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面上的功劳他可以认下,实际上的好处当然还是给真正的小功臣。

都说临阵磨枪不亮也光,经过几天的折腾,寇承平这群以不学无术为荣的小纨绔,现在竟也能接住几句飞花令了!

寇承平等人都觉得不敢置信,他们不仅记住了诗句,还能张口就来地说出不少诗句背后的故事!因为知道了诗句的含义以及诗人写它时的背景,他们想把它甩出脑海外都做不到!

学诗文原来这么容易的吗?

寇承平回家后私底下偷偷看了几页书,想看看自己是不是打通了任督二脉,要从学渣进化成学霸了。

可惜结果残酷得很,他自己拿着书一看,发现还是和书上的诗文相看两不识!

寇承平确定了,是人谢家兄妹俩教得好,和他们自己的读书天赋没关系。

寇承平等人勤勤恳恳地跟着徐昭明去找盛景意兄妹俩。

这日一早,谢谨行给他们主持了一场模拟赛,徐昭明挑战包括盛景意在内的小纨绔“百人团”,提前熟悉熟悉文会流程。

他们拿到了盛景意提供的新式炭笔,和平时他们作画时打底用的炭笔不太一样,这种炭笔不是单纯地把石墨条磨圆削尖,而是用木头做壳石墨做芯,拿在手里不会把手弄得黑乎乎,写画起来也非常方便。

由于比赛过程中挑战者和百人团都要展示书写结果,这次盛景意给他们的新式炭笔芯子比较粗,写出来的字能叫负责评定对错的人一眼看清。

这种需要即时展示答案的赛制,用传统笔墨总不那么方便,直接上炭笔虽然可以,不过辛辛苦苦组织了大型活动而不上广告对盛景意来说是可耻的,所以她叫人摸索出了这种新式炭笔。

其实就是铅笔。

盛景意现在可是有家底的人了,手里不仅有铺子,还有作坊和工匠,她出个主意,勤劳勇敢的劳动人民就发挥自己的智慧开始把石墨折腾来折腾去,花了小半个月便折腾出了铅笔的量产方法。

盛景意见效率这么高,又有了大胆的想法,叫他们往石墨里头掺进不同颜色的粘土,好好研究石墨和粘土的适宜配比,继续把彩铅也给捣鼓出来。

当然,这次的主要广告对象是普通铅笔,看到它,大伙就会想起这次紧张刺激的文会以及选手们快速流畅的抢答!

有什么比这种限时比赛更能展现铅笔方便好用的优点?

没有!

找不到的!

这么好的广告植入机会,不能错过!

谢谨行虽不下场比赛,却也拿到了盛景意叫人捣鼓出来的铅笔。比起徐昭明他们一拿到手就好奇试用不同,他只拿在手里来回地看,琢磨它是怎么做出来的。

这玩意不难搞,工序简单,原料便宜,谢谨行很快明白是怎么回事。他看徐昭明等人下笔如飞,眉头动了动,没想到盛景意还能弄出这么个新鲜玩意。

想到盛景意还借着《桃花扇》选角活动让金陵城流行起线香,还有人把它当做礼物送到临京去,夸得天上有地下无,谢谨行对自己这个妹妹的搞事能力有了基本的了解。

谢谨行问坐在自己不远处的盛景意:“这铅笔造价几何?”

都是自家人,盛景意也不隐瞒,连成本带人工给谢谨行报了个数。

比起笔墨,铅笔不仅携带方便,造价也低,用来抄书虽也有缺点,但远比用毛笔要节省,再把石墨芯子做小点,连纸怕都能省下不少。

盛景意说道:“等产量稳定下来,我们就往便宜里卖,薄利多销赚点小钱之余也帮谢家在士林里赚点好名声。”

她既然认回了谢家,就不能光占谢家的好处,凡事都得有来有往,才能让一家人一直和和美美,单方面的索取或付出都是不可能长久的!

谢谨行看着盛景意认真的小脸,忍不住抬手摸了摸她的脑袋,笑着说道:“随你高兴。”

徐昭明等人没关心他们兄妹俩的对话,等试用完铅笔之后徐昭明便兴致勃勃地说道:“开始了吗?谨行哥你快点出题吧!”

谢谨行微微一笑,走到两拨人中间坐下,从他们这些天合力捣鼓出来的题库里随机抽了题念了起来。

双方开始飞快在纸上刷刷刷地写了起来,没一会就有人陆陆续续举牌向站在后方展示答案。

由于没有现代装置,需要计时和判断正误的活就得用人工代替,但这时代最不缺的就是人手,只要准备充足一切都不是问题。

至少这次试玩就非常顺利,小纨绔们玩得十分投入,不是狠狠嘲笑答得最慢的,就是凑过去围观别人写的白字,还表示这次他们不选擂主,他们选“白字大王”。

随着太阳高高升起,树上的知了聒噪地叫了起来,仿佛要和笑成一团的小纨绔们比比谁闹得更欢。

第71章

寇承平玩闹够了,也发觉铅笔挺好使,他又试用了其他几种硬度大小各不相同的铅笔样品,最终想拿下铅笔的经销权。

盛景意现在也是有铺子的人了,不过不准备卖铅笔,她与寇承平算了笔账,说这买卖赚头不是特别大,一支支卖不合算,要卖的话往后捣鼓出彩铅再卖套装。

这种普通铅笔大可以直接走批发路线,学校、店铺、货郎都可以直接批量订购,由这些渠道把铅笔送到千家万户,甚至连制作方法都可以公开,想学着做的只管学着做,反正他们也不差这几个钱。

寇承平听盛景意这么说,颇有些失望,只能彩铅能早点做出来。

徐昭明试用了细芯的铅笔,忍不住说道:“这笔挺好用的,即便定价高些,应该也会有人买的吧?”

盛景意连线香都能论根卖,卖铅笔应该不难。

盛景意说道:“你知道置办齐一套文房四宝至少多少钱吗?”

这可问倒了徐昭明,他平时用的东西都是上好的,且从来不问价钱,他瞧了眼旁边的小厮,叫对方给报个价。

那小厮倒是个机灵的,伶俐地说道:“笔墨纸砚置齐的话,少说也得五百文钱吧,还是最次一等的那种,很快就得换新的。”

见徐昭明明显对五百文没什么概念,小厮又列举了一般人家每个月的进项以及家里供养一个读书人的支出。

城里普普通通的人家,整家人一个月的收入也就20贯左右,乡下地方更是连这点进项都没有,这20贯钱要吃要喝要穿要人情往来,不省的点随随便便都能月光。

这么把收支列在一起做对比,徐昭明就明白了:一般人家应当有能力供养一个读书人,可要是再穷些的人家可就难了,他们把全家的口粮省下来也不一定能送家里的孩子去读书,更别说购入上好的文房四宝让他们练出一手好字了。

书这东西,更是许多人买不起的,很多寒门子弟都得借书抄着读。

就像寄住在天禧寺那些读书人,大多都是边帮人抄书赚生活费边给自己抄一份留着读,平时还得替人写写家书什么的换点钱周转。

这些是已经熬过求学阶段的。

更多人是连迈进门槛的机会都没有,一辈子都被挡在认字读书的世界之外。

这铅笔包装一下,卖个高价不难,可他们现在又不缺这个钱,不如从一开始就把价格压低,把读书的门槛往下砍低一截。

从前要花一百文才够让人把几个大字写熟练,现在十文钱就能让你把三千字写到烂熟于心,那些舍不得送孩子读书的人会不会咬咬牙让孩子学一学?

有些时候,只要给个小小的机会就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徐昭明平日里不太关心这些事,想明白后便说道:“你说得对,这个钱我们就不赚了,反正我们也不差这点钱。”

盛景意笑道:“只有识字读书的人更多些,能欣赏《桃花扇》这些故事的人才更多啊,我们这是在努力扩大潜在市场。”

徐昭明和寇承平听得连连点头,现在他们已经能接受盛景意这一套一套的新理念。

穷苦人家的孩子读不读书什么,他们其实不怎么关心,也不觉得那是自己能左右的事,不过听盛景意这么一说,他们就懂了!

他们并不是要费心培养出那种天天念之乎者也的读书人,他们只需要多几个能识字会算数的人,不管这些人以后是一辈子只认得那么几个字还是能位列朝班、名留青史,对他们来说都没差,都是多了批懂得欣赏《桃花扇》的人啊!

以后他们卖的《唐诗三百首》,说不准也会被他们抄了去,摇头晃脑地背上几首,自己背不完还可以留着给孩子背,想想感觉还挺奇妙。他们就一群学渣,莫非还能让别人多读点书?

盛景意说通了徐昭明两人,他们就屁颠屁颠给国子监的张祭酒送新鲜出炉的“文会道具”去了。

张祭酒本来还在琢磨现场会不会太混乱,那么多人要现场答题,光摆下那么多笔墨纸砚就挺麻烦了,到时现场墨汁飞溅是不是不太好?

现在拿到徐昭明送来的新式炭笔,他试用了一番,表示还不错,却也没觉得有多特别。

直至看到徐昭明拿出比比赛用笔小了一圈的铅笔,张祭酒眼中才放出光来。

要知道哪怕是写簪花小楷,想在一页纸上写几千字也挺勉强,还特别费神。

这种小小的铅笔,削尖后却能轻松抄写大片文字,既不用等它晾干也不用研墨沾墨,省了不少功夫。

哪怕徐昭明说这笔写出来的字容易掉色或者被抹掉,可那问题也不大,这本就不是为了练书法准备的,又不是所有东西写下来都是为了存着传给儿孙当传家宝。

张祭酒不由问:“这笔造价几何?”

徐昭明如实相告,并把盛景意拟好的定价告诉张祭酒:“放到市面上就卖十文钱一支。”

街上一个普普通通的没馅饼子,也要卖个八文钱,十文钱是真的很低了,再加上批发价会更便宜,盛景意这定价是真的薄利多销。

张祭酒坐不住了,不敢置信地问:“这么便宜?”

徐昭明把盛景意的想法告诉张祭酒,说盛景意不准备靠这个赚钱,只想让只差临门一脚就能读书的人有机会迈入读书门槛。

张祭酒没料到徐昭明这群小纨绔还能交到这样的朋友。他捋须夸道:“你这朋友交得不错。人活在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难得你们能有这份心。”

徐昭明和寇承平被夸得尾巴直翘,又积极给盛景意争取看热闹的机会:“我们这朋友到时可以来国子监看文会吗?张祭酒我跟您说,文会的主意就是我们这朋友给出的,我们只负责跑腿张罗张罗。”

张祭酒没想到还有这一出。他说道:“既是如此,他自然是可以来的。”他又问起盛景意是何方人士、目前在哪读书。

徐昭明早把自己给盛景意安排的身份背得烂熟于心,在张祭酒面前扯起谎来那叫一个镇定自若:他先说盛景意是谢家远亲,现在跟着远房堂兄谢谨行客居金陵;又说盛景意天赋卓绝、自学成才,要不是早些年耽误了,现在早成有名的才子了。

接着就是把盛景意大吹特吹一通,直说国子监期期考头名的学霸都不如她!

张祭酒听他说得天花乱坠,有点头疼,只能说:“行了,你到时带他过来便是。”

反正文会就是以文会友的事,多一个人少一个人算不得什么大事,连这次文会的主意都是人家出的,让人家来看看有什么问题?

徐昭明从张祭酒这边得了准话,也不多留,叫随行小厮把搬来的“文会道具”放下,自己带着一群学渣小伙伴风风火火地跑了。

张祭酒揉揉额角,叫来几个精擅诗文的国子监博士一起扩充题库去了。

这群混账小子都给这次文会印成宣传单派出去了,他们这边可不能掉链子,务必得抓紧时间把空荡荡的题库给充盈起来,免得到时候临时出个什么意外都没题目可以顶上!

张祭酒的烦恼,徐昭明等人是不可能去体谅的,他们每天仍是一如既往地聚众读书。

徐昭明这个挑战者更是格外用功,不仅在盛景意那边接受所有人联合起来给他搞的魔鬼特训,回到家还偷偷挑灯夜读,生怕丢了小伙伴的脸。

随着国子监文会临近,太平书坊陆续开始宣布五位点评老师的人选,第一天宣布的自然是张祭酒。

这人选无惊也无喜,没引起太多人注意。

倒数第四天的时候,太平书坊扔出第二个人选:甘谦,人称东莱先生!

这人选可就有点意思了,前头去过湖山书院的人都晓得,本来湖山书院那边是想请他去自家文会的!

没想到东莱先生虽然回金陵来了,却没去湖山书院那边,反而接受了金陵国子监的邀请!

难道是黄山长和东莱先生友谊的小船翻了?

一时间士林议论纷纷,都在讨论到时要不要去国子监凑个热闹。报名上场当然是不可能的,不过他们可以去看看这个文会到底能不能搞起来,有没有八卦可以围观。

到倒数第三天,太平书坊又放出第三个点评老师人选:写“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陆观!

文坛大多数时候还是用作品来说话的,众人听到这句耳熟能详的诗,对国子监这次文会的期待又多了几分!

接着太平书坊还来了个剧透,放出两幅画让人以画猜诗,从而猜出接下来要来的人是谁。

猜出来的人可以写上姓名和答案投入抽奖箱中,明后两天随机开奖,太平书坊会从猜中的人抽取一二三等奖,赠送各类价值不菲的福袋。

这可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要知道关扑这事儿是时人的最爱,瘾大的人连吃碗馄饨都要赌个单双。太平书坊又是搞抽奖又是送福袋的,不参加还是人吗?!

无数原本不关心劳什子文会的人蜂拥而至,对着太平书坊挂着的画猜来猜去,人人都觉得最大的那个福袋马上该属于自己了!

经过太平书坊这一波操作,国子监文会的热度被炒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另一边,聚众读书的小纨绔们刚散场不久,寇承平又甩开其他人偷偷折返。

他是作为代表来找盛景意商量一件大事:“我们觉得吧,昭明他这么努力,每天回到家都在偷偷背诗,我们得为他做点什么!你主意最多,不如你想想我们怎么搞才够意思?”

盛景意略一思索,说道:“为他摇旗呐喊?旗子不用太大,手上拿着的那种就行了,挥啊挥的多显眼!”

寇承平听了连连点头,旗子可以有,他马上叫人赶制一批,到时他们人手一面!

盛景意看热闹不嫌事大,继续随口扯淡:“再给他扯个横幅?”

寇承平不懂就问:“横幅?挂在门窗上那种吗?感觉没什么用啊!”

盛景意给寇承平解释了一番,说那横幅要很长很长,最好高高的支棱起来,底色用大红的,字要大,要显眼,标语还要编得足够响亮!

寇承平一点就通:“我明白了!回去后我就叫人搞!我们到时候给他一个惊喜!”他说完又问盛景意,“对了,到时是我们过来你这边集合,还是你来国子监门口和我们会合?我得提前安排安排!”

盛景意微讶,挑眉问:“我什么时候说要去?”

寇承平说道:“那天昭明特意问过张祭酒了啊,张祭酒说你可以去的,昭明没和你说吗?我们都说好了,到时候你就站在正中,我们在周围把你团团围住,不会让别人有机会近你身的!”

盛景意:“………………”

求助,刚给人出完损主意,结果把自己也坑进去了怎么办?

作者有话要说:

小意儿:我狠起来,连自己都坑!

第72章

“唉。”

对着满桌佳肴,盛景意第三次叹气。

谢谨行搁下筷子,抬了抬眼皮,睨着盛景意问:“怎么了?”

“没什么。”盛景意唉声叹气地说,“哥哥有没有过给别人挖坑,结果自己不小心踩了进去的经历?”

“没有。”谢谨行想也不想便道。他可不会随便给别人挖坑,要挖肯定是往深往大里挖,哪里会有不小心的道理?

瞅见盛景意那副吃什么都不香的模样,谢谨行免不了追问起来。

等知道盛景意又是叫人做旗子又是让人做横幅,最后还把自己坑到最中间的位置去了,顿时有些忍俊不禁。

谢谨行道:“你真要不想去,不去就是了。”

“我都和他们约好了。”盛景意小声嘟囔。

她内心其实挺想去的,国子监相当于后世的大学,她很想去看看。本来她没想着去,是因为读书人规矩最多,怕去了也给拦外面,现在寇承平他们都在张祭酒那边过了明路,她自然愿意去见识见识。

要是早知道自己也能去,她就不出那些损主意了!

谢谨行难得见到她这小女儿的一面,忍不住笑了起来。他劝慰道:“你们还小,合该到哪都热热闹闹的,反正你回头把衣裳一换,别人上哪找你去?”

盛景意一想,觉得很有道理,不就是显眼一点嘛。

好朋友要上赛场,她们作为亲友团现场应援一下怎么了!

拉拉横幅挥挥旗子,根本就是小意思!

盛景意想通了,飞快把晚饭吃完,奔回去开始琢磨横幅标语,准备一会喊个小厮送去给寇承平。

一想到徐昭明过两天即将收到他们的惊喜鼓励,盛景意顿时灵思泉涌。

首先,在国子监门前集合时在大门口扯个横幅,好叫人知道今天的挑战者之中有徐昭明这个热门选手!

其次,他们入座之后马上把第二面横幅支起来,全程脉脉无言地给徐昭明加油鼓劲,让徐昭明一抬眼就能看见亲友团对他的深厚期望!

还要叫人准备花束,到时不管输得多惨,都给徐昭明献上一束漂亮的鲜花。就算徐昭明被淘汰得最早,她们也要让徐昭明成为全场最受瞩目、最令人羡慕的选手!

盛景意还在信中画了几种花束的搭配,叫寇承平直接叫人按图找花。

至于什么糕点台、饮料桌,也随便弄几桌摆着便是,到时他们也要去的,就当是给自己准备点吃的喝的。

盛景意洋洋洒洒地写完整份应援计划,叫立夏找个小厮帮忙跑腿送去寇家。

立夏把事情交待给了相熟的小厮。

小厮当面应下之后,却没立刻去寇家送信,而是先把信拿去给谢谨行过目。

寇承平是什么人,整个金陵城都晓得,这人是个典型的浪荡子,才十四五岁的年纪,已经在外头养了几个“红颜知己”。自家姑娘要和这样的人私下通信,小厮可不敢私自去送!

谢谨行这几天都在琢磨那个消失在妹妹院子里的男人是谁,他把徐昭明这群人研究了一圈,发现他们一个两个全是真材实料的小废物,绝对没哪个是能飞檐走壁的隐藏高手。

目前盛景意的交际圈还是很小的,不是这群小纨绔的话就只有千金楼那边的人了。

听了小厮禀报的事,谢谨行取过信一看,那信竟连口都没封,明显一点不怕有人会偷看。

谢谨行当然知晓盛景意不会看上寇承平,她那么机灵一个人,眼瞎了才会对寇承平有意思。

不过这连夜送信又是为了什么?

谢谨行丝毫没有偷拆妹妹信的罪恶感,端着平日里的君子姿仪打开信看完,表情很快变得一言难尽。

这应援计划比盛景意早前透露的还要详尽,看起来确实很热闹很引人注目。

唯一的问题就是,真的有人会羡慕徐昭明吗?

你们在大门口扯个“这个小明不是人,天上神仙下凡尘”的横幅,真的是要给他一个惊喜?你们在赛场上扯个写着“不会吧,不会吧,不会真的有人答不出来吧”的横幅,真的是想鼓励他好好答题吗?

说是有仇都有人信!

谢谨行没有截下这封信,摆摆手叫小厮依着盛景意的意思把信送去给寇承平。

要不怎么说寇承平和徐昭明是损友呢,他一看到盛景意拟的标语,顿时惊为天人,越看越喜欢,当场叫人照着这标语去赶制横幅,务必要赶在大后天一大早去国子监门口支起来,给徐昭明一个大大的惊喜!

接下来两天,小纨绔们都在积极地给徐昭明准备惊喜。

太平书坊的抽奖活动已经进行到白热化阶段,越来越多人闻讯而至,或看过画后就潇洒地写下答案,或三三两两地凑一起讨论。

事实上在士林之中有名气又可能到场的人就那么几个,但凡朋友圈大点、消息灵通点的人都能猜出答案。可是那又有什么关系?谁都不能拦着他们参与抽奖!

文会还没开始,整个金陵城的读书人都被调动起来了,挑战者会不会一战成名他们不晓得,反正点评老师的诗他们都已经背了下来!

虽说五位点评老师并不是每个人都德高望重、才思过人,可他们的诗文确实都很不错,主持这场文会足够了。

文化人圈子,还是得靠作品说话!

你不服气,你写得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吗?写不出就憋着!

只有少数人注意到了一件微妙的事:按照国子监文会这个赛制,比到第三天似乎和湖山书院那边的文会重叠了?

除了湖山书院那边的人之外,其他人都没挣扎太久。反正他们只是去凑凑热闹,难不成他们还会跟完全场?

小年轻之间比比诗词造诣而已,他们第一天去捧个场就成了!

众人各怀心思,不知不觉便迎来了国子监文会开始的这一天。

夏天天亮得早,这日一早下了场小雨,雨过之后天色更为晴朗,空气中还带着阵阵泥土的芬芳。

不少人早早自府中出发,往同一个方向奔去,徐昭明也不例外,他特地换了身新衣裳,算是披上“战袍”上赛场去!

最近徐昭明一心扑在读书背诗上,徐家人都看在眼里,虽觉得这文会瞧着有些不靠谱,却也很期待徐昭明能在这场文会里大展拳脚,再不必被人说他是个不学无术的“乐痴”。

徐昭明前脚刚出门,徐夫人马上暗示自己大儿子跟去看看,她不好去国子监凑热闹,大儿子一男的,总能混进去的,听说今天去了许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