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知道,若是赌钱上瘾,迟早要败家,以前韦老大年轻的时候不就是好赌么,所以他穷了大半生,为了给小儿子娶亲还差点把金香典给屠夫。直到去年得恬娘与仲勤帮助他们做买卖,家境才渐渐好起来,如今也是人人羡慕的。

可韦光柱一玩就上了瘾,光玩着不赌钱他又觉得不带劲,便和村里小伙子们玩小的,他赢了一些便膨胀起来,还玩大的,可村里大多数是穷人家,没人敢玩大的。

就在大年初十这日,也就是昨日,他在村里转悠,正巧见大贵和杨春儿两人相伴着出门。这一细问才知他们小两口要去娘家玩,因为杨春儿她哥杨富贵喜得贵子。杨富贵一直没娶正妻,当时金芝儿离开了他,他身边一个女人都没带,没想到他一回村便有一位曾经当他婢女的丫头跑来找他,说是怀上了他的骨肉。

他也相信此女怀的是他骨肉,因为他在此之前确实睡过这位婢女好几次。说来那时金芝儿陪夜最多,可是金芝儿肚子一点儿反应都没有,最后金芝儿竟然呆不住了主动提出要走。

杨富贵一回村便有不少穷人家把姑娘往他家送,他便收下了两个,留在家里干干家务和端茶倒水也是好的,加上这位怀了娃的,他一个废人也是有三个女人伺候的。可有一事这三位女人都无法说出口,因为杨富贵身子残了,在那方面也不行。若不是那位婢女在此之前怀了孕,杨富贵这辈子都不会有儿女了。

杨富贵喜得贵子十分兴奋,还说要将那位曾经是他婢女的女子扶正为妻。如此大喜事,自然要热热闹闹的办一场。

韦光柱听说杨富贵家有大喜事,寻思着杨富贵一高兴下午肯定要赌几把钱,而且会玩大的。他非要跟着大贵和杨春儿一起去,先混一顿好酒好菜吃吃,然后再赌钱玩玩。

他非要去,大贵和杨春儿也拦不住啊。没想到杨富贵逢喜事不仅精神爽而且手气极好,连连大赢。韦光柱输红了眼越玩越大,钱不够就拿田地来抵,田地输了拿婆娘来抵。

其实杨富贵本不想要他的女人,可听说他的女人有几分姿色,杨富贵寻思着自己没能力要女人,把女人卖了也能卖不少钱哩。

韦光柱输惨了,昨夜里杨富贵派人把他的婆娘带走了,他愣是哭了一夜。他边哭边寻思,越寻思越不对劲,先是大贵三兄弟教他玩马吊,之后跟着大贵去杨富贵家就输得这么惨。他觉得肯定是个圈套,这会子他哪里会想起当初是他死活要学着玩,昨日也是他非要缠着大贵和杨春儿一起去杨富贵家的。

他输了田地输了女人不怪自己蠢,也不敢怪杨富贵,只能怪在大贵三兄弟身上。

今儿个一大早,他便去村里各家各户嚷嚷,说大贵三兄弟不怀好意,还说大贵昨儿个带他去杨富贵家就是有预谋的。村民们都气愤地围住了韦老二家,姜氏生气得骂韦光柱不识好歹,越骂越气,都快把她气疯了。

村民们见姜氏破口大骂更是同情韦光柱,无论大贵和杨春儿怎么解释,村民们都不相信,一个个指着大贵和杨春儿骂,说他们小两口真歹毒,连同宗兄弟都害,还问杨富贵到底分了多少田地和银子给他们小两口。

季秋性子较冲动,要不是韦老二凭着自己一把年纪拦着小儿子也拦着动怒的村民,村民也不好对他一个上了年纪的人动手,否则那些愤怒的青壮年可是要冲上来打人的,有不少人手上还带着家伙呢,怕是要出人命。

大贵兄弟三人再健壮,也对付不了整个村子的人啊。何况村子里那些青年自小都怕他们兄弟三人,甚至小时候打架打不赢觉得受欺负过,如今他们兄弟三人都过上好日子,其他人可还都穷着呢。这次趁着整个村子里的人如此齐心,他们不管是非都想来泄愤一把。

杨春儿被这些人气得浑身发抖,因为这些人都相信韦光柱的话而不相信她,要知道她平时待村民们十分和善,如何都不可能做这样事来害韦光柱啊,村民们难道不知道她的为人么,为何如此苦苦相逼?

她哪里知道,村民们这会子根本听不进她的解释,谁叫韦光柱输给了杨富贵,而杨富贵是她亲哥呢。

待金恬和仲勤从夫子埂赶过来,金恬赶紧将杨春儿扶进屋去,说她才刚怀上可不能动气,否则肚子里的娃儿容易掉。金恬这话可把杨春儿吓得不轻,可是她憋不住生气啊,韦光柱自己输了竟然赖上她和大贵,还怪大贵三兄弟当初不该教他玩。

村民们在外要大贵给个说法,说韦光柱不能这样由着他这样设圈套骗光了田地,如今连婆娘都没了,家里的两个小娃儿怎么办。

大贵被逼无奈,说他会去找杨富贵,把韦光柱家的田地和婆娘都要回来。大贵哄着大家回去了,心里也着实生气。他活这么大还从未被人如此欺负过,其实他心里也明白,韦光柱是故意煽风点火,无非想耍赖要回他输掉的那些。

至于村民们,一半是眼拙瞧不出事情的真相而相信了韦光柱的鬼话,还有一半是眼红嫉妒他们三兄弟过得比大伙儿好,特别是仲勤,已经是个大地主和大东家了。

大贵和仲勤、季秋三兄弟无奈,只好一起去杨富贵家,希望他能把韦光柱的女人给放回来,田地也还给韦光柱。他们心里都知道,想让杨富贵松口着实有难度,谁都知道杨富贵这人平时玩得邪乎,性情也不稳,近来在村里也是横行霸道的,虽说现在大贵是他的妹夫,可真论起利益来,他也是丝毫不让的。

果然,杨富贵听说要他把韦光柱输掉的都拿回去,他气得大拍桌子,“你们兄弟三人当我好欺负是吧,愿赌服输,他韦光柱赌的时候不管不顾,输了就来这一套?你们犯怂我可不怂,你叫他有本事上我家来呀,他敢乱诳一句,我要叫他好看!”

杨富贵越说越恼火,恨不得这会子找人去灭了韦光柱,哪里肯松口放人和还田地。仲勤知道这时候只能是他吃些亏了,大哥家里田地少,如今大哥和大嫂还靠在他作坊干活挣钱。三弟季秋田地也少但买卖不错,可如今没了女人,将来还是要娶亲的,得攒着钱。

更重要的是,大哥和三弟都没有盖屋子,还挤在那旧屋子里住。仲勤想到平时自己过自己的好日子,也曾经要给钱帮助亲兄弟,但大哥和三弟都不肯接受。现在这个节骨眼,他必须站出来。

仲勤上前给杨富贵鞠了一躬,说:“杨大哥,村里人现在都说是大哥和大嫂设套带光柱来你这儿的,靠打架根本行不通,解释他们也不相信。为了让大嫂好好养胎,这事还真不能闹大。要不咱俩都退让一步,你把光柱的婆娘放回去,至于光柱输的田地由我来管。”

杨富贵哼笑一声,“你财大气粗是吧?听说卖一个女人到窑子里去能挣十几两银子呢,有些姿色的值二十两!这个钱谁补给我?”

大贵听了有些生气,上前作揖道:“大哥,你知道我是拿不出二十两银子的。春儿好歹是你亲妹妹,要是为这事动了胎气你忍心?”

杨富贵嫌弃地瞥了大贵一眼,“瞧你这没出息的事,春儿嫁给你真是亏大了,她好好的一个姑娘家嫁给你倒成了厨娘,你说这叫什么事啊。得得得,你二弟不是有钱么,我也不要二十两了,叫他拿出十两总成吧?要不是看在春儿的面上,你们给我二十两我都不会放人!他韦光柱输了还打上门这叫啥理呀,我不打断他的腿才怪呢!”

幸好仲勤身上正好带了十两银子,仲勤也不想听杨富贵啰嗦,掏出了十两银子放在桌上。杨富贵把韦光柱的婆娘放了,让她跟着大贵兄弟三人一起回家。

回到韦家村,仲勤冷着脸来到韦光柱家,说:“杨富贵是不可能还你一分地一文钱的,嫂子也是我出十两银子给你买回来的。你若想要几块田地,就必须去各家各户说清楚,是你自己好赌缠着要去杨富贵家的,是你自己输了耍赖心怀不轨故意带人去我大哥家闹的,还要去向我大哥大嫂道歉!这事若做不到,你甭想要一分地,你就等着饿死一家子人吧!”

仲勤说完就走了,懒得多看韦光柱一眼。出门后,仲勤听见韦光柱的婆娘对韦光柱又哭又骂又打,还让他赶紧去各家各户解释清楚,要是没有田地,她就带两个娃儿回娘家再也不来了。

金恬还在陪着杨春儿,极力安抚她。大贵和季秋都垮着脸坐在门口,姜氏和韦老二在堂屋抹泪,这年还没过完呢,家里竟然被韦光柱欺负上门,还被村民们围攻,他们是如何都没想到的。

待仲勤回来时,说让韦光柱挨家挨户解释清楚,还要他来向大哥大嫂道歉,说凭韦光柱那没出息的样,为了田地他必定会服软照做的。这样一来,姜氏和韦老二才松了口气,只要能让村民们明白大贵和杨春儿不是那种险恶小人,他们才能真正地放心。

韦光柱不得不照做,到了傍晚,各家各户他都跑过了。其实不少村民们心里是清楚这事的,现在韦光柱都上门来解释了,他们只好来韦老二家道歉。他们心里明白,装糊涂闹事可以,但明目张胆地得罪大贵兄弟三人可是没有丝毫好处的。

晚上,韦光柱跪在大贵前赔不是,季秋恼了还狠狠踢了他几脚,被韦老二拉开了。

仲勤也答应了给韦光柱两亩田两亩地,这事才算了。待韦光柱走后,大贵突然找出马吊,点把火烧个干净。

韦老二感叹道:“烧了好,以后咱家谁都不能玩这玩意了,害人!”

季秋附和道:“不但不能玩,也不能教任何人,可不能再惹祸上身了。”

杨春儿看着那火光,心里不仅恨韦光柱乱咬人,也怨她哥太不通人情不心疼她这个妹妹,这样一来,不是害得仲勤和金恬吃亏么,赔了十两银子不说还搭上两亩田两亩地,这些全加起来可损失近三十两银子呢。

杨春儿感激地看着身旁的金恬,“要不是你们俩帮忙,我和大贵真要被他们冤枉死。”

金恬微微一笑,“瞧你说的,咱们是一家人,自然要互帮互助。”

夜里,金恬和仲勤带着俏妞回到夫子埂的大院子里,看着如此宽敞的院子,再走进屋子里看着各式各样的布置,真是浑身舒服啊。

金恬怔了一会儿,感叹道:“仲勤,虽然咱们有钱了,住的吃的穿的用的都极好,可是没有建立成咱们的威信。那些人见利便上门来哄着咱们,其实嫉妒得不行,所以一逮着机会就想欺负人。今日你破财消灾,难免有些人会学着此招都来讹钱。”

仲勤刚才也想到这个问题了,只是苦于无解,“莫非你又有啥想法了?”

如愿以偿

金恬确实有想法,她喜欢夫子埂这个地方,喜欢新盖的大院子,喜欢这里有些人的淳朴与善良,但不喜欢一些无知的刁民与粗俗之辈。

俏妞早已睡着,仲勤把她放进被窝里盖好。金恬心里有事还不想睡觉,她打开壁炉,发现里面还残留一些火星,她放些松丛和炭料以及木料,炉火很快烧得旺起来。

她和仲勤坐下来喝着茶,仲勤见她若有所思,道:“你不会是想搬家吧?”

金恬笑着摇头,“瞧你想哪儿去了,咱盖新院子才多久,我怎么可能想搬家?夫子埂虽离张家村近些,但也没挨到一块儿去,咱家这地方僻静,依山傍水的,风景瞧着都舒服,我喜欢还来不及呢。”

“那就好,我也喜欢咱们的新家,还真不舍得离开这儿。我知道你是不愿受旁人摆布的,今日被韦光柱摆了一道,你心里不好受,我也着实生气!咱们确实有钱了,可并不受人尊敬,只是成了是人们眼红的一道靶子。”仲勤叹气。

金恬喝了口暖暖的红茶,说:“其实想要让人们尊敬,树立起威信,咱就得做出几件让人折服的事来。村民们向来敬畏祖先,可祠堂年久失修,都破烂成啥样了。倘若咱出资修缮,再雇一位村里长者看护,并且想办法让大家推举你为族长,以后无人不敢服你。”

仲勤睁大了眼睛,“推举我为族长?老族长过世三年了一直没再推举任何人为族长,村民们也都这样过来了,再提这事能成么?”

“怎么不成?好些大姓的村子都有族长,谁不敬畏着?但凡有些事,只要族长出面发话,还真没人敢不服。你出资修缮祠堂,定会有很多人支持,何况今日之事也是由你出面解决的。另外,有一事我想了许久,我觉得咱们可以出资修一所学堂,请一位德高望重的教书先生过来坐镇,这样既利于杨柳镇的娃儿们上学,也利于你建立威望。”

仲勤吃惊地看着金恬,说不出话来,他虽然想做大事,可从来没想过建学堂。因为他自己只识得少许字,从来没想到自己能与建学堂这种大事沾边,好像只有非常有学识的人才能做这种事似的。

寻思一阵,他咕咚喝了一大口茶,兴奋地说:“好啊,若咱真能修祠堂建学堂,那可是光耀门楣又积功德的大好事!”

金恬一手托腮一手戳仲勤的脑袋,“可你想过没有,咱们手里现在没有钱了。买了殷尚的田地咱还赊了账呢,本来留了二十两银子,今儿个还给了杨富贵十两用来赎人。就凭咱手里的十两银子,一件事都做不来啊。”

仲勤怔了怔,忽然一笑,说:“我有办法!咱盖院子时,那些工匠们与我交情非浅,他们不会急着要工钱的,若知道有活干他们还高兴呢,只要咱们把事情说清楚,写上欠条,绝不少他们工钱就是,要知道以前有些人请他们干活工钱拖好几年的都有。至于材料嘛,都可以赊账的,咱家盖大院子喂饱了好几家石铺,他们肯定二话不说就同意赊给咱们。”

金恬欢喜地说道:“好啊,过了十五咱就可以着手办这事了。只要咱家的买卖一如既往的好,半年后就能给上工钱,也能将殷尚的钱全还清喽。”

仲勤将茶杯碰了过来,笑道:“来,咱俩以茶代酒,干一杯!”

“干!”金恬哈哈笑了起来。

*

过了正月十五,仲勤要忙活的事有很多,不仅得举行比试活动来选长工和短工,还要去那些工匠家里找人。另外,他还要请风水师来看地,选一个建学堂的好地方,修缮祠堂和动工建学堂也都是要看日子的。

其实金恬根本不相信占卜师和风水师,仲勤受她影响也不相信,可他们必须要这么做,而且还得让大家知道他郑重地请风水师看过地,也请占卜师选过日子。只有这些都做到位了,往后才不会被人挑出毛病。

没过几日,仲勤要修缮祠堂和建学堂的事被传得沸沸扬扬,村里有许多长者都跑过来向仲勤问是不是真有其事。得知确有其事后,一些在正月十一那日上门闹过的人痛心疾首般道歉,说都是韦光柱故意煽动的,当时他们给大贵道了歉,没来仲勤这儿,不停地说罪过罪过。

在年纪稍长的人眼里,修缮祠堂可算得上丰功伟绩了,紧接着就有人提出推选仲勤为族长,说老族长过世后村里闹事没人出面说句有份量的话,以至于那些后生胡作非为。

这事还真是传得过,才几日的功夫,就有人跟在仲勤屁股后面叫仲勤为族长了,刚开始仲勤还有些不好意思,说这事还没定不要乱叫。结果村里一些长者商量,得办个仪式才行。

就在二月初,全村的人都来到祠堂前面,正式尊仲勤为族长,仪式还挺繁琐,也更显严肃与郑重。先是敲锣鼓,然后吹唢呐,仲勤换上一身黄丝线滚边的青色长袍,仪表堂堂。

村民们先是一排排跪祖先,然后再按辈分一排排来向仲勤行礼,之后又要按辈分跨祠堂门槛,巫婆起舞,揭吉凶牌。当所有人看到巫婆揭开的牌子上写着大大的“吉”字时,所有韦姓村民皆跪了下来。

当时仲勤还有些发懵,他事先可没收买巫婆,若是揭开牌子上面写的是“凶”,岂不是很尴尬,那他还当得成这个族长么?可仔细一想,既然这些事是年长者办的,他们寻来的巫婆,总不至于想让仲勤难看吧,巫婆也不是吃素的,自然要看着场面做事。

事后由仲勤往碗里倒酒,再由各辈的年长者来分酒,大家一起干了酒,再听仲勤发言,最后燃了炮竹才算完事。

只要男丁才能参加仪式,女人们只要远远观看。金恬看到大家终于敬畏地看着仲勤,她心里也踏实了。刚才仲勤发言的稿子还是她写的呢,仲勤读起来慷慨激昂,加上行文措辞非常有说服力,也足够震撼人心。

仲勤念词时不仅感动激发了村民们,连他自己也感动了呢,村民们都以为这是仲勤自己写的,想到当初以为他没啥学识,原来是错看他了呀。想来也是,人家若没本事,如何能混得如今这般成就,还能建学堂修缮祠堂且当上族长,只不过当初是璞玉没被发现罢了。

姜氏和韦老二见自己的儿子要为村里干这么些大事,还当上了族长,都感动得落了泪。姜氏瞧了瞧身旁的金恬,心里不禁感叹,难道真是算命先生算错了,金恬才是仲勤命中注定的妻子,她真的是大家传说的“旺夫小娘子”?

自此之后,但凡村里人见了他都恭恭敬敬地鞠躬,外村人见了他也都行礼。开始仲勤还不习惯,随着后来管的事越来越多,他必须摆出族长的姿态,渐渐的他也习惯了。唯有在金恬面前,他又恢复当初那般憨厚汉子的模样。

转眼到了五月,祠堂修缮完毕,学堂也完了工,在此之前仲勤早已托人去寻教书先生了。作坊的买卖一直不错,药材也都出了苗,这些日子仲勤和金恬心情不错,啥事都顺顺当当的。

半个月后,请来了三位教书先生。本村的人因免束脩,年纪适宜者都可上学堂。外村的人得交一定的束脩,但也有不少人愿意送男娃儿来读书,为了前程嘛。

可好事不长久,就在仲勤选日子准备举行开学仪式时,很多家长忽然说娃儿不能及时入学了,过些日子再来上吧,家里缺劳力挑水。因梅雨季秋没怎么下雨,这梅雨季节一过,地里便旱了起来。许久不下雨,得赶紧挑水浇灌啊,家家户户挑水抢水都来不及,只能让娃儿们帮忙,哪里还有心思顾着上学的事。

仲勤颇头疼,开学日子可以推迟,可是闹旱这事不好解决啊,他作为族长,得想些办法才是。可这是天公不作美,他又能想出啥办法?

如何应对

十五日后,开学仪式才正式举行。韦家村有二十二个男娃上学,其他各村合起来有六十九名。因为请来了三位教书先生,这些学子被分为三个班。

韦家村二十二个男娃为一个班,金恬觉得学堂里每间屋子足够宽敞,完全可以容下三四十人的,但本村从七岁至十五岁以下的也就二十二名,超过十五岁的都是家里重劳力,没人愿意来。

金恬跟村民们说,女娃也可以来上学的,可没有哪一户愿意送女娃来。他们现在可都敬着金恬是族长夫人,不好直接拒绝说不来,而是找各种借口。要么说家里得要个洗衣做饭的,要么就要说家里的女娃做针线活、制衣缝鞋的实在很忙,还有人说自家的女娃性子不好,怕来学堂惹祸。

其实这些人觉得金恬这想法太奇怪了,姑娘家家的上什么学堂,那不是叫人看笑话么,何况男女也不能在同一学堂读书呀。反正在大家的眼里,女娃读书就是不正经,他们绝不会让自家女娃上学堂的。

金恬心里颇不是滋味,这里的女娃从小在家干家务、做针线,更多的则是同大人一样下地干活。她们在家人的眼里,唯一有价值的就是出嫁时能给娘家挣几两彩礼。待嫁之后,若是遇到良善人家,那是命中有福,倘若遇到厉害的婆娘粗暴的夫君,这辈子都得隐忍着过。

金恬痛恨这个男尊女卑的社会,可她又恨自己无力于改变。她甚至寻思着,待手中宽裕了再办一所女子学堂,与男娃儿分开,可她真不知道会不会有人来读。

但当下还有更让人头疼的事,近来抢着浇灌,以至于池塘里的水都挑干涸了,而河里的水位越来越低。没想到开学后仍不见有一滴雨下,河都现底了,很多人去河里淌泥沙。

麦子快收成了影响倒不大,可绝大多数人家都是地少田多,田里干得裂缝,稻谷结的谷穗都是空的瘪的,紧接着就干枯落了下来。泥腿子是是靠天吃饭,旱成这样,大家真担心稻谷会颗粒无收啊。

对仲勤和金恬来说,虽然自家损失不会太大,因为他们只种三亩稻谷两亩麦子,其他种的都是药材,而药材比稻谷能抗旱一些,收成也会有影响,但不至于绝收。

可他们也着急啊,村民们没有收成就等于没有饭吃,光靠一点麦子怎么养家糊口。犯愁也没用,河里都只剩泥沙了,他们也是束手无策。

之后村民们缠着仲勤祭祖求雨,头一回碰巧老天还真下了一场小雨,可一场可下半日的小雨解不了大旱。接下来无论仲勤怎么求雨,都是白搭。

麦子收成后,家家户户都忧心忡忡,连学堂里的学子们都无心做功课。本就是刚上学堂有很多不适应,甚至有很多人根本听不懂,学一个多月才识了少许字,书本上的文章读都读不通。倒也不乏也几位聪慧又用心的,但都是家境还不错的,不必为一口饭而担忧。

因学堂建在韦家村附近,本村的娃儿一日三餐都在自家吃。而外村的人,离家近的中午也回家吃。只有离家远的人住读,他们每周带粮带菜过来,由崔地主家带来的家仆帮着做饭菜。

本村的人读书本就是不要钱的,仲勤和金恬商量着是无论如何不能给他们无偿做午饭吃,因为一旦开了这个头,到时候因旱很多人家没有饭吃,便会都吵着来学堂吃。若是全村的人都吵着来上学堂来吃免费的午餐,他们能支撑到几时?

何况因旱,商贾要货渐少,作坊的买卖差了许多,盖学堂和赊殷尚家田地的债都没还清。现在看来,药材收入肯定也不会太好,他们也没那个能力养着本村好几百号人。更者,整个杨柳镇有近万人呢,要是得知韦家村能吃免费的,他们是不是也会来抢着吃?

其实金恬心里也清楚,哪怕自己不吃不喝养着全村的人,好事做多了,到时候做一件不好的事,大家就会有怨言了,所以绝不能惯着村里人。

最近大贵和杨春儿也很忧愁,虽大贵在仲勤那儿挣着钱,可是眼见着田里可能会颗粒无收,他们哪能不心急。杨春儿也快生娃了,年后姜氏就没让她去作坊里做饭,想到等娃儿生了后,家里越来越拮据,他们甚是忧心。

季秋却无所谓,稻谷旱得快死了,但他的药铺子生意还是有的,虽然各家各户都紧巴着不敢花钱,可是病重了命要紧,还是得喝药。他现在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也不寻思着娶亲,在他脸上看不到什么愁绪。

季秋劝他大哥大嫂别着急,二哥会管他们的,不至于让他们挨饿。大贵和杨春儿心里如何能好受,他们知道仲勤和金恬定会伸手帮他们,可彼此早已分家,各过各的,他们作为大哥大嫂总靠弟弟一家子过活,那也不是个事啊。

转眼到了往年的农忙时日,可今年的农忙期各家各户都闲得很,因为每亩稻田收谷子不足十斤,很多人在家里痛哭不止。

再过二十多日,终于下了一场大雨,足足下了十日,大家赶紧翻田种晚稻。因晚稻延误了,肯定会影响收成,但能种下晚稻已经是老天开眼不想饿死人了。

大家都仔细算过,若晚稻能有往年七成的收成就算不错了,到时候收的粮食和之前收的麦根本不足以支撑到来年青黄相接时,有些人家估计撑不到过年。

即便如此,好歹能种下晚稻了,学子们也能收收心读书了,到时候过年有没有饭吃,年后青黄不接该怎么办,也不知他们愿意去想的。

到了八月,杨春儿如姜氏所愿生了个男娃,姜氏和韦老二欢喜得无法言语,便出手大方地给本村每家每户发了一个红蛋和一斤粮食,说是给孙子积福。姜氏平时可从未这么大方过,这一出手便是一百多个蛋和一百多斤粮食啊!

大贵给儿子取了个小名叫福娃,这可把金恬乐得不行,“福娃”这名听上去怎么这般叫她忍不住想笑呢。娘家大嫂蒋氏给娃儿取名叫牛仔,而大贵又给孩子取名叫福娃,金恬每回叫他们娃儿的小名时都想欢乐得不行。

福娃满月时,家里办了喜酒,姜氏照样大方,她知道现在家家户户都手紧,那是一文钱都不舍得拿出来,便让他们空手来喝喜酒,不必送礼了。

村民们感恩戴德般来喝喜酒,说姜氏和韦老二果真是族长的爹娘,这一言一行都是德者之范,大家托族长一家的福啊。姜氏觉得自己为福娃积了大福,心里更是欢喜,喜宴上她竟然主动敬大家喝酒,可真是稀罕。要知道平时家里办喜事她都是在灶房里呆着,根本不上席的。

姜氏抢着要带福娃,杨春儿坐完月子就来作坊做饭了。其实杨春儿倒是想自己带自己的娃儿,可是姜氏不让啊,姜氏一会儿瞧不见福娃她就心慌慌的,她现在根本离不开福娃。因为福娃的出生,季秋可轻省不少,他娘可再没心思逼他续弦了。

*

这几个月村民们时常哭诉和忧怨,因为家里谷仓的粮食越吃越少,但也算是挺过来了,没出啥大事。可到了年根,全都乱套了,很多人家谷仓见了底,也有些人家已经靠吃咸菜和树皮果腹了。因是腊月,野菜都极少。

有些人家虽然能挺到过年,可也无心准备年货过年,这样过一日算一日也不是个事。很多青壮年开始跑出去讨饭,也有一些滑溜之人去外省外县偷抢。

学堂里有三分之一的人已经不来上学了,要么随着哥哥姐姐们出去要饭,要么凭认识几个字开始在外面招摇撞骗。人为了填饱肚子,可是什么都干得出来。

还有五日就要过大年了,仲勤和金恬也是一筹莫展,年货买了少许,但无论怎样强颜欢笑也做不到如去年那般开心。

夜里,他们俩趴在床/上数了数家当,只有二百六十两银子。这一年作坊只挣一百一十两,因田地大扩,药材挣的多些,足足有四百二十多两。还了殷尚的债,再还掉因修缮祠堂和建学堂欠下的钱,以及家里的开销,就只剩二百六十两银子了。

这二百六十两银子听上去不少,但要想做什么大事还是很难的,本来金恬想再买些田地,可村民们都混成那样,还是不要引来仇富之人为好。

仲勤唉叹了一声,“这些钱是不可能让韦家村的人再吃半年饭的,顶多够大家一个月的,若是别村的人也惦记,便连正月十五都熬不过。要不…咱们办了粥棚吧,每日煮一百斤粮为限,煮到正月十五拆棚,如何?”

金恬掰指头算了算,从明日起到正月十五,总共二十日,每日一百斤粮,那就是两千斤粮食。粮食越缺价钱就越高,近来已经涨到二十五文一斤了,而且还有可能往高里涨。

如此一算,粮食至少要五十多两银子,还要派人去外地买,得费不少人力运回村里,再加上需要大量人手煮粥,七七八八加起来,估摸着要费一百两银子。

金恬真的有些不舍得,可是看着仲勤那眼巴巴瞅着她的模样,她实在不忍心说不,只好点了点头,“好吧,搭粥棚。”

这时,旁边小床上冒出一个小脑袋,口齿不清地叫道:“娘…娘,粥…粥…。”快一岁半的俏妞已经会说简单的字了。

金恬过来抱起俏妞,“哎哟,我的小宝贝,你是不是饿了想吃粥啊?”

致命一救

俏妞虽不会说多少话,但能听懂大人的话。听她娘这么一问,她更觉得肚子饿了,用其天生娇软绵绵的声音道:“嗯,饿,粥粥。”

金恬怀抱着俏妞,哄道:“这么晚了,晚饭早已吃过,没有粥了,明早儿吃粥好不好?”

仲勤把钱收拾好,下床道:“俏妞晚饭没吃几口,怕是真的饿了。咱可不能饿着宝贝闺女,我去煮碗蛋花花来。”

金恬叹道:“瞧你爹,都快把你宠坏了,人家这会子都在做梦哩,你爹还去给你做吃的。”

俏妞眨巴着眼睛,忽然咯咯地笑了,两眼弯弯,可爱极了,然后不停地叫道:“爹…爹…”

没多久仲勤端一碗蛋花过来,他小心喂着俏妞吃,见闺女吃得香,感叹道:“恬娘,咱家闺女不愁吃喝不愁穿戴,可很多人家的娃儿这会子挨着饿呢。咱也别心疼搭粥棚要花一百两银子,这不还剩下一百六十两么,这一年到头也不是没有富余。想想这一年当中咱们干了好几件大事,这可是很多人一辈子都干不来的。”

金恬接过碗,她来喂着俏妞,说:“我不是心疼钱,只是有些担忧,到时候办粥棚可别闹出打架斗殴之事。从明日起先开咱自家粮仓,买粮之事你带着作坊那些短工去办,反正这过年期间放了假他们都闲着。季秋和大哥绝对不能外出,得在粥棚看着管着,维持秩序,以防万一。”

仲勤这才感觉到事情重大,施粥可不只是将粥施出去,更重要的是保证不出事。如此境况,估摸着但凡不是富裕人家,应该都会来吃粥的,能省下自家粮食的好事谁会不来?

次日一早,仲勤将搭粥棚的意思跟父母和兄弟们说了,他们也都赞成。大贵和季秋找人一起忙着搭棚,金恬和杨春儿找村里各家妇人过来帮忙架灶,然后开粮仓。

到了午时,粥还没熟呢,本村的人和得知消息的邻村村民都赶过来了。要不是季秋和大贵扯着嗓子让他们排好队,还不知要乱成什么样。

待粥出锅,个个端着海碗举起来,一共架了八口锅,不到一个时辰就分得干干净净,众人也都吃饱了。可是大家并不回家,而是坐在地上聊着天,接着等吃晚饭。

金恬带着俏妞没法帮着煮粥,只是在旁帮着塞塞柴火。之前她压根没想到烧柴的事,这一顿粥就把她家的柴烧去了大半。金恬跟大家说,她家的柴火不够,希望乡亲们回家扛些柴火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