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若拜师,宁可去拜靖安坊的杜拂日,也好过拜燕小郎君!”孟破斧听了立刻想也不想的回道,燕九怀闻言也不生气,只是笑眯眯的看了他一眼,孟破斧立刻缩了缩脖子,想起来自己似乎还要陪他回迷神阁…薛氏面露诧异之色:“小郎君说的杜拂日,难道是玢国公府的那一位杜家十二郎?”

孟破斧啧道:“不错,薛家姑姑你不知道,杜十二郎乃是燕小郎君的师兄,上一回两人在高…”

这回燕九怀倒没打断他,只是薛氏已经低声惊讶起来:“燕小郎君与杜家原来还有这一重渊源?”她原本听了燕寄北将燕九怀独自丢在长安离开,算一算时间那时候燕九怀年纪可不大,就算有秋十六娘照料燕九怀的生活需用,但秋十六娘自己也不过是个脱了籍的青楼鸨母,风尘里面迎来送往哪有当真面面俱到的道理,总是不免得罪几个恩客,就算没有恩客,也有同行,否则当初也不会有燕寄北救她之事了,也不知道燕寄北如何放心,原来燕寄北在长安居然也收了一个弟子,还是杜青棠之侄,这样倒是说得过去了——杜家五房就这么一个男嗣,杜青棠为了侄子也要对燕九怀照拂几分,算一算燕寄北离开的时候,还是宪宗在位,那时候杜青棠在长安可谓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有他这么一重关系,燕寄北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只怕燕九怀当时在长安比跟燕寄北回剑南去还要安全些。

这么一想,燕寄北既然教导过杜拂日,想来也在玢国公府住过的,如此说来,当初秋十六娘琵琶之技名满长安,追求者不知其数,后来竟悄悄隐匿,就连薛氏这样的倾慕者,也是事隔多年,几个月前因元秀的关系才重新知道了秋十六娘的下落,这里面未必没有杜青棠的缘故,而杜青棠虽然当初也对秋十六娘的琵琶颇为赞赏,不过他主持一国政事,对这些享乐远不及薛氏上心,所以每次不过到场听一听,完了便走,若是没有燕寄北这里的一重原因,尤其听燕九怀的意思,燕寄北离开后,他是秋十六娘抚养长大的,杜青棠自然也要对秋十六娘加以照拂…

不过薛氏还是有点儿奇怪,以杜家的财力与杜青棠当时的权势,燕九怀何以生长北里厮混市中?薛氏与杜青棠谈不上熟悉,但同为长安望族出身,年岁虽然有差距,总也不可能完全没机会遇见,所以她很好奇,杜青棠绝非吝啬之人,燕寄北武艺高强、不但是杜拂日的师父,而且身在江湖,与杜青棠本质上并无冲突,他的小弟子,以杜青棠的为人不可能不照顾,可是燕九怀若是跟着杜拂日一起在杜家习文练武、不说成为同样的世家子弟,有一个杜青棠亲自教养的名声,足以增添光彩了,若是燕寄北不愿意燕九怀被扯入长安望族的是非之中,以杜青棠之能,为他找个寻常富裕人家抚养也不难,何至于交给一个鸨母带大?

却听燕九怀用忿忿的语气道:“这也是家师后来离开长安的缘故,说起来都是杜老狐狸奸诈之故…”

薛氏一怔,奇道:“杜青棠怎的了?”

“他设计哄骗家师收下杜拂日。”燕九怀这么说时眼中闪过一丝恼怒,显然至今都是耿耿于怀,“家师因此对长安印象极坏,所以后来秋十六娘百般纠缠,便借口此事离开了长安。”

“杜家十二郎我虽然只在他幼年时偶然瞥过一眼,但却知道那位郎君生来箭技上面的天赋惊人,燕侠得徒如此居然并不满意吗?”薛氏这回是当真惊讶了,她自己就是一个好武的,因元秀天赋平平,薛氏教导起来极为气闷,在她想来若是教导到了杜拂日那种弟子,岂不是将遇良才之事?

然而燕九怀却笑道:“薛娘子不知,家师并不喜欢收徒,当初收下我原是一个例外,后来到了长安,杜青棠知道家师武艺超群,本有让那杜拂日拜师之意,但试探之下见家师心意已诀,便想了一个损招…”

燕九怀如今在长安已经打出了赤丸魁首的名号,就是河北第一高手夏侯浮白对这个尚未及冠的少年郎也是极为忌惮,只是燕九怀幼时却是个体弱多病的,燕寄北此人极为重诺,从他本为杀手,却因一诺而改成行侠可知!他虽然长年孤身一人往来,不喜累赘,但当时既然收了燕九怀为徒,自然也要为他考虑,便千里迢迢,带着燕九怀北上长安,寻觅名医,以求根治。

结果到了长安,师徒两个却因银钱用尽,极为困窘,原本以燕寄北的身手,银钱本无问题,奈何他转为行侠后,再不肯行盗窃之事,所以极为潦倒,偏巧遇见杜青棠,施以援手,还为他们介绍了其时已经在太医院中供职的耿静斋。

不过耿静斋在私人看病时,收费极为高昂,燕九怀当时年纪小,病情却不容再拖,燕寄北无可奈何之下,只得继续欠了杜青棠一个极大的人情,所以后来杜青棠请他赴宴,虽然燕寄北明知道宴上定有内容,但还是不得不去。

于是宴上杜青棠试出他并无收徒之意,回去后不多久,便传出重病的消息,连宪宗皇帝都惊动了,派耿静斋亲至玢国公府诊治,不多时长安就传遍了宰相积劳成疾,将不久于人世云云的消息,接着连藩镇都派出使者星夜入长安慰问与打探消息,朝中顿时风云突变——听到这个消息,燕寄北自然没有可能不亲自登门探望。

他不登门还好,一登门,杜青棠便毫不客气的将杜拂日托付给他,理由极为充足:杜青棠一生力主削藩,对藩镇从不假以辞色,在朝中又因先后参与了诛杀王太清、铲除曲平之,并怀宗皇帝以来逐渐崩坏的整肃朝纲等等,恩宠极盛,他活着时,倒也罢了,一旦身死,杜氏乃是长安望族,全部株连不至于,但他这一支却是免不了的,而杜家五房统共只有杜拂日一个后嗣,杜青棠岂能放心他留在长安?

而杜拂日仅比燕九怀长九个月,何况若说保护一个人,独来独往身无牵累、又武艺高强的燕寄北,比杜家其他房的长辈可靠多了,这样也不容易连累杜家其他房里。

梦唐为官四字,身言书判。宰相身为百官之首,这四字尤其讲究——昔年玄宗一朝,有人举荐官吏,玄宗皇帝每每都要询问一句“风度得如九龄否?”,盖因玄宗朝有宰相张九龄者,风仪极佳,后虽然因与玄宗政见不同致仕,但其气度却依旧使玄宗皇帝念念不忘。

杜青棠身为宪宗一朝名相,又是陪着宪宗皇帝从斗王太清开始的,辩才极佳,这一番托付当真是演得声泪俱下、唱作俱佳,燕寄北出身草莽,虽然草莽之中也不乏城府极深、心机百变之人,却如何能够与在朝中风生水起了多年、身为宰相的杜青棠相比?当下就逆了自己的性情,允诺收下杜拂日为徒。

于是,燕寄北这边松了口,杜青棠没过多久,便就在耿静斋精湛的医术下起死回生,重新精神抖擞的进宫谢恩、上朝参政去了…燕寄北性情耿直,却不愚蠢,见状如何猜不出其中有诈?燕寄北为人坦荡,既然怀疑,便再次登门质问,结果杜青棠厚颜无耻的一句——拜谢燕侠一诺千金,话里话外扣准了燕寄北守诺的软肋,甚至还声称燕寄北一句承诺救了他们叔侄二人云云,只是这一回他的吹捧气得燕寄北当场拂袖而去,只留了八个字——巧言令色、奸诈之徒!

燕寄北原本一腔悲壮之情预备替杜青棠背负起抚养杜拂日的责任,孰料却是被杜青棠看中了他言出必行的性情,狠狠阴了一把,其心情可想而知!

不过燕寄北为人守信,他既然答应了教导杜拂日,再痛恨杜青棠的无耻,对杜拂日的指导也是极为尽心的,而杜拂日本就天赋惊人,如此,燕寄北一等杜拂日出师,便毫不留恋的离开了长安,任凭杜青棠如何挽留,都坚持回了剑南…

元秀公主

正文 第二百九十三章 捏造?

[更新时间] 2012-06-21 23:48:21 [字数] 3176

“皇后平素与邱逢祥的关系如何?”回到珠镜殿,元秀秉退了身旁众侍,单独召了霍蔚来问话,霍蔚或者年老体衰,不及于文融腿脚利落,但要说到对宫里情形的了解,就是薛氏也不如他这等自小进宫的老人,若是没这份精明,当初也不至于被文华太后看中,打发到自己女儿身边了。

霍蔚听元秀这么一问便知道了她的意思:“阿家可是因为上回邱监过来说的话有所怀疑?”

元秀既然问他,这会也不隐瞒:“方才五哥将本宫叫了去,虽然说的都是一些闲话,但本宫总觉得五哥对韩王颇为留意。”

这句话入了霍蔚这样深宫之中积年老人的耳中意思可就重大了,霍蔚顿时敛了容色,郑重道:“老奴想着阿家所虑恐怕不至于的,先不说邱监与王太清、曲平之之流不同,虽然掌着内侍省与神策军,但这些年来却从未干预过朝政,否则先帝去时何以会叮嘱五郎好生重用他?再者,皇后殿下素来精明,小产也还罢了,毕竟胎儿尚未长成,可韩王殿下不但是五郎长子,如今五郎膝下子嗣也不多,若是一旦有失,岂会不仔细彻查的道理?到那时候即使没有实在的证据,老奴说一句诛心之语——这会五郎已经承了先帝大位,不比从前还为东宫时,尚需借助王家之势,若皇后殿下行这等歹毒事,五郎便是废了她也没有什么的,如今皇后殿下不想被废,惟有谨守本分,岂敢如此冒险?”

元秀听着他的话却摇了摇头:“邱逢祥是个谨慎的,就连先帝也对他极为重用,只是他若当真与王太清、曲平之不是一样,内侍省也还罢了,却做什么对神策军也抓着不放?神策军乃是禁军,主卫皇宫,当初王太清借皇祖沉迷丹术,把持朝政,这里面虽然有皇祖无心理会政事、起初几位皇伯伯年纪尚小的缘故,可难道没有皇叔祖在吗?前朝众臣又何尝甘心听从王太清之命?无非是因为神策军在他手里,不得已而为之罢了!”

“这…阿家说的也是,不过邱监到底不是王、曲那等乱政之人。”霍蔚似乎是下意识的这么说了,接着便全身一抖,忙不迭的跪了下去,“老奴多嘴了!”

“无妨,此处并无外人,你只管想什么说什么。”元秀不在意的摆了摆手,“其实邱逢祥不交神策军之军权,本宫倒也能理解几分,他毕竟是宫里老人,又是近身伺候过先帝的。”元秀把近身二字咬得极重——近身伺候,宪宗旧人,岂有不知道几件宫里旧事的?手里若是没点儿把柄依仗,性命不过是捏在了皇家手里。

霍蔚暗松了口气,元秀瞥他一眼,心里却是越发的警惕——霍蔚是文华太后所留,对元秀的忠诚想来是没有问题的,饶是如此,元秀当面问话,他到底还是帮着邱逢祥开脱,虽然这里面有两人都是宦官的缘故,但霍蔚这等人何等精明?又岂是会为了寻常交情的同伴贸然得罪自己主子的?

这样看来,邱逢祥此人不显山露水,倒把宫中盘踞得极为稳固了,如果神策军里也是这样…元秀心里转了转,道:“只是上一回他过来说的那些话,既是将矛头对准了郑美人自己,又等于为皇后开脱出来,本宫早先虽然也是疑心郑美人故意为之,但邱监素来事务繁忙,居然会为此亲自出面,却不能不叫本宫多想一想了。”

霍蔚沉吟道:“阿家说的也是,邱监亲自过来向阿家禀告此事,恐怕是有别的意思…说起来,老奴昨儿倒是出去打探过一些孟尹遇刺的消息。”

见他前一句话虽然顺着自己的话题,但接着就有转移之意,元秀也不点破,只是笑道:“哦?”

“老奴听京兆府中人悄悄的说起,孟尹为人精明仔细,平常时候在案头就备着几份奏折,上涂剧毒,触之则死,只是毒上面又刷了一层粉末,平举着拿倒不要紧,但不知道的人随手拿起,那粉末极易脱落,而且粉末极细,在晚上就更难察觉了,这样便不知不觉之中中了剧毒,那毒也不是当场发作。”霍蔚倒是真的出去打听了,此刻见元秀问起便娓娓说来,“京兆府的人发现孟尹后,立刻向宫中禀告,得了五郎口谕,令四门即刻警戒,又使禁军一同在全城搜查,确实发现一些踪迹,但那刺客兴许有极厉害的同伙,线索却在中途断绝——大安坊是最后发现蛛丝马迹之处,却不知道那刺客是不是出了城,至今都没有消息!”

元秀皱眉道:“孟光仪为人精明,他都找不到的人,咱们更不必指望,不过,孟光仪好好的,备什么剧毒奏折?莫非,他早就知道有人那晚会去寻他么?”

“这个老奴也问了,听说孟尹因为官的缘故,早些曾有人觑着孟尹上朝前,偷偷换过他的奏折,孟尹后来便在书房里准备了这些,因孟尹的书房平素就是张夫人也不会轻易踏入的,外人也分不清楚里面究竟哪些有毒,哪些无毒,所以更换孟尹奏章之事便再未发生过。”霍蔚道,“这件事情满朝文武里大半都知晓,也就坊间不知,那刺客却是凑巧赶上了。”

这么说来,那个刺客应该不是朝臣或者齐王派去的了?

元秀有些好笑,这孟光仪也当真够狠的,虽然准备有毒奏章混淆与威慑的是他自己,但孟光仪又不是燕寄北、燕九怀这等武艺高深、内力雄厚之人,他若是一个记差了或者失手拿错,说不定反而害死了自己。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若是没有这样的狠心,也不会让宪宗与丰淳都为他感到头疼,并在京兆尹的位置上一坐多年了。

“这么说来郑美人与刺客也未必有关系了,郑美人之父任职兵部,也有从三品之位。”元秀紧接着加上了一句。

见元秀这么说,霍蔚自然不会不识趣的继续说着郑美人,只是道:“阿家说的是。”他想了一想,道,“京兆府的人说那刺客武功极高,否则也不至于中了常人触之则死的剧毒后还能够逃远,因此在次日还按着孟尹从前的叮嘱,将解药里的几道药材尽都封禁了,这段时间,京兆府对永安、清明两渠盯得很紧,又将城中除了三内与望族府邸之外的水井全部登记造册,早晚各遣人探视一回,就是城里各处浮土,都全部扒开了看过,并不见有尸体,据京兆府认为此人恐怕尚在人世,只是寻不到人,一时间也没有线索,孟尹如今极为恼怒,听说这几日甚至动了进入各家后院搜查的念头!”

元秀不觉笑了:“这些人家怎么会同意?”

世家望族的面子且不去说,若是没找到,他们没什么好处,若是找到…就是找出来不是那刺客,累世望族,谁家没点儿后院的阴私?就为了孟光仪受了一剑,就要全部敞开了门让他搜查,换作了元秀也不会同意。

不过这样的高手,不可能是寻常势力所能拥有,说他是刺客,也没有杀孟光仪的意思,究竟是谁呢?

霍蔚已经排除了朝中众臣与齐王,元秀也不认为齐王有那个能耐指使这样的高手,何况齐王一脉若是有这样的高手,恐怕早就救了任秋,把孟光仪干掉了。

丰淳没有这个必要——他没有借孟光仪之事对付齐王、或者是借任秋之事追究到琼王身上,显然孟光仪之事不是丰淳干的。而且照霍蔚强调的刺客的身后,就是丰淳身边的暗卫,也不会如此轻易的牺牲掉。

长安能够派出无声潜入京兆府这样身手的人的势力,无非探丸郎、杜青棠、丰淳以及其他望族。

单是会中了孟光仪之计这一点,粗看似乎只有探丸郎,但探丸郎里的那位高手,那天正与杜拂日在高冠瀑布前斗得死去活来。

那么难道是藩镇吗?但任秋案又和藩镇有什么关系呢?

这件早已尘埃落定,只等秋后问斩便彻底结束的案子,背后又还藏着什么样的秘密?

元秀皱着眉头想了一想,她忽然想到,京兆府推断刺客武功高强,是因为他潜入孟光仪书房毫无声息,甚至连书房外咫尺处的侍卫都没有察觉,况且刺客离开也没有惊动任何人…这么说来,真正见到那位刺客的,只有孟光仪自己——所谓刺客中毒,也是孟光仪所言,甚至还大动干戈的封城搜查,还禁了药铺的药材…

如此声势,任谁都会信了。

可是假若这些都是孟光仪片面之言呢?他捏造出一个武功高明的刺客来,又加入了中毒、追查、线索这些,究竟有什么目的?

孟光仪遇刺之事是惊动了宫中的,这么说来,丰淳也应该是知情者,又或者,孟光仪这么做,根本就是丰淳授意的?

元秀沉吟着:“霍蔚,本宫若想悄悄去看一看任秋,不知道可有办法?”

事情既然由任秋案起,看来若想知道真相,还是要重新接触一下此案,元秀心里叹了口气,她当初带着薛氏出宫避暑,还以为已经脱了身,却不想还是没能完全的躲开。

……………………………

今天泡贴吧时发现有MM推皇家童养媳,表示很感动。

也看到有人说看名字不想看,于是深深的忏悔——冲动要不得!

元秀公主

正文 第二百九十四章 意外

[更新时间] 2012-06-22 22:59:05 [字数] 4102

任秋之案当初在长安闹得沸沸扬扬,那时候齐王虽然还在藩地,但杨太妃与昌阳公主却都在宫里,孟光仪为了防止意外,在审讯前一直将任秋藏得严实,后来丰淳送了左教坊风头仅在罗宝奴之下的舞姬哥舒夭娘给齐王为补偿,授意孟光仪从重判处,也等于皇家公开的否认了任秋的血脉,这件事情是上了朝议的,结果出来后,就是杨太妃再心疼这个见不得光的庶长孙,也知道大势已去,只得暗地里咬牙切齿,兼迁怒齐王妃罢了。

因此任秋如今倒是不必刻意的看守,就关在了京兆府的大牢之中。

京兆府大牢在七年前进出一向简单,原本长安就是勋贵满地走,高品到处有,京兆尹这品级外放或者算得一上一员大吏,放在长安却委实不够看,孟光仪前面几任令尹那都是个两面受气的主儿,略有身份之人到这里领人是连银子也不必使的。

等到了孟光仪时,却将这儿治理得戒备森严,便是霍蔚也还是好容易才觑到了机会陪元秀前往。

京兆府的大牢虽然阴暗倒也干净,里面的囚犯想来是知道了孟光仪的为人与手段,听到人声也没什么反应,霍蔚带着元秀一直走到了极深的地方,才看到一间单独的囚室里,陈设比旁边都要好些,角落里面还放了一张矮榻作为卧具,一个人倦缩成团,倒在榻上,背对着门。

引路的狱卒指着里面的人小声道:“那便是任家郎君。”

“可能进去谈话?”元秀看了眼霍蔚,霍蔚小声问道。

狱卒好心提醒道:“倒也不是不能,这一位是朝议都要问斩的,如今也没多少时候了,就是孟尹也是准他过得好一些的,只是他之所以问斩的缘故,想必两位也清楚,这位小娘子…”

元秀今儿虽然是刻意换了不常着的一套衣物,头上戴着帷帽,遮住容颜,穿了一件只得五六成新的丁香色夏衫,里面牙底掐银丝双鲤戏莲诃子,下面是坊间女郎常着的绿罗裙,但她的衣裙再旧到底精致,加上霍蔚先前打通关节也是微露身份的,狱卒自然知道他们身份非同寻常,任秋之所以问斩却是因为杀人,如今看来元秀年少,霍蔚年迈,若是就这么进去了,谁又晓得会不会出事?

听狱卒这么说了,霍蔚心里也有些打鼓,看向元秀问:“娘子?”

“叫于文融进来一起进去罢。”元秀想了一想道。

霍蔚松了口气,于文融是会些拳脚的,且年轻力壮,有他一起,谅那任秋经此打击,想来就算有心也伤不了元秀。

于文融原本是在外面等候,被叫了进来听霍蔚三言两语交代了情况心下暗喜,垂手道:“奴定当竭力保护娘子。”

狱卒见有于文融陪同,这才放了心,从腰间取了锁匙开了囚门,叫他们进去,叮嘱道:“孟尹怕是两个时辰后就会回衙,还请几位记着些时候。”

“有劳了。”霍蔚点了点头,递了一个荷包过去,狱卒笑着接了,等他们进去了,便重新将门在外面锁上。

囚门开合之声自然惊动了室中卧榻之人,任秋慢慢转过了头来,因室中昏暗,难以辨清,元秀走了两步险些被脚下的东西绊倒,一惊之下下意识的撩起了帷帽上的面纱,以求看得清楚,身后于文融察觉到她的不便,不待吩咐,就从旁边取了烛火点上,连点了三支,这才清楚的照出了任秋的模样。

瘦弱。

这是元秀乍见自己这个不被承认的侄子时的印象,任秋算着年纪也有十六了,也不知道是不是因年纪过小就成年流连风月之地的缘故,抑或是天生体弱,他显得远比年纪更为瘦弱苍白,肌骨甚至显出了几分干枯之象,有些茫然的看着元秀:“你们是谁?”

元秀一行,虽然都穿了常服,但一望可知是谁做主,于文融点了灯,霍蔚便拿自己的袖子擦了囚室里唯一的一张胡凳,元秀坐了,蹙眉又看了任秋半晌,才淡淡的道:“我是谁你不必管,我来这里只是想问你几件事。”

任秋狐疑的打量着她,冷不防问道:“你可是我的姑母之一?”

元秀被他问得一怔,却不想任秋看似瘦弱苍白,反应却一点也不慢,见她神色,任秋已经点一点头:“果然,你是我的哪位姑母?应该不是七姑母吧?”

“为何不是?”元秀沉吟着,反问道。

“听说七姑母美貌若花,但算一算日子她已经下降开府了,而你还是未嫁的发式。”任秋目光掠过她头上黑若鸦翅的双螺髻,冷静道,“所以你应该是我那同样有美貌之名的九姑母,是也不是?”

元秀蹙眉沉默了片刻,方淡淡的道:“本宫封号元秀,确实在先帝诸女里面排行第九,不过姑母之称,却不可当。”皇室从来都没有承认过任秋的身份,任秋到如今姓的也不是李,如今囚室里面虽然除了霍蔚与于文融,都是心知肚明的人,但她还是不能认。

况且,任秋生于齐王大婚之前,原本就是不受宗法承认的私生子,别说齐王妃自己有嫡子,哪怕没有,按着宗族之制,任秋也是进不了李家族谱的,正常情况下,齐王若是无嗣,也是从宗室里面挑选合适的人过继,而不可能接回任秋。

他的身份比外室子还要不堪。

如今齐王软弱,齐王妃自己有亲子,又怎么可能同意让他认祖归宗?

任秋显然也明白这一点,他也不争辩也不愤怒,只是淡淡的道:“阿娘提起时总是这样说,我渐渐也习惯如此称呼了,却不想一时口误,冒犯了贵主,还请贵主饶恕。”

“本宫瞧你瘦弱不堪,又听说你从半年之前就常往迷神阁里去与那女子相会,为此甚至亏损了身子,引得你母亲担忧,母子两个还为此起了争执。”元秀无心多言,径自问道,“孟光仪当时入宫去面圣时,本宫恰好在紫宸殿上,听他所言,道那女子死状极惨,可本宫看你如今的模样,委实不像是能够行这等事的样子。”

若是其他人,被收押了这些时候,憔悴不堪,倒也可能,只是任秋虽然明面上不被皇家承认,然究竟是皇家血脉,这一点就是孟光仪也是清楚的,否则又何至于急急忙忙把事情捅到丰淳面前,便是担心昌阳公主抢先到丰淳那里把人要走,后来宣判已定,任秋左右都是要问斩的,杨太妃与昌阳公主并齐王失望之余,自然只有对他狱中多加关照,虽然碍着身份不敢直接过来,但孟光仪在这一点上倒也没计较,只看这囚室收拾得犹如寻常人家卧房便知,若不是因为丰淳突然留了齐王和琼王都在长安观礼,这两人摸不准丰淳用意,不敢多事,恐怕这里早就是一派华美了。

就是方才那狱卒也说过——孟光仪是准任秋这些日子过得好些的。

听了元秀的问话,任秋笑了一笑,他本是躺在了榻上,到此刻也没打算起来,只是依旧不冷不热的说道:“哀莫大于心死,人死亦次之。”他年纪本也才比元秀长一岁,恰如春日之柳般正当繁华鼎盛的时候,虽然脸色惨白,忽然说了这么一句话来,到底显得凄冷。

元秀蹙眉:“莫非那莺娘不是你杀的?”她记性甚好,当日只在紫宸殿上听过了这与任秋交好的娼女名字,倒是一直记得。

听到莺娘的名字任秋这会却也是无动于衷,只是淡淡回道:“长安孟郎何等精明,自他任京兆尹以来何尝冤枉过一人?他说是我,那就自然不错了。”

“这却是为何?”元秀顺口问道。

任秋却讥诮的看了她一眼:“贵主该不会是来替我翻案的吧?”

元秀不觉语塞,便听他似笑非笑道:“既然不是,我又何必回答贵主的问题?左右过不了几个月我便要被当市问斩,又做什么要费这许多口舌?”说着他翻了个身,继续拿背对着众人,竟是一点也不打算理睬他们了。

于文融见状斥道:“你好大的胆子,敢这样对待贵主!”

“我为何不敢?”任秋虽然背对着他们,却依旧回话道,“左右我就要死了,贵主又不是来替我翻案的,又不曾为我带来什么好处,又不是我的什么人…将死之人,有何可惧?”他蓦然转过头来讥诮的看着于文融,“莫非你还要拿刑罚来恐吓我?如今我已在侯死,贵主难道一点都不怕这么做了传出消息,让天家兄弟姊妹之间多心?”

元秀皱起了眉,这任秋因为是私生之子,听说一直跟着其生母任氏过活,又听孟光仪说他年少狎妓,一度想还娶妓为妻,以至于生出了这一番波折,在元秀的想象里,理当是个缺乏教养、纨绔成性的少年郎,却不想进了囚室这些时候,这任秋的反应、判断,却比齐王出色许多,她先入为主,这会竟叫任秋占到了上风。

任秋虽然说自己是将死之人,不惧贵主,然而当真要为难他,以元秀的身份,几顿鞭子赏一赏也不是什么大事,可正如任秋所言,如今他已经被判了斩刑,元秀为了自己的疑惑前来询问无果,动刑逼迫,消息若是走漏传到了昌阳公主并齐王那里,齐王或者没这个胆子过来质问她,齐王妃想必也不肯为了自己丈夫的私生子得罪小姑,但昌阳公主必定是会寻她对质——齐王就算不问,心里定然也是极为不喜。

就是朝臣,也会指责公主不贤,欺人太甚!

元秀摆了摆手示意于文融噤声,打量着任秋道:“你说的这些话也对,不过本宫刚刚进来时,你也没有什么反对之意,想来虽然斩刑难逃,但心里还是有些挂念的,若有什么打算,本宫能够做到,也可以说来听听。”

任秋冷笑道:“我若想翻案,贵主难道做不到?”

“孟光仪是连今上都头疼的人,你太高看本宫了。”元秀并不受他之激,淡然说道,“另外你方才也承认了莺娘是你所杀,所谓杀人偿命,天经地义,本宫也不想干涉孟光仪的本份之责。”

“虽然如此,但杀人若有杀人的理由呢?”任秋沉吟了片刻方重新开口道,“譬如梦唐律上亦有规定,若是有盗匪拦路抢.劫,行人带剑自卫,将之杀死,把尸首带到附近衙中,确认了盗匪的身份,按制不但无需受罚,甚至有所奖赏,难道不是吗?”

元秀这回倒是真的有点意外了,没想到这任秋居然连梦唐律也看过,她皱了皱眉,任秋的生母任氏,原本是琼王之母罗美人娘家族人的遗孀,罗家在开国时倒也出过好些人物,但在武周篡唐时候因为忠于李室,被武周大肆杀戮族中出色子弟,后来中宗复位,虽然对罗家有所安抚,可究竟元气大伤,此后一时难有人才出现,便渐渐衰落下来,到了宪宗时候,已经彻底沦为寻常富户。

因此任氏原本的丈夫只是一个寻常之人,按理说,任氏的出身显然也是不高的,所以当初在紫宸殿上听孟光仪的禀告,觉得一个寻常妇人,犹如外室的身份,没有严父在旁,教导出来一个纨绔也不足为奇。如今想来,这任氏虽然是齐王先看上她的,但齐王再怎么软弱、不得宪宗皇帝喜欢,到底也是皇子,身边美人总也不至于少了,任氏一介寡妇,不但诞下任秋,还能够叫齐王顶着宪宗皇帝的震怒并齐王妃的不满这些年来一直将他们母子安排在自己的别院,并多有照拂,若没几分心眼,恐怕齐王再怎么舍不得,也早就被齐王妃想着法子断掉了这一重关系了——毕竟,齐王又不是没有嫡子!

何况长孙明镜绝对不是什么心慈手软的主儿,这些年来齐王府里进一个美妾都是千难万难,哥舒夭娘若不是丰淳所赐,可没那么容易进门!齐王府到如今都只得李钊一个子嗣,连位县主都不曾有!任秋这个皇室心照不宣的私生子居然活到了现在,元秀心里念头转了几转,开口道:“却不知道你杀莺娘是什么理由?”

元秀公主

正文 第二百九十五章 汇合

[更新时间] 2012-06-22 22:59:37 [字数] 3545

“我身在牢中不知外界之事,却不知道孟光仪向宫中禀告此事时,可曾提到那日莺娘房里还有一人?”任秋翻了个身,忽然问道。

这件事情,韦坦曾托了卢涣寻了借口入宫来说过,元秀一直记在了心里,这会任秋忽然提起,她也不惊讶,只是淡淡道:“本宫对朝政兴趣不大,是以孟光仪的奏章并未去打听。”

见任秋默然,她复问道:“还有一人是谁?”

“我一个有母无父的私生之子!固然衣食无忧,但生长坊间,时间长了身世岂能瞒住?左右邻舍鲜有看得起我的,家母又是一介妇道人家,等闲不出门的,长安这样大,平康坊里出入之人里面非富则贵,最不济也是有才,我如何识得?”任秋沉默之后,冷笑着说道。

元秀皱了皱眉,当日韦坦也说没有看到,如今任秋也说不认识,倒有些棘手,她问道:“那日情形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任秋这一回张口便道:“我照着从前的习惯,坊门才开后就进了迷神阁,那里面的人与我也是多半熟了,便有人引我去莺娘的院子,我与莺娘在一起时,素来不喜旁人在附近碍眼,所以她身边伺候的人并先前为我引路的小厮不必说就走了…”

说到这里顿了一顿,复道,“那时候莺娘妆面整齐,正在当窗梳妆,我进了屋,才与她说了几句话,便觉得屋中有些不妥,后来帐子后面翻出了一个人来,与我争吵了几句,那人身手极好,我不是他对手,只能看着他拂袖而去…之后我质问莺娘,她自恃与那男子交好,反过来讥诮于我,我一时按捺不住,把她杀了。”

这番描述他说得轻描淡写,元秀沉吟着,却听任秋忽的一笑,看向她的眼神竟十分傲慢:“贵主,听说齐王世子年纪比我小上数岁,不过代王世子年纪却是与我仿佛的,若是代王世子做了这样的事情,却不知道此刻可也会被关在这里等候处斩?”

“孟光仪素来公正,若是代王世子落在他手里,在在眼里,与你其实也没什么两样。”元秀瞥了他一眼,淡淡的说道。

“话是这么说,但若代王世子当真如此,恐怕就是今上也会想着法子为他脱罪,哦,今上何等身份?如此小事何必亲躬?只需略加暗示,自有人抢着替世子顶罪!”任秋淡淡的说道,“所谓公正,也不过是孟光仪能力之内罢了!”

元秀平静道:“本宫听了你这番描述,觉得孟光仪所判并无不妥之处,莺娘虽然是乐籍女子,但她若不好,你回头告诉了迷神阁的鸨母,你是阁中贵客,迷神阁的鸨母若非坏了脑子,岂有不替你好生教训她的道理?为着一个乐籍女子冲冠一怒,致血溅五步,使自己沦为阶下之囚,委实不智!”

任秋冷笑着道:“贵主此刻说来自然冷静,贵主身份尊贵,养在深宫,先后受两位太后视同掌上明珠,想必是深得母仪天下之教诲的?是了,在我杀莺娘前,尝闻魏博节度使之子贺夷简对贵主一见钟情,百般追求——不过坊间也有人私下里说,明面上看似贺夷简恋慕贵主,其实贵主早已与他有了苟且之事,甚至还借着迷神阁的地方私下幽会、我前几日听狱卒议论说贵主在七…昌阳公主下降后立刻离开了长安,说是避暑,但连昌阳公主的回门之仪都未参加,分明就是珠胎暗结,这才匆忙离开前去处置…”

“荒谬!”任秋口齿伶俐,这会忽然说得元秀三人都是惊愕万分,一直听到了这会于文融与霍蔚才如梦初醒,忙不迭的呵斥起来:“简直就是一派胡言!阿家冰清玉洁,这是何人胆敢在背后诋毁阿家名声?莫非不想活了么!”

元秀也是满面绯红,眼中闪烁着怒火!

任秋不屑的道:“贵主岂非一样易怒且不智?”

“够了!”元秀深吸了口气,摆了摆手,示意于文融与霍蔚都按捺下来,蹙眉道,“你这样激怒本宫又有什么好处?”

任秋懒洋洋的道:“大约是因为自己快死了,总也想寻一寻其他人的麻烦,贵主进来时难道没有瞧见么?这附近的狱卒都不多,这是因为斩刑判下后,我一直到处寻附近之人的麻烦,他们厌烦之下,这才站远了。想来贵主来时一定没有表明身份,给的银子也不多,居然无人提醒你?却是送上门来叫我出气了。”

饶是元秀对他之时心情复杂,此刻也不由得沉下脸来!

霍蔚怒极反笑:“你敢拿阿家出气?当真以为我等整治不了你了?”

于文融亦笑着道:“阿家一向慈仁,咱们跟着阿家素来也是与人为善的,如今倒是遇见了一个以为咱们好欺负的了。”

内侍因是阉人的缘故,自古以来心思便阴柔灰暗一些,自秦汉以降,内廷里面龌龊的勾当,固然不能说全是内侍所致,却也脱不了身,尤其本朝宦官专权,至今都掌着神策禁军,背地里的手段更是阴损毒辣,不足为外人道。

霍蔚是从前朝文华太后身边出来的老人,别瞧任秋方才几句话为难住了元秀,他手里却是尽有得是阴损的法子来收拾任秋,偏还能叫任秋无处诉说。

任秋并不惧怕,只是笑眯眯的提醒他们:“门外的人你们认识么?”

被他这么一提醒,三人都是一怔,下意识的回头看去,却见囚门下面果然出现了一双皂色快靴,外面也传来低声的交谈。

“是谁在外面?”于文融立刻沉声喝问。

回答他的却是囚门再次被打开来,方才带元秀一行进来的狱卒复领了两名华衣少年走了进来,一面念叨道:“孟尹一个多时辰后便回来,张小郎君你可要悠着点儿…”

“我理会得。”当先的少年微微颔首,看到元秀时也有一丝惊讶,待那狱卒出去了,才拱手道,“见过贵主!”

元秀的目光越过他落在了后面的杜拂日身上:“不必多礼了,两位如何会到这里来?”

“回贵主的话,当初学生的姑丈遇刺,刺客至今未能抓到,兼之京兆府中事务繁忙,姑丈便暂时将此事压下,只是学生的姑母究竟不放心,为抚慰姑母,学生便邀了同伴一起继续追查此事,也是略尽寸心!”张献复拱手答道,他如今正在国子监中读书,是以以学生自称,元秀点一点头,又看了眼杜拂日:“张家郎君所邀的同伴就只有杜十二郎吗?”

张献听她对杜拂日的称呼颇为亲近,暗松了口气,道:“回贵主,学生原本还邀了裴家的余光兄,只是他今日恰好有事不能前来,这才只有十二郎同行。”

孟光仪遇刺,与任秋案脱不开关系,所以张献要追查刺客,从任秋这边入手倒也是情理之中,只是…为何偏偏是自己也动了这个心思的时候,他们却也过来了?元秀想到此处,看向他们的眼神便有些意味深长,张献察觉到了,立刻道:“因先前我等已来过几次,而任秋之母任氏时常前来探望,所以听狱卒说有一位娘子已经在囚室,我等还以为是任氏,却是打扰贵主了!”

任秋虽然不得皇家承认,但也只是坊间相信罢了,宗室里面自然是清楚他的血脉的,就是朝臣里,也猜到了七八分,张献是张明珠之子,自然很清楚,如今元秀到了这里,也不知道是不是皇室另有打算?或者是等待风头过了,设计掉包?

他们两个不问青红皂白的一头撞了进来,却委实卤莽。

想到此处,张献便想立刻离开。

不过元秀察觉到他的想法,却不能就这么放他走了,当下笑了一笑:“张家郎君请先留步!”

“贵主可是有什么吩咐?”张献面上闪过一丝了然,随即转为镇定,不卑不亢的拱手问道,元秀笑了一笑,站起了身:“本宫今儿过来,只是对莺娘之死有些好奇,所以本想寻着案犯问一问,却不想任家郎君如今一心求死,什么也不想说,本宫也不想为难他,不知能够向张家郎君打听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