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让胶东王介意的是,他知道许衍并没有忘记王妃。当时他在月湖边已经果断放弃王妃去救陆二小姐,就不应该后悔!明明许衍已经娶了陈征事的女儿,可心里还惦记着王妃,心里烦闷时就去金水河边,其实就是把那里当成了月湖,毕竟金水河的水与月湖的水一脉相连。

所以尽管胶东王知道许衍有本事,应该招为已用,而且也明白这事并不难,许衍平生所谋不过两件事,一为许家报仇,二成就一番功业,只要让留福向许衍示意自己成功了,他所谋求的自然水到渠成,他便一定会来效忠自己。但是胶东王就是不肯点头,甚至他还一直压制着许衍,让他一直留在主薄的位子上。

胶东王还遗憾自己的能力不够,若是有了更多的实力,他一定将许衍调到万里之外荒凉之地,让他一辈子也见不到王妃,就连金水河的水也看不到!是以他摇摇头,“不必,就让他留在外祖父身边吧。”

身为一个太监,留福完全不能理解王爷对许衍的态度,明明王爷十分大度,就连先前邓家一系的人都能接纳,可就是对许衍毫不容情,真是不可理喻。许衍的确是个人材,还是他们很需要的人材,他便又一次认真地劝道:“如果王爷觉得许衍留在丞相身边对我们更有利也好,但将他升上一级还是应该的,过去的事情早已经过去了,王妃现在都把他忘记了呢。”

“不行!”胶东王又一次拒绝了,就算王妃忘记了他也忘记不了,而且为了让留福死心还加了一句,“你不会懂的。”

留福幽怨地看了胶东王一眼,他最近很喜欢表明与自己的不同,但其实真有那么多不同吗?留福不理解。虽然自己是内监,但还不是一样能吃能睡快乐地活着?真不知王爷有什么骄傲的。

除了王妃更偏心王爷一些。

虽然每每王妃把最好吃的东西都挟给王爷,让留福无限地羡慕,但是想到王爷还要忍受着王妃捏他的脸,留福心里也就平衡了,他可不敢想像王妃若是捏自己的脸会怎么样——其实自己的脸现在很白很细腻,捏起来软乎乎的,如果王妃想捏一下自己也不是不能忍,但是王妃从来就没有捏的意思。然后,留福的心思就飞走了,“不知晚上王妃会做什么好吃的?”

一句话就从朝堂之上到了庖厨之间,可胶东王早听习惯了,王妃如此,留福也如此。但既然治大国和烹小鲜是一个道理,胶东王也没有什么不接受的,然后也想到了晚膳——入冬以来天气越来越冷了,王妃昨晚睡前嘀咕了一句应该吃火锅,今天应该就是,且胶东王一早出府时又见宗正寺送了鲜鱼,所以,“应该是鱼火锅吧。”

鱼火锅——留福已经吃过羊肉火锅、菊花火锅、年糕火锅等好多好多样火锅,现在他似乎已经感觉了鱼肉的嫩滑,和火锅汤的鲜美,白胖胖的脸上浮现了无尽的想往,“王爷,我们今天早点回府吧。”

正值朝局纷乱之时,胶东王本应该多留在文澜阁一些时间再细细思索一番应该如何应对,可是他却立即觉得留福的提议很有道理,他也急着回府看看王妃是不是做了鱼火锅,而且这鱼火锅会是什么样子。按王妃一贯的思路,不管有多大的难处,吃饭也要排在第一位,她还常说只有吃饱了饭更有力气去想该怎么办。

与其自己在冷清清的文澜阁里饿着肚子想,不如早些回去坐在暖和和的小厨房里,尝着王妃做的种种美味,再认真思考一下自己应该怎么应对。所以,胶东王就点了点头,“也好,我们早些回去。”

二人才出了殿门,便见一个小内侍自院外快步进来回禀道:“丞相前来求见。”

丞相来做什么?

留福便见王爷已经转身回了文澜阁内,便赶紧吩咐小内侍,“请丞相稍候。”自己跟着王爷重新回了殿内,掩了门便赶紧问:“丞相不是没听许衍的建议,怎么又找上门来了呢?”

胶东王便不屑地一笑,“他虽然回绝了,但事后不免又犹豫,便想来看看我究竟怎么样。”说着让留福拿起一把戒尺,用力在自己的手掌上打了一下,眼看着掌心高肿了起来便丢下戒尺道:“我们来个苦肉计,想办法把丞相拉过来。”

留福与胶东王配合已经许多年了,轻车熟路至极,又唯恐丞相看不到王爷手受作了,便找出一块雪白的帕子替胶东王十分显眼地系在手上,然后命人将陆相引入。

陆相已经等了一会儿,他翻来覆去地想许衍的提议,的确是难得的机会,如果一举成功,那自己的地位可就高出邓太尉了。而且,如果,将来皇上有那么一天,以胶东王的痴傻,掌控朝政的人岂不是自己?

但是,邓家的势力还是很强大,至少比陆家强大,能与邓家相抗衡的只有赵家,那么陆家还是应该与赵家联合起来。

还有,皇上会一直被胶东王骗过吗?

可能会出的问题太多了,就像许衍所说,非只人谋,亦在天定,真是左亦难右亦难。

正这时,内侍前来相请,陆相便进了文澜阁大殿,见胶东王正坐在空荡荡的大殿之内,怯生生地瞧了一眼外祖父却又赶紧低下头读书。

留福便亲自捧了茶,“丞相请。”

陆相便坐下问:“近来我瞧着王爷很好,还能在太学里讲书,怎么我来了却不肯说话了呢?”

留福就俯首低声道:“薛太傅管教王爷十分严厉,每天都要留许多功课,在外面背书讲书不敢出一点错儿,但没有别人的时候平日便又回到原来的样子。”

原来胶东王还能被管教得如此老实?陆相便有些吃惊,当初胶东王在陆府时可是会时不时地闹一场的,时常要他帮忙收拾乱摊子。此时他不禁奇怪地问:“薛大儒怎么管教王爷的?”

留福下意识地左右瞧瞧,似乎也很害怕,见只有丞相一人,方才上前将胶东王的手拉了起来,“薛大儒打人。”

陆相看着胶东王高高肿起的手掌,便气道:“王爷再不懂事,也是皇子,薛大儒怎么能如此下狠手!”

留福就道:“我也这么说,可是薛大儒说他是王爷的太傅,有资格管教王爷。要么请丞相在太傅面前帮我们王爷说说情?”

陆相想了想道:“薛大儒说的也不错,他毕竟是太傅,我亦不好多言。”却仔细看看了伤,又劝导几句,“我回去让人送了伤药来,”便走了。

第120章 呼声高涨

胶东王与留福提前离开文澜阁回了王府。

王妃果然正在做鱼火锅, 她的心思一向就如此简单,胶东王猜测了许多次,从没有失手的时候。

见了他们回来, 就笑着说:“你们可真会赶时候,刚好我备好了火锅汤料, 阿仁也将鱼肉剔骨切片,正是可以开饭了呢。”

早有内侍宫女们打水洗手, 王妃一眼就看到胶东王一只手包着帕子, 立即扑上前看,“怎么弄的?”

留福就随口答道:“太傅打的。”

不想王妃立即就抄起桌上一只小漏勺——那是为吃火锅特别让良工局打的,在沸腾翻滚的火锅汤里捞食材特别的方便,如今王妃握着漏勺便向门外冲去,“什么太傅、大儒的,竟然敢打我们家王爷,不行!我不允许暴力出现在我们府里!”

留福吓了一跳,赶紧上前拦住, “王妃, 是王爷没有背好书太傅才打的。”方才自己回答时太随意了, 根本没仔细斟酌, 不想就惹了麻烦。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 留福在王妃面前便放松起来, 不会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要事先想过,与在文澜阁里完全相反。

不论是在陆相面前,还是在文澜阁官员、太学生面前, 甚至包括薛大儒,留福都会万分小心,他会恰如其分地帮助王爷表达出有利于他们的意图。就比如刚刚,他就成功地让陆相相信了王爷很容易管好,而且王爷还很痛恨薛太傅。

然后呢,陆相一定想到了将来他能很轻松地控制王爷,他一定会重新考虑许衍的建议。

可是,在王妃面前,留福只想到了赶紧品尝美味的鱼火锅。

看到了王爷瞪了自己一眼,留福就明白了,虽然王爷不在意让薛太傅背几个黑锅,但一定不能让王妃觉得薛太傅不好,因为她与陆相不同。陆相表面会很愤怒,但其实他才不会为了王爷得罪薛太傅,而王妃呢,她是真要去找薛太傅算账的。

因为此时王妃已经气得涨红了脸,两只眼睛冒着愤怒的小火苗,“就是一个字也不会背也不能打人!”

留福一点也不怀疑如果自己拦不住王妃一定会用那把漏勺在薛太傅已经开始谢了顶的脑袋上敲几下的——于是他便赶紧描补,“其实也不是太傅打的,太傅只是说一几句背得不好,然后王爷…”留福便将目光落到王爷身上,希望王爷能承担起责任。

胶东王擅长使用各种计谋,苦肉计也是其中之一。还是在第一次的时候,制造伤口的任务就落在了留福身上,但是他对王爷怎么也下不了狠手,最后的结果就是当时还年幼的胶东王一把推开了他自己动的手。

以后,就成了惯例,每一次胶东王都会自己动手。

所以,王爷只要承认是他自己因为没背好书自罚了一下就好了。

但是,胶东王看到王妃询问的目光,就抬起了手指了指留福。

“什么?是你打的?无怪你会诬赖太傅!”王妃说着举起漏勺奔了过来,“竟敢打人,我让你尝尝被打的滋味!”

留福虽然胖了,但他多年练就的敏捷身手并没有完全消失,于是他擦着漏勺逃了出去,“王妃,老奴是无奈的!”

“无奈也不行!”王妃大喊一声,“我就是要坚决制止暴力!”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她就替代留福成了熊孩子的熊家长。

看着漏勺向着自己的脑袋来了,留福的机灵也全蹦了出来,赶紧道:“王妃,你现在就在使用暴力哪!”

素波一向是讲道理的,闻言在最后头头停了手,想了想说:“好,我不以暴制暴!但是,今天晚上的饭你不必吃了!”然后她回到了座位上,将声音降了八度,柔和地向胶东王说:“来,我们吃火锅,不理留福——今天的鱼特别新鲜,而且阿仁的刀功越发精进了,瞧这鱼肉切得这样薄,放在桌子上都能透出底下的木纹。”

论起做菜,素波觉得自己的本事相当了得,但是她也有一个短处,那就是刀功。比起做菜这样技术含量颇高的专业,刀功更多的要拼勤奋——这正是素波所欠缺的,她一直做不到挥汗如雨地每天切上山一样多的萝卜——据说这是练刀功的第一步。但是阿仁的到来,正好弥补了她的不足,甚至在素波的指导下,阿仁已经能将豆腐切成细细的丝了!

看着雪白的鱼片在水花里翻了一翻,然后便从半透明变成了纯白色,素波便用手里的漏勺替胶东王捞在面前的碟子里,碟子上她早已经按胶东王的口味放好了调料。

可是胶东王动也没动手边的筷子,将有些红肿的手抬起来给王妃看,然后就张开了嘴。

留福就见王妃心疼地说:“手肿得可真重——可恨的留福!王爷什么也别动了,我来喂你!”说着将鱼片蘸了调料送到胶东王的口中。胶东王吃着鱼片,脸上浮现了幸福的光彩,真是美得无以言表,引得王妃在上面捏了一下,“真是可怜,该死的留福!不只应该罚他今晚什么也不许吃,就是明天也不许吃!”

于是无辜的留福只眼睁睁地看着王爷快乐地吃着,还用那只没受伤的手挟了鱼片喂给王妃,引得王妃又是心疼又是夸赞,“王爷明明伤成了这样,竟还想着我,真不枉姐姐对你的好!”然后就像没发现王爷其实伤的是左手,根本不影响用筷子似的继续主王爷吃饭!

留福用尽了全身的力气才控制住自己没有将王爷的底细揭出来——第一伤是王爷弄的,与自己无关;第二其实伤并不很重,只是在陆相来时肿得很厉害,然后自己就帮着王爷用了伤药,现在已经消了大半;第三以前王爷受过比现在还要重的伤,可是一点也没影响他吃饭,那时候可没有人喂。

但是呢,留福还是理智的,他明白就算自己将王爷告发了,王妃也不会帮自己,她偏心得很呢!

所以他只能站在桌旁帮着布菜,忍着饥饿,确切地说是忍着嘴馋。看着王爷和王妃吃得差不多了,他就毅然决然地道:“王妃,你拿漏勺打我几下吧,只要让我吃饭就行。”

留福后悔了,非常后悔,刚刚就应该让王妃打自己的,她能有多大的力气?而且那漏勺是纯银的,比铁勺要软得多,打在身上不会有多疼,没准儿反变形了,肯定不疼。再者就算疼一些也没关系,自己过去可是挨过许多次打的,哪一次不比现在重多了?而自己的原则就是宁愿挨打,也要偷吃!

不料平时心软得很,整日嚷着让自己减肥的王妃竟狠下心来,“如今我不想打了,就是你请我打也不能了,你只能饿着了!这样才能让你长个教训,不管是谁,哪怕是皇上让你打王爷,你也不许打!”

留福真想问:“那王爷自己动手打自己怎么办呢?”结果他自然没敢问出来。

而徐素波是想不到这个可能性的,世人都说胶东王傻,但其实她觉得胶东王聪明着呢,自己连看都有些费力的典章书籍他倒背如流,还能出题考太学的学子们,真是学霸中的学霸!这样的人会自己打自己?谁要这么说素波一定当他是真傻子!他不过是有些心理问题罢了,若是能带着他到前世,找一个高明的心理专家应该很容易就治好了,只是自己什么也不会,只能多关心照顾他,希望能一点点地将人感化过来——如今胶东王的情形的确比过去好多了。 素波便喂了胶东王吃鱼火锅,自己也用过了便吩咐阿仁,“将多的鱼肉都分给大家,只不许给留福一片。”然后带着王爷进了殿内,只给留福一个绝决的背影看。

其实留福并不会真挨饿,如今他的屋子里最多的就是各种安全的吃食,只消晚上回去吃就好了,但是他特别想吃鱼火锅,可就算他去求阿仁也没有用,因为阿仁是王爷派给王妃的人,唯王妃之命是从,果真连一片鱼肉都没分给他。为些留福伤心遗憾了很久,一直到下一次王妃做鱼火锅。那已经是很久以后的事情了,而且彼鱼火锅非此鱼火锅,王妃一向不喜欢做同样的菜式。

不过,留福是个上进的人,马上明白自己唯一的出路就是讨好王妃后,在王妃带着王爷进房时便急忙跟了进去用心服侍,心里飞快地转着想办法。要知道,讨好王妃并不是容易的事,王爷比自己狡猾多了,早将帮王妃拿书、倒茶、喂水果、拆头发、通头发之类的小事都抢了过去,自己根本插不上手,于是只能跟在王妃身后转。

近日王妃一直在看一本游记,留福早知道王妃对于书中描写的风景人情都是随便带过,只在当地的物产上用心细读,尤其是各种特色食材,她看得尤其用心,时不时地还评论几句,诸如“不错,北地的羊肉就是好吃!”“呀,新鲥鱼噢,我都快流口水了!”。此时她突然掩了书惆怅地道:“今年冬天吃不上最甜的板栗了!”

天下产板栗的地方多得很,但唯有冀中的板栗特别甜,每年都要做为贡品献给皇上,当然,京城东、西两市里也会有许多商人贩卖。可是今年秋天时太子兵败,冀中被牛通重新夺回,眼下正与朝廷两相对峙,自然没有板栗运到京城。市面上卖的板栗虽有号称冀中的,但其实皆是产自别处冒名而来,便是最好的味道也终差了一层。留福尚且能尝得出来,又何况王妃呢?

留福见王爷从书本上抬起头来,知道他准备哄王妃开心了,便立即决定要抢了这个功劳,赶紧先开了口,“都是太子无能才丢了青州又丢冀中,朝中已经有些官员上折子参他了。依我看青州平叛断不可能让他再带兵,甚至东宫的地位恐怕也难保。眼下的形势,王爷最有声望,皇上可能会派王爷带兵前去平叛,到时候擒了牛通回来,顺便给王妃带回几车板栗!”

多么好的奉承啊!留福觉得自己面面俱到,又捧了王爷又捧了王妃,还替王妃想到了冀中的板栗——而且留福在心里觉得自己并不是单纯在奉承,而是说出了朝中眼下的形势和接下来最可能的走向,特别是今天陆相来过之后,他觉得明□□会时,请胶东王带兵平叛的呼声一定更加高涨了。

第121章 我要我要

留福自觉完美奉承非但将王妃捧得开心, 反让素波皱起了眉头,想了想问:“是谁说王爷要去领兵打仗的?”

这当然是王爷所追求的了,也是自己心心念念盼着的。留福就笑道:“王爷早有文治之能, 如果再能加上平定叛乱的武功,更进一步岂不是顺理成章?”说着向皇宫方向指了一指, 要知道东宫与诸皇子不同,是住在皇宫里的。

太子在青州兵败, 一则是因为大意, 另一则是没有安抚好百姓,失去民心,但论起朝中兵力,其实远远强于牛通,如果王爷带兵重整旗鼓,定能一举打下冀中和青州,非但消灭前朝余孽,亦能给予邓家沉重的打击, 更能使得王爷在军中有了自己的势力。

是以王爷想了许多办法暗中促成朝臣们举荐他领命带兵平叛, 这正是更进一步的必经之路。

但是素波不这样想, “王爷做一个闲王已经很好了, 为什么还要向上挣呢?东宫的位子可不是好做的, 可是世上最危险的职业之一呢!”怕他们不懂又解释说:“你们看看前朝的史书, 那有几位太子后来顺利地登基做了皇帝?”素波似乎曾经看过一个杂文,被立为储君的太子竟有大半没能成为帝王!

所以她并不想胶东王更进一步,更不必提为了当太子先要去平叛!是以她更坚决地道:“至于打仗的风险更大, 刀枪无眼,我可不能让王爷去!”想到胶东王睡觉时都要自己陪,他又晕血,到了阵前他会被吓成什么样子,素波就心疼。

先前王妃就曾多次流露过不愿意争夺皇位之意,但留福总不大相信。身为皇子妃,哪一个不想成为太子妃,然后当上皇后呢?就比如薛太傅,先前也视富贵如浮云,可是被薛家欺负之后不也转了心性,一心辅佐王爷了吗?留福就提醒王妃,“太子妃的身份、服饰、供养都要比皇子妃高许多呢。别的不论,只王妃小厨房里的山珍海味就要多得吃不完了!”近来宗正寺很不像话,只说要节俭,不必说山珍海味了,就是日常的供奉也又少又差,所以留福以此来诱惑王妃。

素波馋是不假,可是她一向在大事上面不糊涂!如果说胶东王被打了手掌之事素波冷静下来还能接受的话,那么让胶东王去打仗博取富贵是素波无论如何也不能同意的。毕竟先生打学生的手掌在这个时代很常见,叔父就曾讲过他年少时也曾被先生打手板,手肿得连筷子都拿不住的往事,但打仗怎么能相同?不管留福将朝廷优势夸大到什么程度,素波一直摇头,“不行,王爷不能去,如果皇上果真派王爷出兵,我一定去宫里哭着求皇上收回成命。”

不想胶东王过来拉着王妃的袖子道:“皇子们都要去打仗的,王妃放心,我比他们都厉害!”

素波就笑了,男孩子大约都是喜欢打仗什么的吧,可她才不会因为胶东王喜欢就会放任了,打仗是会出人命的!因此她郑重地告诫胶东王和留福,“我们能安安稳稳地到藩地过太平日子才最好!”

留福本要再劝说,突然就想起了静妃过世前的叮咛,她就是如此交待的,让王爷想办法出宫就藩,然后在偏僻的封地上逍遥安全度日,一时他便说不下去了。

胶东王也不再提打仗了,却轻轻咳嗽了一声,“我渴。”

王妃便扔下留福,并不把刚刚的话当真,皇上和朝臣们怎么能让还没满十六岁,连喝水都要自己帮忙的胶东王去带兵打仗呢?于是她替胶东王倒了水,见他将手放在桌上,伤痕还依稀可见,就顺手喂了他,又捏捏他的脸笑道:“有事只管叫姐姐。”

胶东王用他那双漂亮得不像话的大眼睛盯着王妃,孩子一般地点头答应。素波感觉到他全心全意的依赖,心头一片柔软,自然更加无微不致了。

这些日子胶东王一直有些烦躁,出宫之后可以说诸事顺利,但他并不满足,更急于掌握真正的权势,心境却时常不如过去,现在突然就心平气和了。如果自己能与王妃离开朝廷的纷争,到藩地去,不管那里多荒凉偏僻,一定能过上最幸福的日子吧。

胶东王就温和地笑了,有如春花开放,秋天当空,接下来他果然什么也不做,全部要王妃服侍自己。到了晚上,看见那美丽的容颜就在面前,感受到掖被子的纤纤玉手,又嗅到淡淡的馨香,胶东王的心神便一阵阵地激荡,只待宫女吹息了灯烛就向王妃身上蹭啊蹭的。

这情形时不时地便会发生,素波一直很为难,早想与胶东王分开住,但是她怎么也甩不掉这个问题儿童,他跟着自己习惯了,一时根本分不开。今天瞧着他又分外可怜,聪颖异常又不懂得人□□故的少年,只是因为生为皇子便不得不负担着许多,身为皇子太傅的薛大儒要逼着他背书,一直照顾他的内侍留福也要打他的手掌。

素波嫁入皇家愈久,也就愈明白胶东王是没有什么退路的,先前自己想过要带着他离开皇家开一个小小的饭店讨生活,真正实行起来太难了,不管是当今的皇上还是未来的皇上,他们为了面子,为了堵天下人的口怎么也不会让他离开皇家;而胶东王的问题若是被发现了,恐怕就会被关到皇陵里了吧,而自己也只能跟着他,所以他受的苦其中有一部分是为了自己。

现在看着他又被生理冲动折磨着,鬼使神差地就说了一句,“你自己想办法释放一下,就不难受了。”虽然不大懂,但是毕竟在学校听过生理卫生课,素波觉得自己还是足够指导胶东王这个小小少年的,就在黑暗中推着他示意,然后赶紧捂着脸转身,实在太羞涩了呀!

胶东王多聪明的人,立即就懂了,几乎同时拉住了王妃,“我要!”

素波挣不开,在黑暗中感觉到胶东王灼灼的目光和粗重的呼吸,便去推胶东王的手,“你自己!”

“我手痛!”

“我不管!”

“我要!我要!”

第二天是上朝的日子,可是破天荒的王爷起晚了,连剑也没有练。

而王妃一向给他们备好早餐盒在路上吃,可留福竟然没有拿到他的餐盒。王妃一早起来脸就红红的,精神微微有些不振,似乎还没睡好,恨恨地看着留福,生气地宣布:“都怪你把王爷的手打伤了,累得我手都酸了,我要再饿你一个月!”

这真是借口,王爷虽然受了伤,但日常洗漱什么的都是自己帮忙,王妃不过喂了一顿饭而已,怎么能手酸?而且留福一早特别看了王爷的手,连一点伤痕都看不出,本来就是为了骗过陆相才弄出来的伤,根本就不重,现在彻底好了呀!

再有,王爷满脸的容光焕发,任谁都能看出来他没事的!

留福觉得哪里不大对,可平时王妃早上便时常起晚,时间便不大够用,今天就连王爷也晚了,便更着急,急忙帮王爷换好了衣裳,出门时发现王妃竟没有出来送王爷,就问:“王妃今天怎么了?”

然后留福就看到王爷正捧着餐盒傻笑,真的有些傻的样子!

要不是留福知道王爷一点也不傻,而且还聪明得很,一定就会相信传言了。于是他吃惊地问:“王爷,你怎么了?!”

胶东王被惊了,瞧瞧留福便收回了傻笑,可当他打开餐盒时不由自主地又笑了,还是有些傻气。

留福怔怔地看着,“今天有些不对,王爷和王妃都怎么了?”

王爷抬起了头,眼睛亮晶晶的,就是看惯了胶东王容貌的留福心都免不了停了一下,实在太动人了!这种感觉并不完全是英俊,还有一种留福说不清的神采,反正他觉得王爷恨不得飞起来的样子。

胶东王瞧着一直盯住自己的留福,摆了摆手,“没什么,就是昨晚没大睡好。”说着便将早餐分了一半给留福。

没睡好会这样?骗谁呢?但是眼下的情形很久都没有过了,对于王妃亲手做的美食,王爷一向只会与自己抢,不会分自己,留福吃着美味而营养的早餐便将心里的疑惑忘记了,“王爷,你对我真好。”

“我是可怜你,”胶东王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光彩,“因为你只知道吃!”

只知道吃并没有什么不好的,留福这样觉得,又提醒王爷,“我还懂得服侍王爷和朝局的大事呢。”

胶东王轻轻摇了摇头,夏虫不可语冰,留福根本不会懂自己话语中真正的含意,“食色,欲也。”可他只知道其中的一半,而自己全明白。

第122章 兵败之责

自青州兵败后, 大朝会的气氛就开始不好了。

青州和冀中的丢失让整个朝廷都笼罩在一片阴云之下,毕竟是一州半的土地,完全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突然间就没了,大家第一反应就是不接受。待将调集兵马防范牛通乘胜追击, 稳定京城之后,朝臣们痛定思痛, 开始追究原因。

太子所谓的军需供应最初有许多人是信了的, 包括皇上在内的许多人,但严正带着御史台、监察寺,会同皇上最信任的中常侍郑安一同细细查了半个多月,终于得出太子的话完全不足信的结论。胶东王所负责的太仓全数足量地将军粮发到军中;长沙王虽然有些厚此薄彼,但也并没有克扣;便是河间王背地里搞的小动作虽然被揭开了,但其实除了丢脸之外并没有真正不利于出兵的。

太子出征,不只京中,就是沿途所经各州郡也都只有一力巴结的, 根本没有人敢于懈怠、克扣、作对!

责任就在统兵的太子身上!

对于储君的弹劾, 朝臣们还是格外谨慎的, 但自严正第一个开始, 便陆续有人上折子, 今天的朝会上, 就有臣子当面提出请皇上另选贤良的皇子带兵平叛。

平叛之事朝中一直在议,但提议另选贤良皇子带兵平叛之语还是第一次在朝会上说出来,其中的深意不能不让人深思, 大殿内一时静得有如无人的空谷。

皇上看看下面的跪着的臣子,抬手示意他起身,又向群臣道:“平叛之事仍需诸卿用心,趁此时天寒地冻不宜交战,此时备齐粮草军械,明年开春后一举平定冀中和青州。”

上奏的是一位小御史,复姓上官,出自京城望族,自小颇有才名,一张嘴尤其了得。自严正做了御史大夫,就选了些敢于直言的儒臣升为御史,上官御史便是其中之一。这些人未必是严正的心腹,就是观点也常与他相左,但却都与他一样有股胆大包天、敢出逆耳之言且能坚持到底的劲头。

就说这位上官御史吧,近来在京城很是出名,原因是当众回绝了河间王欲纳他的妹妹为侧妃,其实不想把妹妹嫁到皇家做侧妃也没什么,但只需背地里找个理由推脱就好,可是上官御史就是当着许多人的面打了河间王的脸!他这个性子既然开了口就不会轻易罢休,听了皇上的旨意非但不起,反而又道:“军需粮草自然是要备的,但为臣上奏吾皇请选贤良皇子统率三军、操练兵马,待时机到来便前往青州平叛。”

太子初回京城时气势并不减,外祖父告诉他只要将兵败的责任推到胶东王和长沙王身上便可,太尉自前朝时便在军中,深知历来军需供应都会被克扣,只要细查,都能找到问题,他就相信了,一口咬定军械军粮不足。结果,大出邓太尉意料的是无论是胶东王和长沙王都没有克扣军需,特别是胶东王,不只账目清晰,发放粮草时竟在太仓之前众人面前,完全抓不出漏洞,让太子更加地灰头土脸,但他一直拒不认错,而且一向以再次带兵平叛替父皇分忧,为将士们报仇的旗号插手军事。

眼下太子再便自丹陛下的座位上起身恳请,“父皇,儿臣虽经历兵败,但也由此深知青州冀中山川地势、风土人情,且上次出兵过于轻敌,此番儿臣痛定思痛,早已经制定平叛方略,请将平叛之责重新交给儿臣!”

邓太尉亦起身上前奏道:“朝廷明春平叛,老臣愿披甲随太子出征,定然将青州、冀中交于皇上手中!”邓太尉当年举全青州追随皇上,立下赫赫战功,是朝中武将中的第一人,有他襄助太子,的确令人信服。

说起前番兵败,太尉与太子一样心里也是一肚子苦水没法倒出来。青州乃是他经营半生之地,也是他的根本,于他的重要自不待言。当初因为贪心冀中之地,才会拿出青州一郡与牛通交换,本想着牛通在自家地盘之中不过是案板上的鱼,过上几年灭了他非但能重新收回全青州,还多得了冀中。但事与愿违,牛通表面以平庸无能、俯首听命示人,暗地里招兵买马,反将青州和冀中都占了。

更可恨的是太子,自己的亲外孙,先前一心一意为邓家谋算,可真正面对青州之战功,竟然也与自己分心,平叛时率朝廷大军与邓家兵马非但不能同进同退,反而互为掣肘。待兵败如山之时,一切悔之晚矣!

但到了此时,邓太尉还是要维护太子的。当今皇上深感邓家举家归附的情意,对邓家一向颇多容忍,但下一位皇上未必如此领情:胶东王就是痴傻恐怕也会恨邓家的;长沙王的外家赵氏一向与邓家相争;就是另一个亲外孙河间王也恨自已偏心。是以,保住太子,也就是保住邓家,他们之间就算有种种不和,但利益毕竟捆在一处。

此时,他大义凛然地拿自己几十年的声威为太子助力,而且心里的确有把握平定牛通之叛,牛通的实力邓太尉再清楚不过,完全不能挡得住朝廷大军全力一击。上一次太子以及邓家之败,并不是败在兵将、粮草、士气不如牛通,而是败在内耗之上了。这一次太子已经知错了,只要皇上肯让太子带兵,他必会全听自己的,然后自己会完全扭转邓家的颓势,甚至让邓家的势力超过先前。

对于邓太尉的慷慨激昂,朝臣们大都是认可的,但上官御史却不是寻常人,他家世居京城,几代中都有为官者,对于几十上百年间前朝本朝之事都十分清楚,并不会轻易被邓太尉骗了去,此时就嗤笑道:“青州原是邓家起兵之地,前朝时便据为已有,皇上仁厚,一向将青州之事委于太尉,便是青州官员任免也多半由太尉作主,青州所驻兵马皆为邓家嫡系,前番兵败,太尉其实早已经败了。”

看着太子和邓太尉要反驳便立即高声又补了一句,“败军之将,何以言勇?”神情语气十分不屑。

太子近来得了皇上背地里教导,能忍得多了,倒还罢了,但邓太尉却被气得脸色铁青,拿着手中的芴板便打向上官御史,上官御史便躲,一时大殿之内乱了起来,严正便跳出来大喝道:“太尉失仪,当罚俸一年!”身为御史大夫,他有制衡丞相和太尉之责。

被严正一喝,邓太尉也只能收了手,向皇上躬身道:“老臣可以领罚,但是上官御史言语轻佻也要罚!”

严正就摇头道:“朝中之所以设置御史台,就是为了广开言路,因此御史与其他官员不同,可以风闻奏事,是以不论太尉是否败过,上官御史之言皆不当罚。”

皇上便道:“败便是败了,并无可争之处。但众卿须知,世上并无百战百胜之人,便是朕起兵以来亦有过几次败绩。”

正是,皇上起兵经历了多少次战败已经数不清了,甚至几次已经到了穷途末路之境,就是在邓太尉归附皇上之时,也正逢皇上兵败逃到青州。然后皇上得了邓太尉的辅佐在那里重整旗鼓,再收兵马,又经历数场战争,夺得了天下。

想到这里,上官御史默默地退回了本位,太尉于本朝功劳的确很大,自己对他的质疑,力量还不够。

颖川王便出列道:“我在南边,初闻青州之败根本相信!前日回京虽听人说起其中之情,但今日上朝方知原来竟是如此!”几个月前,还是在太子出兵青州之前颖川王出使蜀州,如今回到朝中,今天还是第一次上朝,是以方有此言。

皇上便道:“皇弟自蜀中归来,不若将蜀州之事说与大家。”

此时天下一京十三州,先前新朝占据一京十州,不计近日反了的青州和冀州,另有三州蜀州、幽州、交州三地仍归化外。幽州在极北之地,交州在极南之地,唯蜀州与中原腹地相距不远,因此皇上便先派颖川王出使蜀州劝说当地土人归附。

颖川王先前早有折子上奏,此时又当堂将前往蜀州所见所闻一一道来,“蜀州虽距中原不远,但其实处于重重大山之中,道路极为崎岖难行,又有数百里皆为栈道——这栈道京城这边没有,我还是第一次见到,竟是在悬崖绝壁上开凿孔穴,孔穴内插上木桩,上面再横铺木板而成,道宽不足三尺,行于其上双股栗栗然,且栈道之下又有流水奔腾不息,着实险峻。听人道为秦伐蜀时所修,谓之‘金牛道’。”

“金牛道由当地土人守卫,果真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只道我朝便遣百万雄兵亦不能攻入蜀州。土王亦以此为傲,派重兵严守此道不与中原通,不肯臣服。”

颖川王细述蜀州山川地势,民俗风情,就又道:“蜀州之地,险不可越,前朝收入版图前后计用百年,所耗兵马钱粮无数,一朝势颓,土人又反,得不偿失。我朝方立,百姓贫敝,眼下又有青州之事,不宜对蜀州用兵。”

皇上之所以要将颖川王派到蜀州出使,其实是有心收复蜀州的,那里乃天府之国,特产富饶,且与中原之地相邻,岂能容之自立?但是谁想青州复又反叛,故而不论蜀州道路如何,朝廷已经不能再于青州之外再开战了。因此皇上便点了点头,又问起几件政务。

眼见到了午时,廷议就要结束,严正又重新出列道:“方才皇上曾道胜败乃兵家常事,但此次青州兵败,并不能如此含混过去。”他原是第一次追究青州兵败之事的人,接着又带人查军械军需等等,对于整件事情最为清楚,此时就厉声道:“先前臣以为青州兵败,追究起责任,自然在于领兵出征的太子,但如今突然想通了,其实不然,太子固然有错,但并非要排在第一位。”

今日为大朝会,按例京城的官员以及在京的外官都会到场,故而殿中官员极多,大家自上官御史请奏之后便都觉出了朝局风云乍起,随后觉出皇上不欲群臣议此,便也就罢了,此时严正此语一出,个个重新精神百倍全神贯注地盯着殿中。

但是严正似乎根本没有觉察出殿内诡异的气氛,依旧侃侃而谈,“若论兵败之责,第一在皇上,第二在太子,第三方才在群臣,第四则在太尉。”

第123章 皆在私心

严正之言让所有人都吃了一惊, 群臣们都放下各自的心事,眼观鼻、鼻观口、口观心地静立不语,等着皇上的反应。

皇上也以为严正会把邓太尉排在第一的, 在他的心里,青州兵败邓太尉果然也是排第一的, 而太子至多排第二。也许别人会觉得皇上偏心自己的儿子,因此才会把责任推给太尉, 但其实皇上真心如此认为, 就连皇后也是心知肚明,这些日子老实得就像不存在了一样。

事情要追回到好多年前,皇上兵败流落到青州,邓家非但收留了他,还从此举青州之力归附了他,远较当时皇上的岳家陆氏更为全力以赴,而皇上果然也就此一步步走上了至尊的宝座。

在皇上的心里,他便将青州许给了邓家, 毕竟前朝时邓家便割据青州。是以青州之事, 皇上一向不过问, 无论是官员任免还是派驻武将, 皆出于太尉府。

可是太尉不应该对冀中动了心思, 在青州与冀中间挑起一项项事端, 到了此时,皇上亦是偏心邓家的,因此便派了太子前去处置。

谁想到太子出了京城, 便在邓家的人的蛊惑下忘记了他本是一国储君,只当自己是邓家的外孙,一应该事情完全偏向了邓家,将牛通自富庶的冀中换到了青州一处偏僻小郡。

当时皇上虽然觉得不妥,但只暗地里教导太子,天下将来毕竟是他的,邓家再亲近也只是外家,断没有帮着外家把自家的江山断送的道理;自己百年之后,太子身为新君对邓家既要用也要防;对牛通也要当成与邓家一样的臣子,不能一味打压。至于此次冀中青州之事办不妥,可待日后给牛通一些好处,缓缓将他调任到一处富庶之地,让他对朝廷心存感激。

可皇上怎么也没有想到牛通就反了,初听消息他又是气又是恨,气的是太子糊涂,恨的是牛通恐怕早就心怀不轨了。可是最终他还是派太子去青州平叛,毕竟冀中之事唯有太子最知道底细,让他就势一并处置了最好,免得让天下人耻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