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想起了童年圆月夜树林。小蚌壳跌死,是谣传。宝翔替死,是假的。看北海帮那轰轰烈烈妖精气势,恐怕钱塘帮并未真的消亡。这一场误会,只有谭老爹遗憾早死,阿香背负重担……

他们倒是欠着自己一家的。当黑夜散去,现在他沐浴着禁城的日光……

他思索着,好久还没看到文渊阁牌匾。这时,他忽然听到蛐蛐的叫声。

“蛐蛐,蛐蛐孙儿快下来……”原来是个小老头儿,在树下翘首,顿足叹息。

小老头着粗布短袍,紫棠色脸,满头白发。看样子也七老八十了。正望着树枝跃跃欲试,好像打算上树去把他孙儿抱下来。苏韧怕迷路迟到,但小老头的怪样子,让他缓了步子。

这地方出现的,绝非等闲之辈。小老头太老,若是官早该退休。他满腮白胡子,不会是太监。

小老头向上蹦了几次,离树杈还远得很,他急得要哭出来的样子,简直是返老还童。

苏韧看他认真,有意认真问:“嗯,蛐蛐到这季节还能活?”

小老头背着手,说话天真:“哼!你不信啊?我非要让我的蛐蛐孙儿下来给你看。”

苏韧莞尔:“怎么不信?晚辈只是好奇。天气凉无处安身,蛐蛐即便逃离,会想回笼子。”

小老头缩缩鼻涕:“是吗?”

“当然。我帮爷爷把笼子放到树上,它一定会回来的。”

-------------------------------------

本章节完毕。

本文从今天开始,隔日更新。连载完毕后,保留锁掉部分章节的权利。

作者有话要说:苏韧全家

苏韧(字 嘉墨):小吏。十七岁进入县衙,二十一岁进京,考入吏部。

谭香(昵称“香榧子”):六合县第一美女。苏韧童婚之妻,木偶手艺人。

苏甜:苏家长女,孪生姐弟里的姐姐。约五岁。

苏密:苏家次子,孪生姐弟里的弟弟。约五岁。

大孩子:苏家长子,几个月夭折。埋在南京山寺附近。

谭老爹:谭香父亲。早已病故。

监狱人物

柳夏:少年小偷,入狱时腿骨被打折。

沈凝(字 卓然):江南第一大富商沈明的独生子。后江南乡试第二名中举。

毛大:六合县狱卒。

陈三:犯人

顺帝:前朝简氏皇朝的末代皇帝。数十年被秘密囚于县牢秘室。

人犬:宝氏皇朝太祖之孙,成祖之子。乃失宠皇后临死所生,不满周岁被送入秘室。

南京人物

圆然:前朝张宰相儿子,亡国后隐姓埋名,在山寺出家,为住持。苏韧师傅。

王巡抚:新任应天巡抚。

张光祖:原任应天巡抚。因为应天文字案被杀。

张楚竹:张光祖女儿。为家人上京诉求。弟弟们被释放后,她托身在虹楼为艺妓。

皇宫人物

皇帝:年号复兴。日益沉湎于仙术,喜爱木工,极少露面。

孝贞宋皇后:皇帝为亲王时的爱妾,皇帝登基后,被追封为皇后。

宝宝:皇帝的唯一儿子。约六岁。因为皇帝迷信两龙不见,由舅舅蔡述带回蔡府抚养。

蔡贵妃:蔡述堂姐。皇子宝宝的生母。因长期压抑而早逝。

废帝:皇帝之兄,前任皇帝。在多年前的宫廷政变中被杀。

范忠:司礼监大太监。东厂的负责人,内宫老总管。

唐王府人物

老唐王夫妇:老唐王是皇帝幼弟,在江南贬死。

老唐王妃因是废帝皇后的妹妹,皇帝登基后被囚死。

宝翔(字 飞白 江湖绰号北海龙王):唐王。锦衣卫的首领。

陈氏:唐王妃。内阁大学士陈琦陈阁老之女。

小云:宝翔身边的小僮。

锦衣卫(北海帮)人物

蓝辛:锦衣卫指挥使。北海帮排名第四。

冷松:太医局御医。北海帮排名第六。

雷风:锦衣卫千户。北海帮排名第十七。

小飞:少年联络使者。北海帮排名第十八。

蔡府人物

蔡述(字 叙之):内阁大学士,内阁首辅。皇帝外甥,宝翔表弟。

蔡扬(谥号:文献):蔡述之父。前任内阁首辅。驸马,皇帝妹婿。

蔡宠(字 承恩):蔡府大总管。

杨大娘:蔡府女佣人头儿。

安国公主:蔡述之母。多年前因突发事故坠楼,瘫痪终身。

市井平民

牛大兴:鸳鸯胡同房东,春宫画师。

牛大娘:牛大兴之妻,产婆兼拉皮条。

王掌柜:囡囡屋主人。谭香租用他店铺一个货柜。

王大娘:囡囡屋女主人。

徐嫂:精于烹调的老妇。私房菜女主人。

谢老大:集市上的大混混,北海帮下的小混混。

吏部官吏

冯伦(字 子约):吏部尚书。昌国公主驸马。皇帝姐婿。

林康(字 协和):文选司郎中。好男风。

文功(字 建勋):司勋司郎中。有胃病。

杨曙(字 晨光):考功司郎中。翰林出身。

方川(字 流水):司勋司小吏。四川人。

胡平:尚书总务处总务,员外郎。因为隐瞒丁忧,事发后回乡。

老秋:掌管吏部书阁的老年吏员。

宋员外:总务处接替胡平的员外郎。口头禅“随便”。

另外,耗子药大哥,卖饼大叔,卖金鱼大叔,王府跟班,私娼老鸨等等过场的角色,

就不交待了。因为他们是路人角色,群众演员。:)

====================================================

最后,回顾下童年篇出现人物。大部分人不会再出现,只有几个人还会再见。

山大爷:钱塘帮老大。宝翔的干爹。

段大娘:钱塘帮大姐。女粪头。

老爷:身份不明。蔡述师傅,蔡扬门生,曾教授苏韧写字。

杨梅夫妇:杨梅寨老大和其混血儿老婆。被杀。

边家人:边掌柜,三个儿子,边太太,是苏韧儿时做童工的旅店主人家。后被告发聚赌。

米商:住宿在边家的客人。

杏花:一个卖唱女。关照石头。

小白:宝翔的宠物,一只白毛老虎。

蔡扬:珍珠叔叔。不再重复其真实身份。

尼姑们:苏韧娘临死前,寄居的尼姑庵里面的人。

石头娘:一个疯女人。失踪数日后,找到其尸体,掩埋在湖州。

金大官人:高丽后裔,药材商人,钱塘帮的友人。锦衣卫千户。

金婳婳:金老大之女。江湖知识渊博。童年看上阿白。

金文文:金婳婳之兄。爱舞文弄墨,擅长报纸宣传。童年篇中,已经上京发展。

☆、八仙过海(下)

苏韧方把脚褪出袜子,就想起自己身在禁内。若让人看到他学顽童爬树,属失仪之举。

他顿觉踌躇。可说出去的话是泼出去的水。当着小老头,如何收回?万一他真是号人物呢?

小老头把装蛐蛐罐子塞给他,鼓动说:“快点,你可别耍赖,你亲口答应去救我孙儿的。”

苏韧面上在笑,心里暗骂,捞着罐子上树。秋天树叶枯黄,蛐蛐隐在叶片后面。

苏韧伸手,够不到虫。只能把身子向前挪,打算乘其不备。

这时,他蓦然望见了文渊阁金匾。汉白玉桥边,有几个人正在张望呼喊。

他们在找什么?苏韧低头瞧了眼树下的老头儿,把手里的蛐蛐罐儿对阳光照。

罐身上只刻了四个字“紫极仙翁”。苏韧惊喜,抿起嘴:原来是他……

天上果然不同人间。随便捞条鱼,都可能是龙王他儿子。而在本朝,这小老头……比龙王好像还高一点。

苏韧身为新人,内心越激动,外面越稳当。他把脸藏树杈里,小心翼翼将蛐蛐请回它“仙翁爷爷”的囚笼。他寻思:若是上树下树,小老头记不住他。不如……

他把手穿过枝叶,咬着牙一搓。苏韧“唉哟”一声,明知道是蹭破皮了。

小老头踮脚:“小朋友,你怎么了?”

苏韧连忙说:“没事没事,爷爷我抓着你孙儿了!”他下树的时候,动作露了“拙”。

小老头抢过蛐蛐罐子,笑逐颜开。他拍着罐子,苏韧瞧右手背,飞快藏到身后。

小老头动作却比泥鳅还快,钻到了苏韧背后,惊讶说:“小朋友,你破皮了。”

苏韧把手缩起来:“爷爷,只是晚辈笨。不疼。”

小老头哈哈大笑几声,带着稚气对蛐蛐说:“说自己笨的,都是聪明人。说自己不疼的,都是疼到心。人世间,惟有你是只傻虫。所以过不了冬天。”

他话音刚落,几个人喊着追过来:“阁老,阁老……卑职们正在找您!”其中一个人手里还捧着红袍玉带。

小老头躲到苏韧的身后,探出半个脑袋。他对苏韧说:“他们叫的不是我。我是紫极仙翁。你快帮我遮掩下。你影子比我长,罩住我好了。”

苏韧已熟读朝廷贵戚高官名录,知道紫极仙翁和“倪阁老”就是一个人。

他茫然失措重复:“阁老……阁老……?”小老头跺脚。

苏韧发现他的袖子还绣着红色小字“家翁年老,偶有健忘。若君子仕女路遇家翁,可送回至总铺胡同晚翠园。主人必有重谢。”

那几个人冲到苏韧旁,将小老头环住。

小老头说:“你们不要来烦我,我不高兴去监考。”

众人低声劝说:“阁老……阁老……您不要再贪玩了……您从前是帝师,您不出马……谁能压住场子?”他们不顾小老头意思,半强行给小老头穿戴。苏韧悄悄退到边上。

有个山羊胡官员板脸问他:“哪来的闲人敢乱闯内阁?”

苏韧作揖道:“小的来此复试,迷路了。”

那官员吹胡子:“文渊阁在那边,还不速去?”

苏韧点头,碎步小跑。他跑了十步,回头望一眼小老头,像是不放心爷爷。

小老头朝他招招巴掌,紫脸上满是幸福微笑。

苏韧继续用窝囊傻样子,跑出树林,到汉白玉桥上才停。

他想想方才的事,对水照影沉吟:“好个内阁。死陈琪,活蔡述,不死不活倪大同。”

在民间口中“不死不活倪大同”,就是爱蛐蛐的小老头。虽蔡述权倾天下,但比起倪大同,实在是小巫见大巫。倪大同是孔子的同乡。他跟随□□南征北战,不满三十,就成了□□钦定二十四位开国元勋之一。天朝建立后,数他年轻。他平定倭寇,镇压高丽,马不停蹄。

三十年前,他成了太保兼兵部尚书。那时,便没什么人敢称呼他的字,只尊称他的号“紫极仙翁”。皇帝幼年秀逸出众。先帝指定倪大同当他师傅,保护人。废帝上台时期,倪大同被勒令回原籍养老。今上登基后,倪大同又回朝廷,依旧在内阁挂职,为武英殿大学士。

人们口中的倪大同,是战场上的神人。他在朝廷内几十年没什么建树。

昔日,蔡扬毒辣争权,陈琪笼络人心,而倪大同东西不管,只和稀泥。

他虽然有口气,变成了内阁图章一枚,有“泥阁老”的雅称。

他七十多岁还不致仕,又成了夕阳无限好的榜样。

如今蔡述接手,陈琪长期告假,倪大同更是不死不活,据说是得了老年人常有的“痴呆症”。

苏韧不管他真痴呆,假痴呆。他要入内阁,倪阁老面前的功课是不可少的。

他擦擦破了皮的手背,并不觉怎么疼。文渊阁鼓声起,他步子不紧不慢。

文渊阁是座藏书楼,二十张考席分成四排设在大厅中。三张太师椅,已坐着两位考官。

左边就是林康,头颅微昂。右边那位官员,目不斜视。此人是翰林院掌院学士,阁老陈琪赏识的杨映。他一向颇有诗名。诗稿付梓,陈阁老还为他作序。号称让帝京纸贵,卖了百万册。吏部考功郎中杨曙是他堂弟。二人常有往从。所以苏韧认得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