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城。

李安俨所部已封锁了朱雀大街,麾下部将将朱雀大街内所有的文臣武将权贵家宅闯进去搜了无数遍,意料之中的,所有权贵和家眷全跑了,能住在朱雀大街的都是多年跟随李世民治国平天下的角色,不可能有蠢货,城中延兴门变乱方起,权贵们便意识到不对,纷纷收拾了贵重细软,带着家眷从后门出发,躲进了长安城某个不知名的寒舍贫宅中,偌大的长安城,又是兵荒马乱的雨夜,搜拿这群权贵可不知要耗费多少人力,李安俨耗费不起,朱雀大街的豪宅搜索无果后便果断下令部将撤回。

太极宫西面,通明门。

正门朱雀门外,李安俨所部叛军正与闻讯赶来增援的左右武卫打得昏天黑地,血流成河,西侧的通明门也增派了许多守军,执戈严阵以待。

寅时,离天亮不远的时辰,通明门外匆匆行来一辆马车,马车左右有百余名武士护卫,一路朝通明门而来。

门外的禁军紧张起来,纷纷扬戈斜指,神情戒备地盯着那辆马车。

马车很识趣地在数十丈外停下,武士掀开车帘,魏王李泰那圆滚滚的身子露了出来,在武士的搀扶下吃力地走下马车,然后独自一人走向通明门,一边走一边深呼吸,快到宫门前时,酝酿好的情绪终于爆发,李泰大嘴一瘪,忽然扯着嗓子干嚎起来,跪在宫门外捶地大哭。

“父皇,救儿臣一命啊——”

甘露殿。

李世民神情阴沉且疲惫,静静地看着李泰跪在殿内,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哭诉今夜的种种遭遇。

“太子兄长到底怎么了?父皇,儿臣真不知他到底怎么了…”李泰那张肥嘟嘟的脸上鼻涕眼泪糊成一团,毫无美感,却哭得很投入:“…丑时一刻,千余叛军冲进了儿臣的王府,二话不说见人便劈砍,儿臣王府内的宦官,宫女和武士猝不及防之下死伤无数,儿臣在睡梦中被宦官叫醒,一众宦官和武士拼了性命挡住叛军冲入后院,儿臣仓惶从围墙下的小洞口爬出来,方才逃得性命,惊惶之下才打听到,原来竟是太子兄长谋反…”

李泰大哭,伤心地道:“儿臣与太子兄长一母所出,真正的亲兄弟,对兄长儿臣一直敬重有加,见人必行礼,见车必避行,每逢年节,送去东宫的节礼从未少过,父皇,儿臣自问无愧于兄长,为何兄长却对儿臣刀剑相对,欲置儿臣于死地?”

“诛杀儿臣倒也罢了,或许是儿臣这些年有什么事做得令兄长不满,故心生杀机,可是父皇啊,儿臣直到此刻仍然懵懂不解,太子兄长为何谋反?为何?父皇向来待太子不薄,而且这皇位迟早是他的,他谋反到底为了什么呀?”

李泰跪在殿内,一边嚎啕一边哭诉,说至伤心处,不由悲怆捶地不止,李世民脸色越来越阴沉,看到心爱的儿子哭得如此伤心,李世民的脸颊不由狠狠抽搐了几下,随即也浮上了悲怆之色。

“青雀,我可怜的儿,尔被此事拖累矣!朕无错,你也无错,错的是欲壑难填的人心啊!太子做下如此大逆之事,朕…已容他不得了!”李世民垂泪泣道。

李泰哭声愈发大了,手脚并用爬到李世民身前,大哭道:“父皇何出斯言!兄长有错,儿臣愿为他分担之,兄长只是一时糊涂,或许只是酒醉冲动之举,待他醒悟终会后悔,儿臣求父皇给兄长一条生路,勿使屠戮,伤了亲伦,父子手足相残,何其痛也,儿臣不忍睹!”

不得不说,李泰是个聪明人,聪明得太过分了。

今夜冒着风险,又是嚎啕又是哭诉,演技爆棚,为的就是这一刻情真意切说出这番话,他很清楚,在这个亲儿子背叛,父子刀剑相向的夜晚,父皇的心中该是多么的悲痛寒心,多么的孤独痛苦,所以李泰来了,冒着极大的风险进了宫,跪在父皇面前演了一出父慈子孝的好戏,一切的目的,便是为了说出刚才那番话。

凡事最怕对比,人与人也最怕对比,相比太子李承乾不孝不仁,大逆不道,李泰此时却跪在父皇面前为亲兄长求情,在李世民最痛苦最孤独的时候,两个儿子截然不同的表现落在他眼里,将会是怎样的感触?

果然不出李泰所料,这番话狠狠击中了此刻最脆弱的李世民,李世民闻言大哭,忘情将他搂进怀里,不停喃喃道:“青雀,青雀,朕的乖儿,你未曾负朕,很好,这很好…”

父子二人抱头痛哭,李泰心中一块巨石终于落地,此刻他心中其实很想笑,得意的那种笑。

有了今夜这番仁孝无双的话,再加上他仅次于李承乾的嫡子身份和长幼排序,将来的太子之位恐怕已十拿九稳了。

空荡的大殿内,父子二人伤心痛哭不已,殿门外,常涂的身影悄无声息地出现在殿外。

“陛下,常迎望所部已中埋伏,三千叛军进长乐门后,被李绩所率羽林禁卫射杀近半,余者被关在瓮城内负隅顽抗,无处可逃,东宫那边,程知节已率右武卫将东宫团团围住,未曾攻入,请陛下示下。”

李世民哭声方止,抬袖先为李泰擦干了眼泪,然后仰头悠悠长叹,仿佛叹尽胸中所有浊气,悲痛的神情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渐渐变得平静,冷漠,寒气四射。

“青雀,你方才说不知太子为何谋反,朕其实也不知,走,与朕一起去东宫,朕要当面问问他!”

李泰点点头,乖巧地跟在李世民的身后,缓缓走出殿门。

第六百八十九章 遇伏功败

太极宫,长乐门。

长乐门是皇城内门,与承天门,永安门三门并列,群臣每日朝会先入含光门,入含光门便意味着进入皇城范围,再往里缓行数里,才到长乐门,入长乐门便意味着进入了皇城的核心范围,朝会所在的太极殿,皇帝的后宫各色宫殿,皆在长乐门以内。

今夜的长乐门内外尸横遍地,鲜血将门内广场上的青石砖地都染红了一大片,急骤的雨水与鲜血混杂一处,却仍未能冲淡那令人窒息呕吐的血腥味,蜿蜒的鲜血仍旧那么浓稠,刺目。

这是一场单方面的血战,所谓“单方面”,是因为叛军中了埋伏,太子左率卫右郎将常迎望率兵从东宫出发,直奔太极宫而去,一路上踌躇满志,幻想着重复当年李世民玄武门之变的壮举,实施突袭一举将李世民拿下,而他常迎望作为从龙功臣,太子李承乾最坚定的拥戴者,并且指挥了夺门逼宫最重要的一战,如此功劳,堪比天大,来日大局鼎定,李承乾登基,而他常迎望的身份地位必然无法想象的尊贵,可谓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未来的富贵荣华,全系此战,毕其功于斯役。

所以常迎望领兵出东宫的时候是非常志得意满的,他本不是有本事的人,精于人却疏于事,说得直白点,此人早年投身行伍,只知对上官逢迎阿谀,但本身的能力却很不足,偏偏做官的运气不错,不知怎的便攀上了太子李承乾的高枝,而李承乾这个人当然也是个昏庸的皇二代,有人拍他马屁便乐得不知天南地北,二话不说便升官,反正天下是他老子打下来的,他怎么祸害都不心疼。

一来二去,五六年的时间,未立寸功的常迎望从一个小小的火长慢慢升到了右郎将,可谓大唐军史上的奇迹,而当上右郎将的常迎望抱太子大腿的力道也越来越大,实可谓你若不离不弃,我必生死相依,如果不是长得太丑,常迎望也不介意顶替称心那个妖艳贱货的位置。

这样一个人,指望他能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功绩,将程咬金李绩这些当世名将踩在脚下,实在是痴心妄想。

所以,常迎望不出意料地中了埋伏,一个只知阿谀逢迎的人,遇到李绩这种近似于开了外挂般的名将,理所当然地栽了。

三千叛军踌躇满志刚进了长乐门,两头的宫门便忽然关闭,宫门城头上伸出无数弓箭,英国公李绩披甲戴盔,面色阴沉,嘴里冷冷迸出两个字,“放箭”,漫天箭雨朝宫门内的三千叛军激射而去,长乐门内恰好是一座瓮城,四面城墙,唯南北两道宫门出入,宫门关闭后,叛军正应了“瓮中捉鳖”这个成语,两头堵死,城头不停放箭,几个呼吸间,三千叛军便伤亡小半,过了一炷香时辰,叛军哭声狼嚎般扔下兵器,跪地投降。

这年头投降不是那么简单的,不仅仅要看诚意,也要看价值和造成的严重后果,对皇权统治来说,留下这伙叛军的弊明显大于利,给他们活路等于给未来的大唐帝国继续埋下隐患,所以叛军的投降根本没有用处,李绩仍站在城头毫无表示,大将军没下令,城头左武卫将士便继续执行军令,不管下面的叛军有没有放弃抵抗,投降的姿势多么诚恳感人,手中的箭矢仍毫不留情地朝叛军激射而去。

直到最后,三千叛军只剩五百余人,领兵的常迎望吓得面无人色,身躯躲在几面围起来的盾牌后面瑟瑟发抖,其余的叛军再无一人抵抗,全部扔下兵器投降后,李绩这才意犹未尽地咂摸咂摸嘴,一副自己太心软的模样,下令叛军自缚手脚,鱼贯从宫门内走出。

一场在谋划中堪比玄武门之变的攻打宫城之战,就这样草草收场,踌躇满志的叛军刚进宫门便被现实狠狠扇了无数记耳光,分分钟教这群幼稚可笑的家伙做人。

宫门打开,近万左武卫将士扑上前,将活着的五六百名叛军尽数拿下,一排排叛军手脚被绑,垂头丧气跪在宫门外,等待皇帝陛下的发落。

东宫,凤凰门。

程咬金率领万名右武卫将士,已将东宫团团围住,东宫内灯火俱灭,所有的叛军全部被李承乾派出去夺门逼宫,东宫此时已成了一座空荡荡的宫殿。

程咬金浑身披挂,大马金刀骑在马上,左右举着火把,将附近照得亮如白昼,程咬金百无聊赖地打了个长长的呵欠,仰头望着天空绵绵的雨丝,嘴里喃喃骂了几句,似乎在咒骂这见鬼的天气里太子不肯消停,把他老人家半夜撬起来干这件毫无挑战的差事。

“来人,传令下去,再等半个时辰,半个时辰后攻入东宫,拿下逆臣李承乾及东宫所有人等,交予陛下发落,嗯嗯,记得抓活的,死的不要,谁他娘把太子弄死了,你也干脆点自己抹脖子吧…”程咬金不耐烦地下了命令。

一名部将凑过来,面带犹豫道:“卢公,怕是不妥吧?”

程咬金环眼一瞪:“你在质疑本大将军么?有何不妥?”

“太子非外人,是陛下的嫡长子,未得陛下旨意,贸然攻进东宫,陛下恐会不悦…”

程咬金怒道:“大半夜老子连个安稳觉都睡不好,领着你们一群混账东西看这种小孩子把戏,不知几斤几两的玩意也妄敢谋反,掸掸衣袖便灭了他!现在害老子淋着雨傻等,老子生平历经百战,何曾干过如此窝囊无趣之事!听我的,半个时辰后攻入东宫,陛下那里俺老程担待!”

部将苦笑,程咬金领军一直是这般火爆脾气,很多年前便是了,奇怪的是,这些年跟随陛下南征北战,这样的火爆脾气居然胜仗无数,鲜有败绩,不得不说是个异数。

程咬金似乎激起了心头火气,越说越来气,正暴跳如雷越骂越难听,这时听得后军一阵骚乱,接着一名羽林禁卫匆匆跑到马前行礼。

“程大将军,陛下与魏王殿下来了。”

程咬金一喜,咧嘴笑了起来,急忙下马步行上前,朝远处缓缓行来的李世民见礼。

本打算顺嘴邀几句功,这已是程咬金每次战后的常态了,然而借着火把微弱的光芒,程咬金发现李世民面色阴沉,两眼通红,似乎刚刚哭过,程咬金急忙闭嘴不语,难得老实地自动退避一旁。

李世民与李泰站在东宫门前,仰头看着东宫高高挂着的牌匾,牌匾黄底黑字,象征主人高贵的身份,这块牌匾是当初贞观元年李世民册封李承乾为太子,亲自书写后命人制匾挂上去的,今夜牌匾仍如当年一样崭新,可是当年那个乖巧可爱,满朝赞颂的太子,却早已变了模样品性。

呆立雨中,李世民静静看着那块牌匾,眼眶又渐渐红了起来,脸上水痕遍布,说不清是雨水还是泪痕。

“程知节…”

“臣在。”

李世民的语气冷冽如冰:“传旨,撞开凤凰门,入东宫!”

程咬金一愣,然后抱拳:“遵旨。”

后面的部将猛地一挥手,石破天惊般大喝:“攻城桩,上!”

“列队,拉弓,出刀!”

轰!

巨浪拍岸,无坚不摧。

东宫偏殿。

李承乾一身太子疏冕朝服,静静跪坐在正中,脸色灰败,目光绝望。

东宫离太极宫仅一墙之隔,前方战势他早已知道,当常迎望所部长乐门遇袭的消息传到东宫,李承乾便明白大厦已倾,无可力挽。

千古兴亡,朝代交替,唯“胜负”二字而已。

胜就是胜,胜了便能理所当然地享受一切胜利的果实,哪怕是逆臣造反,史书上都能编造出一个光明伟大的理由,将造反者的不堪劣迹遮掩得严严实实。

败就是败,败了便等待品尝失败后的苦果,从生前事,到身后名,怎样的事迹,怎样的形象,怎样的下场,全由胜利者说了算。

以臣伐君,以子反父,任何一个朝代都是大逆不道的事情,李承乾知道今夜自己赌输了,输得很彻底,孤注一掷换来这个后果,愿赌服输。

程咬金兵围东宫的那一刻起,李承乾便换上了正式的疏冕朝服,跪坐在大殿内,等待胜利者攻进来,接收他们胜利的果实,包括他这个太子在内,也是胜利果实的一部分。

宫门外,程咬金所部已传来了喧嚣声,李承乾惨然一笑,仰天长叹口气。

是非因果,荣华富贵,今夜过后,皆是过眼烟云,从此再无相干。

称心踉跄着跑进殿内,他衣着凌乱,头发被雨淋得湿透,表情凄苦哀怨,脚下甚至连鞋都没穿,双足被路上尖锐的石子刺得满是鲜血。

李承乾呆怔地看着他,神情有些意外,随即释然且感激地苦笑:“原来你没走,我还以为你和那些宦官宫女一样都逃了或降了呢。”

称心跪在他面前,满脸泪水,摇头弃道:“奴不走,奴此生不弃殿下。”

李承乾苍凉大笑:“世上唯一不负我者,竟是一个优伶乐童,世间炎凉,不过如此,弃之何妨!”

称心跪在他身前,忽然一把拽住他的手腕,泣道:“殿下,奴也负过你,或许世上负你负得最深的是我,你不知罢了,现在不重要了,殿下,你要活着,一定要活着!”

李承乾失魂落魄地一笑:“称心…当初我谋事之时,有宫人密禀,说你经常无故出宫,然后深夜回来,不知何往…称心,不重要了,确实不重要了。不管你负我多深,今夜四面楚歌之时,你还在陪着我,我已原谅你了…”

称心呆住,接着伏地大哭:“奴对不起殿下,奴必以死谢罪,但是殿下,你不能死!奴早在五日前便秘密在东宫北墙的墙根下打了个小洞,殿下从小洞出去,可至长安城北大明宫外,出了北墙,殿下可活得性命,至于以后,只能靠殿下自己挣命了,奴能为殿下做的,只有这些…”

李承乾叹道:“原来我谋此事,竟连你也不看好,所以预先为我留了退路,果真是天公不助,胜算断绝…”

称心急道:“殿下,军队马上要攻进来了,求殿下速速换衣逃出去!”

李承乾垂头,沉默许久,长叹道:“称心,我…走不了了。”

第六百九十章 父子相残(上)

李承乾能走,早在举事之前,他便有足够的能力为自己可能的失败留条后路,哪怕是现在,称心已给他留了后路,在大军围困之下他仍可从容遁去。

可李承乾不能走。

他是个没有能力的人,唯一的光环便是“太子”的头衔,除了这个头衔,他这个人可以说一无是处,比尘埃更渺小,逃离了东宫,远遁于域外,他凭什么活下去?

活到如今,享尽人间富贵,习惯了别人对他俯首称臣,也习惯了两眼望天,从鼻孔里淡淡的哼一声的尊贵生活,从今以后,他什么身份都不是了,唯一伴随他终生的,只有“朝廷钦犯”四个字,终日过着惶惶逃命如惊弓之鸟的日子,这样的日子对他来说,比死更残酷,更折磨。

既如此,为何要逃?

李承乾不想逃,他想为自己留下最后一丝尊严。

称心不明白他的感受,称心是底层的人,哪怕这几年的锦衣玉食过惯了,但底层人的心态却没有丝毫改变,在他认为,好死不如赖活,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所以称心不理解,当李承乾拒绝逃跑的这一刻,称心甚至以为他在嘴硬,强撑着面子,于是称心急了,一把拽住李承乾的衣袖,把他朝殿后拖去。

“殿下,这都什么时候了!保命要紧,要面子何用?”称心拽着他往后走。

没走出两步,李承乾狠狠一挣,袍袖挣脱了称心的手。

“我说过,我不走。”李承乾语气平静地道。

称心一呆:“殿下,你何苦…”

“称心,我知你负我,但我还是很感激,至少最后这一刻,你未弃我而去…”李承乾深深看着他,眼中满是久违的柔情:“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以往我待你并不甚好,常使你委屈,可你仍不离不弃,此恩此情,承乾领受,今生无法报还了。”

“称心,你还年轻,有大好的人生时光待你消磨,你快逃命去吧,父皇必然彻查此事,无论你有没有参与,被父皇抓到肯定难逃一死,你逃了,能换我心安。”

“称心,我做下无君无父的大逆之事,累下许多罪业,辜负了上天给我的厚福,来世恐怕也投不了人胎,今生欠你之情,不知几番轮回才能报还,只能欠着你了。”

“称心,你若是女儿身该多好,至少我多了一个争夺天下的理由,因为你。”

李承乾梦呓般呢喃,说着说着,已泪流满面。

称心泣不成声,垂首跪在他面前,痛不欲生。

东宫凤凰门外,传来一下又一下的撞击声,李承乾仰天深吸口气,道:“快走!他们要攻进来了,晚了就走不了了。”

“殿下,奴愿随殿下赴死!”称心摇头大哭道。

“快走!你有什么资格随我赴死!”李承乾忽然变脸,怒目厉声道。

“奴不走!”

啪!

一记耳光狠狠扇在称心脸上,随即称心只觉下腹一痛,竟被李承乾一脚踹出老远。

“我是大唐太子,纵死也须高贵无暇,坦然体面,留你这下贱脔童在身边算得什么?滚!”李承乾怒喝道。

称心痛哭不止,仍跪在地上苦苦哀求,不肯离去。

李承乾怒极,再次飞起一脚踹去,称心那单薄的身子顺着光滑的地板滑出老远。

“滚!以后不必相见!”李承乾眼中浮起熟悉的残虐之色。

凤凰门发出轰然巨响,显然门已被破,杂乱的脚步由远及近,禁军已攻入了东宫。

称心露出绝望之色,再次深深看了李承乾一眼,咬了咬牙,转身离去。

直到称心的身影消失不见,李承乾这才长呼一口气,露出了释然的笑容。

脚步声越来越近,李承乾却不慌不忙,伸手细心地整了整身上的太子疏冕朝服,并调整了坐姿,将自己的表情和形象调整到最端庄,最从容不迫的模样,然后,坦然直视殿门。

殿门外,右武卫禁军蜂拥而入,进殿后只见李承乾一人独坐殿中,短暂的一愣之后,所有禁卫忽然拔刀,刀尖指向李承乾一人。

李承乾面无表情,语气如冰:“吾乃大唐皇帝陛下钦封东宫太子,纵犯大逆,名分仍在,皇帝陛下未曾下旨废我,我便仍是太子,尔等安敢以刀剑向之,礼仪规矩何在!”

禁军将士纷纷愣了,犹豫半晌,为首一名都尉挥了挥手,众人急忙垂下刀剑。

很快,一道孤独苍老的身影出现在大殿外,所有禁军纷纷躬身行礼,连殿内端坐的李承乾也坐直了身子,垂下高傲的头颅。

“父皇…”

仅只一夜,李世民的眼角却添了许多皱纹,就连鬓边的头发都白了一片。

他静静地负手立于殿外,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李承乾,久久不语。

李承乾表情从容,丝毫不见失败者的狼狈,面对李世民双目如利剑般的逼视,李承乾不躲不避,毫无惧色地直视,生平第一次,李承乾有了直视这位高高在上,世人敬畏的天可汗父亲的勇气。

四周皆敌,按剑而立,父子二人遥遥对视,空气沉寂冷凝,如置身万年冰山之中。

良久,李承乾哂然一笑,伏首跪拜。

“儿臣拜见父皇。”

李世民冷冷道:“李承乾,你败了。”

“是,儿臣败了。”

“李安俨所部被牛进达的左武卫堵在朱雀街口,围而歼之,须臾可灭,常迎望所部三千人死伤大半,余者皆降,东宫已被破,李承乾,你尚有何言?”

“成王败寇,儿臣无话可说。”

李世民深吸一口气,隐忍胸中怒意:“李承乾,皇位迟早是你的,你为何行此大逆之事?”

李承乾讥诮般一笑:“父皇,皇位果真是我的么?”

李世民一滞,叹息无语。

是的,众所周知,李世民动过易储的心思,而且这心思一直不曾打消,李承乾这个太子必然会被渐渐不满所为的李世民废黜掉。

“纵被废黜,你终究是朕的嫡子,做个一生逍遥,衣食无忧的王爷不难吧?”李世民沉声道。

李承乾又笑:“儿臣若不是太子,他年无论哪个兄弟坐了龙庭,会容得下儿臣活着么?”

李世民再次语滞。

李承乾说的确实是实话,朝堂风浪见识得多了,李世民很清楚,太子一旦被废,等待他的便是生命的倒计时了,没有哪个新君会心胸广阔到任由那个名分比自己正得多的前太子安然无恙地活下去,这个人的存在便是对新君地位的威胁,哪怕他什么都不做,像李靖那样闭门谢客,不与任何人来往,他的存在,永远还是威胁。

扪心自问,连李世民自己都做不到,他的那些儿子们就更别说了。

“所以,你便冒天下之大不韪,以臣伐君,以子反父?”李世民再次发怒道。

李承乾垂下眼睑,淡淡地道:“儿臣为自己求条活路,有何不对?”

“朕何时不给你活路了?这些年你自省所作所为,一次一次令朕失望寒心,可朕哪一次没有宽恕你?今日你做下此事,你来教教朕,这一次教朕如何宽恕你?”

“儿臣错了,但我并不后悔,更不需要宽恕,本已生不如死,死亦何妨。”

父子间的对话火药味越来越重,李世民终于忍不住怒道:“当朕真忍不下心杀了你吗?”

李承乾凛然不惧:“当儿臣不敢死吗?”

气氛一触即爆之时,殿外匆匆跑来一名宦官,躬身禀道:“陛下,牛大将军传来消息,李安俨所部叛军六千四百余人已歼,死者三千余,伤者千余,余者或降或逃,李安俨及麾下十四名都尉皆降,皇城叛乱已全数平定。”

李承乾神情一变,接着露出深深的哀色。

李世民胸中正是怒气高涨,闻言不假思索地道:“传旨,李安俨及麾下从逆将领全数枭首示众,夷三族直系,家眷没入太常寺内教坊,世代为官奴不得开豁,常迎望枭首示众,诛九族,参与谋反者如赵节,杜荷等皆斩,汉王李元昌赐令毒鸩自尽,东宫属官失之督导,左右庶子于志宁,张玄素等,皆罪。”

一番处置的旨意接连下达,李承乾每听一句脸色便白了一分,最后额头已然渗出了豆大的汗珠。

李世民冷冷盯着他,道:“因尔之一念,而致左右数千人被牵连,丢了无数人的性命,李承乾,你可满意了?”

李承乾死死咬着下唇,嘴唇被咬出血了仍浑然不觉。

看着儿子痛苦失神的模样,李世民心中一痛,眼眶不知不觉红了。

“自贞观元年册你为太子,朕为你遍请天下名师大儒教导,李纲,陆德明,孔颖达…这些人谁不是当世赫赫有名之儒士?谁不曾细心谆谆教导于你?幼时的你颇得朕疼爱,连满朝文武都对你宠溺无加,记得朕册封太子的诏书上怎么说的吗?‘早闻睿哲,幼观《诗》《礼》’,这句话正是朕和满朝文武对你的评价,那时朕和朝臣们都深以为意,觉得未来大唐的江山后继有人,不乏明君,你将来一定是个好太子,好皇帝,所以朕和朝臣们这些年拼了命的开疆辟土,毫无后顾之忧,因为朕想将一个辽阔无疆的社稷交给你,内无忧,外无患,你性子不如朕刚强,便安分做个守成之君,有那么多能臣名将辅佐你,创一个大唐盛世并不难…”

李世民眼眶越来越红,目光渐渐浮上深深的痛心:“可是…承乾,你为何变成了这样?为何?朕给你请的名师大儒,他们每日不敢懈怠,凡圣贤之言,帝王之道,终日教导敦促,使尔向学上进,他们教的东西,为何你一句都没听进去,却非要造朕的反?”

停顿片刻,李世民终于流下泪来,却忽然如受伤的狮子般厉声咆哮道:“这世上谁都能造朕的反,唯独你不能!你是朕的亲儿子,你的身体里流淌着朕的骨肉精血,每一寸,每一滴都是!朕的敌人还不够多吗?为何连你这个亲儿子都反了?”

第六百九十一章 父子相残(下)

随着年岁的推移,人终归会变的,世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人,大多数人在岁月的洗涤下变得更成熟稳重,更明白责任担当,更知道生活不易,就算是个不争气的,至少也会努力做到无害于社会,不给人类添麻烦。

当然,还有一种人,随着年岁越长,却变得越来越坏,与幼时的聪明乖巧恰好形成强烈的反比,从人性上来说,其实也是说得通的,好孩子当得太久了,被父母长辈寄予的期望越来越大,于是肩上背负的压力也越来越重,重得令人喘不过气来,于是在成长的过程里,不由对父母长辈千叮万嘱不要学坏的“坏”字产生了好奇,他们很想知道,“坏”起来的感觉是怎样的,是否能让长辈对自己少一些期望,多一些关爱,或者变坏后能令自己不那么累,没有那么大的压力。

好孩子变坏孩子,有时候理由就是这么简单。如果是寻常家庭里发生的事,顶多只能引来父母的失望,长辈的痛心,以及坏孩子肆无忌惮的闯祸,可是如果这个已经学坏的孩子是高高在上,未来要继承整座江山的东宫太子,而且这个太子手里还有不大不小的权力,以及一群为了荣华富贵可以拼命的武将军士,那么这个坏孩子造成的危害可比寻常家庭严重得多。

李承乾已亲眼看到自己惹祸的后果,无数人头落地,无数家庭一夜间分崩离析,无数妇女老弱即将受尽一生屈辱,无数原本衣食无忧快乐成长的孩童不得不成为永世不可开豁的官奴。

一旨令下,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

这一切,全因一个坏孩子惹下了一桩天大的祸。

李世民一生仇敌无数,从隋朝一直到如今,大唐的疆土越开越多,敌人也越来越多,李世民有胸襟气度,他从来不把敌人放在心上,但凡是无法化解的仇恨,无法互谅的敌人,那么,直接碾压过去,让敌人再投胎便是。

可是李世民没想到,自己曾经那么疼爱那么器重的嫡长子也成了他的敌人,不共戴天的那种。

这是李世民最痛苦的事,如果说以前他还沾沾自喜于“天可汗”的尊号,还有一种“我就喜欢你恨我恨得咬牙切齿却拿我无可奈何”的状态,那么直到今夜,嫡长子的背叛终于将他骄傲的外壳狠狠击碎。

李世民曾经背叛过亲人,不仅背叛过,还对亲兄弟痛下杀手,他的长兄就在玄武门内被他亲手射杀,他的父皇被他逼宫,迫不得已而禅位,他想要的一切都得到了。可是今夜,他终于尝到被亲人背叛是怎样的滋味,原来竟是那么的痛楚,如万箭穿心,痛不欲生,有那么一瞬间,他甚至感到万念俱灰,感到原来自己的一生竟然如此失败。

亲人的背叛,也终于被荡平,过程非常轻易,这本是一次不成熟的谋反,几个不成事的纨绔子弟商议出来的谋反计划,怎能敌得过这些历经百战老奸巨猾的君臣?此刻谋反的主犯正跪在他身前,李世民仍旧掌握着世间的一切生死,包括这个主犯的生死。可是…李世民仍感到痛心,痛到呼吸窒息,心如针扎。

该如何处置自己的亲儿子?

李世民盯着李承乾,神情瞬息万变,迟疑踌躇,眼泪也越流越多。

“承乾,你到底想要什么?要权?朕予你参知朝政,贞观四年朕便下过诏令,允皇太子‘宜令听讼’,并言‘惟尚书省不伏者,于东宫上启,令承乾决断’,朕每亲征出巡,皆由你监国督政,并授临机决断之权…要钱物?去年朕颁‘皇太子用库物勿限制’诏,凡倾国库所有,皇太子但用之而不限…要美色?这些年你东宫属官打着天家的幌子,四处搜罗天下美色,仅长安城周边雍州境内,一年向你进献的美女便不下百人,如此多的美女入你东宫且不说,你还好渔男风,豢养男宠,那个名叫‘称心’的男宠近年独得你宠,每有御史参劾,朕都是睁只眼闭只眼…”

李世民悲叹道:“权,钱,色,天下万物所纳,无非这些而已,承乾,你要的朕都给了,朕是天下共主,你要什么朕都给得起,只求你正心正意,苦学圣贤之言,帝王之术,将来毫无后顾之忧地继承这座江山,可你…究竟想要什么而没有要到,却来谋你父皇的反!”

李承乾垂头泣道:“儿臣…只想要命,父皇,时至今日,有些话儿臣说出来无所谓了,父皇早年疼我宠我,我深感父恩,常思报还,可是自贞观九年后,父皇为何对魏王泰的恩宠愈重,那时的儿臣还是个兢兢业业,勤学懂事的太子,未曾做出让父皇失望伤怀之事,父皇对他恩宠愈重,引朝野臣民议论,而致儿臣太子之位渐渐不稳,儿臣那时起逼不得已,为了保住东宫之位,遂与魏王泰明争暗斗,渐渐变了心性…”

“父皇,江山既是我的,何以如此恩宠魏王?父皇不妨自问,这些年魏王泰的王府,车马,仪仗,赐田等等,无不超出礼制许多,甚至连仪仗都与儿臣并肩而平,房玄龄,魏徵等老臣屡屡上谏,言父皇赏赐甚厚不妥,恐引朝野人心动荡,父皇您纳过谏吗?父皇宠他,想都不想便赐下赏赐,您可否想过,每赐他一分,儿臣这个太子的威望便削弱了一分,儿臣心中便更恨你和李泰一分!您问我为何变成这般模样,父皇,我告诉你答案,我被你和天下人逼成了这般模样!”

李世民闻言如遭雷殛,怔怔看着哭诉的李承乾,一时间只觉得耳中嗡嗡作响,整个人头晕目眩,几欲栽倒。

“贞观九年,你母长孙皇后去世,魏王泰常在朕面前哭诉丧母之痛,他的身子向来不好,每每哭到忘情,便有气短胸闷,四肢抽搐之险,再加上他自小勤奋好学,满腹经纶,朕深喜之,亦深怜之,故常有忘形之赐,朕知你不满,其实也是有意为之,让你深知危机而不敢懈怠,没想到你竟恨朕如斯…”李世民的脸颊痛苦地扭曲着。

李承乾泣道:“父皇既如此喜他怜他,贞观元年便当册封他为皇太子,儿臣也能留得一条活命,一生做个逍遥王爷,何苦册立了儿臣后又动摇心念,儿臣当了十几年的太子,一朝被废,焉有活命?父皇心存一念,可曾为儿臣的性命想过?”

李世民流着泪怒道:“无论如何,你也不该谋反啊!这些话你若早与朕言明,朕岂能不知利害?今夜你做下如此大逆之事,天亮之后便会举世皆知,朕纵是皇帝,也断然压不下这等大事,你教朕如何恕你?”

李承乾凄然笑道:“儿臣举事那一刻起,便不存活命之念了,今夜这般死法,终归好过将来废黜后被新君害死…父皇,儿臣无话可说,这些年辜负了父皇和天下厚望,儿臣只求一死,求父皇处置。”

李世民老泪纵横,深深地盯着他,仿佛要将他的模样深深印入骨子里一般。

不知过了多久,李世民忽然转过身去,举袖拭了拭泪,语气却忽然便得冷冽如冰。

“来人,传旨,着尚书省礼部拟《废皇太子诏》。”

身后,李承乾释然惨笑,深深朝李世民跪伏。

“儿臣谢父皇恩。”

李世民脸颊痛苦地扭曲起来,这一刻心中之痛,尤胜当年玄武门内朝长兄射出的那一箭!

一夜秋雨,不知何时已停了。

天边已蒙蒙亮,朦胧的曙光投射在长安城的街巷里,街巷内外,皆是残肢断臂,尸首遍地,无数府兵搬动着尸首,一刻不停地将这些曾经的袍泽搬上牛车,一辆辆牛车将尸首迅速运出城外。

各坊的坊官指挥着手下的皂役,打水冲洗着街巷里的血迹,一队队叛军手脚被缚,被长绳串成一条线,垂头丧气地在府兵们的押送下,走向城外临时搭建的俘虏大营,而一夜激战中被毁坏的民居,百姓们也纷纷调和着泥浆,搬运着砖瓦,一寸一寸地修复…

一切都在修复之中,努力恢复到昨日以前的风貌。

可是人心,却永远无法修复了。

这是一场内耗的大战,各有伤亡,胜负已定。