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愈发惊愕莫名:“他杀谁了?”

李道正怒道:“我咋知道?官差进门锁上那姓郑的便走了,只说了一句他杀了人,现在已被押进泾阳县了!”

李素很快冷静下来,想了想,道:“官差还有没有说别的?”

李道正哼道:“官差还说,周县令请你有瑕时去泾阳县衙一行,毕竟这个姓郑的是咱家的人,招呼都不打便拿人,有点不讲究,周县令说要给你赔个不是。”

李道正越说越气,怒道:“这个周县令欺人太甚!咱家是陛下御封的县子,而且是泾阳县子,名义上说,整个泾阳县应该都是你的封地,这个周县令竟敢招呼都不打便来咱家拿人,简直混账!”

李素苦笑道:“爹,‘泾阳县子’不是这么论的,人家公主的封地才三百亩呢,我这个最末等的爵位哪有可能把整个泾阳县给我?爹您忘了当初封爵的圣旨上说了,只给孩儿一百亩封地,就在太平村里…”

李道正很固执,闻言立马瞪起眼:“放屁!泾阳县不是封给你的,为何要在你的爵位前冠上‘泾阳’二字?陛下为何不索性封你为‘太平村子’?”

“这…”李素语滞,沉思半晌,缓缓地道:“爹您说得好有道理,孩儿竟无言以对…”

李道正得了理,态度愈发猖狂,怒道:“就是么!泾阳县都是你的,杀个人咋咧?虽然那姓郑的我早看他不像好人,但他再坏也是咱家的人,招呼都不打便冲进咱家拿了人就走,还把不把咱们县子府放在眼里咧?儿子,你现在就去泾阳,问问那周县令,敢欺负县子,他眼里有没王法!”

很没有是非观的说法,李素这是第一次发现老爹居然如此护短,平日在家总看那郑小楼不顺眼,说他眼里有戾气,不像好人,可是郑小楼被拿,老爹却如此生气,当然,护短只是生气的其中一个理由,李素估计最大的理由是周县令不打招呼的举动,令这位县子之爹很愤怒,觉得丢面子了。

认真说来,其实李素也有点愤怒,愤怒的原因和老爹一样,一是护短,二是丢面子。

周县令的做法确实不讲究,如今虽说是国法如天的年代,但终究还是人治大于法治,很多事情都是面子上的事,一个小小的县令招呼都不打,派人冲进县子府拿人,委实有点过分了。

“爹,您在家里安坐,孩儿这就去泾阳走一遭,这事不办妥当,孩儿以后不叫泾阳县子了,改叫泾阳孙子!”

第二百一十七章 因果报应

李素骑着马,和王桩一起朝泾阳县城飞驰而去。

刚才在老爹面前话说得很满,这事不办妥当以后改叫泾阳孙子,老爹听后欣慰极了,二话不说把李素先抽了一顿以示夸奖。

儿子成了孙子,爹成什么了?泾阳儿子?

这个辈分不好论。

气急败坏的李素不停策马狂奔,周县令不讲规矩拿了郑小楼,自己莫名其妙被老爹抽了一顿,此时的李素窝了一肚子的火。

风声在耳边呼啸而过,寒风刮得脸蛋生疼,眼中的景色快速倒退,一个多时辰后,李素王桩二人赶到了泾阳县城。

县城离长安虽只有数十里地,但繁华程度却天差地别,相比长安城的热闹,泾阳县冷清多了,时值深秋季节,天冷得邪性,街上空荡荡的,只见寥寥几条人影走过,街边的酒肆里三三两两坐着路过打尖的胡商,一群群的骆驼堵在大街中间,发出阵阵恶臭。

李素皱眉捂着鼻子从胡商队伍中穿行而过,赶到泾阳县衙时已是快黄昏时分了。

这是李素头一次见到这个年代的县衙,以往进的地方皆是高门府邸,或者是富丽堂皇的太极宫,眼前这县衙跟那些豪门和宫殿比起来根本就是西方雷音寺和本地土地庙的区别,根本没法比。

天快黑了,县衙里的官差们都下了差,两扇木栅栏将大门横隔开来,门口站着两名值守的官差,见李素二人牵马靠近,官差挥手驱赶。

“官衙已下了差,有事明日再来。”

李素哼道:“破地方当我乐意来么?你们周县令请我来的,你进去通禀一声,就说太平村李素来访。”

官差显然不认识李素,上下打量他一番,见李素只是一个十六七岁模样的少年,不由冷笑:“你是何人?有何资格见周县令?”

李素懒得跟这种小喽罗废话,抬腿便往县衙里走去。

见李素如此态度,官差不由大怒,单手按刀喝道:“站住!官衙岂容你乱闯,是想造反么?”

李素原本心里便窝着一股子邪火,见有人拦路,邪火蹭地往外冒。

啪!

一记耳光扇过,官差被抽得半边耳朵嗡嗡响,回过神刚把腰侧的刀拔出一半,一块白色的牙牌递到他面前…

“看清楚了吗?”李素龇着一嘴白牙嘿嘿冷笑。

官差动作凝固,脸色时红时青,拔出一半的刀却不知不觉插回了刀鞘。

啪!

又是一记耳光。

“看清楚了还不给我滚进去通禀!”

周县令四十来岁年纪,相貌普通,搭配长久形成的淡淡官威,看起来倒也颇为端庄。

此刻李素跪坐在县衙内堂的方榻内,饶有兴致地观赏着内堂院子里种的一小片竹林。

周县令端坐主位,自见到李素开始,脸上的苦笑一直未曾消褪过。

“李县子大驾莅临,下官不胜荣幸,只是…县子来便来吧,何必大动干戈…”

话说得已经不算含蓄了,很显然,周县令对李素抽官差耳光的举动不满。

李素笑意盎然看着周县令:“县令言重了,本来呢,上门即是客,客人拜访主人自然要斯文一点的,可是县衙门口那个守门的戳得我直冒火,况且…周县令派人冲进我家拿人的时候也没见怎么斯文,所以我也想尝试一下仗势欺人是什么滋味,嗯,试过以后滋味果然不错,难怪周县令派来的官差在我家横冲直闯,招呼都不打拿了人便走…”

周县令脸色有点发青,他也听出了李素话里的意思,派官差冲进县子府拿人,这位县子大人更加不满,刚才在门口抽人恐怕不单单是官差得罪了他这么简单,多少有几分报复和示威的意思。

其实从身份上来论,李素和周县令是差不多的,李素品级虽高一点,却没有实权,而且县子这种爵位也算不得太尊崇,长安街头一块砖掉下来,虽不至于肯定砸中一个县子,但几率却还是很高的。

周县令浓眉一掀,有心想说句硬话顶回去,眼角余光看到李素脸上那一抹似笑非笑的表情,周县令悚然一惊。

李素的身份周县令可以不忌惮,但李素这个人的品性却不得不忌惮。

泾阳县离长安城只有数十里,关于李素的事迹早已传得沸沸扬扬,周县令自然也听说了,眼前这位少年郎别看年纪小,可胆大包天,不但领着长安城一帮子纨绔子弟肆无忌惮地冲进度支司,痛殴五品郎中,而且还敢独自一人东市街头废了东宫属官的手脚。

似乎这天下没有他不敢干的事,今日若在这县衙内跟这无法无天的小子闹得不愉快,谁知道他会不会对这个七品县令动手?太子跟前的属官说废便废,没有半点犹豫,他这个七品小官怎么会看在眼里?

利弊权衡之后,周县令决定对这个笑里藏刀的家伙客气一点,他敢肯定,自己在李素眼里大抵跟土鸡瓦狗差不多的档次,惹得他火起,说不准还真就把他这个七品县令痛揍一顿了。

“今日拿人是下官失了规矩,太无礼了,下官这里给李县子赔个不是…”周县令拱手致歉。

“好,我原谅你了,下不为例。”李素飞快接口,而且语气很宽宏。

周县令一口逆血差点喷出来。

这是不按套路出牌啊!

李素笑吟吟地接着道:“还有,上次你哄骗我父亲买三百亩地的事,我也原谅你了,还是那句话,下不为例,我父亲人老实,县令大人可别欺负他呀…”

周县令急了:“咋是欺负呢…”

“好了好了,不说这些小事…”李素挥手打断了他的话,笑道:“我来贵衙是有正事的,听说我的贴身护卫被县令一声令下给拿了,我来问个究竟,我家护卫到底犯了哪条王法?”

周县令叹气,见面这才几句话,似乎谈话的节奏全被李素掌握了,看来长安传言不虚,这娃子年纪虽幼,但做人做事却老辣得紧。

“贵府护卫郑小楼确实犯了王法,否则下官哪有胆子敢派人进贵府拿人?”

李素眉梢一挑:“哦?果真杀了人?还请县令细说分明,若郑小楼真犯了王法,我断不会偏袒徇私,县令任杀任剐,我绝不多说一句。”

周县令脸色愈黑,李素话里的意思他听懂了,听起来正气凛然,一副大义灭亲的架势,但却有个前提,前提是此案到底是真是假,是证据确凿还是恶意构陷,说来说去,他对此案仍有很深的怀疑,而且一开口便迎面扑来一股浓郁的护犊子的味道。

来往几句话里,周县令终于不敢再拿李素当不懂事的少年看待了,这家伙何止懂事,简直比老狐狸还精。

周县令只好将此事原委一一道来,所谓的“原委”自然不是胡乱猜测,李素赶往泾阳县衙的这会功夫,周县令已审过郑小楼了,郑小楼很痛快,一五一十全都招了。

李素笑吟吟的表情渐渐消褪,越听脸色越凝重,最后白净的脸蛋上浮起一片吓人的铁青。

事情很简单,每个细节都清楚分明。

郑小楼确实杀了人,杀的是泾阳县北垄庄一户地主的儿子,杀人的动机在周县令说来是恶意寻衅,事实上却是路见不平。

贞观年间的世道,相对而言还是很清明的,那种村霸恶棍到处欺男霸女的事情几乎从来没听说过,从城镇到乡野,敢欺男霸女的恶棍要么被官差砍了,要么被流放千里了,民风纯朴的世道里,从来没有适合恶棍生存的土壤和环境。

可是如此清明的世道,仍有许多不平事。

这些不平事在寻常百姓家不常见,但在大户人家比比皆是,世道再清明,人权这东西也没法讲道理,比如大户人家里除了主人外,下人们大多是贱籍,所谓“贱籍”包含很多,有的是犯了事的官员妻女被大户人家买来做妾室,有的是人市或人牙子手里买来的丫鬟,这样的丫鬟李素家就有不少,还有的则是大唐这些年南征北战后擒下的战俘,官府自然不会留这些战俘浪费粮食,于是性情桀骜的一刀砍了,性情温顺的则被发卖到大户人家当杂役…

大唐的贱籍差不多就这几个来源。

令人叹息的是,这些贱籍并不在大唐法律保护的范围之内,妾室也好,丫鬟也好,杂役也好,惹得主人不高兴,当场杀了也就杀了,现实很残酷,地主家里杀头牛要到官上报备,私下里杀牛的人还要被判坐牢,但杀一个贱籍奴婢根本不必跟官上说什么,杀完后派个人跟官上说一声,官府确认了被杀的人是贱籍后,随便罚个几百文钱,这件事就算结案了。

很可笑,在这个年代,贱籍的命不如牲口。

北垄庄那户地主家也是这样,地主的儿子好色,经常祸害家里的丫鬟,其中有一名丫鬟以前因为年岁太小,地主儿子很有战略目光地打算留到模样儿长开了后再祸害,直到今年中秋时,地主一家院子里赏月,儿子多喝了几杯,月下看美人,越看越精神,觉得那个丫鬟模样身段已出落得颇水灵,差不多也到了可以被祸害的年纪了,于是半夜里敲了丫鬟的门。

丫鬟未经人事被吓坏了,几番挣扎反抗,地主儿子一时不察,未曾得逞,被那丫鬟跑了出去,儿子脸上还被抓了几道血痕。

丫鬟是贱籍,这个年代贱籍擅自从主家跑出去是要被乱棍打死的,罪名是“逃奴”。

小女娃很害怕,又不敢跑远,一直躲在村口的林子里哭。

后来自然是郑小楼好死不死的出现了,这家伙惯来行踪诡秘,谁都不知道他为何在半夜时分经过北垄庄外的一个小树林…

听见小女娃林中哭泣,郑小楼胆子也大,丝毫不见害怕,上前询问究竟,小女娃将原委道出后,郑小楼胸中荡漾一股侠义之气,要带小女娃远走高飞,不出意料的话,“远走高飞”的目的地,应该就是太平村的李县子家。

小女娃很固执,不愿跟郑小楼走,因为她是贱籍,走到哪里都是逃奴,被官府抓住就是一个死,她已认了命,再害怕也得回去,而且她也很天真,觉得地主家儿子看上她的身子,回去后大不了从了他。

郑小楼苦劝无果,只好陪小女娃在林子里待了一夜,第二天清早,小女娃擦干了泪,向郑小楼道了谢,慷慨赴死般回到了地主家。

结局自然不如小女娃想象中的那么美好,她的容貌身段充其量只是过得去,没到倾国倾城的地步,所以地主儿子也没太珍惜她,小女娃回到地主家不到一个时辰,便被地主儿子活活虐杀。

那是真正的虐杀,不仅先奸后杀,而且将小女娃的手脚砍断,最后一刀割了脖子,小女娃才断了气。

世道,人心,她没来得及看通透。

郑小楼没走远,白天进了庄子走了一圈后便知道小女娃已然惨死。

没有愤慨,也没有冲动,郑小楼回到林子,一直坐到半夜,然后起身潜进了地主家,将地主的儿子手脚砍断,最后一刀抹了脖子,和小女娃的死状一般无二。

因果循环,天报不如人报。

杀完人后郑小楼大模大样走出屋子,不知怎么想的,他根本没打算隐藏形迹,于是被巡夜的护卫家仆发现,敲锣打鼓没能留得住他,报了官后辛苦排查了好些日子,终于将凶手锁定在泾阳县子府。

出了如此重大的案子,周县令自然不敢再顾及县子府的面子,匆匆将郑小楼锁拿押走。

案子细说完了,县衙内堂陷入一片沉寂。

周县令捋须看着李素,神情颇为淡然,闯进县子府确实失礼,但他也是秉公而行,自问没有半点不妥,更没有冤枉郑小楼。

李素脸色铁青,他发现这件事很麻烦,很棘手。

杀了贱籍只罚几百文钱,但地主的儿子不是贱籍,在官府眼里,那是一条很珍贵的人命,欠债还钱,杀人偿命,更何况郑小楼已痛快交代了一切,这件案子根本没什么好说的。

摆在李素面前最好的选择就是扭头便走,郑小楼犯的事任杀任剐,李素绝不再掺合,否则不仅没占住道理,还很有可能会引火烧身。

救不救郑小楼?

李素此刻心里很矛盾,他和郑小楼毕竟不算太熟,短时间里也没生出多少主仆情分,更何况这家伙经常一副酷到没朋友的样子,好几次李素都想叫王直把他骗进暗巷里敲他闷棍,让他板着一张酷脸得瑟…

这样一个人,救他,值得吗?

事情是怎样的本质已不重要,小孩子才看对错,成年人只分利弊。

沉默良久,周县令咳了几声,笑道:“下官如此处置,不知李县子觉得如何?若有丝毫冤枉贵府护卫之处,下官愿与县子将道理分辩一二。”

李素铁青着脸,重重一哼:“怎么没冤枉?我家护卫这是替天行道,为民除害,哪里杀错人了?原本就是那地主家的儿子该死!那个小丫头也是一条活生生的命,她被杀了你怎么不管?”

周县令苦笑,叹气:“李县子…莫闹了,贱籍丫头,杀便杀了,大唐律法都不管,下官自然也管不了,但是那地主儿子被杀,下官却不能不管了。李县子,此事不可为,县子还是请回吧,莫沾了这事,贵府护卫关在监牢里,下官会派人好生照料,一直到他上刑场,不会让他受委屈。”

李素冷着脸道:“周县令莫怪我多疑,你的话我信不过,我想去牢里见见我家护卫,亲耳听到他说我才相信。”

周县令使劲摇头:“不行,贵府护卫已是死囚,不能见外人。”

李素顿时生疑,皱眉盯着他上下打量:“怎么说我也是郑小楼的主家,他犯了事,连面都不让我见,这里面莫非有文章?周县令,我虽年幼,可也不是好欺负的…”

周县令苦着脸叹气,谁敢欺负这位长安小恶霸呀,连得罪太子都不怕,我一个小小七品官有几个胆子敢捋虎须啊…

“罢了!便让李县子心服口服,看看下官有没有在里面做文章!我这就派人领李县子去监牢探视,恕下官不奉陪了!”

周县令怒哼一声,起身便走,李素也起身,拽住了周县令的官袍锦袖。

“周县令,您是好人,真的…”李素的语气和目光都很诚恳。

周县令哭笑不得:“李县子有话不妨直说,去年天花瘟疫多亏县子相救,泾阳县上下同感恩德,下官开个方便之门,算是还了当初的情分…”

“好,我只问一句,此事可私了否?”

“不可!”

第二百一十八章 铁案如山

从古至今,吃官司都是件麻烦事,最麻烦的是人命官司。

李素也讨厌官司,任何形式的官司都讨厌,虽说人生在世什么事情都要体验一下,方才不枉此生,但吃官司这种事,李素哪怕活了十辈子都不想体验。

可是李素无法指责郑小楼做的这件事做错了,人间总要有正义的,而且正义不是律法制定,每个人心里有一杆秤,正与邪自有评判。

郑小楼用自己的方式评判了正邪,从内心来说,李素很认同郑小楼的评判。

生命哪怕卑贱到泥土里,终究也是一条生命,不应该像牲口一般被宰杀掉。

既然认同他,李素就必须要救他。

“怎么不能私了?民不举,官不究,若是那家地主撤状呢?”

周县令摇头:“不可能撤状,死的是人家的亲儿子,换了你儿子被杀,你会撤状吗?”

李素冷笑:“我若生出这么个畜生都不如的东西,趁早自己亲手掐死,免得麻烦别人吃官司。”

周县令迟疑了一下,最后还是忍不住给这位大唐法盲普及一下法律知识。

“掐死自己的亲儿子也要吃官司的…”

李素耐心被耗光了,怒哼道:“监牢在哪里?我去看郑小楼。”

监牢就在县衙旁边。

说是监牢,其实就是一座低矮的土房,牢房设在地下。

一名官差领着李素和王桩,矮着身子走进牢房拾阶而下,刚跨进一步,李素便忍不住捂住了鼻子,皱起了眉头。

相比之下才知道,大理寺的牢房跟这家比起来简直就是文明卫生牢房,能拿流动小红旗的那种。县衙的牢房更矮,更黑,更臭,走进来仅只几个呼吸,李素已然快崩溃了。

牢房里的人不多,贞观年里百姓多勤劳朴实,鲜有作奸犯科者,乡下偷只鸡已然算得上惊天巨案了,所以周县令平日要处理的刑案并不多,大多都是一些邻里间扯皮吵架之类的小事,郑小楼这个案子怕是很多年才出一件,算是周县令任上的异数了。

走在空荡荡的监牢里,传出阵阵空旷悠远的回音,加上这阴暗幽冷的环境,李素胳膊上生出一层鸡皮疙瘩。

关押郑小楼的牢房在最里面,人命案的凶手,官差自然要特殊对待,七弯八拐后,李素终于见到了郑小楼。

郑小楼横躺在牢房潮湿的地上,手脚皆上了重重的镣铐,头发上沾满了草屑和泥土,凌乱地披散着,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

听见牢外的脚步声,郑小楼睁眼,投去好奇的一瞥,却见李素站在牢外笑吟吟地看着他。

郑小楼脸上顿时露出复杂的神色,起身走到李素面前,二人隔着牢门栅栏对望。

“你怎么来了?”

李素笑着叹气:“我的三十贯钱不见了,可把我急坏了,于是从太平村一路找到泾阳县,发现三十贯关在牢房里,这下安心了,回家能睡着觉了…”

郑小楼嘴角微微一撇,又恢复酷酷的样子:“我杀了人,今生怕是还不上你的钱了。”

李素叹道:“早就知道这是一桩赔本买卖了…你那三十贯不会这么快花光了吧?快告诉我藏在哪里了,把它当作遗产留给我,能挽回多少算多少…”

郑小楼:“…”

这家伙是来落井下石的吗?

“说说吧,到底怎么回事?周县令说你全招了,我觉得你应该是被屈打成招,世上没那么蠢的人,刑具都没上就痛快招了,你说说,他们有没有对你上刑?”

“没有。”

“诱供?”

“也没有。”

李素皱眉:“这件案子真是你做的?你如此痛快便招认了?”

“不错,大丈夫敢做敢当,郑某为民除害,有何不敢承认的?”

李素哼了哼,道:“敢做或可,敢当却不一定,若我被拿住,拼死也会百般抵赖,绝不会如此痛快认罪。”

郑小楼淡淡地道:“路不同,结果也不同,所以你是权贵,而我只是草芥。”

李素叹道:“这不是身份的事,你做下的事情并无错处,错在方法不对…”

盯着面无表情的郑小楼,李素道:“杀人便杀人,你明明有本事避开地主家的护院家仆,为何杀人之后不躲不藏?”

“我只想做得堂堂正正,只求快意恩仇,何惧千刀加颈!”

郑小楼垂头,幽然叹息:“什么权贵,什么贱籍,都是高高在上的人弄出来的,同样是一条命,有的贵比馔玉,有的贱如泥草,十多岁的小姑娘何辜?她只错在落户贱籍,她只求在豺狼窝里安然活下去,一个小小的富户地主,凭什么能定别人的生死?世道不公,老天不报,我已见此不平,若不出手,何颜立于天地?”

看着郑小楼越来越愤慨的脸,李素沉默片刻,忽然叹道:“原来你是游侠儿…”

郑小楼淡然道:“世上哪有人自封游侠儿?侠之一字,传于人言,你做了善事,惩了恶人,别人说你是侠,你才是侠。”

李素点头:“我懂你的意思了,但我还是觉得你蠢,若你能把这件事做得天衣无缝,留存有用之身,将来还可以为人间铲除更多的不平,而你选择了堂堂正正,于是你铲除不平的一生便只能到此为止了,值得吗?”

郑小楼冷笑:“杀人惩恶若是藏头缩尾,我充其量只是个杀人凶手,有何资格说什么铲除不平事?”

李素被气到了,这家伙脑袋是榆木疙瘩么?迂腐到这般地步,难怪古往今来的游侠儿普遍比较短命,这种人根本不适合活得太长久…

“算了算了,懒得跟你说!我进牢房来跟你讲道理的么?”李素的耐心终于被耗光。

郑小楼露出奇怪的目光:“对了,我还没问你,你来牢房做什么?”

“催债,还钱!三十贯,一文都别少!想当英雄首先要学会不要欠债!这都不懂吗?”

“没钱!”郑小楼仰头望天。

李素气坏了:“你当英雄之前难道没想过你还欠别人钱这件事吗?”

“没有!”

“你这英雄可真够缺德的!”李素气得转身便走。

话不投机半句多,跟这位英雄真没有太多共同语言。

“少郎君…”郑小楼忽然叫住他。

“怎样?”

郑小楼看着他,忽然笑了:“别费心思救我了,此案已被定为铁案,莫连累你沾上麻烦。”

李素冷笑:“英雄,你想太多了,疯子才会救你这种人。你刚刚没听懂吗?我来要债的!”

走出监牢时已是入夜时分,萧瑟的夜空里几点稀稀落落的星星,点缀着寂寥的夜色。

王桩看着怒容满面的李素,欲言又止,沉默很久后,终于忍不住道:“李素,我觉得郑小楼没做错,那个地主家的儿子该死。”

李素面无表情道:“我没说他不该死,只是杀他的法子太蠢了,杀了恶人还把自己赔进去,从没见过这种奇葩。”

王桩顿了顿,道:“那你救不救他呢?”

“当然不救!都定成铁案了,找谁都没用,我怎么救?”

说完李素抬步便走。

王桩亦步亦趋跟在后面,想说什么,却又忍住。

二人沉默着走了半晌,李素忽然开口道:“王桩,你去帮我办件事…”

“啥事?”

“明日你进长安城,把你家老二召回来。”

王桩呆了呆,接着笑了:“你不是说不救郑小楼么?”

李素黯然叹道:“因为我刚刚才发现…我疯了。”

“…”

李素接着道:“再说,三十贯钱总不能真的打水漂吧?”

第二天一早,王桩便进了长安城。

李素仍旧无所事事地在村里东游西荡,摸鱼抓虾。

郑小楼能不能救回来,李素毫无把握,只能看天意了。

没敢动别的歪心思,贞观年的吏治相对而言还是很清廉的,寻常的官吏不敢收贿赂,也根本不会判那种变黑为白的冤案,李素若装一车银饼半夜送给周县令,恐怕会被他一口吐沫吐死,第二天还会把贿银上交,顺便再去御史台找个御史告他意图腐蚀国家干部…

不用怀疑,周县令真有可能干得出来。

所以李素索性绝了走歪门邪道的心思。

案子定成了铁案,几乎可以说是铁证如山,告到刑部大理寺都占不到道理,至于所谓的受害者的那家地主,李素根本懒得去走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