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瑞年抽出一根烟点燃,陷入了沉默之中,显然在思考中。叶慧觉得自己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只要父亲肯松口,这事儿多半就算成了,至于以后需要进什么货,怎么和刘阿姨合作,以后再具体讨论。

高考分数出来那天早上,叶慧就像没事人一样在家里忙活,她并不着急去看分数,因为知道自己没考上,看也没多大意义。允武在屋外大声喊:“姐,有人找你。”

叶慧放下手里的活,走到门外一看,只见一个戴着黑色方框眼镜的斯文男生推着一辆自行车停在门前的人行道上,对方看见她,嘴唇微张,丝毫不掩饰惊讶的神色,显然被她的发型震住了,过了一会儿才腼腆地笑着说:“叶慧,去学校看成绩吗?”

叶慧认出来这是她的同班同学陶斯敏,他家在郊区,上学要经过叶慧家门口,不过这还是他第一次主动邀叶慧去学校。叶慧知道这个同学很有出息,他的成绩很好,考上了省里最好的大学,其实他的成绩可以上北京上海的重点大学,只是志愿填得比较保守,毕业后分配在南星市教育局,后来一直升到省教育厅副厅长职务,是他们班官儿做得最大的同学。

叶慧说:“好,你等我一下。”她洗了手,上楼拿了书包,其实也没什么必要,但去学校么,带着书包总是没错的,没准还能记点什么东西。

叶慧拿了一顶麦草帽戴上,推出车,对陶斯敏说:“走吧。”

作者有话要说:求收藏求留言,继续发红包哟

第十章 豪赌

叶慧没注意到陶斯敏的脸有些发红,两人一前一后出发了。她跟陶斯敏其实并不熟,这个年纪的男生女生,如果不是性格特别外向开朗,不是同桌邻座的话,很少会跟异性打交道。陶斯敏是个比较内向的男生,他们同学一年,叶慧跟对方说过话的没超过五句,今天他居然破天荒来邀她去学校,也是相当意外了。

陶斯敏打破了沉默,问:“你考得怎么样?”

叶慧说:“感觉不太好,应该没考上。”

陶斯敏说:“那不一定,感觉作不得数,还是以真实成绩为准。”

叶慧听出对方是在安慰自己,不过她早就有心理准备,也就无所谓了,说:“你肯定能考上,你成绩一直那么好。”陶斯敏是她班上成绩最好的学生,经常考年级第一的。

“那也要看了分数才知道。”陶斯敏说。

一到学校,叶慧就被一群关系好的女同学给围住了,伸手揉她的脑袋:“叶慧你怎么才来啊,还把头发剪得跟个男生似的。啊呀,你和状元公一起来的?”女孩们看着陶斯敏吃吃地笑。

陶斯敏红了脸,说话都结巴了:“我、我考了多少分?”

“526。是我们学校的最高分,恭喜,恭喜!”一个叫陈芬的女生说。

叶慧扭头对陶斯敏说:“恭喜啊!”他们这一年的高考总分是640分,陶斯敏这个成绩上大学绝对不成问题了,就算是第一志愿没录取,只要服从调剂,也还是能录取到的。

陶斯敏说:“那叶慧考了多少分?”

陈芬摇头叹息:“叶慧比较可惜,她考了378分,离中专录取线差了2分。叶慧你别难过啊,有我陪你呢,我也没考上,我比你分数还低呢,只有341,比我预考成绩还少了10分,那段时间真是白学了,气死我了。”他们学校高考还有一次预考,预考过了才有资格参加高考。

另外几个女生都说:“我们也没考上。”

叶慧笑了笑:“没事,大不了再来一回呗,你们都复读吗?”

陈芬瞪大了眼:“你打算复读啦?那我也复读吧,可是读书好痛苦啊,为什么连个中专都考不上。”这年头高考除了考大学,也能考中专,其实中专也不差,包分配工作,只是要比初中毕业就考上中专的人多读三年高中而已。

“那就一起读吧,我们可以做个伴。”叶慧说。复读在这个年代是很常见的,能考上学,人生起点就和别人不一样了,如果说没考学直接去工厂上班,顶多只能算一个蓝领,而读完中专或大学的,那就是技术人员或者白领阶层了,差别还是很大的,工资起点就不一样,上限也完全不一样。在市场经济还没有飞速发展起来的年代,读书无疑是改变命运的最好出路,因为这意味着高收入高地位,所以高考落榜复读是很常见的,甚至还有复读好几年的,一心只为考上。

陈芬又耷拉着脑袋:“我还得考虑一下,我妈让我去顶她的职,可是我又不想去那个破厂上班。”她是家里的老小,她妈快要退休了,正好空出一个职位能让她顶上。

叶慧一听,问:“你妈在什么厂上班来着?”

陈芬的肩垮下来:“在袋子厂,每天都在一个固定岗位上干重复的活,人生一眼就望到头了。”

“那就不要去了,复读吧。”叶慧劝她,这个厂也维持不了几年,过几年就破产了,陈芬也下了岗,一切都从头开始,什么活儿都干过,还不如叶慧在学校教书呢。

陈芬耷拉着脑袋:“看看再说。”

陶斯敏看着一群落榜的同学,张了张嘴,又不知道怎么安慰大家,一群男生过来将他拉走了,他还想跟叶慧打个招呼,发现她正跟一群同学热聊着,都没空看他,只好默默地走开了。

叶慧去跟老师打了招呼,查看了自己的具体分数,然后又问询了一下复读的具体事宜,提前预定了一个名额,骑上车回家。陶斯敏奋力踩着车追上她:“叶慧!”

叶慧停下来,夏日的熏风将陶斯敏敞开的白衬衫鼓得像一只白色的风帆,带着一股恣意的青春气息:“你怎么也走了,不和老师们多聊会儿?”

陶斯敏追上她:“你真的要复读吗?那就加油,你一定会考上大学的!”

叶慧微微笑了一下:“谢谢,我会努力的。”

陶斯敏犹豫了一下,说:“以后我可以给你写信吗?”

叶慧微愣一下,上辈子好像没有这一出啊,有什么地方改变了吗?陶斯敏又局促地补充了一句:“就是作为老同学联系一下,可以吗?”

叶慧笑着说:“可以啊。”陶斯敏也是个人中龙凤,保持联系也算是个人脉。

叶瑞年得知叶慧落榜,也没说什么。南星高中是他们这里最好的高中,今年考上的人也不算少,但叶慧班上总共才考上六个人,他们是应届生,每年上榜的主力都是复读生。既然已经落榜了,就不用去纠结已经过去的事了,叶慧安下心来开始复习,也抽空写写文章寄到报社和杂志社去。这年头的稿费是很高的,但不容易发表,叶慧作为一个过来人,懂得时代的脉搏,算是比较容易抓住当下的主题,所以她试着写了两篇小说,邮了出去,接下来就是等待了。

叶瑞年开始认真考虑开店的事,还跟叶慧讨论过具体的操作办法,比如需要进些什么货。叶慧回忆起她在广州夜市的见闻,给父亲出了不少主意。不过叶瑞年哪有叶慧观察得仔细,叶慧一说他还是一脸懵逼,根本不知道是指什么。叶慧觉得自己有必要再去一趟广州,跟父亲好好实地考察一下,商量下该买什么,更重要的是要能找到进货渠道,夜市是零售的,价格也不便宜,买了不合算,批发市场才能买到更便宜的货。

八月初,叶瑞年又得了一个去广州的机会,这一次单位给他安排了一个助手,他却拒绝了,说是想带女儿一起去。单位领导就说,如果带女儿去,就不会给补贴,叶瑞年心想没有就没有,上次也没给几块钱补贴,不过单位得给开介绍信,否则没法出门。

于是叶慧又要准备去广州了。街坊邻居知道他们要去广州,纷纷过来托他们带东西,主要是买衣服,上次叶慧给小姐妹们带衣服的事整条街的人都知道了,都想让叶慧带衣服,问除了裙子还有别的吗,叶慧说除了女装,男装与童装都有,把大家都兴奋坏了,谁家布票都不充裕,现在不需要布票就能买衣服,赶紧趁机买一点。于是叶慧接了三十多套衣服的订单,成年人的收十八元一套,儿童的收十二,多退少补。

允文和允武也想跟着去广州玩,叶瑞年肯定是不允许的,允文看着姐姐统计尺寸和账目,便说:“姐,这么多人要买衣服,你不如买衣服来卖好了。”

叶慧抬起头来,在允文额头上轻弹了一下:“不错啊,很有生意头脑。”

允文被夸得嘿嘿笑了起来:“我也想去广州,可惜爸不让,不然我肯定也能赚钱。”

叶慧抬手拍拍他的肩:“小伙子,别着急,努力学习,未来是属于你的,将来有的是机会,你肯定能赚大钱。”

“真的啊?”允文被夸得美得没边了,“对了,姐你还买磁带吗?我有个哥们想要买磁带,他喜欢许冠杰的。”

允武也凑过来说:“也有好多人问我还有没有磁带卖,要不姐你再带点磁带回来卖呗。”

叶慧说:“我看看吧,应该会带一些回来。”既然有需求,那就各种都带一点。

“太好了,那我去告诉他们,让他们到时候来买。”允文和允武高兴起来,上次卖磁带的甜头他们是尝到了,姐姐还给了他们每人五块钱辛苦费呢,这可是笔巨款,他们从来没有过这么多钱。

关于开店,叶慧是这么打算的,就在他们自己家里开,然后请刘贤英来看店。平时父亲要出车,经常不在家,叶慧姐弟三人也要上课,就请刘贤英来照看店子,顺便帮弟弟们做饭,一个月给四十块钱工资,如果生意好,赚得多,以后再加。

叶瑞年听到叶慧的想法时,有些不安地说:“让你刘阿姨来我们家看店,这样好吗?有人会说闲话的吧?”

“那你以为你帮刘阿姨带货,别人就不说闲话了?而且你带了货给刘阿姨卖,总不能按批发价给她吧,如果有些货不好卖,她就得亏损,她嘴里不说,心里会高兴?这样牵涉到利益的事是最伤感情的了,你乐意?”叶慧已经将这个问题的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目前这个办法是最好的,不伤感情,还能趁机给父亲提供相处的机会。

叶瑞年苦笑:“可我怕付不起你刘阿姨的工资啊。”

叶慧笑着说:“爸,咱们不是还在开店做生意呢,这个能赚钱啊。”

叶瑞年有些不放心地说:“可我也不是经常去广州,哪有那么多货卖呢?”

叶慧说:“咱们也不是纯卖广州的货啊,可以进一些日常生活用品来卖。咱们这条街上只有一个日用品代销店,还没有私人开的商店呢,咱们的店开起来,生意肯定好。”代销店是百货商店授权的,卖些油盐酱醋针头线脑之类的日常生活用品,而要买其他稍大点儿的物件,就都要去百货商店了,叶慧觉得他们家开小卖部生意绝对会红火起来。

叶瑞年细细一琢磨,觉得叶慧说的也在理,便答应了下来,这次出发的时候,带上了家里的大部分积蓄。这次去广州没有上次顺利,进入广东境内之后,碰上强台风过境,他们倒是没遇到什么危险,就是有一段路被山洪给冲垮了,父女二人多绕了半天路,才终于回到正道上,到广州的时候天都已经黑了。

他们连夜将货送到指定地点卸货,叶慧累得直接在驾驶室里睡着了,这两天一夜实在是太累了,因为提心吊胆,没敢放松,神经绷得特别紧,到了地方,一下子松懈下来,人就累得瘫倒了。叶瑞年撑着没睡,还去开了票,结了账,一直忙到快半夜,这才去平时歇脚的招待所休息。

按照叶慧的原计划,到的当天休息半天,父女二人晚上就去逛夜市,现在只能明天去了。第二天一大早,叶慧就和父亲去找广州的批发市场,他们虽然对广州不太熟,好在住招待所的能人多,毕竟都是跑江湖的人才住这儿,叶瑞年很快就打听好了批发市场的地址,父女二人直接开车过去了。

广州的繁荣初现端倪,批发市场显得非常热闹,很多来批发的小商贩,本地外地的都有。父女二人挨家看过去,叶慧负责选货和砍价,叶瑞年负责数钱和拿货,配合得也还算默契,很快就买了一堆,主要都是些小商品,小饰品、学习用品、小五金、零碎小物件等。

叶慧还看到了一家批发电子表的,买的人特别多,价格也比较贵,批发价就要八块钱一块。叶慧算了一下,按照现在的购买力,这个东西是真的贵,不过物依稀为贵,他们南星就几乎没有这个,拿回去一块卖十五二十都有人要,毕竟现在石英表还没普及,机械表价格动辄上百,普通工人需要攒几个月工资才能勉强买得起一块手表,还需要凭票购买。父女二人凑在一起商量,叶慧觉得该多买点,叶瑞年则趋于保守:“买五块吧。”虽然这次他将家底差不多都带来了,但钱也不多,总共也就几百块钱。

叶慧倒是倾向于多买一点,比起那些占地方的小东西,电子表太方便了,小巧轻便,不占地方,出手应该也会很快,资金回流快,最后在她的劝说下,叶瑞年还是买了十块表回去试水。

父女二人在批发市场逛了大半天,将叶瑞年带去的钱都快花光了,两人这才作罢。下午叶瑞年要去装货,叶慧则要去给街坊们买衣服,买衣服比较麻烦,每件的尺寸和颜色都不一样,比较费时,叶慧没有让父亲陪自己一起买,他必须得去装货了,否则明天就动不了身。

批发市场里就有服装卖,这次要的衣服种类多,也没有样本,全凭叶慧自己做主,也亏得大家都信任她的眼光。买衣服颇费了一番工夫,花了三个多小时才选完衣服,好在比店里买更为便宜一些。叶慧自己又去买了十块电子表,用的是上次卖磁带赚的钱,然后又去原来那家店里挑了一百本磁带回去。

这次广州之行可谓是满载而归,他们自己捎带的东西驾驶室里都放不下了,叶瑞年便将东西打包好放在车厢里,幸亏卡车够大,多载个一两百斤货物也不是什么大事。叶瑞年几乎将家里的积蓄都拿来搞批发了,内心不由得惴惴的,这无异于一场豪赌,不知道会不会亏损。然而叶慧信心满满,觉得绝对能赚回来。

作者有话要说:昨天上榜了,我这篇文名好像太没吸引力,所以涨收很慢,我也不打算改了,希望看到这里的朋友能够收藏下给个支持,谢谢大家的支持,么么哒,继续发20个红包

第十一章 大赚

回程的时候,被冲垮的路还没有修好,好在勉强能通车了,不用再绕路跑上半天。夜里休息的时候,他们被偷油贼盯上了,幸亏叶慧警醒,发现有动静,叫醒了他爸,把人给赶走了,否则路上连个加油的地方都没有,不知道要什么时候才能回去。

父女二人后半夜都没怎么合眼,天刚亮就往回赶,叶慧困得要死,还是强撑着不敢睡觉,东扯西扯陪她爸聊天,因为她爸也正困着,万一打个盹开山沟里就完蛋了。总算是有惊无险回到了家,他们先回家将自己的货卸下来,叶瑞年才去交货。

邻居们看他们卸了那么多东西下来,知道都是从广州带回来的好东西,好奇得不得了,让叶慧带衣服的街坊们更是直接跑来想要拿衣服。叶慧困得要死,对他们说:“昨晚碰上偷油贼了,我一晚上都没睡,实在太累了,先睡一下,晚上再给大家拿东西,实在抱歉。”

人们看叶慧一身风尘仆仆,满脸憔悴,看起来怪可怜的,都体谅地先回去了。叶慧洗了澡,饭也不吃,直接倒头就睡,等睡醒来的时候,天已经黑了。允文和允武坐在楼下的客厅里,看着那几个大包裹,也不敢拆,小哥俩猜测里面都有什么好东西,见到叶慧下楼来了,允文赶紧说:“姐,你起来了,是不是要吃饭?我都做好了。”

叶慧打了个哈欠,使自己精神点:“嗯,你们吃了吗?”

“我们吃了,爸爸也吃完睡了,他说你要是晚点还没醒就去叫你起来吃饭。”允武说。

允文说:“刚刚郑峰妈妈过来想拿衣服,我说你没醒来,等你醒了我去叫她。”

叶慧笑着竖起大拇指:“不错啊,知道安排事了。我先吃饭,你们现在去帮我通知人吧,谁买了衣服的叫过来拿,都知道是谁吧?”

“知道!”允文心里充满了骄傲,觉得自己特别能干,和允武一起出门通知人去了。

叶慧还没吃完饭,就有人来了。她快速扒完饭,然后翻出装衣服的包,拆开来,给大家选衣服,叶慧去之前就说过了,她挑的衣服如果不合身,也不强求大家买,她自己负担,她相信自己的眼光,即便是不合身退货,也肯定会有其他人买,所以这也是有那么多人愿意托她买衣服的原因。当然,托她帮忙的人也不会挑三拣四,毕竟是真需要才买的,又这么便宜,除非是真没法穿,才会考虑退货。

叶慧还适当给一些衣服退了一两块钱,毕竟那么多种衣服,不可能所有的衣服价格都一样。忙了个把小时,总算将大家的衣服都处理完了,没有一个愿意退货的。成人的衣服一套能赚四五块,童装只能赚一两块钱,这次帮大家带衣服一共赚了一百多块。

有人拿了衣服不肯走,看着那一堆包裹问:“小慧,你那些袋子里都是什么?”

叶慧说:“从广州带回来的一些小东西,我爸打算在家里开个小卖部,等过两天我整理出来了,你们再来看看有没有你们需要的。”

大家一听,好奇心顿时起来了,从广州带回来的东西,肯定都是好东西,当然要过来看看。

既然要开店,肯定就先要□□,叶瑞年跑到工商所去办个体户营业执照,然而手续繁杂,据说没有三个月是办不下来的。叶瑞年一筹莫展,证办不下来,这店到底开还是不开?虽然货不存在变质的问题,但是积压在那儿总是一块心病,家底几乎全在这儿呢。

叶慧也头疼,她没料到□□需要这么久,不过她并不是坐以待毙的性格,既然证件难办,那就慢慢办呗,其他事还是照计划进行,首先是定制货柜,她想过弄开放式展示柜,但这个年头自取的销售模式完全没有,而且物质相当匮乏,眼皮子浅的大有人在,他们现在是小本生意,根本就担不起那个风险,所以还是保守一点弄个玻璃柜,自取式的以后再说。

展示柜没做好,东西自然就没法卖,虽然有人已经迫不及待想看看他们家的广东货了。叶慧需要用钱,想将价格贵的货先处理一些,便拿出一块电子表给了允文和允武,两人暂时共用一块,轮流戴,等以后赚钱了再给他们买一块,这可把允文和允武给美坏了,他们分别戴着电子表,沿着他们家这条街走了一个来回,到处跟人展示手腕上的电子表,街坊们哪见过这个,尤其是小孩更是眼馋得不得了,听说允文姐姐带回来不少电子表,便缠着父母给自己也买一块。

于是这批电子表最先卖了出去,十六元一块,十九块表,没两天就卖完了,还有不少人来问有没有电子表。叶瑞年出车回来,得知电子表已经卖出去了,拿着女儿交给他的一百六十元钱,没想到这么容易就赚了八十块钱,不由得后悔,早知道该多买点的。

叶慧笑着安慰他:“爸,以后还会有机会去的。”

定制的展示柜终于做好了,装回来,叶慧将一楼的前厅收拾出一块来摆放展示柜,然后将从广州带回来的东西分类展示好。叶慧还自己动手,在展示柜里装了几个小灯泡,有人来看货的时候就将灯开上,这样就看得更为真切了。

允文和允武看着叶慧自己动手装电灯,顿时诧异得不行:“姐你还会装电灯?”

叶慧笑着说:“学过物理就知道了,所以要好好读书,还是很有用的。”当然不是学了物理就知道装电灯,叶慧的这个技能是被迫学会的,那时候她家里没有男人来做这些,自己带着两个孩子,不靠自己靠谁呢?

允文和允武被唬得一愣一愣的,连连点头,表示要好好学习。

东西一整理好,街坊们就过来瞧稀奇了,那些做工精巧的小玩意小物件引起了人们强烈的兴趣,价格也不贵,又实用,完全可以买几件给家里人用。虽然还没有营业执照,叶慧已经开始做买卖了,只是没有批发油盐酱醋这些日杂生活用品,卖的就是从广州带回来的东西,生意非常红火,连附近几条街的人听说这边有新鲜玩意儿,都跑过来买东西。

叶瑞年看着一点点减少的存货,那颗不安的心总算放回了肚子里,货还没卖完,他的本钱就已经回来了。他盘算了一下,如果全都卖出去了,这批货他能赚六百多块,这可是他攒了几年的积蓄啊,钱来得可真够快的,这令他隐隐有些不安,但这点不安还是大不过赚钱的喜悦,谁不喜欢钱呢,有了钱,家人就能过上好日子了,又不是偷抢来的。

不过叶瑞年很快就发现货卖得太快了,他还没有再去广州,有一些货就卖光了,便天天盼着单位派自己到广州去,以前他不爱走那山路,如今却觉得那山路还是有点意思的。而且自开店之后,家里来的人就多了起来,以前极少登他家门的刘贤英也时不常会来他家串门,因为她也很喜欢他从广州带回来的那些稀奇古怪的小玩意儿,这是个好现象。

叶瑞年问女儿:“你有没有跟刘阿姨说让她过来帮忙看店?”

“我还没说呢。”叶慧说。

“你快开学了,到时候一上学,就顾不上家里的店了,所以还是尽早跟她说,让她熟悉一下价格啊。”叶瑞年的想法是没错的。

叶慧有自己的想法:“爸,这事咱先不着急,再等等吧,等营业执照办下来再说。”这批货算是试水,效果不错,坚定了叶慧开店的心。只是他们现在开店有点名不正言不顺,生意这么红火,要是被有心人举报了,就会吃不了兜着走,不是叶慧胆小怕事,而是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都深谙人心的险恶,懂得保护自己,还是谨慎一点好。

叶瑞年本来比叶慧还谨慎,所以也同意了女儿的做法:“那下次我去广州了还买不买货?”

叶慧点头:“你去了就买一点,咱们可以先不卖,但是货得先囤一点,到时候才有得卖。”

“行。”叶瑞年越来越相信女儿,因为她实在是太能干了,动动脑瓜子,钱就轻松赚回来了。

不出半个月,叶慧父女俩带回来的货都卖光了,叶瑞年没再去广州,小店算是关张了。邻居们都知道是断货了,心里很遗憾,没趁机多买点,毕竟老叶也不是经常去广州的。

临近开学,叶慧每天都在家复习功课,顺便盯着允文和允武做暑假作业,允武比较乖,早早就把作业写完了,允文还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老样子,他不像从前那样觉得读书无用,但一读书还是觉得头疼,学不进去,这是差生的共同特点。

叶慧不指望允文能考中专读大学,她只希望他至少能顺利读完初中,多学一点知识,多明一点道理,有最基本的辨别能力。所以她每天都耐着性子给允文补课,甚至要从小学的内容补起,而往往是她还没嫌烦,允文就开始叫苦了。叶慧气得想揍他,到底是为了谁啊,不过她到底还是涵养不错,压下了自己的脾气,采取激励的方式来鼓励允文学习,答应他如果能将她出的考题考到八十分,她就给买一台录音机。

这大大激励了允文的学习积极性。允文不喜欢读书,他喜欢唱歌,叶慧给他的口琴他已经能吹简单的歌曲了,没有人教他,叶慧也不会,都是他自己摸索的。就连允武的笛子他也喜欢,吹得比允武本人要好。学音乐是一件很扰民的事,因为它得发声,叶瑞年就有点烦允文老是不成腔调的吹来吹去,不过叶慧说服了父亲不要干涉允文的爱好,比起打架斗殴,音乐这个爱好简直是太正当了。

叶慧批发磁带回来卖,允文从姐姐那儿索要了好几本喜欢的磁带,无奈家里没有录音机,只能去别人家听歌,这令他异常渴望拥有一台录音机,如今得到这个承诺,便拿出了前所未有的积极性来学习。

作者有话要说:今天继续发红包,么么哒

第十二章 奖励

叶慧目前攒了将近五百块的积蓄,最便宜的录音机需要一百多块钱,她愿意花这笔钱来激励允文。她当过老师,深知学习这个东西,你会的越多,积极性就越大,只要允文从学习中品尝到成就感,他的兴趣就越浓厚。

刚开始是比较难坚持的,允文总是在抓头发哀嚎,不会做,想逃。叶慧就从他会的教起,逐渐加深难度,慢慢地,他脸上的笑意就多了起来,因为他能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了,这令他说话的嗓门都大了不少,得意啊,这些题也有他叶允文会解的一天。开学之前,叶慧给他出了一套题,做完之后得了76分,离她要求的差了4分,允文缠着他姐重新出题,非要考到80分不可。

叶慧笑着说:“不用再出了,明天就带你去买录音机吧。小武也去,你不是想买书看吗,去新华书店自己挑。”

允文允武兴奋得直接蹦了起来:“姐姐万岁!”

第二天,叶慧带着允文允武去新华书店买书,这年头的娱乐方式少,看书是一种时尚,书店的书种类虽然不多,但都是值得一读的中外经典名著。允武想看《三国演义》、《西游记》和《水浒传》,叶慧便买齐了除《红楼梦》之外的另外三本古典名著,因为家里已经有《红楼梦》了,她自己也挑了两本诗集。允武捧着书,兴奋得满脸通红。

叶慧见小弟的高兴模样,心里十分感慨,以前生活清苦,只想着不饿着不冻着就好,从来就没有关心过他们精神方面的需求,允武其实是个乖巧的孩子,勤奋好学,如果当初他们有精力关心他,绝对不会误入歧途,被毒品毁掉一生。这一次,她一定要好好护着他,引导他走上光明之路。

允文对书不感兴趣,看着字多的书就头疼,课外书只喜欢看连环画,平时从不去书店,不过这次在书店里他还是找到了一本自己想买的书,那是一本简谱曲谱,里面有很多耳熟能详的歌曲,允文如获至宝,自己掏零花钱买了,还没让叶慧花钱,因为一会儿姐姐还要给他买录音机。

买好书,叶慧和双胞胎去了百货商店,买了一台日立单卡单声道的收录机,花了一百二十元,掏钱的时候叶慧没有半点犹豫。允文跟抱个金元宝似的将录音机搂在怀里,一路是飘着回来的,回到家就将磁带放上了,声音调到最大,把窗户大开,喇叭朝着窗口,生怕别人不知道他有了个新录音机似的。

叶瑞年刚出车回来,正在家里睡觉,刚睡着就被吵醒了,他冲出门外,冲着楼上大吼一声:“哪个兔崽子在放歌,还让不让人睡觉了?!”

允文吓得啪一下就将录音机给关上了,他太得意忘形了,都没注意爸爸有没有在家了。叶慧从门外探进头来,小声“嘘”了一声:“把声音放小一点,爸爸在家。”

“我不知道爸爸在家啊,他的车没在啊。”允文也觉得怪委屈的,要是知道爸爸在家,打死他也不敢这么放。

叶慧说:“可能送去检修了吧。”

允文将声音放低了,让音乐在房间里回旋,摇头晃脑跟着轻轻哼。允武则抱着还散发着油墨香的新书看了起来,叶慧朝允武招招手:“小武,你过来一下。”

允武赶紧放下书出来:“怎么了,姐?”

叶慧看一眼正拿着歌词跟着录音机哼唱的允文,对允武说:“以后你看了书,就跟二哥讲一下你看过的内容。”

“啊?为什么?”允武不理解姐姐的做法。

“就是讲故事呗,你看多少就给他讲多少,他要是急于看后面的故事,你就让他自己去看书。”叶慧知道允文这家伙肯定是不愿意主动看书的,但对听故事肯定是有兴趣的,毕竟这个年代获取知识的渠道太少了,这个办法也许能激励他主动去翻书,就算不能,也让他了解一点文学名著的内容吧,再者,这也能锻炼允武的表达能力和口才,怎么看都不会是损失。

允武不太明白姐姐的用意,但还是很配合地点头:“我知道了。”

叶慧摸摸他的头:“去看书吧。”

马上就是9月1号了,叶瑞年终于又有了一次去广州出差的机会,这一次叶慧没法再去了,她要开学了。她将自己的钱拿出来,交给她爸:“爸,你再帮我带三十块电子表吧。”

叶瑞年看着女儿递过来的钱,有些惊讶地说:“你哪来这么多钱?”

“我挣的啊。对不起,爸爸,这钱我想自己留着用,就没有给你。”叶慧打定主意要自己挣钱,不再花父亲的钱,自己有钱手头也方便,比如给弟弟买书和录音机就不用跟父亲开口了。

叶瑞年知道前两趟去广州,叶慧帮人带东西挣了些钱,就是没想到她挣了这么多,不过他也没过问,也没觉得叶慧的钱该充公交给他,女儿已经大了,自己身边有点钱挺好的:“行,那我就帮你带电子表吧。”

家里的小店暂时开不起来,但是不妨碍继续做代购,比如电子表,因为不少人都来提过,想买电子表。叶慧知道,等开学后,有人会戴着电子表到学校,这马上就会成为一种新潮流,到时候电子表就会供不应求。她跟父亲讨论过这个情况,电子表销得快,资金回流也快,利润也高,而且这东西小,方便携带,现阶段其实就可以做电子表的生意。叶瑞年也打算买些电子表回来卖。

叶瑞年没去送他们上学,出车去了,开学的事都是叶慧安排的,她先送弟弟们去学校报了到,自己才去学校。对于学校,她完全不陌生,然而这一次却是以学生的身份进来,这种感觉让她觉得略新鲜。

南星高中的复读班今年招收了六个班,两个文科班,四个理科班,足有三百多人。叶慧在新班级里看到了几个原来的同学,不过都是男生,本来上高中的女生就少,来复读的女生就更少了。叶慧想起了陈芬,不知道她是去接她妈的班了,还是来复读了。班里不少同学都戴着厚厚的眼镜,都是挑灯夜读熬坏的,等她跟周围的同学聊起来,才知道有不少人是高五高六了,班上还有一个高七生,也就是从1978年恢复正常高考那一年开始考的,至今尚未考取,还在努力,真令人佩服他的毅力。

叶慧只打算给自己一次机会,如果考不上,就不在这条路上一条道走到黑了,人生有无限可能,也不止上大学这一条出路,复读,只是想圆一个大学梦而已。

复读班的同学压力都大,班上没有任何娱乐活动,大家都在埋头苦学,没有多少人会浪费时间在其他事上,甚至都没心思去认识同班的同学。叶慧正好需要时间去适应学生身份,这种学习氛围正适合她,她将课本从头到尾翻了一下,还好,内容并不太深,她应该可以应付得来。

下课的时候,叶慧看到了陈芬,准确说是陈芬找到了她,陈芬也来复读了,不过她改学文科了,两人不能再做同学,叶慧还是替她高兴的,读书总比去一个濒临破产的厂子上班强。

南星高中是有宿舍的,不过床铺有限,只有市外的同学才能申请住校,市内的得住家里,学校开中餐和晚餐,因为毕业班有晚自习。今天开学第一天,学校还没安排自习,叶慧下课便回去了。

允文允武在家附近的三中上学,学校不开餐,没早晚自习,他俩都是回家自己做饭吃,叶慧托了刘阿姨帮忙买菜,允文允武自己在家做饭,有时候实在不想做,叶慧就给钱让他们在外面吃。叶慧到家的时候允武正在给煤炉子生火,整个厨房里浓烟滚滚,不知道的还以为是起火了:“炉子怎么熄了?”

允文正在切菜,脸上有几道黑印子,不高兴地说:“你早上忘记换煤球了,我们中午就没做饭。”

叶慧意外地说:“是吗?我忘记换煤了?那你们中午在哪儿吃的?”

“在刘阿姨家吃的。”允武说。

“是吗?我一会儿去谢谢她。我来生火吧。”叶慧接过允武手里的蒲扇,将炉子提到人行道上,在外面生火。

刘贤英出来倒垃圾,看见叶慧在生火,说:“在生火啊?生起来了吗?没有从我家里夹块煤球去引火。”生煤炉子有两种办法,一种是烧柴火将煤球点燃,还有一种就是用正在燃烧的煤球来引火,当然后者需要借助别人。

叶慧说:“那谢谢阿姨,我们换个煤吧。”

刘贤英笑了:“换什么呀,你爸给我拉了那么多煤回来,一个煤球算什么。”她放下垃圾,回去夹煤球,一个正在熊熊燃烧的煤球很快就将火给引着了,姐弟三人才开始做饭,等吃上饭时天已经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