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桐闻言终于抬起头来看了她一眼,问道:“那你可曾跟他说了如今住哪里?”

青黛脸上涨得通红,支支吾吾道:“高公子他非要问…我…”

幼桐低下头静了一阵,缓缓将书合上,过了许久,才低声道:“青黛,你在我身边有七年了罢。”

青黛不知她为何忽然问起此事,心中又惊又慌,偏又不敢问,只老老实实地回道:“是,奴婢是武德元年进的府。”

幼桐看着她,叹了口气,道:“我记得你比还我大两个月,而今也有十七了吧,也是该嫁人了。”她仿佛没有看到青黛脸色陡变,直截了当地问道:“你对高恒是不是——”

话未说完,青黛已是一骨碌跪在了地上,惶恐道:“小姐,奴婢不敢。高公子他…他…”却是怎么也说不下去。

幼桐看着她,半天不说话,想了许久,才缓缓道:“你要晓得,高家的门第,不可能娶你为正妻。”

青黛眼一红,顿时又泪珠滑下,强忍住哭腔,咬唇道:“奴婢只是个下人出身,如何敢作奢望。小姐,你让奴婢陪着你吧,奴婢情愿一辈子不嫁人。”

幼桐别过脸去,没再说话,只无力地抬了抬手,道:“你先起来,洗洗脸回屋歇着吧,这事儿且容我细想。”

晚上却是无论如何也睡不好。当初诈死离家时,只想着自己自在逍遥,却忘了问这两个丫鬟是不是也愿意和她一起过这种日子。如今白灵生死未卜,青黛这里,怎么也得给她寻个好归宿。只是,高家…高家…到底齐大非偶。

第二日早晨,外头有客求见,青黛先去开的门,过了一会儿,又红着脸匆匆忙忙地跑进了幼桐房间,支支吾吾地不好意思说话。幼桐欲出门察看,又被她拉住,犹豫了半晌,才别别扭扭地小声道:“是…是高公子…遣了冰人过来…”

幼桐一时愣住,过了半晌,才在太师椅上坐直了身子,低声道:“你先将她请去厅里喝茶,说你外祖母身体不适,不能见光。我这里在床前设个屏风,一会儿你就将人请过来,隔着屏风说话就是。”

青黛红着脸应了,迈着小碎步急急地告退。

幼桐赶紧将刚买回的竹制屏风摆在床前,将床上风景遮得严实,又将多宝格子上的几样珊瑚摆件收了起来,换成了官窑的瓷器,开了窗,仔细查看了一番,确定无误后,方才从抽屉里拿出一白瓷小瓶,从里头倒了一刻碧绿色的药丸,和水服下。不一会儿,嗓子里有些干干的,幼桐咳了咳,顿作嘶哑之声。

一会儿,青黛就过来敲门。幼桐哑着嗓子让她请人进来。

隔着屏风,幼桐看不清那冰人的相貌,但从她说话的语气和态度来看,倒也还算诚恳。离钱塘不过几月,幼桐方才从这冰人口中得知高恒原来已经娶了正妻,而今正是求纳青黛做二房。虽说幼桐早已料到,可而今亲耳听见,心里却还是十分不舒服,敷衍了几声,却没有立刻答应。

那冰人也不急着催,只笑笑地说道:“这婚姻大事绝非儿戏,老太太好生考虑也是应当的。不过不是我林婆夸口,那高公子真真地好人才,这四里八乡的谁不夸赞。高公子也不是那种见色眼开的,这湖州城里有多少美貌姐儿想进他家的门,那高公子何曾看过她们一眼。我听说,他与姑娘的旧主也是熟识,以前还见过姑娘几回。而今还能再见,怎么说也是缘分…”

待那冰人走后,幼桐又问了青黛是否愿意嫁进高府。青黛口中虽还坚持着要陪她,眼中却分明有些松动。幼桐见状,心中暗叹,第二日便托人给那冰人送信去,算是应了此事。

尔后便是给青黛备嫁妆了。她在幼桐身边跟了这么多年,幼桐自然不会亏待她,更何况,她日后去高家作妾,身边也需银两傍身。余家的田庄虽被土匪烧掉了,但幼桐私下里还是存着不少银子,一共给青黛备了二百两的银票和两套金头面,以及钱塘城里的一个小铺面。

因是纳妾,仪式便简单得多。高恒为示重视,还是请人送了聘礼,又择了吉日相商,最后定了十一月九日。

临出嫁前,幼桐还不忘了仔细叮嘱青黛如何处事,道:“高家老夫人出身世家大族,最讲规矩,日后你进了门,表面上的工夫一定要做好,切不可被人挑出刺来。在府里头也不要与高夫人争强斗胜,她到底是正妻,闹起来总比你占理,但也不要太懦弱,若是她做得过了,你也不要哭哭啼啼地找高恒哭闹,只需偶尔示弱说说委屈就好。入口的东西要小心,药不能乱吃,不可随意相信他人,便是高恒的话你也多加思量…”

青黛一一记下,说到最后,主仆二人又忍不住掉了一通眼泪。

到十一月九日,一顶花轿将青黛迎进了高家的大门,幼桐彻彻底底地成了孤家寡人一个。

青黛一走,这院子里便冷清了下来。四邻中有些长舌的,背地里没少说青黛的坏话,不外乎她贪慕高家的财产,毁了婚嫁去高府作妾之类。幼桐也懒得和她们解释,大部分时候都关着院门在家里头看书发呆,有时候出门去探一探九头山的消息,寻思着什么时候混去山寨一趟,就算找不到那“玉面书生”报仇,至少也得问出白灵的消息来。

她当然没有想到,有些事情,会无缘无故地找上门来。

这日早晨,她在外头巷子里吃早饭,总觉得有些不对劲,仿佛有视线一直盯着她,可待她四下了搜寻,却又寻不到踪迹。

心中难免有些不安,快步冲回院子,那种如芒在刺的感觉才终于消失。幼桐将门窗都关上,又倒了杯茶,一口一口地喝干了,正要起身,忽觉眼前一片模糊,心中大叫不好,但为时已晚,四肢一软,就势往地上倒去。

跌倒之前,面前一黑,一双宽厚有力的胳膊将她围住。

幼桐再醒来时已不在自己房里,身下摇摇晃晃的,还伴随着吱嘎吱嘎和踢踢哒哒的声响,她艰难地睁开眼,身上盖着银色的丝质被褥,往上是小小的窗,再往上则是宝蓝色的细绒布车顶。

“你醒了?”有人在一旁说话,是男人的声音。

幼桐猛地坐起身,睁大眼睛看着面前的男人,赫然是那天在知府衙门交过手的那位。他今儿换了身黑衣,领口和袖口却用金线镶边,原本庄重的颜色竟然被他穿出了浪荡的味道,肤色依旧黝黑,一双眼睛狭长而深邃,而今正微微眯缝着打量她,忽然又笑起来,“我以为你好歹也得后天才醒,没想到,喝了‘九日醉’,你居然只睡了三天。”

幼桐暗中运气,发现身上并无钳制,稍稍放下心来,瞪着眼喝问道:“你是谁?”

男人笑眯眯地看着她,“九妹,你忘了,我是你五哥啊。”

作者有话要说:好吧,故事终于开始进展了。

话说,俺今天去跟朋友吃饭,然后又被拉去打麻将,然后...又输了...

俺要戒赌!!!

陇西崔家

幼桐不说话,男人则看着她笑,硬朗的脸上居然笑出两个浅浅的酒窝来,看得幼桐十分闹心,只恨不得狠狠一拳打上去,看他还能不能笑得这么欢。

幼桐当然不会当真地以为男人认错了人,她还清清楚楚地记得那天在屋顶,男人揭开她面巾时曾脱口而出的名字“文凤”,想来自己跟那个女人有几分想象,却不知,他如此大费周折地将自己擒过来,所为何事。

心念至此,幼桐便沉下心来,坐正了身子往后靠了靠,整遐以待地等他开口。

男人却不急不慢,慢条斯理地学着她的样子靠在车壁上,懒洋洋地笑着道:“九妹刚睡醒,这会儿脑子定是还晕乎着。一会儿我们在云和县打尖住宿,五哥再和你细说。”

“云和县?”绕是幼桐再冷静,听到这个地名也有些坐不住了。云和县在湖州西北至少有三天的路程,她不过是睡了一觉,醒来后竟已身在千里之外,如何能不震惊。“我们这是要回家去吗,五哥?”幼桐眨了眨眼睛,换了方式再问道。

男人眼睛一亮,似笑非笑地看了她一阵,终于满意地笑起来,“是,我们回家去。九妹出来这么久,我爹和我娘快急死了。四哥和六弟都被打发出来找人,不过他们都走得不远,只在陇西四郡搜寻,却不料你这丫头竟然这么能跑,一不留神就躲到了江南来。”

幼桐一脸羞愧之色,“都是我的错,让伯父和诸位哥哥操心。”

男人满面笑容,“你呀,白白地在南山庙里吃斋念佛这么多年,性子还这么急躁。好在家里人都疼你,回头好好地认个错,大家也都不会为难你。你不愿嫁进沈家,好好地说就是,怎好一言不发地就走了,害得我们费劲了力气才将此事给压了下来。这离家出走可不是小事,若是传了出去,你让我们崔家的这些姐妹们日后如何做人?”说到最后一句,男人的脸上带了些厉色,仿佛果真在斥责这不懂事的妹子一般。

幼桐却是从他这一番话里听出了事情的大概,想来这位九小姐在家里头是个实实在在不受宠的,要不,怎么会无缘无故地在“南山庙里吃斋念佛这么多年”。却不知被家里头到底许给了什么样的男人,竟让这钱进小姐逃婚出走。说起来,这九小姐的处境和她倒是有几分想象,且能在崔家这么多人的搜寻下而不露丝毫蛛丝马迹,的的确确有几分本事。

男人似看出幼桐的心思,正色道:“旁人浑说什么你都信,沈家三公子若果真是个上不得台面的纨绔子弟,当年小叔叔和小婶婶怎会替你定下婚事。以沈家的家世,便是崔家长房嫡出的小姐也配的,如今竟落在你一个父母双亡的孤女身上,你让旁人如何不眼红,背地里难免要说些难听的话,巴不得把你给气走了,好便宜了她们自个儿。沈家老三我也亲眼见过的,那相貌气度都是万里挑一。昨儿我刚接到消息,他又里应外合,将湖州城外的九头山土匪窝给攻了下来,立了大功——”

“九头山?”幼桐心中巨震,面上却强作镇定,只作出一副看热闹的神情来,道:“我在城里的时候倒是听说过,那些土匪胆大包天,竟然…竟然去知府衙门挑衅,而今,居然被剿了,真是天理昭昭,报应不爽。”

男人笑道:“这还不都是沈家老三的好计谋。那小子虽说长得跟女人样的,可实在有些门道,也不晓得怎么就得了山寨里头大当家的信任,居然当上了七当家。有他在山寨里做内应,焉有攻不下的道理。”

幼桐藏在被褥下的手微微发抖,声音却愈发地冷静起来,“七当家玉面书生,这位沈家三公子真是好,智勇双全。”

男人便是再聪明,也猜不到幼桐跟那沈三之间竟然会有这样的纠葛,见她居然能叫出沈三在九头山的名号,忍不住笑道:“连你也晓得他的名号,看来他这几天的土匪没有白做。”

幼桐冷冷地笑,一字一字地说道:“那是自然。”

男人若有所思地看了她半晌,皱着眉头没说话。

这一路上,幼桐渐渐从这男人口中得知了事件的大体经过。面前这个高壮黝黑的男人是陇西崔家的嫡出子弟,行五,名维远,其父正是崔家的家主,而这逃婚出走的崔文凤则是五房所出。

崔氏乃是当今四大家族之一,除了陇西这一支外,另一支在清河,也就是幼桐母亲那一族。这两支原本同出一族,只是后来因故渐渐疏远,联系得少了。

文凤之父崔家五老爷也是崔府嫡子,年少时因书念得好格外受老太爷的宠,元庆二十年,年仅二十七岁的崔五爷更是连中三元,一时荣宠无比。

只可惜,这崔五爷早年用功太过,埋下了病根,刚过而立之年便因病去世,膝下只得了崔文凤这么一个女儿。又过了几年,五夫人也过世了,文凤就成了无父无母的孤儿一个。

老太爷过世后,起先是由崔家长房也就是崔维远的大伯继承的家主之位,后来先帝立太子那会儿,他站错了队,得罪了当今天子,没多久,皇帝便寻了个错处将他一贬再贬。崔大老爷一时受不住,竟投水自尽了,之后,才由崔维远之父崔广清继承了家主之位。

文凤无父无母,性子又孤僻内向,加上早些年为父母守孝,深居简出,常年都住在南山庙里为父母祈福,这崔府上下,见过她的人寥寥可数。这也是崔维远胆大包天,居然敢弄个西贝货回去糊弄的主要原因。

至于文凤与沈三的婚事,还真是崔五爷生前定下的,那时候他还在翰林院,最爱喝茶下围棋,沈家老爷也是位围棋高手,二人抽空就战几盘,再到后来,二日竟有些相见恨晚的意思了,也不知后来是谁先提了出来,一句话就将文凤和沈家老三的婚事给定了下来。

那会儿沈家还未发迹,崔五爷也不曾与人提及,只将此事说与了五夫人听,还留下了沈家送来的半枚玉佩以作信物。直到前不久文凤及笄,沈家才派人过府说起婚事,崔家上下这才晓得。文凤这个素来不被关注的小孤女忽然就成了香饽饽。

也不知文凤到底是怎么想的,还是崔家有人在她面前说了什么怪话,这姑娘竟然生出了抗婚的念头。但她还算沉得住气,跟谁也没说,崔家上下也完全没想过她这么个小姑娘真能逃走,结果,有一天,她就忽然离家出走了。

一个年轻女子离家出走,便是日后寻了回来,名声也毁了,再说崔家也丢不起这个人。因此,文凤出走的事儿被崔广清死死地压了下来,除了负责找人的老二和老四之外,就只有崔维远知道了,便是老太太也都瞒着,只说文凤思念亡母成疾,如今正在养病。

幼桐安安分分地似乎接受了安排,这让崔维远有些意外,他原本还准备了一肚子威胁的话,可通通都没机会说出口,这感觉,就好像一拳头打在棉花上,让他有力气也没法使。

但崔维远没有就此放下心来,他不是没和幼桐接触过,那身剑法绝对师出名门,可他旁敲侧击地问了好几次,幼桐不是顾左右而言他,就是直截了当地拒绝回答。更让他心神不宁的是,幼桐对代嫁一事并无半点异议,甚至,她眼中偶尔还会闪过一丝兴奋,这让崔维远开始怀疑自己这个决定是不是有些太仓猝了。

江南距陇西数千里,自不是几日就能赶到的,更何况,这一路上,幼桐还有不少东西要学,旁的不说,崔家七大姑、八大姨,还有十几个叔伯婶娘,二十来号兄弟姐妹,再加上他们各自的丫鬟下人,单是名字就有数百号。

好在那崔文凤素来少与人接触,平日里也多在庙里头过活,既无交好的友人,也没有相互看不惯的仇敌,到了崔府,也不必费太多精力周旋。

崔家府邸在陇西清水,除了崔氏家主和几位出仕的同宗在京中为官外,其余的族人都聚居于此。崔维远倒也不急着将幼桐送回崔家,而是在清水城外另租了个院子先将幼桐安置下,一面使人送了书信去府里报信,一面又买了几个丫鬟□着,以便日后伺候幼桐。

说是伺候,其实不过是监视,幼桐心中虽明了,嘴里却不说,安安分分地由着他折腾。

一旦进了崔家,认人都是小事,规矩礼仪却是半分也错不得。崔维远只当幼桐是江湖中人,不懂礼仪,生怕日后进府后出了岔子,特特地从京城请了个嬷嬷过来教授她礼仪。

虽说余家不算什么世家大族,但崔氏却是个实实在在的千金小姐出身,自幼就将幼桐□得极有规矩,使得崔维远花了大力气请来教授她礼仪的嬷嬷丝毫使不上力。这让崔维远心里头更加没底了。

作者有话要说:肚子痛,爬去睡觉

大家的留言俺明天再回复。。。

初进崔家

十一

在城外住了一个来月,眼看着就是新年,崔维远便开始准备送幼桐回崔府的事宜。

崔家的排场比起余家来说自然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更何况,如今文凤又与沈家订了婚,身价水涨船高,单单是冬衣就从里到外置办了四身,更有一套掐丝镶绿宝石的头面,一套金丝缀珍珠的首饰,其余布料、摆件更是数不胜数。

东西送到时,崔维远暗中打量幼桐的神色,见她面上始终淡漠,便是他最后从箱子里取出一件大红色白狐裘领的披风来时,幼桐也只是淡淡地瞥了一眼,口中不轻不重地道了声谢。崔维远见状,心里更加没有底。

这些日子,他没少监视幼桐的言行,可越是看下来,就越是不解。看得出来,她出身良好,举止优雅,不贪慕虚荣,不贪图富贵,且性格坚毅,十分有主意,怎么看也不像是能被人胁迫去代嫁的。可她偏偏就应了,不仅毫无怨言,而且还安之若素。

然而,无论崔维远如何的不解,而今想要反悔已经来不及了,一来他早已将寻到文凤的事报回了崔家,二来,他刚刚收到消息,二哥崔维风已经寻到了九妹文凤,这个素来胆小怯弱的妹子居然已经不动声色地嫁了人。

既无后路,崔维远只有硬着头皮一条路走下去。他暗暗地安慰自己,无论如何,那总是个举目无亲的女孩子,又在他眼皮子底下,再怎么不安分也翻不过天去。他却是忘了,连文凤那样胆小怯弱的小姑娘被逼急了都能离家出走,更何况他眼前胆大包天的这一位。

崔维远的好日子,在幼桐的马车渐渐驶进崔家大门的时候,就已经渐渐地远去了。

陇西崔氏,百年世家。

不同于钱塘低调精致的奢华,崔家肆无忌惮地显示着这百年大族的庞大气势。且不说那屋上的雕梁画栋,花园里的群芳斗春,单是进门时的那扇大门,竟是一整块的紫檀木所雕出,绕是幼桐见多识广,也忍不住心中一震。

紫檀生长不易,五年一年轮,八百年方成才,故有“一寸紫檀一寸金”的说法,寻常人家,若是得了一方紫檀,莫不视为珍宝。余府里头也有紫檀雕成的物件,但多是围棋罐,笔架这样的小物件,钱塘首富胡家早年从海外得了张紫檀书桌,还引得城里各家争先观看。这余家果真是百年世族,财大气粗,连个大门都建得这么嚣张。

幼桐目不斜视地跟在崔维远身后亦步亦趋,她今儿穿了身松花色百褶如意长裙并桃红色琵琶襟短孺,梳芙蓉归云髻,发髻间只着了支素色珠钗。因是刚刚订过亲的,脸上不好太素,便在腮间扫了淡淡的胭脂,衬着瓷白的肤色,格外娇俏可人。

依规矩,进了府后的头一件事就是要去给老太太请安。这是幼桐在崔家的第一次露面,崔维远倒比幼桐还紧张些,一路上不断地别过脸去看她一眼,好几次想要开口劝慰,见她面色如常,便再说不出口。

文凤回府的事是早已报回了家的,故老太太并几房的夫人、少爷小姐们早在大厅里候着,说说笑笑的,好不热闹。

听得文凤和崔维远到了,老太太赶紧让他们进屋。幼桐深吸了一口气,看也不看崔维远,抬着头,挺直腰杆,迈着最优雅的步伐,一步一步地走进大门。

这院子名唤宣德堂,是崔老太爷生前的住所,崔老太爷役了之后,老太太仍旧住在此处。当初崔维远说到此事时,幼桐便晓得,这大院子里做主的,仍是面前这位头发发白却精神矍铄的老太太。

屋里诸人个个脸上都带着笑,坐在上首正中榻上的就是崔家老夫人李氏,她年逾花甲,头发白了一大半,眼睛却仍灵活,看起来精神颇佳。幼桐进得门来,马上有丫鬟搬了垫子来让她行礼。

幼桐方欲跪下,那厢老夫人已经亲自下榻将她扶起身,牵着她的手将她拉到榻边,满脸慈爱地道:“都是家里人,何必行这些虚礼。快让老祖宗瞧瞧,哎哟,这小脸比先前还好看了些,真是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

崔维远心中一震,脸上笑容有些僵硬。

幼桐脸上泛出淡淡红晕,半垂着脑袋小声道:“都是五哥的功劳。前些日子原本身子还有些不适,五哥从京里给请了位大夫过来,好生调养了一阵。五哥非逼着我多吃,老祖宗您看,我这脸上都长胖了。”说着,还嗔怪地看了崔维远一眼,目中却是满满的感激。

崔维远顿时起了一身的鸡皮疙瘩,面上却还不得不挤出笑容来,朝老太太笑道:“老祖宗,您看我冤不冤。您这边是千叮呤万嘱咐,只差没让孙儿下军令状,非要我将九妹身子骨养好些,她却不晓得从哪里听来的这些怪话,非说女儿家要瘦些才好看。您说,那瘦骨嶙峋的样子有什么好看的,圆圆呼呼的才有福相么。”

众人大笑,其中有个圆脸杏眼瞧着比幼桐还要小些的女孩子一脸娇憨地插嘴道:“五哥你哪里晓得女儿家的心事,谁要长得圆圆呼呼的,若是出去了,怕不是要被人笑话整天只知道吃,长得跟猪一样么。不过九姐姐可不胖,您看她脸蛋儿比我还小呢。”小姑娘笑嘻嘻地上前将脸凑到幼桐旁边,一本正经地问道:“您们瞧,是不是?”

众人被她这举动笑得前仰后翻,老太太更是一面抚着胸口一面道:“你这十丫头,真是…真是个憨货…这日后…可要怎么嫁得出哦…”

那姑娘被众人取笑,一副气急败坏的样子,瞪眼吹须,却只见娇憨可爱,不觉骄纵跋扈,让人心生喜爱。

幼桐听老太太唤她十丫头,心知这定是崔维远的亲妹子,二房嫡出的十小姐崔文颜。她比文凤小半岁,刚刚及笄,因性子活泼好动,最得老太太的宠爱,平日里说话行事便没有太多顾忌。

幼桐用余光将厅里众人再打量了一番,除却老太太和十小姐文颜外,上首还坐着三位锦衣华服的妇人,瞧着都甚是年轻,其中一位与文颜相貌酷似,想来维远与文颜的母亲,如今的二夫人。

另外两位,一位是容长脸,狭长眼,皮肤白皙,容貌清秀,穿着身宝蓝色素纹绣花袄并鸭卵青散花百褶裙,端庄优雅,另一位则生得张娃娃脸,着柳黄色云雁细棉衣,配着条银纹绣百蝶度花裙,眉目间总挂着和蔼的笑意,观之可亲。

幼桐回忆崔维远曾画出的画像,知道这二位分别是三夫人吴氏与四夫人刘氏,遂上前朝这三人一一请安问好。崔家还有寡居的大夫人王氏,平日里深居简出,并未出席。

随后便是诸位兄长,分别是二哥崔维风,三哥崔维清,四哥崔维成,老二和老四都是二房庶出,老三则是三房嫡子,另还有长房的老大维哲与四房的老六维泰不曾到场,老大是在京中为官,而老六,幼桐听崔维远提过一回,乃是个地地道道的纨绔子弟,游手好闲不学无术,平日里甚少着家。其余的诸位弟弟们都在学堂里念书,今儿便不曾前来。

崔家未出阁的小姐们还有五个,除了十小姐文颜外,还有三房庶出的八小姐文清,以及四房庶出的十一小姐文娴与十二小姐文兰。因文娴身体弱,文兰便陪着去了别庄小住,故今儿厅里头,除了文颜外,便只有八小姐文清了。

文清相貌不俗,杏眼桃腮,樱桃小嘴,十足的美人,只是这位美人对幼桐似乎没什么好感。幼桐客客气气地和她打招呼,她面上虽带着笑,可眼睛里却带着怨愤,趁着众人不留意,朝幼桐狠狠剜了一眼。

幼桐自然不会被她这一眼就吓到,依旧笑眯眯地回来坐下,陪着老太太说话。

一旁的文颜对她十分感兴趣,拉着她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幼桐不了解她的底细,也不多说话,大部分时候都只微笑着安静地听她讲。

崔维远瞧着自家妹子没心没肺对幼桐那副推心置腹的模样,眉头又忍不住跳了跳。

见过诸位亲友后,幼桐便由丫鬟们簇拥着去了西苑的月影堂。这里原本是文凤父母的住所,五爷和五夫人去世后,文凤又去了南山庙长住,此地便空了一段时间,后来四房的老六崔维泰求了老夫人要求搬到此地暂住,却被老太太拒了,再后来,沈家过来重提亲事,老太太才让下人们将这里重新收拾出来。

因怕幼桐身份泄露,文凤原来的丫鬟都被遣了个干净,幼桐身边就只剩下崔维远送来的两个丫鬟含玉、含烟,老太太见她身边没有得力的,便将身边两个二等丫鬟慧英和慧巧送了过来,二夫人也凑热闹,送了个两个小丫头过来。这么一来,不算那些下等洒扫的丫头,幼桐身边竟有了六个伺候的丫鬟。

依照崔家的规矩,嫡出小姐的身边一律是两个一等丫鬟,两个二等丫鬟,四个三等丫鬟,如此一来,便只有委屈含玉和含烟了,谁让崔维远的面子没有老太太和二夫人那么大呢。

慧英和慧巧沾了老太太的光,一进月影堂就得了提拔,欢欢喜喜地跟幼桐叩头道谢。幼桐自不会以为她们果真对她死心塌地,这崔府上下,哪有一个可信之人。若不是要靠着这崔家九小姐的名号去找沈三报仇,幼桐也不会委身与此,与这些人周旋。

但面上工夫还是要做,不免又跟各位丫鬟们好生说了一番话,软中带硬,亲热中又透着些许锋芒,着实将诸位丫鬟们好生敲打了一番。谁说这九小姐内向软弱的?诸位相视一眼,各自有了计较。

作者有话要说:正如大家所说,崔维远的好日子到头了,您老以后就等着给幼桐姑娘收拾后事吧。。。。

另,俺不是说了石头不是男主么,怎么会轻易将幼桐嫁过去

倒打一耙

十二

临近新年,崔家上下早已忙碌起来。

在外做官的诸位族亲也都送了年礼过来,一车借着一车地往家里头运。

幼桐这边,也得了不少好东西,衣料和珠花都是先送到月影堂由她先挑了后才送去其余的诸位小姐手里。文颜性子豁达并不在意这些,那八小姐文清却是恼得很,气得连摔了好几只杯子,三夫人晓得以后,又将她叫去狠狠训斥了一番…

这些消息都是红叶和红芸从外头打听来的,这两位就是二夫人送过来伺候的,不同于慧英和慧巧的老成持重,也不同于含玉含烟的沉默寡言,这两个姑娘性子十分活泼,最爱打听府里头东家长李家短的琐事,回头绘声绘色地说给幼桐听。

幼桐自然没把那个文清放在眼里,只当是笑话听了,罢了,还赏了她俩一人一个香囊,只叮嘱她们小心打探消息,但万不可插嘴说人是非。

尔后,她又渐渐地晓得了一些府里的事情,比如那位八小姐虽是庶出,其母蒋氏却是位贵妾,乃是崔三爷远房的一位表亲,从小寄住在崔府里,与三爷是青梅竹马的情谊,故连三夫人也不好随意拿捏她;

还有文颜小姐也已经定了亲,男方是京里一位老翰林的幼孙,门第却并不显赫,但那位公子却是个淳厚老实人。为这,三夫人和四夫人私底下没少取笑二房。老太太却是极欢喜,又说男方家底薄,自掏了三千两银子给文颜添妆,只把三夫人和四夫人气得不行。

另还有四房的老六崔维泰,之前幼桐就从众人口中隐约猜出此人不大受众人待见,待听红叶红芸将这位六爷的光辉事迹说了一通后,幼桐更是心生嫌恶。不学无术、惹是生非、欺压百姓、强抢民女,仗着崔家势大,这位六爷就没有不敢做的事,就连府里的丫鬟们也不放过,小小年纪,房里就已收了四五个屋里人。

与老六相对的则是崔维远,这崔府上下,硬是没有说他不好的,什么谦恭友爱、宽厚敏捷、且待人温柔又和气,小丫鬟们还一提到他还会忍不住红脸。幼桐越听就越是忍不住想笑。不过他倒是尚未定亲,说是早年崔二爷找人算过,不宜早婚,故一直拖了下来,而今二夫人倒是一直相看着诸位世家千金,一直未定下来。

崔府的日子还算好过,沈家那边去年就透露去想要早些成亲的意思,这婚期虽未定下来,但想来总不会超过明年二三月,故幼桐只需老老实实地在崔家待嫁即可。

沈家虽是公卿世家,但沈三却非长子,文凤进门后只需孝顺公婆,管好自己房的事就好,故老太太也只寻了个嬷嬷过来教她一些管家的事宜,又让她抽空做些女工,日后进门后一来好打赏他人,二来也可孝敬公婆叔伯。

幼桐一一应了,回屋后却一股脑把这些事儿通通推给含玉和含烟。第二日晚上,崔维远就气呼呼地来了,将下人们都挥退后,好生说了她一通,不外乎既然是老太太的叮嘱,她怎好如此敷衍之类。

幼桐端着茶一边慢慢地品,一边看着他,平心静气地待他说完了,才又轻轻地吹了吹白瓷杯里飘着的龙井茶叶,缓缓笑道:“五少爷真真好笑,我跟着你来崔家可是享福的,哪里耐烦做什么女工。这也是我脾气好,在老太太面前还恭恭顺顺的,若是哪天惹恼了我,可不管是谁,冲着人就要撒气。左右那两个丫头闲着没事,就让她们帮帮忙又怎地,莫不是五少爷您怜香惜玉,见她们如此辛苦心疼了?”

崔维远闻言,原本就黝黑的脸上顿时铁青一片,瞪大眼盯着她狠狠地看了半晌,才终于认命地道:“你想怎么样?”

幼桐笑道:“五哥说哪里话来,我哪能将您怎么样啊?您一味迷药就将我掳了来,让我来崔家我就来崔家,让我代嫁我就代嫁,还不都是您一句话的事儿。只不过呢,九妹我心胸狭窄睚眦必报,谁要是得罪了我,我就一直记恨着,总想着有朝一日能报复过来。”

“所以,你这是故意让我不痛快。”崔维远苦笑。

幼桐只笑不语。

“罢了罢了,你想怎地就怎地。”崔维远毫不在乎地挥挥手,“左右在崔府,这院子里都是我的人,你便是想玩什么把戏也折腾不出来。我虽不清楚你到底为什么想要嫁进沈家,不过,既然你想进沈家门,就不要玩得太过了,要不,便是我也保不住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