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夫人没听出小女儿的意思,随口道:“门窗都锁了,外头还有人看着,她出不来。”说着,长叹了一声,“这次为了你,你姐姐也是要受委屈了。你薛家表姨那里规矩大,先拘她两年,在柳州那边给她找个殷实厚道的人家,嫁了就是了。那地方又湿又热,听说还多毒虫瘴气,你将来若日子好过,也想法子多照顾照顾你姐姐。”

崔幼婉抿了抿唇,只想冷笑两声。为了她,崔秀婉受委屈?崔秀婉如今受的委屈都是她自找的!既然私奔了,为什么又要任性地跑回来,她替家里人想过没有?如今她只能做个侧妃,一日为妾,终身为妾,她的日子难道就很好过吗?

不过这些话她一个字都没有吐出来,只低了头淡淡道:“这是自然。”先等她的日子好过了再说吧,就算有太后撑腰,她也总要想法子把沈数的心争过来才是正经,这一点,太后不但帮不了她,还会拖她的后腿,全得靠她自己了。

“夫人,宫里赏下来两瓶玉容膏。”石青捧着两个白玉小瓶高兴地起来,“是皇后娘娘赏给咱们姑娘的。”

“玉容膏?这可是好东西!”崔夫人也高兴起来,“快快,这会儿就用起来。这玉容膏听说是宫里的不传秘方,用了这个,你的脸定然能恢复如初!”

崔幼婉看着那两个也就指头长短的小瓶子。瓶塞是用蜡封住的,一拔开就溢出一股子微苦的清香,涂在脸上先是微有凉意,之后就稍稍发起热来,说不出的舒服。

她心里也惊喜起来——有了这个东西,把脸养好,她总有法子拉拢沈数的。毕竟蒋氏除了美貌还有什么呢?医术?沈数要的是妻子,又不是郎中。无论怎样的美貌,总有色衰爱弛的一天,何况以沈数的地位,若要美女又有何难?一个女子要长久地抓紧夫君,靠的绝不只是容貌!

寒食宴上,太后亲自把崔家姑娘指给安郡王做了侧妃的消息,随着寒食宴的结束,就如那“散入五侯家”的轻烟一般,在日暮时分就传了开去。

说起来崔家跟安郡王还真是有缘,当初先帝是指了崔家大姑娘,如今大姑娘死了,又是二姑娘嫁了进去。只可惜到底福气差着一截儿,只能做个侧妃了。

然而虽说是侧妃,却是太后亲指的,且崔知府身上又有个为国捐躯的烈士之名,这又与普通侧妃不一样了。据说太后亲口说了,安郡王妃要主持种痘之事,府里难免没个人主管,指了崔氏侧妃进去,就是替安郡王妃分忧的。

当然分忧这种话,听听就行。后宅里的女子们,哪个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分明是太后要让崔氏来夺郡王府的管事之权了。

“太后如何能把崔氏指进郡王府!”江府之中,南华郡主才把这事儿当个新鲜说出来,江恒就炸了,“当初安郡王千里奔波去救治崔知府,因着没有救活,崔家还有怨言呢,不过是因为事先签了契书才说不出什么来。这样的女子,怎能指进郡王府,还让她管家理事?”

南华郡主被儿子说得一肚子不高兴。然而自从那一年江恒病势缠绵,吓得她连秋闱都没敢让他参加,之后她在儿子面前的气焰就渐渐地低了下去,加上这几年京城里较为平静,跟靖海侯府的亲事也颇有进展,南华郡主的脾气竟然比从前和缓了好些,这会儿听了儿子的话居然也能忍住了气,好声好气地道:“太后也是好意,那王府里总不能没个主事的人…”

江恒冷笑道:“安郡王还没嫌呢…”

南华郡主被堵了个结实。江恒说的完全是事实,然而太后几乎要算是她的养母,儿子这样说也实在是不好听。南华郡主憋了半天,终于要瞪起眼睛,忽然觉得一个热乎乎的小东西抱住了她的腿,奶声奶气地道:“祖母,抱——”

这就是文氏的长女宝姐儿了。当初刚下生的时候南华郡主一听是个孙女,顿时就没好气,险些要再给儿子房里硬放几个人,还是江郡马发了一通火才做罢。只如今宝姐儿渐渐长大,会摇摇摆摆地走路,又会奶声奶气地叫人,南华郡主便渐渐喜欢起来,也顾不得是个丫头片子了。

且今年文氏又诊出了喜脉,南华郡主一边盼着孙子,一边儿看孙女就更顺眼了,此刻见宝姐儿扒住了自己,连忙抱起来道:“好好好,祖母抱。”把儿子方才的不敬言辞都抛到脑后去了。

江恒却是一肚子恼火,连饭也没好生吃便回前院去了。江郡马知道儿子的心思,跟着他去了书房,才悠悠地道:“你也知道安郡王都没提此事,那还怕什么?”

这几年,江郡马没再离开京城,身体倒是好了一些,可发间反而添了几点星霜。江恒看见父亲这个样子,心里也有些发酸,低声道:“可是后宅之事,怕是安郡王也顾不过来。”

江郡马微微一笑:“安郡王妃可是个有本事的人。”

江恒也不由得微微露了点笑意。没错,蒋药师的那位大姑娘,可是个有本事的人。

江郡马看儿子笑了,顺势道:“你今年也不小了。靖海侯府那边,也想商量着办喜事了。”曹蕙已经十八岁,若不是曹家舍不得女儿嫁得太早,这时候早该成亲了,“曹家也是看重你——”身上连举人的功名都没有,也肯把女儿嫁过来,可见诚心。

当然,江恒这几年也没有白白度日。他虽则未曾参加去年的秋闱,但书院山长看了他的文章都说不错,认定他下科秋闱是完全没有问题的。说起来到了下一科,他也不过二十出头,虽不比那些十七八岁的举人耀眼,也算不错的了。

何况江家原就有个郡主在,他的长兄江悟如今也升了一级,有兄长在前,弟弟的仕途自然更为平坦。且江家后宅清静,靖海侯府就是看中了这一点,才肯把女儿许嫁的。

江恒低下了头:“我听爹的。”其实安郡王夫妻回京之后,他曾经悄悄地去安郡王府附近走过几次,只可惜没有见到人。然而安郡王妃去皇庄上监制痘苗,安郡王也随行在侧的消息他是知道的,可见夫妻情深,非为虚言。既然如此,她过得幸福自在,他也该安心了,“下届秋闱,我定会努力。”从前心里的妄念,终究只是一念而已,只是不知道,她现在在做什么…

桃华现在正在看着蒋柏华写字呢。或许是遗传了蒋锡随遇而安的性情,蒋柏华在郡王府住得很好,即使桃华并不能时刻都守着他,他也颇为自得其乐。

当然,他的日子也的确比在蒋家的时候过得快活,不说别的,沈数已经带他去骑过一次马了,还答应给他养一条狗,另外每天还能拿着木刀木剑跟专门配给他的侍卫对打半个时辰,简直住得乐不思蜀。

“明儿休沐,你回去看看太太。”桃华一边检查蒋柏华的字一边叮嘱,“礼物都给你准备好了,别忘了带。姐姐若是不能去接你,侍卫晚上会带你回来。”

蒋柏华乖乖地点头。平常他过得太快活想不起亲娘来,现在姐姐这么一说,他也有点思念曹氏了,毕竟是自己亲生母亲,纵然再不亲近,也总会有一丝联系。

等安排蒋柏华睡下,桃华从他住的院子里出来,下意识地伸手摸了摸自己的小腹。如今她这个身体的年纪是十六岁,但论心理年龄已经是四十出头,加上跟沈数夫妻情深,她的确也想要个孩子了。

轻轻叹了口气,桃华放开了手。十六岁的身体还是太年轻,生孩子不够安全。而且现在这个时候,也不是生孩子的好时机,再等等吧。

寒食节的夜晚,因为不动烟火,整个京城都似乎变得格外清凉而安宁。这一片安宁之中,崔家却从后门进了一辆破旧的马车。这车一看就是京城里头常见的那种拉着灰土垃圾往城外送的,车身再怎么洗刷都带着一股子挥之不去的臭味儿,并不比倒夜香的车强到哪里去。

几个人影在黎明前的夜色中悄没声息地将一个长形的东西从屋里抬出来,搁上了车子。那东西看起来像是一卷被褥,但偶尔还蠕动一下,仿佛里头裹着什么活物似的…

“捆紧了吗?”有人小声道。

“放心,跑不了。”另一个声音低声回答,又看了看天色,“马上就天亮了,没给她吃什么东西,想来也没什么可泻的了。”

的确,那股子最深的黑暗正在渐渐褪去,天边露出了一线鱼肚般的白色。这是崔知府的头七,为了崔家二姑娘的亲事,崔家已经决定做完头七礼就送崔知府的灵柩返乡,免得留在宅子里,让红白喜事相撞,不吉利。

☆、第199章 逃跑

崔知府的灵柩比普通四品官员的规制还要再高些,这是皇帝特许的。虽然说陆大将军的事儿到现在还是含糊着,但在追念崔知府的事儿上,皇帝却是很大方的。不但赏了金银,还手书“为国捐躯”四个字,可算是莫大的荣耀了。

就冲着这份荣耀,前来送别的人也不少,尤其是于党官员几乎是倾巢而出,一边送别崔知府,一边还要借机高喊惩治无能边将以慰亡魂之类的话。

不过,若是一个对朝堂特别熟悉的人在这里,就会发现一件事:于党的官员,比起数年之前少了许多。比如说于家的姻亲赵家,就只设了路祭,并未有人前来。

于阁老今日是亲自来的。他年纪已经六十多岁,从绿呢大轿中出来时虽然还不用人搀扶,但两鬓的白发是遮也遮不住的,眼睛也显出了一点混浊,比起十数年前今上刚刚登基之时那个意气风发的阁老,的确是有了很大的变化。

不过崔家众人并没有精力来注意这些,崔敬扶柩在前,崔敏在后,前者到底年纪长些,还能控制得住自己,后者就有些忍不住地频频将目光投向斜后方的马车。

那马车看着并不起眼,仿佛就是用来装杂货的,还有个箱子从车门处稍稍露出一角,隐约可见上头还堆了几个包袱。只是门帘窗帘都拉得紧紧的,窗帘拉得尤其平整,竟仿佛是被钉死了似的。

类似的马车还有几辆,若说这次扶柩返乡的只有一个崔敬,马车似乎就多了一点。不过崔家祖籍远在千里之外,行李多些也是正常的。

再说崔知府当了多年的知府,难道还没点家财?总要有个妥善的地方安放才好。须知崔二姑娘出嫁之后,崔家两兄弟就要回乡守孝读书,趁着这会儿往家乡运点东西也是两便。因此多数人随便扫了一眼,就将注意力从马车上移开了——东西没多到扎眼的地步,皇帝既不追究,其他人又何必节外生枝呢。

不过,在城门外头小山坡上的几个人却并不这么想。

“崔家的东西带得不少啊。”沈数摸着下巴,似笑非笑地道。

一名侍卫指着车队最后头缀着的一辆看起来就脏兮兮的骡车道:“那辆车是昨夜进了崔府后门的,今日一早才出来。”

“你们说里头会是什么呢?”沈数随口问道。

初一猜道:“崔家的财物?”

十五却摇头道:“崔家在福州经营多年,若有财物,从福州就近运去家乡岂不更快,何必带到京城再带回去呢?”

沈数拍了拍十五的肩,笑道:“说得有理。”

“那你说这车里会是什么?”初一反问。

这下十五答不上来了,摇了摇头。沈数笑道:“不知道,跟着看看不就知道了吗?”说着,向身后四个做行脚商人打扮的侍卫点了点头,四名侍卫便挑担的挑担,策马的策马,从小山坡后头绕下去,不露痕迹地缀上了崔家的车队。

那辆马车里头,的确装的并不全是行李。挡在车门口的箱子后头,坐着两个人。

别看车子外表不起眼,里头收拾得还是挺宽敞的,崔秀婉坐在那里,跟坐普通的马车没什么两样,甚至连茶水点心也有。如果不是身边就坐了个孔武有力的婆子,这一趟就像是出门踏青了。

当然,如果真是出门踏青,两边的窗帘绝不会从里头钉死了,以至于若是没有门帘稍稍掀开一线,马车里头就真的像个囚笼一样了。

饶是如此,因为前面有个箱子,上头还高高堆着些东西挡着,能进来的光线也极其有限,令车厢里十分昏暗。

崔秀婉背靠车厢,双手在袖子里紧紧攥着。昨夜她被锁了一夜,连崔夫人都没有再来看过她,只是今天一早打开门,便将她塞进了这辆马车里,不但叫她不要出声,还派了这个婆子来看着她。

这个婆子崔秀婉自然是知道的,姓王,力气极大,昨日把银朱拖下去的人中就有她。然而这婆子只是个打扫园子的粗使下人,根本不会伺候人。崔夫人把她派来她身边,监管之意简直是昭然若揭了。

柳州。那么远的地方,还是她极不熟悉的去处,送她去那里,就是防着她像在泉州时一般,悄悄地跑回京城吧?还以为回到自己家里就什么都好了,没想到…

崔秀婉忍不住又后悔起来:卫太太也未必就敢拿她怎么样,至于将来,只要她掌握住卫远,早些生个儿子,即使卫远有了功名,家中先已有子,他也结不上什么高门大户的亲事,还不是只能娶了自己?那自己又何必抛下他跑回京城呢?

到了这会儿,崔秀婉才觉得自己的确是太冲动了。若是当初她没有一时冲动就跟了卫远去,现在她就是郡王妃,又何必为了父亲过世而仓惶不安?若是前些日子她没有一时冲动跑回来,现在又何至于像个犯人似的被看守在马车里?

不能就这样去柳州。崔秀婉目光四处游移,最后落在车内小桌上摆的茶壶上。因为怕车子颠簸导致杯壶移位,这茶壶做得胎体厚重,比普通茶壶沉重得多。

如果用这个砸下去…崔秀婉暗暗地估计了一下自己的力气,又瞥了一眼王婆子。谢天谢地,这一年在泉州,她自己多少也要动手做点活计,终于长了一点子力气。只是要再等等,若是兄长在,她就算逃出来也要被抓住,等到两边分道扬镳,剩下的都是自家的下人,总会有办法的。

崔家的车队穿过城门,顺着官道走远了。崔夫人带着崔幼婉和崔敏在城门内遥望着,直到车队走得看不见了才叹口气:“也不知道秀姐儿怎样…”女儿送走了,又想起她是自己身上掉下的肉,便又惦记起来。

崔敏忍不住道:“母亲,其实我应该送大姐姐去柳州的…”这千里迢迢的,就派几个下人去,也实在是不大让人放心。

崔夫人叹道:“且不说幼婉嫁人,家里总要有个男人在。便说你若去送,只要被人发现你往岭南去,岂不引人疑心?安郡王府这会儿,怕正盯着咱们呢。”

崔敏默然不语。的确,他和崔敬现在都被人注意着,一旦出行目标实在太明显,根本逃不过。

崔幼婉耐着性子听了一会儿,等母亲和兄长都不说话了才道:“母亲,咱们回去吧,还有许多事情要做呢。”

“对对。”崔夫人振作了一下精神,“内务府已经在安排你的嫁妆了,还要派人来给你量身制衣…”侧妃不能穿大红的喜服,但进门的时候也不能像普通人家的妾室似的,一乘粉轿就悄没声地抬进去,总要有件合适的衣裳穿。

“娘给你寻摸两个铺子。”崔夫人一瞬间就想了许多,“嫁妆不可太打眼,内务府安排多少抬就是多少抬,到时候娘把那些东西重新归置,再给你装些东西进去。再有些个进项,你在那府里日子也不难过。”

嫁妆这东西,完全要看怎么装。一样的抬数,崔夫人自有办法在内务府准备的东西之外再塞进至少一半去。

“还有你的封诰,这个是最要紧的。有了封诰,就算你是侧妃,她也不能随便拿你怎样。”王府的侧妃好就好在这里,是正经上皇家玉牒,有诰命的外命妇,按品级说起来连进宫朝见的资格都有,并不是普通人家那等可以被主母随意打骂发卖的婢妾。

崔幼婉心里也是既高兴又担忧:“安郡王妃,会不会来阻挠?”按说这封诰是要成亲之后由王府向宗人府递折子请封的,若是蒋氏阻拦,说不定真要等很久了。

“应该不会吧…”崔夫人沉吟着,“太后那边一定也想到了。”

想到太后,崔幼婉心里又松快了些:“对!只要太后娘娘发话,她就是想阻拦也不成。只不知道,她会不会又想出别的法子来捣乱…”

崔夫人冷笑道:“定然会的。不过,如今你的亲事已经是人尽皆知,大家都看着呢,谅她也不敢真的做出什么太过份的事儿来。”

其实崔氏母女还真的是杞人忧天了,桃华根本不打算给她们捣什么乱,她自有事情要做——京城内的第一批种痘,要开始了。

按说既然制出痘苗,第一个种痘的当然是宫内的孩子,之后就是皇室王爵们的子弟了。然而桃华看过了宫里的大公主和成亲王的两个孩子之后,却只能遗憾地说:这三个孩子都不适宜种痘。

大公主今年不到七岁,虽然瘦瘦小小的,但好好调养一番,到十岁左右还是可以的。成亲王那两个儿子,却是更明显的先天不足,最大的已经十岁,仍旧脸色苍白弱不禁风,即使牛痘已经是极安全的方法了,桃华也不敢给他用。这样的孩子,说不定发个热都能要了他的命,也就是生在皇室之中,千珍百宝地保养着才能长大。换了穷苦人家,估计早就死了。

“为何不能种?”成亲王妃跟皇后年纪差不多,只是相貌上远远不如。大概是生了两个孩子的缘故,整个人都较为圆润,瞧着倒是比皇后温和可亲。然而这会一听儿子不能种痘,立刻就竖起了眉毛,那股子温和劲也不知跑到哪里去了。

桃华心里略有些不快,但看在一个做母亲的人面上,还是又解释了一遍:“两位小公子身子都弱,不宜种痘。”

“不是说你制的那个什么牛痘是最安全的吗?”成亲王妃提高了声音,“怎的到了我们这里,就成了不宜种痘了?”

桃华这还是头一次登成亲王府。说起来成亲王跟沈数也是兄弟,沈数回京城这些日子,还往成亲王府按礼送了些西北土产,却没见成亲王回什么东西,如今要种痘了才想到她,过来还是这种态度,桃华也不是没脾气的人,当即沉了脸道:“亲王妃想是没仔细看过那种痘说明书,种痘,便是让人生一场极轻微的天花病。若是身子康健的孩子自然无恙,若是身子太弱,便是小小风寒也禁受不住,又如何能种痘。”

早在开始制痘苗之前,她就让惠民药局那边出了告示,说明种痘的原理与危险性,敢情成亲王妃光听说种痘,根本就没去详细了解一下?

成亲王妃抱着儿子,又气又急。她也是拼尽了浑身解数,才生下两个嫡子,可惜全都承继了成亲王体弱的毛病,都是先天不足,不知用多少补药养着,才养到这般大。

为着儿子体弱,成亲王妃连府门都不敢让他们出,生怕在外头沾了什么不干净的东西回来。连儿子们身边用的人,都是轻易不得出府的。

虽然如此,成亲王妃心里也仍旧不踏实。这世上的病太多,谁能保证儿子们将来不碰到?就算她保护得再好,等儿子们成人了,难道还不让出府不成?

这些病症之中,当然是天花最为可怕。当初成亲王府里有个侧妃生过一个儿子,却被一个侍妾不知怎么弄来了件天花病人用过的帕子,将这孩子给传上了。后来那侍妾被成亲王活活打死,可那孩子却也一命呜呼。

那阵子成亲王妃简直是惶惶不可终日,怕死了自己的儿子也被传染,就连那侧妃住的院子也封了起来。后来虽然无事,可那惶悚的感觉却始终挥之不去。如今突然听说安郡王妃弄出了可避天花的法子,并在西北试行过,且由定北侯两个小儿子亲自验证,简直令她喜出望外,满心都觉得儿子从此可以安全些了,还真没仔细去研究那什么说明书。

希望破灭的感觉实在太糟,成亲王妃不由得有些口不择言:“既说牛痘安全,怎么又有险?若是有险,又何必说种痘是极安全的?难道是骗人的不成?”

桃华觉得简直没理可说了:“亲王妃,对身体康健的孩子来说,种痘就是极安全的。”可是你的孩子身体根本不康健,那还讲什么安全,“两位小公子先天不足,实在不宜种痘。”

“你说我儿子身子不康健?”成亲王妃最不爱听这个,顿时立起了眼睛。

桃华不想跟她再说什么了。就算她能理解母亲的爱子之心,也并不代表她就要在这里听成亲王妃无理取闹,她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呢:“宫里大公主如今也不宜种痘。亲王妃每日定有许多事务,我就不打扰了。”

大公主不宜种痘,皇帝都没说什么呢,成亲王这两个儿子还不如大公主,那就更不必说了。

一提到皇帝,成亲王妃就没词儿了,眼圈红起来。桃华看她这样子,心又有些软了:“天花最易感染孩童,等两位小公子成年,感染天花的危险也就小得多了。”

成亲王妃担心的就是儿子不能成年哪。成亲王府到现在还没有请封世子,就是因为长子身体尤其的弱。她虽然不肯听别人说儿子体弱,但自己心里却是很明白的。

桃华从成亲王府出来,叹了口气。这个头开得可真是好,宫里一位,成亲王府两位,都不能立刻种痘。这事儿要传出去,恐怕其他人家对种痘也要心存疑虑了。反正桃华可以肯定,于党一派绝对要拿这个事儿大肆宣扬,最好是没人敢去种痘,他们大概就最高兴了。

沈数在府外马车里等着她,听了这话就笑:“他们说他们的,西北那许多人种了痘,也不是他们说说就能抹去的。”

“总归这开头不大好。”桃华摇了摇头。

“这也未见得不是好事。”沈数却笑了,“他们跳得越高,将来摔得就越重。何况,这事儿闹一闹也好,至少崔家之事就没人再关切了。”

这几日他净听见说什么崔家女要嫁给他做侧妃的事,简直烦死人了。然而跟着崔敬的那些人还没传回有用的消息来,也只能忍一忍。

桃华也笑了起来:“这倒是的。不过,当初我就料到大公主恐怕不能种痘,早想好第一个种痘的人选了。”这些日子内务府、钦天监乃至宗人府都把安郡王府立侧妃的事儿当成个大事似的来操办,竟然还有人跑到她这里来问是不是该比规制多下点聘礼,这不是明晃晃的挑衅么?

“谁是第一个种痘的人选?”沈数刚刚问完,自己已经想到了答案,“是柏哥儿?”

蒋柏华虽然才六岁,但小身板健康结实得很,正合适种痘。桃华早就打算好,给皇家的孩子种完之后,立刻就给蒋柏华种,现在倒是一举两得了。

不出沈数和桃华意料之外,一知道成亲王府的两个孩子都不能种痘,京城里立刻就要炸了锅,说什么的都有,就连街头巷尾贴的那些个种痘的告示,都有几张被人撕掉了扔在地上,踩得一塌糊涂。

刘家的后院里,陈燕正在剥一箩毛豆。

说是剥豆,其实是萱草在做,陈燕不过是坐在一边摆个样子罢了。刘之敬在蒋钧手下的差事并未被夺,刘老太太对陈燕的态度也就比较宽和,大部分时间只要她摆个做活的样子,也就睁一眼闭一眼了。

不过时间已经是四月中,即使就这么坐在院子里,陈燕也觉得被太阳晒得有些受不住。她在陈家时每天都关在房里做针线,到了蒋家虽然不必辛苦,但为了读书学画每日也是在屋里坐着的时候多。且曹氏怕她晒黑,总是让她少出房门,因此到了刘家这样露天里呆着,她竟有些受不了。

“太太去廊下坐着吧,这豆我很快就剥完了。”萱草看陈燕额上一层细汗,便道。她是苦人家出身,虽然在刘家做的活要比蒋家多许多,倒也没觉得有什么特别苦的。

陈燕看看箩里的豆所剩不多,叹了口气道:“剥完再去歇着吧。”不然若是被婆婆看见,又要唠叨了,她实在听得不耐烦。

萱草看她不快,便想着法儿捡些高兴的事来说:“这个月茶叶铺子的生意比上个月好许多呢。”

“七两银子而已…”陈燕没精打采。想想桃华的私产每年都是数千两之多,她这七两银子简直少得可怜。

“只要越来越多就好。”萱草当初是五两银子买进来的,还不如这一个月的进项多呢,“做生意总归是这样,做熟了就好。”

这话说得也不错。陈燕想想也觉得心情好了一点,正要说话,大门被重重推开,刘之敬沉着脸走了进来。

“夫君回来了。”陈燕连忙起身迎过去,刘之敬却只心不在焉地嗯了一声,就往房里走。

“回来了?今儿怎么这样早?”刘老太太虽然已经升了一级变成了“老太太”,耳朵却是异乎寻常地灵敏,一听见儿子的动静就从自己房里跑了出来。

只是刘之敬看起来心情实在不好,连母亲也没有多说,只点了点头就进房里去了。刘老太太正想跟着进去,突然想起来儿子已经成亲,这房里是不大好进了,便转头瞪了一眼陈燕:“还不快进去看看呢。自己男人都不知道体贴不成?”

陈燕原是要跟着进去的,只因为看见刘老太太有进屋的意思,便停下脚步意欲让她先行,谁知就挨了这么一句。不过这是婆母,她也不能说什么,只得低头进了屋里,假装没听见刘老太太的话。

刘之敬连官服都没脱就往床上一倒,见陈燕进来又翻身坐起来道:“上次回门之后,你还不曾回过娘家罢?”

陈燕怔了一怔,道:“是。娘说出了嫁的女子…”

在刘老太太的概念里,媳妇嫁过来就是自己家的人了,除了年节之时,哪有随便往娘家跑的?

刘之敬皱了皱眉:“明日你回去一趟,也看看你母亲。再者——你弟弟几时回家?”只有蒋柏华回蒋家,安郡王妃大概才会跟着回去。

“这个——”陈燕还真不知道。

刘之敬眉头便又皱得深了些:“怎的连这个也不知道?那不是你娘家么?”

陈燕委屈地低下头:“娘不让我问娘家的事。”

刘之敬被噎了一下,勉强道:“你难道不会自己去打听?”心里其实也知道刘老太太将陈燕和陪嫁来的丫鬟都拘得极紧,平常并不能出门,然而又不愿说自己母亲的不是,遂岔开话题道,“总之你明日回一趟娘家,看看你母亲,也去问问你弟弟书读得怎样。另外——若能见着郡王妃也探探口风,这种痘的事,究竟要怎么办?”

陈燕有些莫名其妙:“种痘怎么了?不是就要推广了吗?”

刘之敬重重叹了口气:“宫里大公主和成亲王府两位小公子都不能种痘,如今外头都在议论,说你姐姐这个种痘的法子根本不成。”

陈燕诧异道:“不是西北都种上了,怎么又不成?”

“西北那地方…”刘之敬深觉陈燕什么都不懂,交流起来真是困难,“那是定北侯的天下,什么消息不是他说了算?总之你回家问问就是了。”难不成他又一次站错了队,当初就不该非要掺到这种痘的事里来?

☆、第200章 私心

京城里头闹得乱纷纷的,皇帝却在明光殿里悠闲地下棋,棋盘对面赫然坐的就是安郡王沈数。

“如今外头闹腾得厉害,蒋氏也不着急?”皇帝安下一枚白子,随手提掉沈数两颗黑子,“你们夫妻俩倒是稳当。”

沈数反手在另一边点了一枚黑子,微微一笑:“其实也没什么可急的,桃华有数。”

皇帝轻轻地哼了一声:“朕可是听说了,之前请过你们的人家都有几户打了退堂鼓。”

“那也无非是他们将来后悔罢了。”沈数轻描淡写地道,“臣弟反正闲来无事,这几天看看他们跟跳加官一般,倒也有趣。”

“跳加官?”皇帝嗤笑起来,“你这话说得倒痛切。可不正是一群跳加官的,都盼着从这些事里捞福禄,捞钱财,捞好处,哼!”

沈数欠了欠身:“皇上别急,跳完了加官,才有正戏呢。”

说起这些破事,皇帝也没什么兴致下棋了,随手将棋盘一推:“你的棋下得不错。”他自登基之后,初时朝政多被于氏以辅政为名把持,他连奏折都见不到多少,闲暇便以打棋谱自娱,兼着磨练性情。于阁老大约是乐见他玩物丧志,还为他请过国手教导,故而皇帝的棋下得着实不错。

而沈数的棋则显然是野路子,大开大阖,有些时候与棋谱所讲的道理全然不同,然而穿插纵横,却自有一番道理。皇帝虽不懂用兵,却也隐隐觉得他这棋路与打仗似乎有些个关系。

两人这也不是头一次下棋了,沈数胜少输多,然而若把皇帝的身份计算进去,沈数的棋力与皇帝也差不许多,或许就是势均力敌。西北可没有什么国手指点,定北侯也不是善棋之人,沈数能至于此,算得上不错了。

沈数笑笑,从棋盘上将黑白棋子一一收拾起来,答道:“臣弟其实也不懂下棋,不过是略知道些打仗的道理,这枰上相争,其实与打仗也差不许多。”

皇帝挑了挑眉毛:“朕看你说的不是下棋,是天下事。说起来这个,朕倒疑惑,种痘之事倒罢了,毕竟还有人盼着种痘,只要种了几个没事,那些谣言自然平息。倒是崔氏女,你打算如何?朕可不相信,蒋氏就容你立什么侧妃?”

最后这句话说得就有些戏谑了,沈数也没防着皇帝会说出这么一句话来。说来他们虽然是兄弟,但天生就被旁人视为对手,虽则自沈数回京城完婚时起,两人便在暗中联手,但似今日这般谈起后宅之事,且如此随意调笑,还是头一回。

“臣弟也不想要什么侧妃。”沈数想了一想,还是郑重道,“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臣弟有妻如此,夫复何求。”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皇帝轻声重复了一遍,笑了一笑,“父皇果然没有说错,你是有福之人。”

这个话沈数可不敢答应:“若说福气,谁能与皇上相比呢。”若是先帝说他有福,恐怕就会有人想到大位上去了。如今于党犹在还好,等将来——沈数可不想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最好的法子就是别让皇帝起疑心。

皇帝又笑了笑:“你的福气与朕不同。且别说这些话,朕只问你,崔家女要如何处置?”

这句话让沈数稍稍放下了心,略一斟酌才道:“依桃华的想法,还是想让崔家知难自退。”并不是为了崔家人,而是为了先帝的颜面。

皇帝不解起来:“如何让他家知难自退?若是肯退,又如何会父丧未满头七便论及婚嫁?可要朕给他们递个话?”

“多谢皇上。不过皇上也不宜与太后太过作对。臣弟——”沈数沉吟一下,还是道,“臣弟有一不情之请,还请皇上恩准…”

“什么?”皇帝还没等听完沈数的话就变了脸色,“崔家长女竟然未死?”简直胆大包天!与皇家定了亲事还敢私奔,而崔家竟敢假传死讯,这根本就是欺君!

“皇上息怒——”沈数赶紧站了起来,“臣弟隐瞒此事,一则是未曾拿到实证,二则——也是为了这婚事是先帝所指…”先帝看着崔家好才把崔氏女指给自己儿子,若是现在爆出崔氏女竟然私奔这样的事来,无疑是在说先帝眼瞎,根本就是看错了人。

皇帝险些掀了棋盘,在原地踱了两步才算平下一口气来:“虽说为了先帝,你也该告诉朕一声。”就算不把这事儿揭穿,要整治崔家还不有的是办法。

沈数苦笑了一下:“臣弟那时只怕——节外生枝。”他和皇帝是一心的,都想要保住先帝的脸面,然而别人可未必这么想,说不得就借此事大书特书。试想一位郡王,未婚妻子竟然与人私奔,这脸面怕不丢到五湖四海去了。若是脸皮薄一点的,怕是在京城都不好再立足了。若是能达到这个目的,想来那些人未必顾忌到先帝。

皇帝长长吐了口气,点点头:“你说得对。只是崔家,朕是不能放过的。”居然还给崔济民手书封赏,不把他全家抄斩就不错了!

“崔济民虽有家教不严之过,但在崔氏女离家之后他便报了暴死,等于已将其逐出家门。再者,他毕竟是死于卫城之战,皇上对他的封赏并无谬误。也不宜为崔氏一女,寒了天下将士的心。”

若是不公布崔秀婉私奔之事,崔知府就是地道的忠烈国士,如无封赏,还叫将士们如何肯力战卫国呢?

皇帝叹了口气:“是啊。家国天下,朕之家事即国事…”不能轻举妄动啊,“难怪你说要崔家知难自退。”如此一来既让太后的打算落空,又保住了先帝的颜面。

“是。”沈数笑笑,“皇上也不必太过气恼。只要崔家自拒了侧妃之位,于氏一族自然不会再扶持他们。”别看崔家兄弟书念得不错,那会读书却考不上功名的多了,即使考中了功名,还不知有多少人蹉跎到老呢。崔济民一死,崔氏兄弟就是无根之萍,只要失去太后的扶持,皇帝甚至不必加以授意,崔家也只有败落的份儿。

皇帝气犹未平:“崔氏女理应沉塘!”这等淫奔的女子,就是在家规严格些的大族里头,也是要沉塘或进家庙的。

“只要臣弟拿到实证,想来她纵然在自己家中,也是度日如年的。”坏了妹妹的亲事,绝了兄弟的前途,说度日如年都是轻的,生不如死或许才最准确呢。

皇帝哼了一声:“放她活着就是欺辱先帝了!”不过到底也没说一定要沉塘的话,只道,“只是你须要快些,钦天监已经将日子定下来了,就在崔济民七七之后第三日。若是人进了你府里,即使公开此事,也有人会以罪不及出嫁女为由,仍旧将崔氏留在你府里的。”这个“有人”指的是谁,不言而喻。

沈数微微一笑:“皇上放心,料想用不了那么久。”

皇帝本来看好戏的心情完全被崔家的欺君破坏掉了,也没心思再细问他种痘的事,只摆了摆手道:“罢了,你心里就有数就好。你们新婚夫妇,朕也不多留你,省得蒋氏独自一人在家中,心里怨怪朕不识相。”

沈数干咳一声,尴尬道:“皇上说笑了。桃华今日回娘家去了。”

皇帝哈哈大笑起来:“怪道朕说你不急,原来如此。既这么着,朕越发不能留你了,快出宫去吧,别在朕面前碍眼。朕也得去看看陆宝林了。”

自打袁淑妃小产之后,陆盈就成了宫里的活宝贝。皇帝在遍查谋害袁淑妃之人无果后,终于也对陆盈的肚子起了一点儿兴趣,偶尔也去看看。不过有人在私底下传言,说皇帝不是看重陆宝林,而是想等陆宝林生了孩子,抱去给袁淑妃养。因为不知是钦天监还是哪里有人给皇帝算了一卦,说陆宝林这个孩子有“亲人缘”,谁养着这孩子,就能带了儿女来。

这谣言传起来之后,皇后就去查过,但钦天监根本没人算过这一卦,也不知这说法是从哪里来的。要说皇后是不信这种说法的,人嘴两张皮,上下一碰,还不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让她警惕的是皇帝的态度。谣言兴起之后,皇帝也是极力否认,只说陆宝林腹中也是皇嗣,他自然看重。然而事实是在袁淑妃小产之前,他根本就没怎么搭理过陆宝林,完全是皇后在照顾。

所谓欲盖弥彰,皇帝越是否认,皇后越觉得这事儿是真的。当然不是指什么“亲人缘”的鬼话,而是说皇帝可能真的想在陆宝林生产之后,将孩子抱去给袁淑妃养。

这个,皇后是绝对不会允许的。别说陆宝林可能生个儿子,就算生的是女儿,皇后也不肯给袁淑妃。说得再明确一点儿,哪怕让陆宝林自己养,也不能便宜了袁氏!

说起来,若是陆宝林生了儿子,做为宫中唯一的皇子,皇后抱来养那是最正当的。但万一是个女儿,那皇后如果想阻止袁淑妃抱养,就只能让陆宝林自己养了,毕竟大公主就是于昭容自己抚养,有成例在前呢。

唯一的困难,可能是陆宝林身份太低了,按例一个宝林根本没有自己抚养孩子的资格。为了这个,皇后已经在筹划给陆盈升为才人了。虽说才人的身份也不高,但若生的是女儿,自不如皇子金贵,要抚养也勉强够格了。

皇帝到听雨居的时候,皇后身边的大宫女正送了两斤燕窝来,又絮絮叨叨询问陆盈的情形,直到见了皇帝,这才告退。

“天天听这样的唠叨,累了吧?”皇帝此刻说的话,若是让皇后听见怕不把眼珠子掉出来,竟轻松随意得仿佛民间唠家常一般,且就那么随便往椅子上一坐,身子都歪了一半,浑不是平日里坐下去也要腰背笔直的皇家仪态。

陆盈扶着腰起来,并不蹲身行礼,而是过来替皇帝揉着太阳穴,一面抿嘴笑道:“听惯了也没什么,何况也并不必妾做答,只是辛苦了下头的人。”尤其是樱桃,有些话就跟车轱辘似的,天天都是那么一套,从头背到尾,背得人都有些木然了。

皇帝半闭着眼睛笑道:“也是你这里人太少了。既然出去了一个,就该再补一个进来。回头朕给你挑个好的。”陆盈带进宫两个丫鬟,一个樱桃是从小伺候她的,自是心腹,另一个枇杷却是陆家大太太硬塞的。

就是这个枇杷,因不得陆盈重用,竟被从前那吴才人收买了。虽说最后她往外送的消息并没多大价值,但这等背主之行皇帝却是不能容的。某日过来,随便指了个借口就说枇杷冲撞圣驾,直接发配到浣衣局去了。倒弄得宫里妃嫔们都道皇帝不喜陆宝林,连她的陪嫁丫鬟也不给留脸面。

枇杷是陆家家生子儿,自小也没干什么粗活,家里细细养着,九岁上就送进来当差,做的就是些轻巧活计。后头当了大丫鬟,更是十指不沾阳春水,哪里禁得住浣衣局的苦差事,如今已经瘦得皮包骨头,怕是活不了多久了。

不过这些皇帝自然不会与陆盈说,只道:“到你生产的时候,必是要用人的。你这个丫头虽还不错,有些事却是不懂的。”樱桃虽忠心,也会干活,然而毕竟也没经过什么事,许多阴私是不晓得的,更不懂如何防备了。

听雨居这里本来不大,陆盈只觉得人少倒过得自在,不必防着这个怕着那个,因此一直也不曾提起添加人手的事来。如今听皇帝这么说,也觉得有道理,便道:“妾听皇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