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渊没有回身,亦没有回答,快步走向回廊,背影笃定孤绝。

秉忠默然叹息,站立片刻,朝善存书房走去,书房里灯已亮,善存已从卧房过来。

“老爷,单子出来了。”秉忠从怀里掏出一张纸签,递给善存,丫鬟捧了新沏的茶送上,善存打了个呵欠,屏退丫鬟,接过纸签一看,面色瞬间冷到极点。

浣花,紫草,藏红花,……水银。

他看到最后,向来安详的面容忍不住掠过一丝怒意,眼睛盯着秉忠:“他们家竟然用水银毒害我孟善存的女儿?”

秉忠道:“老爷请息怒。这水银只要服用不过量,只有避孕的功效,不足以害人性命,我们发现得早,暗中做了更换。只是他们家防备得很严,食物也是换着做,药方也天天变,可能总有一两天是我们处理不了的,所以……要让七小姐尽快怀有身孕,却也要碰运气。”

善存哼了一声,道:“我向来不相信运气,这件事林家做得太过了,我不会善罢甘休。”

将纸签慢慢撕碎揉成一团,扔进书桌旁的竹篓里。

…………………………

另附:第一卷就此完结。写作期间,出差,失眠,耳鸣……还好有各位支持,心中便有力量:)第二卷名为“孽海”,从明日开始登场,很惨烈!想到其中某一个关键情节,几度揪心难忍。包袱不抖了,万望继续给力支持!

第二卷孽海第一章浮踪若萍

婚礼是西式的,一对新人在亲友簇拥下从教堂出来,新娘穿着白色婚纱,手里捧着红玫瑰,携着新郎的手,一脸喜容,笑盈盈坐进小轿车里。教堂外台阶上站着几个拉小提琴的乐师,新人甫一出来,便摇摇晃晃地拉起了琴,一群顽童们追着婚车叫叫嚷嚷奔走着,弦乐虽然悠扬动听,却很快隐没于喧闹的市井声嚣之中。

胭脂坐在窗边,朝教堂看了两眼,脸上微露艳羡之色,可随即她的心一片冰凉。她看到了她,那个女子。

即便他没有告诉她,她的直觉已经肯定,一定就是她。只是没有想到她竟然方当韶龄,好像比自己还小着几岁,却是少妇的装扮,穿着件淡绿的袄子,掩不住曼妙玲珑的身段,冬日的暖阳淡淡地照在她的脸颊上,艳丽生辉,她向车里的新郎新娘轻轻摆着手,绽放着温暖的笑颜,那笑颜如此动人,胭脂远远看着,虽同是女子,亦觉得惊艳。

她听到一阵微弱的声响,床上的人似乎翻了个身,胭脂忙把窗户合上,悄无声息坐好。房间里一片安静,她看着床上依旧在熟睡的人,心中却如潮涌。

她只知她欠他,他对她有恩,那恩情虽淡薄如风日无猜,但她一心想要回报,虽不知道自己能为他做些什么。只能如现在这样,在这陌生的闹市为他圈起一阵寂静,让他安睡。

他带着她离了绿杨村、廿四桥,来到这千里之外的锦官城。数月之间,已似几经隔世。她想起秋天初遇他时,正是她最为潦倒不堪的日子,堂子里卖唱的女子,几人真能出得了火宅?偏逢母亲病重,药店再也不肯赊账,她无奈之下,又不愿卖身,只好冒着被堂倌毒打的危险,悄悄从客人身上偷拿些钱财。所谓非奸即盗,她守住身子的清白,却污了自个儿良心。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她遇到他。当时只知道他姓秦,从四川来投奔当盐商的亲戚,行事敏捷能干,很快在那些巨富乡绅中打起名堂。他常去她卖唱的永嘉楼,一个西装革履的青年人亦常伴在他左右,两人殷勤招待着各路商人,其中也有不少他们的四川乡里,她打听到,他跟着大盐商秦奉全,受他资助,在城里开了个货店,向各路盐商出售所需的缆绳、木架、板车等货物,后来又集了笔不小的钱,说要开个运盐号。

他不爱听曲,更不像眠花宿柳的人。每次来,除了应酬还是应酬。可巧一天他的朋友却把她叫到他们身旁,让她唱曲儿。她见他眉头深锁,原想捡个时新流行的轻松曲子,可拨子在琴弦上轻轻一碰,弦音一起,她却唱起“孙楚楼边,莫愁湖上,又添几树垂杨……”,心中突生哀戚,知自己不是香君,他亦非侯郎。

不知哪家茶馆里响起了月琴声,琴声凄切幽美,如曲径通幽处一道清流潺湲,心悠悠,意迟迟,胭脂的嘴边露出一丝凄苦的微笑。

八月初一,她记得那天他喝得酩酊大醉,她从未见他醉过,可那天他却一直喝酒喝到二更天,她故意去他身旁走了几圈,他却一杯接一杯的喝酒,似毫未发现她。他最后趴在桌上,她轻轻走去,叫道:“秦少爷。”

他慢慢抬起头,醉意横生,凝视着她,眼中似有火焰焚烧,可慢慢的,那火焰渐渐熄灭,随之而来却是一阵冰凉。

她在一瞬间见到他衣兜里的钱包,她偷过不止一次两次了,但从未有过要偷他的念头,可见到那钱包,便如同中了魔障,手不由自主伸了过去。

堂倌此时跑了过来,朝她使了个眼色,轻声道:“你娘不是病重吗?你今儿要不就跟了这位秦爷,他有钱,又是年轻后生,你如今总是要卖的,趁他现在迷迷糊糊,你跟他吃不了亏。”

她心里几乎毫未有过挣扎,便同意了,和堂倌一同把他扶进了客房。她不愿偷他的东西,在他的眼中她希望自己是个清白的人。

想到这里,胭脂呼吸急促起来,胸口起伏……

她扶他上了床,他已渐渐回过神来,说道:“你要跟我?”

她点点头。

他悄然笑了,那笑容却苦涩迷惘。他将她拉过去,问她叫什么名字,她告诉他,她叫胭脂,没有父亲,有一个病重的母亲。她想告诉他很多事,包括自己为了生计当了小偷。可他却没有让她说下去。她既然要把自己给他,他便让她给了他。

他似乎在呼唤着谁的名字,可她听得清楚,那个人却不是她。她心里明了,虽经过此夜,他在她心中,已成她的丈夫,而她却不能是他的妻子。许久之后她亦得知,这一晚他呼唤的那个人,成了别人的新娘。

母亲终于走了,她终成了一个孤女。

以往他并不是每天都来永嘉楼,可经过那晚后,他天天都来,点名要她陪他,可却再也没有碰过她。他给她钱,也跟她说话,听她讲她的身世,可就是没有再碰她。他眼神里有歉疚,她却心想:他真是个好人,不要我,却又不丢下我。

他和他的朋友正在悄然做一些事情。有时候他们会在他的房间里商量,秘密筹划。他称呼他的朋友为阿德,阿德已经回了好几趟四川,似乎也回过他的家,每一次来,都告诉他一些他家里的事情。他们说话很快,除了偶尔一些片段,她几乎完全听不懂,只能在一旁为他们端茶倒水,要么为他们弹弹琵琶。阿德看看她,再看看他,总忍不住轻轻叹气。

终有一天,她听到他们商量着回四川,她身子不由得一僵,脑子里响起那句唱词:凌波不过横塘路,锦瑟年华谁与度。她是浮萍,他是水,这一生总归要依附于他。于是她极力央求,做侍婢也好,做丫头也好,她求他带她走。他却说:“胭脂,不用担心,我自会照顾你一辈子的。”

当着阿德的面,她不由得捂住了嘴,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

她为他赶制衣服,他没有拒绝,她说要再为他做几双鞋子,他却忽然间冷下脸来。

她还是悄悄给他缝了双鞋。

他早已收拾好行装,她趁他出去,悄悄打开他的皮箱,想把自己做的鞋放进去。他的衣物规规整整地放在箱子里,他向来是个整齐利落的人。她怕鞋子压皱他的衣服,便把它塞到箱子最底层,手却触到一个硬硬的东西,她轻轻抬起衣物,发现下面用厚布包着一个事物,她忍不住便打开看,却见是一双崭新的布鞋,瞧那精致的针脚,必不是买自寻常店铺,织纹细密清秀,却似一闺秀所制。

她顿时明白了。深深吸了口气,把鞋给他包好,放回原位,把自己织的鞋子拿了出来,扔进垃圾筐的时候,她忍不住掉了滴泪。

他和阿德带着她来到了四川,他们说要先在成都逗留几日,然后去渝州。一连几日,他和阿德在外头请熟人吃饭,那些人里头竟然还有成都的地头蛇、占山为王的袍哥。他告诉她,做运盐的生意,不把袍哥打点好,生意是做不成的。

他打点着他的生意,天天夜不归宿。直到临走前一天,阿德已经准备出发去渝州,他却突然不走了,而且不知为何突然说要换个旅社,阿德道:“你这是何苦。”

他只说,看一眼也好。

阿德叹了口气,对她说:“我要先去渝州了,你好好照顾他,他今天……唉,总之,你不要离他半步。”

她陪了他一天。中午,他去了一条叫东胜街的巷子,他走得很快,她只能远远跟着。他走到一个宅子外,在它对面的一个茶馆要了个靠窗的座位,眼睛一动不动盯着那宅子。

她守在茶馆外头,像一条等待着主人的狗,她心中充满焦虑和好奇,这宅子里究竟有什么人,值得他像这般貌若癫狂。

她不知道站了多久,等了多久,方看见远远开来一辆黑色轿车,到宅子外停下。她的心莫名地揪了起来,便如同一个犯人,终等到判决下来一般。她虽背对着他,也似乎听到他蹭地一声站了起来,他的目光,穿过她,穿过了街巷的人群。

司机先下了车,是个年轻的胖子,快步走过去给后座的人开了车门,里面下来两个女子。她只看到她们的背影,瞧两人装束,她心中已知谁是他夜夜期盼的那人。她心中竟起了一个极怪异的念头,她不要那人回头,不要让他看到她的脸,即便他已说:只看一眼也好。

那个女子身材极是纤细,她身旁的女子牵着她的手,两人脚步轻盈步入宅子里。

那女子终究没有回头。

可她却已经后悔。她转过头看了看茶馆里的他,他扶着桌子,似站立不稳,那眼中的痛苦烧灼着她的心。她忍不住便想冲进那宅子,把那女人带出来,至少,能让他看她一眼。

她陪着他住过不少旅店,这一家是最差的,楼板每走一步似乎就要震一下,到晚间满楼都是拖鞋皮响。房间里除了一张床,就只有一个破烂的桌子。可他却执意要住这里。她心里明白,必然还是为了那个女子。

他坐在旅社的窗边,眼睛盯着那教堂。他盯着教堂的尖顶,看着日变成夜,天上渐次布满星辰。

她默默坐在他身旁,他看着窗外,轻声说:“胭脂,我对不起你。”

她没有应声,却在心里说:“没有关系。”

他又说:“明天她要来这个教堂,她的朋友要在这里举行婚礼。”

她勉强笑道:“可惜你今天下午在她家门口没有看到她。”

“我想,我等到早上,她总会过来的,对不对?”

“你既然那么爱她,为什么不去找她?”

他没有回答。

她陪他坐到半夜,终于撑不住了,趴在桌子上睡了会儿。又不知道过了多久,她听到他起身的声音,抬起头,他正走到她身旁,手搭在她肩上:“到床上去睡吧,我也要睡了。”

“你不等了?”她揉揉眼。

“不等了。”

他一觉睡到现在。她却一大早起来,坐在窗前,直到终于看到了她。她想叫他,可话到了嗓子眼,却被生生咽了下去。

他们第二天离开了成都,用两天的功夫到了渝州,再用半天的时间坐船去了一个她从未听过的地方,江津。

她和他下船的时候看到了阿德。他正看着一艘货船卸货,上面满满的盐包。

阿德见到他们,倒有些吃惊。走上前来,说道:“我没有想到你会这么快过来,既然要留,怎么不多留几天?”

他却没有回答阿德的话,眼睛看着货船:“我们现在有几条船了?”

阿德道:“只有两条。”

他却笑了:“够了。”

阿德朝码头上一人叫道:“刘掌柜,看谁来了!”

那人正拿着个账本,一笔一划勾画着,眼睛盯着搬运工肩上的盐包。听到阿德的声音,抬眼一看,哈哈一笑,叫道:“飞少爷!不,罗老板,可把你盼来了!”

她这才知道,原来他根本就不姓秦。

第二卷孽海第二章瞒天过海(1)

第二章瞒天过海(1)

每个夜里,总有这么一段时间,当万籁俱寂,连街巷都陷入深沉的睡眠,有些睡不着觉的人会辗转反侧,思考一些在白天从来不敢思考的秘密。楠竹不记得自己有多少晚上没有睡好觉了。

她不是没有见过死于非命的人。她颤抖着摸了摸自己的眼睛,想起两年前在荣边村的河沟里看到的一具浮尸。女人赤luo的尸体,被泡得青紫肿胀,眼睛已经腐烂了,变成一个暗红的小坑。她认识这个叫玉凤的女人,在陕西人邱老板家里当丫鬟,据说是哪个袍哥的女人,跟一个学生好了,被袍哥报复抓了去失踪了好些天,后来才发现死在河里。

人们只说这是玉凤自己想不开跳了河。楠竹心里冷笑,女孩子,即便要死也要死得好看,谁愿意脱了衣服跳河沟?在清河有些人的命是不值钱的,她是早就知道了的,哦不,她并不知道!直到那一天……她回家送年货,在路上遇到那几个人。

她知道玉凤死得惨,但她从来未曾想过玉凤遭遇的恐惧。光天化日之下,她还看到田里似乎有人在烧着干枯的麦秆,正闻着远远飘来的烟火味儿觉得惬意,她就被人从身后勒住了脖子,捂住了嘴,轻轻一抬然后被按在了地上。

地上好凉,她的脸感觉到土的湿润寒冷,她看不清楚袭击她的人长什么样子,他们似乎并不想真正伤害她,只是娴熟的掐着她的脖子,将她的脸按着让她出不了声,然后再一件件脱了她的衣服。

她听到自己的尖叫被压在了土里变成沉闷的呼喊,一只冰凉的、粗糙的男人的手在她光滑的背上轻轻摸了一下,然后再逐渐往下,她浑身起了恐惧的寒栗。

“我们这里有五个人,”一个声音凑到她耳边,很陌生的口音,不像是清河人,“一个,两个,……”那人在她耳边数着数,她感到似乎有不同的手在她身上摸着,“只要你听我的话,我们五个人绝不会伤你半分。你若不听话……”他的手放在她极敏感的地方,“你就尝尝跟五个人睡觉的味道,好不好?”

她呜咽着连连点头,可头却只能一下下磕在土里,后来猛然反应过来这么回应怕是会让那些人误解,只好大声呜呜着,头用力摆动一下。

她听到身后的几个人忍不住笑了笑,笑声邪恶,耳边那人笑道:“到这个时候还能想点事情,算你是个聪明人。你是要听我们话的,对吧?”

楠竹这才连连点头。

“那好,今天只是给你个教训,”有人把她的衣服扔到她背上,她暗自松了口气,“告诉你,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无缘无故的去害人,更没有人无缘无故的给自己找麻烦,你要再帮着人造孽,你自己就先成个造孽人。”

她不明白,她一点都不明白。

“不明白,是吧?”那人凑到她耳边,轻轻说了几句话。

楠竹夜不成寐,辗转反侧。如今有这么两件事情,是她十分明白的,那就是她从来不想死,只想活着,还要活得好,只是有人想要她死而已,随时能要她的命。还有就是她很恨,恨得咬牙切齿,恨得快要疯癫了,只是这恨意与她的恐惧合在一起,她无从分辨清楚,究竟哪一个快到极限。

好,她咬牙道,我便听你们的。

她仔细思踱着,在不知道是第几天后的夜晚,突然想到一个极好的报复的方法,嘴角露出一丝满意的笑容。

那一夜,她终于睡得很好。

………………分割线………………

盐道。

三条大青石板路,往北方向外辐射,一条通往内江,一条通往乐山,一条通往威远,所有的路途,均有石板路纵横相连,这些大路小路,皆由沿途富户及乡民自行维修或修建,像书法造诣颇深的人,在这广袤的蜀南大地上绘出的磅礴的笔迹。这样的通行条件,既方便那些以贩盐为生的“挑脚匠”们长途跋涉,也方便那些富商人家的骡马运输。

公路之下,是蜿蜒的清河,水运的盐道。

有唱喏声远远传来:“诸位哥子!老胡我言短口钝,拈不得过,拿不得错。逢真人不说假话,遇真神不跳端公,是行家不卖假药。说什么诗云子曰,管什么秦风雨风,扯他个地皮风,人顿风,瘴头风,我不骗人哄人,也不拿烟杆脑壳烫人!”

这人身材矮小,下巴上一颗大痦子,眼睛细小却湛然有神,穿着青布马褂,背上背着个布包袱,双手抱拳,扯着嗓子朝码头的船户唱道:“真三国,假封神,西游记就是扯谎本儿!那三国上说得清楚,曹操赠关二爷一件绨袍,关二爷穿在身上,把旧袍罩在面上,曹操问他为何如此?关二爷说:‘旧袍是我大哥玄德所赠,有了新袍,怎敢忘记大哥所赠旧袍,关二爷是何等的义气!’我们走船行橹,靠的就是是义气!清河的盐,内江的糖,威远的煤,江津的锅,迎来送往,各位船行千里,一帆风顺!不要忘了灯灭点灯,油少添油,年关到了,收钱了,收钱了哈!”

船户们多是盐铺、运商雇的管事,纷纷从自家的运船上下来,捧着银钱,送往那姓胡的手中,不一会儿,那姓胡的肩上的布袋已经装满。人们有的笑着招呼,有的低声暗骂:“臭蜈蚣!”

清河的龙王会,是运盐船的行会组织,橹船运盐,以“载”为单位,每运盐一载,龙王会就要抽收香钱一次。清河橹船多到三千只,一般船户实行挨次轮运,只有给龙王会交了香钱的船,才有优先承运的特权,每年差不多能载个八次。橹船运载量小,每载花盐九引或巴盐十二引,重十二万斤,需要五只槽船才能够装运一载。不交香钱的船户,终年难于受载一次,只有被迫把稽船过户给龙王会,或者年年向龙王会交大笔香钱。龙王会属于袍哥组织,四川的袍哥多与军方有密切联系,虽刻意盘剥,但有时也能保证些运输安全。因此,人们骂归骂,却不得不与其靠拢。

年关将至,清河的各个码头到了它们最热闹的时候。

清河,像流淌于蜀南人身体里的血管、游走在他们的生命和灵魂里。清河河道弯曲,有无数的陡峻坡坎,礁石嶙峋,险滩多达五十二处,尤以有重滩、仙滩、庙基子、晒谷坪、青龙嘴等水路为极险处。

艾蒿镇的重滩码头距盐店街的平桥码头,不过十里。平桥水平如镜,这里却是险滩横生,洪季流急坏船,枯期水浅胶舟。每当运盐船只行至险滩处时,只能停泊不前,雇民工提盐陆运,越过险处再行装载,所谓“盘滩过坳”,对人力物力造成了极大损耗。

一艘盐船被卡在一滩烂石之间,搬运工挽起裤腿,踩进冰冷的河水里,大声呼喊着号子,将盐船抬起,另有几个工人急忙从船上卸下盐包,踏着水走上岸去。河风刺骨,寒雾卷着沉重的湿气扑面袭来,在人的头发、眉毛上结成细密的水珠。

静渊站在重滩码头上,眉头微蹙,心想:“时运这种事,向来说不准,别人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我们却像这河滩上的船,即便顶得过大浪,却总难免陷入险滩。如何才能变弱为强,脱离掣肘……。”

“东家,蜈蚣那儿的年款打点好了。河边冷,咱们回去吧。”一旁的戚大年搓了搓手,对静渊轻声道。

“这是哪家的船?”静渊问。

“像是那江津冯师爷的,”戚大年踮起脚看了看,“新开的运盐号,连名字都没起的呢。”

正说着,那冯师爷带着几个人从山头上绕了下来,见到静渊,只拱手一礼,然后匆忙赶到那艘船附近,在岸上摆好烧酒包子,待工人上来,热情地送上去,连声称谢。那些搬运工多半是穷苦的流民,到码头做工,原只为讨口饭吃,见冯师爷这样,都有些受宠若惊。倒也不急于喝酒吃包子,歇个片刻,便又争先恐后地抢上前去。过不多时,那艘船被顺利拉进平滩上,船工抛下缆绳,慢慢将船靠岸。

静渊道:“这冯师爷的老板还没有露过面?”

戚大年笑道:“没有,看他们生意做得也不大,就接些散货,估计也不是什么人物。”

静渊道:“散货?”轻轻一笑,“这种新开的运盐号,能从袍哥眼皮下接到散货,本事却是不小。”

微一沉吟:“既然他租了我们盐店街的铺子,该照应的,你也去帮着张罗一下。日子久了交上个朋友,他们的底细,我们自然也弄清楚了。”

从山坡上跑下来一个六福堂的伙计,气喘吁吁跑到静渊面前,喘口气,笑道:“东家!幔子都支得差不多了,工人们都在堂里吃饭了。”顿了顿,“还有,东家,大*奶从成都回来了。”

静渊眼中锋刃轻收,唇间忍不住掠过一丝自嘲般的笑容。

分离数日,他责备自己此时依旧会因她心乱,可他又太过留恋心底的感觉,她回到他的身边,如春雪消融般温暖。

第二卷孽海第三章瞒天过海(2)

第三章瞒天过海(2)

平桥草舍,白墙乌瓦,是熟悉不过的景色;七七站在高处,裹在晚烟中,听到田畴上有农妇唱着歌,如怨如慕,如泣如诉,那歌声悠悠传来……

“哥哥哟,哥哥是天上月,幺妹是月边的星。月亮明时星也亮,月亮暗时星也昏,星也那个昏来……哥哥你肩挑千斤担,幺妹我为你挑五百斤。哥哥你心里有为难,快与幺妹说分明呐说分明……”

七七静静听着,不觉痴了。远处,人们在河边放着孔明灯,天渐渐黑了,孔明灯升上天空,带着一个个雾圈,燃起点点昏黄,那歌声忽近忽远,渐渐消失在水波夜色之中。

“楠竹,”她不知站了多久,方回过头来,“把火柴给我。”

楠竹答应了,把火柴递给七七,一手捧着一盏孔明灯,笑道:“大*奶许的什么愿?”

七七不答,轻轻擦燃火柴,把手中一张纸条焚了,点燃灯座上的青油灯芯,火苗燃起,微笑道:“放吧。”楠竹待灯芯燃了一会儿,方小心翼翼松开手,孔明灯慢慢升起,照亮俩人的脸庞。

“你有什么愿也赶紧许吧,趁今天大家都放灯,菩萨一并管了。”七七道。

“真的?”楠竹当真了,赶紧合上手掌,低下头来,七七见她认真,忍不住抿嘴一笑。

楠竹抬头笑道:“大*奶许什么愿不告诉我,我的愿可一定要告诉大*奶。”

“哦?是什么?”

“我告诉菩萨,今年可一定要让大*奶给我们东家生个大胖娃娃,太太要抱上孙子,可不知道要怎么高兴呢。”楠竹说来,眼里全是笑意。

她的亲热讨好,七七向来在心里有所排斥,嘴里说的是好话,听起来却不怎么顺耳。七七也不回应,抬起头看着孔明灯越飞越远,心中默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