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抛去这些顾虑,负责人对这本《桃花扇》十分喜爱,别人都下衙了,他还沉浸在书里舍不得走。

这本书表面上写的是一个秦淮名伎与有志书生的爱情故事,实际上却借他们的故事讲述一个王朝的倾覆。

这些国家兴亡之事,投射到一个小人物身上,就是她们几经离合、家园被毁、爱情无望——所有她们想要的都会得不到、所有她们拥有的都会失去!

不管是李香君眼睁睁看着媚香楼焚毁在大火中,还是苏昆生唱的那段“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都让人久久无法释怀。

比起空口说什么“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样一个小人物反而更能牵动人心、更能让人思考起若是遭逢乱世自己会面临什么样的绝境!

这个叫“大明”的王朝维持了两百多年,已到了强弩之末,外有强敌,内有奸佞,可谓是内外交困、风雨飘摇,与如今的南朝廷是多么相像!

负责人只犹豫了一会,便带着书去求见韩端。

韩端平日里就住在府衙内,听人说金陵国子监那边的人求见,心里有些纳罕,不知道国子监那边为什么挑这个点来见他。既然人已经到了,韩端也没耽搁,穿着便服出去相迎,和气地邀对方坐下。

听对方说明来意,韩端留下了对方带来的《桃花扇》,又寒暄了一番,才起身送对方离开。

国子监是有负责审核书籍的责任,不过韩端来金陵几个月了,也没什么书非要经他过目才能印,是以他没太关注这方面的事。

听负责人说得慎重,韩端草草把晚饭吃了,拿起那本《桃花扇》看了起来。

韩端自幼好读书,许多人都夸他能一目十行、过目不忘。他从不自夸,却也没否认外面的传言,有个天才名声在哪里都吃得开,他又何必去澄清那些神乎其神的说法?

比起普通人,韩端看起书来确实很快,记性也比寻常人好,别人要看上大半天的书他只须一个时辰便能看完。他坐在灯下把《桃花扇》看完,掩卷叹息起来。

这个故事在讲香君的命运,同时也在讲一个王朝的命运,无怪乎国子监那边拿不定主意。

韩端垂下眼睫,灯光在他脸上落下淡淡阴影。从小到大,他都被灌输一个思想:中原是我们的根,我们总有一天要收复中原。

可惜随着他渐渐长大,才发现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这样的想法。就连身在那个位置的当今陛下,也不一定还怀有收复中原的想法。

韩端定定地看着手里的《桃花扇》。

他选择来金陵,为的就是集聚一批有志于收复中原的文武官员。等他回朝之日,他需要彻底掌握在朝中的话语权。

这条路不好走,他的一些打算在许多人看来甚至是大逆不道的,可只有掌握了绝对的权势,才能让朝廷上下真正为他所驱使。

这本《桃花扇》来得到巧,临京那边他不敢保证,至少在金陵城,他可以保这本书顺利刊行。

等这本《桃花扇》传到临京那边,想来该看的人都看过了,想销毁不让人看、不让人传唱也来不及了。

韩端收起国子监那边送来的样书,连夜写好答复意见,又叫人拟了帖子明日一早送去定国公府和寇府。

第二日一大早,徐昭明和寇承平都收到了韩端下的帖子,说是邀他们过府一叙。

徐、寇两家情况与韩家相似,家乡都在中原,算是比较坚定的北伐派,韩家向来与他们交好,两家子弟自然也是有往来的。

不过韩端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与徐昭明、寇承平这种在外名声荒唐的纨绔子根本不是一类人。平时徐昭明他们与韩端打交道都是跟在家里人后面去的,从来没有正儿八经地收到别人的帖子!

徐昭明乍一听着韩端给自己送帖子,还有点不敢置信。

徐昭明拿着帖子翻来覆去地看了老久,兴高采烈地跑去找自己兄长说起这事。

一直被人当小孩子看待的人,最喜欢的就是别人把自己当成大人,韩端这么正式地下帖子邀请他,可把他给乐坏了!

徐家兄长见徐昭明在那傻乐呵,有些无奈,但也好奇韩端找徐昭明做什么。

要讨论学问、讨论时势,不是找他们这些当哥哥的更适合吗?

徐家兄长心里酸溜溜的,看着自家傻弟弟很不是滋味。

韩端可是二十二岁就已经出任金陵知府的朝中新贵!

要知道别处的知府都是从四品,金陵这样的战略要地,知府都要比别处高一级,是正四品官。

这种年纪的正四品,一百年也不一定能出一个!

本来他是昭康长公主之孙,算是外戚一挂的,偏偏他从小文才出众,诗文写得极好,又拜了颇有名望、弟子满天下的大儒为师,士林从不把他当外戚看待,反倒把他当成自己的一份子,提起他来一向只有夸没有骂!

这样厉害的人物,他们简直连妒忌都生不出来,只想和他好好结交一番。

徐昭明可不管自家兄长酸不酸,他到处摆显了一通,又回去把自己从头到脚拾掇了一番,见时辰差不多了便大摇大摆地出了门。

外头天气明明还挺冷,他手里还拿着盛景意送他的桃花扇,一路招摇过市直奔府衙赴会。

不想到了府衙门前,徐小公子与损友寇承平不期而遇。

徐小公子抬眼看去,只见他家损友打扮同样骚包得很,手里还拿着同款扇子——哦不,扇子上的画不一样,倒也不算撞扇。

可扇子撞没撞都没差,外人一眼看去,都觉得这两个人是一伙的:他们穿得差不多不说,还都在这春寒料峭的季节拿着折扇边走边扇——他俩要不是约好了这么干,那就是脑子有同样的毛病!

第27章

国子监那边既然送书过来,自然说明了事情原委。

韩端特地把徐昭明、寇承平请过来,是想让徐昭明两人发挥一下他们的专长,配合着把《桃花扇》做出来。

既然《桃花扇》讲的是金陵故事,大可以在它的基础上打造一条文化产业链,全方位向临京以及其他地方输出,把更多人吸引到金陵来。

至于把人来了有什么用,那自然是不用说的,有人就有经济,有人就有文教,北地收复不收复另说,至少这金陵不能再丢了。

要是能让大部分人意识到丢了金陵就是在割肉,而且还是割在每一个人身上,才不至于让上头随随便便割地求和,把金陵城这种战略要地也扔了出去!

韩端邀徐昭明落座,与他说起自己的看法:“以《桃花扇》的篇幅,光凭千金楼应该无法演出全本吧?”

徐昭明听了点头,说道:“这个盛姑娘和我提到过,她说花朝节后可能会邀其他楼的姑娘一起排戏。”既然韩端起了头,徐昭明立刻打蛇随棍上,替盛景意提出要求,“要是教坊那边愿意分拨乐师和伎人给她们的话自然更好,那就不用她们自己去找人了!”

这是韩端第二次听徐昭明提起“盛姑娘”。

听到徐昭明说盛景意还真打算排全本戏,韩端觉得这小姑娘很不一般,一般人想到需要耗费的人力物力和精力,肯定都会知难而退,这小姑娘却决定迎难而上。

韩端说道:“戏是由她排的吗?那我倒是少邀了一个人。”

寇承平插嘴:“韩世兄若是想见那小姑娘,不如叫人去把她请来。”他睨了眼旁边的徐昭明,和韩端诉起苦来,“我上回被这家伙诓去千金楼,明明是我和那位盛姑娘签的契书,他还把人藏着不让我见,捂得可严实了!我们太平书坊现在天天给那位盛姑娘送钱,我却连她长什么样都不晓得。”

韩端说道:“没有提前相邀,临时把人请来怕是太唐突,下回我再单独请盛姑娘过府一叙便是。”

他有官职在身,可以在宴请客人时邀请伎人登门助兴,自己去花楼却是要遭弹劾的,所以他要见盛景意的话只能找个由头下帖子把人邀来。

寇承平可以和徐昭明瞎闹,却不敢闹韩端,只能应和:“韩世兄说得有理。”

不知道为什么,韩端这人明明带人很和气,偏就是给他一种他们不是一辈人的感觉。

他们这些纨绔子弟,在长辈面前还是不敢造次的,毕竟有长辈庇佑他们才可以肆无忌惮地在外头胡作非为!

既然寇承平开了口,韩端便又与他询问起《桃花扇》的刊印事宜。

得知太平书坊那边已经着手准备雕版,万事俱备,就差个府衙的批复,韩端说道:“那你过两天就可以下印了,国子监那边明天会给你批文。”

寇承平喜道:“多谢韩世兄。”

虽然要分五成利润给那位盛姑娘,但以这《桃花扇》的质量,寇承平觉得接下来金陵城的纸要涨价了!

寇家自己就有造纸作坊,纸价涨了印书成本也不会涨,说不准到时候他们的造纸作坊还能趁着这股东风赚上一笔卖纸钱,这部分可不用给别人分!

韩端见寇承平两人皆是喜形于色的直率人,心中对他们多了几分好感。他笑着说道:“不必谢我,我也很喜欢这本《桃花扇》。若非那位东塘先生把书托付给千金楼的人后便不知所踪,我定要和他见上一面。”

韩端又和徐昭明商量着让他跟进排戏的事,他不方便往秦淮河畔跑,往后怕是得劳烦徐昭明递消息。

韩端还让徐昭明放心,定国公那边他会去说通的。

徐昭明两眼一亮,一口应承下来,表示自己一定会多往千金楼跑,递个消息根本不是事儿!

寇承平和徐昭明离开时都很欢喜,因为他们这两个整天被骂的小纨绔,居然和韩端喜欢一样的东西!

四舍五入,那就是他们得到了韩端的认可,往后他们可以以韩端的同好自居!

徐昭明脑子一热,家也不急着回了,径直往千金楼奔去。

寇承平见机不可失,当下也死皮赖脸跟上,一定要看看那位盛姑娘到底长什么样。

人这种生物,本来就是你越不让他见他就越想见,男人尤其如此!

徐昭明心情好得不得了,也没有赶寇承平走,于是两个穿得同样骚包的人摇着折扇再度踏入秦淮河畔。

好在最近拿着折扇出来骚的公子哥儿不算少,大伙勉强也接受了“初春用扇子很正常”的奇葩现象,忍着没往这两个小纨绔身上投以怪异的目光。

徐昭明到了千金楼,叫人上楼去寻盛景意下来说话。

他还特别跟负责上楼通报的小丫鬟强调说有寇承平在,说是盛景意不愿意的话他可以把人赶走再请她下楼。

在徐昭明心里,盛景意已经是他的朋友了,他对朋友一向都是想见就登门,没那么多虚来虚去的讲究。

寇承平的话,不仅是朋友,还是损友,损友之间呼来喝去完全不是事!

盛景意听说徐昭明和寇承平来了,唤上立夏一起下楼。

寇承平现在算是她的合伙人,上回没签契书,她依着徐昭明的意思没有露脸,这回契书都签了,她觉得还是见一面更好。

朋友的朋友,总不如自己的朋友来得可靠,认认人还是必要的。

盛景意下楼时没戴面纱,她一踏入雅间,正和徐昭明嬉笑的寇承平便静了下来。

他曾听说当年盛景意的亲娘一登台便艳压全场,轻轻松松拿下花神之位,当时他还觉得夸张,现在见了当年那位花神的女儿,突然觉得那些传言十分可靠。

要是他看到这样的美人站在台上,他也会给她砸钱让她当上花神啊!

世上皮囊好的人不计其数,能长久地吸引住别人的目光,还是得有足够好的仪态和气质。

至于世上有没有皮囊好、仪态气质也好的美人,当然也是有的,只是很少,说是万里挑一都不为过。

眼前这个还没长开的小美人,约莫便是那万里挑一的“一”。

盛景意落落大方地应邀落座。

她身上瞧不出半点卑微怯弱,浑身上下都透着股仿佛与生俱来的从容,仿佛她面对的不是两个身份悬殊的公子哥儿,而是两个偶然来造访她的友人。

寇承平有点明白徐昭明提起这小姑娘时为什么总是夸了。

“盛姑娘?”寇承平开口喊道。

盛景意朝他一笑,喊了一声“寇公子”。

她的态度虽不至于拒人于千里之外,却没有许多姑娘看到他时的热情和亲近,寇承平一听便知道这不是那些他可以随便可以找个宅子安置起来的女孩儿。

想到徐昭明对盛景意颇为上心,寇承平心里那点小心思也歇了,两人相互认了人,话题便转到韩端今日的邀约上。

盛景意没想到韩端会这么重视《桃花扇》。

她对这个时代的局势还没有太清晰的了解,只能从上回的赏雪宴推断出这位韩府君和定国公都是立志要北伐的。

对盛景意来说,收复中原这么大的命题她没办法做评议。

哪怕她比别人多一段经历,算起来也不过是个十几岁的小女孩,要她考虑这些事实在太为难她了。

谁都知道收复北地好,朝廷的地多些,能养活的百姓多了,说不定还有地方可以养牛养马,往后她们出行至少能乘上牛车。

可要收复北地,那肯定是要打仗的,而打仗必然伴随着流血牺牲,伴随着无数家庭的支离破碎。

真打起来,说不准金陵城又会陷落敌手,她们这些无力自保的普通百姓面临的就是李香君那样的命运:不是被敌军掳走就是流离失所,幸运的话可以苟活下来,不幸的话自然是命丧黄泉!

打还是不打,连她们这些说不上话的人心里都有杆秤,时而往左偏时而往右偏,更何况是朝中那些真正有决定权的人!

那位韩府君特意过问《桃花扇》的事,是想利用它做点什么吗?盛景意心里有点打鼓。

其实若不是徐昭明有寇承平这个朋友,她根本没想过把《桃花扇》刊印成书。

虽然都说“富贵险中求”,可卷入这样的大势里面也太危险了,她拿出《桃花扇》,只是想给自己和三个娘找个目标。

要知道前世《桃花扇》的全本戏早已失传,哪怕后来有人费心改编过青春版《桃花扇》,那也不算真正的全本戏。

当初她认识的那位前辈一直十分遗憾,后来病重时仍念念不忘说“好多东西都失传了”。

盛景意是想着,哪怕她排出来的全本戏和历史上曾名盛一时的全本戏不太一样,至少她们可以有许多时间耗在这上面,慢慢把它完善起来,慢慢让它变得完美。

如果人死后真的还有机会在别处相见,她也可以告诉那位前辈她与许多人尝试过去复原她念念不忘的《桃花扇》全本戏。

虽然这个身份在旁人看来十分低贱,对盛景意来说却不算什么。

有这样的身份在,她其实是幸运的,至少现在她能兼顾爱好与赚钱,把每一天都过得有滋有味。

真要投生成足不出户的大家闺秀,她可能会觉得那是一种煎熬!

第28章

盛景意不想把事情往坏的方向揣测,那位韩府君看起来确实是个光明磊落的君子,要是人韩府君单纯喜欢《桃花扇》想让更多人看到它,她这么想就有点太对不起人家。

盛景意按下那些一下子冒出来的想法,与寇承平两人说起接下来的安排来。

一般知府任期是三年,既然韩府君认可了《桃花扇》,那这三年就是《桃花扇》的黄金发展期。而且韩府君还打包票说能说服定国公,那定国公这把悬在头顶上的刀也算是解决了。

只要不去深思韩府君的用意,这次徐昭明两人带来的却是全是好消息。盛景意眉眼弯弯,亲自给徐昭明两人添了茶,说道:“既然韩府君特意过问,不如我们把计划再搞大些。”

寇承平一听,顿时来了兴致:“怎么搞大些?”不是他瞧不起自己,他从小到大就没干成过什么大事,比较擅长的可能是搞大别人肚子。要不是他这么混账,他开书坊赚钱后也不会被人说是仰仗家里发的财了。

徐昭明虽痴迷音乐,却也还是少年心性,听说要搞大事,他也来劲了,跟寇承平一起等着盛景意往下说。

盛景意说道:“以我们千金楼现在的人手,排折子戏已经是极限了,不如回头办一场选角活动,选择嗓音、身段适合的人来演出对应的戏份。”

盛景意会提出这样的想法,主要是因为见识过元宵灯会的热闹,听说花朝节比元宵灯会要更盛大,那么在这个时代举办选角活动应该不成问题。

对盛景意来说,只要危机过去了,就可以愉快地扩大昆曲的影响了。

只要能拉到足够多人入行,将来不愁演不出完整的《桃花扇》,所以她们先趁着花朝节把《桃花扇》的热度推上去,然后再利用选角活动拉一群官伎、私伎入门。

趁着这股东风,千金楼可以趁机转型成真正的人才培养基地,这样既可以满足她三个娘帮姑娘们一把的想法,又可以避免千金楼再次因为频繁被挖角而濒临倒闭。

盛景意娓娓给徐昭明两人讲起昆曲需要哪些人才。唱昆曲的分为生、旦、净、末、丑五个总家,这五个总家底下又分出五十个细家门,每个细家门都有自己的“脸谱”。

所谓的“脸谱”,也就是特定的身份、性别、性格以及年龄,人站在台上一开腔,观众就知道她是男是女、是忠是奸。

简单来说,就是把生活中常见人群的特征提炼出来,通过一定相应的手法表演展现,方便观众辨识和代入!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能让看戏的人迅速认同剧中的人物与剧情。

对于选角活动选出来的姑娘们,她们千金楼愿意无偿引她们入门,顶多只是让她们在出师时对曾经支持她们的观众做一场汇演,这个要求不过分吧?

要是像太平书坊这样的大金主肯砸钱当投资方,她们还可以设置高额奖金,吸引更多姑娘参与这次选角活动。

当然,如果韩府君那边再把这次活动定为官方活动,那就更好了,有官方背书,估计秦淮河畔所有有姓名的姑娘都愿意参加!

徐昭明和寇承平听得一愣一愣的。

这样的话确实搞得很大,所有人都被安排得明明白白,只是他们俩乐意参与,不代表别人也乐意参与。

寇承平看向盛景意的目光都不一样了,这小姑娘不仅待人处事落落大方,胆子还虎得很,这是连韩府君都盯上了!

盛景意腼腆地说道:“这只是我的一点小想法,不一定行得通,但试试也不吃亏,对吧?”韩府君一个磊落君子,就算不想掺和这种事,应当也不会和她这样的小姑娘计较才是。

徐昭明提出自己的疑问:“可是,你们无偿教别人岂不是很吃亏?”他一个小纨绔,对生意方面一窍不通,只觉得千金楼要是这么无偿把自己的看家本领教给别人,听这架势接下来也是不准备对外营业,往后靠什么吃饭?

寇承平白了徐昭明一眼,感觉和徐昭明当好友太亏了,一起走出去说不定会被人质疑他是不是也是个傻子。

就盛景意参与个元宵灯会就把扇子卖得满金陵都是的架势,能是吃亏的人吗?

只要大伙想看《桃花扇》,秦淮河畔的姑娘们就得跟着学;她们要跟着学,那就必须参加选角活动才能真正入门;到时千金楼给第一批人训练三五个月,开张让这些被选出来的姑娘演个几天,往外卖门票赚的钱就不说了,谁知道这鸡贼的小姑娘还会趁机卖点什么?

即便将来满秦淮都会演《桃花扇》,别人提起它来还是会想起千金楼这个昆曲摇篮。

寇承平说道:“我为什么要拿出钱来办这个活动?”

盛景意笑道:“你要是出钱,将来汇演可以由你指定地方。像你们这样的人家,家里肯定有酒楼茶馆之类的,再不济自家肯定有个园子,到时搭个台让姑娘们过去演一场,你千挑万选悬出来的姑娘,难道不想在亲朋好友面前摆显一下?”

至于能靠这场汇演获得多大的收益,是看重立刻回本还是需要借此打出名气,那就全凭投资商自己去运作了,总不能让她把这部分也干了吧?那可就不是一个价了!

寇承平听了,竟觉得有点心动。

盛景意说得对,他们寇家名下也是有酒楼茶馆之类的产业的,要是能让由一干纨绔子弟选出来的姑娘过去汇演,不怕当天不爆满。赚不赚钱都是其次,重要的是有面子!

寇承平说道:“那第一次选角活动的奖金我出了!”

徐昭明很有些心动,可是他手里没多少钱,没法像寇承平一样爽快,神情顿时有些落寞。

盛景意当然没冷落徐昭明,对于有助于千金楼的贵人,她怎么都不会把人晾在一边。她含笑说道:“外头都知道徐公子是‘乐痴’,徐公子耳力好,认识的人又多,有件事可能非徐公子出面不可。”

徐昭明精神一振,马上表态:“什么事?只要是我能办的,你随便安排。”

寇承平觉得没眼看了,他怎么觉得徐昭明越看越像只在摇尾巴的小狗,盛景意不给他骨头他都围着人汪汪叫的那种!

盛景意说道:“我们平时看人容易先入为主,看人先看相貌出身,不容易做出公道的判断。所以我们选角时不妨先来个盲选,第一轮海选不看身份、不看相貌,不管是美是丑、是官伎还是私伎,都可以参加。我们邀请几位专业的前辈对她们的声音进行评定,确定她们适合入生旦净末丑中的哪一家,再让她们分别进入第二轮选拔。”

徐昭明双眼熠熠:“这个好!”

盛景意望向他,说道:“我觉得提到分辨嗓音,没人比徐公子更擅长了,徐公子一定得当出面坐镇。不过光由徐公子来选,大家不一定服气,还得徐公子请一些有资历、有名望的前辈来当这个评选老师。”

徐昭明拍着胸脯说道:“没问题,这事只管交给我!”

徐昭明这些年收集了这么多曲谱,自然也少不了结识同好,但凡有点名气的前辈都被他骚扰过,他相信只要让这些前辈看了《桃花扇》,他们一定愿意出山!

这可不是胡搞瞎搞,这是连韩府君都认可的书!

三个人凑一起商量完选角活动的事,时间已经不早了,徐昭明和寇承平便各自回了家,满心期待地想着花朝节后他们要怎么干大事。

到那时候,他们可就是引领金陵城风潮的人,一定叫那些平时整天说他们不学无术、不务正业的家伙惊掉下巴!

接下来几天,盛景意便忙着写《桃花扇》的运营策划案。

首先,花朝节不能搞砸,有寇承平他们兜底,哪怕她们作弊也能作弊到第一,但打铁还需自身硬,想要真正扩大昆曲的受众还是得拿出精彩的表演来。

这点盛景意还还挺有信心。上回时间紧迫,含玉只改了妆容,没拿到定制的头面,花朝节上台时含玉会全副武装出场,到时舞台效果肯定更好!

其次便是围绕选角活动的一系列安排了。

正如寇承平所想的那样,只要把这个活动捏在手里,来钱的方式多不胜数,甚至还能形成一个庞大产业链。

别的不说,从道具到衣裳首饰都可以拿来做文章,折扇现在已经卖开了,别的也可以卖起来。只要有心推动,完全可以把《桃花扇》相关的文创产业渗透到许多人的衣食住行之中。

盛景意每日与盛娘她们商量此事,逐步填充更多细节把自己的构想进一步细化。

对盛景意这个庞大的策划案,盛娘几人一开始还有些忧心,怕摊子太大千金楼兜不住。等知晓徐小公子、寇家公子都会参与,甚至连那位韩府君也曾亲自过问,她们总算放下心来。

都是吃了十几年艺术饭的人,她们当然看得出《桃花扇》的好。

比起盛景意的一系列商业策划,关于推广《桃花扇》、吸纳昆曲人才的部分更让她们上心。

要是能培养出足够多的专业人才,她们将来说不准真能凑齐班底把《桃花扇》完整地在戏台上呈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