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王听了傅云归的话,面色微冷:“城澄爱憎分明,不像某些小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还喜欢玩儿嫁祸这一套。”

  良妃听出他的言下之意,脸色一阵红一阵白,羞愤交加,好不精彩:“本宫不明白荣王的意思。”

  裴启旬的目光如同闪着寒光的利剑,刺入良妃眼中:“良妃娘娘有这个时间搬弄是非,还不如想一想如何讨好三弟,坐稳你的位置。毕竟不干不净的女人不是城澄,而是你。”

  裴启旬平日里总是带着三分笑模样,用来掩盖身上浓重的杀气。这会儿凶态毕露,骇得傅云归情不自禁地后退一步,腿肚子都发软了。

  见他这般维护城澄,良妃也知道自己在这里讨不到什么好,只得转过身,灰溜溜地走了。

  等到傅云归走远了,城澄看着她发福的身影,微微皱起了眉:“她是不是有病?我都嫁给你这么久了,她干嘛还要非跟我过不去?”

第64章 天灾

  第六十四章天灾

  “良妃在宫中的日子,只怕并不好过。”裴启旬拉过她,向宫外走去,“不过一条疯狗罢了,不必理会。”

  她嗯了一声,佯作不经意般低声问他:“她说的话…王爷不介意么?”

  他揉揉她的头发,温言道:“别人说什么,本王都不在意,本王只在意你。”

  朦胧的月色之下,城澄仰起脸笑着看他,一颗心好像跌进了棉花糖里,柔软又甜蜜。

  中秋宴后没多久,一个让人颇为唏嘘的消息传入荣王府——裴启旬的二弟,襄郡王病逝了。

  要说襄王没了,最难受的人还要数皇帝。襄王的生母出身低微,养成了他谨小慎微的性格。性子温和的襄王,对皇帝可谓忠心耿耿。如果说奕王老四是皇帝的左膀,那么襄王就是皇帝的右臂。只可惜裴启绍的这条臂膀,断得太早了。

  襄王英年早逝,身为兄嫂,城澄和荣王理应前去吊唁。不出所料的,他们在襄王府遇到了奕王夫妇,还有伤心不已的皇帝。

  裴启绍看起来憔悴了许多,老四在旁边不住地劝慰他,可事实上老四的身子也不大好。他在淮河救灾时落下的病,时不时便会将他折磨得痛苦不已,有时候甚至都难以下地步行。就连城澄一个和他们站在相对立场的人,看着他们兄弟俩这样悲痛的模样,都有些于心不忍的感觉。

  裴启旬看出她情绪不对,早早便以城澄身体不适为由,将她带回了府。襄王妃向来是个寡言少语的,遇到事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只是一味哭泣,根本顾不上他们这些亲戚,府里都是由宗人府的宗正在管事。

  如今先帝留下的几个皇子中,襄王病逝,奕王恶疾缠身,唯有荣王如日中天。那宗正只是个远房宗亲,不敢拦他,任由裴启旬带着城澄先走了。

  裴启旬看着她红红的眼睛,心情颇为复杂地说:“你同二弟才打过几次照面,至于哭得这么伤心?”

  她白他一眼:“你这人怎么这么冷硬的心肠,好歹襄王也是你的弟弟,我这做嫂嫂的替他哭一场怎么了!好端端一个人,那么年轻就没了,多可惜…”

  裴启旬很想问她,到底是可惜襄王,还是心疼皇帝,可城澄的话对他到底有几分触动。襄王这个弟弟虽说和他不亲,但只比他小两岁,是兄弟之中和他年纪最为接近的。尽管小的时候他们就玩不到一块去,可一想起这个看起来温和无害的弟弟,荣王心里多少也有些难受。

  但不管怎么说,襄王的病逝,无疑削弱了皇帝在朝中的影响力。皇帝要找人办事,很多时候都不可避免地要用到宗亲。皇帝见自己继位三年,裴启旬都没什么异动,便逐渐对这个皇兄多了几分信任,渐渐的也敢将更多的差事交给裴启旬去做了。

  不得不说,裴启绍这皇帝当得还真是多灾多难。延祚四年的时候,京城附近突然蔓延起了瘟疫。朝廷赶忙封闭了九门,可惜迟了一步,病情已经蔓延至京城,甚至宫内。

  宫内不比乡野,自有无数医术精湛的太医。太医很快便得出结论,引起这场瘟疫的传染病是天花。染疾者会出现高烧、乏力、恶心和严重的皮疹等症状,无药可治,唯有等死一条出路。

  为了防止天花再蔓延下去,皇帝不得不下令对染症者进行隔离。其中不仅包括许多宫女太监、低位妃嫔,还有皇帝的爱子,大皇子元澄。

  自从大皇子染病,良妃就跟疯了一样,整天跪在皇帝的寝宫外哭诉,求皇帝救救他们的儿子。皇帝刚开始还好言安慰,后来被良妃哭得心烦意乱,只得闭门不见。

  在大皇子的病情进一步恶化后,疯狂之下的良妃竟然授意宫人,将大皇子的贴身衣物悄悄送到她的对头们身边,譬如珍妃,譬如妍嫔。珍妃所出的大公主最先遭了秧,快十岁的小姑娘,没几天就断了气。

  珍妃自然悲痛不已,哭得肝胆俱裂,恨不得将良妃撕碎,只是苦无证据。珍妃咽不下这口气,跑去找皇帝闹,被皇帝无情地赶出了乾元殿。珍妃走投无路之下,只好冲进良妃的寝宫,狠狠地打了良妃一巴掌。

  良妃捂着脸,冷笑地看着她:“你打本宫又有什么用,你的女儿再也回不来了。只是可惜,你那三皇子怎么也没跟着一起去了呢,大公主一个人走了,黄泉路上该多孤单啊。”

  “你这个贱.人!”珍妃怒目而视,“你放心,我的靖窈不会孤单太久的,大皇子很快就会下去给她做伴了,不是么?”

  一提起大皇子的病,良妃整个人都没了骨头似的跌坐在地上,一脸的失意。她好恨,好恨,恨老天爷不给她争这口气!本以为不得宠爱也算不得什么,再熬几年,只要她的儿子当上了太子,她的日子就会好过了,却没想到大皇子竟会染上天花…她不甘心,凭什么遭罪的只有他们母子!

  事到如今,她已经什么都不在乎了,只想着和自己的敌人同归于尽。宫里的,自然比较容易得手,至于宫外的,良妃也自有她的法子。

  城澄发现元烨染上天花的时候,就怎么都没想到会是良妃的杰作。等到裴启旬查出荣王府里竟然有良妃的人时,一切都已经太迟。

  他只能拼命拦住城澄,不让她进元烨所在的房间。城澄哭成一个泪人儿,不住地在他身上捶打着,发泄着自己的愤恨和无力。

  “怎么办,该怎么办…烨儿他还那么小,他怎么受得住啊!”

  裴启旬看着她这样子,只觉得心如刀绞:“事到如今,由他在这里等死也不是办法,我知道南方有一名神医,曾经治好过天花恶疾。只是那名神医太过年迈,出不了远门。我这就让人送烨儿出京,一定把他的病治好。”

  城澄一个劲的摇头:“不,你骗我,你只是想把烨儿骗出我的视线,等他没了气儿,你就会悄悄地把他给埋了,不叫我知道…”

  “城澄,你信本王一次,本王什么时候骗过你?”他耐着性子,柔声哄她,“你信我,我一定把烨儿完完整整地给你带回来。”

  事到如今,城澄没有别的办法,只有眼睁睁地看着荣王让人把孩子抱走。这一走,就是一年。

  一年过去,京城时疫已平,可城澄还是迟迟没有等回她的儿子。她从期望失望到绝望,一年过去,她好像变了一个人一样,变得沉默寡言,再也不见欢声笑语。

  既然已经知道了是谁把他们害成这样,荣王自然不会放过良妃。查明真相之后,他一怒之下答应了和苏家的合作,与珍妃里应外合,毒死了傅云归。

  这场瘟疫过后,皇帝虽然没有染上天花,但痛失爱妃爱子,受了不小的打击。宫里有小道消息传出,说是得知大皇子死讯时,皇上竟然口吐鲜血,溅红了面前雪白的宫纸。自那之后,皇帝便病了,不得不卧床静养,停了早朝。

  这场瘟疫,说到底既是天灾,也是*。裴启旬日日都在为府内出了细作这件事后悔不已。他消息灵通,对府内下人的筛选非常严格,可是怎么都没想到,跟了他那么多年的侍从里竟然会有傅家的人。如今的傅家虽然早已远不如百年前的风光,但开国时的大齐第一世家,绝不是说说而已。裴启旬这个时候才意识到,自己终究还是太过大意,太过轻敌。

  城澄初时也怨他,后来就渐渐学会了认命。比起良妃母子的命丧黄泉,她的儿子好歹还活着。就算她见不到他也好,只要他活着。裴启旬的说法很坚定,他们的儿子没有死,只是身子虚弱,不能再长途跋涉,还要再在南方将养几年。城澄别无他法,只能选择相信。她没办法再责怪裴启旬,因为她知道,王爷虽然看似薄情,但心里头比谁都喜欢那孩子。元烨得病,最难受的人是他。

  元烨两岁生辰这日,城澄不可避免地想起儿子,想起当初的事情。也是她自己作孽,刚刚生下昭祉没几个月,就有了元烨,时间隔的短也就罢了,偏生她还不知,与云舒出行塞外,颠簸数日,跑到祁连山里头去。这般折腾下来,害他先天体弱不说,后来京中天花肆虐,荣王府里虽上下戒严,可是城澄那时候只想着妍嫔宫里也有人得了天花,满心都在担心昭祉,对元烨多少有些疏于照料。因此她也知晓,今时今日,皆是她咎由自取,怨不得天地,更怨不得旁人。

  城澄看着空荡荡的房间,只觉得自己的心也被掏空了。或许她这辈子就是没有子女缘,孩子来得容易,去得也容易。来来回回,终究只剩下她一个人,还有一颗支离破碎的心。

  晚上荣王打府外回来,仍旧第一时间过来看她。城澄已经很久没有笑过了,今天这样的日子自然更是不会笑。裴启旬叹了口气,将她拥在怀里。城澄忽然很怕,怕他像三年前一样深情款款地同她说,城澄,我们再生一个孩子吧。

第65章 惧怕

  第六十五章惧怕

  她做不到。她怕了,实在是怕了。如果从没有得到,就不必承受失去的痛苦,那她宁愿自己只是孤身一人,起码了无牵挂。

  所以她现在一点都不想要孩子。昭祉之事悬而未决,元烨至今生死未卜,她实在怕,怕悲剧再一次重演。

  只是城澄私心猜度着,荣王他应该还想要孩子,想要子孙满堂。就算不为宏图霸业,繁衍子嗣亦是男人的本能。但她现在不敢问他这个问题,好像他们都不去提,事情就没有发生一样。

  那么,他会同别的女人生孩子吗?这话,城澄不敢问出口,若是问了,只会显得她自卑又小家子气。但她心里着实好奇。想来也好笑,当初被迫嫁给裴启旬的时候,城澄甚至巴不得有旁人缠住他,离她远远的才好。可是现在…现在自然是不同,她已经离不开他了。

  有时候她想想自己真是可怜,以前孑然一身的时候,有自己的生意,有三五好友,时常出去逛逛,整天活得别提有多潇洒。现在呢,总督长女,亲王正妃,诰命夫人,女儿得封公主,看似花团锦簇,富贵荣华,可她这心里头,为什么总是空落落的呢?

  大抵是因为城澄知道,这一切都是假的。闽浙孟家的家主,她名义上的爹爹是一方总督,正二品大员,而她的亲生父亲不过是个卑微的商人。孟家主母,她名义上的母亲苏氏,出自太后本家,而她的生母不过是市井女子,以经营青楼为生。

  至于亲王正妃,诰命夫人,这一切头衔都是裴启旬带给她的。他哪天若是倦了,厌了,随时可以弃她如蔽履。

  这个道理城澄当初就明白,所以她一开始就同他说过他们并不相配。可裴启旬的执着超乎她的想象。从开始的循循善诱,到后来日复一日的温情守候,他从来都没有放弃过她,甚至都没有动过这个念头。再想想当初随随便便就轻易妥协的裴启绍,城澄真心觉得,裴启旬是一个更为值得托付终生的男人。

  只是他再好,都不能否认一点,这几年来,城澄其实过的很辛苦。从对世家礼仪一无所知的商人之女,到规言矩步的皇长嫂,城澄一点点地将自己的本性藏了起来,变成了另外一副截然不同的样子。

  “你在想什么?”裴启旬见她发呆,便将怀中的小女人摇了摇。

  “我在想…我是不是变了许多?”她的眉间始终笼罩着轻愁,“故人若相见,怕是已然认不出我了吧?”

  他在她头上轻轻一吻,歉然道:“是本王没有照顾好你,叫你受苦了。”

  “别这么说,以前我在外头风吹雨打,过的是有上顿没下顿的日子,是王爷给我一个家,叫我有枝可依。”她在自己的心口指了指,“是城澄的心太大,想要的东西太多了。”

  “你还想要什么,嗯?”他贴在她耳边呢喃,“本王都给你寻过来。”

  她的声音里带着一丝哭腔:“我想要开心…您把烨儿接回来好不好?我好想他!”

  裴启旬凝视着她,眼中满是纠结之色。城澄见了,只觉万箭穿心:“你一直在骗我,根本就没有什么神医,对不对?”

  “不是的…”他难得有几分吞吞吐吐,“只是我不让烨儿回京,自有我的道理。”

  城澄急得直跺脚:“那我去看他总可以吧?”

  裴启旬还是摇头:“本王不放心。不光是你的安危,还有烨儿的。”

  她怔怔地望着他,似乎懂了什么:“你打算…起事了么?”

  “最快一年,最迟三年。”他按住她的手,低声道:“你和孩子是本王最大的软肋,咱们已经折了一个祉儿,不能再失去烨儿了。”

  城澄明白他的意思,如果荣王要造反,他们年幼的世子很有可能被人利用和要挟。退一万步讲,万一他们败了,只要元烨不在京里,荣王好歹不至于落得个断子绝孙的结局。

  只是这样一来,城澄就还要再等。她的心里慌乱得厉害,真的再也等不及了。可是逼裴启旬现在就发兵,城澄也知道不合情理。她只有自我折磨,伤透了一颗心。

  裴启旬见她黯然神伤的样子,心里头比谁都不好受,恨不能以他之身,受她之痛。“城澄,你别这样…本王的心都要疼碎了。”

  他向来内敛,这样将自己的情感外露,也只有在她面前。城澄最受不了他这样,心里顿时便柔软起来。她抬手轻抚他的脸,男人过了三十岁开始蓄须,以前她最讨厌有胡子的男人了,现在却觉得很有安全感。爱情啊,多么妙不可言。

  “其实我知道,最不容易的人是王爷。”她心疼地说道:“您又要操持公事,又要图谋大计。心里头牵挂着儿女,回府后还要反过来安慰我…城澄不懂事…”

  裴启旬只觉心中有一股暖流涌动,将他的心填得满满的。她满心为他考虑,这样已经足够叫他欢喜,他还有什么可求的呢?

  “才没有,城澄最懂事了。”他像夸孩子似的夸她,含着微微的笑意,“府里现下没有孩子,本王就把你当孩子养吧?”

  她难得也有一丝笑容:“您才比我大八岁,生的出我这样大的女儿么?”

  他不答,突然侧过脸去,在她侧畔耳语:“城澄,你不知…”

  城澄一怔,侧过脸去看他:“您说什么?”

  他终究没能说出口,只是笑笑,摸摸她的头。

  又是一年夏。暑热集结之前,皇帝留下圣旨,命荣王与奕王一同监国。自己带了几个妃子,去了承德避暑山庄养病。

  后宫里头自从良妃“病逝”之后,已是珍妃独大。先晋贵妃,如今又成了皇贵妃,风头一时无两。相比之下,妍嫔再得宠又如何,出身低微,膝下无嗣,就算有几分恩宠,三年过去,也不过是个贵嫔,连个妃位都没有挣到。

  相比之下,四皇子的生母宁妃的晋升之路看起来就顺遂多了。宁妃赵氏出身于书香门第,进宫没多久就有了四皇子,一路升嫔晋妃顺理成章。如今被皇帝带去避暑山庄,还被授予管事的权力。

  明眼人都明白,这不是因为皇帝多么宠爱宁妃,而是良妃死了,必须有另一个人来平衡苏家在后宫的势力。

  云舒来荣王府看城澄时就感慨:“和苏家一比,我们傅家算是没落了。皇上想扶植宁妃,只怕也不顶事。就宁妃那个软糯性子,还不是任由珍妃拿捏。”

  城澄想起珍妃,的确是个一等一的爽利人。宁妃呢,没什么印象,只记得她有一副温顺的眉眼,弯弯如月。

  她宽慰云舒:“不管怎么说,就是看着奕王的面子,皇上也不会薄待你们傅家的。”

  云舒听了,涩然道:“你还当我与奕王像你与荣王一般好?自从那个蒙古女人带着儿子找上门,王爷封了她一个侧妃之后,我这府里就没安生过一天。”

  云舒的日子过得水深火热,城澄多少知晓,只是清官难断家务事,她不知该如何安慰云舒是好。况且荣王府只她一个女眷,她若出言安慰,难免有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嫌疑。

  “相比之下,你们荣王府真是清净许多。不仅没有侧妃,没有侍妾,就连一个和你争宠的通房丫头都没有。”云舒由衷羡慕地看着她,“我听旁人悄悄议论过,说你御夫有术,把荣王迷得神魂颠倒。我倒没看出你用了什么妙招,不过是长得好看罢了。”

  城澄忍不住想笑:“你这是夸我呢还是损我呢?”

  “当然是夸你了。”云舒突然正色道:“城澄,我对奕王现在是没什么指望了。除了我那一对儿女,我最放不下的人就是你。”

  城澄怪道:“你这话是怎么说的,怎么像要走似的?既然放不下我,那你就在这儿天天陪着我就好了呀。”

  云舒默然,许久方道:“如果我说有一天我会离开呢?”

  城澄看着她,忽然意识到云舒并不是在说笑。

  “你,你别吓我啊。”她抓住云舒的双臂,“年纪轻轻的,怎么就想不开了呢?”

  云舒白她一眼:“你才想不开了呢!我不过是想离开京城,换一个地方生活罢了。”

  城澄松了口气,但很快她的这口气又提了上来:“你要走?不是出去玩,而是真的要走?不回来了?”

  云舒淡淡一笑:“你要拦我么?”

  城澄愕然,喉咙里好像堵了什么东西一样,艰涩道:“我应该是最没有资格阻拦你的人…只是云舒,我当真舍不得你。”

  昭祉和元烨都不在她身边,婉仪和行霈也都和她渐行渐远。城澄不敢想象,她的生命里如果没有云舒,会是怎样的煎熬。

第66章 蜚语

  第六十六章蜚语

  云舒到底还是走了,她比当初的城澄更干脆,一把火烧了自己的院落,消失得无影无踪,看来是早有预谋。除了给城澄的一封信,云舒什么都没有留下,看来是当真被奕王伤透了心。

  云舒的信里并没有说她会去哪里,只是托城澄照顾她的一对儿女。但城澄知道,云舒一定是去了江南。她会去扬州看琼花,实现她们两个人共同的愿望。

  云舒走后许久,城澄都很沉默。荣王知道她心情不佳,她不想说话,他就陪着她沉默。

  皇帝名义上说是让奕王监国,但奕王腿脚不方便,府里又乱成了一锅粥,根本分担不了多少国事。重要的折子还是送往承德,其余事宜咸决断于荣王府。

  荣王以亲王之身,行皇帝之实,但他没有露出丝毫喜色。因为他知道,现在时机还不够成熟,皇帝把权力分给他,多少有些考验和试探的意思。他若趁机揽权,反倒弄巧成拙。所以裴启旬处理政事之时,并没有殚精竭虑,毕露锋芒,而是广为征集诸位大臣和奕王的意思。能亲自处理的,他便亲自处理,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就交给底下人去处理。时不时的,他也故意在朝中几个“刺头”那儿碰几个硬钉子,不让所有人都说他的好。

  皇帝虽远在承德养病,但耳目仍留在京城。听人呈报了荣王的处事风格之后,便对这个兄长更为放心了几分,竟生出在承德长住一段时间的心思。直到九月底,一个流言悄无声息地传到承德,才叫裴启绍生出回京的打算。

  要说什么流言有这么大的威力,能叫心灰意冷的皇帝回銮?说来也不是什么大事,甚至与皇帝本人无关,不过是一桩风月趣闻——据说奕王妃走后,荣王妃仍旧常去奕王府。孤男寡女,共处一室,两人竟生出情愫。

  皇帝初时听了只觉荒谬,后来细思之下,却觉得很有可能。城澄是什么样子,他再清楚不过,天生的尤物。老四呢,对他们当年的事情知之不多,奕王妃又刚走,谁知道他一时糊涂能做出什么事情来?皇帝越想越呆不住,当即命人传旨,摆驾回宫。

  这事儿宁妃也有所耳闻,可她完全不明白皇帝为何这样心急火燎。又不是他的媳妇给他戴了绿帽子,皇帝紧张个什么劲儿?

  宁妃不说,但皇帝看得出她的疑惑。为了掩盖自己的心思,他轻咳一声同她说:“你不知道,此事非同小可。据说荣王一怒之下与奕王决裂,两个人在朝堂和兵部打起了擂台,已是不容水火。监国的两个王爷闹成这样,朕再不回去,京里岂不闹翻了天么?”

  “还是皇上考虑得周到。”宁妃温声道:“您放心,妾身已经吩咐下去,今日之内必将行装打点完毕。皇上要是心急,尽管可以先行回宫。妹妹们要是不方便即日启程,妾身留下陪她们便是,定把她们好好儿地带回宫。”

  “辛苦你了。”皇帝挤出个笑,也不和宁妃客气,当真立即丢下一众后妃和皇嗣,摆驾回宫。

  回京的路上,皇帝难得一个人清清静静地看着窗外的风景。不知为何,他在气老四不懂事之余,竟然有一丝隐隐的幸灾乐祸。当初荣王夺他之妻,现在知道这滋味不好过了吧?只不过荣王比他更惨,他和城澄相好之时两人都尚且年少,又没有名分。可如今呢,城澄可是玉牒上记录在册的荣王妃,这流言又都传到承德去了,可见荣王必然丢尽脸面。

  皇帝向来要强,荣王又何尝不是呢。这事儿说起来是老四做得不地道,他身为“中间人”,回去得好生教训老四一番,再安抚安抚荣王。

  裴启绍打定了主意,可是他怎么都没有想到,他才一回宫,老四便一瘸一拐地求见,求皇帝为他主持公道。

  皇帝拉长了脸,挺不高兴地说:“你还要什么公道?”

  奕王跪倒在地,指着自己的右眼说:“皇兄您瞅瞅,瞧荣王给我打的!他根本没把我当成亲弟弟!”

  “你还有脸说。”皇帝恨铁不成钢地说:“谁让你勾搭人家王妃了?你在兵部,也知道荣王打过多少胜仗,给你一拳都是轻的。他要是当真下了狠手,你现在还有命在朕面前叫屈?”

  老四简直要哭:“皇兄,臣弟冤枉啊!臣弟从来都没有勾搭过荣王妃啊!”

  皇帝斜眼乜他:“哦,那是荣王妃勾搭你咯?”

  “也、也不是。”奕王不知道该怎么说,“这事儿就是个误会。皇兄您也知道,云舒和荣王妃交好,云舒走后,荣王妃便时常过来探望两个孩子,渐渐的就有了些风言风语。”

  皇帝一脸不信:“只是风言风语,大皇兄就把你打成这样?老四,你别不是把朕当成傻子吧?”

  奕王吞吞吐吐地半天,终于道出一句:“云舒走后,臣弟时不时喝一点酒,借酒消愁…”

  皇帝一副“你看我说吧”的表情,了然地看着奕王。裴启霖被这眼神看得羞愧不已,主动坦白道:“但臣弟也没做什么特别过分的事情啊,就是醉酒之后,错把荣王妃当成了云舒…只是喊了两声,抓了她一下,连抱都没抱到,真的。”

  皇帝真是不知道说什么好了,和皇嫂暗通款曲,估计老四也没这个胆子,但是占一占便宜总是少不了的,要不然能叫荣王那个笑面虎动怒?这事儿怎么说还是怪老四:“喊了两声,抓了一下手,这还不够么?你还想怎么样?长嫂如母,你对荣王妃不敬,该打。回去好生反省着吧,这事儿朕也没法替你做主。”

  奕王不甘心地说:“皇兄,臣弟真的冤枉啊!臣弟好好地想过了,这件事就是个圈套,是荣王故意下套,让我往里头钻的!出了这事儿之后,他就在朝上跟我过不去,现在连兵部的事情都不让我插手了!要是只是打了臣弟一拳,臣弟才不会告到皇兄面前来呢。可他现在分明就是假公济私,谁知道他在图谋些什么呢!”

  皇帝摇头,只是叹老四不争气:“你说人家给你下套,人家逼着你掉下去了?还不是你自己往里头钻?更何况…”

  见皇帝欲言又止,奕王忍不住追问:“何况什么?”

  皇帝没有说出口的是,何况荣王那样宝贝城澄,当真舍得用她做圈套么?就算他舍得,以城澄那个性子能乐意么?以他对这两个人的了解,他不相信。

  事实与皇帝猜测的差不多少,此事闹成如今这样,的确是城澄和荣王始料未及的。一开始的确如奕王所说,城澄只是常去看望云舒的孩子。后来也不知道是谁嘴那么欠,传起了她和奕王的闲话。荣王消息灵通,很快就听说了谣言。他忍住了没问城澄,怕她不高兴,她却看出他有心事,主动问他怎么了。

  裴启旬刚开始还不说,后来她缠着他一直问,他磨不过她,只得将流言说与她听。城澄愣了愣,抱歉地说:“是我考虑的不周到,连累你了。你放心,以后我少去奕王府便是。”

  裴启旬却摇头:“本王知道你放不下那两个孩子,去看看也没什么。旁人爱怎么说便怎么说去,只要本王知道你如何就好。至于老四么——呵,他没那个胆子动你。”

  “这样好么?”她始终觉得过意不去,“枉费你洁身自好那么多年,名声全被我败坏了。”

  “洁身自好?”他好笑地重复,笑吟吟地望着她。

  她以为自己用错了成语,微微红了脸:“我说得不对么?那该用什么?总不会是守身如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