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有话要说:提醒一下,下午有加更。

第一百八十二章

滕琰颌首道:“王爷,你成熟了。”

燕王的目光如此深沉,凝视着滕琰不语。

成熟是要付出代价的,滕琰也心疼燕王,但她能做什么呢?她是促进燕王成熟的一只很重要的推手。

“刚到军营时时候,我看王爷酷酷的样子,以为王爷一定有十足的把握能把犬戎人赶走呢。” “滕琰不想气氛如此的沉重,就用吃惊的语气逗笑。

“哪有十足的把握呀,”燕王也陷入了回想,“那次你病了,我真的很担心。抱着你睡的时候,我还在祷告上苍,千万把你留给我,我只有你这么一个朋友。”他笑了笑说:“我真够傻的,一点也没想到你居然是个女子。”

又谈起这个尴尬的问题了,滕琰笑着握住了燕王的手说:“几年过去了,我们也有了如此多的回忆。让我们保持住经过生死留下的情谊,别让这些美好的东西被沾污。”

燕王也紧紧握住滕琰的手,他明白滕琰只想与自己保持朋友的情谊,要是自己不是燕王,她一定会喜欢自己的吧。

其实滕琰心里也有些愁,燕王一直借口病没有全好,没有让侧妃去他的寝殿,当然也没来滕琰这里。日子一天天地过去,局面还这样僵着。

所以燕王一去了军营,滕琰马上进了燕王府内院。

从京城回来的当天,滕琰曾与与安宁公主和王蓉见了一面,邓钰去了东山郡一直没有回来。三人行了礼说了几句问候的话就结束了,滕琰也没能与王蓉私下里说上话。今天,滕琰把公务都推了就是要把王蓉找来想好好谈谈。

王蓉还是一副闲适自在的样子,拿出几件她给滕琰新做的衣服鞋袜,又要说说王府里过年的大事小情。

滕琰没听几句就打断了她的汇报,突然对她说:“燕王现在已经好了,他得选一位王妃。”

王蓉的脸变了色,她是能听明白滕琰的意思的,但她还是很镇静说:“恭喜妹妹了,王爷一定会选你的。”

滕琰点了点头说:“原来王爷也是这样打算的,可是,你说我合适吗?”

“妹妹自然是最合适的了,”王蓉已经恢复了笑容,“我冷眼看着,他也就对你一个女人不反感,而且,还另眼相看。”

“不过,那只是因为治理燕地需要的原因罢了。”滕琰摆了摆手说:“我倒是推荐了你。”

王蓉本来与滕琰一起靠着大迎枕坐着,马上起身下了地,跪着对滕琰说:“燕王雄才大略,只有王妃这样的人物才能配得上,我蒲柳之姿…”

滕琰一时不防,就让王蓉跪了下去,她马上一面拉起了王蓉,一面说:“蓉姐姐不必如此小心,若是我真的有这个打算,还会对你说吗?”

看王蓉不说话,滕琰笑了笑:“蓉姐姐是知道我的,我早就说要嫁个一心一意对我的男子,这决不会变的。你说燕王能那样对我吗?”

王蓉看着滕琰不语。

滕琰苦笑了一下说:“蓉姐姐,如果,我们间还不能有什么说什么,那可真的就辜负了我们这们多年的情谊了。”

“不能。”王蓉实话实说了。

“那你说我能做个贤良淑德的燕王妃吗?”

“不能。”这次王蓉答得快了些,什么事开了头,往下就好办了。

“那蓉姐姐说,你能吗?”

王蓉低头不响,就是她们间的关系再好,王蓉这种大家闺秀也不可能说出这样的话来。

于是滕琰看着她的眼睛,真诚地说:“我知道你能,你自己也知道,对不对?”

“现在,这个机会摆在你的面前,我也不勉强你。如果,蓉姐姐想争取,那么我就会帮你,如果不想,那我也不会多事。趁燕王不在,我们姐妹间把话说清楚,好决定之后怎么办。”

“我是不肯嫁给燕王的,我们早有协议,王爷过几年就会放我离开。安宁公主就是行尸走肉,邓钰更适合嫁一个军官,过更简单一点的日子。还有晋地的陈家和孙家,也要送嫡女过来,但我想燕王妃还是出身燕地好一些,蓉姐姐就是个很好的人选。”

滕琰理性地分析完,又说:“其实,我推荐你也是有私心的。毕竟我们关系好,你做燕王妃将来我也会方便得多。”

滕琰的话说得非常清楚,现在就看王蓉的决定了,她静静地等。

王蓉缓缓地抬起头,很坚决地说:“琰妹妹,你帮我吧。”

滕琰暗自叹了口气,王蓉和王沂不愧是兄妹,也不知他们从小受到的是什么样的教育,经历了什么,这对兄妹都不是那么看重感情。王蓉的表情,不是想到情郎的样子,倒是像去完成什么任务。

“蓉姐姐,你也不必勉强。你看我,是决不打算委屈自己的。”

“委屈自己,只有你才会那样觉得。我不同于你,非要一心一意的情郎,如果能当上燕王妃,我觉得是无上的光荣。”王蓉也认真地说:“不管是为了我自已还是为了王家。”

“那好吧。”滕琰尽量让自己的语气听起来快乐些。不管怎么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我从南边带来了很多的衣料和首饰,你挑些合用的,等燕王回来时,我就让人去找你。”

王蓉没有客气,她让滕琰帮她参谋,挑了不少与她相配的衣饰,才回自己的院子了。

燕王过了三天才从军营回来,滕琰觉得去了一趟军营,燕王的精神状态好多了。照例同燕王汇报了一下政务,两人又一起商量了些事。

公事完毕后,滕琰就笑着说:“今天,我请王爷喝酒吧。”

燕王点头同意。

滕琰请王蓉做陪。

王蓉梳了飞仙髻,只用一大串珍珠缠在发髻间,头发上的珍珠大小色泽几乎完全一致,莹润可爱,在黑发间俏皮地闪着光。

她身上穿了一件湖绿色的小袄,只在领口、袖口用银线绣了些花朵,银线只简单地勾勒出花的形状,花朵中的花蕊镶了小珍珠,下面是一条同色的裙子,一朵朵的同样是用小珍珠做成花蕊,银线绣的花从裙腰开始出现,越来越密,到了裙边,花朵重叠,光采耀人。

这种绣法,还是仿当年开国公府里针线上的胡妈妈给滕琰绣的一条裙子,不过,又有了变化,只用银线绣出花的轮廓来,不是那样的繁复,却更灵动自然。

简单至极的打扮,却用尽了心思。衣料是最好的绫罗,染成最正的湖水绿,在不同的角度下,还能折射出不同的色彩,有了珍珠的映衬,更显得流光溢彩。而这种颜色不是王蓉那白皙得无法挑剔的皮肤,是根本不敢穿的。美丽的衣装掩不住王蓉的美貌,她就象一支清新的百合,在一旁穿着暗红衣服的滕琰的陪衬下,尤其地动人心魄。

燕王的眼睛久久地停在了王蓉身上,他很少说话,只是慢慢地喝了几杯酒。滕琰和王蓉自在地一面品酒,一面闲聊着。王蓉很有酒量,也喜欢葡萄酒,她的言谈举止自然而优雅,谈吐风趣幽默。

很愉快的气氛,滕琰觉得一切都是水到渠成。在王蓉要离开时,滕琰笑着对燕王说:“王爷帮我送送蓉姐姐吧。”

燕王没说什么,披了披风送王蓉出去。

第二天议事的时候,滕琰就提出了东山郡和平阳郡两处尚未平定的战局今年应该解决。去年公孙、萧和刘三家联合的计划被彻底击碎后,这三家中的刘家因为有犬戎络部做靠山尚能勉强支持,而公孙和萧家的形势越来越困难。

邓老侯爷的伤好了后,邓氏父子将公孙家紧紧地包围在崖城内,而萧家自从退兵后,虽然还时不时地到沿海抢掠,但面对沿海越来越严密的防守,成功的时候极少。

是该把这两处一举拿下的时候了!

滕琰的建议基本得到了所有人的同意。

然后,滕琰就提出她要去平阳督军。

现在平阳负责军务的是郡尉罗才生,是去年才认命的。

罗才生到了当了昌平郡尉后,就没在昌平城里住上几天。他带着昌平大部分的人马,到了沿海一带,分兵把守海岸,设立墩台,用狼烟示警。萧家的人一登岸,附近的驻军就会一齐来救援,取得很好的防守效果。

萧家在实力大打折扣后,又被罗才生压得抬不起头来。而罗才生信心满满,只等船厂造了足够的船后,成立水军,就把萧家一举灭掉。

滕琰的建议又得到了大部分人的同意。因为去年那一次的出征,滕琰在大家心目中确实确立了女将的形象。再加上,燕地从没有水军,大家对海战有些没信心。有了燕王妃督军,平阳那边的形势自然没有问题,所以滕琰主动请命,再正好不过了。

滕琰之所以敢主动请命去平阳郡也是上面的原因。大家都不会水军作战,那正好在一个起跑线上了。她也可以从头学,况且还有罗才生。

更深层的原因嘛,也有。那就是她想离开燕王府一段时间,一来是给燕王和王蓉留下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二来是她想好好放松一下。

屈指算来,滕琰走出内院已经好几年了,可以说她一直没有好好地休息休息。前世每年还有十几天的带薪休假呢,现在,就是过个春节也只能更累。

人呢,就是这样的奇怪的生物,太闲了,就想找点事做,太忙了,又想好好地歇着。

以前滕琰休假时最喜欢去海边了,海风吹着,海浪拍在身上,再吃点现捞的海鲜,那样的生活,滕琰已经迫不及待了!

作者有话要说:

第一百八十三章

滕琰走前自然要安排好燕王府里的事。先是找王蓉把赵祯和嘉和郡主要来的事说清楚了,怎样接待,那就是王蓉应该操心的了,毕竟是她的小叔和小姑。滕琰要拜托她的是飞珠,滕平和飞珠都是孤儿,万一有什么事,总得有个能找的人吧。

王蓉一一笑着答应了,滕琰又悄悄地问:“怎么样?”

王蓉轻轻地摇了摇头。

“那天王爷送你回去,你没把他留在你院子里?”

王蓉还是轻轻地摇了摇头。

燕王是个极骄傲的人,比如说他一直认为滕琰会喜欢他,那么他一定也会认为王蓉是喜欢他的。王蓉是不是应该主动点?

可是王蓉是个真正的大家闺秀,绝不会做出滕琳那样的行为的。想来局面就是这样僵住的,滕琰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好。

再看王蓉妆容精致,衣饰出众,表情却过于严肃,滕琰就小声说:“当王妃虽然得端庄,但有时还是要随意点。”燕王到底喜欢什么样的女人,她也不是很清楚,但男人总归是差不太多吧。

王蓉点了点头,脸上泛起了红晕,真是让人看不够。滕琰马上说:“对了,就是这个样子,让燕王看到你这个样子!”

王蓉娇羞地横了滕琰一眼,真是倾国倾城,滕琰放了心,这样美丽的人一定会折服燕王。

与燕王要交待的事就太多了,说了两天多也没说完,说不完也无所谓,平阳到燕都每天都有信使来往。

三月二十一日,滕琰带着一支五千人的军队出征。在燕都城外三十里的地方,燕王设宴为为她设宴送行,场面很是隆重。

告别的时候到了,燕王亲自为她拉住马缰,这是送武将出征最高的形式了。,滕琰跨上了骏马,低下头去接缰绳,燕王却握住滕琰的手说:“能不能告诉我,你要嫁什么样的人?”

滕琰的头与燕王的头离得很近,一个俯视,一个仰视,眼睛对着眼睛。滕琰怎么也没想到燕王会说这些。

其余的人自然更想不到,大家一定都认为燕王是最后提点几句滕琰,离得近的人,还主动地向后撤了撤,这是军国大事,他们懂得应该回避。

滕琰对上了燕王毫无退缩的目光,也许她应该把自己的想法都说出来?那样才是真正对燕王好?

就好比,受了伤,包扎伤口前需要消毒,消毒是很疼的。但消了毒后,伤口才能很快长好。

也不知道她的话是不是给燕王的伤口消毒?

“那人一定会懂我,对我真心的好,”滕琰很认真地说:“我们在一起的时候,是平等的。他知道照顾我,我也知道关心他。我们的家是休息的港湾,宁静而温馨。”

滕琰从燕王手中拿过了缰绳,在燕王耳边又说了一句:“好好对蓉姐姐。”直起身体,头也不回地带着军士们走了。

自己是不可能爱上一个每天要对着行礼,处处要把对方放在自己之前的人。就像在燕王府里,燕王到她的翠薇殿里来时,他占居着大床,而自己只能在外间凑合。

从小就自立自强的滕琰骨子里是极骄傲的,她努力奋斗,渴望成功,不过在她的内心深处,她还是希望能有一个人宠看自己,把自己当成宝,而不是自己去逢迎别人。

这种矛盾在现代社会是常见的,但也总会有人要提出批评,甚至有人还会说,这样的女人太贪心。

可是身为女人的滕琰摆脱不了这种贪心,她做不到那些独身主义者的决然,虽然一直孑然一身,但她还是渴望爱情。大自然的安排本来就是这样,男人和女人即是独立的个体,但又互相依赖的,谁也离不了谁。

滕琰摆了摆头,甩掉了这些纷杂的思绪。

风儿在的耳边吹过,吹面不寒杨柳风,燕地的三月虽然不能像江南一样春意盎然,但也已经大地复苏了。这样美好的季节,滕琰要做的是纵马高歌,放飞自己的心情。

燕王问的对,她确实也该认真地考虑寻找自己的春天了。

踏着刚刚冒出头地绿草,已有辛勤的农民犁开了黑土地的农田,空气中散发着田野里特有的清新气息。沿途所至,到处一派的欣欣向荣,行军的旅途就格外的愉快。

四月初,滕琰到达平阳沿海的铁山。这是平阳半岛伸向大海的最东的顶端,地理位置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在通迅不发达的情况下,这里能够最大可能地掌握整个半岛的情况。

据说在最晴朗的天气,眼力好的人能够看到萧家占居着的海鸟。

而铁山本来只是一个大渔村,自从罗才生驻兵于此后,这里才迅速繁荣起来。

滕琰到达这里的时候,在离原来的渔村不远的地方,已经建起了一排排的营房,绣着燕字和罗字的大旗飘在半空中,罗才生和铁山五千人的驻军列队相迎。

滕琰还看到了站在罗才生身边的张元,原来他已经到了铁山了。

做为一个督军,滕琰有指挥罗才生的权利,但同样她也有把指挥权下放给罗才生的权利。虽然她这次前来的目标有些不纯,但滕琰也没有打算混日子,那不是她的风格,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滕琰会为燕王管好平阳的事。

即使是在军事门外汉的滕琰看来,罗才生对萧家一战的准备工作做得也很好了。沿海每隔一定距离建了高高的墩台,如有敌情则通过狼烟示警;船厂经过一冬,造出的船正准备试水…

罗才生并不敢怠慢燕王妃,一项项地把他的安排说明,战前准备都按部就班地进行着,但是细究下来,还是有很多的问题。

比如说过于乐观。

平阳近两万大军摆在了沿海,加上滕琰新带来的人,将近三万人,大家觉得对上萧家现在仅余的几千残兵应该应该是压倒性的胜利。

船场已经造出了一百多艘船,有五艘大船,每船能载五百人,二十艘中等大小的船只,能载二百人,还有几十只小船,算着也就够用了。

就连船夫也都准备差不多了,从沿海各处招来了几百人的渔民。

至于后勤军需,现在可不是打犬戎时了,燕地这两年也算是风调雨顺,各郡的粮库里都满满的,要用什么东西还真不难。

滕琰看着信心满满罗将军,也能理解他的自信。就是自己,不也是觉得肯定能赢了这场战斗而有所松懈吗?确实,论实力,现在萧家真有些不太值得一提。

不过,三万人是分散摆开的,长长的海岸线使每处的人都不多。现在铁山这里最多,有几千人。但兵力也无法再集中了,各处的兵马都是有用的,交战前防着萧家的海盗抢掠,就是交战时,也得防着败了的萧家人上岸。

还有就是没有人真的经过水战。

滕琰严肃起来,“现在军中也都认为此战必胜吗?”

“虽然无法上岛去侦察,但根据萧家每次上岸的人推算,只有不到三千人,根本就不是我们的对手。”

“在陆地上不是我们的对手,在海上呢?”

罗才生不语了。海岛上原来就有海盗,大部分被萧家收编了。这些人的水上工夫肯定是罗才生带来的旱鸭子不能比的。

“我们过几天也会练习水战的。再说,到时候,只要船把大家送到海岛上,那还不都是我们的天下。”

“罗将军知道三国的赤壁之战吗?”滕琰给他沷了一盆冷水。

罗才生明白滕琰的意思了,他就是没有读过多少书,也听人讲过三国的故事。曹操几十万的大军就因为不识水性败在了对方几万人的手上。虽然还是有些不以为然,但罗将军还是恭敬地说:“王妃,我们断不会败的,我敢立下军令状。”

滕琰一字一顿地说:“我要的不只是大胜,而是全部歼灭萧家,并且保证我们这边没有太多的伤亡。”

想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把备战做得更好。

所以当滕琰得知士兵们的操练虽然从没放松过,但由于天气原因,并没有进行过水上操练,而且绝大多数的士兵都是旱鸭子时,她的脸沉下来了。

罗才生看着她的脸色,小心翼翼地说:“去年到沿海后先是忙着应付萧家隔三差五的抢掠,后来天气就冷了。今年一定是要演习水战的,只不过现在海水温度还不高,恐怕军士们受不了。”

燕地的海滨,不同与南方,每年适合下海的时间不过几个月,想要练习水战,也只能等这几个月。大家都是这样认为的,而滕琰则不是。

滕琰让罗才生给她找几个会写字的和会画画的人来,自己回到了屋子里奋笔疾书,游泳当然要到水中去练,但动作则完全可以先在岸上熟练,这样再下到水中就事半功倍了。

演习水战的阵法滕琰不懂,但她能把每个人的游泳动作谐调统一,这应该是演习水战的基础。她挑了蛙泳和自由泳两项写的教程,蛙泳的特点是容易观察目标,动作隐蔽,声音小,在海战中实用价值很大,渔民们们的泳姿基本就属于这一类。而自由泳,其动作结构比较合理、省力、阻力小,速度最快。

游泳的教程不能只是文字,还配上动作图,这样就一目了然了。滕琰在编写教程时,还特别少用文字,多画图。军中识字的人还是太少。

作者有话要说:

第一百八十四章

罗才生派来了张元和几个文书,他们帮忙把滕琰的草图画成正式的图册,把文字编成好记的口决,发到军中,按图册练习。

还有海战中不可能用陆战时号令所用的锣鼓,演练旗语就很重要了,这都是滕琰特别提出来的。

罗才生在滕琰的带动下,也按陆战的阵法排了几个水战阵法,也是先在陆地上演练着,等到能下水时再做调整。

还有要为士兵们配备出海做战的军服。罗才生他们并没有考虑到这个细节,滕琰却知道,陆上穿的衣服,下水就是累赘。军服嘛,就参考渔民的衣服就行。

衣服最后做成了上衣是短褂,裤子是抽带的那种,干净利索。每人都配一条腰带,上面系着腰刀、弓箭之类的。

本来滕琰想将长裤换成短裤,可是罗才生等几个军官强烈反对,好象露出腿来是多么不得体的事。滕琰只好让他们把长裤做得稍短些,渔民所穿的就是这样的,为的就是下水方便。

还有就是装淡水的水囊,还有能在海战中携带的干粮、火石等物,有罗才生他们想到的,也有他们没想到了,一一备好。

转眼就到了五月初,海边不像其它的地方那样酷热,从海上吹来席席的风中带着有些腥气的湿气。虽然海水依然偏凉,但几千名士兵已经开始在招募来的渔民的带领下下海了。为了保证所学游泳姿势的统一,这些招募来的渔民必需先学会滕琰所画的蛙泳和自由泳,才能带着兵士们练习。

经过陆上练习,现在大部分人都很快就能游得很好了,滕琰的目标就是每人能过万米大关,当然在这里要转化成几万尺。

游泳技术过关的人就可以参加水战阵法的操练。

滕琰在海边看了一会儿,让罗才生吩咐烧些姜汤给大家喝,自己就离开了,能做的她已经做了,剩下的还是看罗才生的好了。

还有一个插曲。有几名士兵有晕水症,这些人因为学得不好都被打了板子,正好让滕琰赶上了。这种病是心理疾病的一种,滕琰并不陌生,她阻止了军官们强迫这些人下海,而是给他们换了岗位,改成在岸上做事。

对于滕琰的仁慈,罗才生颇不以为然。滕琰明白她无法让罗才生理解心理疾病也是一种病,她也能想像到,燕王在这里一定会说她心慈手软一样。

但总体来说,水上操练还是一帆风顺。一群旱鸭子迅速地取得这样大的进展,罗才生等军官们对滕琰佩服不已。

当滕琰再提出要组建一支海上的民兵队伍时,罗才生只是盲目的点头,他终于明白以燕王的才干,为什么会让王妃参政了。

滕琰则是考虑考虑到,这样长的海岸线,不可能总是像现在这样大量的驻兵把守,现在把萧家人消灭了,但说不好什么时候就会来其它的海盗,事实上是,在萧家来之前,确也有海盗占据海岛,靠抢掠来往的商船和沿岸的渔村为生。

正因为海盗们的存在,前燕国的经济大受影响,燕地长长的海岸线没有宁日不说,也绝了商船的来往。

海边的渔民人数要比海盗多很多,但正是因为没有得到有效的组织和训练,才在海盗的淫威下只能任人宰割。

组织练兵的同时,把民兵的训练也抓起来,然后以铁山为范本,推广到沿海各地去。配合一定的驻军,将来让海盗在燕地绝迹。同时在燕地沿海建设海港,进一步促进平阳、以至燕地的经济发展。

民兵队伍很快就组织起来了,相应的制度也在建立完善中,官府对民兵给予一定的补贴,民兵们忙时捕鱼,闲时训练,遇有海盗来袭时组织起来。这次对萧家的战斗,也会让民兵们配合作战。

铁山这里的民兵负责人叫白五,是铁山的渔民,二十刚出头,身体强壮,水性非常的好,据说是铁山这里水性最好的了。

现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这东风就是等着燕王定下进攻的时间。

为了防止萧家人遇到攻击就去北面的东山郡的沿海,与公孙家的汇合,或者向南逃窜。燕王将会与吴国那边沟通,沿海郡县做好防止萧家登陆的准备,而邓家父子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