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有话要说:今天有事更晚了。

第八十九章

燕王点了点头,今天的滕公子与平时有些不同,一种愉悦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来,说话声音都带了些轻灵,上次去探访他的友人时就是这样。做为天之娇子的他竟也有了一丝妒嫉。“本王知道,你说的不是世间的地位,而是心灵的归属。”

滕琰赞同地看了看燕王说:“曾经有一个叫马斯洛的学者认为,人有五种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生理上的需要是人们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吃饭、穿衣、住宅、医疗等。安全的需要是生活稳定、希望免于灾难等。 社交需求是指人渴望得到家庭、朋友、同事的关怀爱护理解,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包括自我尊重、别人的尊重和权力的欲望。”

“但这些都是可以实现的,而自我实现的需要却不是这样,很多人终其一生,表面上看是什么都有了,但其实根本就无法实现这一目标。这种自我实现需要人充分地感受生活,热爱生活,努力实现自己人生的理想。”

“这位马斯洛是你们道观的人?”燕王非常感兴趣地问。

滕琰不觉莞尔一笑,她今天怎么了,居然对燕王谈起来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前世,这是众所周知的,在这里,就是天方夜谈。

大约是除夕夜让她的情绪有些不对头,对陆伯甫的思念也让她放下了戒备,还好,燕王没有什么不快。

她含糊地说:“也算是吧。”

“那么公子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什么呢?”燕王又问。

“我想快乐的生活。”滕琰简单地说,不想话题一直在自己身上,反问道:“王爷,您呢?”

燕王想了想,最后竟然有些茫然地说:“我不知道。”

他有些失神地看着火堆,似乎并不是对着滕琰说:“我好象什么都有了,又什么都没有。”

滕琰能够理解,谁第一次思索探究人生的目的时,可能都会有些迷茫。对于燕王来说,恐怕更是如此,锦衣玉食、兵权属国,样样都有了,他不知道再追求些什么好了。

没想到一个小小的话题让燕王这样的深思,滕琰不想燕王的除夕夜就这样度过,就提醒他说:“今天,我们一同去巡营吧,也算是陪军士们过个年。”

这对燕王来说是每天必需的日程,今天,自然不例外,滕琰陪着他一起走遍了各个营地,差不多进了每一个帐篷,检查了每一个执勤的士兵。

各处都是欢声笑语,这些年青的士兵们喝着酒,吃着肉,在军官的带动下高兴地凑在一起,唱歌、跳舞、比剑,看不出思乡的愁闷。

“王爷安排得确实好。”滕琰笑着对燕王说。

“行军打仗最重要的是士气。”燕王也很满意,“滕公子的几个主意也出得好。”

按事先估计的行程,燕王提前就算到了除夕夜会在荒郊度过,早就有了安排,赏银、食品一点也没吝啬,滕琰又给出了几个娱乐活动的主意,才有了今天的热闹。

“我们俩就不要互相吹捧了。”滕琰笑道。

燕王也笑了笑,转眼间他又若有所思地说:“你说,这些将士们的需要是什么?”

“他们需要的是吃好、穿暖、打个胜仗,有个衣食无忧的将来,现在看都不难,所以他们很快活。”

“那我们是不是要的太多了?”

“也许吧,但我们受的教育、出身的背景和经历决定了我们不会只满足于简单的快乐。”滕琰打了个手势,坚决地说:“但我们一定要努力争取属于自己的幸福快乐!”

燕王也被她感染了,郑重地点了点头。

正月初五,燕王与邓锋两军汇合于上百年前燕国与犬戎的国境线上,前面不再是云中与北宁的丘陵地貌,而是一望无际的草原。

邓锋一路上比他们还要顺利,基本没有遇到敌人,比燕王这一路还早到了三天。

作战计划早就制定好,军需物品准备齐全,熟悉草原的向导也足够,只待大军整休几日后就可以出发了。

吃过晚饭,邓锋先回了营帐,燕王和滕琰互相看了一眼,邓锋很不对劲,人瘦了不少,话也不多,与以前叛若两人。

滕琰想了想说:“好象在九原时就有些情绪低落,还记得我们那次去陆家,以他原来的性子,能不去凑个热闹?可我暗示了几回,他就是不答话。后来忙着出兵,也就没再多注意。这么看,他肯定是有什么心事了。”

燕王也点头赞成她的意见,大军出征在即,统率一军的大将情绪不对,可不是个小问题,必须弄清情况。

“还是我先去问一问,邓将军以前有什么都不瞒着我,而且王爷先不出面,有什么问题也有个回旋的余地。”滕琰看着燕王说。

燕王点了点头,滕琰马上去了邓锋的帐篷,而且随着通报的侍卫就直接走了进去。

邓锋有些狼狈地从毡垫上爬起来,他大概回来后就躺了下去。

滕琰直截了当地问:“怎么了?”

邓锋脸上刚刚刮过胡子,可能本来是为了显得精神些,结果反倒露出一脸的颓唐,刚刚去见燕王时新换的衣服也滚得都是皱,听了滕琰的问话,他怔怔地坐在地上,没有立刻回答。

滕琰也不催促,摆手让送茶来的侍卫出去,自己也坐在地上的毡垫上,正对着邓锋。

过了一会儿工夫,邓锋突然问:“燕王纳妃的事情定下来了吗?”

既然邓锋要问,一定是有原因的。虽然燕王纳妃的事还没到诏告天下的时候,但也没有必要瞒着,滕琰就实实在在地讲给邓锋听。

说起来,还真的有点搞笑。燕王定了安宁公主做正妃,安静公主、滕琳做侧妃,谢渊又选另外两名闺秀做侧妃,这两个人滕琰也都认识,一个是邓锋的妹妹,一个是王蓉,综合各方面条件她们俩被选上也没什么意外。

然后谢渊就按燕王的意见写了折子上报了吴皇。

想都不用想,吴皇肯定不会同意,选一个毁容的女子做正妃,皇家的脸还要不要了?而且这人还是燕地前朝的公主,从政治角度更不应该考虑!但应该是基于以前与燕王在婚姻上有过冲突,吴皇还是很温和地建议,把正妃的人选换一下,滕琳、邓钰、王蓉三个侧妃中选哪个都行。

谢渊请示燕王,燕王却说什么也不同意,他还亲自写了个折子,把安宁公主的贞烈夸赞了一番,说得天上少有,地上无双,总之,他就想娶这个贞烈的女子为正妃。

情况非常明显,燕王就是在与吴皇唱对台戏,但偏偏又抓住了安宁公主的贞烈,他还在理论上占了上风,无论是谁反驳也没用。

滕琰明白了燕王并没有完全向吴皇屈服,他还是为自己争取。不得不说,他的计策还真的不错,滕琰可以预计到,这样争论到最后,吴皇、燕王极各让一步,于是燕王就会实现他的梦想,娶到自己心爱的人。

几次滕琰想点破燕王的心思,但看燕王一点也不愿意提一句的样子,只好按下自己心里的八卦。

来住辩论的信件在吴皇、燕王、谢渊三处辗转,滕琰眼见着燕王充满了斗志地写信辩论,有时还找滕琰帮着润润笔,燕王在谋求自己的幸福的同时,也非常热衷于与他的祖父对着干。对于这种不成熟的斗气,她泼了几次冷水,却没有浇下去燕王一点的兴致。

每看到燕王神采熠熠的样子,让吴皇吃了憋,明显是他最开心的事,似乎攻下燕都也没见他这样的精神。滕琰看不到吴皇和谢渊的表情,想来也都是无比的精彩。

事情就这样僵住了。

说完后,滕琰看着邓锋,该他说了。

邓锋也知道,他低声说:“在平阳郡的时候,我和安静公主…,我想娶她,家里不同意,父亲想让我娶你的姐姐。”

没想到七绕八绕,绕到了自己身上,滕琰笑着说:“我姐姐早就定亲了,就是上次我去凤凰山寻找的陆状元。”

“我知道,所以上次你们去找陆状元,我没跟着去。听父亲说他下落不明,凶多吉少。”

“那我告诉你,陆状元已经让人带了信回来,他今年就能回燕地迎娶姐姐。”滕琰第一次被人嫌弃了,还得给人家解释。不过,实在是没法讨厌邓锋,他的模样太惨了。

“现在燕王又要纳安静公主为妃了。”邓锋还是没多少精神。

其实这才是主要的问题吧。

“男子汉大丈夫,就连这点勇气都没有?喜欢就去争取!”滕琰不客气地说。

邓锋被滕琰骂了,一改刚才的没精打彩,带着几分生气说:“你怎么知道我没争取?我拼命打仗,就是打算积累军功,以军功去换燕王为我赐婚。我原想,不会有人想去娶她,事情还来得及,没想到,燕王要纳她为妃。”

滕琰明白了邓锋的计划,确实,正常情况下不会有人想娶安静公主的,她做为前朝公主的身份太敏感了,谁要是娶了她,什么前途都不会有了。

这也是邓家反对邓锋的原因吧,做为武将,手握兵权,有时比文官还需要避嫌。

“你想好了娶安静公主的后果?”滕琰问。

作者有话要说:

第九十章

邓锋还真是个有担当的男子汉,他握着拳说:“是,我把打仗得的赏赐用来买田,在老家买了几百亩地,到时候就回去种地。”

滕琰看着邓锋坚决的样子,笑着说:“那你就去求燕王呀,现在你知道了,燕王并不爱慕安静公主。”

“世弟,你不反对?”邓锋惊讶地看着滕琰。

“你们即然两情相悦,将来遇到的困难也想好了处理的办法,我为什么反对?在九原时,你就应该直接对燕王说。”滕琰理所当然地说。

猛然间,邓锋握住了滕琰的手,用的力气那样的大,差一点把她的骨头捏折了,有些语无论次地说:“谢谢你,世弟,谢谢你!”

然后他就飞快地从帐篷里消失了。

等到滕琰也进了燕王的大帐时,邓锋正直挺挺地跪在燕王的面前,要说的话应该是说完了。

燕王就站在邓锋的对面,面色严峻。他的眼光象刀子一样落在了滕琰的身上,让她不由一时气滞。她想到了燕王会不快,但没预计到能这样严重。但邓锋的问题必需在大军开拔前解决,否则要么是带着隐患出征,要么是临阵换将,都是兵家大忌。

她用眼光回应燕王,燕王深谙用兵之道,应该能想明白。

果然,燕王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说:“等打败犬戎后,我带你去京城觐见,公主或郡主,你看中哪一个,我都会为你作主,禀明皇上赐婚。”

此公主非彼公主,人又不是物品,哪里能随意更换?果然邓锋朗声答到:“我不是因为她是公主才要求娶的。”

滕琰真想为拍手叫好,邓锋终于想通了,一扫之前的颓废之气,又恢复了朝气勃勃的神采,虽然是跪在地上,但气势并没有被燕王压住。

燕王的声音又响了起来,“随你要哪一个女人,我都能给你,只有燕国的公主不行!”

邓锋不答,只是他笔直的后背似乎在表明他坚决的心意。

燕王的声音就带了些怒气,“你是我最看重的将军,要是娶了燕国的公主,只能解甲归田了。”

邓锋应声说:“我原也打算打败犬戎后,带着安静公主回乡种田,请燕王成全。”

“为了一个女人,你竟然连仕途都放弃了?值得吗?”燕王连声质问,“你从小在将门长大,家里就这样教导你?不顾君臣之义,不敬列祖列宗,不孝父母高堂,就为了一个女人!”

完了,两人对上了!滕琰不得不承认自己把事情想得过于简单了。

邓锋坚毅的脸上出现了羞愧的神色,在这个时代,他受到的教育也是这样,所以才等到滕琰鼓励他才能下决心为自己争取,现在,燕王急风暴雨的指责让他又心虚起来。

燕王所说的在这个时代就是真理,但滕琰却想帮邓锋,不同的思想理念让她更尊重他人的选择,而且她是一个女人,更感性,对缱绻情深的感情更加同情。

滕琰上前说:“王爷,邓将军能来求您,其中有我的劝说。我们之所以能这样想,这样做,是不仅把王爷您当成燕王,还把您当我们的兄弟,我们的朋友。”

“如果是对燕王,我不会劝邓将军来求您。”

“可是,对我们的兄弟,我们的朋友,我觉得邓将军应该来请您帮助他。”

“我们就象自己家的兄弟要娶妻子一样,都应该希望他婚姻美满幸福,而是否美满幸福,只有婚姻的两个当事人才有资格评价。作为兄弟,我们能做的是想办法帮他。”

果然,这样的几句话打动了燕王和邓锋,他们都是看重情谊的人,更关键的是他们间的情谊很深。

滕琰凭着几句话打动了两个人,并不只是靠着语言的艺术,而是用真情。剑拨弩张的气氛消失了,燕王扶起了邓锋,滕琰张罗着让人送来了茶水,行军中一切都很简陋,燕王这里也不例外,三人只能坐在地上的毡垫上。

燕王和邓锋都能稳稳地坐着不动,滕琰实在没有这个功力,她把唯一的案几搬到身后靠着,看着不说话的两个人。

“你们还记得在九原我用五十两银子买下来的那对小夫妻吗?”她笑着问。

那时邓锋也在九原,应该也知道那件事。

果然,俩人一同点头。

滕琰就感慨说:“什么是情爱呢?看不见,摸不着,可每个人都会遇到。不管身份高低、贫穷富贵,缘分一到,都挣不开这无形的网。”

没有人答话。

滕琰接着说:“就说我自己吧,以为自己会内心寂寞地过此一生,但偏偏又让我遇上了他。情投意和,心意相通,定下白首之盟,而且上天厚待,没多久,我们就会团聚了。”滕琰努力不让自己流露出女儿态,她说的这些话都是发自内心,就是想让这两个冷着脸的男人能软化一下。没有她的抛砖引玉,他们是不会谈这些的。

滕琰的话虽然都是真的,但她自然是用了李代桃僵的方法,她说的是陆伯甫,但让别人以为她说的人是飞珠,汉语最模糊的地方大概是他和她是一个发音吧。

砖抛了出去,玉果然就引回来了,不过,更确切地应该说玉抛出去了,引回了砖。

邓锋正色说:“我和安静公主于战乱中相遇,但一直以礼相待,并没有象你和她一样,我是要明媒正娶的。”

滕琰真想找块砖敲敲邓锋的脑袋,自己帮着他说话,可他呢,居然还要打击一下自己,不过邓锋还真的令人感动!

滕琰转向了燕王,“王爷,您将心比心,就答应邓将军吧。正好您纳妃还没有正式定下来,把安静公主直接除名,另选贵女补上。等我们打败犬戎人回来后,您亲自给他们赐婚。”

“你以为本王舍不得安静公主吗?就是把选取上的那几个都给邓将军,我都不会有一点犹豫,本王不是你们这样只想着儿女私情的人!”燕王露出鄙视的目光。

滕琰最不愿意听这样的话,儿女私情怎么了?她又不是说让邓锋只顾儿女私情,放下事业。说是燕王您自己,不也是一边打仗,一边还是一封封的信件来往,讨论纳妃的事吗?况且邓锋眼下的情况是,不把儿女私情的事处理好,可能会影响大事。

这样的话邓锋是说不出来的,滕琰的顾及要少得多,她就摆出漫不经心的样子地说;“我相信王爷把选上来的几个都给邓将军是不会犹豫的,但换上别人你还能这样说吗?”

“换上谁我都还是这句话,只要邓将军同意,无论哪个,不是前燕的公主就好,我都给他娶回来!”

“我只想娶安…”

滕琰挥手打断邓锋的插话,似笑非笑地看着燕王说:“换上你真想娶的那个,你能同意吗?”

燕王已经唬起了脸,问:“哪一个?你说出来。”

滕琰隐隐感觉有些不对,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她反问:“您打算娶安宁公主为正妃是为了什么?”

只要脑子正常的人,没一个会想娶一个毁了容的,要说他们之前有感情,不介意毁容什么的,滕琰能信,但这两个明显是根本就没打过照面啊。

燕王倒也直言不讳,“我要娶安宁公主,是因为我本来就不想娶妃。”

“不想娶妃的原因是什么?”滕琰接着问。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霍去病的这句名言又被燕王引用了。

现在不是退让的时候,反正已经说过,现在他们在一起不是谈君臣大义,而是说兄弟情谊,滕琰干脆直接挑明了:“你不想成家,还不是为了你的表妹吗?”

燕王为了表妹,邓锋为了公主,家里都反对,情况何其相似?完全可以相互理解,进而相互帮助,起码先帮了邓锋。

滕琰的话说到了燕王的痛处,他停了一下说:“我确实曾拒绝了祖父的赐婚,并说要娶我表妹,不过,那是因为我表妹身世可怜,又没依靠。如果邓将军想娶我表妹,我可以作主为你赐婚。”

滕琰觉得今天她是注定吃力不讨好了,邓锋忧怨的目光又找上了她,他可不想娶燕王的表妹。

滕琰只有继续,她笑了笑说:“王爷,我们都先声明了,象兄弟一样说些心里话,我就直言了。您明明知道,邓将军想娶安宁公主,就同您想娶自己心爱的人一样,您何苦用表妹什么的做借口呢?”

燕王左右看了看他们俩人,高傲而冷峻地说“我根本就没有什么喜欢的人,我也不想娶亲。我只想建功立业,收复燕地,打败犬戎,为我父王完成他没来得及完成的大业。我看重邓将军,少年英雄,韬略出众,武艺高强,是不可多得的将才,还有邓侯爷,精通行军布阵,我手下的将军没一个比得上他们父子俩。现在让邓将军娶了安静公主,不仅害了他一个人,还害了他一家。”

滕琰被燕王的话噎得一滞,皇家的人还真是不一样,人们常说“哪个少男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人之常情,他也能一口否认了,但看燕王严肃的样子,知道燕王的话不假。但燕王话里,也流露出来一些怆凉的情绪,让她不知说什么好,用歉疚地目光看了一眼燕王。

作者有话要说:

第九十一章

燕王淡淡地笑了笑说:“公子不必介意,并非我不通情达理,邓将军这门亲事是没法做的,”又接着对着邓锋说:“你只管建功立业,要什么样的女人没有?眼光看长远一点!”

滕琰看着邓锋苦涩的表情,知道他要让步了,心里不甘,她知道邓锋从小看到父母情投意合,自然对爱情充满渴望,经此打击,有可能再也无法拥有真正的感情了。

燕王认为无所谓,可滕琰不这样觉得,要建功立业,但不等于必须放弃感情。不管是什么问题,总会有许多解决的办法,而这些办法中总有能够各方面所能接受的,就看自己能不能有一双慧眼找出这个办法。

滕琰深思起来。

这时候的人们认为婚姻是合两姓之好,根本就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一个家族的事,邓锋娶了安静公主,在大家看来,就是与前朝皇室联姻,整个邓家都会受到影响,邓侯爷,还有邓锋的两个弟弟,一个叫邓铎,今年十二岁,另外一个,在昌平城就要守不住了的时候还包在襁褓里,现在也有两三岁了吧,他们在仕途上就没了什么希望。还有邓锋的妹妹邓钰,要是真能当上燕王侧妃还好,否则都不容易嫁出去。

在昌平郡时,邓家人对自己家是有恩的,交情也不用说,几代人的感情了,滕琰当然不想让他们落到如此的结果。尤其是邓钰,那个天真可爱的女孩,滕琰就象教育妹妹一样教导了她一段时间,感情尤其的深。刚听说她被选为燕王侧妃的候选人之一,滕琰还非常可惜,担心她那象燕地迎春花一样热烈浓丽的性情,在宫墙深院内凋零。为此,她还给邓侯爷写了封信,婉转地说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却没什么结果。邓钰自有父母兄弟,轮不到她来做这个主,她能做的也就是这些。但现在看,如果邓锋真的要娶安静公主,邓钰嫁到燕王府还真的是好事,不论是对她自己,还是对整个家族。

一时间,滕琰心思百转。

与犬戎一战毫无悬念,犬戎人已经在燕地损失了太多的兵力,而且燕王是挟燕地与吴国两处的合力去打仗,实力就摆在那里,犬戎无论如何也抵抗不了,只是个时间问题罢了。

接着,就是东平郡的公孙庆了,犬戎拿下来后,那里也就是顺手的事,还有平阳郡东边的海盗,更不算什么。

那么燕地的和平就在眼前了,燕王还要用邓家人做什么?

除非是还有要打的仗。

那就是在燕地以外了。

滕琰的脑海里出现了燕地以西的情况。

那里是古称晋的一片土地,东与燕地接壤,北面是茫茫草原,西和南都是黄河,恰好在几字型的黄河的臂弯里,燕王的目光恐怕已经投到那里了。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从唐朝末乱世后,无数的政权林立,现在黄河南的吴国已经显现出了一统天下的势头,两年不到的时间,燕地已经归入其版图,中原,只有晋地还在混乱中。

滕琰本人并不是一个非常有大局观念的人,她令人叹服的高瞻远瞩是来自于千年的历史积累,从她真正的能力来看,她擅长的是更细腻的管理。

所以,尽管已经进入了燕地的上层领导圈子里,滕琰的眼光还真是第一次放到了燕地的外面。

但晋地情况她还是知道些的,陆伯甫当初逃出京城,就向西而去。那里现在由世家、外族人割据,燕王只要等燕地完全收复,一鼓作气,就可以拿下晋地。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即顺应燕王的大业,又在其中实现自己的目标,一个理想的计划在滕琰脑中逐渐成形了。

滕琰又想到了陆伯甫,按时间计算,他应该在燕王的大业完成之前回来,正好可以在这个时机一展才华,封侯拜相,实现他的梦想,那时,自己应该已经嫁给他了,当然是站在他的身边了。

当滕琰从自己的遐想中走出来时,发现两个人都用不太友好的表情看着自己,滕琰收起挂在唇边的笑意,从陆伯甫的消息传回来后,她就时常有这样的走神。在别人心情都不佳的时候,自己却面带笑容,是有些过份。

滕琰端正地坐起来,正色说到:“燕王,您打算什么时候取晋地呢?”

两双吃惊的目光射在她的脸上,但吃惊归吃惊,吃惊的原因却不一样,燕王点了点头说:“你刚刚想到的?”

邓锋则说:“什么?晋地!”

燕王的话证实了滕琰的猜想是正确的,那么接着就好办了,滕琰娓娓而谈:“打败犬戎,直捣狼主的金帐,就在今年的春、夏之前就能完成了。而东平的公孙庆和平阳的海盗,再有个一两年的时间就都能解决,加上燕地各郡休养生息,最晚三年后,燕王就可以再率大军一统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