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苏低声道:“娘娘从前最爱自己挑衣裳首饰,只是近来…”

袁淑妃会打扮,尤其会搭配那些淡雅的颜色,穿出来素而不淡,雅致脱俗,就是她身边专管衣裳首饰的宫人都自叹不如,因此平日里的衣着,都是袁淑妃自己挑选的。

可是这些日子,袁淑妃却不自己挑衣裳了。因为有一日,她挑了一件粉蓝色长褙子,下头却选了条桃红底子绣深红蔷薇花的裙子。

蓝配红,这可是袁淑妃从来不曾用过的,以至于捧着衣裳的宫人怔了怔,下意识地问了一句:“娘娘要穿这条桃红色的裙子?”

“当时,当时娘娘好像怔住了,还说了一句‘桃红裙子?’。”流苏竭力回忆着,“之后就说,算了换一件月白的吧。”

好像就是从那天开始,袁淑妃就不再自己挑选衣裳了。宫人捧来衣裳,她总让宫人搭配,自己却在旁边仔细听着,仿佛想从中找出点什么似的。并且近来,她越来越喜欢让尚衣局做艳色的衣裳,尤其是各种红色。

“娘娘从前是不爱穿红的…”流苏忐忑地说。其实也不是不爱穿红,袁淑妃人生得白净,虽然脸色总不大好,但用脂粉略盖一盖,穿红色挺好看的。然而为了避免与皇后争风,她的衣裳总是青绿蓝色居多,偶尔有浅淡的桃红、银红、杨妃色,不过是拿来点缀一二。

桃华点点头,打发流苏出去,对皇帝道:“皇上,淑妃这病症,跟王爷是一样的。”

“瞀视之症?”皇帝皱了皱眉。

“是。淑妃当时并不是想挑桃红裙子,她怕是以为那是一条珠灰色的。”一般嫔妃们并不爱用灰色,只有袁淑妃另辟蹊径,偶尔会用极雅致的灰色衬一衬。

皇帝转头看了看沈数:“朕听说,你给老四治眼疾也有些成效了?”

“正是。所以臣妇想,王爷这眼疾应该也是在胎里时被下毒所致。如今看来,用的大约还是同一种毒药。”

“那赵充仪呢?”皇帝立刻就想到了赵充仪身上,“她似乎…”并没发现有这毛病。

“因人而异吧。”桃华想了想,“或许下药的量也有关系,有些作用在孕妇身上,有些却作用在胎儿身上…”比如说前贤妃,不就是本人没什么事,沈数的眼睛却坏了吗?

“这恐怕还不足为证…”皇帝喃喃地说了一句,转身往殿外走,“时候不早了,你去看看陆婕妤,然后也该出宫了。”

“那淑妃——”桃华犹豫了一下,还是问道,“是否要开个方子?”毕竟说是来给袁淑妃调养的,难道连个方子也不开?当然桃华可不是想给她治眼睛,那麻烦得很呢。她忙沈数一个都要忙不过来了,才不想再给袁淑妃折腾。

皇帝嘴角浮起一丝讥嘲的冷笑:“淑妃不是说自己一切安好吗,那还要开什么方子,有宫里太医们的调养方儿就成了。好好养着,总有一日会好的…”

☆、第216章 望诊

俗话说得好,有事则长,无事则短,平安闲散的日子,时间似乎过得就特别的快,几乎是一晃眼的工夫,中秋节就到了。

本来宫中在中秋节必有家宴的,然而中秋前几日,太后病了。

桃华少不了应召入宫,跟太医院院使和几位院判们一起,给太后会诊。

“娘娘心血上冲,还应静养为宜。”院使给太后诊完脉,也很苦恼。这静养的话他说了也有半年了,各种养心静气的方子开了一堆,可太后就是不见好。不是他医术不行,实在是太后根本静不下来,那药吃了又有什么用呢?

皇后有些焦躁:“总说静养静养,母后已经尽量照做了,连殿门都不大出去,怎么就不见好呢?”

静养不是让你坐着不动啊…院使真是有苦无处诉。说起来他年纪大了,也该告老了。这太医的活儿看着光鲜,做到他这份上又有地位又有丰厚的赏赐,可是这担的心事也不是一般人受得了的。如今他的儿子已经中了进士,托人走走门道外放了一个大县的县令,他也可以功成身退,以后怎么样,就让儿子自己去挣前程吧。

“臣的意思是,太后不可再操劳了…”静养,最要紧的是别操心啊,你天天躺在那里,心思却一刻不停,那算什么静养呢?那叫思虑过度!

太后摆摆手,示意皇后不要再说了:“开方子吧。”她自己心里明白,这些日子她根本静不下心来,满心想的都是皇后为什么生不出孩子的事儿,然而又找不到办法能验证一下皇帝究竟有没有动手脚,所以烦躁不安,夜里都难以安眠,身子能好才怪呢。

院使暗暗叹气,下去开安神助眠的方子了。

桃华一直在旁边听着,虽然也给太后诊过了脉,却没开腔。

在她看来,太后这就是高血压,并且引发了心脏病。院使开的方子并没错,也就是降低血压的汤药,换了谁来开方子都是这样的。问题是太后自己情绪有问题,这是吃药所不能治疗的。

太后看起来很烦躁,到底是为什么?

桃华在心里把最近的事儿划拉了一遍。

小皇子没落到皇后手里,然而袁淑妃也一样没捞着,算是打了个平手,皇后仍旧靠着中宫之位稳占上风。说句现实点的,如果皇帝现在驾崩了,皇后就是太后,而袁淑妃顶天了是个太妃,还得看能不能活下来呢。

种痘的事仍旧进行得红红火火,但是因为已经结束了京城的工作,开始向周边推进,也就没桃华太多事了,那些自有当地官员去筹划进行,而这些官员里头于党不少,功绩也都是跑不了的,并没有让蒋家专美于前。

再就是西北了。要说这个,于家更应该高兴才是。西北军中被撤下好几个本地将领,换上了朝廷派去的官员,正在西北军里大搞特搞,搞得定北侯都有点头痛呢。

唯一可能让于家觉得受挫的大概就是东南那边了吧。陆大将军在海上歼灭倭寇海船六艘,打死打伤敌人数百,不说得胜归来,至少也是将功折罪,朝廷上扯皮了好几个月,最终还是没有动他的职位,只把下头的人替换了几个,无碍大局。

陆大将军也是刁钻,将于锐从卫所提拔了上来,放在了自己身边做个副职。说起来品级是升了,然而并无实权,还不如在下头卫所,手里还能握几个兵呢。然而这职位好就好在离实权只差一步,若上头的人腾出了位置,于锐就是接替的最好人选了。

用胡萝卜来吊驴子,那一向是很有效的。陆大将军据说是在海战当中受了内伤,正在遍请福建的名医来医治。具体病情还不清楚,陆家人说是小伤,然而这好几个月了还在找医生,可见不是说的那么轻松了。因此于锐也十分热心,就在东南安定了下来。

综上所述,于家最近应该没有什么特别烦心的事才对,太后为什么情绪这样不稳定呢?

这个想法,桃华在脑子里转了转就丢到一边去了。宫里的事她不知道,只要跟皇帝提一下就行了,皇帝若是觉得需要,自然会去查的。

“安郡王妃觉得怎样?既是来了,怎么不开方子?”桃华不开口,皇后也是不会放过她的,一眼瞥见了,立刻开口。

“太后是要静养为宜。院使的方子并无不妥之处,无须再拟了。”其实她就是开了方子,想来这会儿太后和皇后也不会用的,偏偏还要问这么一句,可见皇后真是没事找事。

“前些日子你给淑妃诊了脉,可开了方子?怎么瞧着淑妃仿佛也并无什么起色。”皇后轻轻哼了一声,并不罢休。

原来是为了袁淑妃。其实桃华给没给袁淑妃开方子,皇后不可能不知道,这还偏要再问一句,可见宫中长日无事,闲得皇后只好无事生非来玩了。

“淑妃只是小产伤身,太医的方子稳妥无误,也无须另外开方了。”

“是吗?那淑妃几时能养好身子再为皇上开枝散叶呢?”

桃华颇觉得有些无语。皇后这是讽刺袁淑妃再难有孕了,但为什么要在她面前说?这些话不是应该说给袁淑妃听,顺便捅她心窝子吗?讲给她听有什么用。

“子嗣也是缘分,该来的时候自然会来的。”

“哦——”皇后稍稍拖长了声音,“难怪你成亲这些日子了也不着急。只是安郡王年纪已经不小了,这子嗣上的缘分难道还不到吗?依我说,你还是该上上心才好。”

又要塞侧妃?桃华顿时警惕起来。

“于阁老夫人到。”外头宫人低声传话,于阁老夫人身边带着个少女,从殿外走了进来。

桃华用眼睛扫了一下那少女,一张白生生的满月脸上嵌着对水杏大眼,年纪十四五岁,穿着八成新的湖蓝长袄,身段丰满,就是眉眼间总带着点怯生生的意思,显然是头一次进宫。

以前于阁老夫人进宫带的都是她的儿媳,这会儿却带了个未出阁的女孩儿来,这意思简直不要太明显。果然才行过礼,皇后就招手把那女孩儿叫到身边:“让我瞧瞧,这就是琳儿?”

于阁老夫人欠了欠身道:“回娘娘的话,这就是五房的三丫头琳儿。”

桃华是不知道于家五房是哪一房,但记得于阁老的亲兄弟没几个,这个于琳显然是旁枝的。看来上次没把崔氏塞进来,太后和皇后是心有不甘呢。

其实这次,桃华还真是错怪了太后。这会儿,太后也在那边按着太阳穴暗暗头痛呢。她今日唤于阁老夫人进宫来是有要事,至于这个于琳,她可没有让人带进宫来,显然,这又是皇后自己的主意了。

不过人都来了,太后也不能拆皇后的台,遂咳嗽了一声,袖手旁观。

于琳一颗心砰砰地跳,小心翼翼地走到皇后身边,又行下礼去。于家五房住在京城附近的小县城里,也就是逢年过节去于府拜个年,还属于那种见不到于阁老夫人,只能被有头有脸的管事妈妈招待的一类,如今突然能得进宫见皇后,简直紧张得她路都不会走了。

皇后上下将她打量了一番,点了点头,从手腕上抹下一只翡翠镯子给她戴上:“倒是生得秀气,瞧着也规矩。”说着转向桃华,不怀好意地笑了笑,“安郡王妃觉得怎样?”

于琳随着皇后的话半转过身子,微垂着头,眼睛却悄悄看向对面的人。她被接到于府的时候就已经得过暗示,带她进宫,就是要定她的亲事了,以她的出身,做正室嫁不到什么好人家,倒不如做妾,还能进个高门。

做妾不是什么好事,可于家五房能依附上阁老府已经喜出望外,哪还管什么正的侧的呢。于琳来的时候心里也惴惴的,然而这会儿听了皇后管对面的人叫安郡王妃,这难道——是要让她进安郡王府吗?

安郡王府,那可是个——嗯,很复杂的地方。说起来郡王府里到现在还没个侧妃侍妾,若是能进去,少说也有个品级。然而安郡王妃听说是既妒又悍,可不好伺候呢。于琳偷偷看了看对面的人:年纪与自己相差不多,生得明艳照眼,也难怪能独宠于安郡王,只是,瞧着也不像个特别凶悍的啊。

桃华面无表情地打量了一下于琳,忽然问:“于姑娘前几年是否在秋冬之季落过水?”

“王妃怎么知道?”于琳惊讶地抬起头,脱口而出。

她的确是在三年前的初冬时分落过水。那日是一个闺中密友生辰,因回来的时候天略晚了些,她便抄近道从一条小溪上的独木桥穿了过来。

虽说是于家女,可一个小县城里的旁枝如何能跟于阁老府上比得?于琳出门也不过一个小丫鬟跟着,若是去的人家并不远,便多是步行过去,根本无车马轿子可言的。

其实这座独木桥于琳夏天的时候还走过呢,偏偏那日心急,不知哪一下踩滑了脚,扑通就落进了溪水里。

溪水亦不太深,只到她腰,小丫鬟连拉带拽的把人拉上岸,除了衣裳尽湿之外倒也没淹着,只不过回家少不得要挨上一顿骂,再灌一碗姜汤罢休。于琳身子还不错,竟也没有伤风发热,这事儿自然也就揭过去了,若不是桃华突然说起,连她自己也要忘记了。

桃华淡淡道:“当时寒气入体,不曾好生用药,有些郁结了。于姑娘是否癸水之期不定?”

于琳的脸腾地红了,嘴里讷讷了几句说不出来。她的确是经期不准,时常要拖上些日子,只是因为并无什么不适,连她母亲也没有当回事,只说将来嫁了人自然就好了。到底未出阁的小姑娘家,当面被提起这种事,自然是面红耳赤。

于阁老夫人忙道:“女儿家这也是常有之事——”

桃华轻嗤了一声:“经水失调,这可不是小症候。于姑娘若不赶紧调养起来,怕是日后拖得久了转成重症,子嗣上就有不便了。”

于琳的头已经要低到怀里去了,于阁老夫人张了张嘴,只能干笑道:“郡王妃尚未诊脉,如何就…”张口就说子嗣的事儿,这分明是要堵皇后的嘴,不让于琳进郡王府啊。这安郡王妃也实在是太难缠了。

皇后的脸色就更不好看了:“这子嗣大事,可不能乱说。”

“正是因为子嗣大事,我才要提醒于姑娘。”桃华抬手点了点了于琳,“于姑娘面色苍白,进得殿来时常搓手,显见手脚易冷,且人略福态——不必诊脉,也可知是宫寒之症。”

于琳的脸憋得更红了。她的确是到了冬日手脚就易冰冷,现在虽然才是仲秋,天气却也凉了。且她素日里是比家里姐妹略胖一点儿,为了好看衣裳就穿得稍单薄了些,这一路过来便更觉得寒意浸然,进得殿来忍不住悄悄搓了搓手,谁知就被安郡王妃看见了。

这下轮到于阁老夫人尴尬了。皇后嘱咐她在于家女中挑个好生养的——按时下习俗,于琳这种面如银盆身子丰满的女孩儿,便是公认的好生养——因此她才特地带来了,没想到到了安郡王妃嘴里,这肤色白皙身材丰满,竟都成了宫寒之兆?

这让于阁老夫人如何能承认呢?当即脸色也挂了下来:“郡王妃医术出众,可是这不诊脉就断症的事儿…自古未曾听过。”

这就是不承认她的诊断结果了。桃华哂然一笑:“医者四诊,望闻问切。脉诊乃是最后一步,望诊却是第一步。于姑娘的病症,从面相体态上一看便知,阁老夫人不信,请太医来诊脉就是了。”

这会儿院使等人还没走呢,才商议着开了个养血静心的方子,就又被叫了进来,给一个陌生少女诊脉。院使也是一头雾水,才诊了一只手,便听皇后问道:“郑院使,这丫头可是子嗣上有什么妨碍?”

于琳脸上几乎要烧起来。毕竟是个未出阁的女孩儿,方才说到子嗣,好歹殿内都是女子,如今这几个太医却是男子,教她如何好意思呢?

无奈皇后却绝不是个会照顾到别人心情之人,尤其于琳在她眼中根本不算什么,一个旁枝之女,从前连面儿都没有见过,便连点香火情都说不上,能用得着她已经是她的福气了,又怎会去理会于琳心中在想什么,只管催问院使。

院使虽不知这少女是谁,但也知道此事须慎重,将于琳左右两手都诊过,又问经期。于琳眼泪都要挂到眼睛边上了,勉强答了几句,虽跟蚊子哼哼似的,但好歹是说清楚了。院使便收了手道:“回娘娘的话,这位姑娘有些宫寒,需好生调养一番才是。”

皇后硬生生给噎了一下,过了片刻才道:“年纪轻轻的,怎么就会宫寒了?你可诊得准确?”

院使也被她噎了一下,垂手道:“臣虽医术低微,宫寒之症乃常见之症,当不会诊错。这位姑娘想是曾经受寒,当时未曾将寒气驱出,结于体内,故而有经期不调、手脚发冷诸般症候,需用药调理才好。”

这跟桃华说的又对上了。皇后恨得暗中咬牙,只是没什么可说的,勉强道:“既如此,你就开张方子吧。”顿时对于琳失去了兴趣,只觉得晦气。

于阁老夫人心里暗暗叫苦。她一个继室,本来在皇后面前就底气不足,所以皇后交待下来的事她不敢不照办。然而塞侧妃这事儿,上回太后都没做成,这回皇后又要再搞一次,还没有太后发话,于阁老夫人又不敢太当回事儿,所以也不曾亲自去看,只凭着府里管事媳妇们的印象,将于琳挑了过来。

本来看于琳这模样,该是诸般条件都相符的,于阁老夫人自觉能交差了。谁能想得到最后会变成这副样子呢?皇后驳不倒安郡王妃,这口气怕是要记到她身上了。

太后也觉得尴尬,不过她今日召于阁老夫人进宫本也不是为了这种事,当即咳嗽了一声道:“我也乏了…”

这意思就是暗示众人可以告退了。桃华当然不会多做停留,第一个起身。太医们开过方子,自然也跟着走了。太后便瞥了于琳一眼,自有宫人将她带到偏殿去歇着,这才向皇后道:“你也陪了半日,回宫去歇着吧。”

皇后正一肚子的气恼,也不想留在寿仙宫,顺水推舟便走了,连于阁老夫人向她行礼都不曾回。太后待她走了才叹了口气,向于阁老夫人道:“皇后这些日子照料我也疲乏,礼数上难免有些疏忽。”

虽说皇后是一国之母,可于阁老夫人也是她的继母,按国礼于阁老夫人该向她行礼,只是她至少也该有所回应,不能这般扬着头就走。不过于阁老夫人哪敢跟皇后计较,听太后说句和缓的话已经受宠若惊,连声应道:“皇后孝顺太后,可见知礼。”

这些年来于阁老夫人在太后心中的印象还是不错的,虽然出身低了些,但胜在知情识趣,并不给于家添什么麻烦,因此说话就更和气了:“皇后也是略任性了些,那个孩子,你带回去好生安排吧。”

于阁老夫人苦笑道:“此事都是臣妇糊涂…”不能说皇后糊涂,就只能说自己糊涂了。不过她也的确是脱不了这糊涂的罪名——叫你挑个好生养的,你竟挑了个宫寒难孕的来,不是糊涂是什么?

太后其实心里也有这个想法。毕竟若是能往安郡王府里塞个人,总归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只是她在崔家身上打的如意算盘被砸了个粉碎,如今崔家都灰溜溜返乡去了,一时再找不到合适的人选罢了。今日皇后既召了于琳来,她倒也乐见其成。结果闹成这样,反而于家没脸,幸而皇后还没说出要把人给沈数的话来,否则就更下不来台了。

这自然都是于阁老夫人办事不力的原因,然而这会儿也说不得了,太后只得道:“你亦不通医术,这也难怪…”她自己都看着于琳像个好生养的样儿呢,谁知道蒋氏如此眼刁。

“罢了,此事且不提了,我这里有封信,你务必带回去。”太后一般是不写信的,有什么话都叫于阁老夫人转述,免得万一被发现就落下把柄。然而此事实在是太过重要,太后连皇后都不敢叫知道,就更不能告诉于阁老夫人了。

说是信,不过极薄的一张纸,卷成了细细一卷,加以封印。这信太后并不敢假手于人,乃是亲自写的,因要在尽量小的纸上挤下足够多的字,所以写得十分辛苦。今日这头痛不适,一半是装的,一半也是因为写信写得太过劳累之故。

于阁老夫人接过来,小心地藏进了衣带里:“太后放心,我回去就呈给阁老。”她进宫十余次,这也是头一回拿到信件,如此反常,定然是极重要的事了。

“这就好。”太后叹了口气,“我也不留你了,早些回去罢。”

于阁老夫人闻言连忙起身告退,带了于琳出去。才出了寿仙宫正殿,就见前头明黄色人影晃动,竟是皇帝过来了。

“阁老夫人既过来,怎不多陪母后一会儿?”皇帝对于阁老夫人素来都是和颜悦色的,见她行礼,便叫宫人搀起来。

“太后娘娘有些头痛,太医嘱咐要静养,臣妇不敢吵扰了太后。”于阁老夫人连忙回答,心里却砰砰乱跳。她这里拿到信,皇帝就过来了,该不会是…

有些事人不能多想,越是想得多越是容易露出痕迹。于阁老夫人心里太过紧张,手下意识地就往腰间摸了一下,这动作虽然轻微,却仍旧落进了别人眼中,她自己尚还不知觉,见皇帝点头,连忙行了礼,带着于琳急急走了。

“她这是带了东西出去了。”皇帝望着于阁老夫人的背影,淡淡地道。刚才那一下动作十分隐秘,若不是他接了桃华传的话,格外注意了一下,或许就忽略过去了。

杜内监在旁低着头道:“若藏在衣带之内,定然是信柬了。”

皇帝笑了一笑:“什么事如此重要,竟让母后要写信了?”之前太后可都是传的口信呢。

杜内监悄悄抬头看了皇帝一眼,声如蚊蚋地道:“定是极要紧的事了…”

皇帝意味深长地笑了笑:“能让母后辗转这些日子,劳心难安,如今又写了信送出去,那必然是大事。”还有什么事,能比皇帝不想让中宫有子更大的事呢?至少对于家来说,不会有更大的事了。

☆、第217章 有孕

皇后一路回到自己宫中,坐下就摔了个茶碗:“晦气!让她挑个人进来,竟连这点小事都办不好!”

心腹宫人连忙上来收拾,小心翼翼地道:“这事儿,也是安郡王妃实在太刁了,奴婢瞧着于姑娘也是好生养的模样呢。”可不能让皇后再埋怨于阁老夫人了,那到底是继母,都是一家子,传出去可不好听。

一句话把皇后的怒气转到了桃华身上:“仗着有几分医术,还弄什么望诊。可恨郑院使也是个糊涂虫,怎么就附和了她!我看他也是老糊涂了,该告老了才是。”

这话心腹宫人就不好接了。于琳宫寒显然是真的,所以院使才如此回话,皇后硬要迁怒,这谁也没办法。

皇后说了几句,怒气还是回到了桃华身上:“自己不见有孕,还硬拦着不许人进府,这是连名声都不要了!”

殿内宫人噤若寒蝉。要说自己不生也不让别人生的,那非皇后莫属啊,现在说安郡王妃不要名声,不啻是百步笑五十——至少安郡王妃成亲才一年,而皇后嫁进皇家已经十几年了。

皇后一肚子的气没处发,摔了几件茶具,又挑着毛病打了两个小宫人,这才慢慢地平息下去。宫人见她气渐渐消了,才道:“娘娘不要为这些小事动怒了,这马上就是中秋,太后病了,这节宴还要不要办?”

“办!为什么不办!”皇后眉毛一扬,“到时候本宫要当着皇上的面问问蒋氏,到底肯不肯给安郡王开枝散叶,就不信还塞不进个人去!外头的人不行,这宫里难道也挑不出一个来?这事儿你去办,挑好了人,先叫太医来诊脉,这次本宫定要叫蒋氏无话可说。”

心腹宫人听得目瞪口呆:“娘娘,这——”这是何苦来呢,非要跟安郡王妃较上劲不可?

殊不知皇后最近憋屈得没法说。为了打压袁淑妃,她千辛万苦照顾着陆盈生下了个皇子,却偏偏不能抱到自己手里来。为了跟皇帝做对,还要给陆盈升了婕妤之位,实在是大违她的本心。偏这一桩桩一件件的都是自己干出来的,有冤无处诉。

宫里人动不得,少不得要在外头找个人撒撒气,蒋氏自然是上佳人选——明晃晃一个无子的靶子摆在那里呢。谁知道这一箭箭的,竟总是落不到靶心上去,头一个崔氏痴傻了,第二个于琳又宫寒。

这反倒把皇后的愚强之气激起来了,非得塞个人进去不可。横竖她近来也无事可做,不信堂堂的中宫皇后,还拿一个郡王妃没办法了!反正蒋氏无子是真的,到了中秋节宴上,她当着皇帝的面提这事儿,堂堂正正,谁也反驳不来!

桃华并不知道皇后已经打算霸王硬上弓了,然而任谁被这么算计都不会有什么好心情,一路坐着马车回郡王府的路上就觉得心里仿佛堵了块东西似的,闷闷的不舒服。

薄荷见她脸色不好,连忙将车帘掀起一条边缝,让风吹进来一点儿:“王妃别为了这种事动气。别说她们塞不进人来,就算真塞进来了,王爷也看不在眼里。”

桃华按了按胸口,只觉得有点反胃:“没事,大约是车走得有点颠。罢了,你说得对,只要王爷不放在眼里,任她们塞多少进来也没用。白耽搁了大半日工夫,还要送柏哥儿回去呢。”

眼看着就到中秋,学里休沐三日,今日该送蒋柏华回蒋家了。蒋锡虽不在家,中秋节礼还是要走的。

蒋家院子里静悄悄的,丝毫没有节日的喜庆气氛。蒋锡走了好几个月,蒋柏华又长居安郡王府,府里的下人们就是消息再不灵通的,也知道曹氏如今也就是空有个主母的名头了。尤其是陈燕也被送回了江南之后,这情形就更明显。

蒋家这些下人们大部分还都是老实忠心的,然而就是做奴婢也指望着跟个好主子才有前程,如今曹氏这样,他们倒不是说就生了二心,然而做事也不怎么起劲。且这几日曹氏又病了,一应琐事都叫管事媳妇去做,如今连节下的赏钱都还没说发不发呢,也难怪下人们一点儿高兴劲都没有。

桃华带了蒋柏华进门,见府里这么一片沉寂不由得就皱了皱眉:“这是怎么了?哪像个过节的样子呢?”毕竟蒋柏华还要在蒋府过中秋的,这死气沉沉的算怎么回事?

出来迎她的银杏小心翼翼地道:“太太病着,府里一应事都交给了下头,今年老爷不在,这节…”下人不知道该按什么例来办哪。

桃华一听就明白了。方才她从院子里走过,看看院里的花木倒也未曾抛荒,整个宅子除了太过安静一点之外还都是妥帖的,可见下人们并未懈怠。

“去跟账房传个话,就说我说的,先把节下的赏钱定了。虽说爹爹出门去了,赏钱还是照例,每人发半个月的例银。比照着平常节下减三成办,老爷不在,还有太太和哥儿呢。”

蒋家的规矩,年下多发一个月例银,节下则是半个月的。这不算多,但也颇有些补益了。尤其来了京城之后,例银也比在无锡时长了,赏钱发下来,众人自然只有更高兴的。

桃华这一句话传下去,整个宅子似乎都多了些活气。银杏也不禁眉开眼笑的,引着桃华往曹氏院子里去,一边道:“前些日子无锡那边捎了些东西来,太太刚叫人收拾出来,准备往王妃那里送呢。”

这个话半真半假。无锡那边老宅捎了东西来,肯定有一份要送去安郡王府,然而肯定不是曹氏叫人收拾出来的。不过桃华也无意深究这话,只点了点头,就带着蒋柏华进了曹氏的屋子。

屋子里一股药味,不过还不算浓,想来在他们回来之前是开窗散过味的。又摆了一盘橘子,淡淡的果香弥散开来,倒也冲淡了药气。

“桃姐儿来了?”曹氏从枕头上抬起身子,有气无力,只看到蒋柏华的时候眼睛亮了亮,“柏哥儿——”

桃华仔细打量了她一下,的确是瘦了,本来是一张丰润的容长脸,现在两颊已经平了,面色也不好:“太太这是怎么了,可请了郎中来诊过脉?”

曹氏只是叹气,橄榄在旁边答道:“已经请了郎中来,说是脾胃不和,开了方子先吃着。”

“把方子拿来我瞧瞧。”桃华说着,坐下来给曹氏诊脉。

曹氏伸出手来给她,一边叹道:“说是开了方子,吃着也不见效。夜里睡不着,吃了也不受用,也不知是不是什么重症…”一面说,一面偷眼看桃华的脸色,“这些日子,总梦见从前,你爹爹还在家里,你和燕姐儿一起绣花,给他做鞋…”

桃华诊过脉心里就有了数。曹氏这就是心情不好,以致于肝气犯胃,不思饮食,作息不调,并不算什么大病。看郎中开的方子也大致对症,便随手在上头改了改,添了几味舒肝的药:“照这个吃上半月,也就无碍了。”对陈燕的事儿却是一句也不接话。

曹氏眼巴巴看着桃华。陈燕已经被送回了江南,她在京城的铺子被转了出去,转手的银子拿来在无锡乡下买了个庄子,如今就住在那庄子上。因她从前极少出门,外头并没人知道她是蒋家二姑娘,只说是姓陈,乃是死了丈夫的寡妇。

陈燕年纪轻,长得也不错,手里又有几千两银子的嫁妆,这样的女子虽是守了寡,仍旧有不少人愿意娶的。从陈燕定居到庄子上,就有人上门打听消息,一时间居然还络绎不绝的。

这消息桃华当然也知道。买庄子的人就是她的人,那庄子上也安排了人,陈燕的一举一动自然都在她掌握之中:其实有提亲意思的也都算是些殷实人家,只要陈燕别再那么心大,这后半辈子平平稳稳过了并不成问题。

但看曹氏这意思,显然还是想着她能把陈燕弄回来,再借着安郡王府的势嫁一户高门。不过桃华可绝对不会答应——就陈燕这样的,嫁给刘之敬固然是选错了人,可若嫁到别的人家,一样也不会有什么好果子吃的。

“桃姐儿——”曹氏见桃华不开口,只得自己硬着头皮先开了口。

如今她的日子是真过得没个滋味,儿子女儿俱不在身边,蒋锡更是连信都送到安郡王府,还得安郡王府来人捎个口信,她才知道蒋锡如今在何处。若是女儿能接回来,至少也有个人作伴不是?

橄榄在旁边看着,心里着急。曹氏眼下虽说还顶着蒋太太的头衔,可显然早就只是个头衔了。如今蒋锡不在,她正该好生跟桃华相处,怎么开口闭口的总还说些桃华不爱听的话呢?

“太太,王妃进门就先诊脉,连口茶还没喝呢。”橄榄捧过茶来,硬着头皮打断了曹氏的话。不是她大胆敢做主子的主,实在是让曹氏这么下去,若是惹恼了王妃可有什么好处呢?

“哦哦——”曹氏不大情愿地咽下了后半句话,“快上茶。可是沏的无锡那边捎来的花茶?桃姐儿,这是燕姐儿叫人捎来的茉莉花茶——”

橄榄简直要哭了,怎么又绕到陈燕身上了?还没等她想出个什么借口再把话题带开,就听桃华干呕了一声,转头把茶碗推开了。

“哎?”曹氏吓了一跳,“这,这是怎么了?”

薄荷更急了:“王妃是不是累着了?”今日先是进宫包了一肚子气回来,一路颠簸到蒋府来,又被曹氏说些不中听的,能舒服才怪呢。

桃华一手按着胸口摇摇头:“把那茶挪远些。”

橄榄连忙把茶端出去泼了。真不该沏这什么茉莉花茶,这不是没事找事么?

曹氏这脸色可就不大好看了。她才说这是陈燕捎回来的茶,桃华就作呕,这——这究竟是个什么意思呢?

桃华却并没工夫去照顾到曹氏的情绪,一手已经摸上了自己的脉。刚才在马车上她就有些胸闷,那时候还可说是马车颠的,现在却是闻到一股子浓郁的茉莉香就猛地恶心起来,这个…仿佛她的小日子就是这两天应该来了吧?

薄荷看她自己摸脉,更着急了:“王妃,请个太医来吧?”俗话说,医者不自医。她虽然不懂医术,但这句话却是知道的。

曹氏回过神来,发现桃华可能是真的不适,顿时慌张起来:“对对,请太医,请太医!”

桃华半闭着眼睛自己把了一会儿脉,睁开眼睛笑了笑:“不必了,就是刚才有些不大自在,怕是在马车上颠得有些厉害。柏哥儿送回来,我也该回去了,王爷怕一会儿也要回府。中秋那日若是宫里有宴,我和王爷就不过来了。”

曹氏这会儿哪还敢再说什么,连声答应着,忙叫橄榄出去相送。上了马车,薄荷还在念叨:“王妃别大意了,这些日子也实在是太累,还是请个太医来看看吧。”

桃华倚着马车笑道:“过些日子再请。”按行经期算,她现在就算有孕了也根本诊不出来,至少再过半个月,请那经验丰富的郎中过来,大概才能诊得准确。

薄荷见她面带笑容,心里稍微松了一点,倒更疑惑了:“王妃这是…”看这样子不像是病?但明明刚才是不自在来着。

桃华笑着摇摇头:“不必对别人说。”她自己诊脉也不能确定,万一不是呢?劳累和情绪也都会影响行经期的。

薄荷一头雾水,但看桃华已经阖上眼睛在养神,便也不敢再问,坐在那里只管自己想。想来想去,突然想到从西北回来时,郑嬷嬷叮嘱她的话。

郑嬷嬷这次本来是想跟着桃华回京城的,无奈临行时她染了风寒,桃华只得叫她留下。因桃华身边跟的都是些丫头,郑嬷嬷只得拉了薄荷,絮絮地交待了她好些事,其中要紧的就是子嗣之事——依她看来,王妃这成亲时间也不算短,该着紧生儿子了。

薄荷记性不错,只是毕竟自己毫无经验,一时根本没想到。然而蒋家毕竟还有个曹氏曾经怀过孕,那时的情景薄荷也是见过的,现在脑子转来转去终于转到那上边,郑嬷嬷的话便也一句句的全冒了出来,脱口便道:“王妃,莫不是——喜?”不是病,那就是喜了!

桃华嗤地一声笑出来,睁眼看了看她:“你还知道这个了?”

“真是有喜了?”薄荷喜得几乎要呆住了,半晌才反应过来,“三七,快把车赶慢些,万不可颠簸!”郑嬷嬷当时只怕桃华半路上有孕不当心,所以“有孕后坐车万不可颠簸”这是极要紧的一句话,重复了好几遍的,薄荷自然第一个也想到这句话。

桃华笑着竖起一根手指在唇上:“嘘——别乱喊乱叫的,还未必是呢。”

薄荷连坐都坐不住了,若不是在马车上,大约就要站起来打个转儿,口中直道:“多半就是了,王妃的小日子昨儿就该到了,也是奴婢粗心,竟给忘记了…”

桃华看她跟没头苍蝇似的,无奈地一笑:“小日子差个一两日乃至三五日都是正常的,你且安静些,别大呼小叫的,是要叫外头路人都听见不成?”

薄荷连忙压低了声音:“王妃小日子一向准的,这会儿迟了,定是有喜!”即使在西北治疫的时候,那么劳累桃华的小日子也是准的,没道理这会儿回了京城反而不准了。

桃华笑着摇摇头:“总之脉还诊不准,你也不要说出来,若万一不是,让王爷空欢喜一场不成?”沈数虽然不说,但她也看得出来,沈数其实很盼着赶紧有个孩子。上次回西北,冷氏已经生了个女儿,沈数没事就常去看看那孩子,有时言语之间也会提起。

虽说这个身体还不到十七岁…桃华轻轻摸了摸小腹,但她从六岁穿越过来的时候起就一直注意保养和适当锻炼,身体素质比一般女孩儿强得太多了,虽然年轻了一点,但这时代很多女子十五六岁就生儿育女了,她也一定能行的。

三七不知道马车里发生了什么事,但薄荷这么一喊,他自然是小心翼翼,那马车走得比个驴车还慢,等回到郡王府,桃华简直都要睡着了。

“王妃怎么了?”马车一进郡王府大门,沈数就知道了,然而三等两等的也不见桃华进来,忍不住走了出去,便见三七如履薄冰地牵着马,恨不得一步分成三步来挪,不由得吓了一跳。

三七哪儿知道是怎么了,一时答不出来。沈数等不及,上去就掀开了车帘,只见桃华倚着车厢一脸昏昏欲睡的表情,索性直接将人打横抱了起来就往院子里走:“这是怎么了?”宫里的事他已经听说了,依着桃华的脾气,把人顶了回去也就罢了,不至于还挂在心上没个完。何况看这样子倒像是累极了,宫里的事应该不致如此,难道是在蒋府累着了不成?

薄荷张了张嘴不知如何做答,心里高兴,脸上不敢带出来却又情不自禁,倒弄得表情古怪,惹得跟着出来的邬正直打量她。

桃华原本是被马车慢悠悠晃得有点犯困,这会儿被车外的风一吹倒清醒了,推了推沈数的手道:“放我下来,我自己能走。”

沈数根本不撒手:“究竟怎么了,可是蒋家有什么事累着了?”

桃华轻咳一声:“并没有什么事,我也没有累着。”

沈数压根不信。桃华从来都是精神抖擞的,似这样在马车上就昏昏欲睡的情形,必是劳累到了极点了。

“薄荷,你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