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安之身上有些热, 微微踢开些脚下被子,时久, 仍是燥热的有些受不住,下床吃了盏凉茶,揭开些窗帘,窗外灯笼暗光中, 无数雪片飞扬,被夜风裹挟着前仆后继的在窗上撞来, 发出浅浅声响。

待心思宁定下来,穆安之方放下茶盏,回床上睡了。

李玉华依旧是第一个到慈恩宫, 先给蓝太后请过安,问蓝太后昨夜睡的可好,早上膳食可合口味。蓝太后笑,“我都好。昨天又是一夜的大雪,我说你比早朝的都勤快,这么大雪,晚些过来又怎么了?”

“祖母知道我早上都是跟三哥一起出门,我也惯了的,早上他起床我就不放心丫环服侍,总得我瞧着些心里才踏实。早上一起用膳也有滋味,听小易说三哥以前早上都是有一口没一口的,素霜素雪她们都是侍女,也劝不动他。我陪他一起,也让他多吃些,不然早朝那么长功夫,吃不饱肚子怎么成?”

李玉华就有这种用关心三哥的口吻把自己里里外外夸一遍的本领,蓝太后笑眯眯的听着,李玉华的确也肯在三哥身上用心,三哥每天标配的衣裳是朝服,可朝服之外,里头穿什么样的棉服,脚下穿什么样的靴子,外头披什么样的大氅,腰间悬什么玉饰,这都是李玉华要关心的内容。

反正女人们说话就是这些家常里短,李玉华又夸了昨儿蓝太后赏的葡萄好吃,三哥也很喜欢。蓝太后道,“我这里还有,你回去时再带些回去。”

“那我就不跟皇祖母客气了,冬天升火屋里总觉着燥,三哥也爱吃些水气大的水果。”

“阿慎一早就如此。小时候有时吃水果太多,饭都耽误了。我都不让他吃太多,你也瞧着些,别叫他耽搁膳食。”

“皇祖母只管放心,有我哪。”

李玉华这种尽心尽力帮太婆婆照顾孙子的孙媳妇,简直就是孙媳里的模范。

祖孙俩说会儿话,蓝太后就带着太子妃二皇子妃公主宫妃们过来给蓝太后请安了,二皇子妃其实也是一早进宫,不过她要先去后宫给自己婆婆林妃娘娘请安,所以便是跟着陆皇后一行过来的。

大家彼此见过礼,李玉华就回到自己的位子上去了——二皇子妃的下首。

一些低阶妃嫔,行过礼就可回去了,蓝太后无非是留着陆皇后等几个位份高些的宫妃说话,另有太子妃、二皇子妃、李玉华三位孙媳,再有嘉悦嘉祥两位公主做陪。

信安郡主是与楚世子妃一道来的,她如今住在楚王府,进宫的事自然是同楚世子妃一起。

蓝太后还记得当年信安郡主在帝都的风采,先帝那样的宠爱信王,名义是手足,实际与父子无异。信王因是孝睿太后的老来子,胎里便有些不足,太医调养多年仍是弱于常人,信王妃成亲三年方有妊,生下一女,当天便被封郡主爵。

寻常亲王之女,多是在及笄后再请封爵位,信安郡主当年在宫中,较公主也不差什么。

蓝太后记得信安郡主那艳光四射的美貌,那高傲尊贵的仪容,唯有公主才可佩戴的凤钗在信安郡主的鬓间珠光闪耀……

这一切的回忆在看到那个伴在楚世子妃身畔鬓发灰白的半老妇人时都难掩惊容,直待楚世子妃、信安郡主跪在地上行起大礼,蓝太后方回神,连声吩咐身畔女官,“真个没眼力,还不快扶起来。”

信安郡主的面庞已经没有过去半分的美貌,却也多了岁月沉淀而来的温和从容,信安郡主行过大礼,虚扶着女官的手起身,“这些年我笃信佛道,懒于出门,幸得娘娘宽厚,容我放肆,这些年也没来给娘娘请安。今日过来,必得给娘娘行一次大礼,也是我的诚心。”

“是啊,一晃眼,咱们都多少年不见了。”故人是一种很特别的存在,你经年不见她,或者也并不想念,可见乍一见面,必然要勾起旧时回忆。而那回忆,纵然是坏的,可穿过这些年的光阴,彼时的爱恨怨苦都已褪了颜色,不复旧时模样,倒是多了些对岁月流逝的唏嘘。

好像真的是一转眼,大家就都老了。

蓝太后令宫人上茶,道,“记得郡主以往爱喝雀舌,你尝尝。”

信安郡主起身接过茶,道声谢,呷一口,赞道,“许多年没喝雀舌,倒还是旧时味道。”

“我这里还有,一会儿你带些回去,记得阿源也爱这茶。”蓝太后很自然的就提到了胡世子。

“这些年我精研佛法,世子喜恶,我都记不得了。”信安郡主手里握着茶盅,摇摇头,“他以往有什么事都要找娘娘的,想来我们的事,他也过来求娘娘来劝我了?”

等闲蓝太后为谁说话,底下人哪个不是踮着脚尖儿挤上前奉承,信安郡主却是直接问一句胡世子是不是过来求过情了。

蓝太后道,“咱们这些年相识,这也瞒不过你,我看阿源是真的知道错了。”

“其实,以往若不是想着安黎还小,我早就请恩典入佛门修行了。”信安郡主平静的说,“如今孩子长大成人,我也没什么可牵挂了。我与世子,恩情已断,尘缘亦了。”

两人正说着话,又有宗室命妇过来。宗室上年纪的命妇多是认得信安郡主的,只是这乍一见,纷纷不敢认,有些上年纪的命妇还眼睛里微微转着泪水,“前儿听说那姓周的狐狸精的事,就担心郡主,如今一见,可不是叫那狐狸精给咒了么。”

因为虽则男女有别,东穆民风开放,男女并非不能见面,胡世子也是帝都有头有脸的人物。胡世子的青年倜傥的模样大家是知道的,如今一看信安郡主形同老妪,身为女人,也免不了多些同情。

李玉华看一眼说这话的命妇,是一位宗室将军夫人。

说到前番周氏魇咒信安郡主的事,有一个起头的,大家便七嘴八舌的关心起信安郡主来。一群女人叽叽喳喳半日,待信安郡主告退出宫,蓝太后格外赏发补品,让郡主回家多补身体。陆皇后道,“我那里有一尊天祈寺开过光的观音,听郡主说你笃信佛事,这个就送给郡主,也是压惊保平安的。”

信安郡主谢过两宫赏赐,便跟着楚世子夫人一道退了出去。

蓝太后看着一屋子的金珠玉贵,吩咐道,“皇后你们也去吧,哀家有些乏了。太子妃、嘉悦嘉祥、福姐儿玉华留下来陪我说说话。”

陆皇后带着几个妃子告退。

林嬷嬷带着宫人换了新茶,连嘉祥公主也不禁坐的笔直了些,蓝太后道,“也没旁的事,你们也大了。太子妃是要主理东宫中馈的,嘉悦嘉祥你们也到了议亲的年纪,福姐儿玉华你们也是一府主母。我就问问你们,信安郡主想出家修行的事,你们怎么看?”

李玉华有些意外蓝太后竟将这事来问她们几个,不过,这不需她先作答。论身份太子妃最尊,自然是太子妃先答。

慈恩宫的炭火旺,太子妃鼻尖儿沁出几粒细密汗珠儿,她陡然想到太子昨日的叮嘱,“如果信安郡主进宫提及要出家的事,你一句话都不要说。”

太子妃有些不解,“我听闻信安郡主过的很苦,的确是被魇咒了,皇祖母特意召她进宫,怎么也要问候一句的?”

“那就只说关心信安郡主身体的话,关于她要出家的话,一句不要接,更一句不要说。”

太子妃想问为什么,太子还要看几份折子,太子妃不想他废神,立刻便应了。如今蓝太后问到跟前,太子妃斟酌着说,“旧时孙媳也未见过信安郡主,今天是第一次见,就是觉着郡主这些年怕是过的不容易,要不派个太医过去给郡主诊诊脉,开些调理身子的汤药才好。出家的事,孙媳说不好。”

蓝太后颌首,看向二皇子妃,这是蓝太后娘家侄孙女,二皇子妃道,“以前我也见过胡世子,他家的事,就算不知道的,一见信安郡主也就都明白了。可是想想,他们又是这些年的原配夫妻,老话也说,宁拆十座庙,不破一桩婚。要是有个两全的法子就好了。”

轮到李玉华时,李玉华头一句话就是,“让郡主出家。”

一屋子人都望着李玉华,蓝太后也看向她,感慨一声,“毕竟这些年夫妻。”

“夫妻不夫妻的没用,有没有情分其实也无甚要紧,我瞧不起胡世子为人,不管他是有一个妾还是有一百个妾,妻的位子他没有摆正。夫妻,可以不恩爱,但要互相尊重,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的话还要旁人教他吗?他如果待信安郡主有半分体面,信安郡主就不是现在老妪的模样!宠妾灭妻,帷薄不修,天下耻之,现在哀求郡主谅解不过是给他颜面全无的脸上再找回一星半点体面罢了!郡主是宗室女,恕我直言,胡世子这样的人品,不配郡马之位!”

李玉华当当当就是一通直抒胸臆,嘉祥公主忍不住击掌赞道,“以前我说你没什么见识,这回倒是说的不错。”

李玉华翻个白眼,嘉祥公主过去坐到蓝太后身畔,挽着祖母的手臂,“皇祖母,我看信安郡主也挺可怜的,她现在哪儿像胡世子的原配发妻,瞧着倒跟胡世子老娘差不多的年纪。”

“嘉祥你这张嘴。”蓝太后无奈斥一句,“快给我闭嘴,姑娘家不许这样说话。”

嘉祥公主嘀咕,“还不是皇祖母您叫我们说的,我说完了。”

“那也该先你大姐姐说。”蓝太后问嘉悦公主,“嘉悦你怎么看?”

嘉悦公主慢调斯理道,“我就是觉着信安郡主出家,应该比现在过的舒心一些。”

东宫。

听太子妃说过在慈恩宫的事,太子道,“三弟妹还真是心直口快。”

“我也觉着胡世子有些不像话了。表哥,昨儿我就想问,为何不能说信安郡主出家之事?”

太子拈了颗葡萄,细白的指尖儿一点点剥去葡萄皮,太子道,“信安郡主的归处关系到南安侯府世子之位的易主。南安侯是父皇心腹重臣,他的家事,我们不要插手。”

将剥出来碧色水晶一般的葡萄肉递到太子妃唇畔,太子妃不好意思的吃了,摸摸脸颊,觉着有些热。

太子抽出一块丝帕擦拭着指尖汁液,穆安之对胡家的官司要比旁人更加清楚,以穆安之的聪明,不会想不到这一点。信安郡主母子今不过是借周氏案的东风与胡家分割,实际没什么实力。穆安之不会看不透这一点,为何还会放任三皇子妃信口开河呢?

倒是自储位之争失利,穆安之就有些放肆胡为了呢?

不……

太子放下染污的丝帕,眼神盯着虚空中的某一点:应该说性情大变才是!

作者有话要说:ps:很久没发红包了,今天无规则掉落200个~大家晚安~~

☆、一一八章

侍女还未进屋回禀, 李玉华听到脚步声就放下手里的葡萄, 快步迎了出去, 她家三哥回来了。

穆安之大氅上挂着几瓣零星雪花, 在屋中热气一冲,转瞬消融。穆安之见李玉华一身锦绸红袄,忙握着她的胳膊往里走, “外间儿冷, 出来做什么,看冻着。”

“我不冷。”李玉华脸红扑扑的,嘴角还染了些深色的葡萄汁, 更加润泽, 配上她这身红裙红袄, 娇俏的紧。

穆安之笑, “那也小心着些,别大年下的着了凉。”

两人说着进了里间, 穆安之见桌上又有葡萄,先摘了一粒吃,李玉华拍他手,“手还没洗哪。”

“葡萄又不吃皮。”

穆安之笑着去了大氅换过家常棉袍, 伸个懒腰坐榻上,侍女仔细的将脚炉放在脚榻上, 穆安之跟李玉华说,“今儿个陛下封印,各部衙门也都放假了。”

李玉华一边儿吃着宫里带回来给三哥的葡萄, 一边把在慈恩宫的事跟三哥说了,也把她为信安郡主说话的事一并讲了,穆安之听的直乐,“你倒是痛快。”

“皇祖母特意留下我们几个问的,我当然是有什么说什么了。”李玉华自觉有理,“反正我说都说了,三哥,你在外可得跟我统一口径啊。”

“这是自然。”穆安之道,“原我也觉着胡世子不堪郡马位,按理不当让信安郡主出家,出家也该是胡世子出家。只是南安侯府显赫,也只得委屈郡主了。”

李玉华笑一句,“要我说,你们皇家跟我们小老百姓也没什么不同,原来也是看谁家有权势,不看谁家占理多。”

“许多时候还不如百姓家。”

李玉华却又不赞同此话,“你哪里过过寻常百姓的日子,你过上一天,就知道帝王家的好了。”

穆安之经历不同寻常,只想生生世世莫生于帝王家才好,李玉华则是个慕权势慕富贵的大俗人,她是愿生生世世都在帝王家的,哪怕没生在帝王家,嫁在帝王家也好啊。

李玉华做事,向来不做则已,做必做绝。

她既然支持信安郡主出家,胡安黎过来送年礼时她便未推辞,还特意打听了信安郡主现在的情况,让胡安黎去书房跟穆安之问个安什么的。

新年转瞬即至,皇家新年,自然热闹非常,李玉华年酒都吃不过来,而且,不只是出去吃,她自家也要摆年酒招待宗亲朋友。难得她这样爱热闹的性情,穆安之吃酒都吃乏了,李玉华还神采弈弈、精神的很。

许郎中骑着自家骏驴,提着两只烧鸡两坛子上等绍黄晃悠悠的去刑部给郑郎中拜年,这姓郑的也不知是什么脑袋,每年过年都要留在部里当值。

哪怕部里要留郎中当值,大家也是轮替着来的,结果,都欺负这老好人,谁都是年下一大堆的应酬,这姓郑的却是出名的懒怠交际,于是,哪怕轮到旁人,人家一央求,姓郑的就跟人家换了。

大年下的,哪怕不出去交际,在屋里热腾腾的炕上烤火也比在冷冰冰的部堂当值好啊。

许郎中真心觉着自己是百年不遇的大善人,这大年下的过来看这傻瓜。

晃到大门口的时候,许郎中把烧鸡黄酒分了守卫一份,大家都不容易,这么大节下的还要当差。听着守卫们连声谢赏,许郎中摆摆手,向后一拍骏驴屁股,骑驴晃晃悠悠的到刑部司当值的屋子里寻郑郎中去了。

郑郎中一向有早起的习惯,他此时已用过早膳,正在窗前书案整理卷宗。咚咚咚三声窗响,郑郎中一抬头就见到许郎中那张笑靥如花的脸,郑郎中也不禁翘起唇角,放下笔朝他招招手。

许郎中把骏驴交给小厮拴好,他大老爷一般背着手晃着烧鸡黄酒进屋,张嘴便是,“我这来拜年,可得有红包啊!”

“你比我还长一岁,好意思跟我要红包。”郑郎中笑着请老友过来,“你怎么不给我包个红包?”

“我虽年纪比你大,但长的比你嫩啊。”许郎中厚颜无耻的摸摸自己光洁的下巴,为了表示脸嫩,许郎中年过而立也不肯蓄须,的确是嫩,这把年岁还跟唐墨吵吵闹闹的。

郑郎中给他倒盏热茶递过去,“新年添新岁,这过一年了,得稳重些才好。”一手递热茶一手递红包。

因俩人是同乡同窗,少时郑郎中就常被许郎中敲诈,像这种明明郑郎中年纪小还要给许郎中压岁钱的荒谬行为,竟然就发生在以刑名著称的郑郎中身上。

厚脸皮许郎中高高兴兴收下红包,四下扫一眼,“别说,自从殿下到了刑部司,你们这值房都比我们另外三司体面的多啊。”

郑郎中道,“都是殿下关怀。”

穆安之属于话很少做事多的那种人,自他掌刑部司,刑部司上上下下都鸟枪换炮,倒也没有多奢侈,但就如这小小值房,以前跟猪窝有的一比,如今被子里外都另缝一层新棉布,五天就有打扫的婆子过来拆换,连带炕上铺的褥子单子也都一样。还有炕边儿上半新的书案,干净的青瓷茶具,当中置的黑铁火炉都擦的亮澄澄的仿佛能照出人影来。

火炉上咕嘟咕嘟的烧着水,边儿上放着几块红薯烤的皮塌肉陷一阵阵的红薯香往人鼻息里钻。许郎中拿了一块问,“你晚上又吃红薯了?”

“早上换炭火时才放上的。”

许郎中揭开宣软的红薯皮,大大咬一口说,“你胃口不好,少吃这玩意儿。”

郑郎中拿出点心包来给许郎中吃,许郎中大大的闻一口,“这是宫里的手艺,哪儿来的?”

“昨天殿下打发人送来的。”

许郎中还觉着自己带着烧鸡带着酒过来挺够意思,结果,谁想到大中午的,三皇子府给郑郎中送了食盒过来。打开来便是六菜两汤两样点心,那过来送食盒的下人道,“殿下说年下这几天小馆子不开张大馆子只接席面儿的单子,让郑大人别操心伙食的事,小的晚上再来。”

郑郎中连忙谢过殿下恩典。

恩典是小恩典,难得待臣子这样的细致。

许郎中自发多拿个碗摆上,把自己带来的烧鸡也一起上席,捣腾着一边儿烫酒一边儿说,“殿下一个大男人,断想不到这样周全,这定是娘娘的主意。”

郑郎中道,“娘娘不也是看殿下面子么,总归是殿下的恩典。”

“这样说也没错。”许郎中笑嘻嘻的烫着酒,跟郑郎中打听过年发了多少银子。郑郎中一张铁面,死都不肯说。

郑郎中当值第二日,就有人敲了刑部外头的鸣冤鼓。

等闲案子,其实不是大案要案,落不到刑部头上,一般都是先经帝都府。这件案子,正是件大案,敲鼓之人不是一家而是两家,所告之人并非平民,而是官居正五品,而且事涉年下刚结案的周氏,因牵连太大,且涉案时间太久,帝都府力不从心,转呈刑部。

原本他们这些下官,年初二也要到长官家拜年的,郑郎中这个,公私事一并就办了,得向三殿下请示这案子要如何办?

年前周氏案了结,穆安之就料到周家其他那几宗案子必然事发,却没想到是这样快,这样的迫不及待!

楚王府。

信安郡主沉声叮嘱儿子,“一定要面陈三殿下,告诉三殿下,这两户人家的事,我知道时着人过去,他们已经被人安置下来。这些年,我没有惊动他们。可这么些年,也没能查出当初安置他们的人是谁。这些事,要请殿下多费心,也请殿下多加小心。”

“是。”胡安黎皱眉,“谁会这样大废周章捏着这两家人呢?”

“多了去。南安侯府的仇人,你父亲的仇人,谁都有可能。”信安郡主讥诮的哼了一声,“若当初不造这样的孽,凭什么把柄都不会叫人捏住!”

作者有话要说:ps:晚安~~

☆、一一九章

街上随处可见的鞭炮红纸, 来往骑马坐轿哪怕挑担卖东西的在这个时节都换了喜庆颜色的衣裳, 认不认识的见面儿总能笑一笑, 这是属于新年的热闹。

皇子府更是张灯结彩, 年下虽人人都忙的脚不沾地,皇子妃娘娘却早吩咐下了,过年这月大家拿双俸, 不让大家白忙活。再加上年下赏赐, 这月基本上都能拿到三个月的月钱,故而皆干劲十足。

“跟你说这绛色沉,非得穿这件, 那大红的多好, 那才是过年的鲜亮色哪。”李玉华嘀咕着穆安之, 拿腰带给他在腰上用力一勒, 穆安之,“轻点轻点。”

素霜面露焦色, 就想上前搭把手,却是被素雪悄悄的拉住袖子。李玉华已经手下略松了些,给穆安之扎紧腰带,悬好美玉, 心满意足的打量一番,“行了, 虽然衣裳不咋地,奈何我这巧手一打扮,还是能见人的。”

穆安之平时衣物多素雅, 笑道,“那多劳你了。”

素霜捧上大氅,就要给服侍穆安之穿戴,李玉华摆摆手,示意素霜止步,李玉华取过大氅,踮着脚给穆安之披上,刷刷刷打个同心结,左右端量着,“成了。”

“那我去了。”

“去吧去吧,知道你懒得去应酬。中午我交待厨下给你送饭过去,晚上没事早点回来,大年下的还要去衙门,你这种精神,朝廷该给你发个表彰。”李玉华笑着送穆安之出门。

年下应酬的确多,李玉华是个爱热闹的乐在其中,穆安之则相反,李玉华有一样好处,她不强求人。何况,她是自小在乡间长大,知道穆安之这样尽心当差的人多难得。

郑郎中等人都未料到穆安之亲至,毕竟这样的案子漫说是在新年,便是平时,也不必殿下亲审。穆安之摆摆手,随意捡张椅子坐下,“继续问吧。”

这是一桩在刑部人看来很平常的案子,但对于两个家庭的伤害,即便在事后的第十八个年头,这些苦主依旧没有忘记当时的愤怒、痛苦、绝望、与悲凉。

牛家原是牛家村的村民,算是村中大户。牛老汉原名牛三,如今正是个鬓发斑白,腰身佝偻的老人,他跪在地上,整个人像只被风干的虾米。

“草民自问没有得罪过他老周家,他家闺女得了贵人青眼,我还送他家二斤肥猪肉。畜牲啊,我家长子,原在县里开铺子,周老豚这畜牲,借着跟我家大郎交好名头,趁大郎不在家,就把大郎媳妇给欺负了……妇道人家羞于见人不敢声张,那畜牲把我那孙女给欺负了。”牛三涕泪纵横,擦着眼泪,“大郎知晓此事,登时气个半死,过去周家讨公道,倒被那周家投进大牢,没几日就说病死了,让我们去领尸身。谁家病死的浑身是伤没一处好皮啊!”

牛三说着张嘴大哭起来。

那哭声里渗透多年伤痛,直穿人心。

哪所审案多年,见惯案情的几位刑部官员也忍不住有些伤感。郑郎中问,“之后呢?”

“我原想豁出我这条老命去,也要讨回公道……可那会儿周家闺女做了侯爵府的贵人,连县令都跟周家沆瀣一气,如何报得仇去?幸得族人解劝,老汉吊着这口气还没咽,就是想有朝一日青天再世,能为我儿申冤,为我媳、我孙女报仇!”牛三牙齿咬的咯咯想。

另一位也是丰田村的,一样姓牛,这位老者名唤牛炳秋,听这名字就知家里出过读书人。这牛炳秋据传家中曾祖中过秀才,他自己是童生,年岁瞧着比牛三更苍老些。牛炳秋来告周家侵田他家田地之事,牛炳秋叹道,“因两家的地挨着,我家是祖上传下来的六十亩良田,他周家不过三十亩薄田。周家自从得势,再不将村里人看在眼里,硬是拿他那三十亩薄田换了我六十亩肥田。哎,要凭着生气,早便气死了。以往没个说理的地界儿,听说如今周家那闺女做恶判了死刑,我想着,兴许还能过来说说理,就一并来了。求大人为草民做主。”

“你们既有冤情上告,刑部自然会秉公处置。”郑郎中简单的一句话,下头两家牛家人感激的叩头如捣蒜。穆安之指尖在膝盖上一叩,忽然问,“你们是什么时候知道周氏女出事的?”

牛三看看牛炳秋,牛炳秋道,“回大人的话,是在帝都跟着周家做生意的族人回去传的话,我们就都知道了。”

穆安之微微颌首,未再多言。

牛三牛炳秋两家人细陈过案情,刑部接下状子,就让他们回去等消息了。

接下来就是调查案件之事,总不能牛三牛炳秋说什么是什么,得待帝都府调查后再做进一步的审问,包括传问周家人。

这些事交给郑郎中便好。

穆安之在刑部呆了半日就回府去了,他素爱清静,此时不知怎地,倚榻看书却有些心不在焉。素霜捧来一盅暖汤,“殿下尝尝,这是厨下新蒸的椰奶盅。”

“放边儿上吧。”穆安之握着书的手垂在膝上,素霜揭开青瓷盖盅,一股馥郁椰奶香随着蒸气逸出,素霜将银匙递上,劝道,“这东西趁热吃才好,看殿下今儿个读书有些神思不属,可是有事?”

“玉华妹妹说什么时候回来没?”穆安之丢了书,接了银匙舀一勺椰奶,的确入口香浓。

“娘娘今天是去宫里给太后娘娘请安,往常都要下晌才回的。”

穆安之将银匙一丢,起身道,“我去接她。”

不待素霜再说什么,穆安之大步向外走去,几步没了影子。素霜急的直喊,“殿下大氅还没穿哪。”

“不冷。”远远传来穆安之一句,人已是走出院门,没了踪影。

素霜跺脚嗔怪,“也不差这么一会儿,万一冻着了,岂不叫人心疼。”

“心疼有咱们娘娘哪,姐姐担心什么。”云雀进来收拾着椰奶盅,顺嘴儿打趣一句。

“娘娘不在府里,咱们就更应多尽心了,不然倘哪里不周全,咱们岂不愧对娘娘的托付。”素霜望着窗外小路寂寂,唯几个粗使的丫环婆子在做些粗笨活计,不禁轻声一叹。

云雀笑了笑,端着椰奶盅赏了几个小丫环吃去。

穆安之大过年的还往刑部跑,这种勤谨把蓝太后心疼的不得了。由于穆安之以身作则,第二天杜长史就跑来了,穆安之一向体贴下属,与杜长史道,“我是懒怠交际,赶上有新案子,索性去衙门瞧瞧。你等年假结束再来。”

杜长史快步跟在穆安之身畔落后半步的模样,连声央求,“殿下您就让我跟您一道去衙门吧,我简直不能活了。”

长史不能活?穆安之瞥他一眼,“这是何意?”

“家务事家务事。”

杜长史有口难言,他虽然自己在外头过日子,可大过年的,杜尚书召他回去过年,他也不敢不回。结果,过年四天,他与杜尚书吵了五架,要不是看大嫂的面子,他都不能这么算了!

穆安之再瞥杜长史一眼,嗯,杜尚书有意为弟弟择媳的消息,现在于帝都并不是什么秘密。

说到这事,穆安之就有些不解,“名门子弟,纵是成亲晚些,定亲也多半是早的,你怎么到现在还没成亲?”

杜长史那张俊脸刷的黑了一半,穆安之道,“不愿说不强求。”踩着车凳上车,对杜长史道,“大冷的天,你也别骑马了,与我同乘。”

杜长史道声谢上了车,车声辘辘,杜长史说起自己的辛酸事,“原本家父在世时定过一门亲事,也不知道我爹当时脑子是不是病糊涂了,定的那女孩子我一点不喜欢,我爹过世后,我也不想耽误人家,就把亲事退了。”

“这还能退?”杜老爷子必然是病中不放心幼子,方给杜长史定下亲事。别说杜老爷子已经闭眼,就是没闭眼,父母之命定的亲,没听说有自己退的理!

穆安之内心很同情杜尚书,同情杜尚书长兄如父,却遭遇杜长史这样的弟弟,也是能者多劳。当然,穆安之也很怜惜杜长史,也不知道杜长史是怎么在一向肃穆严厉的杜尚书手下活到现在的。

杜长史不愿说自己那些没面子的事,连忙转移话题,“周家这案子,还真是有些迫不及待。”

“眼下只是两宗案子,走着瞧吧,墙倒众人推,接下来还不知多少案子要浮出水面。”穆安之似笑非笑的勾起唇角,“你来也好,只郑郎中一人,怕是忙不过来。”

非但杜长史,华长史听闻穆安之开始在刑部审案,也提前结束假期,精神百倍的参入到案件审理中。而正如穆安之所言,刑部接下牛三牛炳秋两人的状纸后,接下来,大批与周家有怨的苦主都蜂涌而至。短短五天,至穆宣帝开玺,刑部接下有关周家的案子大小共二十七起。

与此同时,李玉华与信安郡主走动也频繁起来,她时不时的就到楚王府串门子,与信安郡主说说话什么的,但有什么可口吃食,也都会打发人给信安郡主送一份。

楚世子妃私下都与楚世子道,“听说三皇子妃当着太后娘娘的面儿就说过,胡世子不配郡马之位,三皇子府这是真要为信安郡主主持公道啊?”

楚世子望着窗外经风而动的空枝,轻轻一叹,“刑部的事与咱们无干,信安暂住咱家,衣食上周全些也就是了。”

楚世子妃明白丈夫向来不沾帝都事的,她道,“我就是不明白,这南安侯府如此受陛下信重,三殿下这不明摆着要得罪南安侯府么?哪怕不能结交,也不该得罪才是。”

“结交什么?得罪什么?三殿下既在刑部,就该有掌刑部的本分,公允断案方是上策。”楚世子曲指轻叩桌案,“南安侯府再如何简在帝心,可也还有一句话,公道自在人心。”

“你是怎么了?”

“没什么。信安毕竟是郡主……”楚世子冷峻的脸浮再一丝怅然,“你别忘了,咱们的女儿,以后也是郡主之位。”

谁能永保富贵权势?

信安郡主受到这样的委屈,皇室仍不肯重惩南安世子,陛下就不担心宗室寒心么?

作者有话要说:ps:晚安!

☆、一二零章

周家所涉案情极多, 郑郎中做过初步调查, 刑部立刻发出传唤文书, 传周家在帝都的老二周二郎过堂问话。结果, 刑部官吏到周家时,周家就剩个管家看门,说是周二郎往通州老爷子那边儿去过年了。

郑郎中老刑名了, 焉能被个管家糊弄住, 冷笑一声,拿出五分官威当头压下,“往年你家二爷也去通州过年么?”

这管家以前跟着主子也威风过, 也见过主家与官员迎来送往、称兄道弟, 不过, 去岁他也没少跟着自家二爷到刑部给等侯秋决的姑奶奶打点。主家自身难保, 做下人的也威风不起来,管家抖了一抖胖墩墩的身子, “往年并不曾去。皆因去年是我家老爷子六十大寿,来信叫二爷过去一家子团聚。”

郑郎中冷冷一笑,“你家姑奶奶还在牢里,就是二爷过去, 这算哪门子团聚!”周二郎既是走了,管家就跟着一道去刑部问话吧。

审问管家, 一个主事就成,用不着郑郎中。

郑郎中把管家交给段主事,自己去找穆安之回话, 穆安之另翻出一份拘捕文书,提笔铺平写就,递给郑郎中。

郑郎中上前接过这份跨州的拘捕文书,躬身行一礼退下张罗一道出帝都的人手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