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宣就说唐老太养了他们兄弟几个,现在还能孝顺她的就剩下他一个了。他一边说一边红了眼圈:“我的几个哥哥到现在都还没消息……”

  吴显端着架子叹了一句:“当年父亲领兵,二十万人只回来了八万,不知道有多少儿郎都埋骨荒野啊。”

  唐宣机灵的双膝跪下开始哭吴将军的威名赫赫,说一说当兵的都盼着能在吴将军的麾下效力,道吴将军是天底下最好的将军。就是人死得早了点。

  他这里边说边哭,吴显是吴将军的正经儿子,人家都开始哭他爹了,他当然也不能干站着,所以吴小将军也开始回忆自己父亲。

  两人越哭越像亲人,吴小将军叹气,说老父已死,他虽年幼,但也有心承继父亲的遗志。他把饵刚刚扔下,唐宣立刻接过来道虎父无犬子!吴小将军天资聪慧,年少英雄,有他在,吴将军也能放心去了。

  吴显开始觉得唐宣果然是个机灵的人,就算人品上有些瑕疵,但瑕不掩瑜,都说大丈夫不拘小节嘛。接着吴显就拉着唐宣去练武,两人你来我往,打得好不痛快。

  吴显是家学渊源,正宗武术,唐宣是野路子出来的,但胜在是真刀真拼的本事,两人刚好打个平手,唐宣略胜一筹,但仍是惜败于吴小将军。打得挺痛快的吴显看唐宣更顺眼了,又留他小酌了两杯。

  临走前,吴显小小的提点了一下唐宣。“莫非唐少壮就打算一直屈居于人之下?我看唐少壮可是有大才的人。”

  唐宣立刻道:“一切听凭小将军吩咐!”

  吴显听着这话顺耳,只是让他去动手提拔一个光头兵,这也太丢人了,更重要的是他现在谁都使不动。

  想到这个吴显就有点咬牙,后悔当初打仗那三年应该提拔几个他看顺眼的,也不至于现在无人可用。

  他没办法,但他给唐宣找了个办法。“若是唐少壮有了好前程,想必宋家也会高兴吧?”

  第 52 章

  唐宣不是没有想过从宋家得到好处,在他娶了宋大海唯一的女儿后,他已经发现军营中一些人对他的态度改变了,有些大人会对他更加和颜悦色,一些不认识的人会主动跟他打招呼。

  但更多的人是在讽刺他借着老婆攀上宋家。

  唐宣从心底不想让人这么想,就算他真的有这个打算,但他也不愿意让人指着鼻子说到脸上。

  所以办喜事的时候他只请了营里关系较好的二十多个朋友过去,其他的人是在喜事办完后才吃到他送的喜糖。他本来就是怕有人在办喜事的时候有人说出不好听的话,免得难堪,等宋家姑娘娶进门了,事已经成了,别人再说什么也不会有影响了。

  但是唐宣私底下还是跟不少人因为这件事结了怨。在他还没跟宋家结亲时,大家的关系都还不错。可当他成了宋家的女婿,眼气他的人就多了。本来大家都一样,谁让他攀上高枝了呢?

  军营里都是些粗俗的汉子,嘴上不带把门的人挺多。宋大海家里有个嫁不出去的瘸腿老姑娘的事不少人都知道,唐宣娶了宋佳期后,不少人跟他半真半假的开玩笑时都爱捎带上宋佳期。

  比如有人就说唐宣,你媳妇是不是长短腿啊?后面有人接话道那关了灯还不都一样?

  唐宣虽然谁都觉得他是个好说话的,可他也不会让人这么把他的媳妇挂在嘴边。他也不会明着找人打,但暗里下绊子敲闷棍也没少干,借着别的机会给那些人苦头吃的事也常有。

  一来二去这梁子越结越深,营里也都知道唐宣最忌讳的就是人家说他高攀宋家。

  吴小将军这句话一说,唐宣回家路上想了一路。

  到家后酒已经醒得差不多了,宋佳期和招弟正在给他等门。等他回来,宋佳期烧水侍候他洗漱,招弟关了门熄了灶火就去休息了。

  六六让孙婆婆带着去睡了。屋里就剩下他们夫妻两个,宋佳期见他回来时情绪不高,认为他是跟吴小将军谈得不顺利。见他脸上带着红,知道他喝了不少酒,也就没带提吃饭的事。等他洗漱完了,宋佳期把水倒了,回来边铺被子边说:“你也别老放在心上,这事也没有一次就能办成的。再者还是娘说的对,人家是将军,就是有什么不痛快的,你也不能跟人家顶着干。”

  唐宣闷着头想自己的心事,听了这话慢半拍才反应过来,原来宋佳期以为他在吴小将军那里受了气,让人落了面子。

  “不是那么回事。”他摆摆手。

  宋佳期听了他的话就等他接着往下说到底是什么事,可唐宣不想告诉她,躺到炕上扯着被子蒙着头就睡了,把她扔在一边。

  唐宣一直到回军营那天都是一副想心事的样子,宋佳期见他上回不肯说,也就没打算再问。

  唐宣在军营里也在想这个事,翻来覆去发现自己无论如何张不开这个口。再说他要是真托着宋家的关系升了官,那些小人不更要说他了?

  他就转了个圈,硬着头皮托了别人。按说他这些年干得不错,上次出去打仗又平安回来了,虽说没上战场,但他是跟着吴小将军,也算拿得出去。这个事要是托对了人,送些礼也能成。

  可他刚对别人开了口,那人就奇怪的问他:“这个事你怎么不找宋大海给你办?他不是你岳父吗?”人家说这话一半是开玩笑,一半也是打听。办这种事就怕托多了人,回头大水冲了龙王庙,说不定就得罪别人了。

  唐宣含糊半天,只是说宋家老爷子正生病,家里人都为这个着急,他这点小事就不打扰他们了。

  “找您不是也一样吗?咱哥俩谁跟谁?”唐宣一边劝酒一边说。

  那人虽然答应给他办,但也声明不一定能成,何况这个也要看机会,突然间一个营里升一个人不合适,要借着升别人的时候一块把他推上去是最好的。

  这人拿着钱走了,可唐宣说的那些话也传出去了。宋大海当然立刻听说了,他自认对唐宣也算关照,虽然不至于像对自己儿子一样好,但看在他是佳期丈夫的份上已经常常照顾了。

  可唐宣的话就好像是宋家对他爱管不管,不然女婿升官这种事都宁愿托别人不托自家人。

  宋大海在营里的名声也挺好的,不说有求必应,但人家也都说他是个仗义的人。这种话让人传出来,一下子说什么的都有。

  宋大海没立刻去找唐宣问个究竟,而是借机让宋天保回了趟家,一方面是让儿子多回去跟儿媳妇亲近,二来也是让他跟王氏说,找机会问佳期唐家出了什么事。

  宋佳期听王氏说的时候差点炸了。

  “他一句话都没告诉我!”说这句话的时候她还很委屈,这么多年来她对唐宣也是尽心尽力。他一走三年,她养着儿子替他孝顺老人,一句委屈都没跟他提过。等他回来了也没说一句抱怨的话,何况自从她嫁给他,宋家明里暗里帮了多少忙?王氏每年都给他做衣服,天保有的他一定也有,六六长这么大,王氏疼他跟疼亲孙子似的。唐老太不是个好相处的人,习惯又多人又土,她看在是唐宣亲娘的份上从来不往心里去。

  想着想着,宋佳期眼圈红了。

  王氏本来也是一肚子火,听天保说起宋大海现在在军营里多尴尬,她就觉得唐宣这小子真是个白眼狼。可看宋佳期这个样,她不敢火浇油,只能硬憋着气劝她。

  “你先别急,唐宣那孩子我还算清楚,他不是这样的人。传话的都是那些唯恐天下不乱的,你先好好想想,就是他没说,你就一点都没看出来?”王氏说。

  唐宣每个月就回来一次,一次就住四五天。他在家里的时间少,所以一举一动宋佳期反倒印象很深刻,马上想起了上回他从吴小将军家回来后就有点不对头。

  王氏本来以为是唐老太或唐宣这母子俩商量着对付宋佳期,所以才突然跟宋家也生分起来了。一听这里还有忠勇伯府的事,反倒不敢确定了。

  她想不明白,决定让天保回去告诉宋大海。她这边先宽宋佳期的心,说:“我看这事还是你爹能想明白,你也别多想了。回去后记得别带脸色,你那个婆婆可不是个省事的人。”

  宋佳期从王氏这边出来就想了一路,她也是一开始猜是唐老太不知道为什么生她的气,在唐宣跟前抱怨了,他才突然对宋家这个样子。

  于是她回了唐家后,把一肚子的气都咽下来,决定这几天好好奉承唐老太,先让她消了气,唐宣那边才好办。

  唐老太见了她神色不变,反倒关心的问:“你娘身上还好吧?”

  宋佳期去宋家是借着王氏生病了的借口,便说:“还好,吃了两剂药好多了。”

  唐老太念了声菩萨:“这都是老天爷保佑。让你娘好好的歇几天吧,她这个年纪可不能马虎了。”

  一个晚上下来,宋佳期觉得唐老太不像对她有意见又藏在心里的样子。躺在炕上时她的脑子里还在转着这个事。

  会是因为吴小将军吗?可人家为什么想让唐宣跟宋家疏远呢?两家是亲家,除了亲兄弟姐妹,这是最近的亲戚了。

  她的脑子里天马行空的,还在猜难道是宋家跟吴小将军在政治上是支持不同的阵营?吴小将军这是想分化宋家?

  可吴小将军和宋家的分量根本不一样,人家也不可能吃错了药要跟宋家过不去,能跟吴小将军这样的朱门对着干的也应该是个差不多的大官。

  宋佳期脑仁都疼了也没想出个理由来。

  最后,她只能认为是唐宣自己想跟宋家分开了。这样一想,也能理解。她突然想起自从她嫁给唐宣以来,王氏和宋大海一直告诫她不要端架子,唐宣家穷,怕伤了他的自尊。虽然她自己不觉得,而且嫁过来后她也从来没在这个家端过什么架子,但她知道唐宣其实是有点介意的。

  宋佳期想来想去,觉得这可能才是真正的原因。然后,她就生气了。

  她嫁给唐宣,连儿子都替他生了,结果他就为了这种事还在记恨她的娘家?

  宋佳期冒了一头的火,决定等唐宣回来就要跟他大吵一架。这个事非说清楚不可!

  第53章

  唐宣这个月在军营里过得不怎么样,首先是那个他和宋家不合的流言。以前人们认为他抱宋家的大腿,现在他们却说他忘恩负义,还有人猜他会什么时候把宋家的瘸腿女儿休了再娶一房。

  他既不能追着每一个人解释,也不能冲他们发火。不管他怎么说他们夫妻很好,还有了一个儿子都没用。大家更喜欢说他跟宋家闹翻。

  宋大海特地找个机会把他叫过去,什么都没说,只是给了他两双王氏给他做的鞋。唐宣拿着鞋心里挺憋得慌,宋大海没问他,他也不能专门提起来这件事,何况别人只是说他和宋家吵架了,不知道他跑官的事,但宋大海一定已经知道了。他就是想告诉他也不能在这里说,何况他还想再瞒一阵子呢。

  该放假回家了,这是唐宣第一次不想回去。他总觉得既然宋大海告诉了,那可能宋家人都知道了,说不定宋佳期也知道了。

  他怎么跟她说呢?男人不会把所有的事都告诉家里的女人,她只要在家里带着孩子,发愁每天吃什么就行了。他就是跟她说了她也未必明白。

  唐宣决定如果她生气,他就受着,让她骂几句,要么打几下算了。

  等唐宣到家时,宋佳期刚好不在家。前几天六六看到邻居家的男孩站在家门口拖着长腔念‘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他站旁边看了半天,追着人家问背的是什么,那男孩告诉他是先生教的书,他回来就吵着也要去。

  宋佳期被他吵得头晕,哄他:“你才四岁,再在家里玩几年,等六、七岁了再送你去好不好啊?”

  六六不知道六、七岁是什么,宋佳期就教他扳着手指头查数,跟他说再放四回炮,穿四回新衣服就可以去了。

  六六刚刚答应的好好的,一会儿想起来了又吵着要去。唐老太知道了,高兴的夸他:“瞧我大孙子多聪明!这会儿就想去念书了?行!奶奶送你去!咱们明天就去!”

  宋佳期在旁边劝:“娘,他还小呢。他现在也就是一时闹着好玩要去,去了他准坐不住!等再大一点送过去才合适。”转头又吓六六,“跟先生念书不是好玩的!念不好要打手心的!”

  可偏偏六六不是个怕挨打的孩子,听了还是说要去。

  唐老太觉得孙子想念书是好事,早点念说明孩子聪明,不知道为什么孩子娘总拦着。她拍了板,让送六六去,还当场就把给先生的束拿出来了。

  宋佳期没话说了,只好去找邻居打听了那个先生在哪里开馆,然后今天带着六六过去了。讲好了让六六去坐一天,看他能不能听先生的话不捣乱好好念书,如果能再上学,如果不能就乖乖回家,过两年再去。

  正好儿媳妇不在,唐老太跟唐宣抱怨:“你说说她,六六想念书是好事!这有什么好拦的,我还没听过有当娘的拦着儿子出息的,六六以后有了好前程,还不是孝顺她。到那时我都死了,你说我图个什么?”

  唐宣听完当娘的抱怨,话却说的跟宋佳期一个样:“六六是小了点,他这个年纪去也念不好书,要是在学里闹起来,先生对他可不像咱们对自己家孩子那样惯着。人家打学生都是拿戒尺,打起来一点也不留情。”

  唐老太听了也有点担心,可她生气唐宣站在宋佳期那边,嘴硬道:“孩子不打不成才!先生打他,那是为他好!”

  正说着,宋佳期回来了,就她一个。

  唐老太见了忙问:“怎么就你自己回来了?六六呢?”边说边站起来往她背后看。

  宋佳期不太高兴的说:“留在那里了。”她带着孩子去,先生很痛快的就收下了,说学里还有比他小的,四岁过来开蒙不算早。六六也很听话的跟其他小孩子一起坐在长凳上,比在家里乖多了。

  宋佳期不放心,把孩子留在屋里,自己等在外面。结果先生看她在外面守着,让小童出来撵她。那话不知道怎么说的,她学不出来,但意思大概就是:这里是孔夫子的地盘,来这里的都竖家栋梁,是正经念书的地方。像她这样的无知的女人还是赶快离开,免得玷污了这里。

  宋佳期就是再生气也只能走,屋里先生的脸色已经很不好看了。她知道这些读书人都认为女人只能留在家里,有那些过于迂腐的几乎认为女人出个门就可以回家上吊了。她再留下来也是自取其辱,论嘴皮子她可不是读书人的对手,又不能像泼妇那些不讲理。再说现在这世道,女人的社会地位低,就是让别人评理也只会说她不对。

  宋佳期一步三回头的走了,回来这一路上都不放心。那先生说下学的时候掐着时辰来接就行了,可想想把那么小的孩子留在那里,她就满脑子都是可怕疯狂的想像,万一跟其他孩子打起来呢?万一让大孩子欺负了呢?万一被先生打手心了呢?罚站了呢?万一他乱跑,跑出书馆,书馆的人如果不找他,丢了呢?

  她就想先回来给唐老太说一声,然后带着点心和水再过去,先生既然不让她在书馆门口等,她在街上等总行了吧?

  唐老太一听就说:“那行,我跟你一块去。”说着就回屋去拿点心装水。

  最后是一家子都去了,孙婆婆和招弟留下来做饭,等六六一回来就能吃。宋佳期扶着唐老太,唐宣提着水罐和点心。

  他们就站在书馆旁边的街上,周围的小摊特别多,有卖馄饨的、卖豆腐脑的、卖包子的,什么吃的都有。

  唐宣拿着点心,觉得一会儿六六出来肯定想吃小摊上的东西,他伸手摸摸荷包,里头还有点钱。宋佳期和唐老太也是摸荷包,发觉有钱后都放心了。

  一家三站在这里,过了一会儿后,唐宣问旁边的小摊借了个凳子让唐老太坐着等,又给宋佳期买了碗豆腐脑,给老太太买了碗馄饨,让她们边吃边等。

  从他回来后,唐老太和宋佳期都发现他还是那副有心事的样子。唐老太给宋佳期使个眼色,这种事还是让当媳妇的去问,反正他跟媳妇亲。

  宋佳期今天让六六的事一打岔,倒是把唐宣跟宋家的事忘了,现在在外面当着婆婆的面也没办法问,伸手把他也拉到凳子上坐着,给他要了大碗馄饨让他吃。

  她也不跟他说话。

  唐宣见媳妇这次回来都不看自己一眼,也不说关心他一两句,就知道宋家的事她肯定也知道了。他心虚,又打定主意让她出气,所以姿态放得很低,一个口令一个动作,她让他坐下,他就坐下,她给他叫了东西吃,他就乖乖的吃。

  他这个样,唐老太一眼就看出来了,在心里恨恨的骂真是没骨头!见了媳妇就成这样了!她还没怎么着呢,你就这么听她的话!她要是敢咧一咧嘴,你还不把她当祖宗供起来?

  老太太气得不看他们。宋佳期也发现了,她看唐宣时,他就是那副陪笑的样子。

  心虚!这人一定是心虚!他干了什么对不起她的事了?

  宋佳期倒是没往宋家那事上想,她还什么都没说呢,他怎么会知道?

  她嫁给唐宣也有三、四年了,不说特别了解他,至少知道他不是那种特别怕老婆的人,他在家里还是挺有当家长的气势的。今天突然这个样,肯定是有大事发生了!

  宋佳期这会儿就想赶紧问他到底出了什么事?可孩子还没出来,婆婆在旁边,又是在外面街上,她是干着急又不能在大街上逼问他,只好一直用眼神施加压力。

  她这边虎视眈眈的,唐宣一看,果然是生气了,于是姿态越放越低,后来摊主都看出来了这一对夫妻是吵架了,男人正给女的陪不是呢。他又想看笑话,又怕他们在这里吵起来坏了生意,拿了碟榨菜送过去,笑眯眯的道:“瞧你们是来接孩子的吧?家里有几个啊?”

  唐老太接话:“就这一个。”语气里挺遗憾的。

  摊主见老太太接话,知道他们是一家的,想必这个是婆婆。再问:“几岁了?”

  唐宣给宋佳期碗里挟了两筷子榨菜,说:“刚四岁大,还小着呢。”摊主瞧见就笑了,看看,果然是夫妻吵架了。他说:“四岁就来念书了,这孩子真聪明啊!”见唐老太不吭声,摊主转头恭维唐老太:“还是老太太教的好吧?”

  唐老太夸起孙子就高兴,笑着说:“托福,那小子闹得很,不安生。”

  摊主说:“孩子闹才好呢,不闹怎么叫孩子。”

  唐宣又给唐老太和宋佳期一人买了个茶叶蛋,摊主也给他拿了一个,挺同情的看着他,说:“你这么大的个子,吃一个够不够啊?”

  唐宣正掏钱,见状只好又多数了一个子,说:“够了,老板的馄饨挺实在的。”

  摊主挺好奇的,看他那么大的个子,旁边这个媳妇看着不像个厉害的啊,他怎么被他媳妇吃得那么死?问他:“我看你这副身板,是当兵的?”唐宣长得高大,身上煞气挺重,可又不像屠户,摊主看人挺准的,一下就猜中了。

  唐宣笑笑,不接腔。当兵的可不是什么好人,像这路边做生意的,一般都不愿意接当兵的客人,他们腰里带着刀,衙门里的人又管不住,一来就三五成群,吃东西常常不给钱。摊主们为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通常见了他们都是好声好气的把他们送走,从不提收钱的事。

  所以唐宣从不在外头说自己是当兵的。

  摊主见他不说,心里倒认为自己猜对了,当然就不肯收茶叶蛋的钱了,还又给他添了一碗。旁边的摊主也听到了,也送过来一碗豆腐脑,见唐宣抬头还冲他笑笑。

  唐宣见周围的人都看过来了,立刻不肯再说话了,低头几大口把东西都吃完,放下钱就站起来了。

  宋佳期和唐老太在外面都听他的,见他不吃的也跟着站起来了。

  摊主把碗收了,数钱的时候发现他连刚才添的那一碗和旁边送的豆腐脑的钱都给了,把钱给旁边的摊主后,还是照样跟唐宣搭话。他看出来了唐宣不想再理人了,可对他们来说,多个朋友多条路,再说能够跟个当兵的套上关系也是好事。

  摊主见时候差不多了,就跟唐宣他们说:“小的孩子这时候就该出来了,他们下课早。等他们走了,大的孩子还要接着听新课、练字。”

  本来不想再跟摊主说话,一听这个唐宣也不得不跟摊主道声谢。他一开口,摊主就连连摆手笑道:“谢什么?一会儿你家小少爷出来了,过来喝碗馄饨就行!”

  唐老太和宋佳期早就过去门口接孩子了,可是等那些小不点似的小娃娃们都出来完了也没看到六六。婆媳两个一下子急了,互看一眼就往书院里进。门口看门的拦着她们:“你们干什么的?”

  宋佳期赶紧说:“接孩子的,我家孩子刚四岁,刚才没出来啊。”

  唐老太则是陪着笑对那人说:“要不你帮我们进去看看?这小家伙皮得很,说不定跑到哪里去了。”

  看门的也怕孩子乱跑,要是乱跑到先生的屋子里乱拉乱尿怎么办?他让人在外面等着,他进去找找看。

  唐宣也过来了,见没接着就把东西递给宋佳期说:“我进去看看。”

  结果他抱着六六跟看门的一起回来了,别看那看门的敢拦着宋佳期和唐老太,可是对着唐宣这样人高马大的男人他还是挺客气的,见了等在外面的婆媳两个就稍稍说了两句。

  “你们家这孩子啊,太皮了。刚才先生让他走,他非要留下来跟大孩子们接着学,还说为什么他们不用出去?这又不是闹着玩的,就是让他在那里,他也听不懂啊?”

  宋佳期和唐老太赶紧陪不是,倒是唐宣不高兴了,瞪着那个看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