的传染病,即使有疫苗也不是终生免疫,桃华能做的只是要去西北宣传一下防治措施,尽量让这种病不会再大规模爆发。

蒋锡听得眉头紧皱,去屋里翻了一会儿,拿着几张旧方出来:“你说的病,祖上也有几张方子传下来,只不知对不对症,你且拿着瞧瞧。”

桃华略看了看,也都是些清瘟的方子,其中有一张倒略有些意思。此时也来不及多看,全部收了起来:“我路上再看。多谢爹爹。”这些旧方之前都是蒋锡珍藏着,她都没见到过。

蒋锡愁眉不展道:“若不是西北太远,我也想与你一起去…”

桃华连忙道:“那可不成!柏哥儿还在家里,如何离得了爹爹呢?”

蒋锡叹了口气:“可不是。说来也惭愧,皇上给了我逢库支钱逢衙调人的权力,可我这——”根本离不了家,也就不必谈去走遍山川录入药草了。

桃华正要安慰他,便听门上小厮来报:“刘翰林来了,说是听说西北有疫情,王爷和王妃要赶去西北。一则他来相送,二则也想捐些银子。”

☆、第151章 途中

越往西北走,天气越是寒冷。

“王妃,”桔梗儿搓着手钻进马车,“王爷说今儿中午就在这里歇脚了。外头风大,您披了披风再出去。”

她一进来就带进一股子冷风,薄荷不由得打了个冷战,连忙抱过披风来:“王妃可不能大意了,听说西北到了冬天连耳朵都能冻掉呢。”

“那也不是现在。”桃华失笑,“这才十月,没有那么可怕。真说起来,西北那边冬天比京城也冷不了多少。”只不过那边的设施肯定没有京城好,到时候既没有地龙,炭盆可能也不足,就难免要遭罪了。

马车停稳,桃华才掀开车帘,沈数已经大步过来了:“多穿些衣裳,这里是野外,风大。”

桃华笑着抬手给他看:“已经被裹得很严实了。”身上的袄子裙子,都是用那回沈数送来的皮子做的,裹得她自觉已经变成一只毛球了。

沈数看她一副行动不便的模样,忍不住也觉得有些好笑,伸手将她扶下来:“这些日子都委屈你了,等到了定北侯府好生歇歇。”

“这也不算什么。”桃华不很在意地摆摆手。想当年闹非典的时候整个医院都枕戈待旦,相比之下不过是赶个路并且沿路收购药草罢了,还有郡王妃的身份摆在那儿,实在算不得辛苦。只不过她自穿越过来就不大做这种事,一时还有点不适应,稍微瘦了那么一点是真的。

沈数看看那明显变尖了一点的下巴,没再说什么,只是拉了桃华的手道:“在马车上坐着也闷,这里空旷,我带你跑跑马?饭食总要过一会儿才能备好。”

“好呀。”桃华欣然。上辈子什么交通工具都坐过,可没骑过马。这辈子嘛,蒋家就算能养得起一匹半匹马,也没有马场让她学骑术,更不必说那等拉车的马,跟沈数这边从西北带回来的骏马完全没有可比性。

此刻后面的几辆马车陆续驶近,都停了下来。蝉衣从一辆马车上下来,抬眼就看见沈数翻身上马,将桃华搂在身前,一抖马缰小跑着往前头去了。

沈数身上穿的还是红衣。他从前的衣裳多是青蓝玄黑之色,除了郡王常服之外,也就是为了成亲做了几件红衣。本想着过了成亲的头三日就罢了,谁知这会儿都快到西北了,他几乎日日穿的都是红衣。

蝶衣也从车里下来,见沈数一骑绝尘往前去了,不由得诧异道:“王爷怎的不歇着,又去哪里?初一十五他们也不跟上!”她下车晚,沈数的马头已经调过去了,并没看见前头还坐着一个桃华。

初一和十五的确都没跟过去。这一带基本上全是平地,一眼能看到天边去,并不怕有什么尚未发现的危险。王爷带着王妃去跑马,他们两个跟上去做什么呢?当贴身侍卫的,可不能这么没眼色。

蝶衣也就是随口一说。沈数弓马娴熟,一个人跑跑马也不算什么。她瞧着沈数的背影,心思又转到另一件事上去了:“奇怪,王爷这些日子怎么爱穿红了,得赶着再做几件才好。”

蝉衣冷冷地道:“这事儿自有王妃管,你操的是哪门子心。”沈数有眼疾,素来不爱穿红,这红衣定然不是他自己要穿,必然是蒋氏挑出来给他穿上的,为的是她也穿了红,两人相配。可她是明知道沈数有眼疾不可见红的,仍旧要这般安排,究竟居心何在,是欺负王爷认不出来么?

蝶衣微愠:“不是你说我们是伺候王爷的,纵然如今有了王妃,也不能全都推给王妃,自己偷懒么?”怎么道理都是蝉衣说的,轮到她这里就总是有错?

蝉衣被噎了一下,心里还想着那两个并坐一骑的红色身影,没注意蝶衣的脸色便道:“我是说这做衣裳的事儿都是王妃操持的,你就不用瞎操心了。”

蝶衣顿时恼了:“我原就是给王爷做衣裳的,王妃用不用我,我都得操心,也不用你管!”说罢一扭头走去初一十五那边说话去了。

蝉衣反应过来,方觉自己失态了。欲待去向蝶衣解释几句,蝶衣已经走开了,众目睽睽之下,让她再追过去解释,又觉得抹不开脸,只得罢了。转眼看见蒋家带来的丫鬟们已经开始凑到火堆边上去煮汤炖菜,说笑之声此起彼伏,十分热闹,顿时又觉得心里一阵不快。然而那毕竟是桃华带来的陪嫁丫鬟,她虽是郡王府里管事的人,也不好去随便管束她们,只能憋着口气转身也走开了。

桃华和沈数当然不知道后头有这么一番口角。两人同乘一骑,在旷野上奔跑了小一刻钟,沈数才勒停了马,由着它自己低头去吃草,一手搂了桃华的腰,一手指指前头:“再走一天,就能看见边关了。”

桃华极目望去,只觉得野旷天低,虽然到处都是枯黄一片,风刮在脸上冷硬逼人,眼睛都有点睁不开,却也是别有一种情致,足令人心胸开阔,眼界为之一宽。

“西北与江南果然大有不同。”

沈数抬手替她拉上斗篷的风帽:“西北风大,仔细些。”

桃华双手拉住帽子:“也不知疫情现在如何了。”他们这一路上到处征集药草,难免也耽搁了一点时间。前头虽然有侍卫快马先赶过去送信,但信上所讲的事情,也不知定北侯会不会相信,又能不能照着做好。

“放心。”沈数知道她的担心,“殷忠行是舅父最信任的人,由他去送信,舅父一定会重视。”

桃华叹了口气:“只可惜——”她下意识地想转身往来路看看,背后的车队里已经有好几车药草,然而到了西北,疗效如何尚未可知,很有可能她其实救不了多少人。

不过转身之后,她看见的却不是车队,而是沈数:“我知道,你会尽力,这就够了。”

桃华微微仰头,看着沈数平静的脸。

沈数的面容很年轻,然而眼睛里却有些与年龄不相符合的东西,偶尔会闪现出来,譬如此刻:“西北每年都有人在战事之中死去,他们不是被北蛮人杀死的,而是因为伤了之后缺医少药,只能慢慢地死去。”

他眼里有浓重的悲哀,声音低沉:“每次战事过后,军营里都如同地狱一般。很多军士没有死在战场之上,却死在了营地之中…”

桃华情不自禁地伸手握住他的手。那种惨状她是完全能够理解的。虽然战场她没有去过,但曾经参加过一次地震救灾。那个时候医院还有足够的药物和人手,现场仍旧血肉横飞,看得她这个中医颇有些心惊胆战。那些外科的同事们一台接一台手术地做,有些刚从手术台上下来就累得直接睡过去。

相比之下,西北军营缺医少药,更没有外科手术的条件,因为受伤不治而死去的人,可能比直接战死沙场的更多,那种残酷和悲哀,桃华觉得自己不敢去想像。

沈数低头看着桃华的眼睛,从那里头他看到了一种真正的理解。同情与理解,这两者是有区别的,不能真正理解的人,同情也是隔着一层的。

“你都明白,是吗?”沈数苦笑。所以才给他那个止血散的方子,所以才告诉他番椒的用处。原来在他们还彼此陌生的时候,她已经能够理解一切了。

“我明白。”桃华认真地点头,“西北的郎中太少了。军中需要更多的军医和护——护理人员。”

“军医是有的。”沈数笑了笑,却有几分讥讽,“不过,有本事的人都不会愿意留在医署的。”不说去京城,就是再往关内走走,随便去哪个地方,给那些富贵人家看病,也比在军中日子要过得快活得多。于是剩下来的,不是医术差劲,就是想着如何在军中采购药物的时候揩油。当然了,因为定北侯对这样的人查出来就会想办法弄死,所以现在西北军中此类人已经几乎绝迹,剩下的就是医术实在不怎么样的了。

桃华摇了摇头:“不是那种军医…”应该是战地救护队那种,医术未必要多么精通,但熟悉急救措施。虽然这不能从本质上解决手术条件的问题,但一定可以减少死亡人数!

“王爷——”远远传来的呼声打断了两人的思绪,初一飞马而来,脸上有点尴尬,“午饭做好了,蝉衣让我来请王爷王妃回去用饭,午后还要赶路…”十五这个家伙不讲义气,嗖的一下自己跑了,让他来干这种讨人嫌的活儿。

刚刚他远远就看见马上两人正对视着,虽然王妃那个姿势看起来挺辛苦的,但丝毫不影响两人之间似乎浓得化不开的感觉。那会儿他就开始后悔自己实在不该接这个差事,但蝉衣说的也对——天寒地冻的,王爷跟王妃空着肚子在外头喝冷风——王爷倒也罢了,王妃可是南边人,本来到了西北就怕水土不服,再不注意,病了可如何是好?

桃华回过神来,才发觉自己一直扭着身子有点累,顺势转回去活动了一下:“那就回去吧。”

“也好。”沈数调转马头,“等到了西北,我教你骑马。”

“嗯。”桃华摸摸面前的马鬃,马儿从鼻子里喷了一声,不是很满意地晃了晃头。

沈数笑起来:“这家伙脾气大着呢,等你跟它熟悉了就好。只是我若不在,你仔细不要靠近它。”他这匹马是军中良马与野马交配所产,身高腿长,奔跑起来如同疾风闪电一般,胆子也极大。但相对的,野性也就更强一些,当初他驯服它的时候,它还是匹半大的小马,也很是费了一番力气。之后这四五年里,人马不离,才能让它如此听话。不过也就是对着他,换了别人,即使是一直伺候它的马夫,有时候都拿它毫无办法。这么大的马蹄,蹬上一脚不是闹着玩的。

“这么大的脾气。”桃华又轻轻摸了一下那蓬松的马鬃,看马儿又喷喷鼻子,不觉好笑。

沈数也伸手过来拍拍马颈,马儿顿时一声长嘶,不待扬鞭就轻快地撒开四蹄,往营地跑去。

“真是聪明。”桃华忍不住夸奖一句,“叫什么名字?”

“小黑。”

“就叫这名字?”桃华哭笑不得,“明明这么高大的马…”取一条狗的名字吗?

“刚来的时候还没这么高。”沈数也觉得好笑。那时候随口取了个名字,现在想改,这马儿已经不认了,就只认小黑这一个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