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这批人顶了天只学了三年多,但李元婴让较为年长的那批连学带练,如今也看着都是得用的人才!那些天赋实在差的也在葵园或丰泰楼谋了差使,未来都算有了着落。

以李元婴的身份地位和财力,他想培养人断不会养出废物!

李元婴与王义方等人推心置腹地聊了许久,王义方等人也不再干坐着,撩起袖子表示要露一手给李元婴看,给李元婴的野炊大业添两个菜色。

李元婴拉着魏姝一起给他们打下手。

大伙见李元婴和王义方等人都动手了,自是各显神通,把县里能买来的、周围能采来的、水里能捞来的,全给祸害了一遍。虽然最后做出来的成品并不算色香味俱全,但没有人在意这点小事,吃的时候都觉得挺香!

李元婴这边还没歇下,他们头一天学人安营扎寨的事就传回了京城,听人说,王学士他们还动手做菜了!

这年头《孟子》还不怎么流行,所以君子远庖厨的话还不是很多男人拿来拒绝下厨的借口,不管男女,会整治一手好菜款待亲友都是值得称道的雅事。

王义方出身寒门,他会下厨倒是不让人意外,让人意外的是他居然跟着李元婴在野外玩露营!

这个滕王长史真的靠谱吗?不会没两天就被李元婴拉拢过去,李元婴做什么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李二陛下对此很快也有所耳闻。他对李元婴这种做法嗤之以鼻,毕竟他年轻时就曾和将士同吃同住,好得跟亲兄弟一样。李元婴玩的都是他玩剩的!

李二陛下回想了一下当年,有些惆怅,想叫个人来陪自己一起回忆回忆,却想到当年陪自己征战天下的人死的死、病的病、外放的外放,留在长安又能来和他说话的着实没几个。他叹息一声,打消了宣人进宫的念头。

结果第二天一早,李二陛下就收到了李元婴的信,李元婴信写得贼厚,对李二陛下一通赞美,大意就是皇兄你太好啦皇兄你怎么这么好!看完好几页浮夸的夸赞,李元婴才说到为什么要写这封信,他说他昨天邀请王学士几人秉烛夜谈,发现看起来平平无奇的几个学士都很不普通,个个都很厉害,他有他们的帮助简直如虎添翼!

接下来就是李元婴阐述他的扫盲计划,李元婴对他家大书院的规划是比照着国子监的规模来想的,不招个三五千学生绝不罢休!李元婴表示等他去了封地,马上就让阎立德给画个设计图往回送,让皇兄也能第一时间看到书院长什么样!

没错,李二陛下把阎立德塞进了李元婴的就藩队伍里,他知道李元婴肯定得改建王府之类的特意,叫阎立德过去帮他参谋参谋。

最后,李元婴还首尾呼应地狠夸李二陛下一通马屁,表示这才刚走一天,他就十分挂念皇兄,希望皇兄身体康健、长命百岁,好叫他能继续当个无法无天的混世魔王!

李二陛下每天收到的各方来信不少,但是,像李元婴这样一句一个皇兄你真好,一句一个皇兄真是无比圣明,一般人真写不出来,人家是要脸的!

李二陛下不觉得李元婴这么写信有什么不对,相反,他被李元婴夸得挺舒坦,他为弟弟着想,弟弟懂他的好承他的情,这怎么能叫不要脸?这叫兄友弟恭,他堂堂天子,理当给天下人做个示范!

李二陛下叫人去把房玄龄他们宣来。

自从昨天李元婴离开长安,整个长安城好像安静了不少,哪怕有些议论声,那也是在讨论李元婴就藩的事。

房玄龄和长孙无忌心情不错,李元婴虽不干什么伤天害理、穷凶极恶的事,但他本身就是个不安定因素,随时能弄出点新动静来。现在,这个不安定因素终于离京了!

许多人都想相约喝一杯庆祝这桩大喜事。

房玄龄和长孙无忌在议事堂前相遇,对视一眼,都看到对方眼里的疑惑:这不早不晚的,李二陛下怎么突然宣他们过来?

两个人的目光短暂接触之后就分开了,都没从对方那里得到启示,只能齐齐入内。

长孙无忌坐下往李二陛下手边一看,心里突然咯噔一跳。

他觉得这一幕有点熟悉!

上一次,李二陛下也把他叫过来,然后给他看了封信。

那封信看得他好几天吃饭都不太香!

没办法,实在太恶心人了!

好在这次李二陛下先点了房玄龄的名:“玄龄啊,早上元婴给我写了封信,有个想法我觉得不错,”他让人把李元婴的信拿给房玄龄,“你先看看信。”

长孙无忌笑呵呵地看向房玄龄,幸灾乐祸地说道:“没想到滕王殿下才刚离京就给陛下写信了。”

房玄龄跟着夸了两句,接过信展开一看,脸上的笑容慢慢消失了。

第 166 章

房玄龄捏着鼻子往下看, 看完没完没了的马屁, 才终于看到李二陛下所说的主意。

李元婴大手一挥, 划了一大片地当学田。李元婴在信里说, 这学田是他仿着寺院福田设置的, 寺院之中往往设有悲养院, 用信众献来的土地当做福田供养鳏寡孤独。因着这一重, 佛家慈悲之名广为人知!

既然寺院做得,书院当然也做得, 他还准备效仿佛家俗讲, 每日对百姓宣讲些深入浅出经义故事, 以达到教化百姓的效果。

别的内容李元婴平日里或多或少都提过,听着不怎么新鲜,但这个学田却是李元婴新想出来的。李元婴见称心他们跑去寺院学俗讲, 便思索起和尚们还有什么可学之处, 怎地搞教化那么难,佛寺却能遍地开花?

这一琢磨, 就让李元婴琢磨到学田上头。

李元婴想出了关键词, 系统和王义方他们再提些建议让他参考着完善, 到宋朝才盛行的学田制度就给他齐齐整整地整出来了!

宋朝, 那可是遍地读书人的地方, 读书人最幸福的时代!所谓的学田不是让学生去耕种,而是把它分拨到官学名下, 交由佃户耕作,佃户交上来的租税不必上交朝廷, 只供给官学所需!

土地就是人的根基,只要有学田在,顶死规矩来个专款专用,官学所需的经费既不必另外分拨,也不必担心被挪作他用!长此以往,何愁文教不兴?

不得不说,李元婴这种举一反三的能力还是很让人羡慕的,至少房玄龄看完就觉得自己勉强可以忍受前半截和后半截内容的荼毒,只细细琢磨中间那一段。

想到长孙无忌笑呵呵的模样,房玄龄觉得不能光自己一个人受难,也堆起笑把信递给长孙无忌,让长孙无忌也看看。

长孙无忌只能接过信,一读开头,还是熟悉的感觉,还是熟悉的肉麻。他怀着一言难尽的心情往下看,也和房玄龄一样找到了重点。

长孙无忌抬头与房玄龄对视一眼,开口道:“我觉得此事可行。”他知道李二陛下重视文治,做梦都想经营出一个文治武兴的盛世。设置学田这种可以惠及后世子孙的建议,李二陛下肯定会采纳!

李二陛下听长孙无忌这么说,又询问房玄龄的主意。

提出想法很简单,要把想法执行下去却不容易,要是让李元婴去办,李元婴肯定二话不说办了再说,绝对不会想太多。但是治理天下不是儿戏,在做出一个决定之前得考虑方方面面的影响。

李二陛下时不时会犯浑,自诩“我虽然是皇帝,但是经常包揽文臣武将干的活”,可总的来说还是清醒的,行事原则之一就是“遇事多问问”。他与房玄龄两人开了个小会,房玄龄和长孙无忌回去后又各自找人开了个小会,这才把李元婴提出的学田制度敲定下来。

这时候李元婴已经走到半路了,一路上他们行走如风,没人喊累,全都对即将到达的滕州充满期待。哪怕那里可能贫瘠落后、可能远不如长安繁华,但是那是他们可以一展身手的地方!

李元婴每次扎营,都会按计划到城里溜达一圈,考察考察当地的情况,然后派管事和掌厨的留下来开丰泰楼分号。

前些时候李二陛下偷偷匀给李元婴的铁矿都分拨给他了,一口口又大又圆的铁锅陆续造出来,被李元婴塞进了就藩车马队伍里头,没到一个地方就留一批人和锅,留下指令让他们到时候统一开业,第一时间抢占市场、独领风骚!

当然,每到一个地方,李元婴也不忘给李二陛下写信汇报自己做的事。

李元婴一向觉得做好事要留名,既然他诚心诚意帮李二陛下筹谋泰山计划,怎么能不把自己的努力写到信里告诉李二陛下?所以,李元婴见天儿给李二陛下写信,殷勤得不得了。

李二陛下收信收得挺愉快,觉得他这幺弟真是个好弟弟,多亲近他啊!

别人都当他是皇帝,这个不敢和他说、那个不敢和他聊,不是一副表现得刚正不阿就是表现得诚惶诚恐。皇帝也是人,皇帝也是要人哄的,反正李二陛下被李元婴哄得很高兴。

这可苦了房玄龄几人,若说那设置学田的想法还有点讨论性和实用性的话,后面这些信纯粹就是想一出是一出的献媚了,每封信的中心内容都是在表示“皇兄你太好啦我记着你的好所以我也在好好地在为答应你的事努力哦”。

李二陛下自己爱看这些纯马屁内容就算了,兴致上来了还要邀请他们一起看,让他们想忘记李元婴那个祸害都忘不了。

到底哪个缺德人教他写文章的啊?还不如让他一直不学无术下去,别像现在这样变着法儿拍马屁!!!

直至李二陛下把心腹要臣都祸害了遍,李元婴才终于抵达滕州。这时候他要往长安送信已经得跑垮好几匹马了!

由于已经入冬,天气冷得很,一行人在路上已经换上冬衣。李元婴裹着披风骑在马上,感觉刮面而来的北风都那么亲切可爱,合该这是他的封地!

李元婴一马当先地在最前面领路,得儿得儿地带着人奔向滕州城。相比长安城的高大巍峨,滕州城看起来着实有点秀气,李元婴一点都不嫌弃,怎么看怎么觉得满意。

不知是不是老天感应到他要来了,天空忽然簌簌地飘起了雪。众人驻足往天上看去,只见细细的冰花徐徐落下,天地蓦然间蒙上了一层浅浅的白。李元婴高兴地转头和小伙伴们分享喜悦:“下雪了,这是今年的第一场雪!”

武媚也骑在马背上,她没戴什么幕篱,身穿女子喜爱的骑马装,整个人看起来明艳逼人,宛如出匣明珠、明亮夺目。她笑道:“瑞雪兆丰年。”

狄仁杰也道:“对,看来今年会有好收成。”

李元婴最喜欢听这种吉利的话,听两个小伙伴这么说自然高兴不已。

这时滕州刺史已经亲自出迎,虽然李元婴没来过滕州,但是他沿途闹出的动静无人不知,滕州府衙上下自是都翘首以盼,一听他们差不多要到了就早早候在城门外等着李元婴到来。

滕州府衙的官员按着品阶高低一溜排开,一眼看去很是壮观,应该是能来的都来了。李元婴在鄠县管过事,现在已经算是有点地方经验的人,看见府衙的官员们给足了自己面子,自也没让他们为难,下马与他们打过招呼,在他们的引领下携着他长长的就藩队伍入城。

比起离京时的盛况,李元婴的车马其实已经减了大半,毕竟他沿途卸锅和留人,一路走来行李至少少了三分之二。但是这样的仗势还是免不了引来滕州百姓的关注,哪怕天上飘起了雪,还是有不少人围在道路两旁看着李元婴一行人往王府行去的壮观场面。

李元婴沿途不忘高高兴兴地和百姓们打招呼。

百姓们初时见到李元婴笑着朝自己拱手,他本就长得好,笑起来就更俊了,活像佛前的招财童子来到眼前似的。一众百姓还觉得自己眼花看错了,等确定李元婴确实在向自己笑,顿时都惊到了,一路追随着李元婴走到滕王府外都没散去,都想把这个初来乍到的小王爷看个清楚!

第 167 章

李元婴带了那么大一批人过来, 自然有人要挪位置, 这点李二陛下早有准备, 年末考核时已经腾了些位置出来, 让李元婴把带来的人安插进去。

刺史姓崔, 是个和气的胖子, 胖得挺均匀, 并不显得难看,倒有些和气。

崔刺史刚到任不过一年, 考课还算不错, 他听说李元婴今年要就藩就提心吊胆, 集簿做得格外认真,杜绝任何弄虚作假成分。

别人可能觉得不必对李元婴太上心,毕竟李二陛下弟弟那么多, 李元婴顶多只是占了出生晚的便宜才被李二陛下抱到身边养。但崔刺史不是一般人, 他见微知著的本领远超于旁人。

若只是单纯地接到宫中让人养大那一点都不稀奇,在宫中长大的皇子多得是, 隔壁齐王不就是李二陛下的亲儿子吗?还不是说杀就杀!

李元婴不一样。

别人不知道, 崔刺史却是知道的, 当年位列秦/王府十八学士的许敬宗可是因为李元婴遭了秧。虽然因为姻亲关系保住了性命, 前途却是没了, 对于一个一心向着权势富贵的人来说比杀了他更残忍!

李元婴在李二陛下心里要是没点分量,绝对动不了许敬宗。

崔刺史心里警惕得很, 上边让空哪个位置他就空哪个位置,绝对不做半点挣扎。要知道李二陛下脑子一热是能给众多功臣和自己年仅十几岁的儿子们许个世袭刺史的人, 他坐到刺史位置上心里不安宁啊,总担心李二陛下脑子又热了!

接完李元婴,崔刺史问明李元婴什么时候得空可以开接风宴就走了,既不显冷淡也不显殷勤,瞧着很会做人。

李元婴对崔刺史的印象还不错,不过也没把过多的精力放到探究崔刺史为人上,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反正他得在滕州扎根,将来总能看清的!

现在的李元婴一心扎进了他的滕王府上头。

滕王府的选址很符合他的喜好,明明王府是后来才修的,看起来倒像是整个滕州城绕着这王府来建似的,气派得很!

后山也很大,登到山腰就能俯瞰全城。若是翻过后山去,那就是一片肥沃的小平原,这片小平原也全属于滕王府。

最让李元婴高兴的是,王府里头还圈了个湖,湖水由活水引来,瞧着清澈漂亮。李元婴绕着王府里里外外地跑了一圈,着实惊喜不已,当即回去挥毫疾书,又给他皇兄写了封厚厚的长信拍了一通马屁,说自己对这王府实在再满意不过了!

末了他还给李二陛下提了句崔刺史的事,说崔刺史长得胖胖的,让他想起四侄子,不知道四侄子走到哪了,辽东冷不冷。听说长得胖比较不怕冷,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回头他问问崔刺史!

李元婴写完信便叫人帮他把信送回京,慢慢送也不打紧,反正没甚要紧事。他还不晓得李二陛下有和心腹要臣分享他马屁信的喜好,只觉得自己是在和自己兄长闲唠嗑呢。

都说什么血脉至亲、手足情深,照李元婴看来都是虚的,即便不是生在皇家,父子相残、兄弟相争的事也不是没有。想要真有点感情,还是得靠自己好好维系!

李元婴相当自得。

看看,他多努力啊!

魏姝也不知道李元婴时不时给李二陛下写的都是什么玩意,直到她收到魏征的来信,才知晓李元婴已经被长孙无忌等人拉入黑名单,盖戳他是天底下最无耻的人。

哪怕隔着信纸,魏姝都能看到魏征横眉竖眼的凶相,可见魏征也被李元婴那些马屁信荼毒得不轻。

照魏姝看,李元婴这个写信的是有点不要脸,但李二陛下更不要脸啊!别人收到这种信都是自己暗中舒爽,李二陛下不同,他不仅自己看爽了,竟还发展出和别人分享马屁信的兴趣爱好!

魏姝悄悄和李元婴说起这件事。

魏征给她写这个的意思就是让她劝着点,让李元婴写信别写那么谄媚了!

李元婴听了,却对李二陛下这个兴趣爱好很不错,他还教育起魏姝来:“换成收到信的是我我也会同你们分享的,皇兄怎么就不能和老房他们分享了?这是人之常情,你们可不能因为皇兄是一国之君就这也不许他干那也不许他干!这又不影响皇兄治理天下,百姓听说了指不定还要夸我们兄弟感情好呢!”

魏姝觉得百姓看了这些信只会觉得这兄弟俩真是臭不要脸。

不过想想李元婴要是得了李二陛下一句夸肯定是要昭告天下的,魏姝也就不劝他了。

李二陛下喜欢听李元婴这么狂吹狂夸也挺好,总比回信把李元婴一通臭骂要强,真要那样,李元婴还不得伤心死!反正,受折磨的只有房玄龄这些天子近臣。

李元婴给李二陛下写完信,又跑东跑西,看看柳宝林、王义方等人对住处满不满意、需不需要调换,一番忙碌下来,他们抵达滕州的头一天便过去了。

李元婴高高兴兴地在完全属于自己的王府里歇下,心情好得不得了,梦里都是笑出了两个可爱的酒窝。

比起李元婴的欢喜,这一夜许多人都睡得不太踏实。狄仁杰就没睡着,走出自己挑的别院在花园里走来走去,刚下了场雪,园中处处披霜戴银,映得月色都寒冷了几分。

狄仁杰行至一处凉亭之外,却见前头有盏灯点亮了夜色,他抬头看去,只见武媚立在庭中看着湖面,不知在思索着什么。

夜色幽深,湖面也幽深,伊人独立月下,远远看去让人生出种清冷虚渺之感。

狄仁杰一时没想那么多,走上去问:“这么晚了,你还没歇下吗?”

武媚回过神来,转头见是狄仁杰,笑了笑,说道:“刚看了点书,有点睡不着,出来走走。”对待自己人,她一向敛起锋芒,看不出半点锐利。

狄仁杰顺势问:“看了什么书?”

武媚道:“也不是什么特别的,就是《氏族志》。”

《氏族志》不止排名定序,也记录着众多家族的兴衰荣辱。《氏族志》中李氏皇族位列第一,外戚位列第二,剩下的才是世家大族。对于这个排名,许多人心里都是不服气的,一干山东士族也一样,连房玄龄他们选姻亲也是暗暗在山东士族里选。

武媚重读《氏族志》不是临时起意,一路上她都在思考此事。

李氏皇族属于关陇贵族,这个所谓的关陇贵族满打满算只起来不到百年,在许多士族眼里和泥腿子出身没什么区别。

而且关陇贵族胡风盛行,哪怕李二陛下追求文治,很多做派也流露出他打心底的不讲究,什么礼数、什么伦常,在李二陛下表面上耐着性子听听,心里其实都不怎么当回事。

要不是有那么多一路跟过来的心腹要臣在旁边拉着劝着,李二陛下不知会闹出多少事来!

李氏皇族自己都这样了,自然不能指望各地士族对他们有多少敬畏,更不能指望他们会让耗尽举族心血栽培出来的子弟为朝廷尽忠。

李二陛下也私底下和人嘀咕过这件事,说这些士族进退如一,团结得很,发表的意见都很一致,对朝廷的政令都是意思意思地挑拣着遵从。

李二陛下察觉出了这些士族的轻怠,却拿他们没什么办法。

人家宁愿不做官,也不来捧你李家臭脚,你有什么办法?你要把公主许过去或者让人家闺女当王妃,人家都不乐意!

李元婴打心里觉得李二陛下想把大半个河南道扒拉给他当封地是好心,武媚却不得不多想:李二陛下这么做到底是真想给李元婴个大封地,还是破罐子破摔想让李元婴把这向来文教兴旺的齐鲁一带搅个天翻地覆,好好打压打压世家大族的气焰?

武媚拿不准李二陛下的用意,所以读完《氏族志》便静不下心。

李元婴虽然交了许多朋友,可真要让他来和山东士族掰腕子还是不够看的,他们的根基还是太浅薄了,李二陛下贵为天子都做不到的事,李元婴拿什么去做?

既然没有别人在,武媚也没瞒着自己的忧心,把自己思虑的东西都给狄仁杰说了。

狄仁杰听完也沉默。

他出身太原,从小听着太原王氏的名声长大,哪怕朝代更迭,世家依然是世家,并没有因为江山易主而动摇他们的根基。换句话来说就是铁打的世家,流水的皇帝,你李氏皇族不一定能有多长久,谁要尽心尽力帮你稳固江山?

狄仁杰道:“殿下不会想这些。”

李元婴脑子里就没有这些东西,能来封地他高兴得要一蹦三尺高,哪有心情想这些弯弯绕绕。李元婴交朋友也不问出身,和他玩得来的他都乐意结交,瞧不上他的他也不会巴巴地贴上去。所以,哪怕齐鲁士族轻视他,他也不会在意的,按李元婴的想法肯定是“你不爱和我玩我就不带你玩”!

武媚听狄仁杰这么说,也觉得是这个理。

李元婴绝对不会去考虑这些问题,只想着玩得高不高兴。

武媚说道:“那我也不想了。”

李元婴天生有种奇妙的气运,别人磕破脑袋都求不来的好事,他随随便便就能撞上!他们与其在这里千想万想,不如先和李元婴一起琢磨接下来怎么把滕州玩个遍!说不定玩着玩着,他们担心的事就解决了!

两个人立在亭中聊了一会,都不在忧虑,各自散去,安心歇了一宿。

第二天一早,李元婴早早起来了,呼朋唤友要出去玩耍,好好巡视一下他的封地。

第 168 章

李元婴初来乍到, 百姓对他自是好奇得很, 他带着人呼啦啦出门去, 有些机灵的便凑上去和他攀谈。李元婴来者不拒, 谁要带他玩他都直点头, 让人带他去寻好玩的好吃的, 渐渐地往他身边凑的人便多了。

李元婴在城里巡视一圈, 很是满意,虽然城不算大, 但百姓安居乐业, 瞧着都挺富裕, 就是不晓得城外的百姓是不是也过得好,就是安静了些,来时他看到西郊有个大湖, 便琢磨着回头把整个湖给圈进滕州城。

王府里头虽有个小湖, 瞧着挺赏心悦目,但终归还是太秀气了些。这大湖边风景好, 凫水游船都好玩, 来点什么水上杂耍之类的也不错。

李元婴正在心里想着扩建外城, 崔刺史又找了过来, 说是接风宴准备妥当了, 诚邀李元婴出席。

这事李元婴刚到时崔刺史就提过,时间也是早前约定好的。有人请客吃饭, 李元婴当然欣然答应。

李元婴摆出成熟稳重的样子和崔刺史往回走,和崔刺史聊了几句滕州的情况, 很快又原形毕露:“我跟你说,我今天早上起来给皇兄写信还提到了崔刺史你。”

崔刺史有种不妙的预感。

果然,李元婴接着往下说:“我说崔刺史的体态和我四侄子有点像,让我想起四侄子,不知道四侄子现在是不是还在高丽。眼下高丽应该很冷吧!崔刺史,你们这么有福气的体态,是不是又怕冷又怕热?”

崔刺史脚下差点打滑。

他不就长得有点圆润吗?!

李元婴要不要特意写信给李二陛下说这事?!还要说他和魏王李泰像!魏王李泰,那也是因为李元婴倒霉的人之一,李元婴和李二陛下最疼爱的亲儿子掰腕子,居然掰赢了!赢了就赢了吧,这厮还要时不时把人家拎出来折腾一下!

胖子怕不怕冷关你什么事?你还写信和李二陛下讨论!

你这是歧视胖子!

崔刺史不能和李元婴理论,只能努力维持笑容:“下官不怕冷。”

李元婴点头说:“我觉得也是这个理,说人冷的时候不都说寒风刺骨吗?肉多的话,想要冻到骨头也不容易,所以多长些肉应当是不怕冷的。不怕冷最好,我对四侄子的愧疚也少点,毕竟这么冷的天出远门着实太苦了些,合该窝在王府里享乐的。”

李元婴设身处地地想一想,虽然他很乐意出去玩,但要他大冬天往北边跑他还是不太乐意,他从小到大都没真吃过苦头,李泰和他也一样!

唉,他没考虑周全,坑了四侄子一把,心里有点小惭愧。

与此同时,李泰也顺利抵达高丽。

一路上,李泰吃得苦头不算少,出门在外总不那么方便的,衣食住行都远没有在王府周全。李泰自出生后便锦衣玉食,哪怕早年在秦/王府长大也没有遭过什么罪。

换成以前,李泰肯定怨气冲天,恨天恨地,恨他父皇恨他大哥,当然,最恨李元婴。但一路走来,李泰心情莫名平静,甚至还能主动和马周攀谈几句,聊聊路上看到的风土人情。

如果李二陛下只派他自己出使,李泰会觉得李二陛下故意折腾他,但李二陛下把马周也派来了,李泰便知晓李二陛下让他们来是真的想让他们好好完成这件差事。

大唐使团持节而至,在高丽境内不仅畅通无阻,还收到了最高规格的款待。

李泰一路冷眼旁观,发现高丽百姓面黄肌瘦,屋舍低矮,田地贫瘠,觉得高丽着实没什么可称道的地方,不管那方面都比大唐差远了。直至到了高丽王都,他才觉得像点样子,勉强比得上大唐一个赤县!

这样贫弱的小国,难怪会出现主弱臣强,臣子控制军政大权的情况。偏偏就这么个小国,还有余力联合百济攻打新罗,想要吞掉新罗这个邻居!

这情况在李泰眼里就像是家里养了三只家禽家畜,其中两只想要啄死另一只。真是岂有此理,当主人家是死的吗?

虽然李泰觉得要高丽出大唐攻打他们的军费,他们怕是凑个几十年都凑不出来,但是他们要是不想赔,乖乖听话不就成了?高丽新罗百济都别闹腾,好好搞好文教好好发展经济,才能更好地给大唐下蛋,哦不,纳贡!

李泰虽然被李二陛下赶去封地,不怎么风光地退出了皇位之争,但他从小到大养成的骄傲还在,作为使者进入高丽王都也是派头十足。

这两年他的体态瘦了下来,瞧着没那么富态了,骑马倒是方便了许多,围观的高丽百姓看着他那高大健壮的体魄,都觉得天可汗之子当真气派,比他们的国王都要有威仪!

当然,比之他们的莫离支还是有点差距。

想到莫离支渊盖苏文,不少人都下意识地打了个哆嗦。为了攻占新罗的城池,渊盖苏文广征兵卒,百姓都不敢反抗,只能乖乖听命。在许多百姓看来,打下更多城池又如何,他们又耕不了更多地,住不了更多屋子?打仗苦了士卒,成就的却是莫离支的威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