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县的武侯墓景区没什么游人,我跟在他们身后转了一圈。如果不是那几棵树龄一千七百多年的汉柏,以及那一抔安葬着丞相的黄土,这里和北京的公园也没有什么不同,都是明清的建筑。

从武侯墓出来,我们驱车上了定军山。

这里就是当年法正举旗,老黄忠斩杀夏侯渊的地方啊。

自马伯庸在武侯墓前焚稿开始,就一直伴着我们的那股厚重的历史感,终于在这里解放了出来。

这也是我们这一路所苦苦追求的情感吧。

夜幕将至,今晚我们落脚在略阳。

这是一座众山环抱中,很小的城市,不过热闹非凡。

一条江水穿市而过,岸边的公园里都是夜游和跳广场舞的市民。我们把车停在酒店,打了一辆出租在城里足足兜了一圈,最后决定去吃重庆火锅。

这顿饭我们四人吃得非常开心,边吃边聊到很晚。

10月22日 周三 略阳 雨 至 礼县 阴

起床之后发现天阴了。

略阳这地方有个特色早餐叫作“罐罐茶”,度娘介绍里说:“略阳县罐罐茶以面罐茶最有特色,用小罐盛水,放入茶叶,置火上煮熬,边煮边放入面糊加清油,调以茴香、藿香、生姜、食盐、核桃、肉丁、鸡蛋花等调味品及佐料。清早或客来时,煮茶就以早点而饮食,提神暖胃,爽口宜人。”

我们早上实测的结果,又一次证实了百度百科这玩意儿不怎么靠谱。

酒店前台的小姑娘告诉我们,出门路边的苍蝇馆子就有罐罐茶,我们坐下点了四碗。

端上来的是一碗灰色的糊糊,没吃出肉丁、藿香和生姜,但能吃出里面有炸过的米,有香葱末儿,有核桃或者花生碎,以及其他说不清名字的、口感香香糯糯的东西。味道有点咸,总体上有股说不出的风味,既不像芝麻糊,也不太像油茶,几口下去胃里便暖暖的。

黄海称:前一晚的宿醉被这一碗糊糊完全治愈。

接下来要穿越祁山道,计划午饭时分到达西和县填饱肚肠。

刚进山不久,便有细雨从天而降。

我竟不知道,秋天雨中的祁山会有这么漂亮。

这山、这石、这草、这树、这云、这空气,还有这条蜿蜒曲折的路都是那么的润,如同一幅刚画好的粉彩山水。途中我们几次停车下来拍照,想把这个景色传给远在家乡的朋友和亲人共享。

可当我很久以后再去看手机里的照片,却觉得1300万像素的镜头也没能绘制出当时哪怕百分之一的绝美风光。

我一直是喜欢雨的,无论是滋润的春雨,还是暴烈的雷阵雨,或者是来去匆匆的阵雨。在祁山遇到的这一场,直让我想停下来,支一棚伞,静静地听雨点落在地上的声音,再摆一壶花茶,往这沁人的放线菌的香味中再揉上一抹茉莉的芬芳。

等出了祁山,顿时感到换了一片天地,蜀中的秀丽恍如梦境一般,迎面而来的,是陕中的辽阔与苍凉。

那迷人的雨被甩在身后,车轮下卷起一股股烟尘,阳光从身后照过来,不烈,给远方的城镇镀上一层耀眼的颜色,如金戈,如铜黄。

看到没!每一个自然段都压上韵了,我可真棒。

雨中的山路很滑,车开得很慢,雨停了路上又都是泥浆,等到西和县的时候,已经下午两点多了。

我:“嗯,河西县的美食是杠子面。”

某:“是西和县!”

我:“细节不重要,重要的是到哪里去吃。从这里往前,到头左转,有个……好吧,关门了。”

某:“你行不行啊?饿死了啦!”

我:“你着什么急嘛,寻找美食首先得看店面,从一家店里人多人少就能知道味道如何。”

我:“……”

另三人:“……”

某:“你是想等着我们夸你是福尔摩斯啥的对吧?”

我:“啊?”

某:“现在都两点多了!这个时间点店里能有人才怪!”

我:“……好吧,就前面停车……肚子饿了吃啥都香。”

另三人:“……”

我:“你专心开车!驾驶的时候乱比画太危险了!”

我们在西和县花鸟市场旁边找了个停车位,下车随便找了家卖杠子面的店。

之所以叫“杠子面”,是因为在做的时候要在案板上用根粗大的杠子,一头嵌在墙里,另一头坐上人来压,把面团反复折叠压成面片,最后再用刀切成条下水煮,这样加工出来的面条劲道有嚼劲,尤其要占一个“脆”字,方为上品。

拌上油泼辣子、醋、姜粉,酸辣可口,和锅盔一样是陕西南部的特色美食。

肯定是因为我们来晚了,店家下锅的八成是压好的面,这个“脆”我们都没尝出来,酸辣鲜香倒是都有,我对面里配的水抄韭菜更是赞不绝口。

北京人爱吃炸酱面,讲究的店,在端出炸酱面的时候,根据季节不同,最多的会配给八色面码儿(方言,指拌在面里的蔬菜):芹菜末、香菜末、黄瓜丝、水萝卜丝、白菜心儿,水抄豆芽、水抄菠菜、煮过的黄豆,等等。我还遇到过扁豆末和木耳,但没遇见过韭菜。

仔细想来,杠子面的浇头味道浓郁,还真就得用韭菜这种味道重的面码儿才压得住。

还是因为来得晚了,店里只剩杠子面在卖。可怜我们这一上午除了那顿罐罐茶啥都没吃,有心再多叫一碗吧,感觉有点单调。正巧吃到一半我想喝水,店里面又只有啤酒,便出门去买饮料,倒是让我在街角遇到有人在卖一种之前没见过的吃食。

先说做它的器具吧,有点像做糖炒栗子的,铁皮炉子上烧着一口铁锅,里面是漆黑滚烫的石头子儿,旁边案板上放着俩面盆,一个装白面团,另一个装着黄色的馅料。把馅料裹进面团擀薄之后,放进装着石子儿的锅里,从边上铲些石子儿盖在上面,上下夹攻,不一会儿就烙好一张饼,成品挺薄,表面坑坑洼洼,像是清圣祖康熙皇帝的脸。

我问擀面的老奶奶这是啥?老人家笑笑,告诉我这叫“XXX”——方言我听不懂,多亏烙饼大婶的翻译,我才知道这叫“石子馍”。买了三张带回店里,大家分而食之。

真不错!外层的白面被石子儿烤得焦香,里面那层黄色的馅儿应该是花椒盐加上糜子面和成的,有股杂粮独有的香气,白嘴儿也能吃得下去。

等吃完上车出了县城,才看到微博上有本地的朋友说:这种石子馍,本地人是用来夹烧烤吃的。

我把微博上的话念给同车的人听,我们用想象力把记忆中石子馍的味道再配上烧烤,最后换来哀声一片:“为什么等吃完才知道啊!”

下午的行程是去看看祁山堡,传说那是丞相六出祁山安营扎寨的地方。

等车到目的地,只见两座丘陵中间一片宽阔的平原上,有一个巨大的土堆巍然屹立,土堆上隐约能看见有一圈青砖城墙,从景区大门望进去,一溜石阶盘旋而上。

看到这一幕,那三个货啥都不说,相顾发出一阵狂笑。

我还能说啥呢?爬呗……

爬上祁山堡,这片平原尽收眼底,下午四点多的太阳,斜斜挂在西天。静寂的景点里,只有我们四个人和一个导游妹子。妹子给我们指点着,哪儿是诸葛亮阅兵的地方,哪儿是蜀军扎营的地方,哪儿又是屯粮的地方,说得跟真事儿似的。

细节不重要,地方总是没错的。

我凭栏远眺,肃杀之意弥漫四周,仿佛还能听见千年之前蜀汉士兵围在这个土堆四周振臂高呼“克复中原”的呐喊。

从祁山堡下来,赶往礼县,两地间隔不远。到了礼县天还亮着,我们在酒店安顿下来,等夜幕降临,出门打食儿。

礼县这地方的特色美食是猪油饼,那得等明天早上才能品尝,所以晚上我们随意找了一家看起来很正规的清真餐厅吃饭,图个干净。

这家餐厅的一层只有个前台,要吃饭还得上二楼。

“就爬这几步你们仨笑个啥啊!”

10月23日 周四 礼县 阴 至 秦安 晴

我会做一种特别不健康的食物——脂油饼:

用大量的生猪板油,和葱花一起剁碎,加点盐,平铺在薄面皮上,卷好,切段,一拧,一压,擀成盘子大小,再上油锅烙到外皮焦黄,内层油嫩,那一卷一拧一压,让饼分出数层。端上桌来,猪油和葱花的香气弥漫四周,一口下去,唇齿留香。

和使用植物油也成的葱油饼不一样,这个必须得用猪油,量还得大,是我姥姥的拿手绝活,母亲大人则学了个九分,传到我手里只剩七分神韵。就算这样,几次飨客也让我的朋友们吃得赞不绝口。

旅行过半,换洗的衣服业已告罄,昨晚临睡前上街找了家店送去干洗。起床后他们去取衣服,我去找哪里有卖猪油饼的。

自打从广元出来,我就有轻微的感冒症状,到礼县以后更加严重,以至于鼻子完全闻不到气味,捕猎食物的过程因而困难了许多。

以三十多年的人生经验来判断,我昂头冲进了一处菜市场,这里确实有卖早点的,但没找到猪油饼……最后还是询问了某位看起来很厚道的大叔,才给我指明了方向。

礼县猪油饼和我之前提起的脂油饼或者葱油饼都不一样,其实是类似酥饼的东西。它是用猪油加上一些花椒之类的香料和面,搅成黄色半流质的油面,再用醒好的白面混合,最后放进能双面加热的鏊子中烤制而成。

成品较厚,呈现好吃的金黄色,酥而嫩,外面有一层薄薄的皮儿香脆掉渣,口感很好,如同初恋。

因为鼻塞,我只好问同行的伙伴:“怎么样?香么?有没有浓郁诱人的猪油味儿?”

“不,不香,一点儿都不好吃,你那个也别吃了,还是我们替你吃了吧!”

他们一边“呼哈呼哈”地往嘴里塞着刚出锅的饼一边回答我。

嗯,看来味道不错。

据说这种猪油饼配礼县本地的罐罐茶才是绝配,但既然这些人是如此这般的尿性(东北方言),我因懒惰而只买了紫米粥来配餐所带来的愧疚也就随风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