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说我是造反狂魔上一章:第 3 章
  • 听说我是造反狂魔下一章:第 5 章

说完这话,秦大山直接脱下背后的竹篓,一动不动的低头站在那儿,似乎在观察着水里头的动静,竟是完全忘记他们原本要去对面的山上挖红薯看看状态的。

青山村有河,平时村民们也会去捕鱼吃,不过这边的河流不算大,里头的鱼也不算大,捕捉的人多了,鱼也变得机灵起来,有时候不一定能抓到。

秦大山是捕鱼的老手,平时下河总没有空手而归的时候,这时候就靠着一个竹篓子,没往下一套就是一条鱼,再一看那鱼的个头居然还不小,最大的能有三四斤的样子,最小的也得有成人巴掌大,肥嘟嘟的一副很好炖汤的样子。

秦大山抓鱼来了兴头,抓一条就丢给儿子一条,来回在田里头转悠,还开始往稻田里头找,旁边有村民看见了也有样学样,毕竟鱼肉也是好东西。

结果等他们回家的时候,红薯没挖到,倒是抓了一背篓的河鱼,不管是秦大山还是秦春沛都有些乐滋滋的,这几天下雨,家里头也没有肉,他们嘴巴都要淡出鸟来了。

郑氏钱氏见他们浑身湿透的回来也奇怪,一问顿时哭笑不得,郑氏更是拍着秦大山的手臂说道:“抓鱼就抓鱼,怎么弄得身上都湿透了,冻坏了我的大孙子看我能不能饶了你!”

秦大山傻呵呵的一笑,摸了摸头发,说道:“哎,这不是给忘了,招娣,待会儿多炖点鱼,也让你弟弟妹妹吃一个痛快。”

钱氏也看了眼那些大鱼,有些奇怪的问道:“什么时候咱这边河里头的鱼这么大了?”

秦招娣已经兴致勃勃的在杀鱼了,听了这话动作微微一顿,下意识的说道:“不会是上头那边的鱼塘里头跑出来的吧?”

他们上边的一个庄子有人开鱼塘养鱼,据说还是城里头老爷们交代的,具体的他们也不知道,只知道那个大户人家姓宋,那个看庄子的管家看着他们的时候都是鼻子朝天的样子。

钱氏原本喜滋滋的样子一顿,看了看已经被宰了两条的鱼,就问道:“那,那咱还吃吗?”

郑氏翻了个白眼,没好气的说道:“吃,怎么不吃!谁说一定是他家的,就算是他家的,鱼都跑出来了,咱不吃也都游走了,难道大家抓了还都得给他们送回去不成。”

这事儿就这么听了,包括秦春沛在内都没提送回去的话,秦春沛自认不是什么好人,在末世待过的人,是不可能将到手的食物送回去的。

第十章治丧

可惜的是,这一天秦家的这一顿鱼汤注定是吃不安稳了,秦招娣刚杀了鱼,就听见外头一连串的叫声,却是二婶王氏的声音:“娘,大哥大嫂,你们快来人啊。”

“这好像是弟媳妇的声音?”钱氏惊讶的说道,急急忙忙的打开门,却见王氏推着一辆木板车踉踉跄跄的往前走,车上头躺着一个男人,可不就是秦小山!

钱氏惊叫道:“这是怎么了!”

秦小山的脸色阴沉的很,秦大山扯了媳妇一下让她别急着问,走过去弯腰把弟弟背到了屋子里头,也幸亏他是干习惯农活的,不然还真的背不动一个大男人。

等秦小山躺在了床上,秦大山卷起他的裤腿看了看,忍不住倒抽了一口气,只看见秦小山的膝盖处肿的老大,看起来腿都能有以前的两倍粗。

王氏低着头讷讷不语,钱氏是大嫂在外头避嫌,反倒是郑氏比较镇定,忙不迭的叫道:“老大家的,你先去村里头把老大夫请来。”

外头的钱氏应了一声去了,郑氏才冷下脸来问道:“说吧,这是出了什么事情了,你伤的这么重,怎么亲家还让你自己个儿回来了。”

至于推车送着秦小山回来的王氏,已经被郑氏忽略了个彻底,王氏也不敢说话,在她的心中婆婆虽然不会苛待儿媳妇,可也是家里头的一言堂!

秦小山这几天可是憋了一肚子的火气,再加上身体受了伤不舒服,丝毫不给王氏面子的说道:“娘,我这次可算是看清楚那些王家人了,平时说的多亲热啊,我们这可是回去帮忙的,他们倒是好,下了大雨回不来,这才住了两天就阴阳怪气的。”

“还不是嫌弃我们吃白食了,这还是亲戚吗?”秦小山似乎有些迁怒,瞪了一眼王氏说道,“后头我看雨小了,想着不受这个闲气赶紧回来,谁知道偏偏还摔了一跤。”

郑氏眉头皱在了一起,看着小儿子又是心疼又是恼怒,骂道:“你都摔断了腿,他们老王家就让王氏一个人推着你回来?”

说完这话,郑氏冷冷的朝着王氏看去,王氏哆嗦了一下,差点没直接哭出来,也是抹着眼泪说道:“娘,这事儿都是我娘家做的不好,但,但他们也是有苦衷的。”

郑氏冷笑道:“有什么苦衷,我倒是想要看看什么人家火急火燎的要把摔断腿的姑爷赶出家门,这么大老远的路,你那几个哥哥就没人能搭把手?”

王氏抽抽搭搭的继续说道:“娘,不是他们不想管,是我们村都被淹了,那儿地势低,这会儿到处都是水,我家也进水了。”

郑氏忽然冷喝道:“你家进水了,你睁开眼瞧瞧,咱家可是都好好的,你要是认那边才是你家,就赶紧给我滚回去。”

王氏下意识的张大嘴想要大哭,郑氏却冷冷说了一句:“敢哭出来的话就给我滚出去。”

骂完了媳妇,郑氏有转头骂儿子:“瞧瞧你当年都是什么眼光,要不是你看中了她,当年我就不会同意跟王家人做亲,媳妇是你自己娶的,现在再难受也得受着。”

秦小山的脸色也不好看,但听了这话也只能闷不吭声,其实他也是知道王氏娘家一堆的毛病,但以前不过是喜欢贪小便宜,两家距离不算近,再加上郑氏性格厉害,所以这么多年来他也没啥感觉,只是这次的事情可把他恶心的够呛。

真是有些恨铁不成钢,又问了一句:“就因为家里头进水了,王家就让你媳妇一个人推着你回来了?这路多难走他们能不知道?”

秦小山看了脸颊涨得通红的媳妇,到底是多年的夫妻了,他还是有些舍不得,勉强说了一句:“不只是这个,他们村死了好多人,这会儿村里头都在忙着办丧事。”

“什么,怎么就这么严重?”这下子秦家人都惊到了,王家村那边的情况他们还是知道的,在往山里头的一个山坳里头,虽说地势确实是略低一些,但这些年也没发生过水淹的问题,去过那里的秦大山和郑氏更是大吃一惊。

王氏更是哭丧着脸说道:“谁能想到这次的雨这么大呢,天上的水往下掉,山上的水也往下淌,池塘里头的水都漫上来了。”

“靠近山边的地方还塌了,有两户住得近的人家全家都给埋了,我们那边会游水的不多,有些人来不及爬到高处,有些人舍不得家里头的东西,这不就......”

淹死的人其实不算多,但因为各种意外死去的王家村人实在是不少,尤其是山体塌方那个地方的两户人家,彻底的成了绝户。

听了这话,郑氏的气愤倒是少了一些,倒不是她原谅了王家人,而是懒得计较了:“罢了,回来都回来了,咱们总不能现在找上门去说理。”

说话的功夫,钱氏也把村里头大夫请过来了,那老大夫其实也就是乡下的赤脚医生,平时能治疗一个头疼脑热,经验还是有的,技术怎么样就不一定了。

他上手一摸,倒是解释道:“还好,骨头应该是没事,但还是得好好养着,伤筋动骨一百天,怕是年前都没办法下地了,这要是养不好的话以后可得当瘸子喽。”

秦小山听了倒是松了口气,原本他还以为自己的腿断了呢,如今知道只是伤筋倒是放松了一些,只要以后能走能干活就行了。

大夫一边开药,一边说道:“咱这边还算好,水不算大,听说再往南边那块都淹了,也不知道是真是假,哎,老天爷不留人。”

药方还没开完呢,外头急急忙忙的冲进来一个人,拉着老大夫喊道:“张大夫,你可得救救我娘啊!”

郑氏一看来人,心惊肉跳的问道:“老三,你娘怎么啦?”

来人也是秦家人,算起来还是跟他们关系比较近的一房,当年秦家五个兄弟,最后活下来的有三个,如今当着村长的是当年的小弟,秦家是老二,这个跑进来的却是三房的侄子。

秦家侄子擦了把眼泪,痛哭道:“婶儿,我娘快不行了,我让她好好待在家里头她偏偏不听,说要出门帮忙,谁知道在田里头摔了一跤呛水啦!”

郑氏也没有多问,赶紧让秦大山背着那老大夫过去看看,要知道这位秦家弟妹,跟她也算是许多年的妯娌了,当年虽然有过矛盾,但这些年来感情却是越来越好了。

钱氏王氏也是心慌的不行,郑氏无奈说道:“这都什么事儿啊!”

过了许久,秦大山黑着脸回来了,看见郑氏就摇了摇头,无奈说道:“大夫赶过去的时候,三婶子已经断气了。”

郑氏哀叹了一声,只能打发钱氏和王氏把家里头的白布收拾出来:“他们家怕是也没有准备,如今去县城的路都被淹了,这些你们先送过去应应急。”

秦小山如今腿不好不能出门,秦大山带着郑氏和钱氏,王氏就留下来照顾秦小山和孩子们,后头跟着秦春沛一块儿出门了,他们手里头堆着东西,都是准备借给秦三爷爷家的。

走到秦三爷爷家门口,里头就传出嚎哭的声音来,看见他们一家上门,秦三爷爷抹着眼泪说道:“二嫂子,是我没拦着她啊。”

郑氏心里头也觉得难受,却也只能劝道:“人死不能复生,三弟妹以前都干干净净的,现在就算是死了,也得给她一点体面,我把家里头的布都带过来了,你们看看能不能用。”

三爷爷家的两个媳妇赶紧接了过去,苦着脸说道:“幸亏二婶想的周到,咱娘身前节俭,也没想到去的这么突然,竟是连身像样的衣服都没有。”

秦三奶奶还不到五十,自然也就没准备好寿衣,也幸亏棺材是早早准备下来了,不然的话这会儿到处都是水,想打棺材可不容易。

相比起来,青山村还算是幸运了,除了秦三奶奶因为意外去了,其余人家受伤的人,直接去世的倒是没有,相比起隔壁的村子来已经好太多了。

青山村这边的习俗,人去世之后是要在家停灵七天,七天之后再送葬,秦家人一直担心这几天再下雨,若是雨下的太大的话,怕是不好出门。

老天爷这一次总算是照顾了一些,秦三奶奶去世之后,天气眼看着反倒是一天天晴朗了起来,只是温度也一下子降低了许多。

明明这场大雨之前,天气还炎热万分,收割稻子的时候人人汗流浃背,这才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天气似乎一下子从夏季穿越到了初冬,送葬的那天他们不得不穿上小棉袄来抵挡寒风,路边的野草上头居然还积了霜。

等从山上回来,秦春沛看了看外头的霜,提醒道:“奶,咱家的棉衣棉被够吗?”

郑氏有些发愁,这天气太不对劲了,以至于她都没办法以经验来应对:“若是跟去年一样冷,倒是够了,哎,这算算还不到十月份吧。”

这些天水位倒是下去了一些,至少田地都露了出来,大家伙儿一看那千疮百孔的样子,觉得还不如被水淹着呢,至少看着不揪心。

秦春沛拉着郑氏说道:“咱家再买一些棉花回来吧,虽然贵了些,但说不定能用上,就算是用不上,到时候做成被子给阿姐当嫁妆也是可以的。”

秦招娣听见话题落到自己身上,唾了弟弟一口红着脸出去了。

郑氏数了数家里头的银子,不放心的说道:“咱家统共就这么点钱,花了可就没有了。”

倒是秦小山比较坚定的说道:“娘,再买点吧,我躺着都觉得冻死,往年过年的时候都没有这么冷呢,这么冻下去可是要出人命的。”

秦小山伤了腿,这些天只能卧床休养,比其他人更能感受到冷,这些天眼看着脸色都有些发青了,听见大侄子的话就立刻表示支持。

郑氏到底也有些心疼儿子,想了想还是拿出一部分银子来,毕竟之前谁能想到先是地震,后面还下大雨呢,之后也没有人能说天气到底会不会冷。

第十一章大雪

大周朝一百零三年,似乎是一切悲剧的开端,这一年北方大旱,一场横穿南北的大地震让无数人颠沛流离,随后北方大旱继续,南方却浸泡在了大雨之中。

陆续不停的灾难,让这个原本有几分中兴之象的朝廷一下子跌入泥潭,赈灾的事宜已经让朝廷分身乏术,而官场的乱象却才刚刚开始。

这时候的秦春沛并不知道这一场大灾难即将间接的毁掉大周,他所希望的,只有与家人一起平平安安,快快乐乐的生活,但随着灾难的蔓延,这个平凡的目标变得遥不可及起来。

并不受欢迎的大雪一夜之间落了下来,就像是那一次大雨似的突然,鹅毛般大的雪花悄无声息的飘落,在第二天醒来的时候,已经将绿色的青山村变成了白色。

“啊,下雪啦!”首先发现的是依旧早早起来做早饭的秦招娣,她的眼中带着几分新奇,对于位于南方的青山村而言,这么大的雪实在是少见。

不得不说,青砖红瓦上覆盖着厚厚一层白雪之后,看着确实是有一种静止的美好。

相比起秦招娣还有几分少女的浪漫,钱氏却没有欣赏的心情,没好气的说道:“下雪有啥好看的,哎,这么大的雪,待会儿还不得你爹爬到屋顶上去铲雪。”

秦招娣顿时被说的有些不好意思起来,讷讷的进屋子做饭去了,秦春沛出来的时候刚好听见这话,忍不住说道:“娘,你别老是说阿姐。”

钱氏没好气的喷了儿子一句:“是是是,知道你们是亲姐弟感情好,我这就是个后娘。”

秦春沛无奈的摸了摸鼻子,有过去敲了敲郑氏的房门,问道:“奶,你起来了吗?”

虽说这几天感觉太冷,每个屋子都加了被子,但郑氏一个人睡,年纪也大了,秦春沛还是有些担心她扛不住这种突然的降温。

幸好,里头很快传来郑氏的声音:“起来了,放心吧,奶奶没事。”

等从屋子里头出来看见外头的大雪,郑氏也忍不住说道:“得亏家里头多买了棉花,这雪怎么这么大,咱这还是南方呢。”

想到前几天去镇上听说到的消息,秦春沛叹了口气说道:“幸亏不是在北方,据说那边一直在干旱,这都快两年绝收了,一开始朝廷还能救灾,但灾民多了,总有顾不过来的时候。”

他会知道这些,还是因为青石县里头来了一户逃难的人家,据说以前也是大户人家,这才能赶在其他人之前早早的逃走,只是带来的消息却让人心惊。

即使是在屋子里头,呵出一口气也成了雾状,秦招娣做好的稀粥端出来,就从厨房过来短短的几步路,摸着竟然已经不烫手了。

一家人趁着热乎吃了早饭,身体总算是热乎了一些,秦大山就让秦春沛扶着梯子,自己上去把屋顶的雪扫落下来,省的到时候积累的太高不好弄。

就这么一会儿功夫,秦大山的脸颊手指头都冻得红彤彤的,自己个儿在雪地里头搓热了再进屋,跺了跺脚说道:“这雪也太大了,不知道村里头的屋子能不能顶住。”

能有钱建砖瓦房的,村子里满打满算也只有一半,这还是因为靠近县城,他们村是说得上富裕的村子,其余的基本都是茅草屋,泥瓦房子。

之前初夏地震的时候,这些屋子已经经受过一次打击了,不少屋子都是在那之后重建的,平时住着倒是还好,这会儿怕是不好过。

不过他们也顾不得别人家了,这么大的雪,秦大山带着斗笠到村长家走了一圈回来就冻得够呛,哪里还敢往外走,家里人也舍不得。

光冻着肯定是不行的,就算是大人受得了,家里头还有孩子呢,春云和来娣才五岁,三丫更是不到两岁,总不能一直在被窝里窝着,躺的久了,也就不那么暖和了。

郑氏找出一个破烂的铁锅,下面用泥巴结结实实的堆了,里头就放着柴火慢慢烧着,用的还是前不久搬回家的树干,这些树不太干燥,烧的就比较慢。

烧的满是优点,但正因为树干比较潮湿,一开始的时候烟气也会比较大,秦家大堂里头烟熏火燎的,不得不开了一片窗户透透气。

一家人都窝在一块儿烤火,也没有其他的娱乐自然无聊的很,秦春沛就往火堆下面塞了几颗不大不小的红薯,又把来娣和春云拉到身边,教他们读书认字。

红薯的香味一点点传出来,来娣向来对读书没啥兴趣,一边漫不经心的跟着念,一边时不时的往火堆里头瞄。

相比起来,一直被王氏宠着哄着长大的春云性格反倒是沉稳些,或者说是老实的有些木讷,秦春沛让他跟着读,他就乖乖跟着读,丝毫没有开小差的意思。

钱氏王氏正带着秦招娣做手工,她们能做的也不是多么精细的刺绣,而是简单的缝缝补补,要么就是打个络子什么的,卖出去的价格都不高。

以前看小说的时候,秦春沛总能看到乡下女人做秀活儿卖钱,但到了古代才知道,刺绣其实是一门手艺,除非是祖传,或者是进了秀坊,不然普通人朕没有那个手艺。

看见兄弟姐妹三人读书的样子,王氏忍不住笑了一下,她对这个侄子也是喜欢的,谁让大侄子有出息,才八岁就考中了童生,说不准明年就能考中秀才。

当然,最重要的是王氏觉得,这个大侄子虽然会读书,但不像是一般读书人那样眼高于顶,对下头的弟弟妹妹也好,看着是个有良心的。

这会儿见儿子跟着念了三字经,王氏心里头也美滋滋的,觉得家里头不只是大侄子,自家儿子说不定也是读书的料,她看了一眼身边的钱氏,笑着说道:“大嫂,你瞧阿沛多会教人,这一会儿功夫,咱家阿云就会读三字经了。”

王氏自己没读过书,自然不会知道读书一句一句跟着念没有什么难的,难的在于念完之后能完全记下来,她只听儿子念得顺利就觉得高兴。

幸好也没有人在意这点,钱氏瞄了一眼儿子,也笑了起来:“阿云也乖,不像来娣坐都坐不住,可见女孩儿都没啥读书的天分。”

王氏不在意的说道:“女人吗,认得几个字不当睁眼瞎已经很不错了,以后嫁了人还能算个账,对了大嫂,开了春咱家阿沛是不是就得去考秀才了。”

没等钱氏回答,王氏紧接着说道:“阿沛这么会读书,肯定能一次就考中,到时候咱家的二十亩地都不用交税了呢。”

说起这话茬,钱氏倒是有些担心的说道:“是啊,按理来说明年就得去考了,但是这一年来日子不太平,也不知道是不是照旧。”

王氏就说了:“朝廷的大事儿,总不能因为下了雨下了雪就停了吧,哎,就是咱南方读书人多,只得二十亩免税田,听说北方那边最多的能有一百亩呢。”

旁边的郑氏有些听不下去了,撩起眼皮子看了一眼二媳妇,淡淡说道:“没影儿的事情,你自己心里头想想就是了,别到处嚼舌根子,要让我听见外头有风声风语的,看我能饶了你。”

王氏的脸上闪过一丝尴尬,自从发生了王家村的事情,她在家里头就有些没底气没地位了,最主要是秦小山也有些迁怒,这一点让王氏收敛了不少。

“娘,我怎么会呢,这不是在自家吗?”王氏闷闷说道,“这么大的雪,我就算是想要出门,也得出的去啊。”

郑氏冷哼了一声,又说道:“朝廷的事情谁知道,左右看县衙安排就是了,不过这雪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停,别到时候开春还有。”

王氏连忙讨好的说了一句:“可不是吗,也不知道朝廷怎么想的,考试就安排在二月初,那时候多冷啊,就不能等到春暖花开的时候吗?”

郑氏也没理会她,只跟秦春沛说道:“到时候要是真的冷,我看还是别入场算了,别到时候为了一个秀才,把身体都弄坏了。”

就是秦大山也十分赞同:“是啊,阿沛年纪小,也不急着这一年。”

秦小山最近养伤养的憋屈,也跟着说道:“可不是吗,身体那是一辈子的事情。”

倒是秦春沛笑着说道:“到时候再看就是,如果真的冻得很,我也不会拿着自己性命开玩笑的,不过这还是两个月后的事情呢,说不定那时候雪停了,也化了,花儿都开了。”

秦春沛的这个愿望注定是没办法实现了,雪不但没有停的意思,反倒是越下越大,青山村已经开始有房子支撑不住,轰然倒塌,发出的声音震惊了整个村子。

也幸亏这事情发生在白天,这要是在夜晚的话,怕是要出人命,只是房子塌了,雪还在下,这些人家怎么办又是个大问题。

整个村子都是沾亲带故的,有比较近的亲戚的,还能过去借住一下,毕竟房子是塌了,但他们的东西都还在,总不至于吃喝都是用别人家的。

但总有几户人家无人收留的,这一日,秦老村长满脸愁闷的找上门来。

第十二章贼人

因为是同一个姓氏的老亲,秦老村长也没有兜圈子,坐下来喝了口茶,就把心里头的事情倒了出来:“二嫂,我来这趟也不是为了其他事儿,村里头的情况你们也是知道的,房子够大能住人的,统共就这么几家,乡里乡亲的,有几户人家实在是没地儿去,我就琢磨着,是不是让房子还有剩余的人家,帮忙给过了这段时间。”

这话一出,秦家几个人面面相觑,秦大山秦小山都是不乐意的,他们家的房子是够大,将来就算是孩子娶妻生子了说不定也能住得下,但这也不代表他们乐意让别人住啊。

只是直接开口拒绝,秦家人又没有这么狠心,毕竟乡里乡亲的,平时交情也还有的,总不能看着那些人家去死吧。

郑氏扫了一眼家里头儿子媳妇的脸色,就知道他们心中所想,叹了口气开口道:“他五叔,这事儿按理来说,我们家也不该说一个不字,但虽说都是乡亲,也都是远香近臭,真要是住在一起了,到时候整日里还不得争争吵吵的?”

秦老村长也有些为难,其实不只是秦家不乐意,村里头有名有姓的几个大户人家都不乐意,毕竟请神容易送神难,谁知道到时候会怎么样呢?

他又抽了口烟,还是说道:“这不是想着过渡过渡,别的不说,总得让人好好过个年吧。”

秦老村长话里头未尽的意思,也是怕后头再下雪,毕竟这还没到年关呢,雪就这么大,谁知道后头到底会怎么样呢,要是没个遮风挡雨的地方,那些人怕是熬不住。

秦春沛也皱起了眉头,村长的话确实是在理,他们总是不可能看村人真的冻死在外头的,真要是那样的话,怕来年他们这几户人家就得让人戳着脊梁骨骂。

只是让人住进来,秦春沛也是不乐意的,毕竟他们家藏起来的粮食多,人一旦住进来,天长地久的总能察觉到一丝不对劲。

这要是明天太平了还好,要是不太平的话,只怕反倒是惹出乱子来。蓦地,秦春沛眼神微微一动,开口问道:“五爷爷,是不是除了咱家,其他人家也不大乐意呢?”

秦老村长叹了口气,只说了一句:“到了最后,总得乐意的。”

正因为是自家人,秦老村长才打算先说服他们答应下来,一旦有人开了口子,后头就好办许多了,为此他也得顶着家里头女人的意见,收留几乎人家才行。

秦春沛大约是明白了,大家都不乐意,但谁也不愿意当坏人,指望着能拖过去,但这事儿显然是不行的:“五爷爷,说实话住到各家确实是有些不妥当,不说别的,光是鸡毛蒜皮的事情,到时候您就得一个头两个大,掰扯不清楚,好好的乡亲都要变仇家。”

因为秦春沛会读书,在秦家还是有些地位的,不然八岁的孩子大人说话的时候插嘴,老村长能一句骂回去。

这会儿他沉吟了一会儿,无奈说道:“除了这个法子,还有啥办法能安顿乡亲们?”

秦春沛就问道:“五爷爷,咱村里不是有个大房子空着吗,平时用来当祠堂,但其实放着祖宗牌位的就一个屋子,其余的屋子平时都是空着,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才用上一用。”

秦家村的祠堂绝对是村里头最好的房子,比秦家的更大更宽敞不说,每年也是要抽出人手来修整的,不管是前头的地震还是后面的雪灾都屹立不倒。

只是在古代人的心中,祠堂这地方却是有些神圣之地,这也是为什么秦老村长一开始就没打祠堂的主意,反倒是用更加费时费力的办法。

一听这话,他脸色果然微微一变,皱眉说道:“这个不大好,那可是摆祖宗牌位的地方,哪能随便住人呢?”

秦春沛却笑了,反问道:“五爷爷,祠堂里头供养着的,难道不是咱们秦家村的列祖列宗,现在子孙有难,他们就是泉下有知,也不可能坐视不理。”

“您想啊,若是有朝一日我大堂哥屋子到了,您老人家难道还不准他住到自家一段时间?要是我的话,肯定舍不得子子孙孙在外头吃苦的。”

秦老村长听着,似乎也有些意动起来,觉得这话说的实在是有道理,只是一时半会儿下不了决心,眉头紧紧锁在一起。

秦春沛笑了笑,又说道:“五爷爷,您可以再走几家,把这主意与大伙儿说说看,也看看大家伙儿的意思,若是那几乎人家住祠堂的话,咱家也愿意先拿出点粮食帮扶一把。”

没等秦老村长说话,秦春沛看了眼郑氏,郑氏立刻跟着说道:“是啊,他五叔,就算是粮食压不坏,但一时半会儿也挖不出来吧,年前这段时间这些人总得吃饭穿衣的,这要是住进来,咱家出了房子,自然不肯再出力气了,这要是不住进来,其他好说。”

秦老村长也知道是这个道理,抽了口烟说道:“行,那我再去问问其他人,若都是这个想法的话,就把咱村的祠堂收拾出来吧。”

等老村长一走,王氏先忍不住说了一句:“好事不想着自己人,坏事儿就得咱们先上。”

郑氏瞥了她一眼,王氏连忙闭了嘴,但还是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

郑氏叹了口气,说道:“都是乡里乡亲的,难道还真的能见死不救,这人住进来了更加麻烦,谁知道会生出什么事情来,如今只出一点粮食反倒是省心省力。”

郑氏一开口,这事儿就这么定下来了。另一头秦老村长走了一圈儿,果然大部分人家还是愿意拿一点粮食出来,却不乐意让旁人住进家里头。

毕竟谁家没点秘密呢,到了最后,只有一户人家说没粮食,愿意收留一户人家,其余的都拿了粮食出来,送着那些屋子倒塌的人家住进了祠堂空屋。

这场大雪过后,天气就越发的冷了,一开始那些房屋倒塌的人家还能挖掘一下,到了后头都冻成了一团,挖一天也挖不出多少东西来,隔天早上起来又冻得更加结实了。

到了最后,那些人家不得不放弃了挖掘的打算,老老实实的窝在祠堂里头等开春。

即使大雪封山,青山村有房屋倒塌,甚至还有人去世,但相比起周围的村子来,他们的日子并不算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