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片刻,周千总心里就有了数,并没有坚持再往前走,反而退了出来:“下官听说,侯爷这一箭乃是被人自后射中,不知可是真的?”

沈数冷冷看了他片刻:“真的。”

周千总身体猛地向前一倾:“若是真的,那下官怕是有句话要说——杜监军那里…”

“我已知道了。”沈数目光如同刀锋一般,“畏罪自尽!”

周千总硬生生被他的目光看得打了个机灵,强自镇定道:“下官实在惭愧,与杜监军相处甚久,竟未看出他安排了此事…”

“如此之事必然周密,你又怎会知道。”沈数冷冷地道,“如今仗也打完了,于阁老那里如何安排的?本王几时能回京?”

周千总就盼着他问这个呢。只要他说想要回京,那就是答应了于阁老的提议:“阁老送了一封信来给王爷。”

沈数接过信,一目十行地浏览完毕:“献俘?”

“正是。”虽说这封信名义上是给沈数的,但周千总当然也早就知道其中内容,“此次足有三千俘虏,若是回京献俘,至少可带一万兵马!”

沈数目光一抬:“一万兵马,是要围困内宫?但京城还有两营军!”

周千总胸有成竹:“两营军均在京城之外,只要我们进入京城之后关闭四门,虽有如无。”京城的城墙之高之结实,是西北城关都不能比拟的,两营军又没有攻城的装备,至少两三日都进不了京城,这个时间包围内宫十次都够了。

“那宫中十二卫呢?”沈数眼神亮得像有两簇火苗在跳动,“别以为方谦被免去了指挥使之职,十二卫就尽在你们掌握之中了。”

“当然不成。但至少也有一半人能指挥得动,阻止方谦是足够了。何况,不还有西北军么?”周千总胸有成竹地道,“唯一可虑者,王爷和侯爷的亲信军士,估计杜监军绝不会让王爷带去京城的。”

沈数的眉头果然皱了起来:“不错。他定然会力荐带他的如今分领的一部分人…虽说这些人里并非个个都被他收服,但…”

周千总早就料到定北侯府绝对不可能就这么让朝廷的人把手下军队收服过去,闻言便道:“王爷能指挥得了多少人?”

沈数眉头皱得更紧:“也就是一成左右。原都是些军尉的,只是这些日子也被替换了不少…”底下的兵丁都是将官们说什么就做什么,能指挥得动将官,才能间接指挥得动下头的兵丁。

他说一成,周千总就自动翻了一倍。杜监军那里如此,他自己手下的人估计也是这个比例。这么一想,倒叫他有些悚然了——这半年来他们用了多少手段,竟然连自己手下这些人都不能完全收服,可见定北侯一家对西北掌控之强了。

“王爷放心。杜监军也不能全由他一家献俘,那就是抢功了。”周千总一边说,一边想着要赶紧送封信回京城,讨于阁老的主意,“这件事儿,下官来想办法!”

☆、第258章 献捷

献俘,自古至今都是一件大事,也是一件显示皇帝武功的喜事。

本朝建朝数代,除了第一代皇帝曾举行过献俘于宗庙之外,还再也没有过献俘之事。先帝那会不用说了,就是今上登基十余年,如西北这样的大捷也仅此一次,就连当年陆大将军在福建大胜倭寇,所杀之寇也不过五六百人,比起西北这次单生擒俘虏就三千人,实在是不够看了。

消息传到京城,简直万家轰动。虽然这些年北蛮并没有能打到京城来,然而京城百姓关于北蛮的消息却听了不少,如今听得竟杀了数万人,个个都不由得激动兴奋起来。

“桃姐儿——”陆盈从凤仪宫回来,满脸喜色,“西北大捷,西北大捷!听说杀了好几万北蛮人呢。安郡王砍死了一个什么左贤王,是头一件大功!”这些日子桃姐儿一直郁郁的,如今总算有好消息了。

桃华瘦了一圈,六个月的肚子就显得特别大,听见陆盈的话,脱口便问:“王爷有没有受伤?现在怎样了?”

这个陆盈就不知道了:“这…倒是没听说,不过说是很快要回京献捷,安郡王为首呢,想来定然是没事的。”倘若像定北侯似的身受重伤,那还怎么能回京呢?

“定北侯重伤?”桃华呼地站了起来,吓得陆盈赶紧过去扶她:“你慢些!肚里还有孩子呢!”这都六个月了,还会晨吐,食欲也不佳,幸而胎气还稳固,否则她更要担心死了。

桃华乍听定北侯重伤,真是骇了一跳,不过这一站起来头脑倒清醒了,摆摆手道:“我没事。定北侯到底怎样了?”

陆盈是一时说漏了嘴,这会儿不由得就犹豫起来。她是今日在凤仪宫听的消息,皇后说起沈数立功,自然没什么好气,倒是说到定北侯重伤将死,颇为幸灾乐祸,这却让她怎么跟桃华说呢?

然而再知道不能说,陆盈也顶不住桃华追问,终于还是吞吞吐吐地说了,又急忙补充道:“这都是皇后说的,其实也未必准的。皇后自然是盼着定北侯不好了,所以…”所以有所夸张也是极有可能的。

陆盈说话这会儿,桃华已经冷静了下来。的确,皇后得到的消息未必就是真的,如果定北侯不重伤,仍旧在控制着西北军,于家未必敢轻举妄动,所以这消息极可能又是个幌子,就像如今外头传说她已经暴亡一样。

然而让她担心的是——于家也不是傻子,如果定北侯无缘无故就来个战场重伤,于阁老未必会相信。所以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就是定北侯的确受了伤,然后借机伪装,骗过了于家人,第二种就是于家本就想借机暗杀定北侯,定北侯乃是顺势而为。

不管这两种可能究竟哪一种是事实,定北侯当时定然都十分危险。如果是前者,这伤本身肯定不轻,否则即使加以伪装也很难骗得了人。如果是后者,于家派出的人下手定然毫不容情,定北侯当时还不知是怎样的千钧一发呢。

最糟糕的,就是两种情况都有:于家暗杀定北侯,并且得手了。如果是这样,那么定北侯此刻纵然不像皇后所说重伤将死,恐怕这伤也不轻。

不过,有于郎中在,若仅是外伤,应该无碍。

虽然已经想遍了各种可能,桃华心里还是不踏实。然而如今她也不能做什么了,只得抛开这个问题不想,问道:“几时献俘?”沈数回京,应该就是图穷匕见之时了。

“说是已经在回京的路上了,大概三月初吧。这是大事,礼部已经开始准备了。”难得一见的献俘,礼部当然巴不得借此机会拼命的歌功颂德猛拍皇帝马屁,自然要大肆铺陈一番。

“三月初…”桃华喃喃地说,望向窗外。那时候桃花也该开了。去年她曾跟旭哥儿说过,到窗前桃花开的时候,沈数就会回来,如今果然应验了。只是等他回来,旭哥儿只怕都要不认识他了。别说沈数,就是她这个母亲,旭哥儿还认不认得都不一定呢。

她如今一直住在秋凉殿的后殿,专门有一处房间,让她悬挂着旭哥儿的画像。这是皇帝专门派了个画师,隔三差五地就给旭哥儿画一幅像送进来。将近半年的时间,画上的人从一个圆胖胖的小肉团子,渐渐拉长了。

那些画像上头,有旭哥儿在低头玩布老虎的模样,有他坐在地上咧开嘴巴大哭的模样,也有蒋柏华陪他玩识字卡片的场景,更有蒋锡把外孙扛在脖子上打转,祖孙两个一起大笑的样子。旭哥儿就在这一张张的画像里慢慢长大了。若是没这些画像,桃华不知道自己究竟能不能熬得住。

“桃花快点开吧…”胸中有千言万语,然而最后桃华也只能说出这一句了。

西北大捷虽是喜事,但对某些人来说,却并不那么欣喜,比如说赵尚书一家。

“定北侯重伤?”赵夫人乍听这消息,也惊住了,半晌才道,“那,那还有定北侯世子呢!”安郡王背后的靠山就是定北侯,若是没有了定北侯,失去了对西北军的掌控,那安郡王还值几个钱呢?

“定北侯世子到底还年轻,何况定北侯正值壮年,一时也不曾想着要把世子推上去,如今乍然遭变,定北侯世子拢不住手下将领,王爷又要回京献俘,听说如今西北军有些群龙无首,定北侯府也没甚好办法…”

赵尚书边说边叹气。此次西北之战,他在兵部简直也是用尽了心思,什么粮饷军械,简直是要什么给什么,就盼着定北侯一战大胜重振声名,再次将兵权归拢在手中。谁知这一番苦心最后竟换了个重伤将死,简直让他的打算全盘落空了。

“皇上是什么意思?”事情发展至此,赵夫人也有些不知何去何从。

“皇上…怕是巴不得…”赵尚书回答得有些苦涩。做皇帝的,哪有愿意兵权旁落的?

“那…”赵夫人半晌也不知说什么好,“难道皇上就又听从了于家不成?”

“不,不会!”赵尚书立刻提高了声音,“皇上绝不会的!”如果皇上再次屈从于家,那他可怎么办?

赵夫人有些失魂落魄。这些年的夫妻,她如何不了解丈夫,这般提高声音,正是心中也有疑虑的表现,与其说是否认,倒不如说是不敢承认。

夫妻两个默然半晌,赵夫人慢慢走了出去,只留下赵尚书自己颓然坐在屋里,一个念头从心里慢慢浮了起来——若是他现在重新投向于阁老,可还来得及?

三月初八,大吉,正宜祭天地拜宗庙告祖先,宣扬皇帝的文治武功。城门献捷,也就定在今日午时。

“皇上有旨,安郡王有大功,午时着领队进见。余者有功将领随队,其余兵士人等,均不得入城,以免侵扰百姓。”

来传旨的正是杜内监。他颁完圣旨,便对沈数一躬身,适当地露出几分悲戚之色:“皇上说,小世子这些日子都住在蒋药师家,王爷回了京城,正好将小世子接回府去照料。”

“世子?”沈数反问了一句。一般有爵人家,即使请封世子也在嫡长子满十岁之后,旭哥儿离着十岁还差得远呢。

杜内监躬着身子道:“正是。皇上已经下旨,封长公子为郡王世子了。”世子,比起郡王之子来身份要更贵重一些,还有与头衔相符的俸禄之类,未等请封就先加封,这也算是荣宠了。

沈数没再说什么,后头的周千总却暗暗冷笑。这样的荣宠,只怕是宫里的安郡王妃求下来的吧?以后旭哥儿是再不能叫她一声母亲了,给一个世子之位也算补偿。只是妇人见识,到底在这上头是不成的。若不加封世子,或许后来人还能容忍一二,如今旭哥儿占了世子之位,后头的王妃恐怕为了自己的儿女,也要把前头这个当成眼中钉了。

不过皇帝也真是对安郡王妃宠爱有加,看来就算是冲着安郡王妃的面子,安郡王这个爵位也能保得住了,将来还得传给儿子呢。且听说皇帝又准备今年选秀,这显然是要借着选秀的机会,正式让安郡王妃改头换面,入宫为妃了。

当然这些周千总自不会现在说出来,眼看着杜内监跟杜监军去叔侄叙旧了,便伴了沈数往营帐里走,一面低声道:“恭喜王爷了。”

沈数冷笑一声:“我可承不起皇上这情!”

周千总一听就明白,大家心里都清楚呢,这不是皇帝的恩典,而是别人求来的,便叹了口气道:“加封世子总是喜事,就是对世子也好呢。”

“不必。”沈数回头望了一眼京城那深灰色的高墙, “做不做世子,旭哥儿不稀罕!”

周千总在旁边瞥了他一眼,觉得沈数目光里充满了欲望,不由得暗暗冷笑——还真当于家要拱他上位呢,沈旭不做世子,是要做太子吗?也罢,就让他这个梦多做一会儿吧。

“那王爷是否要进城献捷呢?”周千总倒是比较怕沈数不进城,若是他还在军中,这手脚倒不好做。再说不进城就是抗旨,也恐怕皇帝起疑心,毕竟这会儿,皇帝跟沈数应该是一伙的才是。

沈数听他说完,便淡淡道:“我自然是要进城的。礼毕之后要立刻去瞧瞧旭哥儿。他在我岳父家中终归不好,还是要把人接到郡王府我才放心。”

周千总自然正中下怀:“还是王爷虑得周到,下官竟未想到。小世子要紧,王爷尽管去,后头自有下官安排。”

“可是两营军虎视眈眈…”沈数微微皱起眉头,“皇上这是防着呢。”

回京献俘的西北军有上万之众,少不得要有地方驻扎,京城里给安排的这扎营之地,正在两营军之间,若有什么异动,两营军从两边包夹,就能将这一万人困住。

周千总微微一笑:“王爷放心,皇上虽然防着,可阁老也有布置。”到时候把沈数和皇帝的那一部分人分在两边抗击两营军,他率领的人就可直接拿下城门,到时候虽然人马不多,但只要把城一关,皇宫就是囊中之物了!

沈数看了他一眼,点点头:“如此,我就放心了。”

自打安郡王妃的死讯传出来,蒋锡家中就闭门谢客,除了蒋柏华还去书院读书,家中下人又要出门采买之外,家里竟是没什么人出门,当然,除了蒋老太爷之外也没人登门拜访——谁都知道安郡王妃死得蹊跷,哪里还会往是非窝里扎呢?

“旭哥儿又长高了。”蒋老太爷在窗口坐着,看着外头跟蒋柏华在桃树下捉迷藏的旭哥儿,叹了口气。这半年,他明显地又老了些,精神虽然还好,可眼睛已经混浊了,不再是从前那神完气足的样子。

蒋锡鬓边也多了几根白发:“桃花要开了。旭哥儿这几日就念叨着,说桃花开了,爹爹就该回来了。”

“算算时候也该到了。”蒋老太爷淡淡地道,“钦天监算的献捷吉日不就是今日吗?”时辰则是正午之时,今日他一早往蒋锡这里来的时候,就见街上已经有人往城门那边去,想要亲眼看看献捷大礼了。蒋家若不是因为刚传了桃华的死讯,这会儿早该也去城门处占个位置,好迎接沈数了。

“也是。”蒋锡刚要高兴,又发起愁来,“可是桃姐儿…”虽然他已经知道桃华只是假死,但将来万事平定,桃华毕竟是在宫里住了好些日子,难免要被人议论的吧?别人议论也就罢了,他就怕女婿也…

蒋老太爷瞥了他一眼:“瞎操心。”以为桃姐儿跟安郡王是普通夫妻不成,为这种事就猜疑起来?

蒋锡挠挠头,陪笑给蒋老太爷又倒了一杯茶:“伯父这么说,我就放心了。”

“是啊,可以放心了…”蒋老太爷悠悠地说了一句,忽然道,“松哥儿是个厚道孩子,这几年在书院又开了窍,且还有个好岳父,将来虽不能出将入相,却也能保一生平安,我不担心他。楠哥儿跟他爹一样,将来若有机会捐个官,大约也不会出什么大岔子。就是榆哥儿那孩子,只有小聪明,看着机灵其实糊涂,跟他那同胞姊妹一个样儿!将来他若有什么事,你好歹看在是你侄儿的份上,伸一伸手。还有丹姐儿跟宫里那两个,也让桃姐儿看在姊妹的份上照顾一二。”

蒋锡一怔。蒋老太爷这话说得好似交待后事一般,听起来怎么都觉得不对劲:“伯父如何忽然说起这话来了…”

蒋老太爷端起茶杯喝了一口:“不过是想到哪里说到哪里罢了。我年纪也大了,朝不保夕,有些话还是先说了的好,不然哪天一蹬腿去了,只怕来不及说。你大哥那个人,精明是有的,只是太热衷于仕途,有时候难免就没了人味。俗话说妻贤夫祸少,偏偏他娶的又不是什么贤妻。幸而他胆子还不够大,倒也惹不出什么杀身之祸来,省得带累了儿子和兄弟们。”

这话拿来说自己儿子简直太尖刻了,蒋锡根本不敢接话,只道:“大哥并不至于的…”

蒋老太爷也不跟他辩驳这个,续道:“你二哥比你大哥强些,强在他娶了个懂事的媳妇,虽则出身商家,面子上却是从来不错的,也知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道理,对儿女也疼爱——说起来,这就比你大哥强!”

这话蒋锡不能不承认。别的不说,蒋钧对几个女儿,实在是…

“你就不必说了。”蒋老太爷看一眼蒋锡,叹了口气,“别人只看见我两个儿子做官前途无量,却不知我只恨你不是我儿子。”

蒋锡连忙道:“伯父跟我父亲也没什么两样。”

“终究是有两样的。”蒋老太爷叹了口气,“有些事儿我从未说过,也不能说,就让它跟着我入土吧。到了地下,我自去向先祖赔罪…”

蒋锡听得莫名其妙,又觉得有些不好,正要追问,蒋老太爷已经站起身往外走:“我去跟旭哥儿玩一会儿…”他没拄手杖,但后背已经微微有些驼了。

“伯父——”蒋锡连忙要去搀他,忽然听得城门处隐隐传来声响,细听正是铜龙长号那响亮的金铁之声,其间还有牛角号更低沉浑厚的声音,“这是,献捷的队伍到了?”

蒋老太爷抬头看看天色:“快午时了。”

说是城门献捷,其实应该是去宗庙祭告天地祖先,不过因为北蛮俘虏有数千人,不可能都押进城里去,所以在城门处展示一下战果,之后大部分俘虏都会被留在城外,只将那些北蛮贵族押入京城,直达宗庙,以其头颅为祭。

既然押入京城的战俘不过十余人,西北军押送的人当然进入京城的也就很少了,大约只有一百来人,但个个都是在此役中立下功劳的,人人精神抖擞,盔明甲亮,连身上的战袍都是新制而成。

定北侯这个统帅未到,沈数就是第一人了,无论从身份上还是战功上,他都当之无愧。此刻行在队伍最前方,身穿大红色郡王常服高踞黑色骏马之上,腰挂长刀,英武异常,惹得赶来看热闹的人群中那些少女们心头如小鹿乱撞,移不开眼睛。

数千名俘虏被绳子捆成一串串的牵上前来。这一路上,北蛮那些贵族俘虏们还有个囚车坐坐,这些人就只能用双脚走了。骑惯了马的人,却不惯双脚走路,到了这里已经个个蓬头垢面,衣衫褴褛,还死了百来人。从前他们拿着关内百姓的命不当性命,如今轮到自己,才知道是个什么滋味。

礼部尚书亲自出马,在城门前展开一卷帛书,骈四骊六地念了一大通。将近六十岁的人了,平日说一句话中间都要歇一歇的,谓之养气,今日居然声震四野,整篇念下来竟不带停歇的,真是教熟识他的人惊讶。

为了今日的大礼,礼部单是为拟这些文章就没日没夜地讨论了半个月之久。在城门处这一篇主要是宣讲此次西北大捷,以及今上的文治武功。等到了宗庙那里,就是要告祭先祖,并历数本朝各位皇帝政绩了,其文章只会比这一篇更加华丽,更加让人听不明白。

不过百姓们倒也不在乎能不能听懂,就算听不懂,那些浑身肮脏的战俘都摆在眼前呢,瞧瞧那与关中人不大相似的长相,大家就都懂了。于是上头礼部尚书在拼了老命地念,下头百姓们已经议论起来:“瞧这些人脏的…”

“整日跟牛马在一起,自然脏。”

“一个个凶神恶煞的…”

“杀了咱们好些人呢,可不是凶神!这回定北侯也杀了他们数万人,杀得好!”

“听说这下子,他们得有好多年不敢再来进犯了,真是太好了!”

沈数端坐马背之上,听着下头百姓们的议论,只觉得心潮澎湃。将士戍边,金戈铁马,不就是为了保边境平安,让敌人不敢来犯吗?有今日听见的这些话,就是对将士们最好的报答了。

礼部尚书念完一卷文,只觉得气都快要不够使的了,喘了两口才又高声道:“开城门!迎献捷!”

城门其实一早就开了,这会儿为了行礼又虚掩上,听见发令,便有早就准备好的城门军飞跑过来,用力将那巨大沉重的城门推开。铜龙长号再度鸣响,沈数一提马缰,黑马仰头打个响鼻,高抬前蹄,第一个踏进了城门。

城门之内,乃是前来迎接的文武百官,个个身着朝服,按品级而立。于阁老站在第一个,身着深紫官服,头戴七梁冠,腰围青玉带,一抬头,便与沈数对上了目光。两人一上一下,对视片刻,彼此微微点了点头。

赵尚书站得离于阁老不远,自沈数进城门他就目不转睛地盯着,此刻沈数颔首的动作虽细微难察,却仍是被他观察到了,顿时只觉得心里一凉——安郡王这是什么意思?

“百官迎——”礼部尚书又大声喊道,自己首先躬下身去,于是一干官员也像被风吹倒的麦子一样弯下身去,让献捷的将士和后头的囚车从他们中间穿过,直行向宗庙方向而去…

☆、第259章 宫变

一场献捷轰动京城,即使后宫嫔妃们并不能前去观看,也都情不自禁地关注此事。

“这会儿放心了吧?”陆盈听了外头传回来的消息,一颗心也算是放下了,笑吟吟地问桃华,“王爷一点事都没有呢。”人人都看见了沈数英姿焕发的模样,显然是做不得假的。

桃华想的是另外一件事,然而看着陆盈的笑脸,心里也轻松了许多,笑着也点了点头。

“那早些歇着吧。”陆盈这一天也觉得疲劳,不停地叫人去打听外头的消息,这献捷大礼从午时一直搞到此刻天都黑了,前朝皇帝和官员们固然累得不轻,后宫的嫔妃们因为利益相关,也一样要跟着操心。

“王爷和诸位官员已经出宫了吗?”桃华追问了一句。

樱桃连忙回答:“听说祭礼已经结束,应该是要出宫了。”宗庙毕竟与后宫不在一处,打探消息也不是那么方便的。

“娘娘,赵充仪来了。”外头宫人匆匆进来报信,听得陆盈一怔:“这般晚了,她怎么来了?”

“恐怕是来找我的。”桃华立刻起身,“我避一避。”

这会儿前头已经传来了喧哗之声,桃华避到后殿,陆盈便迎了出去,只见赵充仪带来的宫人正在前殿跟秋凉殿的宫人缠成一团,竟是要直接闯进来的意思了。

“充仪姐姐这是做什么?”陆盈眉头不禁皱了起来,“可是嫌我出迎晚了?晖哥儿今日睡得早,我这才晚了一步,姐姐见谅。”

往常只要抬出晖哥儿来,赵充仪早就不说什么了,今日却仿佛没听见似的,径直冲着陆盈就过来了:“陆修仪,安郡王妃可是在你这里?”

“姐姐说什么胡话!”陆盈一惊,立刻沉下了脸。虽说秋凉殿如今能进内殿伺候的宫人也都是忠心的,可此事又岂是能当着宫人们的面说的?

樱桃连忙使了眼色,秋凉殿的宫人们一拥而上,把赵充仪带来的几个宫人拉了出去。赵充仪倒也并未反对,眼看着殿内只剩下了她和陆盈,还有樱桃三人,便道:“陆修仪,我想见见安郡王妃,我知道她在你这里!”

“我看姐姐是糊涂了。”当初皇帝把桃华送过来的时候就已经交待过陆盈,陆盈又怎会在赵充仪面前承认,“安郡王妃的事,难道姐姐是不知道的?”桃华还活着,她也说不出“安郡王妃已经死了”的话,只好含糊过去了。

赵充仪有些消瘦的脸上,一双眼睛却亮得吓人,仿佛火堆将要熄灭时那最后爆出的几点火苗,总是格外明亮些,但却注定短命:“我没糊涂!陆修仪,你让我见见她,我一定得见她!”

自从西北大胜,赵尚书从宫外把消息送进来,赵充仪也同样陷入了恐慌之中——若是于家再度得势,她在后宫哪还有活路?

赵家跟安郡王联手,是因为看见皇帝也想联手安郡王扳倒于家,但现在皇帝夺了安郡王妃,还怎么联手?若是如此,安郡王府完蛋了不要紧,赵家可怎么办?

其实如果真的见到安郡王妃,又能说些什么?或者说,又能改变什么事实,赵充仪也不知道。这些日子她一直在旁敲侧击地打听,可陆盈每次都搪塞了过去。今日宗庙大祭,去打听消息回来的内侍告诉她,赵尚书的脸色十分不好,她便突然按捺不住了。

献捷是文治武功的大事,如果让于党因此一举立功,那情形恐怕就要翻转。赵充仪在这一股冲动的支配之下,带着几个心腹宫人,就直冲到秋凉殿来了。

“赵充仪!”虽然品级相同,但论起封号来,如今陆盈还在赵充仪之前呢,板起脸来的时候也有几分威严,“安郡王妃之事,宗人府已发下讣文,连丧事都备好了,只等安郡王回来发办。你这会儿胡言乱语,闯到我的秋凉殿来大闹,究竟是何用意?你说安郡王妃在我宫中,又是何意?莫非,安郡王妃之事竟是我假传出去的消息不成?”

赵充仪来的时候一路上脑袋里都像一锅沸粥一般,除了找到安郡王妃之外竟没有别的念头装得下,这会儿被陆盈一番训斥,仿佛迎头泼了一瓢冷水,突然清醒了些——是啊,安郡王妃的事儿,陆盈哪里安排得来,定然是皇帝做的呀!现在皇帝想将此事遮掩下去,若是被她抖了出来,用不着于党重新站稳脚跟之后皇后来收拾她,眼前皇帝只怕就容不下她了!

“我,我不是…并无此意…”无论如何,君夺臣妻的事儿是说不得的。

“你并无此意就好。”陆盈冷冷地道,迅速下定了决心,“你方才带来的人,带两个回去,其余的人都得留在这里!”万一有出去胡说八道的呢?

赵充仪张了张嘴。她今日急冲冲过来,怕是宫里也都知道了。到了明日,再听说她只带回两个宫人,其余的都被秋凉殿扣下了,那她的脸面还往哪儿搁呢?不过事情是自己办莽撞了,真要是漏出去,别说脸面,怕是性命都要没了。

“是——”赵充仪最终也只能低了头,带着两个平日里贴身伺候的心腹宫人,蔫头蔫脑地出了秋凉殿。

“娘娘,这——这如何是好?”两个心腹宫人也没了半点主意。其实赵充仪要来秋凉殿的时候,她们就觉得不妥,可是也再想不出别的法子。如今更好,连宫里的人都被秋凉殿扣下了,不说日后,就说明日该怎么面对宫里众嫔妃的讥笑呢?

赵充仪没精打采地正要说话,忽然抬起头来:“什么声音?”

宫里的夜总是安静的,守空房的人总不会有什么心情笑闹,何况还有宫规管着。故而每到亥时左右,后宫差不多就会静得跟没人住似的,若不是到处有灯火,还有巡逻的侍卫,真会像座大坟墓了。

正因如此,但凡宫里有什么动静,声音总会传得很远,让很多人都能听到。即使是从宫外传进来的声音,有时也能听得颇为清楚。

“好像是外头的声音…”一个宫人竖着耳朵听了听,“像是,像打雷一般…”沉闷地滚滚而来,时隐时现,却一直在持续着。

“是京城里出什么事了?”另一个宫人惊骇地道。京城有宵禁,这会儿虽然不至于如宫里一般沉寂,却也不该有这么大的动静。

赵充仪不禁向着声音传来的方向走了几步:“好像是开远门…”开远门在京城西北面,离皇宫不远,故而那边的声音,在这样的静夜里隐约能够听得见。

“娘娘,那边也有声音了…”一个宫人忽然转身,指着南边道。

的确,南边也出现了声音,但那声音却比西北边传来的更清晰,而且还在迅速靠近。

“不对,这是宫里的——”赵充仪听了片刻,刚刚觉得不对劲儿,就见前头出现了隐约的灯光,而且还星星点点连成一线,显然有一群人正往这边来,“快把灯笼灭了,咱们躲一躲!”

幸而秋凉殿较为偏僻,从那里往春华殿走,沿途有假山花木。若是在白日自然是藏不住人的,但是夜色之中,勉强隐住三人倒也可以。

只片刻之间,那一队灯火就到了眼前。赵充仪凝目看过去,只见一群内侍宫人拥着一架肩舆,灯火之下明黄耀眼,正是皇后穿着常服高踞其上,一闪而过的脸上满是疯狂之色。

这一队人根本没有注意到路边还藏着人,事实上他们对两边根本看都不看,径直就冲着秋凉殿的方向去了,转眼走远,又把赵充仪三人留在了黑暗之中。

“娘娘,这,这是怎么回事?”等皇后过去了很远,一个心腹宫人才声音有些打颤地问。虽然方才只是一眼,但她也看见了皇后脸上的表情,令人不由自主地后背发凉。

赵充仪又能知道什么呢?但是皇后去的方向,只有秋凉殿住了人,这是冲着陆盈去的无疑了,或许还有安郡王妃?

一念至此,赵充仪只觉得浑身都在打战。自从安郡王妃的死讯传出去之后,这宫里看起来仿佛一切如常,就连皇后都没露出什么异样来。

原先她是觉得,皇后也不愿为了一个蒋氏与皇帝翻脸,将这丑闻揭破开来。可是这会儿,若是皇后真的冲着安郡王妃去的,又为何会在此刻突然反常了起来呢?莫非说,今夜就会——发生什么事情,让皇后有恃无恐,不必再顾忌皇帝了吗?

“我们,我们——”赵充仪想说回春华殿去躲起来,可是如果真的有什么事,整个后宫都在于氏的掌握之中,躲在春华殿又有什么用呢?

“若不然——”心腹宫人牙齿打战地道,“去,去找皇上?”

“对对对!”赵充仪仿佛抓到了救命稻草一般,连忙就朝着明光殿的方向走,只是才走几步她就又站住了,“皇上,皇上如今在哪儿呢?”皇帝不在后宫啊!

皇帝此刻,正在宗庙东配殿中。

这里是供奉历代皇帝神位之地,墙上挂着一张张的画像,前头供奉灵位与香烛,香烟袅袅,让画像上的脸看起来都有些模糊不清,仿佛真是从香烟之中降下来的什么神灵似的。

本朝虽说自称传于唐,但礼数上其实是承宋的,这宗庙之地,除了一些大典中规定由皇后主持或参与的祭祀之外,平日里是不许女子进入的。而太后因为并没有什么需要参与的祭祀,基本上就是只有死后灵位才能到这里与先帝一同配享了。

然而此时此刻,太后却正站在皇帝面前。

宫里人人都知道,太后已经断断续续病了有大半年之久,而新任的太医院院使医术远不如从前的郑院使,始终没能让太后病情好转。可是此刻站在东配殿里的太后,看起来却根本不像传说中那个卧床不起的病人,反倒是脸上有些发红,双眼明亮,瞧着比谁都有精神似的。

这场景实在是诡异和反常,令皇帝也不由得皱起了眉头:“母后怎么会在这里?太庙——可不是母后应该来的地方。”

太后短促地笑了一声:“是啊,依着本朝的规矩,我得到死了,灵位才能进来陪先帝呢。”她声音还跟从前一样响亮,只是话音短促,毕竟是不如从前那么气息充足了,一句话说到最后,就有点儿气不大够用的感觉。也只有这一点儿气促,才让人觉得她的确身子不大好。

“这是规矩。”皇帝转头看去,殿内除了他和太后之外,再没别人,倒是门口站了两个中年宫人,看起来膀大腰圆的力气不小。

太后又笑了一声:“皇帝说规矩,那当着历代先祖的面儿,我倒要问问,这不让皇后有孕,也是规矩吗?”

“母后今日过来,是专门兴师问罪的吗?”皇帝说着又往外看了看,“杜鱼呢?”

杜鱼,就是杜内监。刚才皇帝在东配殿里叩拜先祖,自然是杜内监守在殿外,此刻人却没了,显然是被太后弄走了。

“放心,我现在还不急杀他。”太后掸了掸袖子,环视了一下殿内。然而这地方并没有桌椅之类,只有地上放着黄缎蒲团,是供人叩拜而不是用来坐着歇脚的。太后没找到能坐的地方,只好动了动身子,将重心换到另一只脚上:“他还活着呢。”

“那母后究竟要做什么?”皇帝眉头皱得更紧。

“自然是来问你的。”太后紧紧盯着皇帝,“从皇后一进宫,皇帝就没打算让她有孕吧?我辛辛苦苦扶你上位,你就这般防着于家?”

皇帝与她对视片刻,嘴角缓缓绷紧:“朕原有元配皇子妃。”

“果然是为了夏氏!”太后点了点头,“你还真是个多情种子,这点倒是像了先帝,当年他也是如此,贤妃一死,他就灰了心…”

她似乎有几分感慨,但随即便收起了情绪:“只是做皇帝,太过儿女情长可不行呢。就为一个夏氏,你就不顾大局,不让中宫有子,宁愿自己都不要嫡出子了?”

皇帝冷冷一笑,似乎也不想再掩藏自己的情绪了,“皇后身为中宫,迫害妃嫔,残害皇嗣,这又是什么规矩?”

“那是因为你不让她有子!”太后提高了声音,“若是皇后早些生下嫡子,后头嫔妃们再生育,她自然不会干涉。”

皇帝轻蔑地笑了一下:“是啊。到时候于氏又坐稳了第三朝的富贵权势,自然可以宽容些了。”

“所以你就是忌恨于家。”太后瞧了他一会儿,摇了摇头,“你自小就养在我膝下,若是没有我,没有于家,你如何能得大位?想不到如今,你就这样狼心狗肺,你对得起我养育之恩么?”

“若是要对得起太后的养育,就对不起朕生母的生育之恩了。”皇帝淡淡地道,并没有因为太后那句狼心狗肺而有什么激动和愤怒,然而他已经将母后的称呼换成了太后,那生母两个字,更是如同惊雷一般,让太后悚然一惊:“你,你知道了?”

“也是——”太后才问了一句,就自嘲般地一笑,“你连夏氏的事儿都知道,还能十余年不让皇后有子,这份儿城府,想要打听你生母的事儿也不难。”

“那太后是承认了?”皇帝仍旧淡淡的,“只不知道朕的生母是怎么死的,是否跟先贤妃用的是一样的药,就像前几年皇后给袁氏和赵氏用的药一样?”

“果然你连这个也知道了。”太后不怎么在意地一点头,“是蒋氏帮你查出来的吧?蒋氏的确是有些本事,也难怪你看上了她。不过,我早说了,做皇帝的,太过儿女情长可不是好事。你不是跟老四都联上手了吗,怎么敢夺他的人呢?”

皇帝脸颊上的肌肉微微抽动了一下:“朕并没有夺人之妻。”

“所以这是怪我了?”太后嗤笑了一声,“是啊,若不是当初我把蒋氏指给了老四,你就要纳她进宫了,所以说起来,先是老四夺了你的人?只是你纵然要她,也该等事成之后才是,这会子急什么呢?是怕老四回了京城,就再没有机会了?还是觉得如此就能不必撕破脸皮,大家仍旧装着什么都不知道?”

“朕能给安郡王府平安。”皇帝冷冷地道。

太后啧了一声:“皇帝觉得,这样老四就能忍下夺妻之恨了?”她伸出一根手指摇了摇,完全不顾平日里端庄雍荣的形象,“巧得很啊,老四也像先帝,一样是个多情种子,为了蒋氏,那也是不管不顾的。说起来,蒋氏真是红颜祸水啊!”

“母后今日来,到底是要说什么?”皇帝似乎有些忍耐不住了,“此事与蒋氏无关!”

“到这会儿还护着呢。”太后又啧了一声,不过到底换了话题,“皇帝别急,再等等。”

皇帝眉毛一扬:“等什么?”

“等那个——”太后回手往西北方指了指,“方才,皇帝可听见那边有响动了,就像打雷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