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哧带喘地爬上山顶,放眼四望颇为震撼。都说剑阁雄关是入蜀之天险,只有亲身到此才能体会得到。背向蜀地一侧是山坡,面向蜀地之外这一侧是陡峭的绝壁——九十度角直上直下的山崖。中间裂开一道缝隙,如刀伤,似剑痕,剑阁雄关便坐落于此。

这里是蜀汉拒魏的关口,这里是唐皇逃川的故道,是一位古代老爷爷细雨骑驴而来的诗境,是一位近代曲艺界老奶奶清幽婉转如泣如诉唱过的地方。

这一片群山,千万年来矗立在这里,看尽了大军往还、王朝生灭。

从山顶顺着栈道一路往下,低头看,山谷内一条溪水曲折而出,溪水上有一座小石桥,溪头架了一间小亭。从雄壮崔嵬的山势,乍然间过渡到这么精致小巧的景色,不禁令人恍然。

十月中旬的天气,我爬山又出了一身汗,被清凉的山风一吹,导致我这趟“文化不苦旅”的后半程都有轻微的感冒症状,啥味道都吃不出来……

夜宿广元,今天晚饭的计划我在剑阁就已经定好,感谢国家4A级景区的WIFI覆盖!

今晚要吃女皇蒸凉面。

广元古称利州,据说是大周天子武则天的出生地,本地的特产蒸凉面也就假托在了这位女皇身上。

传说里,媚娘和一个小伙子常剑峰(谁啊?人人网有十八位叫这个名字的)感情甚笃,俩人经常结伴去河边快乐地玩耍。玩累了,自然要在外面下馆子,在河湾吃一碗削面(武曌的父亲武士彟是山西人,爱吃削面也属正常)。则天大圣皇帝吃削面要不要就蒜已不可考,但作为吃货皇帝——这一序列中还有周文王、清高宗乾隆皇帝和孝钦显皇后慈禧——中的一员,普通的削面已经不能满足她的欲望,便在吃削面的时候与老板探讨各种做法(不屈的吃饭魂!),最后开发出了一款好吃爽口的米凉面。

扯淡的传说复述完毕,是真是假各位看官请自行揣测。广元的蒸凉面那是不可不尝的。

入住酒店时天色已晚,放下行李就开车去拜访百度地图上排第一的“明君凉面”店,一路上我们还在讨论女皇蒸凉面的店家,起名为“明君”那证明店老板对武则天的评判还是比较公正的。至于实际上是不是老板或者老板女友的名字叫“明君”那都不重要,我倒觉得老板叫作“常剑峰”的可能性高一些……

嗯,那家店没开。

四个刚投胎的饿死鬼在广元的马路上闲逛,看哪家都好吃,其中一只捧着手机研究广元蒸凉面的百度百科。

“啊!广元蒸凉面是人家当地的早餐!这个点儿了当然不开门!”

“你才知道啊!”

嗯,广元的油醋面、勾魂面、蛋炒饭这些也很好吃。

不骗你,真的。

10月21日 周二 广元 晴 至 略阳 阴

一个北京人和一个上海人聊天:

“哎,问个问题,你们上海人早饭一般都吃啥?”

“小笼包。”

“那么油腻的东西,大早上的你们怎么吃得下?南方人好奇怪。”

“那你们北京人早上吃啥?”

“呃,呃……吃炒肝……”

以上是几年前我从两个二货朋友那里听来的一段可以完美诠释“老鸹落在猪身上”这句俗语的真实对话。对帝都和魔都的朋友没有任何不敬的意思,特此声明。

酒店的早餐里出现了昨晚让我们魂萦梦绕的广元蒸凉面,口感有点像热乎乎的牛筋面。淋在上面的酱汁酸辣爽口,略带点甜味儿,喷鼻儿的花椒香足以让人胃口大开。餐后我们一致同意,连酒店的早餐都如此美妙,那正宗专营的广元蒸凉面,味道肯定更加销魂,如果以后还有机会来这里,一定得好好品味一番。

但就如上面笑话里说的那样,对于我们这些外地人来说,这口味还是略重了点。我们的肠胃习惯了家乡的早餐,这出门在外的还是谨慎点好。话说以前民间有个习俗,出门在外的游子,随身要带着一块用家乡的土和家乡的水压制的土坯,有个名头叫作“老娘土”。如果到了什么地方水土不服闹肚子的话,就用手抠一点土混在饮食里面吃下去,据称有奇效。仔细想想也许是体内菌群失调,要用家乡的微生物来调节一下吧,貌似很科学。我们随身可没带那个,而今天又要坐一上午的车,万一再陷入昨天的“屎蜢态”就不好了。

在去往汉中的高速公路上,遇到了大雾。我不懂开车,只是望着窗外雾中时隐时现的青山,感慨川中的山水迷离之美。过了好一阵子,才发现前排驾驶、副驾驶座上的那二位脸都白了,询问之下,他们告诉我,这种能见度不足五十米的路况,很容易出车祸。

我不由得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万一要是穿越了怎么办呢?

首先得一脚踢开身边的马伯庸,然后无论如何要先把后备箱的矿泉水抢到手,在遇到土著之前,先霸占宝贵的生活物资,再利用铜雀和黄海这俩人相互之间不太熟悉的人际关系现状,把他们二人中的某一个作为备用粮食……

不过转念一想,俗语教导我们:“祸害活千年。”而以车上这四个人的平均“节操”水平来看,我们的未来应该还很长很长才对。

中午,抵达本次征程的第一个大城市。

既然到了汉中,那汉中面皮是一定要吃的,正好早餐的凉面也没吃过瘾。我们驱车赶往友爱路的“蒋家槟豆面皮旗舰店”打算大快朵颐。

结果又迷路了。

明明已经到了地图显示的终点,但我们茫然四顾,啥面皮店都没看见。

某:“要不我们吃这家冒菜吧。”

我:“那是重庆的食物好吗!”

某:“反正在重庆也没吃到。”

某:“也不一定要吃面皮,只要是汉中的美食都行,快点吧,我饿死了。”

我:“那这家汉中牛肉拉面……”

某:“你以为换了‘汉中’俩字就行了么!”

我:“当然了!哥伦布对印第安人不就是这么干的吗!”

另三人:“那能一样吗!”

哎,说起来女人真是善良啊,放着那么大个儿的一个路痴哥伦布在那里,却反倒被男人说了几百年方向感差……

由于哥伦布的前车之鉴,我们便掉头往另一个方向走,看看是否能找到目的地。因为下午要去诸葛墓拜祭,得在有人烟的地方把“要对丞相说的话”打印出来。那三个人离开舰队去找打印店,我独自一个人驾驶着圣玛利亚号向着未知的世界走去,果然在完全南辕北辙的地方看到了“蒋家槟豆面皮旗舰店”的招牌。

这会儿午饭时间已经过了,围在桌前闲聊的店员,看着一个长头发大胖子器宇轩昂地走进来,有点不知所措。

“我宣布,这家面皮店从今天起受伟大的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一世的保护!”我在心里这样呐喊着,找了个角落默默地坐下刷手机,等另外三个人回来。

坐了没多会儿,一碗汉中面皮就摆在了我的面前。

怎么回事儿?我还没开口点菜呢!

店员也一脸诧异地看着我,就像印第安人当年盯着哥伦布一样。

接下来我必须要用玻璃球付账吗?

好吧,原来所谓的旗舰店只卖面皮,别的一概没有,人家又看我坐下只是玩手机,不像是要打包的样子……嗯,某种程度上说也挺贴心嘛。

名字叫作“面皮”,其实原料还是米浆,三指宽的雪白面皮,泡在酱红色的汤汁里面,上面撒满了炸得焦香的辣椒碎。广元的蒸凉面如果是未进宫时的武媚娘,那汉中面皮则是在感业寺中蓄发的武昭仪,更添三分醇美的韵味。尤其是垫底的黄豆芽被汤汁腌去了豆腥味,嚼起来嘎嘣脆——以为我会用“奏响在嘴中的交响乐”来形容吗?不,就是咯吱咯吱的声音。

可惜应该配面皮吃的菜豆腐已经卖完了。

汉中平时直到中午十二点还很热闹的大街,一过十三点,就很宁静了。蒋家槟豆面皮店里的顾客,此时也像是突然都失踪了似的。

就在最后一位胖顾客据桌大嚼面皮,店员们围拢在一起闲聊的时候,店门被咯吱咯吱地拉开了。一位矮个子戴着眼镜的男人带着另两个人走了进来,其中一个是男人,另一个也是男人。

“欢迎光临。”店员迎上前去招呼着。

三个男人并没有搭理店员,恶狠狠地取了筷子向那唯一的顾客围拢过去,那胖子看着便着了慌,伸开五指将那碗面皮罩住喊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说着拿开手,向着碗里再看上那么一看,“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堂里一时充满了快活的空气(并没有)。

领头的人看抢不到面皮,便转过头来望着店员:“……唔……面皮……一碗……可以吗?”那男人怯生生地问。

另两个躲在他的身后,也怯生生地望着店员。

很遗憾……要么是马伯庸没穿那件“不合时令的斜格子短大衣”,要么是因为今天不是新年,要么是店员们都看过《一碗阳春面》这篇课文,不吃这一套,他们最后并没从店员那里骗到那多半份的量。

我们四个头碰头地吃完了两碗面皮。

“真好吃啊!”黄海说。

“马老师你也吃呀。”铜雀夹了一筷子面皮,送到自己的口中。

在店员“这四个货没事儿吧?”的目光中,我们抹抹嘴结账走了出去。

没吃饱。

饥饿战胜了装样子,我们回到了最初那家卖冒菜的店,好在店里还卖菜豆腐和花生浆,勉强不算冒犯汉中的小伙伴。

两大盆冒菜,四碗菜豆腐,四碗花生浆,两份蛋炒饭。

算是知道为什么菜豆腐一定要配面皮吃了,因为菜豆腐本身味道清淡,只有配着浓郁的面皮入口才行。配冒菜来吃,就像是郭德纲和王自健搭伙说相声一样,有点怪怪的。

花生浆味道不错,比豆浆要多那么一丝香味。

离开汉中,下午的目的地是武侯墓,半路上还到褒斜道转了一圈。

我:“今天不用爬山吧?”

马:“不用,真不用,你要相信我!”

年轻女导游:“好,各位朋友,游览车就到这里,接下来各位可以从这里的栈道上山……”

马:“不,不爬,我们几个叔叔不爬!!”

算他识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