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澈是有这样的抱负吗?若果真如此,秦王肯定恨死他,当然不肯赦了她,而虽有他在谢家祖坟值和屋和地,众人还是会恨他贻祸大家,说不定锦姝就成了出气筒,长生仿佛已看到她被众人虐待嘲弄的样子,暗暗发誓要跟随保护她,而自己能不能留下,全看老夫人的意思,就苦求道:“老夫人回武功莫丢下长生,虽然谢家暂时寥落,我还是会跟随照顾锦姝的,实在不行就不要月银了,管吃管住就行!”

老夫人诧异地看着她,不明白她到底同明澈有无私情?若无私情,她为何如此关心明澈善待锦姝,甚至连自个的命也不顾了,若是有私情,为何自己提出让她做明澈的贵妾,以庶母之身照顾锦姝更方便些,可她就是不答应,好几个人轮番劝也刀枪不入,弄得自己只好做罢,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女子?

老夫人点点头:“你虽非谢府亲眷,但在谢府遇难之时大义感人,我自然做不出忘恩负义之事,但此去武功郡,生活再不比从前,根本不可能象以前那样锦衣玉食使奴唤婢,许多事亲力亲为都是可能,你可要做好吃苦的准备。”

长生点点对:“老夫人放心吧,这些长生都知道,虽然生活不比从前,但总比天牢中好得太多吧?老夫人想想,天牢中我都熬出来的,还有什么受不了的?无论多苦,我也会照顾好大小姐的!”

老夫人连连点头说:“你也是个聪明的孩子,懂得怎样保护自己,这一次我深知,锦姝和锦娘要不是你关键时候藏私,她们怎么可能活到现在?我的恩情老身记住了,你若留在谢家,我自会护你周全!”

长生问出了想知道了,又看时辰不早了,一旁的丫头还等着服侍老夫人梳洗,她怕锦姝醒来看到陌生的环境和丫头哭闹,就安慰了老夫人几句离开了。

听说吃完早饭就要走,不说别人了,林心慧就极力表示反对,托辞她头晕眼花身子没有恢复,一会又说怕一天奔波几个孩子受不了,别的人大多数都是不愿回的,因为大家在天牢里吃了太多的苦,谢家又被抄,祖坟不过在村野之处,那里的宅子肯定简陋粗糙如同民房,有没有饭吃还很难说,岂是精致舒适的裴家别院可比的?按照大多数人的地想法,不如就在这里住下去算了。

所以大家都希望多留几天,将养好身体过几天再走。可是所有人的反对都敌不过老夫人的决心,早饭后大家还是早早出发了,幸好谢明珠早有准备,给大家都备了换洗衣服,朱妈又指挥厨房做了一些点心路上吃,再带上提前备好的药材、生活用品等物,坐着两辆很不起眼的马车出发了,一路上没有一个人喧哗,就连几个孩子也分外的安静。

长生暗想,谢家已无分文,以后这一大家又要吃喝,也不知老夫人是否受得了,想是谢明珠早就托人偷偷给了母亲一张数量不菲的银票吧。

车子一路摇摇晃晃,因为这两辆车极不起眼,一路走过居然无人注意得到,长生暗想还好没有让大家讨饭回去,可见真的是天无绝人之路,傍晚时分,马车来到武功郡城边却没进城,因为她们要去位于荒野的谢家祖坟,那里有屋子可住。(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第247章、到达新居

当马车经过郡城时,四个孩子已经被摇得睡着了,长生倒还无所谓,其他人,包括几名姨娘,望着郡城的城墙,一个个嘤嘤地哭了起来。

长生明白,她们一定想起了以前锦衣玉食奴婢成群的生活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想起了自己辛辛苦苦攒下的首饰和财物就那么抄走了,想起自己华丽舒适的屋子、精美的器具、美艳的锦衣就这么再无缘了,心里肯定很难过。

不止她们,就是自己一个外人,想起在锦姝院度过的岁月,想起不知沦落何处是否有缘再相见的紫葫、维妮姐妹和可乐可喜,想起院里的一花一木,想起遗留着姐姐气息的遗物,想起这些东西也许早被抢夺一空破坏怠尽,心里也难受极了,只是强忍着才没有哭泣。

车子离城渐远,道路也不再是比较平坦的官道,越靠近祖坟所在的山地越难走,好在没有下雨,就这坑洼不平的道路还是让大家吃尽了苦头,长生被摇得五脏六腑都要出来了,天刚黑时,终于到了地方,长生下了车,已经晕头转向不辨东西与南北了。

再往前一里地就是谢家祖坟,眼前这座宅子就是明澈今年春天借着以后祭祀时方便歇脚的名义盖下的,从外面看虽然朴素无华,但却整齐坚固,还挂着匾,上面写着“思归院”倒很象是祭祀时歇脚和暂住之地,并不是长生想象中的农家小院,以明澈的周到,既早有此打算,里面设施应该是齐全的,起码住进去不会受苦,大家都暗暗松了口气。

裴家跟来相送的奴才是个能干的人,他点亮早准备好的火把,让大家下车稍做修整,自己上前去敲紧闭的大门。

很快里面传来几声凶恶的狗叫,有一个中年的男子高声骂道:“滚!滚开!以后再来,我放狗咬你!”

众人面面相觑,老夫人紧紧地皱起眉头,裴家人上前再敲,听得清一个女人止住了男子想骂人的冲动,好言说:“大哥,你们快走吧,这宅子和地都不是我们的,我们只是替人家看宅子,我们不能卖,还要等主子回来住呢,你们快走吧,以后再莫说什么谢家全活不成的话,听着碜人呢,那几个公子小姐才多大?做人说话不可太绝,小心天报应!快走吧,小心当家的真的放狗咬你们!”

众人这才松了一口气,心里的阴云一扫而空,看来这是两个忠仆呢,大概这几天有人看到谢家倒霉了,想低价买谢家祖坟周围的地和宅子,可这两个忠仆死活不答应,还威胁要放狗咬人,明澈安排的人真不错,有他们在,以后不会太苦。

裴家的家奴不再敲门,只是隔着门大声说:“大哥开门,我们不是买屋子的,是主子们回来了!快开门接一下!”

里面迟疑了一会,似有人在商量什么,半晌男子说:“你们敢骗我,可有你们的苦头吃,我可牵着狗呢!想好了再让我开门!”

说着门打开了,两个年龄不同的男子,象样子象是父子,一个手里拉着一只狗,看见生人狂叫起来,几个孩子全被吓得哭起来,见是女眷,父子意识到果真是主子来了,连忙牵着狗进去喊人,很快出来一个中年女子和两个年轻女子,看样子象是母女俩,一个个的手足无措地看着眼前的一众人。

裴家家奴上前说:“发什么愣?还不上前见过主子?这位是谢老夫人,这位是二夫人,这是几位公子小姐,这是几位姨娘,快过来给各位主子磕头!”

那帮人这才反应过来,慌忙跪下,老夫人示意他们起来说:“谢家巨变,各位想必都听说了,今日幸得皇恩特赦,除了几位爷们,只有我们这些妇孺出来了,而谢家,就靠我们这些妇孺暂时支撑。刚从门外听到你们都忠心耿耿之人,老身在此谢过你们为谢家守着这块地方!”

老夫人一福身,那一家四口慌忙吓得跪下说不敢,男的刚才骂人时很凶,现在见了主子却有些胆怯,女的看着胆子大些,站起身自我介绍说,她丈夫姓夏,人称老夏,称她夏嫂,她儿子今年十七岁,名叫满仓,两个女儿一个十五,一个十三,名叫满园和满屋。老夏原是明澈的马倌,武功郡周围人,只是老家已无亲人,后来年老想归乡,被明澈派来守祖坟房这座宅子,让他一家有了去处。

自从谢家出事后,好多人盯上了谢家祖坟旁的这一大块肥田和这座新盖的宅子,就到处扬言谢家人已经活不了几天了,想以极低的价钱强买此地,谁料老夏为人忠心耿耿,一口咬定地和宅子都不是自己的,说什么也不卖,前几天还把一个出言不逊的人打了一顿,今天见这么晚了还有人敲门,以为又是有人寻上来想买地,所以才隔门骂起来。

提起明澈,老夫人眉头一皱,很快又恢复了平静。夏嫂是个伶俐人,赶紧请她们进去说话,令女儿去烧水做饭,一面安排着众人的住处,一面指挥老夏和儿子去拿被褥铺床。

思归院是五间三进的宅子,两边配有耳房,作为别院实在不小,如果谢家的主子全来了,挤挤都有住下。

长生看着夏嫂井井有条的安排着一切,打量着这间整洁的厅堂和简单实用的家俱,忽然觉得,也许住在思归院是一件不错的事情。

在老夫人的命令下,几位姨娘自己跟在夏嫂后面去收拾自己的屋子并铺床,因为山居冷清,老夫人令四位姨娘两人住一间屋,也好有个照应,自己带了年长的锦文住,晚上由夏嫂大女儿上夜,令林心慧带了一儿一女住在离自己近些的地方,晚上由夏嫂帮忙照看,长生带着锦姝住在离老夫人不远的地方,由夏嫂的小女儿上夜,父子两一如以往分住前后门各带一只狗守院子,裴家跟来的两男两女四个奴才是谢明珠吩咐朱妈送来服侍母亲的,只等明天再分工。

一切安排停当,谢家人各去收拾自己的屋子,夏嫂带着两个女儿准备晚饭。

很快晚饭上来了,是简单的几样小菜和馒头、烙饼和黄米粥,散发着农家饭菜特有的香味,很快勾起了大家的食欲。

坐了一天马车,实在很累,长生和锦姝吃完饭回屋稍做洗浴,这才边喝茶边打量这件屋子。

应该说明澈当初盖这座宅子费了不少心思,能在短短时间盖成这样确实不错。

虽然没有雕梁画栋,但外面朴素坚固,门窗屋宇看着都很结实,虽是山居,但晚上关上门窗还是能睡个踏实。里面典雅舒适,家俱简单实用,全新床帐被褥朴素无华却厚软整洁,就连茶具也是全新的,山脚气温低,屋里刚生了炭盆,暖气就已经扑面而来,看来是早有准备,一切都很齐全。

经过这次变故,锦姝变得敏感和细腻了许多,开始知道是往新的住处去,大概是三个月的牢房住怕了,对新住处很是恐惧,一路又都是不平的山路,心里就更害怕了,到了之后发现这宅子确实不错,分给她的长生姑姑住的屋子就更不错,小脸上这才有了笑容。

这里的屋子都不大,除了老夫人住的一溜三间,两间卧房中间厅堂,其余都是里外两间,里面是卧室,外面类似于现在的起居室,长生带锦姝住里面,夏嫂的小女儿满屋住外面隔厢里上夜。

长生开始想让她回自个屋去睡,不用这么辛苦,后来想到自己初来乍到,毕竟对情况不熟,满屋在这里住得时间长,最起码有些事比自己知道得多。

坐了一天的马车,一闲下来,长生觉得骨头架子都要散了,就吩咐满屋也快去睡,如果明早大家起来了就叫醒她。

正准备哄锦姝好好睡觉,锦姝黑暗中忽然问她:“姑姑,这间屋子是不是爹爹提前准备好让我们住的?夏嫂一家是不是也是爹爹找来服侍我们的?爹爹是不是知道我们没有住处,才盖这座宅子的?”

长生听得出她语气里的迫切和喜意,心里一酸,原来她是多么在乎她的爹爹不是害大家坐牢,而是给大家做了这么大一件大好事,更在乎她的爹爹想着她念着她,知道她无处可去,给她提前盖好了宅子。

她搂紧她,细声地说:“是的,姝儿说的很对,我不是说了,你的爹爹最疼爱的人就是你,他怎么不管你?他一定是有什么非常要紧的事不能来看姝儿,才让姝儿受了那么多苦,你看,他不是知道姝儿可能没有房子住,提前在这里盖好了房子,还请夏嫂来照顾姝儿吗?我们大家都跟姝儿沾光了,是不是?快睡吧,别多想,你看看你都瘦成什么样子呢?你爹爹见了会心疼的!”

黑暗中看不清锦姝的神情,长生猜她一定是两眼放光,锦姝连连点头:“我知道,我一定好好睡,长得胖胖的见爹爹!”

一夜北风呜咽,偶尔还有几声狗叫,长生却睡得分外安稳和踏实。(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第248章、山居生活

刚刚住下的几天,很是忙了一阵子,安排住处、给每个人添置生活用品和冬衣、雇厨娘等等,大约有十几日,才算安顿下来。

长生和锦姝就住在刚来时的那两间屋子,与林心慧同在第二进院里,离老夫人也近,屋前虽然没有花草园子,却有一大块空地,长着几棵大树,叶子还没落尽,想是盖房之前就在,后来因为不影响盖房子就留了下来,树下有石桌石凳,初冬的暖阳透过树枝照下来,倒也别有趣味,让长生好生期待冬天下大雪时会是什么风光。

山居生活,简单、悠闲、舒适,宅子周围除了良田外,还有园子和菜地,窖里还存放着秋日摘下的果子,后院养着猪羊鸡,果疏肉蛋粮食都不缺,第二天老夏就杀猪宰羊为主子接风,再加上夏家母女厨艺不错,做出的家常饭菜简单实惠有滋味,虽然无法同谢家以前的锦衣玉食相比,但与三个月的牢狱生活相比,已是天堂了。

人口增多,主子奴才下来也有二十多口人,吃喝拉撒的事也不少,老夫人再次发挥了理家才能,她很明智的让老夏做了外院管事,领着儿子满仓和裴家的两个家奴,专管车马雇工和园子田地等事,由夏嫂做了内院管事的厨房,另雇了两个本份能干的周围村妇做厨娘兼洒扫。

谢明珠给的两个丫头贴身服侍老夫人和大公子锦文,夏嫂的大女儿满园服侍林心慧母子三个,小女儿满屋分给锦姝做丫头,四个姨娘没有丫头,除了不用做饭,其余事情自己打理,待以后条件好了再另买丫头明清的两个姨娘还要帮助林心慧照顾一双儿女,明澈的两个姨娘帮长生一起照顾锦姝。为了以防谢家万一遭祸再牵连家奴,所有奴仆都是雇工身份,不用卖身为奴。

开始四个姨娘颇有微词,她们在谢家虽是妾室,但每个人也有大小四个丫头服侍,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没有丫头服侍,虽不用做饭,但是洗衣晾晒和打扫屋子却得自己动手,还要帮忙给几位公子小姐缝补洗晒衣物,要不是实在没处可去,大概就要弃家而去了。

后来听说庄子虽然有粮食蔬菜,但是做衣等花费都是姑奶奶谢明珠的私房钱,要不然连饭都吃不饱,又见林心慧因为只有一个丫头许多事都要亲力亲为,再想想在牢中的生活,也都压下了心头的不满,老老实实地听从老夫人的安排,因为她们本身也没法选择,不离谢家,起码有容身之所和温饱的生活。

万一老夫人借口养不起卖了她们是很正常的事,她们都不是处子之身,又年过二十,身无半分积蓄,无亲友可以投靠,若卖到贫寒之家或者不堪的地方,还不如在这里清静舒服,而且谢家到底怎么样还说不来,说不定一道圣旨又恢复了昔日的富贵荣华,所以一定要留下来。如果老夫人真的要卖她们,就是明澈和明清回来了,在这种情况下也不会有微词的,何况她们本就是不受宠的人。

李姨娘心思玲珑,知道老夫人和明澈颇有隔阂,担心时间长了没有明澈的消息老夫人容不下她们,所以对照顾锦姝不怎么上心,倒是天天地拉着莫姨娘巴结讨好老夫人和林心慧,今日亲手绣了帕子,明日下厨煲汤,甚至专门采蘑菇给老夫人做菜尝新鲜,把全身的十八般武艺都用上了。当然,以李姨娘的处事老练,当然不会刻意冷落长生和锦姝,每次孝敬老夫人的时候,都不会忘了她们。

长生知道她们也是可怜人,倒也乐得坐享其成,不去计较什么。趋利避害是人之本性,何况当人连自保的能力也没有时,维护自己的切身利益只是一种本能而己。

生活安定下来之后,老夫人立即开始关注孙子们的学业,立即派人买来了一些书本,因为前途未赴,也因为暂时请不起教书先生,老夫人就求了长生教锦姝读书时,把锦书和锦文也带上,虽然谢家没落了,但总是世家名门之后,儿孙总不能不识字。

因为所有的人月银都极低,只有长生最高,是一两,和老夫人一样多。虽然和以前没法相比,但此一时彼一时,在这种情况下,长生已经很满意了,所以当老夫人提出学习增多她的月银要翻倍时,长生拒绝了,因为她不想让老夫人为难。

这么一大家人,庄子里虽然不缺粮食蔬菜,但其他开销哪一样都要钱,谢家又家财尽失,再无其他进项,只依靠谢明珠的馈赠过活,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学生从一个变成三个,她也不好意思多拿月银,只希望明净和明澈赶紧出狱,即使不能恢复以往的富贵荣华,但有几个大男人在家,不象现在全是妇孺,他们总会想些办法,心里多多少少要踏实些。在这个时代,养家是男人责任,哪怕是大唐。

至于明清,长生恨不得他一辈子都坐牢,虽然他的三个儿女也很需要这个父亲,但是想起他对自己的邪恶用心和对紫葫做下的恶行,长生怎么也无法平静内心的厌恶和愤恨。

如今不比以前在谢家,同在一个府里也不会轻易碰到,在这个小小的宅子,如果谢明清回来了,天天打照面是难免的事,一想起他淫邪的目光,长生更是厌极。只能期盼着他以前为太子做了那么多事,最好被李世民关一辈子都不要;回来才好。

长生求老夫人打听一下府里家奴的下落,她以为看在瑞姑的面子上,老夫人肯定会重视一些,瑞姑服侍老夫人一生,没有嫁人没有生死,把一生都奉献给了老夫人,因为谢府抄家她也被没入官奴,长生以为老夫人会想方设法寻找瑞姑的下落,顺便可能打听紫葫她们的下落,谁知老夫人却一口拒绝了。她说谢家如今正在风尖浪口上,虽然暂时赦了她们,那是因为皇上不忍心罪及妇孺,其实心里还是很记恨谢家的,要不然也不会至今还不放明澈兄弟三个,说不定什么时候一个不高兴,她们的命运就很难吃晓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多事不如少一事。

长生方才明白她是不会把奴才的死放在心上,在她看来,奴才忠于主子,为主子受难是天经地义的事,长生只好暂时做罢,只等以后再想办法。(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第249章、亲人来访

谢家祖坟位于向阳的山坡上,其实大多数是衣冠冢,因为谢家祖籍并不在武功郡,而在遥远的南方,祖坟宗祠早毁于战火之中,族人为了生活四散飘零,一部分来到武功郡依附谢府生活,武功郡成了谢氏家族最大的聚集地,索性以此为祖籍,选得风水宝地另建了祖坟和宗祠,好多以衣冠冢代替,出了抄家这样的事,谢家并没有祖籍可回,武功郡已经成了谢家的祖籍。

宅子后面是向阳的山坡,祖坟就建在那里,前面是平坦的良田,若不是谢家享惯了富贵,应该说这种耕读传家的生活很不错了,可惜无论是老夫人还是林心慧,还是几个孩子,都是富贵中生富贵中长的,从生下来就过着人上人的生活,在看她们看来眼前这种吃穿用度还不如谢家以前得脸的奴才。

就是几位生长在贫苦中的姨娘,也因为在谢家过了几年好日子,背地里都在叫苦。如果不是在天牢里受了几个月的罪,她们根本就受不了这山居岁月。

长生做为一个外人,当然不好说什么,只是觉得她们就不想想明澈三兄弟在牢里的情景,那才真正不是人过的日子。好在目前这种情况,谢氏族人都猜不透谢家的福祸前景如何,怕万一有什么事受到牵连,所以都不敢来庄子来打秋风,日子倒是难得的清静。

她担心谢家的突变给锦姝的心里重新造成阴影,也不想她天天牵挂爹爹明澈的安危,就求了老夫人同意,给几个孩子上完课之后,就带着锦姝在山坡旁转悠,看冬麦的长势,观察田野中的一草一木和乡间牛羊,借此转移她的注意力,对于从小禁锢在深宅大院的锦姝来说,这一招无疑是十分有效的,她苍白的小脸慢慢红润起来,虽然还会不时提到明澈和明净,性格却渐渐恢复了以前的开朗。

在这里,长生是孤独的,没有可以信赖的紫葫和维妮姐妹,没有处处为她和锦姝着想的明净,除了小锦姝,她连一个说话的人也没有。

自从在天牢里她救了锦娘一命,现在又同时是锦文和锦书的教书先生,所以林心慧对她的态度倒是好多了,常常夸她聪明,被抄家时还想着藏些财物在牢里换吃的。

但是因为姐姐林心怡,长生从骨子里对她还是极为反感,总觉得姐姐的死与她逃脱不了干系,却又苦于没有证据,谢家目前这种状态又不允许起内讧,所以她只能暂先忍着,不得不维持表面上的礼节。

平静的日子因为明澈三兄弟依然在狱中多了几分未知的恐慌和不安,谁也不知道谢家的前景如何,谁也不知道灾祸会不会忽然降临,就如从抄家一样,生活忽然间全变了样,打破这受了好多苦好不容易才得来的安宁生活。

至于其中的原因,谁也猜不透。如果说谢家被抄和明清入狱是因为李世民记恨谢家老夫人和明清违背谢无涯的意思背叛他投了太子,那么一直死忠秦王的明澈入狱,就让任何人也猜不透了。

长生甚至想,莫非他虽然是秦王党人,但却与漠北的敌对势力勾结,有通敌叛国勾结谋反之嫌?要不然实在没法解释李世民功成名就后如此对待自己的心腹和深为仰仗的人。

长生宁愿相信是别的原因,也不愿相信是这个原因。为了一己之私背叛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无论哪朝哪代都是让人不耻的。

但愿是其他原因。

如果真是这个原因,当今皇上李世民又不愿轻饶明澈,消息若传出来,小锦姝在家里的处境就越发艰难了。现在老夫人待她们还不错,那是因为到现在也不放谢家三兄弟出狱的原因谁也不知道,说不定老夫人还指盼着皇上能够看在明澈的面上放过他们。

如果事情果真是明澈犯下的错,皇上又不肯原谅,到时,这座宅子还能否再容下锦姝,谁也不知道。所以长生把手里剩下的银子和每个月的月银看得很紧,手里好歹有些积蓄,万一谢家待不住,出了府也不至于去乞讨。

天气越来越冷,冬天真的来了,明澈三兄弟依然没有被放出来,长生恍觉,已经是十一月了,自己二十一岁的生日到了,这本就不是自己的家,又是在这种情况下,真正到了那天,她没有对任何人说,让它静静地过去了。

这天,她正和锦姝围着炭火看书,小丫头满屋急急地跑了进来,说是外面来了一个人找长生,自称是她的大哥。

长生一惊,猛地站了起来,大哥这会来寻,可是家里出什么事了?她吩咐锦姝自己先看书,跟着满屋快速来到大门口,门外果真站着风尘仆仆的周安生,满身的尘土,一脸的倦色,看到长生脸上一喜,激动地说:“长生,果真是你!你没事就好!没事就好!”

那一刻,长生以前在家里的一些不快和隔阂全部烟消云散,自己已经穿越到了这个异世,他们是自己的亲人呢。

她也急急地问:“大哥,你这么急赶来,可是家里出了什么事?”

周安生摇摇头说:“你放心,家里一切都好,是娘等不到你回来,担心你出什么事,实在放心不下,就派我来看看,你没事就好!没事就好!我就放心了!”

然后开始絮絮叨叨地说自己是如何找到这里的,长生顿时明白了,明澈从晋阳被抓后打入天牢,晋阳人肯定知道谢家出事的消息,风声也传到了自己家中,父母还以为自己在谢家留不住肯定会回家,好几个月了却等不到自己。

自己一来怕连累家里人,二来还是对那个家感情不够深,回家后那几个月的生活也让她心生畏惧,所以没有去信说明情况,害得娘亲着急之下让大哥来找自己,他一路辗转奔波至此,怕是很不容易吧,一时间心里感动极了,有人牵挂自己真好!

因为是在谢家门口,长生怕引起老夫人猜疑不好多说,只说自己没事,一点苦也没吃,让大哥放心,就让他暂先等待,自己去回过老夫人。

老夫人听说是长生家里人来探,当下让长生请兄长进来,由老夏安排饭食和住处,许诺让他在宅子里吃住。

长生一一问过家里人,得知一切安好,也放下心来,心里却不由自主地对当初一心想逃离的家多了几分眷恋,暗自寻思若有机会就回去探望娘亲和家人,却不知还能否再见那个陌生却很疼爱自己的外婆一面。

周安生见谢家虽出了事,却仍有在他眼里很阔气的宅子住,仍是使奴唤婢的,顿顿都有肉吃,又见谢家主子很看重长生,倒是真放下心来。

高屋良田奴婢众多,每顿饭都有肉吃,已是庄户人听到的最好的生活了,看来妹妹离家这些时日,虽然谢家中途出了事,却没有吃苦。

可他这次却是奉了娘亲的命带长生回家的,无奈苦劝数日,长生舍不得锦姝,坚决不肯走。为了说服大哥,她把锦姝带到大哥面前,让大哥对丧母又离父的锦姝心生怜惜,自然不好硬逼她回家了。

为了让大哥放心,长生骗他说裴家又重新取得了新皇上的倚重,正在向皇上求情,皇上的态度已有松动,可能过不了多久就会放谢家三兄弟出来,说不定谢家还会恢复以往的富贵荣华,她留下绝不会受连累的。

周安生相信了她的话,又见实在说服不了长生,思前想后只得同意她留下。长生这才松了一口气,又承诺以后隔些时日捎回家书让父母放心,周安生一再叮咛她若稍有风吹草动就赶紧辞职回家,可别无辜受牵连,长生为了让他放心就一一应了。

住了三四天,周安生已经对长生现在的生活完全放下心来,担心家里牵挂就告辞准备回家。

临走前,他却给了长生一百两银票,说是临行前舅舅王春发给的,说是长生寄存在他那里的,生怕她万一离开谢府没有银钱傍身,就给她带过来了。

长生极为感动,家里不但不怪她藏私,还处处为她着想,以往对父兄的一点隔阂彻底烟消云散了。本来她还抽空给家里人做了不少小物件,想等有机会时捎回去,可是谢家被抄后,所有东西忽然间都不是自己的了,想给爹娘捎点什么以示孝心,却发现手里空空如也,只好给大哥一些碎银子让他路过长安时给家里人卖些东西全当心意。

周安生却坚决不肯要,一再说她一个女子在外孤身一人不容易,手里有银子心里才踏实,长生只得收回去。

幸好老夫人感念长生在谢府大祸临头之时,为了照顾锦姝不惜一同下狱,在狱中又想方设法救了嫡亲的孙女锦娘一命,现在又不惜违抗父母的命令也要留下教谢家的子孙读书,对长生渐生了敬佩和看重之心,为了让长生安心留下,就把女儿谢明珠偷偷送来的一些补品和药材送给长生让捎回家去。

长生虽然明知老夫人内心根本不在乎锦姝怎么样,不过是因为现在没有教书先生敢上谢家门,才一心想留住自己教锦文和锦书读书,所以如此厚待自己,但还是对她生了感激之心,起码父母见这些东西,就可知道自己在谢家确实生活得不错,自然就会放下心来。(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第250章、各自飘零

满屋蹦蹦跳跳地走了进来,手里举着一封信,说是长生的家信,长生心里一喜,赶紧接过来,示意满屋带锦姝出去玩,然后关上门开始看信。

大哥周安生走时,长生托他暗中打听莫姨娘和锦姝院里几名丫头的下落,也不知结果如何,所以她才如此着急。至于其他人,比如明净的通房丫头豆黄,与她没有多大的关系,她也没有那么多精力去管。

谢家目前这种情况,生死前途未卜,主子们尚不能自保,哪有什么精力去管曾经的家奴们?老夫人都能够狠心不去过问自幼服侍她几十年的瑞姑,对别人当然更不会上心了。

长生现在虽然依附别人生活,没有能力去过问这些,更无从去打听,可她就是放心不下,如果大哥不来,她就是担心也没有办法,因为老夫人不管,她自己不好出面,又没有可以信赖的人,现在略有办法,她为了让自己心安当然要知道她们的下落。

抄家后她们被押解到刑部大牢,雇下的仆妇们家丁绣娘厨子等皆被遣散,签了卖身契的家奴就没那么幸运,他们不分男女老幼百余口人皆被官卖。至于下场,就要看各人的命运,有一技之长的下场都不会差,老迈病弱的卖不出去,官府不会花钱白养,一般都是撵走,若无人亲友收留就会沦为乞丐,等待旧主情况好转再投奔,谢家这种情况,就是有人知道也不会来投的,没的赔上了性命。

下场最让人担心就是年轻丫头们,如果继续有人买去为奴为妾或者被贫家买去为妻还好些,就怕被卖入青楼毁了终身,这也是长生最担心的。

紫葫虽有兄嫂,但她父母早亡,兄嫂心狠贪婪哪里肯出钱买她,大概只会避之不及。她虽姿色普通不至于被卖入青楼,但因被明清所害已非完壁,人家无论是买妻还是买妾还是买丫头都不会要,买她的要么是最下等的烂窑子,要么年纪大家里极穷或身有残疾实在讨不到老婆的男人,无论哪个,都不是长生愿意看到的。

维妮姐妹和可乐可喜年轻貌美又聪明伶俐,长生一心希望她们能够被别家买去做丫头,千万不要落到什么不堪的地方。

大哥不付她所托,果然问得清清楚楚,长生看完信,松了一口气的同时,却皱起了眉头。

这些人是在她们被押解上京的第二天发卖的。太姨娘和豆黄居然是最早卖出去的,两个被人一起买走后下落不明。长生百思不得其解,太姨娘年长体弱,豆黄虽美貌却已非完壁,居然还有人买她们?太子党人在朝中现在是祸患,曾经的亲戚朋友现在避谢家尚不及,谁人敢不避嫌买谢府旧奴?且不说别人,谢明珠为了避嫌都不敢出面买下照顾她长大的瑞姑,何况别人?长生只能盼她们还过得去,等明净出狱后寻回她们。

紫葫的下场出乎长生意外的好,她被京城外一个家贫的农户买走为妾。周安生特意前去打听了,这个农夫年纪不过二十出头,年轻健康,品性端正,妻室病故留下一子一女,他担心另娶妻会虐待一双儿女,也掏不起娶妻的花费,就想买一妾室却一直不能如愿,而紫葫因为相貌普通又非完壁,那天所有的丫头都卖完了只剩下她,官府的人急着脱手,所以价格压得很低,刚好那农夫进城卖菜,见紫葫年轻体健相貌端正,关键是价钱很低他能买得起,倒也不计较是否完壁,就买回去为妾。听说那农夫心肠不错,见紫葫善良能吃苦,又很疼爱他年幼的儿女,倒是真心真意待她好,紫葫现在已经怀孕了,虽是为妾,但那农夫又不娶妻,除了名份和妻子没有什么两样,这一家除了穷些,倒真的没有什么不好。长生松了一口气,真心地替紫葫高兴,她的下场确是出乎意料的好,暗想等以后有机会定要去看望她,尽自己的能力帮助她。

让她想不通的是,维妮姐妹和可乐可喜是被一个人同时买走的,听说他来了之后既不看也不挑,就直接点名要这四丫头,付了银子很快带上马车就走了,这个人到底是谁无从得知,周安生花了银子也问不出来。让长生既揪心又放心,放心的是说明对方是有身份的人,说不定还是谢家故旧,为了避谢家的嫌疑不愿意让人知道,最起码绝不会是青楼,青楼添了新鲜人一般都要大肆宣扬招揽生意。揪心的是她们到底会流落何处?现在处境如何?只能祈盼那样伶俐善良的人,一定会有好去处的。

无论如何,好歹知道了她们的大概处境,总比以前老搁在心里好受得多。为了不让老夫人怀疑,也为了让父母放心,她烧毁了这封信,又提笔写了一封家信让满屋交给老夏捎去驿站寄回家,只希望她们这些四散飘零的人,还有团聚的一天。

日子就这么平静地过下去,转眼已到腊月,春节将近了,长生离开老家已经快一年了。她十分清楚老夫人暂时对自己和锦姝还比较厚待的原因,除了锦姝离不开自己之外,也因为目前谢家福祸未定没有教书先生敢上门,只能由自己应付着教锦文和锦书读书,多少有点利用价值。

对锦姝厚待是因为尚不明确抄家之祸的根源是什么。山庄的日子虽然看似与世隔绝,但朝中的消息还是源源不断地经谢明珠传过来,因为再无其他人,老夫人眼力不好,林心慧又太忙,大多数书信都是长生念给老夫人听,回信也由她执笔,所以她对朝中的消息倒也知道的清清楚楚,再结合掌握的那点历史知识,她越来越怀疑祸由明澈而起,虽然明澈到底做了什么事激怒秦王暂时不能得知。

据她所知道的那点历史知道,李世民并不是个小肚鸡肠爱记仇的人。玄武门事变后,真正下场很惨的只有太子和齐王的亲属和心腹,其他人都是或贬或免职,大多数太子党人都放过了,并没有秋后算账,当然,其中也有稳定朝堂的原因,新皇登基,人心惶惶并不是什么好事。

成紫玉的父亲是深得李建成信任的幕僚,成家也只是流放而已,并没有满门抄斩。历史上有名的魏征也曾是李建成最器重的人,在玄武门事变前曾多次力劝李建成早点下手干掉李世民,李世民若真是睚眦必报,早把魏征满门抄斩了,那里还会重用。可是玄武门事变后李世民爱惜他的才华,不但不记前仇还委以重任,成为一代名臣,君臣共同成就了有名的贞观之治。

所以明清虽然为李建成办了一些事,但他在太子党中也不过是一名屑小之辈而已,根本就不被新皇上当回事,象他这样的大多数只是被免职或贬到边远地区为官,有的甚至被斥责一次就放过了,被抄家下狱的只有谢家。

从谢明珠传来的各种朝堂消息,如果仅是因为明清的原因,谢家根本不至于被抄家。谢无涯当初可是大力支持秦王的,以前谢家的大多数家产几乎都变卖送给秦王做军资了,后来谢无涯为了替秦王保住武功郡这块战略要地,不惜放弃封候只做了小小的武功郡伯,临终时又遗言谢家无论如何要忠于秦王。

虽然老夫人与明清在裴家的影响下,也为了谢家的前程审时度势,到后来却违背丈夫的遗言背叛秦王,无比坚定地站在太子一边,谁知世事难料,最终天下尽归秦王,太子党作鸟兽散。虽然如此,可是不看僧面看佛面,就是念在这个旧情上,李世民也应该放过谢家。

老夫人虽然对明澈有所怀疑,却也知道明澈是坚定的秦王党,所以还是以为谢家遭祸根在自己和明清,还想着新皇刚登基暂时顾不上,等朝政理顺了很可能看在明澈的面子放谢家一马,虽不至于官复原职,但起码可以保住一家大小平安。所以暂时锦姝在这个山庄的日子还不会差,从老夫人有什么好吃的总忘不了这个不亲的孙女就可看出来。

别人不清楚,长生审时度势,越发坚定自己的怀疑是正确的,也越来越担心,总觉得目前还不错的生活随时都会失去。

老夫人本就与明澈隔阂颇深,也因为不喜欢林心怡也不喜欢小锦姝,如果她得知谢府被抄的真正原因,又得知明澈已被新皇上厌弃,肯定不会再善待锦姝,到那时该何去何从?明澈和明净能出狱还好,无论如何总有他们护着锦姝,如果他们一直不能出狱,自己和锦姝在老夫人手下如何讨生活?

如果自己能留下还好说,就是受些委屈总能护着锦姝,老夫人看在她尽心教锦文和锦书读书的份上,也许会对锦姝留些情面,就怕老夫人气极辞退自己,把锦姝一个人留下。

到那时,就是她想带锦姝走也不能如愿。老夫人总是锦姝的嫡祖母,如果明澈兄弟不能出狱,也是她唯一的监护人,老夫人若不愿意,谁也不能从她手里带走锦姝。她既有义务照顾锦姝也有义务管教她,就是虐待她外人也无从插手,

而明澈的两个妾室李姨娘和莫姨娘肯定也会被撵走,就是讨好了老夫人能留下,她们知道明澈出狱无望生死难料,又从内心深处无一不嫉恨林心怡,哪里会真心对锦姝好?只要不为了讨好老夫人沦为帮凶就算好的,到哪时该怎么办?(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第251章、明净归来

腊月二十三日是小年,传说中灶神下凡的日子,谢府诸人都松了一口气,到了这一天,今年的一切就算结束了,所有人无论贫富贵贱都要准备辞旧岁迎新年了,所以就算皇上想要将谢家人赶尽杀绝,也会等到年后。

虽然处境艰难,老夫人还是郑重其事地安排了祭灶之事,每个人都分到了精心烙制的灶饼和麦芽熬制的灶糖,香甜而极粘牙的灶糖嚼到嘴里,似乎减了几分苦难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