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安之不急看信,直说这木匣精巧,李玉华说,“木香姐新做的,她说近来长了很多本事,知道咱们从官驿寄信不便,就做了这信匣。里头是有暗层的,若是按错的开启机关,暗屋的销水便会洒下来,毁掉匣子里的信。三哥你快看吧,上面这封是裴状元写给你的信。”

“这机关之道,我还没见有人能胜过木香姐的。”穆安之说着拿起裴如玉的信,津津有味的读了起来。

作者有话要说:PS:晚安~~~~~~~~~~

☆、二一五章

从正六品到正五品, 短短两个台阶, 在官场上,最快也要六载, 裴如玉还是实打实靠功劳升的官儿, 放眼官场,本朝文官, 不, 男性官员中也只一个裴如玉了。

自从有了裴如玉的夫人白大人,裴状元在东穆朝的官场便不再那样光彩夺目了。裴状元官升的快,那是没跟他家夫人比。他三年升两阶,他夫人白大人三年由白身升到正三品。

裴状元的信中多有提及北疆之事, 在裴如玉看来,北疆绝对是最恶之的,那里地广人稀,族群复杂,民风粗犷, 但也是天下最有可为之地。

裴如玉在北疆三年便将北疆大概族群都摸了个底, 哪个族群在什么地方,首领是哪个,有什么样的性情, 部落出产什么, 都一一尽述,比写给穆宣帝的折子详尽百倍。

穆安之读着裴如玉的信,大漠黄沙、骏马驼羊的北疆仿佛一幅画卷徐徐展现开来。许多未说之言便在这信中, 裴如玉是有意常驻北疆,在北疆做一番事业的。至于穆安之在刑部的名声,裴如玉虽远在千里之外,也听闻过,很为穆安之高兴。让穆安之好好干,估计他再这么干下去,没几年朝中便要有人提及皇子分封了。

就穆安之与穆宣帝的关系,裴如玉显然认为穆安之分封北疆的可能性极大。

自裴如玉到了北疆,穆安之对北疆就颇是向往,他跟如玉是兄弟一样的情分,玉华妹妹和木香姐亲姐妹一般,这要到了一处,还不知要怎么亲香。

趁着裴如玉读信的功夫,李玉华也把木香姐的信又看了一遍,心中渐有主意。待裴如玉看过信后说,“以前我总觉着北疆肯定是个特别穷特别荒凉的地界儿,小九叔亲自去了,木香姐红梅姨也在北疆住了这好几年,连裴状元那样娇贵的人都能住下来,可见也是个不错的地界儿。”

穆安之立刻忙说,“是啊。以后皇子分封,我就想着,咱们离得近些才好。”

“就是这话。”李玉华特别赞同,“最好能分封到北疆啦,木香姐裴状元都在北疆好几年,咱们过去,熟门熟路。”

穆安之握着玉华妹妹的手,当真觉着二人心意相通,仿佛一人。皇子分封素来是大事,若是贫瘠之地,是有皇子妃不愿意去的。何况还是北疆这样的地界儿,这世上也就是玉华妹妹不论哪里都肯随他一起的。

李玉华心眼儿生得密,夜里跟三哥叨叨了半宿明年木香姐裴状元回帝都的事,然后还畅想了以后北疆就藩啥的,第二天李玉华把那新料子吩咐下去,一半给三哥和她各裁个短袄,剩下的一半让孙嬷嬷瞧着给蓝太后裁的衣袍。

李玉华是放年礼里一并给蓝太后送到宫里去的,还特特的夸了这料子一回,“三哥都没见过。”

穆安之没见过,蓝太后也是头一遭,“这料子新鲜,摸着绵软。”对孙嬷嬷说,“倘不是亲见,真不信羊毛能织出这样绵软的料子。”

李玉华立刻讲了一回这料子多么难得,“木香姐信里说北疆羊多,羊毛地毯,羊毛打的毡帐,还有羊皮做的靴子,她们那县里以前没什么做生意的,木香姐就教大家伙做这些,卖出去也是个生计。这是收了一年的羊毛里挑出的最细最软的小羊毛搓成线,一年就织了一匹,她托小九叔送了半匹过来,我瞧着正是冬天穿的,让孙嬷嬷瞧着给皇祖母裁的衣裳。”

蓝太后道,“你们留着穿呗。”

李玉华也很实在,“我跟三哥一人做了件短袄,他先穿了,说又轻又软,外头都不用穿棉袍了。我的想留年下穿。”

蓝太后摸摸她的发鬓,兴许是与李玉华投缘,她很喜欢听李玉华说话。其实,宫里宫外嘴里恨不能把心肝剖出来孝敬她的多的是,听听李玉华这话,半匹料子才给太后娘娘匀了一件衣裙出来,她跟她家三哥还一人做件短袄,太后娘娘这衣裳还没穿,她三哥就先穿了。好吧,亏得这是亲孙子。

可蓝太后就爱听,听了觉着实诚。

蓝太后笑,“那等年下咱俩一起穿。”

“哎。”李玉华响亮的应一嗓子。

杜府。

外头没有通禀,门便被推开,一缕极细的馨香混合着果香萦绕而至,杜尚书头都未抬。这世上敢不敲门就进来的也没谁了,杜尚书从不是没规矩的性子,但依杜尚书之能也没把杜长史调理得他一样的严谨肃穆。

杜长史把一碟子黄澄澄的桔子放到书案一桌,觑一眼他哥正在批的公文,声音放的不高不低中带着丝丝亲近,“今天我出门,见这桔子好,就买了两车,哥你尝尝这桔子可甜?”说着俐落的剥了桔皮,室内顿时一阵桔香,杜长史殷勤的送到他哥嘴边儿去。

杜尚书听瓣桔子,对墨盒一扬下巴,杜长史简直不必吩咐就过去拾起墨条给他哥研墨,一边磨一边说,“看我被你训练的,你这都不用说话,一个眼神我就知道。”

“噤声。”杜尚书办公不习惯有人在耳边聒噪。

杜长史知道他哥这习惯,也知道他哥这人特讨厌,每回想求他个事儿吧,他哥就各种摆谱。杜长史往墨池里兑了些水,“我这不是怕哥你寂寞么。”

杜尚书抬眼盯他一记,杜长史立刻不敢说话了。

待杜长史磨满整整一海,瞥一眼他哥手边两大摞公文,想着还是再去陪嫂子说会儿话,就见他哥左手拍了拍右肩,杜长史嘟囔一声过去给他哥捏肩,“哥,我现在好歹五品朝廷命官,你说说你这派头,家里有的是小厮,非得让我这五品官服侍你。”杜长史长叹,“要不说官大一级压死人哪。”

“知道这规矩,你还不上赶着巴结巴结我,也给你年终评个上评。”杜尚书话中带着轻松,显然心情不错。

杜长史扬着下巴,“你凭心而论,我这一整年随殿下大大小小审了多少案子,一等上上评那也是名符其实。”

“嗯,名符其实。”杜尚书递给他件公文,杜长史接了看,正是他这一冬的官员考核。他官职不高,评是吏部侍郎写的,自然都是些好话。杜长史一略而过,最后是他哥铁勾银划的一个准字。

杜长史这种极度自信的性情,他当然认为自己应当是上上评,但看到那个准字时的心情又是不同。就他大哥的臭脾气,跟旁人一样好,那叫平庸,总得强人一头,才算略可。杜长史得了便宜又卖乖,“哥你也算举贤不避亲了。”

“你算哪个贤?”

“上上等的贤。”

杜尚书感慨,“真有人一辈子学不到个谦逊。”

“干嘛要谦逊,我本来就很好。看遍帝都城,谁有大哥你这福气,有我这样的好弟弟。”杜长史继续给他哥捏着肩,随口道,“大哥你知道睿侯与玄隐阁的关系么?”

“影影绰绰听说过一些,不知真假。”

“我听说睿侯就是玄隐阁的老大。”

杜尚书笔尖一悬,略停片刻后方道,“这也难怪了。听说睿侯武功很不错,他出身寻常,等闲人家子弟往何处学那一身武艺,必有缘故。倘他出身江湖,就解释的通了。”

“睿侯是不是很怕痛?”

“你以为是你哪,碰破块油皮都要嚷嚷好几日。”杜尚书摇头失笑。

“你肯定不知道睿侯死前说了什么话吧。”

这个杜尚书还真不知道,杜长史告诉他哥,“睿侯说,他实在太痛了。哥你说,会不会当时睿侯伤的太重了。”

“胡说八道。睿侯当年以悍勇闻名天下,他到帝都时我刚中进士,还在帝都。当年禁卫军有我们少林的一位师兄,很有些不喜睿侯,他那时刚得老国公赏识入禁卫军。禁卫常有比试,其实睿侯武功还是差一线,但他悍不畏死,一场比试负伤二十几处,却是胜了这位师兄。事后自己也躺了一个多月。”杜尚书道,“你们年轻些,没见过睿侯。他是个一等一的人物。”

“那睿侯死后,陆侯为何跟陆公府分宗了?”

“这谁晓得。我那时就外放了。”

“我就不信哥你一点儿都不知道,跟我说说嘛,我可是什么都跟你说的。”

杜尚书无奈,“我真求你以后别什么都跟我说了。”

“快说快说,谁叫你听哪。”杜长史催促。

杜尚书道,“听说是因为北疆军权之争。”

杜长史当真是听到了新鲜事,不可思议,“他们叔侄争过北疆军权!”

“睿侯突然离逝,北疆那时初平叛,没了睿侯镇压,刚刚平叛的各部都有些蠢蠢欲动。陆国公陆侯当时都在北疆领兵,那时除了陆侯,他们叔侄尚未赐爵,陆国公年长,已是成名将领。陆侯刚进入军中不满两年,小有名声。”

“那北疆军权怎么会让陆侯执掌?”

“林将军与睿侯是过命交情,北疆军有二十万之众,领兵将领众多,林将军是其一,林将的父亲林大将军位在禁卫,是陛下心腹。而且,当时陆侯表示出强烈的希望掌军北疆的意愿,陆侯曾上折陛下,要继承父志。”

“可当时陆侯那么年轻,怎么看都是陆国公更稳健。”

“支持陆国公的北疆将领也有很多,不过,当时在北疆的还有一个人。”

“谁?”不知为何,杜长史的心都悬了起来。

“今永安侯,当年的永安世子。”

“难怪永安侯与陆侯交好,原来还有这样一桩旧情。”杜长史道,“永安侯府也是世代武勋,他家与唐家是上千年的交情,倘他家肯支持陆侯,难怪当时陆侯可得北疆军权了。”

杜尚书摇头,“这也只是些官场流言,具体因何,怕只有陆家自己知晓了。”

杜长史深以为然,“一个军权,也不至于争到宗族断绝吧。要是大哥你看中什么,我一准儿不跟你争,我打理的干干净净的双手捧了给大哥送来。”

杜尚书唇角翘了翘,“我看你就剩一张嘴了。”

“我就是只剩一张嘴也得先讨哥你喜欢。”杜长史嘴巴似抹蜜,杜尚书道,“我提醒你一句。”

“哥你说。”

“那些个玄隐阁的事,知道就可以,不要太放在心上。江湖事,江湖人,只是小道。真正高手如云、精兵百万的不是江湖,而是朝廷。”杜尚书淡淡道,“只有将眼光放在大道的人,方得长远。”

作者有话要说:PS:晚安~~~~~~~~~~~~~~~

☆、二一六章

第二一六章

杜长史过来巴结了他哥一回, 待用过晚饭, 天色已晚,杜尚书便让杜长史在家里歇了。第二日杜尚书晨起, 兄弟子侄一道晨练, 很是热闹。尤其杜长史很多天没回来,家中人气不要太高, 连大厨都不必吩咐就做了一桌杜长史爱吃的菜。

早饭后, 兄弟俩一起出门,一个去上朝,一个往刑部。

清晨薄雾淡淡,杜长史在刑部衙门前飞身下马, 指尖儿顺着领间柔顺的皮毛略拢一拢身上狐裘,就要进衙门当差,就听身后一声招呼,“杜大人请留步。”

杜长史回头,见自一畔过来个灰衣男子, 那衣裳的颜色与晨雾仿佛, 不留心当真不会注意。那人眉眼兴许是沾染了晨雾的缘故,带了些朦胧水气,愈发衬的眉飞眼翠。这熟悉的眉眼在记忆中追溯, 杜长史忽然一笑, 迎上前去,握着这人的手臂,亲切的喊了声, “白大哥。”

近前便看出,白肇东其实年纪不轻,只是他人生的实在太好,即便年过而立,仍有一股子说不出的青春气。纵一身简单的灰衣布袍,仍是掩不住的俊美出尘。倘往前数十年,便是两年前名震帝都才貌双全的状元裴如玉,论相貌,都不一定比白肇东更为出众。

白肇东眉眼间带了些暖意,反手握住他的手臂,“你现在做官了,不好再这样喊。”

“做官难道就六亲不认,白大哥,你什么时候回的帝都?外头冷,咱们进去说话。”杜长史一向性情骄纵,他交往朋友也不大看什么出身门第,只要投他眼缘,他就去交往。白肇东比杜长史年长十岁,两人能做朋友,还多亏一段渊源。

杜长史握着白肇东的手进了刑部衙门,他是穆安之的长史,故而当差的屋子离穆安之的正房很近,便在正房以东的房间。挽月开了门,穆安之不用他打扫,“去要壶热水来,沏好茶。”

挽月出去忙,杜长史随便捡张椅子坐了,问白肇东可用过早饭,白肇东知他一向随意,坐在杜长史下首,“我出门时用了。昨天原打算去找你,听你门房说你回了尚书府,就早上过来了。”

白肇东来刑部找他,所为何事,杜长史也心里有数,他问,“白大哥你什么时候回来的?”

“昨天刚到帝都。”白肇东道,“你是知道我的,我都是生意上买卖才会回帝都。魏家打发人去了闽州港,我不能不回来一趟,毕竟大将军曾与我有恩。”

杜长史撇下嘴,“那叫什么恩。”

白肇东笑笑,说起他的来意,“这次正好能看看你,也想跟你打听,魏家这案子,现在能不能探监?”

“他们父子的罪名尚未查清,探监不便。旁的人我可以代为安排。”

“旁的人就算了。”他跟魏家旁的人也不熟,白肇东道,“我带了些被褥过来,你帮我送进去吧。”

“行。”杜长史一口应下。

挽月端茶进来,白肇东起身去接,杜长史自己取了一盏,两人边吃茶边说话,杜长史视线不离白肇东的脸,白肇东笑,“总这么看我做什么?”

“好几年不见,白大哥你还是老样子。”真不愧是姓白的,杜长史见过来帝都做买卖的海商,在海上被海风吹日头晒,无不是面容棕黑,手脚粗大。白肇东原就是身量伟岸的大丈夫,因他天生的白皙,竟是出海几年还是雪白的皮肤,衬着他那俊美硬郎的五官,便是放在风起云涌的帝都,亦是出众人物。

“你也还是老样子。”白肇东在权贵圈里的朋友不多,杜长史算一个。

杜长史道,“将军府一应家什查封,谁给白大哥你送的信?”

“据信上说是将军府后街旁支三房的一位老太爷,我跟魏家人不熟,也没过去。魏家事我是来了找这里掌柜打听了打听,就知道男丁多下了狱,女眷还在府里关押。”白肇东如实说。

杜长史一哂,“现在找你回来,无非是想你出钱打点。”

“总是我的一桩因果,我年下原也要过来帝都的商铺巡视一番,这回也有我自己的一些事,再者,以后还要在东穆讨生活,就算为了名声,也不能接信不来。”白肇东如实道。

外头渐渐有当差的书吏跑腿的差役的声音响起,白肇东起身道,“这次我怕要多在帝都留些时日,你还要当差,我就不多扰你了。你什么时候回你外头的住处,我去寻你,咱们好生喝上几盅。”

杜长史想了想,“也好。一会儿我打发人把白大哥你带来的被褥送到程侍郎那里去。”

“他们在狱中可还好?”白肇东问一句。

“老将军也曾是简在帝心之人,此案是尚书大人亲审,并未刑讯。”杜长史说着送白肇东出门。

白肇东请他留步,“咱们不是外人,只是你送我出去,叫人瞧见难免不妥。你现在不是一个人,在三殿下手下当差,还是要谨慎些的好。”

“你这好几年不回,一回来消息就够灵通的。”杜长史止步笑道。

“不是我消息灵通,是你名声太响。”白肇东一笑,拱拱手,告辞离去。

挽月进来收拾茶盏,“好几年没见白大爷,我听说海商可有钱了,怎么白大爷还穿布了?”

“这就是白大哥的过人之处,朝廷法典规定商人平民都不许穿绸,虽则现在也没人管,家里略有富裕的也要买上三尺绸做件褂子的。可白大哥是何等细致人,哪里能学那等没见识的暴发。世上行事,谨慎些总没害处。”望一眼白肇东离去的背影,杜长史回身在薰笼上烤着火说。

挽月笑,“这话真不像咱们二爷说的。”

“不像我说,像谁说的。”

“像大爷说的呗。”

“去去!我但凡有句好话,就都像大哥不成。”杜长史道,“爷本来就天才纵横,远超凡人。”

挽月偷笑,要论自信,他家二爷是真的天才纵横远超凡人。

杜长史唤住挽月,还有件事跟挽月说,“明年开春有秀才试,我看你文章也差不离了,要不要去试一试?”挽月从小就跟着杜长史,俩人虽为主仆,却是一道读书长大,只是挽月天分寻常,不比杜长史这早早考取功名在朝为官的。

挽月道,“做秀才公也就那样,还不如跟着二爷长见识,等以后您发达了,再提携我不迟。”

“你还是跟你爹商量商量。”

“商量什么,二爷你不是常说,男子汉大丈夫,自己的事就要自己做主。二爷能做主自己的事,我就不能了?”挽月有些不高兴的哼了一声。

杜长史道,“我这是让你深思熟虑。”

“我这就已是深思熟虑了的。”

杜长史只得依他了。挽月平时是很好说话,性子也软,但越是这样的老好人越不能得罪,要是让挽月生气,日子可就有的难过了。

见杜长史没再提考功名的事,挽月高高兴兴的在薰笼里又添了几块银霜炭,把炭火点旺,不令他家二爷冷着。

三皇子府。

严琳将年下大宗的账目一一向李玉华报了一遍,这是李玉华的习惯,平常织坊的事,李玉华便托给严琳管着,但大宗的买卖她得知道。

如今年下要放假,除了工钱,还有按例,年底得发个大红包,也有地方叫喜面儿的,总归就是这么个意思。

李玉华说,“大家伙儿都卖力,忙了一年,这大年下的,得有这一道。先说年货,按人头算,每个织工一对肘子一对肥鸡,管事翻倍,大管事再翻倍。外头铺子里的伙计账房掌柜也是一个理。另外再拿出些银钱,这每个人织布都有记录,按织工织的布匹售卖价钱,提一厘,旁的染色、纺钱等也都有工钱对照,也按一厘来提,上不封顶,最少的也给二两。伙计掌柜,都按他们干的活来发银子,多做多得,少做少得,一样也是最少二两。”

严琳委实服气,“看遍整个帝都,也没多少人有娘娘的气派。”不说皇子妃娘娘出身贫寒,便是帝都富贵人家,也有的是面儿上大方,对下刻薄的。

李玉华笑,“这做生意嘛,就得让下头人知道,多劳多得的理。他们出了力气,干得好,拿得多,日子好了,后头才更有劲头。”

李玉华与严琳道,“我也就这么一说,下头作坊还有铺子的事,到底你更清楚,你们商量着来。倘有为铺子出过大力的,也要格外奖赏,一则不使人寒心,二则对后来人也是一种鼓励。”

“是。娘娘放心,我都记下了。”严琳还有一事同李玉华商量,“近来有位闽州港的海商白东家上门,他初始一单便有一万匹,并不要上上等的料子,中等棉布便可。给的价钱也好,只是他出身有些不同,我没立刻应下,想问问娘娘的意思。”

“这是个什么人?”李玉华说,一面寻思帝都权贵人家,倒没听说有姓白的。

“说来与近来倒了势的魏家很有些关系。”严琳在帝都多年,对帝都人事比李玉华还要更熟悉,“这位白东家原名白肇东,他的母亲出身不大好,原是帝都有名的舞伎,擅跳破阵舞闻名,据闻这白东家是魏老将军的私生子。舞姬是下九流,断入不得魏家门第,这白东家便随了母姓。不过,也有说是白东家少时得了魏老将军的青眼,便将他自乐户籍改为了良民。我听了七八种传言,白东家能从乐户转为平民,的确是魏家帮忙。这次魏家的官司又是在刑部审理,听闻白东家今天便去了刑部。”

严琳道,“不瞒娘娘,我心中既觉这这桩生意难舍,又担心倘白东家真与魏家有关连,此时做他的生意,怕给殿下惹来麻烦。”

李玉华道,“这样大的生意,也要给咱们些思量的时间。这无妨,我问问殿下就知道了。”

严琳又说了些旁的事,看天色将晚,便起身告辞了。

作者有话要说:PS:今天一更,明天双更~~~先把FLAG立出来~大家晚安~~~

☆、二一七章

第二一七章

姓白的商人, 可能是魏老将军私生子啥的。穆安之根本没放在心上,“这种事在帝都也不稀罕,魏家经这次的案子,能不能在帝都还得两说。正经魏氏子还查不过来, 他一个私生子, 能如何?该做生意就做去, 无妨。”

李玉华就有些不明白, “这大户人家不是顶有规矩的, 生了孩子还能不认?”

“有名分的妾室,当然要认的。倘是歌舞乐伎,陪人取乐惯了的,这样的骨血,多是以骨血混淆之名不认的。”穆安之道,“那个姓白的,倘没猜错, 怕就是这样的情况。”

“不会影响你们查案吧?”

“不会。”

不要说这位白东家只是一介商贾, 便是他在职在位, 也没的翻覆魏家案的能力。穆安之其实不明白,魏家也是百年世宦之家, 久在武勋行列,更是位在禁卫, 简在帝心,为何要贪这些黄白之物。

穆安之说起此事,“外头店铺无数, 帝都附近便有百顷之田,江南也有上万良田,真不明白怎么还要贪每月那些军饷。”

“查查都用在什么上头了呗,总得有个缘故。谁一家子也用不了那些银子,咱家皇子府,一年六万银子也足够了。魏家不就是个将军府么,难道花销比咱们还大。不说旁的,就是你说的这些田地,一年也得三五万的收成,倘再有生意,帝都只要有些背景靠山,哪有生意不赚钱的。这许多钱哪,有来处便有去处。”李玉华手里捏个葡萄吃了,跟穆安之道,“三哥你也尝尝,皇祖母给我的,特别甜。”

穆安之知道白肇东此人是自李玉华这里,但真正多些了解是因杜长史。杜长史也参与了审问魏氏案的流程,他与白肇东交好,自然要报备一声。

穆安之道,“听说这位白东家少时是乐户,你们相识也不为怪。”像小牡丹一样结交帝都权贵。

“昨天他过来,给魏家送了些被褥,我着人打发到程侍郎那里。”杜长史说。

“还真是魏家人?”

“的确是的。他年纪长我十来岁,我们是十年前相识的,那会儿我刚考了秀才,不再去内馆读书了,请朋友们吃饭,在合欢楼正遇着魏家老三做东,非要拉我们一道吃酒。实在不好驳他面子,便坐了一处。自来吃酒,叫一二舞乐助兴不算什么,他就点了好几个舞乐,楼里掌柜上来赔罪,说白公子来不了。这也不稀奇,偶有舞乐不在,换人就是,魏老三那性子,一杯酒就泼了那掌柜脸上,立逼着必要白公子过来吹萧助兴。后来人来了,我以为什么绝代佳人,是个身高九尺,相貌俊美的青年,看年纪看气韵不似欢场中人,魏老三又要人家敬酒,又要人家舞蹈,明白着折辱这位白公子。我瞧着无趣,就想去旁处饮酒,魏老三便嗔着白公子服侍的不好,愈发上了性子。

白公子也恼了,抄起一坛酒就给魏老三开了瓢,两相打了起来。魏老三也是白出身武将家门,连他带十来个服侍的,硬是干不过这白公子。可白公子也占不到便宜,叫帝都府抓了去。

魏老三还骂白公子,‘贱户之子,也配登魏家的门,再有下回,就送你到宫里才算清静’。

我当时不知是何因由,后来有人跟我说才晓得,这白公子是魏老将军与当年大名鼎鼎的舞姬雪衣仙子之子。雪衣仙子早早过逝,白公子就在合欢楼长大,听说他十二三岁就精通吹弹唱舞、诸行百艺,乐户行里不世出的天才。十五六岁时周游权贵豪门之中,冯侯爷尤其喜欢他,说他这样的资质,做一乐户岂不可惜。便请人教他诗书文章、亲授他武功兵略,便是他的名字白肇东,都是冯侯所取。”

穆安之忍不住笑,“冯侯是出名的刻板,平时最爱将规矩礼法挂在嘴边,还有这样的时候。”

“此一时彼一时,冯侯十年前也是帝都有名的倜傥人物,最爱与我们这些小辈玩笑。会变成这样的老古板,说来还与白肇东相关。”杜长史道,“白肇东跟在冯侯身边八年,说实在的,冯侯教导亲儿子也不过如此。彼时冯侯长女因夫丧回了娘家,冯姑娘青春守寡,不得开颜,冯侯与夫人夫妻恩爱,极疼惜这个长女,我们东穆并不鼓励女子守节,冯姑娘年轻尚轻,冯侯夫妇便都想为冯姑娘另许一门亲事,凭冯姑娘的出身,也有的是媒人说亲。

冯姑娘因夫丧之事,对再嫁之事很淡,冯侯想着,白肇东是个活络人,又喜音乐唱舞,冯姑娘在闺中时便弹的一手好琵琶,便让白肇东开解闺女。这一开解不要紧,白肇乐经冯侯调理教导,平时都能在冯侯身边做个书童,抄抄写写不在话下,气质神韵与先前大为不同,且他为人温柔细心,一来二去的,两人便生出情谊。”

说到此处,杜长史颇是唏嘘。

穆安之目瞪口呆,“那后来怎么着了?”

“冯侯再宠爱女儿也不会将女儿嫁给白肇东的,恼怒之下,将白肇东赶出了侯府。”杜长史道,“白肇东当时想脱离乐户,做一番事业,也对得起冯姑娘的一番深情。但他得罪了冯侯,谈何容易。无奈之下就找到魏家,想魏家出面,帮他一把。”

穆安之点头,“这也合情合理。”便是生母低贱,不能认祖归宗,可既有血亲,依魏家权势,出手帮白肇东脱离乐籍,也轻而易举。

“谁说不是。可魏家就这么奇葩,魏夫人的意思,白肇东自幼不体面,绝非魏家骨血,原本日行一善也没什么,但何苦因这么个伶人得罪冯侯。魏老夫人也不许魏将军帮忙,白肇东当时也急这事,就说愿意滴血验亲,这下子把魏家得罪惨了。魏家哪里敢让他滴血认亲,这要验出来,是认回他还是不认回他?

“我知道这事后,再想魏老三的说了那几句话,什么让白肇东去宫里做太监,真真是不知所谓,脑子有问题。”杜长史笑,“白肇东自帝都府出来后,想了个特别绝的法子,他去了魏家死对头秦家,请秦家襄助。”

“哪个秦家?”穆安之问。

“现任九城兵马司将军秦离秦将军家。”红泥小火炉上的陶壶咕嘟咕嘟做响,杜长史拉起陶壶沏了两杯茶,“秦将军原在禁卫任职,当年秦将军年轻气盛,与刚入禁卫的睿侯比武,被睿侯所败,自此离开禁卫军,转到九城兵马司当差。秦魏家两交恶由来已久,白肇东这事,魏家不肯援手,秦家就是为了看魏家的笑话,也会帮忙。”

“我说是冯侯教的好,白肇东这手段一出,魏家立刻就给他脱了乐籍,但有条件,让他远远离开帝都,不准再回。”杜长史吹拂着茶水中的热气,叹道,“乐户便是脱籍,三代内也不准科考,白肇东离开帝都后,辗转到闽州港,出海经商,现在是有名的商贾。”

穆安之问,“那你俩是怎么有交情的?”

杜长史笑,“当时他不是被罚帝都府么,我哥正好任帝都府尹,魏家还来我家走关系,想让他在狱中吃些苦头。先不说我哥那铁面无私的劲,也不可能去为难白肇东。魏家做事委实小器,我平生最看不上这样的人,便让牢头略关照他些,一来二去也就认得了。”

杜长史的确就是这种喜怒随心、爱憎分明的性情,穆安之因自己同玉华妹妹夫妻恩爱,且他正当青春,忍不住八卦一句,“那这白肇东跟冯姑娘的事怎么样了?”

杜长史搔搔鼻梁,有些理亏,“他离开帝都前想与冯姑娘见了一面,可他想进侯府是千难万难,殿下也知道我,素来热心肠。我就替他们传了回信,他与冯姑娘在天祈寺见了一面。殿下您不知道冯侯多么可怕。要不是他走的快,冯侯得宰了他。冯侯还到我家告我一状,害我挨我哥一顿捶,半年没能出门。”

穆安之看着杜长史,“你可真没少给杜大人找麻烦。”心说,冯侯没生吃了你,都得看在杜大人面子上。

杜长史想想也觉着少时好笑,“小时候就是特别热血啊。其实,我是想白肇东虽出身乐籍,倒比许多有身份的人讲究。他并不是诱拐冯姑娘,不瞒殿下,他至今未曾婚娶,皆因不能忘情。冯姑娘在静心庵带发修行,也未婚嫁,他们虽身份天差地别,却是真心相爱。不然,我也不会帮忙递信儿的。”

穆安之倒是相信这一点,杜长史是个聪明人,哪怕当年年纪小,白肇东要想骗他也不容易。虽然帮着白肇东给冯姑娘递信儿这事做的不大妥当,如今看来,人家俩人的确真心。

穆安之问,“那白肇东回帝都,不算违誓么?”

“魏家人送信让他回来。何况他虽不在帝都,可在帝都也开有铺子,他现在小有家业,这个时候回帝都,听说既有生意上的事,也有原本魏家助他脱籍,想还了这人情。”杜长史呷口茶,“至于旁的,就不知道了。”

穆安之抿口茶,“这位白东家在织布作坊定了一万匹棉布。”

杜长史有些意外,却也不太意外,“好眼光,白家布穿着很舒服,不容易褪色,是现在最好的棉布,倘是贩到海外,必能得利。”他沉吟着笑了笑,晃了晃手中茶盏,“倘他有旁的想头,也得赞他一声好眼光。”

穆安之笑着摇摇头,心说,小杜与他相近,自然看他样样都好。不过白肇东能被小杜另眼相待,少时还得冯侯调.教数年,魏家这次特意让他回帝都,想来自有其过人之处。

白肇东的确不负众望,更不负魏家打破约定召他回帝都的决定,他这样一个从未被魏家承认过的私生子,多年之后回帝都的第一件事,就是促成整个魏氏家族的分割。

作者有话要说:PS:呃,不该随便立FLAG,大家早些睡。。。

☆、二一八章

魏家说来也是百年世宦之家, 其实知道一点魏家近况的人或想不通,为什么魏家会把这么个名不正言不顺的私生子叫回来主持家族大事。

即便嫡支子弟因案入狱,旁支人口也有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