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上仍是没有落款。

那边的一大一小用完羹汤,漱口之后,和怡君一起出门,去往正房。

见到两个舅舅,程询把修衡引见给他们。

苏涣、苏润早就听说了这孩子很多事,一见之下,看修衡那少见的俊美样貌、懂事又不失孩子气的做派,很是喜欢。

修衡大大方方地收下、道谢。

苏润把修衡抱起来,对兄长道:“唐侯爷是有福之人。”

苏涣有所指地笑道:“程家也是有福气的。”唐栩这是把长子的前程托付给程询了,程询亦是尽心尽力,私底下的交情就摆到了明面儿上,凭谁都想得到,往后两家的关系定要比姻亲更近。两个年轻人事先一定会考虑这些,但还是这样做了,是交情,也是魄力。

苏润一笑,“的确。”

说笑间,唐栩来了,自是少不得一番契阔。

.

今年秋闱的事,皇帝让柳阁老、付大学士开始着手出题,其他的事,他还是会亲自按部就班地安排,对二人有言在先:“题目你们先商量着拟出来,但不见得采用。”

二人称是。

皇帝更愿意亲自出题,按照自己的心思选拔栋梁之才。只是,出题就是变着法儿地为难人,历代出现过的题目又都要避开,一个人冥思苦想实在吃力,便想找两个人变相的给自己一些启示。

私心里,皇帝得承认,这一次,他的期许有限:没可能有人超越程询了,新科夺魁的人能让他没有名不副实的感觉,便该知足。

经礼部初选之后,拟出了一份名单,由礼部尚书送到皇帝面前。

皇帝看了直皱眉,“是那么回事儿就得了,要这么多人做什么?”

礼部尚书听了,觉得这话奇怪又好笑,面上自是要恭恭敬敬地回话:“回皇上,比起以往,此次人数已算少了。”

“麻烦。”皇帝拿起朱笔,唰唰唰划掉了很多,“重新誊一份儿,去安排吧。”语毕把名单交给刘允。

刘允一看,哭笑不得。

礼部尚书接过名单看了看,险些就苦了脸:好几个一直上下打点的门第,都被皇帝划掉了。是真的随手一划,还是有心为之?龙椅上这位爷,越来越让他打怵。

.

翌日上午,修衡回到程府。

他现在每日寅时就要起床,带着小刀跟明师傅学习拳脚功夫。这是跟明师傅磨合十来天敲定的结果:他希望白天和平时一样,该玩儿就玩儿,该做功课就做功课,而且特别讨厌练功的时候有人打量自己、窃窃私语,早起的话,最清净。

唐夫人起初听说,直接就说胡闹,唐栩则心疼地问你受得了那份儿辛苦么?修衡说一定受得了,晚间早睡一个时辰就好了。

明师傅对此自然是喜闻乐见,毕竟,早间人的状态最好,况且高门大户之中,白日里七事八事的,很难做到完全不受干扰。现在修衡还小,每日坚持蹲马步、打拳就行,时间可以慢慢延长,从最初就养成早起的习惯,只有好处。

在修衡的坚持、明师傅的认可之下,唐栩和唐夫人只得听之任之。起初唐夫人心疼得掉过几次眼泪,观望一段时间,见长子竟是乐在其中的样子,也就慢慢放下心来。

进到唐府,明师傅便与随行的护卫去了光霁堂,那里有程府为他们安排的住处。

跟车的奶娘、小丫鬟、小厮则随着修衡去了静香园的东小院儿。

修衡到了房里,便开始凝神习字读书,到了午间,随怡君一起去正房,和程夫人、蒋映雪一起用饭。

饭后,在程夫人房里睡了午觉,醒来后,笑笑地凑到天赐跟前。

天赐已经能自己安安稳稳地坐在床上,手里有个玩具,就能兴致勃勃地玩儿好一阵子。许是出于小孩子天性,许是两个孩子有缘,天赐很喜欢修衡这个哥哥。

两个小孩子凑在一起,修衡说着身边有趣的事,天赐则是咿咿呀呀,各说各的,热热闹闹,都是笑眉笑眼的。

修衡觉着天赐对手里的玩具兴致不大了,就给他换一个,教他怎样玩儿。

程夫人每次看到这样温馨的情形,都会笑吟吟地观望好一阵子。今日也是。

打破这氛围的是怡君。她脚步轻快地走进来,边走边唤修衡:“修衡,我们该去黎王府了。”

“好。”修衡立刻应声,握了握天赐的小手,“哥哥回来再陪你玩儿。”

程夫人这才记起两人要出门的事,忙笑着走上前去,坐到天赐跟前,“你们去吧。”

怡君走上前来,帮修衡穿好鞋子。

修衡说:“师母,我用不用换衣服?”

怡君侧头打量一会儿,双手捧住他的小脸儿,“不用。我们修衡穿什么都特别精神。”

程夫人也不由随着打量一下,笑着颔首,“可不就是。”

修衡神气活现的,“那我们走吧。”

怡君匆匆亲了亲天赐,嘴里则跟婆婆说:“娘,我们走了啊。对了,晚一些,我姑母过来找您说话,没忘吧?”

程夫人笑道:“自然没忘。”长媳该是有意的吧,看她总是放不下天赐不愿意出门,便时不时地邀请与她投契的人来找她。

怡君领着修衡的手往外走。

天赐却皱着小眉头,指着修衡咕哝着,听得出,很焦急。

“哎呦,”程夫人笑着把天赐抱起来,“我们天赐舍不得哥哥啊?”

天赐索性扁了扁小嘴儿,一副要哭的样子。

怡君讶然失笑,“小没良心的,娘亲出门,你都不当回事。”

修衡却立时心软了,跑回到床前,“怎么啦?不着急,不哭啊。”

天赐的神色有所缓和,抿出来的笑容,有点儿可怜兮兮的。

“师母…”修衡转头望着怡君。

怡君想一想,柔声道:“那我们晚点儿出门,跟天赐打打岔,找机会溜出去。你答应过黎王妃,今日要去看她做过的一些模型,忘啦?”大人不应该失信于孩子,而孩子,若有可能,也应该让他早早养成守诺的习惯。

修衡点头,“嗯,我也是这样想的。”

随后,就像怡君说过的,奶娘、红翡好一番插科打诨,她才寻到机会,带着修衡溜出门。

从正月起,怡君每隔几日就去看看徐岩,修衡也是满心记挂着美丽的黎婶婶,只要得空,就央着师母带他一起去。怡君觉得这样再好不过,有修衡在,徐岩往往会被他引得展颜一笑。

对徐岩这种性情拧巴有些悲观的人来说,岁月与情意相加,才是抚平伤痛的良药。不然的话,万一再出点儿什么事,怕要成为致命的打击。

归根结底,亲情、夫妻情,是至亲至近,但相互有着责任,偶尔要小心翼翼地藏起自己的狼狈、痛苦,不让对方过于担心自己。

而真正的知己情分不同,知己更多的是默契、理解,会没有条件地相互扶持,但绝不会成为负担。多久不见,情分也不会变淡,对彼此的处境始终能够保有一份清醒客观,说出口的,大多是亲人枕边人不会或是不能说的言语。

怡君始终记得,在周府那一次的是非之中,徐岩毅然决然地要将一切揽到身上,只想让她与姐姐置身事外;始终记得,嫁入程府前后,徐岩态度轻描淡写的,却给过她最重要的提醒;更记得,自己怀胎期间,徐岩一次一次前去看望,总担心她因为公公的远游忧心程家的前景,有意无意间给予开解。

这样的至交,在这样的关头,她如何能够不记挂、不担心。开解好友,其实她并没经验,全无章法。可她是想着,只要是出自真心,就算时不时扰得徐岩心烦、生气,也好过她独自一人黯然伤神——谁都是一样,最怕的就是难过得对一切兴致索然,心绪毫无波动。

二月初,徐蕴奇、徐大奶奶要返回祖籍上饶守孝,徐夫人要随儿子儿媳一起走。

送走亲人,徐岩放任自己在床上躺了几日,结结实实地哭了几场,随后打起精神来,尽心做好黎王妃,只是偶尔控制不住情绪,脾气暴躁。

怡君挖空心思地给好友找事由,知道她对造园兴致浓厚,但是绘图时因功底不足,常常半途而废,便毛遂自荐,把自己学到的作画精髓倾囊相授。

徐岩是出嫁女,要为父亲守孝一年,寻常不是亲友,便不会出门走动,空闲时多,要么就学点儿东西,要么就胡思乱想。思量之后,徐岩答应怡君会尽力试试。

每次离开黎王府之前,怡君都会酌情安排徐岩做几幅画,又跑去找已经搬离程府的姜道成,请老人家拨冗去见见徐岩,点出她作画的可取和不足之处。老爷子有什么不明白的,让徐岩有不懂之处就去找他询问。

一来二去的,徐岩上了心,好生跟太妃说了原由,每日下午不再抄写经书,改为在书房苦练画技。

黎兆先也没闲着,他比谁都了解妻子的喜好,常缠着她一起做些建造屋宇用得着的模型。

万幸,他们这样做是有益的,再加上修衡的助力,徐岩总算又恢复了些许鲜活之色。

这天到了黎王府,修衡对着面前精致的几个模型惊叹不已,拉着徐岩的手,好一番询问,明白了这些物件儿的用武之地,然后,认真地说:“婶婶好厉害啊。”

“哪儿啊,消遣而已。你可不能学这些没用的。”徐岩担心自己把好好儿一个孩子带沟里去,说话时也很认真。

“我不可以学,那就不能自己盖房子了吧?”修衡问。

“没必要啊。”徐岩语气柔柔的,“真正厉害的人,是说一句话,就有人替自己做到这些事。我们修衡是最出色的,一定会成为你爹爹或你师父那样的人物。这种盖房子的小事,交给我这种过于清闲又打心底喜欢的人来做就好了。”

怡君听了,不由莞尔。

“那么,”修衡眨了眨大眼睛,“婶婶,等我长大了,赚好多好多银子,可不可以请您帮我盖房子?”

“…”徐岩笑了,“这可不好说啊,我还在学,也不知会不会半途而废。”况且,人世无常,这孩子长大之后,自己是怎样的情形,谁又说得准。

修衡觉得她虽然在笑,但心里并不高兴,有点儿…他说不出那是怎样的情绪。他不由求助地看向师母,希望她帮自己宽慰婶婶。但是,师母却笑着示意他坚持一下:

“婶婶是信心不足,不敢轻易答应你呢。”

修衡就笑起来,“婶婶那么聪明,用不了多久就能学会。”说着,双手摇着徐岩的手,“婶婶,您就答应我吧。等我长大了,给我盖一座最漂亮最结实的房子,好不好?我会给您买好多好多您喜欢的东西。”

对着孩子纯美璀璨的笑颜,徐岩的心柔软得一塌糊涂,略一思忖,“好。婶婶答应你,只要到时候你还记得,一定会尽力让你如愿。”

“我不会忘记的。”修衡转头看着怡君,“师母也会帮我记着的,是吗?”

“是啊。大不了,回去之后,记在账本上。”怡君笑得云淡风轻,转头看着徐岩,眼神意味深长,“你是重诺之人。等修衡长大,我可要帮他跟你讨账。”

徐岩点头,眼睛有点儿湿润了。这一次,只出于感动。

这晚,检查完功课,上完课,程询依照允诺过的,和修衡到西次间做鸟笼子。

一大一小把东西在大炕上示范出来,修衡还小,能做的不过是递递工具,在一旁用心地看着,但已经特别开心。不管什么事,他都能想到一大堆问题,说着说着,话题就能扯出去老远。

这种放松时思绪跳来跳去的情形,倒是跟程询相同。程询也真挺喜欢跟这小家伙东拉西扯的,时不时被逗得哈哈大笑。

怡君回来时,在门口看了一会儿,眉眼间全是笑意。她喜欢修衡在程询面前全然显露的孩子气,喜欢程询这样放松、愉悦的样子。

做好鸟笼,程询就领着修衡去东小院儿,布置了明日白天的功课,又督促修衡洗漱歇下,等到他睡着之后,回到正屋,继续哄孩子——直到天赐酣然入睡,才转去小书房,处理自己手边的公务。

是那么喜欢孩子的人,孩子们也都特别喜欢他,偏生对孩子这事儿不贪心,现在很有种有儿子、徒弟就已足够的意思。

其实,也真是足够了吧?怡君这样想着。

.

苏涣述职的结果一如往年,考评为优,官职不变,原地不动。这正是苏家想要的结果。与在京亲友好生团聚一番,又与程询两次彻夜长谈。

兄弟两个此行,首要之事是提醒程询:杨阁老虽然已经倒台,但也只是他一家人落魄。庙堂中的变数就在于,腥风血雨总有反复,区别只是阵仗的大小,更何况,首辅致仕再被召回的事并不稀奇。杨家倒台,杨阁老的党羽大多把账算到了程清远头上,程清远已抽身离开,别人能想到的,自然是父债子还,以及撼动程家的根基——苏家首当其冲。

争斗的可恨及可爱之处就在于,永无休止。

就算程清远还在朝堂,仍是次辅,也常有人试探着弹劾程家姻亲、旁支。

苏涣、苏润担心程询一路走来过于顺遂,失去戒备心。

程询面上当然要诚心受教,随后与两个舅舅从长计议。

商议出章程之后,兄弟二人离开京城。

而调任至两广的陆放,早就接到皇帝的特旨,今年不需千里迢迢进京,打理好两广事宜最要紧,等那边消停了,再君臣叙话。

陆放领旨谢恩之后,派专人送发妻和儿子开林回京。

他是土生土长的京城人,近几年却一直带着家眷身在外地。这回到了两广,妻儿都不适应那边的气候,加之海面上也不平静,他索性让妻儿回家,不再跟着自己受罪。

与此同时,陆放自然少不得写信到唐府,拜托好友和唐夫人平时照看着母子两个。

唐栩和唐夫人满口应下,陆夫人和陆开林回京之后,便设宴接风洗尘。

程询听说此事,思忖片刻,唇畔逸出喜悦的笑容。

前世,陆开林双亲走得早,从小就常去唐府,跟修衡一起长大,是肝胆相照的至交。后来,开林进到锦衣卫,深受舒明达赏识。他曾仔细看过那孩子的生平、履历,记得他是四岁丧母:陆放在青海任上,在这两年剿匪平乱期间负了重伤,陆夫人急火攻心、病倒在床,竟先于夫君辞世。

而今生、今年,开林五岁了。

终于是看到了这方面可喜的转变:陆放赴两广任总督,先前的广东总兵去了青海。这两个地方,比之他所熟知的格局与隐患,都是变化,而且有了相对来讲更好的情形。连带的,有人的命运悄然受到影响,发生逆转。

全拜那天子一怒所赐。

经常见到皇帝的人,都知道,天子也只是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的人,臣子给的敬畏,更多的是这个人手中的皇权。而在民间,除了令人发指的昏君,天子是高高在上、不可侵犯,宛若神明,一旦使出雷霆手段,便能让绝大多数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诚惶诚恐,难以被不法之徒煽动得人云亦云,就算对地方官万般不满,也愿意忍耐、等待,相信天子迟早会将贪官污吏绳之于法。

.

官员陆续离京之后,选妃事宜提上日程。

当日,皇帝神色冷峻、淡漠,看了大半晌莺莺燕燕,却始终不肯挑选任何一个。

刘允急得直冒汗:好歹选几个糊弄事儿也成啊,不然成什么了?负责初选的礼部那边,岂不是全都要吓得跪地请罪?

幸好,没多久,皇帝开了金口,选定了来自江南书香门第的李氏。

刘允心里乐开了花,不由凝眸打量李氏,见她眉眼柔媚,安安静静地站在那里,很有种我见犹怜之感。有了开端就好说了,不管怎样,都会再有几名入选。他是这样想的,皇帝却是跟他心思拧着来的——选定李氏之后,便兴致索然,很有点儿坐得不耐烦的意思。

到末了,只有李氏入选。

刘允暗暗同情礼部尚书:是不是无意间开罪了皇帝,要倒霉了?却不料,皇帝道:“这差事,礼部办得不错。”

刘允费了好大的力气,才压下了惊愕之色。

皇帝又道:“册封李氏为贵人,封号欣。”

位分高低,在这样的情形下并不重要,毕竟一枝独秀。刘允领旨,脑子却是乱成了一团浆糊:皇上这是真的一眼看中了欣贵人,还是有意用此事安抚江南士林?

江南,那是杨阁老的祖籍。

官宦之家闻讯,一时间也陷入了云里雾里,所思所想与刘允大同小异。

江南李氏未来多年的运道,程询一清二楚,但没必要也不能够与任何人谈及。

还有一件事,他已想见到:江南李氏进宫之后,祖籍江南的官员,一定会有所动作,目标只能是他和苏家。

既然如此,那就不妨先下手为强,横竖也是闲着,不如找点儿事情解闷儿。

第78章 荣华路

079 荣华路 2

时光如雪, 飞逝无声,转眼就到了芳菲四月天。

这晚,修衡上完课之后, 一面收拾书本纸笔,一面商量程询:“我想晚点儿睡觉, 跟师母说说话,就是我新交的那个朋友的事儿,师母还不知道呢。”

程询莞尔,欣然应允, “去吧。”说着示意他不用管手边的东西, “我给你收拾就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