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只是很期待看到你的新风格而已。”肖薇嘟了嘟嘴,十分刻意地卖了个萌。

几人说说笑笑,姐妹俩也顺便和梁清宁敲定了明天的见面时间——他要倒时差,明早是肯定要睡觉休息的,他会在下午到华大和姐妹俩见面。

冯家的汽车也到了市内,在路过某地铁站时停了下来,姐妹俩下了车,手拉手走进地铁站台。

汽车再次启动疾驰而去。

冯冉摸了摸下巴,若有所思:“我终于有点明白你的困扰了,难怪你和Loraine的关系没什么进展。毕竟你有这么漂亮的青梅竹马!还是两个!”

梁清宁无奈的叹了口气。

“外表好也就罢了,性格更好,相处起来让人觉得如沐春风。我都有些动心了。”

梁清宁盯着冯冉看。

冯冉对他摊手一笑:“开个玩笑。就算有点动心也要考虑现实现的可能,隔了这么远,还有时差——打个电话都要预约时间。再说了,以她俩的条件,在大学里很容易遇到不错的男生。”

梁清宁轻声道:“是啊,中学时代她们就很受欢迎了。”

“她们有留学美国的打算吗?”

“以前一直有,”梁清宁说,“但中美关系不太好,几年后的情况比较难说,也许签证都拿不到。”

“情况应该不会恶化得那么快的,她俩学的也不是敏感专业。”冯冉说,“你需要考虑的是,如果三年后她们来了美国又该怎么样。”

“我的确在考虑这个问题。”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你总是要做出选择的。”冯冉说,“否则的话,你也太自私了。”

看着路边一闪而过的街灯,看着这座陌生的城市,梁清宁叹了口气。

“是啊……我很自私。”

周六是繁忙的一天,肖薇因为即将正式表演的舞剧无法接待梁清宁——今天晚上舞剧就要正式开演,肖薇所在的文艺团要进行最后一次排练,排练结束后还要化妆,于是就由肖萌来接待梁清宁,带着他参观京大和华大两所学府。

这是一个萧瑟的冬天,冬日寒风凌冽,前几天下的雪早已融化,连阳光都有些虚弱无力,校园里的著名景点就像是脱了毛的兔子,草坪荒芜,树木凋零,湖水冻结,看着就萧瑟单薄,但这不怎么样的景观并不影响梁清宁当游客的热情——虽然他对“进入大学要登记身份证”表示了不解。

“美国的大部分大学连校门都没有,谁都可以进校参观,参观国内的大学居然要证件?”

“美国高校的参观人数再多也不可能比中国的参观人多,”两人先去京大——肖萌用的是姐姐的学生证,“游客太多了,不得不控制外人进校的人数。”

“是吗?”

“你运气好,现在是年底,没什么游客,”肖萌指了指大门口,“如果是暑假,排队能排出三百米!”

“……好吧,这是学校知名度太高的副作用。”

“问题不大,只要登记证件还可以进来参观,算是防小人不防君子吧,”肖萌一遍说一边带着梁清宁拐上了一条小路,“咱们这边走。”

进入大学已经近一学期,肖萌对京大已经相当了解,于是兴致勃勃带着梁清宁开始满校园溜达,介绍学校的各处地标。

在京大逛的时候,遇到了一件很好笑的事情——他们碰见了肖薇的某位熟人,此人有着神出鬼没的拍肩寒暄技巧,“你今晚不是有演出,怎么和男生在外闲逛”,肖萌和梁清宁被她吓了一跳。但数年经验让肖萌很擅长应对这种不请自来的招呼,于是自我介绍是肖薇的妹妹,又问她是谁,这才知道,这位是肖薇的室友。

梁清宁对此事惊讶地发表评论:“你连肖薇的室友都不认识了?”

“只在开学不久后见过她一次,一时没想起来。”

“你们平时见面不多?连肖薇的室友都不认识了。”

“刚入校的时候差不多隔天见一次,但后来就做不到了。学习压力很大,除了本科学习外,我还要刷ACM竞赛题,姐姐要排练舞蹈,见面时间少多了。我们现在一周也就见两次,甚至一次。”

“我印象中你和肖薇从来没有这么长时间不见面,感觉如何?”

“还好,大概是因为我们都太忙了。”

梁清宁看着肖萌,忍不住笑了,表情舒展愉快:“看来你们现在很难假扮对方了。”

很多年前,肖薇肖萌读了一本很有趣的故事书《两个小洛特》,故事里双胞胎互换身份,由此产生了一连串奇特有趣的故事。姐妹俩都很喜欢这个故事,因此也学着故事里的两个小姑娘一样常常互换身份玩——姐妹俩在同一所学校同意班级,交友圈几乎一样,假扮对方并不困难——因此,这种游戏通常都很成功,除了梁清宁和姐妹俩的父母外,能骗过绝大多数朋友和同学。

“可不是,”肖萌说,“我们现在不同校,姐姐的同学我基本都不认识了,冒充游戏的难度就忽然加大了,分分钟被戳穿。”

两人边走边聊,谈着对方的校园生活,感慨着中西方教育的差距,最后来到肖萌所在的信息学院楼下。

“这里就是我的学院了。”

正文卷 第29章

“这里就是我的学院了。”

肖萌手指学院大楼,以一种充满骄傲的主人公意识地介绍着自己的地盘。看着这栋灰色外表的大楼,梁清宁轻声感叹:“我们三个小时候的梦想都是考京大和华大,现在你们能实现梦想真是太好了。”

“你要在国内也可以考得上。”

“那也未必。”梁清宁摇头。

“可能性很大,”肖萌很认真地说,“你的文化课成绩一直以来相当好,如果你把学小提琴的时间和挪去学文化课,成绩不会比我和姐姐差,这一点我很有信心。”

梁清宁呼出一口气,在冰冷的空气中变成一股白烟:“其实偶尔我也会想,如果当时没有选择音乐,我的人生又会变成什么样子?”

这话饱含怅然之意,肖萌听得一愣——她从来没听到梁清宁以这样怅然甚至有点遗憾的语气说话,一直以来,他对自己都是很有信心的。

“怎么?你后悔了吗?”

“后悔谈不上,”梁清宁说,“但在美国这段时间我才明白,当音乐家没那么容易,古典音乐一直在衰落,毕业后的出路也未必好。就算是大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年薪也不过十几万。”

“收入居然这么低啊?这已经是行业顶尖了。”

“音乐行业、尤其是古典音乐圈是高投入低产出的——我不过是一直以来运气好,得到了许多老师的赏识才没有让家里花太多钱,否则学音乐真的太不划算,”梁清宁说,“即便到了我现在的程度,距离成功还很遥远。”

“不会吧?”肖萌匪夷所思。梁清宁是肖萌能接触到的音乐圈的最高境界的人了,在她看来,梁清宁早就一只脚跨入“功成名就”的大门了。

梁清宁问:“这么说吧,你会把考上华大当作成功吗?”

“当然不会。”

“音乐圈也是一样的。包括柯蒂斯音乐学院在内,全世界有几十所顶尖的音乐学院,这些音乐学院每年都会培养上数百甚至上千名小提琴家,这上千人之间的竞争是很激烈的,非常激烈。最后能获得成功的可能只有几十个,只有毕业生人数的十分之一。”

肖萌明白了,原来这位青梅竹马也遇到了和自己一样的困惑。上大学之前,梁清宁在专业领域里碾压别人;上大学后,身边的同学都那么优秀,自己的优势不在,情不自禁地怀疑自己的选择了。肖萌有过这样的时刻,也因此而感到郁闷——但她有双胞胎的先天优势,什么事情都不需要自己一个人扛着,和肖薇一起无奈、吐槽、感慨之后,只留下前行的动力了。可梁清宁却没有,他在国外,举目无亲,这些负面情绪只能自己消化排解。

“我和姐姐也有同感,不过我们觉得这是一件完全的坏事……换个角度,也许是好事。”

“怎么换角度?”梁清宁等着她说下去。

“上大学以来,我认识了很多同学和校友,”肖萌说,“我这才发现,我的很多同学并不是因为喜欢才选择了现在所学的专业,高考之前的他们是很迷茫的,只凭着一个模糊的原因就跨进了大学大门,比如‘这个专业好赚钱’‘爸妈建议的’‘招办老师忽悠的’等等……我和大家说起我是因为喜欢计算机选了这个专业,大家都很羡慕我。我那时候才,能进入自己喜欢的专业,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是真的很幸运。”

肖萌的活力非常感染人的,梁清宁脸上的浮现出一缕笑意。

“说的有道理。”梁清宁说。

“还有,进入名校后会发现,你身边的同学每个都很出色,竞赛金牌得主,高考状元……每个人都头衔都一大堆,和他们比起来,感觉自己好像什么都不是,”肖萌笑着说,“但转念一想,这么厉害的同学都和你念同一个专业,说明这个专业很有前途!可以通过和他们对比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努力的方向,这难道不是好事吗?”

梁清宁站在原地看着的青梅竹马,忽然大笑起来,轻轻拍了拍她的头,心理的阴影慢慢散去。

他再一次觉得,自己能有这样的青梅竹马,也是一种幸运。

两个小时足够两人逛完两所大学,下午五点后,华大食堂也已经开门了,肖萌带着他去了食堂——梁清宁再次感到了震撼。

“这么大的食堂,这么多的人!”

的确,华大有若干食堂,肖萌带着他去的是规模最大的一个,俗称万人食堂,放眼望去人山人海,场地建一条四百米跑道似乎都绰绰有余。

梁清宁的震惊是实打实的。他真的没有在如此规模的食堂吃过饭,小学阶段,不论中午晚上都是回家吃饭;中学阶段他没有住校,中午也会在食堂吃饭,可他的中学是榕城音乐附中,这是一所全部师生加起来也就一千人的中学,大学就更别不用说了,柯蒂斯音乐学院只有几百人,完全没有中国意义上的大学食堂。

“这么多学生是从哪里冒出来的?”梁清宁感慨,“刚刚路上可没有看到这么多人呀。”

“不要说你,有时候我都很诧异,不知道华大的校区到底是怎么容纳下这么多人的,”肖萌摊手:“大概是魔法吧,奇妙的空间魔法。”

梁清宁失笑,肖萌偶一为之的奇思妙想总是让他觉得很有趣。

两人站在上行的电梯上,梁清宁俯瞰着那庞大的食堂:“感觉只有中国人才能学会的魔法。”

两人对视一眼,不约而同的笑起来。

三楼是点菜食堂,由一个个分散的可以点餐的餐厅组成,囊括了中国东南西北各大菜系,梁清宁对吃什么并无很大的意见,以他的说法是“什么都比美国的汉堡好吃”,于是肖萌选了一家口碑很好,以清淡为特色的店,点了几个特色菜。

说来也巧,她刚刚把菜单还给服务员,就看到了路之航和他实验室的前辈邱伟涛和倪海洋三人一起进了这家店——肖萌这段时间常常去实验室找他,和众人也混了个脸熟,或许是因为路之航的关系,又或许是因为那本自吹自擂的双胞胎的书,大家对她很亲切,叫她“小师妹”。

此时她和三人组目光对上,于是站起来露出笑脸和大家个招呼。

邱伟涛和倪海洋一脸老好人似的笑口常开的模样说“你也在这里吃饭啊”“好巧”,路之航一如既往的面无表情,但视线在她脸上停留了一会。

和众人打完招呼后,邱伟涛和倪海洋先去占座点菜,路之航则走到她的餐桌旁,肖萌立刻跟路之航做了解释:“师兄,这是梁清宁,我和你说过的,我的朋友,小提琴拉得很好。小提琴老师的名单也是他给我的。”

路之航说:“我知道。”

“嗯?”

“你的书里有写。”

“哦……是的。”

和路之航相比,梁清宁显然属于信息不对称的那方——他用询问的眼神看了一眼肖萌。

“这位是我的师兄,路之航,”肖萌跟梁清宁道,“之前我和你说我们学校有团队在做用人工智能拉小提琴的项目,就是路师兄所在的团队。”

“啊。”梁清宁一愣,脊背一下子挺直,脸上的笑容一下子敛去不少。肖萌很理解他的感受,任何人听到计算机准备挑战自己的领域时,心情总会变得十分复杂。

“谢谢你推荐的小提琴老师,对我们帮助很大。”路之航说。

梁清宁摇了摇头:“不用谢,我也很想知道你们能做到什么水平。”

“如果你想知道的话,明天就可以。”

“嗯?”

路之航解释道:“肖萌说你的演奏水平比得上一流小提琴家,周林老师也夸赞你的小提琴技术非常出色。我们这段时间对系统做了调试,有了一些改善,正在找一个技术出色的小提琴家和系统对比演奏,从而知道系统的缺陷在哪里。你愿意帮你我们一下系统吗?”

梁清宁完全没想到路之航如此直接,初次见面就毫不见外的提到“来帮我买测试系统”,一愣之下看向肖萌,等着从她哪儿获取启示。

对路之航这种直来直去的画风肖萌现在已经适应得不错,于是用肯定的眼神告诉梁清宁:“如果你不愿意,拒绝就好。”

梁清宁思索了一会,问路之航:“除了拉琴,我还需要做什么吗?”

“不需要。”

“这样的话,我可以参加,但我希望对外保密。”

“当然,是一个内部测试。我们的研究项目也是保密的。”

“好。”

于是这件事就这么在三言两语中敲定了。

正文卷 第30章

随后,路之航对实验室的两位前辈点了点头,他们也笑着走过来对梁清宁表示感谢。

梁清宁和两位师兄寒暄时,肖萌征求路之航的意见:“师兄,我们吃完饭后一起去京大看演出?”

原本两人约定,吃过晚饭后的七点在京大的会场外见面,此时既然在食堂遇到了就可以一起过去。

路之航自然也不会反对这个提议,说:“好。”

客气的闲聊几句后,路之航一行人回到了自己的座位,梁清宁看着这群人的背影,轻声问肖萌:“所以,你对那个人工智能演奏小提琴项目的信心就来自于他们?”

“是的。他们可能是全国最聪明的一群人,能做出很多了不起的事情。”

“你这位师兄真是够直接的,我们完全不熟就对我提出要求。”梁清宁说。

“他喜欢直来直往的说话,减少中间的沟通环节。所以,我才说你直接拒绝也没有问题。他不介意的,也不会因此而得罪他。”

“我不是完全没有兴趣,我想知道现在的人工智能到底能做到那一步,”梁清宁用眼角余光看了路之航一眼——这个人的外形和气质十分出色,即便在他的眼角余光里都非常夺目。梁清宁若有所思收回视线,微笑道:“我印象中的程序员应该都是那种带着黑框眼镜、穿着格子衫那种,和那两位一样。你这位师兄真的很不一样,看上去更像是走T台的模特而不是程序员。”

肖萌觉得梁清宁的评价还是满精准的,不由得笑起来:“我们通常认为路师兄是我们学院的智商和颜值担当。”

梁清宁点点头:“那他应该很受女生欢迎?”

肖萌想了想,做了个保守的回答:“是否受欢迎很难说,但大家都挺佩服他的。”

“你也是其中之一?”梁清宁问。

“是的,我从他那里学到了很多。”

肖萌随后和他说起路之航对自己无私的帮助,梁清宁听得十分感慨。

“对你来说,他的确是位好师兄了。”

……

一顿晚饭很快吃完,然后三人在食堂外碰面,全副武装地准备骑车前往京大——梁清宁当然没有自行车,于是坐在肖萌的车座后面。

路之航用一种很奇怪的眼神看着她:“你骑车带他?”

在一般人的视角下,女生骑车带着男生是有点奇怪的,肖萌也知道这点,解释道:“没问题!我的骑车水平很好,我这自行车质量也没问题。”

路之航似乎还有些疑虑,但总归点了头,没有多问。

作为全国有名的自行车之都,长于榕城的小朋友当然都会骑自行车,水平还非常高超。小时候的梁清宁作为一名琴童,时时刻刻都带着自己都儿童小提琴,他不放心让别人拿着自己的小提琴,因此,当他和姐妹俩一起出门或者回家时,榕城的大街小巷往往就会出现小女生骑车,小男生抱着小提琴坐在自行车后座上的一幕。

此时梁清宁坐在后座上,他扶着肖萌的腰,感受着北方刺骨的寒风吹在自己的脸上,愉快的笑起来:“旧日重演的感觉,是吧?”

“当然,”肖萌大声说,她围了条大围巾,盖住了大半的脸,只余下一双眼睛露在外面,风把她的话带到自行车的后座,“清宁,你冷不冷啊?”

“还好,你挡住了大部分风。”

“你不冷就好。”

为了配合肖萌的骑车速度,从一开始,路之航就放慢了骑车速度,不紧不慢地跟在两人身边。他也听到了这番话,再次侧目看了这两人一眼,只觉得肖萌的二手自行车真的不可思议,到底是什么材料和力学结构使得它能负担一个成年男子的重量呢?

两校距离不远,三人骑车十分钟就到达了京大的大讲堂外,表演即将开场——肖萌拿着票,带着两人进入讲堂。

正如肖薇之前形容的,这次的表演是在讲堂的一个小等规模的厅举行,大约仅能容纳三百人,或许是因为宣传到位,来观看演出的人的确很多,可谓座无虚席,由此可见肖薇能弄到三张票的确是相当难得的了。

落座时,肖萌坐在中间,梁清宁和路之航分别坐在她的左右。肖萌不知道为什么忽然想起姐姐的“修罗场”论断,浑身一个激灵,连忙左看一眼、右看一眼——还好还好,两名男生没有修罗场的这种自觉,态度都很自然。

这场文艺汇演相当的有趣,肖萌总算见识到姐姐排练了这么久的舞剧到底成色如何。

报幕声结束后,大红色的幕布拉开,一名身着汉服的男生出现在舞台角落的高台上,他垂眸凝眉,拨弄琴弦,如泣如诉的琴声响起,犹如林中泉水叮咚作响,片刻后,身着浅色汉服深衣的舞蹈演员们逐次登场,演出开始。

这出舞剧以《古诗十九首》为主题,分为“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行行重行行”三个不同的章节。

三人的座位距离舞台不远,肖萌仔细观察,在舞蹈演员里认出了自己的姐姐,将她指给路之航,小声介绍:“那就是我姐姐。”

中国古典舞的特点就是优雅大方,舞蹈演员们身段窈窕,配上古典厚重的汉服,一举一动仿佛作画一般,肖萌看得很是满足。

路之航观看了一会舞蹈,又侧头看了肖萌一眼,问:“你为什么没有学舞蹈?”

“学舞蹈对我来说太难,我的肢体语言表达能力不如姐姐。”

“其实她们这方面的差距很小,主要是两姐妹的性格不太一样。”梁清宁也听到了他们的交谈,低声补充了一句。

路之航听到了这话,对梁清宁略一点头,又若有所思看着舞台——观众席的灯光很暗,舞台的绚烂光芒反射到路之航脸上,肖萌注意到,那是困惑的目光。

“师兄,你觉得演出怎么样?”

路之航小幅度地摇了摇头:“看不太懂。”

就路之航的海外背景,肖萌觉得他的确可能不太理解这种植根传统文化的舞剧的意义。鉴于路之航是被她忽悠来的,她稍稍靠近了路之航,在他耳边轻声为他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