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石青!”画眉站在门边,在微暗的光线里辨认出了那披头散发狂奔而来的人,“夫人,是石青!”石青伺候崔幼婉,她跑来那必是崔幼婉那边出了事。且石青不是个大惊小怪的人,这样破了声的叫唤,必然是大事!

崔夫人只觉心头狂跳,一时腿都有些发软,颤着声道:“你问她,问她,出什么事了!”若不是什么大事,非打死这个张张皇皇的丫头不可!

根本不用等画眉去问,石青已经一头扎了进来,连鞋都跑掉了一只,扑通一声就跪下了:“夫人,大姑娘,大姑娘被药死了,还划破了二姑娘的脸!”

这话里信息量太大了,崔夫人一时竟疑心自己耳朵听错了,下意识问道:“你说什么?”药死了?她的大女儿?什么药?家里有熬药给崔秀婉吃?

石青浑身打颤,说话也是颠三倒四的:“大姑娘,口鼻出血,吃了芋泥白果!把二姑娘的脸用簪子划破了…”

崔夫人这会儿才敢确定,石青说的药死,是有人下了毒药。听见芋泥白果四个字,她心尖上猛地一缩,几乎连气都透不过来:“你说,谁,谁下的药?”

石青根本不敢说。那芋泥白果是她帮着崔幼婉做的,还是她亲自看着厨下蒸了芋头煮了白果,又将芋泥炒过。厨子是肯定没有做什么的,她自己也没做什么,那么里头的毒药…

崔夫人看她不说话只发抖,一颗心跟万丈悬崖失足似的直往下掉,颤巍巍立起身来:“我,我去看看。”

崔敏也被惊住了,眼看母亲脸色煞白地站起来,这才猛然惊觉,赶紧跟画眉一边一个搀住母亲,飞也似地往崔幼婉的院子赶去。

刚进院门,崔夫人就听见屋子里的尖叫声,正是崔幼婉的声音。刚提上来的小丫鬟花青缩在门边上抖成一团,连站都站不起来了。

崔夫人完全是提着最后一口气进了屋子,迎面而来的就是崔幼婉的叫声:“快请太医,快请太医来啊!我的脸!快拿玉容膏来!”

此刻天色已经有些暗了下来,崔幼婉屋中尚未点灯,但还可以看清东西。崔夫人一眼看过去,就见崔幼婉手里握着一面镜子,站在屋子中间发疯一般叫喊着。

那镜子不是普通铜镜,而是一面西洋来的玻璃镜子。福建靠着广东,也时常有跑南洋西洋的船在福建码头停靠。崔知府是福建一省的父母官,商人少不得孝敬,故而崔氏母女都各有一面玻璃镜。不过崔知府怕扎眼,并未弄那等高大的穿衣镜,只是三面巴掌大小的圆镜,平日里照照脸就是了。

这西洋镜子比新磨的铜镜照得还要清楚,可称得上纤毫毕现,故而崔夫人完全知道崔幼婉现在在镜子里看见了什么——她的脸上有一道长长的伤口,紧挨着上次在翻车事件中被划出来的那道伤痕,有些地方重叠在一起,将新生好的皮肤又豁了开来。

然而这道伤口可比上回的伤要深得多了,长长一道深红色横在崔幼婉脸上,血迅速就披了她半面,加上脸上疯狂的表情,看起来简直如同厉鬼。

而屋中桌子已经移了位,两把椅子全部翻倒在地,茶杯茶壶更是碎了一地。倒是一盅白果芋泥奇迹般地还在桌子边缘上,虽然一半盅子都出了桌边,却仍然稳稳地没有掉下来,散发着白果特有的香气和糖的甜蜜味道,混合了鲜血的腥气,说不出地诡异。

崔秀婉就躺倒在两把椅子中间,已经沐浴之后换了衣裳,然而现在又滚得皱巴巴的,还沾满了她自己的呕吐物。她身体蜷缩着,还在微微抽搐,但脸上已经快要没了表情,一双眼睛大睁着,口鼻之中都渗出血来,有些已经干涸变成了深褐之色,在昏暗的光线下这些污物看来像是一笔笔浓墨,将她的脸画得纵横交错,几乎认不出来。

她左手抓在地面上,指甲都掀翻了几个,右手却死死攥着一根金簪,尖尖的簪尾上染着已干涸的血。显然,就是这根金簪划破了崔幼婉的脸。

“秀姐儿,秀姐儿——”崔夫人哑着嗓子叫了两声,想扑到女儿身边去,脚却无论如何也迈不开。还是崔敏最先反应过来,扯着嗓子大喊:“快去请太医!叫厨房熬绿豆水来啊!”

“不,不能请太医…”崔夫人喃喃地说,踉跄着往崔秀婉身边走,“不能让人知道…”如果太医看见了崔秀婉,那崔家的欺君之罪要怎么遮掩?

“母亲——”崔敏怔住了,“可是姐姐——”不请太医,难道看着崔秀婉死吗?

“不能请太医!”崔夫人疯了似的嘟囔着,一面跪下去摇晃崔秀婉,“秀姐儿,你醒醒,你醒醒!”

崔敏看着还在抽搐的崔秀婉,和似乎已经疯了的母亲与小妹,突然想起一个人来:“去请郡王妃!不不,带马来,我亲自去请!”不能请太医,不能让人知道崔秀婉还活着,那么能救崔秀婉的,大概就只有一个人了!

“给我请太医!”崔幼婉突然甩下镜子,冲着崔敏大喊,“我的脸!你们没看见我的脸伤了吗?快给我请太医啊!不然我怎么进安郡王府?我不进郡王府,你们将来的前程怎么办!”

她脸上的伤口既深,边缘又不干净,肉皮翻卷,随着她的语声不停地扯动,配着满脸的鲜血,在半昏半明的光线中说不出的可怖。

崔敏被她的尖叫刺得耳朵发疼。他怔怔地看着这个小妹,只觉得陌生无比。一句很久之前学过的诗突兀地跳出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第203章 突变

“崔氏伤了脸?”太后在寿仙宫里接到消息的时候,正在用一碗猪肝粥。近来她的眼睛越发的不好了,经常觉得眼前发花,可又不想用那些苦药,太医遂给她开了个猪肝粥和枸杞茶的食疗方子。

“是。”青玉就知道这消息报上来太后肯定不悦,小心地道,“已经派了太医去看…”

“怎么就伤了脸?”太后果然脸色阴沉下来,将碗重重墩在了几案上,“昨日崔家人去了安郡王府不是?定然是蒋氏用了什么法子。叫太医细细地看,蒋氏素会用药,做了手脚也未可知。”

青玉连忙应是。太后怒冲冲地坐了片刻,又问:“那种痘的事如何了?”

这件事说出来太后应该高兴,青玉便急忙道:“到现在还未开始呢。之前请过郡王妃的那几家里头,有好些个都在犹豫观望。”

果然太后脸色和缓了许多,轻轻哼了一声:“蒋氏这是眼看着种痘之事不成,又把主意打到崔氏头上了。”反正她是绝对不会相信崔氏真的伤了脸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姑娘家,又是出嫁在即,必然只有小心保养的,何况是在自己家中,如何就会伤了脸,还到了请太医的地步?

可惜世事总是不遂人意,等到太医回来一报,太后就怔住了:“当真是伤得极重?”

“是。”这太医是太后的人,当然知道太后想要个什么结果,然而他当真是给不了太后想要的结果,“是被金簪划伤的,极长的一道,这脸怕是…”皮开肉绽,就算再怎么治也肯定会留下清晰的伤疤,破相是必然的了。也不知是谁下的手,如此之狠。

太后脸色阴沉得可怕:“待伤好后再用玉容膏也不行?”

太医低头道:“金簪虽尖,却不是刀匕之类的利器,将皮肉豁开之时伤处并不平滑…”若是伤口平滑干净,愈合起来效果也好,再用药仔细养养,或许能将伤痕平复消弭,然而现在崔家姑娘的脸伤成这样,伤处好比胡乱撕开的两块布,对口处乱糟糟的,如何还能缝补得完好如初呢?“臣去时安郡王妃也在,也想着给崔姑娘医治脸面,但…”大家都是束手无策。

太后先是吃了一惊,随即冷笑起来:“蒋氏也在?莫不是她下的手?”如果是崔氏被蒋氏威胁退亲,自己应该也下不了这样的狠手,毕竟女子哪有不爱惜自己的脸的。难道说,是蒋氏叫人给她破的相?倘若真是如此,那蒋氏可就够狠。

“崔夫人说,是崔姑娘自己不小心摔倒了,恰好被金簪插伤…”这话太医自己也不信呢,人的脸有个弧度,那金簪得怎么立着才能插出那么长一道伤口来?这显然是有人手持凶器用力在崔幼婉脸上划了一下。不过若是郡王妃下的手,崔夫人万不会自己认下的吧。

因为知道这个说法不实,所以太医也格外注意了一下:“臣的药僮倒是听到崔家下人的几句话…说是崔姑娘前些日子踢死了一个丫鬟,那丫鬟的娘替女儿报仇,趁着送洗好的衣裳时混到崔姑娘身边…”被下人报复破了相,传出去实在难听,还不如说是自己跌倒,巧合受伤呢。

“踢死一个丫鬟?”太后觉得简直不可思议。崔幼婉又不是匹马,有那么大的腿劲儿,一脚就踢死一个丫鬟?

“说是踢坏了脏腑,人就死了。”太医多少是明白一点的,“脏腑脆弱,若是巧合,虽则外头不见什么伤,里头却会出血不止,人是必死的。”

“那也未见得就是崔氏踢死的。”太后仍旧不相信,“或许是别人散播的谣言。”

太医小心地道:“臣的药僮确实是听见崔家下人说的…”如果是郡王府的下人说的,那可能是散播谣言,但崔家自己人说,总不会是别人指使的了吧?

这下太后也有些无话可说,默然片刻才道:“崔氏定然也并非有意,何况那下人多半是有错的,主子加以惩处,误伤至死也不为过。虽则崔氏面上落了伤,但妇之四德,德容言工,容貌不过是其中之一,不可过份看重。”

太医躬身站在下头,虽然他是太后的人,安郡王妃与他并没有什么好处,但听了这些话也觉得有点骇然——太后这是打算不管不顾,硬要把崔氏塞进郡王府了?说什么不可过份看重容貌,可且不说四德之中容排第二,单说崔幼婉是去做妾的,自古娶妻才娶德,纳妾都是纳颜的,破了相的妾纳进府里做甚,若说为了她有德,难道让她去做妻不成?

然而就是说到德,崔氏好像也讲不到吧。就说那丫鬟不是她一脚踢死的,但空穴来风,平常打骂丫鬟的事定然是有的。大家闺秀讲究个温文贤淑,治家严不等于自己动手打人,且能让下人拼了命来报仇,恐怕那丫鬟死得也不怎么光明正大。

太医心里嘀咕,表面上却只是点头。太后才是他的主子,郡王妃与他不搭边,不管太后说什么,他只附和就是了。

太后当然也不需要个太医来赞同自己,只是说话给别人听罢了:“再说,崔氏乃是捐躯烈士之后,这桩亲事既已定下,还当履行。崔氏进府是去做侧妃,能帮着管家理事即可,又不要她出来应酬,便是脸上有些伤又如何…”

“太后娘娘——”太医听到这里,不得不说话了,“崔姑娘,似乎有些发狂了。”疯子不能管家理事呀。

“什么?这又是怎么回事!”

“是崔夫人说的…”太医把头垂得更低,“臣去的时候,崔姑娘用了些安神的药正睡着,崔夫人说,若是清醒着就会叫喊打人,似乎是——因为面容被毁,有些失心疯了…”

面容有瑕,太后还可以找些借口硬把人塞过去,但假如心智有损,那太后有再大的脸也说不出还让安郡王府接手的话了,难道是要人家养个病人么?再说狂疾,那是正经的恶疾,可以七出的。你现在还让人家纳进去,简直就是笑话了。

“果然发狂了?”

“是崔夫人亲口所说。”

“那未必是事实。”太后顿时精神一振,“你明日再去,总要看看崔氏究竟是怎么回事!”

太医有点为难:“娘娘,失心之症素来难以诊断,即使臣所见时如同常人,也未必就敢保证其不发病。”

失心疯可是分好多种的。这太医也是医药世家出身,祖上见疯子见过不少,有那等整日疯癫上蹿下跳乃至喊打喊杀的武疯子,也有从不害人只是疯言疯语不能自理的文疯子,另还有一种,好的时候跟常人无异,发起病来却是毫无预兆,一眨眼就能从狗变成狼,实在无法捉摸。

就像崔幼婉这样,乃是因为面容被毁,受了极大的刺激而失心疯的,后果如何很难预料。或许疯过一阵子,渐渐接受了事实就会清醒过来,也或许清醒了看见自己的面容反而会更疯癫。总之太医是不敢打包票说崔幼婉没事的,万一她到了郡王府里发起疯来再伤了谁,太后总归是不会有事的,他这个太医可就要负责了。

太后皱眉道:“你且明日去瞧瞧再说。”只要太医看过崔幼婉举止如常,她就有理由把人再塞进去,至于说等进了郡王府再发疯,那就是郡王府的事了,说不定就是因为蒋氏刺激得她发病呢。

这等如意算盘,其实也不光太后会打。沈数和桃华从崔家回来,一路上就在议论此事了:“太后会相信么?”

“那是定然要怀疑的。”沈数嗤笑一下,伸手将桃华拉到自己怀里靠着,“你也累了,歪着歇歇。横竖崔氏的脸是真的完了,失心之症又是难以确定,太后就是再叫太医来看,也不过如此了。”

桃华其实倒也不是很累。崔秀婉中了砒霜之毒,主要的救治措施就是用淡盐水洗胃,灌鸡蛋清和牛乳,这些都有崔家下人和崔夫人去做,用不着她自己动手。倒是崔幼婉的狠毒实在让她吃了一惊——她想过崔幼婉会对崔秀婉有怨气,可真没想到这丫头敢对自己亲姐姐下毒!

“这样的女子,断不能让她进咱们家里!”想想就让人发毛好不好,桃华倒不是怕她,但觉得厌恶,简直一眼都不想看见。

也不知崔幼婉在那芋泥白果里下了多少砒霜,崔秀婉虽然暂时保住了一条命,但仍在昏迷之中。如果是在现代,可以用对应的解毒剂,静脉补水甚至血液透析,然而现在桃华都做不到。

“崔秀婉即使能醒来,以后怕也是个废人了。”肝肾损伤是肯定的,神经恐怕也要受到毒害,崔夫人现在对外宣扬崔幼婉有失心之症,搞不好等崔秀婉醒过来才要变成个行动不便时时惊厥的病人呢。

沈数略略沉默了一下,淡淡地道:“都是咎由自取。”如果当初跑了别回来,今天也不会有此下场,“至于崔幼婉那里,她母亲自会想办法的。”

“但她毕竟没有真的疯癫…”桃华略有些担忧。崔幼婉的脸伤成这样,的确将她刺激得不轻,但这不等于就一定会疯癫。依她看,以崔幼婉的狠劲儿,更大的可能是清醒过来之后还要想办法折腾——脸都完了,再不抓住沈数,她还剩下什么?

“她想折腾,她母亲不想就行了。”事到如今,崔夫人如果再任由这两个女儿瞎闹,她的两个儿子怕也保不住,这许多年的当家主母也白干了。

如今,安郡王府手里握着的崔家秘密已经不止是欺君这一桩了,还有姐妹相残的骇人闹剧。若是一一揭出来,崔家纵然不因欺君而被满门抄斩,名声也是毁尽了,就算崔知府再为国捐躯一百回,也捞不回这名声。

两个女儿已经都完蛋了,崔幼婉的脸变成这样,即使进郡王府也是个摆设,崔夫人只能先考虑儿子了。太后或许会威胁到崔敬兄弟两个将来的前程,而安郡王府却是眼前的一道难关,两害相权取其轻,崔夫人会怎么办,不问可知。

“太后肯定还会派太医去崔家。”

“无非是天天给她喝安神汤药罢了。”沈数轻描淡写地说,搂了桃华一下,“折腾了半日都不觉得累么。有这心思也不必耗在崔氏身上,倒不如想想过几日要给柏哥儿种痘的事。”

桃华笑起来,顺着他的手势倒在他怀里:“那小子有什么可担忧的,瞧他能吃能睡活蹦乱跳,到时候发个热就过去了,保不住发着热他还自己不觉,仍旧要跟着你练武呢。”

“半点也不像岳父。”沈数也笑了。蒋锡骨子里还是个文人,身体虽然比一般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强得多,但并不爱武。也不知蒋柏华是像了谁,小小年纪,扎马步那么苦且无聊的事儿他都能坚持下来。

两人说笑着回了郡王府,才一进门就见邬正脸色不太好地迎过来:“王爷,王妃,西北那边出事了。种痘种死了人。”

桃华离开西北之前,督州城和燕州城已经种痘完毕,只剩青州城及周围一些村镇,由顾丛带着人负责制痘苗及接种。顾丛算是桃华的亲信,都说他制痘种痘的技术是郡王妃手把手教的,无人不信服,也接种了数百人,从未有过什么事情。

“倒不是顾太医。”邬正连忙道,“顾太医带人在青州种痘,是下头的镇子出了事。”麻烦就麻烦在,是燕州城附近的镇子出了事,那个镇子就在西北边界上,事情一下子就向京城这边传了过来,定北侯都没来得及压下去。

“是来接种的孩子体质不好吗?”桃华第一想到的就是这个。当时她在西北种痘时,都是让人先检查一下小孩子的身体,若是体弱的也不给种的。只是西北的孩子能活到七八岁的基本上都很皮实——体弱的恐怕早就死了——所以倒真没遇上几个不能接种的孩子。

“不是。”如果是这样倒不算什么大事了,邬正脸色难看地回答,“死了五个孩子,全都是素日里身子健康的。侯爷正在查此事,但——事情已经传开了,因为有两个不是西北的人,是定州城里的人悄悄带着孩子跑去镇子上接种,结果…”

桃华离开西北的时候就嘱咐过,西北境内种痘之后,并不必急着往别处去。这里是定北侯的地盘,又在督州城内发现过天花,立刻实行种痘理所当然,若是再往别处伸手,只怕那些看定北侯不顺眼的人生事。

然而西北的消息已经传出去,其余地方的人又怎能不着急呢?定州城离西北最近,城里的人早就有些坐不住了,就有那么两家带了孩子,偷偷跑去了镇子上。

可是接个种回来,孩子便发热出痘。这两家早打听过了,说是种了这个是要发几天热的,之后就会痘收病好,便也未十分放在心上。殊不知两天之后,两个孩子相继出痘遍身,高热不下,气若游丝。这时再请郎中来瞧,早已来不及了。

“如今定州城里都慌了,说是这两家把天花从西北带了回来…”这两家人所在的街道都已被封,定州城的官吏都如临大敌,参定北侯的折子更是直飞京城,大有指责定北侯刻意传播天花的意思。甚至还有人暗示,安郡王妃在京城里搞这种东西,根本就是想在京城内制造瘟疫!

当然这种话是没人信的,毕竟安郡王妃又不是疯了。然而种痘之术究竟是否安全,却遭到了到如今最大的质疑。

“王妃,是不是尽快给柏少爷种痘?”现在只有赶紧种痘成功,才能反驳外人的攻讦。

桃华却摇了摇头:“先得弄清楚,西北那边究竟是出了什么问题。”否则即使蒋柏华种痘成功,众人的疑虑也无法完全消除——毕竟蒋柏华没事,并不能代表大家都会没事。

“这件事情闹得太大…”邬正眉头直皱,“王妃是打算…”

“去西北看看。”桃华断然道,“只有去看了才知道是怎么回事。”出了这么大的事,估计皇帝也会派她去的。

邬正喃喃道:“简直是乱成一团…”怎么各种不如意的事都凑到一起了呢?这边崔家的事尚未完全解决呢,西北又出了事。

“乱不到哪里去。”沈数淡淡地道,“崔家这边盯紧了就行。至于西北,种痘之法断然没错,那就是痘苗出了问题,查了就知端倪!想必舅父现在已经在着手此事了。”

西北种痘死人这样的大事,当然是风一样就传遍了京城,太后在寿仙宫内听到外头的种种议论,恼火了几日的心情陡然愉快了起来:“如此说来,蒋氏怕是要去西北了吧。”这几日太医去崔家,每次都看见崔幼婉在昏睡,问崔夫人,就说她只要醒来便尖叫打人,只得给她服安神汤药。太医既不能把人叫醒,又不能整日在崔家守着,只能拿这话回来复命。

与此同时,崔家二姑娘因打死下人被报复破相,得了失心疯的消息也传开了,还是从崔家透出去的。如此一来,无人不信,就算崔知府再英烈,也不能把个疯女儿硬塞给皇家子弟,这桩婚事,眼看着是不成的。

太后虽然不相信崔幼婉是真的失心疯了,然而消息都已经传开,就算她肯不要脸面了,也要顾及皇帝的脸面。这口气只能硬咽了下去,已经在胸口憋了很久,现在听见西北出事,怎能不让她心情愉快呢?

“母后,母后!”同样愉快的人还有皇后,单听这声音和轻快的脚步声就知道了,“西北出事了!”

太后微微皱皱眉,把自己的愉快遮掩起来,瞥了皇后一眼:“西北出事,皇帝正是忧心的时候,你也该有些分寸。”高兴就不能自己偷着乐吗,非要表现出来,让外人知道可该怎么议论呢?

皇后并不在意。她听太后的训斥多了,知道在寿仙宫里也不会有什么消息走漏出去,遂只当没听见太后的话,自管道:“母后,父亲刚刚送了信进来,西北那边,死的可不只是种痘的人,还有人告蒋氏拿活人试药,害死了她儿子呢!”

“试药?”太后眯了眯眼睛,“试什么药?”

“就是那个什么青梅饮呀!”

“原来是那个。”太后略有些失望,“那事不是早就过去了,且也治好了几个人,还有什么可告的。”还当有什么新鲜事,原来都是老皇历了,早在皇帝那里挂过号,这会儿也翻不起浪花来了。

皇后连连摇头:“母后,这次可是有人首告呢!”从前没有苦主出头,旁人就是想生事也有心无力,不过是空自乱喊一阵罢了,可现在有人来告,这事可就好办了。

“有人来告?”太后也顿时精神一振,“怎么回事?”

这消息原本是于家送给太后的,不过因太后近来身子不适,精力也大不如前,只崔幼婉一事就占了她不少功夫,别的竟有些顾不上,因此这消息先到了皇后手里。

皇后难得有几回给太后讲她不知道的事儿,又是蒋氏倒楣的事儿,不由得格外兴奋:“母后不知,那妇人在疫灾中死了丈夫,原就指着这儿子的,谁知又被蒋氏治死了。她原有心喊冤,可是蒋氏建了个什么护理队,救了些伤兵,西北就无人敢再说她坏话了。母后也知道的,西北那地儿,军汉们格外粗悍些,谁能救他们,谁就是活菩萨了,哪容别人说话。”

西北多战事,军士自然多,且这些人拳头硬嗓子粗,若是他们说起话来,别人还真是别想再说话了。太后也不由得眉头微皱:“只她一人,这事可也不好说…”毕竟蒋氏在西北是立过功的。

“她有证据呢!”皇后笑嘻嘻地道,“她儿子死后,定北侯府——不,是安郡王的大丫鬟去找过她,给了银子让她不要乱说话。那些首饰银票她都留下来了,这会,都是铁证!”

☆、第204章 失控

西北的消息既然送到了皇后手中,当然定北侯那边的信也绝不会到得更晚。

“是那个儿子喝了青霉饮后死了的妇人。”沈数拿着信,脸色铁青,“那孩子叫祝春生,妇人娘家姓张,不过早已没了人了。”

桃华仔细想了一下,回忆起那个一脸憔悴,只有两眼亮得瘆人的妇人:“原来是她。”当初在疫区的时候就到处吵嚷她的药治死了人,后来疫病渐平她便没了动静,当时桃华还遣人去问过她是否愿意进护理队,但被拒绝了。

“丧子之痛…”桃华微微叹了口气。她现在也颇觉矛盾,一方面可怜这张氏丧夫丧子,另一方面却也厌恶——事先已经说过这药不是人人都能受得了的,自己选择了用药现在又反悔,这不就是医闹么。

“现在有苦主首告,情况就不同了。”沈数冷冷地道,“恐怕皇上也只能召这妇人入京,交由大理寺审理了。”如此一审,必然搞得人尽皆知,桃华的名声肯定是大受影响。且不说她的医术会被人质疑,单说后宅妇人惹上人命官司,就是大大的不妥。君不见有些家规森严的大族,若家中女眷有官司需上公堂的,干脆就在家里勒令自缢,以求免去抛头露面,带坏了一族女子的声誉。

桃华正在收拾行李,闻言却只是淡淡一哂:“这官司打到最后,也还是不了了之。现在最要紧的,倒是要去瞧瞧那痘苗究竟是怎么回事。”这个时代没有医疗仲裁,而且她并不是没有证人,所以仅仅就治死人本身来说,对方并无铁证。麻烦的倒是后头那件事,究竟是谁去给了她银子,把事情搞得如此被动?

不过这个问题,桃华并没有问。不管是谁,反正不是她的丫鬟。既然这样,总归是跟定北侯府有关系,问多了只会让沈数尴尬,就让他自己去处理吧。

沈数也未再多说,拿了信回到书房才厉声道:“究竟是什么人去找了张氏?”定北侯的信很短,具体事宜都是让侍卫带的口信。

前来传信的侍卫低下了头:“是——蝉衣姑娘。”

“她去找张氏做什么?”沈数其实也已经猜到了,他得感激桃华刚才没有问,否则侍卫当场说出来,他的脸面也就别要了。

侍卫低声道:“蝉衣姑娘说,她只是不想让张氏再在外头散播王妃的谣言,想安抚她。且——张氏到底失了儿子,孤苦可怜,蝉衣姑娘也是怜悯她,才给了银钱…”只是不该给银票,更不该后头还给了几样零散首饰。虽说都不值什么钱,可那几样首饰,从前是有人见过她佩戴的,这就坐实了她收买张氏企图掩盖死人真相的事儿。、

“她想安抚张氏?”沈数简直不知该说什么才好,“王妃都未发话,她却自作主张,谁给她的胆子!”

侍卫低头不语。蝉衣和蝶衣是自小伺候沈数的,因着沈数身份特殊,她两个在定北侯府里也就与旁人待遇不同。从前沈数未曾娶妻的时候,院子里的事都是蝉衣做主,若说谁给了她胆子,大约就是这么一年年一月月一日日养成的吧。

沈数也知道自己这话问得毫无意义:“如今她人呢?”蝉衣伺候他多年,一直忠心又体贴,因此便有些许逾越之处,他也不愿苛责。

后来桃华略露了几分醋意,他便将蝉衣留在了西北,一则是对桃华表个态度,二则也是不愿委屈了蝉衣,毕竟让她留在西北,由定北侯夫人发嫁,岂不比在看她不顺眼的主母手下日子好过?

谁知道他这点念着旧情的怜悯之心,竟至今日之错。

“夫人查明此事之后,就将她拘了起来,等着王妃发落…”侍卫心里也暗暗叹气。当初蝉衣蝶衣两个大丫鬟跟着郡王爷,吃穿用度都在定北侯府的同级丫鬟之上,加以二人生得貌美,府里颇有些侍卫都心生爱慕,想着将来若是能娶到她们,却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就是今日来送信的这名侍卫,当初也是偷看过蝉衣几眼的。他不是一等侍卫,心下并未敢抱娶到王爷身边一等大丫鬟的妄念,却也免不了有些绮思。然而如今蝉衣做下这等错事,以定北侯治家之规矩,蝉衣此刻的境遇就如待死之囚,比之府里不入流的洒扫小丫头都不如了。

这侍卫想的并不错。此刻在西北,定北侯府的北面小院里,蝉衣正坐在一张硬板床上发呆。

这小院建在定北侯府最北边,墙壁高直,屋子窄小,终年难见阳光。外墙上生满了喜阴的绿萝,此刻一片浓绿,硬是把初夏的明媚给染出了一层诡异的凄凉来。

这里素来都是关着犯了大错的下人,自然不会是什么好地方。屋子里十分潮湿,屋角上甚至极其少见地生了一点绿苔,这在干燥的西北可真是稀罕事儿。

蝉衣身下坐的那张硬板床,是这屋子里唯一能坐的地方了,除此之外就是一张同样干而硬的桌子,有一条桌腿还断了一截,用个木橛子塞着,勉强垫平。桌子上放了个破茶壶,里头有些半凉的水,旁边两个碟子,是一碟馒头和一碟腌菜,这就是蝉衣一天的饮食了。

定北侯府虽然不讲究奢靡,但武将人家,平日里饮食也少不了荤腥,给沈数准备的份例就更精细一些。蝉衣素日里用饭也必有一个荤菜,几时会对着馒头和腌菜啃一天的?是以此刻纵然腹中饥鸣,口中却是全无半点滋味,哪里吃得下去。

门外有急促的脚步声响。定北侯府里的丫鬟走路都快,脚步声也重些,一时分辨不出是谁。蝉衣才略略抬了抬有些沉重的头,门就被推开了——门并未上锁,然而就让你出了屋子又能怎样,整个西北都在定北侯掌握之中,还怕你逃出天边去?

“姐姐!”进来的人略有些出乎蝉衣意料之外,竟是蝶衣。这几个月,蝶衣的脚步声竟也变了,走路都像带着小鼓槌似的,腾腾腾的听着都带劲儿。

不过蝉衣并不觉得带劲儿。蝶衣站在门口,不知是背着光还是的确这些日子风吹日晒的缘故,瞧着是明显地黑了。然而她的个子倒好像还长高了一点儿似的,站在那里愈见挺拔。

这股子勃勃的生机,此刻看在蝉衣眼里只觉得刺心,尤其从门口进来的阳光,似乎照得人睁不开眼睛:“你来做什么?”

蝶衣立在门口,看着潮湿空荡的屋子,还有蝉衣身下坐的那张木板床,不由得叹了口气:“我来瞧瞧你。”说着,将手中食盒放到桌上,从里头取出几个碟子和一碗米饭,“这是你爱吃的肉松饼和蜂蜜糕。”

还温热的点心散发出或咸或甜的香气,还有一碟白切鸡,浇了加番椒的麻油汁,一股子辛辣的浓香猛地冲进鼻子,引得蝉衣的肚子顿时发狂般地叫起来。

“我不吃这东西!”蝉衣把头扭开。番椒——自打沈数从兴教寺求了番椒种子寄回西北,这一两年种了不少,不单军中用得着,连定北侯府里也渐渐时兴起了吃辣的,弄个浇汁也要加点这东西。

这点心和白切鸡都不是蝶衣做的。她原本还在护理队里上课呢,听说了蝉衣的事才匆匆回来,在厨下取了东西过来,倒未注意这麻油汁里加了番椒——也是因她爱吃这味儿,一时才未发觉。

“那你用口点心吧。这里还有一碟炒菜。”蝶衣把一碟清炒时蔬推过去,“我听说你一天没吃东西了。”那干馒头和腌菜,若是从前换了她也咽不下去,然而如今在护理队里过了这些日子,倒是没那么挑剔了。不过蝉衣是肯定吃不下的。

蝉衣是真的饿了,那米饭虽是糙米,点心却是好的,当下接过筷子,先扒了几口饭,又掰着点心吃。蝶衣看她吃了一个肉松饼,才叹了口气道:“姐姐,你怎么干出这样的糊涂事来?”

“我是一片好心!”蝉衣听了这一句,顿时嘴里的蜂蜜糕连甜味儿都变了,“那张氏要去外头宣扬,我只是想将她拦下来,全是一片好心!”

当然,也有那么一点儿私心。毕竟是郡王妃治死了人,为何王爷要一起扛这名声,处处都以安郡王府的名义行事?若是如此,她更该掌握住张氏,将来万一有点什么,叫张氏出来只指证王妃,不就能将王爷开脱出来了?

因着这个念头,她才三不五时给张氏送些银钱米粮去。只是她手里其实也没多少东西。即使是一等的大丫鬟,月例银子也不过就是一两罢了,衣食都是公中份例,吃穿不愁却不能拿来当银子使。

从前她管着沈数的私账,要什么只管吩咐下去就行,那会儿没什么开销,倒觉得手头宽裕得很。直到真要用银子的时候,才发现其实并没多少现银。

且沈数成亲之后,她手上的账就全都移交给了桃华,自己只剩下了月例这一样进项。她手又松,日常竟没攒下什么银钱,于是给张氏送了几回东西之后,就发现钱匣子里见了底儿,倒是首饰衣裳的不少,便捡了些金银的素簪子耳坠子之类给了张氏几样,谁知道就落下了痕迹。

蝶衣并不与她辩驳,只叹道:“姐姐,当初你做这事时,可禀过王爷和王妃了?或是禀过夫人?”

这句话算是把蝉衣问住了。她当然是没有说过的,那点子私心,她怎么敢去与沈数和桃华说?只是她原想着张氏一个无知妇人,又是丧夫丧子无依无靠,只消给些银钱,再说些好话便能哄得住。万没想到正是无知者才无畏,张氏已经一无所有,又还有什么顾忌?一听说种痘死了人,便觉得这是揭破事实的好时机,竟一句也没与她透露,卷了几件衣裳就跑了。

好好的如意算盘,只因张氏的不听话,便将事态完全引向了蝉衣无法控制的方向上去。西北之外,嫉恨桃华、觊觎西北军权的大有人在,张氏一跑出去,就被当成了宝贝,立刻就送往京城去了。别说蝉衣,就是定北侯这时候都没法派人把张氏追回来。一个不起眼的穷妇人,竟眨眼间就搅起了一场风雨。

蝶衣看她一脸不服气的样子,只觉得一阵陌生。多年来她和蝉衣情同姐妹,在她心里,蝉衣才是那个温柔持重懂规矩的人,而莽撞淘气被数落的总是她自己。只是从什么时候起,两姐妹渐行渐远了呢?如今府里的天地对她来说已经小得很了,外头有更广阔的地方,更多的事情让她去做,而蝉衣仍旧只在这一小块院子里打转,还渐渐多了些戾气与刚愎,直到今日…

“夫人要怎么处置我?”蝉衣捏着半块蜂蜜糕,抱着最后一丝希望问。

蝶衣默然片刻,道:“我没有问过,听香云姐姐说,大约是要等王妃回来…”名义上蝉衣现在都应该归桃华管,定北侯夫人是不想越俎代庖。

蝉衣垂下了头。的确,这件事损伤的首先就是桃华的名声,自然要由桃华回来处置她。否则,除非定北侯夫人将她打死,或许都会让人说处置得轻了。

“她自然是容不得我的…”

蝶衣却打断了她:“王妃素来公正。只有姐姐你,今日说王妃这个,明日说王妃那个,到头来不过全是你自己瞎想的。你若不想这许多,怕是今日也不至于此。”

蝉衣紧紧攥着拳头,那块蜂蜜糕已经被她握成了渣:“你知道什么…”

“我是不知道什么,我只知道安安分分地过日子,总不会错。”

“你懂什么!”蝉衣终于控制不住,崩溃地扬起头来,“我不过是想留在王爷身边罢了,有什么不安分的!可是王妃连这都不容我,她一句话,王爷就叫我留在西北,还叫夫人替我挑人家出嫁…”

蝶衣淡淡地道:“若是姐姐安分,就该听王爷和王妃的安排。咱们做丫头的,究竟是留是走,难道不是主子说了算?”

蝉衣被噎住了,半晌才道:“凭什么就是她说了算!若是没有她,我怎么就不能留在王爷身边!”若是王爷当初娶了崔家女,那样门第里出来的主母,断不会如此悍妒,连个丫鬟都容不下。

“所以,姐姐这就叫安分?”蝶衣叹了口气,“我还记得,当初王妃还不是王妃的时候,我总惦记着王爷跟蒋家的仇,横看竖看她都不顺眼。那时候姐姐是怎么教训我的?如今轮到姐姐自己身上,怎么就想不清楚了呢?再说,姐姐留在西北,还是王爷发的话,王爷的心意,姐姐难道就不明白?”

蝉衣哑然。其实最让她痛苦和无法接受的也是这一点:她伺候沈数十几年,总觉得自己在沈数心中终究是不一样的,将来总有她一席之地,可蒋氏随便几句话,沈数就将她留下了。十几年的情份,竟抵不过蒋氏的一句话,让她怎么服气呢?

“王爷怎么就会——都是她的缘故,是她不容人…”

“若是王爷有意,还不早就…”蝶衣忍不住说了半句。沈数那个年纪,做为皇家子弟,身边早就可以放人了,若是他有意要纳蝉衣,根本不必等到成亲之后。

“我不信!”蝉衣狠狠把手里的残糕摔在地上,“我就是不信!蒋氏究竟有什么好,王爷对她就这般死心踏地!难道王爷忘记了先贤妃娘娘的死,忘记了自己的眼疾不成?”

“姐姐还说这些做什么呢?”蝶衣略有些厌烦地道,“连王爷自己都不计较了,姐姐在这里义愤填膺的又算什么呢,不过是给自己找借口罢了。若说王妃有什么好——王妃医术超群,又有一颗仁心,从前王爷跟崔家还有婚约的时候,王妃一家就又是帮王爷分辨假药,又是送药方的,就连去兴教寺看见番椒,都想着能用在西北军里——这还有什么不好的?王爷打小就在军营,营里的事他哪一桩不关心?王妃也能这样想着西北军,王爷怎么不喜欢?就是姐姐和我,自小伺候王爷的,也没给西北军做过什么吧?”

这一句句的话,说得蝉衣半个字也答不上来。沈数虽然十几岁就跟着定北侯去军营,但军中不得有妇人,她和蝶衣是不能跟着去伺候的,自然也就对军营没有多少了解,所关心的不过是沈数在军中特别耗鞋子,究竟要用什么样的线纳鞋底才更结实之类的事,又或者在军中穿的袜子要以舒适为主,不必绣花等等。至于说要给西北军做点什么,那仿佛是定北侯夫人需要操心的事儿,若用得着她们的地方,听吩咐也就是了。

“那,那军中的事,本不是咱们该操心的…”蝉衣喃喃地道,“咱们不过是丫鬟,听主子吩咐做事…”

“姐姐又来了…”蝶衣到底是看在多年的姐妹情份上,还想着能点醒她,“若说为西北军做事,姐姐就要听主子吩咐,那王爷纳不纳人的事儿,姐姐怎么就不听主子吩咐了呢?还有那张氏的事儿,姐姐为什么又自作主张呢?”

蝉衣这下是彻底地哑巴了,把头深深垂了下去。蝶衣叹了口气:“姐姐自己好生想想吧。也别总想着王妃容不下你,依我看,就是这次的事儿,姐姐若是没有坏心,王妃也不会就下什么狠手。夫人把你交给王妃处置,没准还是在救你呢。”

这屋子里连张椅子都没有,蝶衣只能站着说话,看看四周,忍不住心里生出一丝恻然:“姐姐仔细想想,自己错在哪里,等王妃回来,好生给王妃陪罪。王妃看在王爷面上,总会抬抬手的。”跟着桃华这些日子,蝶衣也算看出来了,郡王妃不是那等狠心的人,往往都是高高举起轻轻落下,蝉衣这样的事,若放在别家怕不要打杀了,到了王妃那里,至少保得住一条命。定北侯夫人到底还是念着她们伺候王爷一场,又对王爷是忠心的,也放了蝉衣一马。

只是,蝉衣须得好生悔过才是,若是还抱着跟王妃做对的念头,就算王妃肯饶她,王爷怕也不会了…

蝶衣心里乱七八糟地想着,出了定北侯府,直奔护理队驻地去了。

如今那驻地已经不是原本空地上搭了帐篷的样子,而是有了两处院子,一处是护理队诸人的住处,叫做什么“宿舍”的,一处则做为“病房”,时时接住一些病得甚重,需要人随时护理的病人。

蝶衣如今就住在宿舍里,因她是王妃身边出来的,特别分到了一间“单人宿舍”,屋子虽小,却比别人又自在些了。

才进院子,蝶衣就见厨房门口有人影一晃,不由得心里一动跟了过去:“顾太医?”

钻进厨房的正是顾丛,他头上脸上都是汗,手里拿着个冷馒头正往嘴里塞,边吃边在灶台上找热水喝,显然是从外头刚跑回来,饿得急了。

“这都冷了!”蝶衣上去把馒头夺了下来,“你且等等,我给你下些素面也好。”虽然天气已经暖和,但这冷馒头还是昨天晚上剩下的,不但冷且干,像顾丛这么狼吞虎咽的怎么能行。

顾丛饿得前心贴后心,不管什么只想吃到肚子里就好,然而馒头被蝶衣夺了过去,他又不好再夺回来,只好苦着脸在一边板凳上坐了下来。蝶衣看他这样儿真是又气又笑,摸摸荷包里还有揣着的两块肉松饼,是从定北侯府里拿出来准备给自己填肚子的,遂拿出来递给顾丛:“先垫垫,这又是从哪里跑回来?”

这肉松饼还没凉透,一拿出来就散发出香气,顾丛眼都绿了,接过来就往嘴里填,含糊地道:“去了一趟出事的镇子。”

“可查出什么了?”蝶衣顿时精神一振,一边捅开火烧水,一边急问。如今护理队里头众人最关心的也就是这事了。

“那痘苗好像不对,不像是我那里制出来的。”

☆、第205章 百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