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宁自打重生回来,对于动手的事情有着极大的兴趣,尤其是双手配合、用到右手的手艺。他不需要全身心扑在功课上,有的是时间,听到有趣的事儿就想往前凑。这会儿民风也淳朴,张老头的人品他也信得过去。两人说定了,越宁就说:“我还去邵奶奶那儿。”

张老头眼睛闪了闪:“给眼镜子给她?”

“嗯,我看她像识字的,又不跟人一块儿说话。配个镜子拿点书报给她解闷。”

“哦,你去吧,下回别忘了过来。”

越宁觉得有点奇怪,张老头之前对他可没这么热情。耸耸肩,跟小胡老师又去了邵奶奶那里。路上正遇到邵奶奶挽着一只大竹篮,竹篮里放着几个南瓜,坠得右肩往下沉。越宁上前将篮子接了来,邵奶奶见是他,也不很意外,这孩子特别好,镇上小皮孩儿都被他收伏了,个个被他约束得很乖巧。也帮邵奶奶打过水,也帮她捡过柴。

邵奶奶道:“这个沉,你小孩子家,别坠坏了骨头。您是?”她的口音跟镇上的略有些不同,显得有些软而脆。

小胡老师忙说:“我是他以前老师,顺路来的。书放到车篮里,篮子搁后座上吧。”一路送到了邵奶奶家。

邵奶奶将蓝子放好,打了一盆水,先让两人越宁洗手,让他们坐了,自己再洗手,擦脸。三人对坐,邵奶奶话也不多,只是道谢:“我还做得动活计的,小孩子家不要太累。你们赶上好时候了,读书才是正理。”

越宁乖乖答应了,并不争辩,又将眼镜和书报给了她:“看她也无聊,打发时间呗。”

邵奶奶的手指动了动,剧烈地抖了一下,又攥着了拳头,坚涩地道:“不用了。”

小胡老师和越宁都觉得有点奇怪,越宁猜着与她经历有关。邵奶奶据说也算是个地主家小姐,也识文解字,后来大家都一样了,因为一系列的原因,嫁了个粗汉。性格有点说清道不明的坚韧与软弱并存,儿子因为亲爹要跟亲娘断绝关系,二十年前自杀了。丈夫后来喝醉掉河里淹死了,如今寡居。

但是,越宁永远记得,张桂兰在他伤了胳膊之后,带他跑到镇上找小姑子哭诉的时候,邵奶奶一面喂他吃了个菜包子,一面说:“要争气,别认命。”所以,他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总要照顾这个老人一二。

“那…眼镜总是要的吧?”越宁知道自己的优势所在,蹲在地上,一双白净修长的手放在邵奶奶的膝头,可怜巴巴地仰着眼,一双大眼眨啊眨,眼角的泪痣弱化了上挑的眼角所带来的气势,嘴角下垂,看起来委屈透了。仿佛邵奶奶不答应他下一刻就要哭出来,真是可怜又可爱。连小胡老师看了,都忘了这货一路刷脸卡刷过来的阔气劲儿了。

邵奶奶不由心就软了:“嗐,收孩子的东西,算什么呢?”

越宁微笑道:“那以后跟您讨水喝。”

邵奶奶拗不过,答应了,师生俩走的时候,书报也没带走,邵奶奶呆坐了一阵儿,拿起眼镜来戴上,终于伸手捏了一本画报。

镇上的事儿办完,小胡老师先回去了,越宁把代购的东西买齐了,中间靠一张好看的脸砍价成功,还多赚了两块钱。一样一样清点收好,回了孙家,却听李援朝说:“下回过来,带身换洗的衣裳。”

“啊?”

“秋忙假了,你还过来住。”

越宁一拍脑门儿:“哎。”

想了想,出门到卤货摊子上买了点鸡爪,切了两个猪耳朵,给孙家添菜。孙国平对这大侄儿佩服得五体投地,一挑大拇指:“大侄儿,服了!”来回走个亲戚都能变着花儿赚钱,这是孙国平最佩服的地方。等长大了,怕不能石头里榨出油来?

越宁但笑不语,琢磨着秋忙了,他也没旁的事儿干,小弟们有不少家里有田的。学校的秋忙假也有讲究,会收每个学生几斤、十几斤不等的粮食,算是考核学生是不是帮忙在田里干活了。越宁的学校也有这个规定,镇上的学校也是。他就动起脑筋来,将小弟们组织起来,给田里人帮忙。可以承包田间地头送水送饭业务,加上一点田间成年人干起来耽误时间又不能没人干的杂活。划片分区,应该不难。

虽然每家都有小孩子可以做活计,但是有统筹安排跟只是自家忙碌,还是有区别的。这么想着,越宁就活动了起来,找几户人口多的人家协商,不收现钱,帮着送茶饭、联系了镇上曾接济过他几顿饭的小饭馆推出外卖业务,秋收结束,田里散的庄稼就归他们了。小饭馆也不收现钱,拿粮食换一定的兑换比例换饭。他看得明白,如果你让人拿钱来买饭,许多人就宁愿饿着了,如果让他们拿粮食之类的“土特产”来换,人们就会大方很多。

越宁在镇上的口碑信誉极佳,大人看他一个干净漂亮的小孩儿,倒有一半不好意思拒绝的秋收都能忙疯掉,自家孩子到处乱跑也管不了,时常有出事的,伤着还好,淹死的也不是没有。有越宁出马领着,安全也能有保证,权当付辛苦费了。

没想到的是,下回等他过来一组织,效率居然十分可观。要知道,自从农村大包干之后,就是各家自顾自,什么生产队组织同劳动,到点儿一起吃饭,那都是浮云。秋收就那么几天,还得防着下雨,忙得一天能吃上一顿饭就谢天谢地了。现在好了,有越宁兜揽,他们只管干活,旁的一概不用关心。第三天上,就有还忙的人家,也要求参与进来。因为前两天没加入,所以要求打个折,越宁估算了一下人手,也答应了。

这活计很轻松,因为不用他自己干,所以有足够的时间跟小弟们讲点故事,顺口说说自己的学习生活之类。当然,也就顺便把学校里有一个转着圈儿回来刷初一的“同学”看他不太顺眼的事儿说了出去。看到小弟们差不多听进去了,他才动身去看张老头要教他什么。

出乎意料的是,他认为“人品也信得过”的张老头开口就是:“后生,回回跑几十里山路,累不累?”

“啊?”

“教你个巧,学不巧?”

越宁莫名其妙地点点头:“学什么?”

张老头再一开口,越宁就要给他跪了,什么叫“呼吸吐纳之法”?

张老头说完了,问道:“记住了?”

越宁的记性挺好,点点头。

“那行了,两不相欠啊。”

越宁:“…”他张老头跟前一蹲,“您老到底什么来历?”

张老头闭目不答。越宁无奈地:“书店里还有几本旧书,《易》啊什么的,我都看过,您这个有点门道。建国四十来年了,还有不能说的么?”

张老头霍地睁开了眼,得戴老花镜的眼睛居然迸出点寒光来:“看你后生没丧良心,道上,哪是那么好混的?安生过你的日子,念书,做官,才有前途。”

越宁头上灯泡一闪,试探地问:“您还是大侠?”

张老头嘿嘿一笑:“你以为我是郭靖呐?老头我是反动会道门!”

【卧槽!这条退路不能用了!】是的,越宁本来是将张老头当另一条退路的。他原想借吴斌动手的机会,装作被打伤脑袋得了怪病,李家势必抛弃他,他再跑到孤儿院,然后寻个看起来比李家更弱势的人收留他。杜绝李家一切要求“报恩”的借口。要报,也是报张老头。

邵奶奶太软和了,估计闹不起来,张老头倒是有戏,越宁也信任他们俩。现在…好人变成“反动会道门”,这画风变得也忒快了!越宁重生以来头一次觉得有点晕。

第10章 逃离(十)

越宁在云里雾里飘了一会儿,很快回过神儿来。就像他说的,建国四十年了,什么反动会道门也都兴不起风浪来了。往事已矣,张老头不想说,他硬问了也没意思。想了一想,他谨慎地道:“既然这样,您能帮我一个忙么?”

张老头摸摸下巴:“那要看什么事了。”

越宁慢吞吞地道:“这些日子进山的时候,到这几个地方常转悠一下。”

张老头有点奇怪:“这倒奇怪了,后生,把话说明白了。”

越宁犹豫了一下:“我怕过不了多久,我会在这几个地方出事。”

张老头瞪大了眼睛:“什么?”

因为吴斌快要动手了啊!秋忙假过后就是期中考试了,越宁不打算藏拙,照往年的经验,考试成绩公布之日,就是吴斌挨揍之时。近来吴斌已经被他折磨得要疯了,就差这最后一根稻草了,这是一件没有办法的事情。越宁既不能为了吴斌不挨揍就装傻,也没办让吴斌不挨揍只要吴斌还吃他爹的饭,就得受他爹的管。照目前的情势,吴斌是极有可能提前动手的。

越宁斟酌着措词:“有人要动我。”

张老头很是诧异:“就你?”将越宁上下看了又看,也看不出他有什么要人拦路打劫谋害的地方。论长相,是一等一的好,讲人品,张老头活这么久,也就见过那么两个,这么点年纪就这样的,这是头一份儿,论脾气,也是好得很。也没见作恶,相反,还一直在做好事。你要说为利吧,普通庄户人家的孩子,也牵扯不进什么争权夺利里面去。

越宁为难地笑笑:“我也吃不太准,没证据,不能说人。您要有空,来回走走,兴许就救我一命了。”这事儿他连证据都没有,连告发都没地方告去告了也没人会搭理,难道要说“我觉得吴斌要打残我”?这时节是没人会把这个当回事的。

上辈子他倒是跟张桂兰讲过“吴斌眼神不大对”,张桂兰就没当回事儿。等出了事儿,才想起来,哎呀,这不是跟我说过么?一嚷嚷,把李家人嚷起来堵吴家门了。要到了钱,就被李建设以“孩子跟你说过了,你没放在心上,把孩子害了,真是个败家娘们”为由,将责任推给了张桂兰,要离婚。这个理由很站得住脚,杨秀芳也只能给小姑子要了点不算少的生活费回来。

张老头想了一想:“也成。”反正他也时常去山里打点兔子山鸡什么的打打牙祭,偶尔还会卖给路过收野味到县城卖的二道贩子。

越宁又给他说了一遍几个可能的时间,张老头越发觉得奇怪了:“你倒像是知道什么一样。”

越宁道:“吃不准的事儿,我不好说出来,只能劳烦您了。”

“行。照我教你的,多练练,遇着事儿,能跑得快些,兴许就躲过去了。”张老头的好奇心被激了起来。

一老一小并不很熟悉,张老头对越宁也只是初具好感,且达不到“一见倾心”的地步,并不会去刨根问底,要将越宁的事情给承包了。举手之劳的事情,倒是可以做一做。

越宁算的几个日子,大约就是期中考后,他会上镇上来的周末,张老头也就权当是做好事,到路上迎他一回。且张老头也有点好奇,想看看难得镇上来了一个与旁人不一样的小孩儿,他能做出些什么来。毕竟,这样像是个“圣人”的好人,不是大奸,就是大忠。能见识一回,也算开了眼了。

越宁并没有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张老头身上,他那身装备,依旧随身带着。因为有了钱,还买了个水枪,里头装好辣椒水。又弄了个玩具小汽车,一按就“呜呜”地跟警笛似的响,拆下了上面的警报器装着。又跟到镇上来看他的小胡老师悄悄说了自己的猜测。小胡老师看着挺单纯一个人,居然没有反驳,只说:“自己小心。”又问越宁什么时候回去,怎么回去。

越宁乖乖地答道:“我在这儿挣点稻子交给学校,搭破烂王的车回去。”

小胡老师才不问了。

秋忙结束,越宁搭了破烂王的货车到了三家村,随车带了大口袋稻子,干干净净、漂漂亮亮地回来了。出去消闲,还赚东西回来了,简直丧心病狂!一个秋忙假下来,他搞的业务挣了不少稻子。除了给小跟班们分一分,还拿一部分给邵奶奶、张老头等孤寡老人,自己扛了四十斤稻子回来了。

越宁的样子, “就不像是个该干庄稼活的”,全村如果还有一个人是默许不下地的,就他了。人长得漂亮,就是占便宜,他天生一副该十指不沾阳春水的模样。万万没想到,秋收他还挣能稻子回来了!交完了学校的秋忙假二十斤,他还剩二十斤拿回家。不多,但是能耐,尤其这稻子还不是他自己拣的,是指挥别人干的。

稻子交到家里,他又从包里拿了一包猪耳朵、一包猪心、一包鸡爪,给李家弟仨分了,都说是在镇上赚的。包里还有点水果糖、几支发卡、一点小零碎儿,他都挨家散了。同学聚一块儿吃五香瓜子,满口香。三家村里人都指指点点,或当面、或背后,说他有机灵。

陪他回来的李援朝进村就将他夸了一通,怎么怎么厉害,怎么怎么懂事儿,镇上人怎么怎么喜欢他…

吴斌在家帮忙,累得像条狗,一句表扬没有。跟吴支书讲,也要去镇上。又被吴支书打了一顿:“要脸不要?跟人后头学,你能学得像?什么时候你能想点有用的招啊?看书去,要期中考了,考不好扒了你的皮!”

吴支书讲这个话的时候,透着对越宁的极大欣赏,他比他儿子聪明得多,也更大气一点。当官儿么,得会笼络人,越是能人越要笼络。天下能人多了,那都是要结交的,挨个人嫉妒下去,累也累死了。将来孩子都是要走出去的,天宽地广,老乡间互相照顾,再正常不过了。

可惜儿子太蠢,怎么教都不开窍,学习还不好。

吴斌随即转了个心眼儿,说是到镇上书店买书。哎,这个行,吴支书给了他二十块钱,家里的自行车也让他骑走了。吴斌揣着钱就踩点去了。这会儿田里庄稼差不多收完了,往后地里就不会有人,路上的行人也会少很多。吴斌正好找个机会把越宁给办了。打断他的狗腿!

越宁也察觉到了不对劲,一个村上的,有点大动静就能知道。吴斌连着两个星期往镇上跑,镇上人却告诉越宁,他到了买本书就回来。可却花了差不多一整天的时间,这时间合不上。越宁就知道,吴斌要动手了。

另一个觉得不对的,是小胡老师。小胡老师一片热心,对村里的小学生们都挺好。十个指头有长短,再圣人,也有个偏爱。小胡老师与几乎所有的老师一样,都偏爱着越宁。听越宁说过了话,就上了心。既观察着吴斌,每逢越宁到镇上去,她也骑着自行车远远跟着。送完越宁,再骑车回来。

如是两个星期,期中考试的成绩也出来了。吴斌做了初二的第三名,越宁却以满分做了初三的榜首。成绩下来,越宁背着书包,从吴斌教室门口走过,往里瞅了一眼。

最后一根稻草,下来了。时间就在李王氏做寿之后。

李援朝跟越宁到三家村,不独为送侄子回来兼显摆,还是为了李王氏做生日来的。农村并不在意做生日,奈何是六十整寿,总是要办一办的。越宁又借机办了一件事。

这一天,李王氏屋里,俩闺女、仨外孙、俩儿媳妇,还有些旁的同姓家的姑娘媳妇来凑热闹,杨秀芳带着女儿张珍珍,也来了,都堆那儿。赵红英抱着儿子也过来,言语间不无夸耀自己孝顺,老人做寿在她这里办,她出钱出力云云。张桂兰就有点脸不是脸,亏得她嫂子在一旁压住了,没让她说出难听的话来。

吃完寿面,客人刚走,越宁就将手上银镯子摘了下来,给了赵红英,微笑道:“这小孩儿带的,我胳膊粗了,拿下来也是白放着,拿打副新的给二孩带着吧。”

李王氏喝了几盅酒,有些上头,脸红红的说:“老大家的,东子给的,你就接着。”

张桂兰送嫂子出去,回来就见着这一出。她也喝了点酒,脑子一热,又闹上了:“说什么鸡鱼肉蛋你买得足足了,招呼亲戚吃!转头拿我儿银镯子抵换!你来做好人!今天吃的都是我儿子的镯子呀!”又骂越宁是傻蛋,出钱给赵红英做好人。

妯娌俩又干上了。一个夸孩子懂事儿,可惜了了有个不讲理的妈。另一个讲,你就看我儿子懂事儿,死命占小便宜。客人原本走了的,一听这个,又来劝架,越宁低着头,看似手足无措,心里暗乐。

李秀丽看了一回热闹,觉得越宁太可怜,第二天上课,悄悄跟越宁讲:“你别老看家里,他们没你操心也饿不着,你也看看外头。吴斌总说你坏话,要教训你。”

越宁常帮她带点东西,偶尔还会送她支铅笔,一块漂亮的彩色橡皮什么的,李秀丽也就给他透消息。吴传业怎么怎么说的,吴传家又怎么怎么样,吴斌要教训你之类的。

越宁心里有数,笑着眼她说:“我不去招惹他,怎么会有事呢?怎么会有这么坏的人呢?”

李秀丽快要急死了,却不知道,越宁早有准备了。他不但知道吴斌要动他,还知道差不多的时间吴支书到县里开会,现在不在家,没人管得了吴斌。可惜了现在没个手机什么的好联络,否则,知道了这个消息,越宁的局能做得更精密一点。

秋收完后,秋雨时不时下一场。这个周五,越宁背上行头再往镇上走的时候,天还是好好的。等小胡老师推上了自行车,等了二十分钟,再要出门的时候,天已经有点变了。小胡老师折回去拿了件雨衣,又抓了把雨伞,手电筒往兜里一揣,就骑上车子往村外走。骑不多远,心头一跳,前面三个鬼鬼祟祟的人影,可不就是吴斌和吴传业、吴传家么?

小胡老师心在打颤,车子也骑得歪歪扭扭的。此时天还没全黑下来,她控制着速度,没敢追上去,想了一想,踉踉跄跄调头回村了。拼命骑车回去,找了几个青年来,好说歹说,让他们陪自己去镇上一趟。

越宁走得不快不慢,照着张老头教的节奏,别说,省力不少。过了几个他觉得危险的地方,很快到了上辈子被吴斌打伤的地方,越宁心头一跳,直觉得不对。猛一回头,得,这是要场景重现吗?

老天爷也在这时候凑热闹,下起雨来了!

上辈子下雪,这辈子下雨,越宁不知道自己怎么得罪老天爷了。还好,他已经看到了张老头。

站住了,越宁回头过,一手撑伞,一手捏着个警报器。静静等着吴氏三人组。远远的,张老头也悄悄地潜了过来。

第11章 逃离(十一)

越宁从来没奢望吴斌能变成个好人。有些人,只要你过得比他好了,就比什么都能戳他心窝子,就想千方百计的破坏。这病还没药医!

越宁捏紧了拳头,静静等着这三个人上钩他已经看到张老头了。

成败在此一举,成了,一劳永逸,败了,还得跟李家周旋,饶是越宁经过许多事,此时也由不住心跳加快。完好的右臂一跳一跳的,竟有些发颤。还好,张老头已经过来,贼人胆虚,有人干预,吴斌就不能把他伤实在了。

吴斌没想到今天会下雨,被几滴雨点打到头上,有些心焦,决定加快速度,办完事好回去。他已经不是先前那等“打断他胳膊,让他不能跟我竞争”的心态了,现在只想着泄愤。这几个月他过得实在是太窝囊了,万恶之源就是李卫东(越宁)!

张老头披着块塑料大棚的废料膜,蹲在一边冷静地看着,手里的钢叉握得紧紧的。

高个儿的那个小子,一如所有电视剧里的反派,总要放几句狠话才觉得能显出自己的威风来,见了越宁便是一声冷笑:“小子,你也有今天?你不是学习好吗?不是人都喜欢人吗?我看现在还有谁来救你!”另两个矮点的小子跟着一起狂笑,左边一个还说:“磕头叫爷爷,饶你一命!”

这就是演义小说里死最早的反派喽啰!

越宁右手撑伞,左手一紧,捏响了改装过的警报器。突来的尖锐声音将这三个家伙吓了一跳,吴斌原地跳了一下,显得十分滑稽,吴传家、吴传业拔腿就跑,跑不两步觉得不对劲,又折了回来。三个人吃这一惊,回过味来便恼羞成怒,抡着棍棒就上来了。

越宁手中雨伞挡住了吴传业,伞尖戳到了他的肋下,一脚踢在吴传家的腿上,自己却暴露在了吴斌的面前。举臂架住吴斌挥下来的木棍的时候,不由庆幸自己早有准备,“篷”地一声,袖子里的短棒与木棍撞在一起,半条胳膊震得一麻。越宁的眼也红了,这王八蛋是存心要废了自己!

两次的场景叠在了一起,越宁胸中陡生一股怒气。原来,他从来也不曾忘过这种仇恨!就地一滚,再躲开一击,趁吴斌抡圆木棍的间隙,包里的手电砸向了吴斌的额头。吴斌脑袋一懵,火气也上来了,不等他发令,吴传家、吴传业就跳上来前围攻越宁了。

一力降十会,体型的差异在这个程度上已经很难用技术来弥补了。不多会儿,越宁就被这两兄弟把住了胳膊,后脑袋还挨了好几巴掌,肚子上也中了一拳。看着吴斌狞笑着挥棍上来,张老头知道,该自己出场了,当时大喝一声:“喂!你们是什么人!要做什么?”说着,手里的钢叉也扫到了。

张老头下手有分寸,专下阴手,打的地方也很巧妙,保证看起来不是重伤,实际上已经受了内伤。用的是巧劲儿,如果不仔细修养,留下病根也是难免。

越宁松了一口气,正要说什么,远远又来了一群人,一个颤抖的女声说:“快快,我听到声音了!”

小胡老师居然带了几个人过来!

小胡老师单纯热情,却不是傻。山乡里的一些事情,也不没见过,她自己的经历也不是特别愉快,有些事情只要点一下,她就能想到。到了村里,说自己有急事要到镇上去取点东西,天太黑了,怕要下雨,有点害怕,找几个人陪她,顺便帮个忙把东西捎回来。

她为人好,人缘自然也是不错的。何况又是个漂亮的大姑娘,村里自有人乐意献这个殷勤。小胡老师捏着两把汗,找了几个平常看起来似乎对她有好感的青年人。头回干这利用人的勾当,心里也虚着。

她叫人也有讲究,带来的人里就没一个姓吴的。越宁一看她来了,顺势一扑,倒地。任凭绵密的秋雨浇在身上,死活不肯起来,心里暗赞一声:小胡老师这不挺聪明的么?上辈子怎么就…

几个青年都是同乡,两个姓李、两个姓钱,这就是越宁说小胡老师聪明的地方了。姓李,就是李卫东的亲戚,姓钱,至少不会跟姓吴的一伙,算是证人。三家村三姓,才凑到一块儿,相互之间的关系可并不像表面上的那样好。

小胡老师是最关心越宁的人,一看他倒了,再看旁边一个老大爷拄着钢叉,吴斌等三人躺在地上呻吟。急切地问:“东子,你怎么样了?大爷,东子他怎么了?”

张老头心说,我看着呢,他好好的呀。难道后脑勺被拍两下,就能拍傻了?嘴上却说:“我进山打兔子,遇着雨,才要找地方避一避,就看到这仨大人打一个小孩儿,这个(指吴斌)领头。”说着,又指着路边一处黑黝黝的地方,示意那是好避雨的。

他也是到了才发现,这地方有人工清理过的痕迹,又能躲开视线,不注意看不会发现。明显是个躲避的好地方。说不定就是小狐狸搞的鬼!三家村还没有彻底出山区,只是比李家坳离镇上更近一些而已,路也是山路,并非一片平坦。就恰有这么一个地方可以用来躲避。看来小狐狸是真的有准备的。张老头的兴趣更大了。

小胡老师一听就炸了,哆嗦着嘴唇,声音沙哑地吼吴斌三人:“你们怎么这么坏!”几个小青年已经把这三个学生仔给揪了起来,并没有注意到这三个人已经丧失了战斗力,还以为是自己的力气大,把人给镇住了。

张老头道:“到镇派出所去吧!”

这主意挺不错的,四个青年还有点担心,小胡老师胡乱抹一把眼泪,拿雨衣裹了越宁,说:“东子这样,得先送到医院去。”

大概是十二年来唯一对越宁真心好的人了,听到她哭,越宁心里特别难受。还是强忍着了,他不能功亏一篑,还得接着装。弄伤自己赖别人,越宁才不会干这种未伤敌先伤己的蠢事儿。他很绝地假装被打到了头!昏倒了!人的大脑是最精密的器官,发生什么不知道原因的昏迷都不值得稀奇。瞒一般人是绰绰有余了,到了医院,就得靠他的演技了。还好,他托破烂王买了点安定类的药剂,必要的时候可以做点手脚。

镇上就有医院,几人三手八脚把越宁扶到自行车后座上。青年们顺手把吴斌三人也带走了,遵循着古老的法则,抽了这三个人的腰带,将这三个捆住了防止逃跑。李、钱两姓的青年是兴奋的,直觉得要有大事发生,年轻人好热闹,哪怕吴斌他爹是支书,也没有让他们有太多的害怕。

一行人脚步匆匆,小胡老师推车,张老头扶人,四个青年就押着三个犯事儿的家伙,不久就到了镇上。因下雨,街上已经没有什么人了,各家的窗户里透出橘黄的灯光来。

小胡老师懂得多一点,到了就先喊要急诊。镇医院的医生们都认识越宁,对他印象很好,见是越宁,值班大夫连忙接了。又有闲着的护士打听事儿,小胡老师跟大夫进去了解情况了,几个青年你一言我一语地说来了,不乏将情势夸张几分、凸显己等英武的意思。

值班护士是个四十岁的中年妇女,稀罕懂事的小孩,一听就说:“把这几个小痞子送派出所去!东子交给我们就好,放心吧,真有事儿,连夜连县医院去。”

张老头这才装作一个热心路人一样地说:“还得告诉他家里人,这小孩儿我认识,他姑就在街上住,开小店的孙家的媳妇。”他大概能猜到越宁的想法了,很乐意帮上一把。

护士也见过一些这样的事情,很有经验地:“孩子叫人打了,医药费得叫他们赔!”说着,一指三个已经很萎靡了的吴姓小伙。

这样的安排十分明白。两个李姓青年一年,对呀,就是这个理儿,他们跟李建设家是本家,自家亲戚被打进医院了,当然得跟那凶手要医药费!而且,自己的辛苦费也得算进去才行。一个就说:“大爷,您给带个路到派出所。”

另一个也说:“您给指下二姑住哪儿,我去跟她说。”

张老头都答应了,手里捏着个塑料小药瓶子那是刚才越宁悄悄给他的。

不多会儿,李援朝拖着丈夫就到了镇医院。她认得值班的中年护士,急着问情况。护士脸色很难看,小胡老师听着响动也出来了,脸色更不好,跟李援朝简单地说:“东子叫吴斌带人拦路给打了,昏迷着,大夫现在也看不出毛病来。明早再不醒,就得转县医院了。”

李援朝三魂七魄险些冲出头顶飞了,自己进去看侄子,就见他好像睡着了一样,躺在病床上安静又乖巧,李援朝的眼泪哗哗往下掉。

小胡老师心里难过,还要安慰她:“放心,打他的人逮住了,送派出所了。”

李援朝这才回过神来,大声说:“不行!那小鳖羔子亲爹是支书,叫他爹弄出来咋办?”

小胡老师道:“吴支书开会去了,不在家。”

李援朝坚定地道:“不行!听了信儿他一准儿会回来!不能叫他把这事儿给掩了!得闹大!不然连点药钱都捞不回来!打就白挨了!”

孙国平一寻思,也是这么个道理,他对越宁的印象不错,寻思着李家这个样子,花钱少些老二家还能受得住,万一要花得多了,老大怕不会拿出多少钱给他看病,到时候还不定什么样呢,不如跟吴家讨去。便说:“是得先闹起来,会闹才能叫他们赔钱!”

李援朝得了丈夫的支持,胆子更大,怒气高昂:“你去我娘家一趟,跟我哥嫂说,叫他们多找几个人。先把吴家锅台捣了,明天到街上来,拦着镇长给个说法!他姓吴的还得当官呢。”

越宁心里翘了个拇指,上回就是这样,最早提出要闹的,就是李援朝两口子。而李家听了这主意,也是行动迅速地闹开了,果然闹到了封口费。那一回是断了胳膊,人还醒着,这一回如果人都不醒了,明天就得转县医院,不可能将事情局限在一个小镇上,只会闹得更大。越宁要的,就是“更大”。

第12章 逃离(十二)

李援朝的“计划”并不陌生,小胡老师自打当老师开始,就见识了不少次类似事件,有大有小。

山乡封闭的环境,仿佛是一颗时空胶囊。拖住了时间的脚步,延长了内里一切的保质期,好的、不好的,什么都留了下来。比如淳朴的民风,比如有趣的民俗,比如…两族械斗。争水源、争媳妇儿、争良田、闺女在婆家受了委屈,都有可能发展成为群殴,平常种田不一定使全力,打架有的是精神。

这一回,在小胡老师看来,又是一场好打,兴许比其他的时候要打得大一点。三家村合并的时候,三姓就混战过一回,为的是合并之后路怎么修、田怎么分,大家都想要好的其实是有些冤仇的。

孙家是孙国平做主,但是他对李援朝的主意完全没有反对的意思。小胡老师见状,也熄了阻拦的心。现在她不关心这两家会闹成什么样子,只希望她的学生能够得到有效的救治,如果李家能要到足够的医药费,那是再好不过了。第二天是周六,学校不上课,小胡老师干脆在镇医院陪着了。李援朝见状,便说:“那明早我给你们送饭。”

小胡老师对饭的要求并不高,却请李援朝给带套洗漱用具来,李援朝也痛快地答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